031-2015.9.27荷兰·鹿特丹【慈悲与智慧】
第31场
荷兰鹿特丹公开演讲
Public Speech, Rotterdam, Netherland
荷兰·鹿特丹
2015 / 9 / 27
慈悲与智慧
Compassion and Wisdom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欢迎各位来宾朋友来到鹿特丹世界贸易中心,聆听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的演讲。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堪布索达吉仁波切来到荷兰,分享他的慈悲和智慧。
首先,请允许我为您简单地介绍一下仁波切:
在雪域高原清澈的蓝天下,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佛教中心——喇荣五明佛学院。那里被红色的小木屋和红色的僧袍所覆盖,俨如一朵绽放的红莲。正是在这个圣地,堪布开始了他的佛行事业,至今已三十年。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堪布仍坚持翻译、教学、写作,并同时管理着庞大僧团的修学和生活等事务。仁波切曾说:作为21世纪的佛教徒,必须进行系统的学习。因为唯有经过传统的闻、思、修,才能产生佛法的真正智慧,以及对佛教纯洁的正信;也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向周围的人传递慈悲和智慧的正能量,而这,正是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的!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敏锐的智慧能帮助我们辨别取舍;能使我们幸免于各种现代思潮的冲击;能引领我们走向自利利他的道路。除了智慧,我们还要对整个人类乃至对所有众生都怀有善心和慈悲心,因为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许就能改变另一个生命的轨迹。堪布曾经告诉我们:“当你在路上看见烈日下快被烤焦的小虫,如果轻轻把它放到路边的草地,那它就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且它的整个生命也因为你的一个小小善举而全然改变。”
90年代初期,仁波切跟随法王如意宝访问了东南亚、美国、欧洲。从那时起,堪布就和世界各地的人们结下了善缘。如今,作为法王如意宝的心子,堪布秉承着法王将佛法的慈悲与智慧传递到全世界的宏愿,不断在世界各国传授着所继承的法脉,孜孜不倦地做着这样伟大的事业。
佛陀出生时,曾经步步莲花,通过堪布的演讲,祈愿堪布的慈悲和智慧也能在我们的心里开花结果,并引领我们去创建更美好的未来!
下面让我们有请堪布索达吉仁波切——
今天,在中国汉地,很多汉族人过一个叫做“中秋”的特殊节日,全家团圆,一起看圆圆的月亮、吃圆圆的月饼等。这种传统,如今日本、韩国等也在实行。按照我们藏族的日历,今天也是很吉祥的月圆之日。
在这吉祥的日子里,与这么多有缘善士一起交流和沟通,也非常开心。其实,我来荷兰的缘起,早在1993年跟随法王晋美彭措去法国时就已种下,但梦想最终在今天才得以实现,我认为,这也是非常殊胜的因缘。
这次来荷兰的第一个感觉:这里的国土面积不算很大。这让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位佛教徒曾经来过荷兰,当时我问:“荷兰这个国家大不大?”她说:“荷兰一点都不大。我跟孩子的父亲吵架,气得开车出去,结果一不小心差点开出国了!”当时我有点不相信,但是到这里以后,感觉很有可能是这样。(众笑)
这里虽然面积不大,与汉地一些中等省份差不多,但我感觉当地人都有着善良的心,政治和经济也非常稳定,整个状况跟很多地方比较起来,让人心生羡慕。所以,虽然我是第一次来,但是感觉很好。刚才有人说:“您这次来天气比较好,如果天气不好,不一定这么开心。”但不管怎样,我并非为了让你们高兴而特意赞叹,确实这几天对荷兰的感觉很好。
总的来说,今天我们在此共同交流,从佛教层面讲,这叫“因缘”,而让我们结上缘的,就是智慧和慈悲。实际上,无论对于东方人还是西方人,这二者都不可或缺。
世出世间慧,缘“我”境不同
今天我所分享的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首先,世间智慧是指世间的专业和技术知识,包括为人处世等。也就是说,从小到老我们所希求的知识都是世间智慧。
在这样的智慧中,每个人的价值观有所不同。比如,西方人非常强调自我,有强烈的自我保护理念。你们从小学习的或父母教育的,都在灌输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等。其实,自我保护虽然重要,但如果过分地强调自我,就会导致过于执著自我,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痛苦。比如人们互相吵架,国家互相战争,这都是源于对自身的保护、自身的执著而引发的。关于这点,很多人不一定能察觉到。
出世间智慧是指佛教中的无我空性,即对自我进行观察、剖析,最后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当然,很多人因为所受的教育和习惯,刚开始也许不一定能接受,但即使不接受,也有必要观察:天天为自己而奋斗的这个“我”,到底是什么样的?要知道,佛教的智慧并非张扬或膨胀自我,反而是要削弱对自我的执著,因为这种执著只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痛苦。
不知你们是否观察过,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实际上来自对自我的执著。如果对某件事并不特别在意,那它不一定能给你带来很大的伤害。反之,如果执著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或某种价值观,它带来的痛苦与伤害就会非常大。
因此,藏传佛教中有很多人,在长时间修持无我空性之后,到达一种很高的境界。到那时,即使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他也不会那么痛苦,反而会很乐观地面对。
其实,所谓的出世间智慧,就是用智慧观察“我”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最终你认识到“我”只是一种概念、一种虚假的幻象,到那时,你看到的世界也许更加美好。
佛教乃真慧,择前可慧察
当然,在此之前,佛教会要求你再三观察,如果通过细致的智慧观察,觉得有道理,才可以进行皈依和接受;如果觉得没道理,那你完全可以放弃或舍弃。
佛陀时代,有一个非常富贵的人叫优婆离,他原本信仰其他宗教,当他听到释迦牟尼佛讲法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想皈依,然而佛陀并没有答应,让他再继续观察。在观察多次以后,他进行了皈依。他说:“我觉得佛教有点与众不同。其他教派如果遇到我这么富有的人来皈依,也许很开心,你们却要求我再三观察,这一点让我很感动。”
所以,我们佛教的理念,并非通过宣传或各种方式来拉人加入。我们会给大家一种自由的空间,用智慧来观察后,如果觉得有道理,可以接受;如果觉得没道理,就可以放弃。不仅如此,你还可以用智慧来进行驳斥和批判,真正的佛教,对于别人的批判也会乐意接受。
如今在世界各地,有些佛教徒比较善巧,但也有些佛教徒,通过各种方式强迫别人皈依,这可能不是太合理。我认为,应该一切随缘,不能强迫,强迫不是佛教的原则。另外,也许有个别佛教徒的行为与佛教教义不符,但这只是个别人的过失。真正的佛教教理,经得起21世纪所有人,包括所有科学家的智慧观察。这并非我的一家之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以前也说过:“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这是他的原话。所以,佛教虽然古老,但其教法经得起当前任何智慧的观察。
今天的主题是智慧和慈悲,智慧就先讲到这里,下面简单讲一下慈悲。
世出世间悲,亦有云泥别
慈悲也可以分为世间慈悲和出世间慈悲——大慈悲。
1.世间之爱亦重要
世间的慈悲,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男女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子女对父母的尊重等。世人对亲朋好友和周围的人,都会有一种特殊的爱。
关于这种爱,爱因斯坦在给女儿写的信里也说过:如果想对自己很好、对周围的生命很好,想拯救这个世界,那就需要有一种生命力——爱。
这样的爱很重要。
2.人情冷漠致心病
最初可能很多人都有爱,比如,夫妻之间有一种爱、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爱……一旦过了热情期,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感情就会慢慢淡漠,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人心也逐渐变得冷漠,这在当今社会很严重。
我下午刚听说了发生在荷兰这边的一件事:据说,有一个人很有钱,但他老了只能住在养老院。后来,这位有钱的老人跟孩子打电话:“你来看看我,好吗?”他的孩子说:“我现在工作很忙,而且还要看电视,没有时间去看你。”最终,这位老人申请安乐死,绝望地离开了世间。听说,安乐死在荷兰是合法的。
其实,人类需要互相关爱,人老了以后,如果年轻人弃之不管,或者老人始终对周围的人很排斥,宁可独自面对寂寞,也不愿与人共住,那么,即使他物质很丰富,也可能得不到快乐,因为缺乏爱。
现如今,很多人内心非常焦虑、浮躁,甚至患有抑郁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像古人那样单纯,这样的现象在东西方国家的城市中越来越多。有些人很渴盼得到他人的关心,但却始终得不到;也有些人很讨厌与人交流,因为看不惯周围所有的人。长此以往,他们会出现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
3.禅修利他可医心
其实,很多心理不健康的状况,通过禅修或修持利他心可以治愈。因为这样的心很包容、很放松,自然而然会健康。我认识的很多人,以前在没有这种内心的修炼和锻炼时,虽然物质生活并不贫乏,但内心会莫名其妙地产生很多痛苦。后来,因为修行或参与一些利他活动,心理完全恢复了健康。一个人的心理一旦变得健康,对身体健康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4.出世大爱无界限
当然,世间的爱,范围仅局限于对某些人和某些动物等的关心。
如果是佛教中最高的出世间大爱,那么,不管是什么众生——人类、动物,乃至能感知苦乐的所有生命,我们都要去帮助。而且并非今天帮一下,明天就不再管了,这种帮助,时间无限,范围无限。这样的爱,可称之为大爱。
其实,出世间的爱跟世间的爱的确有云泥之别。世间人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一旦你不爱我了,我就恨你。这就是世间的爱,本质是一种贪爱。
而出世间的爱是:你若爱我,我当然爱你;你若不爱我了,我仍然爱你。这种大乘佛教的精神,世界上任何人都会觉得很伟大、很了不起。当然,一般人很难做到。
慈悲无国界,利众当无疆
因为人们爱心的层次不同,在生活中容易发生各种矛盾。这次我来欧洲之后感觉到,以欧洲为主的全世界来讲,这次难民潮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或者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
包括荷兰、德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以怜悯心、慈悲心引发,对难民提供了诸多帮助。尤其是前段时间,德国的默克尔总理说,今年要接纳八十万到一百万难民,后来在真正的实行过程中,可能也遇到了各种麻烦。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国家无论如何就是不管,态度坚决,难民的痛苦与他们无关;有些国家什么都不说,装作不知道;而有些国家也许不一定乐意,但迫于舆论压力,表示“我们尽量努力……”不知道他们的“尽量”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些国家也想做点好事,但对于宗教的冲突、难民的安置等各种问题,也不得不考虑。这就是现实。
我本身是佛教徒,不关心政治,但无论任何国家的任何众生,如果涉及到他们的痛苦与快乐,那就不得不关心。以前我去过亚洲的很多国家,也去过一些难民营,到那里以后,感觉他们非常可怜,因为这些人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家庭,无依无靠,无家可归,非常非常痛苦。倘若我遭遇了与他们相同的经历,的确也需要他人的保护和帮助。
我昨天到荷兰后,听说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也在街头跟路人筹钱,说要解决难民问题。我当时特别感动。其实,我们如果拥有爱心,就很有可能解决许许多多人的现实困难。
佛教最伟大的地方,并非展现自我或成就自我,而是帮助包括旁生在内的无数众生。
若具真悲力,利生必成办
听说你们这里有“动物党”,动物受到虐待可以报警,这很好,也是一种进步。无论如何,我们对于包括动物在内的众生应该有怜悯心和慈悲心,维护他们的自由权和生存权,这是作为人类非常重要的责任。
我们在帮助他人时,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荷兰、德国等国家在大量接收难民时,可能很难满足所有人的愿望与需求,国民自身的生存方面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作为人类,尤其是作为发达且具有能力的国家,如果真正具有爱心、慈悲心,很多事情是可以成办的。
一位欧洲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观察实验:他家养的母鸡生了几个蛋,他故意把蛋调换成野山鸡的蛋。最初,母鸡有些怀疑和排斥,但慢慢也接受了,并将孵化出来的小山鸡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
他觉得十分稀有,于是又换成鸭子的蛋。母鸡最初仍然比较犹豫,但后来也一样地孵化。最终,母鸡妈妈拥有了两个孩子:一只小山鸡和一只小鸭子。母鸡很有智慧,它有时把小山鸡带到山里散步,有时把小鸭子带到湖中游泳,并分别为它们寻找合适的食物喂养。
动物尚且有这样的智慧,懂得帮助自己抚养的孩子提高适应能力,同时分别抉择不同的育养方法,何况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所以,只要想做,对于包括人类和动物在内的弱势群体,都可以用自己的慈悲和智慧为其提供帮助。
结劝重智悲,遣暗获大益
如何在世间应用以上所讲到的智慧与慈悲呢?以下几种方式供各位智者参考:
第一,通过学习爱、学习智慧来充实自己。
第二,有一位圣尊叫“文殊菩萨”,他是智慧的象征,经常祈祷他、观想他,我们的智慧就会打开。这一点我自己有很多经验,但暂时不便透露,因为这是秘密。
第三,如果想要真正增长大爱,要经常祈祷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一切大悲的尊主。所以,要想让我们的慈悲心增长,可以像藏传佛教的修行人那样,经常念观音心咒。
观世音菩萨的心咒是“嗡玛呢巴美吽”,文殊菩萨的心咒是“嗡阿Ra巴匝那德”。其实,念咒跟你是否具有信仰并无太大关系,念咒就像是吃药,无论是否具有信仰,药效都没有差别,都能治疗身体的病。同样,如果服用精神上的“智慧总集丸”,精神上愚痴、嗔恨等很多不良情绪、疾病都可以遣除。
总而言之,无论我们在世界上生存多长时间,智慧与慈悲永远不会过时。任何身份的人,只要拥有了智慧与慈悲,对自他的今生来世都能带来无穷的利益,会非常有意义。但如果缺少了其中一者,恐怕就不一定很圆满。所以,希望人们都能特别重视慈悲心和大智慧。
致语家乡客,精勤学佛法
下面我用藏语说两句。首先跟大家说一声:扎西德勒!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和你们相遇。
你们当中有多少藏族人?不知你们是否能听懂荷兰语?今天我是用汉语讲的课。以前我去过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地,在世界各地都能够看到我们藏族人,不管生活在哪个国家的藏族人,都信仰佛教,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很重视。今天,无论是从家乡赶来的,还是从印度、尼泊尔过来的,都是远道而来,能在这里见到你们,我很高兴!希望你们好好学习佛法和藏文化,非常感谢!扎西德勒!
主持人:
《华严经》中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意思是,佛法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开解,任凭你有再高的世间智慧,也不能通达其中的涵义。
所以,让我们再次感谢堪布仁波切,为我们开演佛法的奥义!
现场互动
问:我爱玩游戏,但也是佛教徒。请问:玩有攻击性的游戏是否合适?如果并没有其他激进的想法,只是想通过游戏加强团队合作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否是一件好事?还是说,因为游戏本身具有攻击性或者容易让人变得具有攻击性,所以不能玩?
堪布:会有不良影响。周围的环境、包括玩具都会给我们的一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孩童时期。从希特勒的传记中看,他特别喜欢杀戮,因为他最初遭到其他民族的歧视,进而引发对其他民族的仇恨。
因此,如果给孩童的教育是一种暴力,带来的结果不一定很好,从小一直在这样的生活中熏染,长大之后,心里很多暴力的种子就会逐渐萌发。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讲,确实会受到影响。
问:作为世俗人,我们一直在爱别人、爱父母、爱亲戚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想解脱某些痛苦,一定要追随佛法才能够做到吗?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作为出世的修行人,是否也需要世俗的智慧来辅助修行?
堪布:第一个问题:其实,世间的爱有时也会带来很大痛苦。昨天我在意大利,有一个年轻人说:“我以前爱上一个人,就像心里钉了一颗钉子一样,特别痛苦。后来这个人抛弃了我,我又爱上另一个人,我的‘钉子’又转移到了他身上。”所以,从世间角度来讲,所谓的爱,其实伴随着痛苦,这种痛苦如果没有转为道用,对自己的生活、工作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世间的爱可以有,但不能过度执著,否则,可能导致疯狂等不正常的行为。所以佛教的主张是:适度生活。这很重要。若有因缘修学佛法,当然很好。
第二个问题:佛教的修行中,个别世间智慧是需要的,但不一定需要所有。有些世间智慧与佛教的修行并无关系。
问:我来自尼泊尔,专程过来拜访仁波切。在今天这么殊胜的日子里能见到您,我感到非常欢喜!您之前讲到“菩提心与智慧”,我对此有一个疑问:比如,我们通过观察了解到一个人比较富裕之后,就很难对他生起菩提心——因为我们认为他很富有。请问:我们应该先通过智慧来修菩提心呢?还是先修菩提心,再提升智慧?或是两者需要同时修?
堪布:按照寂天论师和静命论师的观点,可以先观修无我智慧(空性),再逐渐对一切众生发大悲心;也可以先修慈悲心,再产生无我智慧。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不同根基的众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
问:我是做昆虫学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是虫害防治,所以很多时候我做试验就要杀虫。但自从学佛以来,做试验时我心里很不忍、很内疚。希望您能给我一个开示:该如何处理与对待?
堪布:按照佛教的观点,杀害众生很不好,因为每个众生最珍惜的就是生命,不管是做实验还是工作需要,都应该尽量避免。如果实在无法避免,那就应该按照佛教的方法来忏悔。否则,杀生的果报很可怕。无论你是否有信仰,一旦种下杀生的因,将来就会带来各种痛苦。所以,这方面要谨慎,用自己的智慧进行选择。
问1:荷兰语不是我的母语。我尽力尝试聆听您的讲解,这让我的心非常舒服,或许是慈悲让我有了这种愉快的感觉。我生长在一个基督徒的家庭,学过《圣经·旧约》,也阅读过一些佛教书籍。《旧约》和佛教都有对地狱的描述,那是非常可怕的地方,会让人心生恐惧。佛教如此慈悲,为什么还会有地狱呢?
堪布:人类向来提倡和平,为什么还会有监狱呢?道理是一样的。
问2:我明白了。
问1:我们有一个儿童中心,是根据佛教理念开办的,主要面向行为紊乱和自闭症儿童,那里也有一些小动物。如果您有时间,能否来我们中心看一看并做加持?
堪布:需要什么样的加持呢?是要念个经,还是要亲自到那里去?
问2:如果可以去,那就太棒了!
主持人: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问3:靠近阿姆斯特丹,在霍夫多尔普。
主持人:虽然荷兰并不是很大,但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还是有点距离,在斯基普机场附近。
堪布:后天我们去机场时,看看路上能否安排。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去。因为自闭症群体确实需要关心,虽然我做不了什么,但还是很愿意去。
问:我用中文问一个问题:跟人的交往过程中,有些小人看到你越好,他越不开心,在背后做很多坏事。这种情况是源于你自身,还是别人的问题?
堪布:应该说,两种情况都有。有些人生来善良,但因为处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中,慢慢就养成了口是心非,或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习惯。
而有些人,按照我们佛教的说法,因为前世做的坏事比较多,今生也无恶不作,这种人也会对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还有更深一点的分析:如果我自己是受害者,可能是由于我的业力,导致别人来伤害我。这是佛教的特殊说法。
问:弟子来自瑞典哥德堡,有两个请求:一是祈请上师来瑞典弘法;第二个请求是:祈请上师给我们这些弟子赐予一些口传窍诀和皈依。感恩上师!
堪布:第一,以后有时间,并且各方面因缘成熟的话,可以考虑,我也想去瑞典看看;
第二,关于口传,密法的一些修行窍诀,暂时不行。应该先修加行,慢慢会有机会的;
第三,关于皈依,你们在座的人当中,有些可能不信仰佛教,但也不用担心,我念皈依偈时,想皈依的人才能得到戒体。
(堪布念莲师七句祈祷文,并做皈依)
问:虽然我明白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真相是空,要学会放下。但我经常会在事情突发时控制不住情绪,转念的时间大概需要一分钟。请问:我怎样才能缩短情绪失控的时间?
堪布:每个人在遇到特殊对境时,都会产生不良情绪,但在佛教中有位寂天菩萨曾经讲过:“……如树应安住。”意思就是,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要马上发脾气,也不要马上做决定,要像一棵树一样安住下来。
这样之后,很多奇迹会发生的。
问:我不是佛教徒,但我的妻子是。之前看到一些佛教寺院已经商业化,我非常反感。但通过跟妻子的交谈,我对佛教有了新的定义,就是以哲学的理念来定义佛教。所以我尽量以哲理的方式来自我解答,但很多事情可能是智慧不够,自己解答不了。所以想请您指点一下:如何通过哲理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烦恼?
堪布:现在很多汉地的人好像认为,唯有在非常寂静的山洞或寺院里生活的人,才算是佛教的代表。
我认为,佛教徒有两种:有一种在山里修行,不一定跟人接触,也不从事商业等;还有一种佛教徒,可以广泛接触社会,做一些慈善、商业。
如果整个佛教团体没有任何商业,在21世纪的今天也有一定困难。但在藏地,佛教的商业化没有那么严重,很多修行人还保持着非常纯净的生活和修行。所以,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时,要深层次地了解所要判断的对象,否则,可能在误解的状态下产生反感、激动等情绪。如果你要了解佛教哲学,那就需要花一定的时间,长期、深层次地了解之后,才能有很好的结果。
大城市里的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佛教表面的烧香、拜佛等行为,并没有看到佛教内在的慈悲和智慧。所以,我会跟慕名来到我们佛学院的游客们说:拍照留念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藏传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因此,我这次来到荷兰,也被这里的美丽风景所吸引,但我更想了解相关的人文精神。昨天我们去“风车村”时,我想,相比于眼前的风车,几百年前人们的智慧和勇敢更值得学习。因此,虽然我喜欢外在的事物,但更喜欢内在的智慧。希望你们在真正了解佛教时也要明白,外在虽然重要,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内在。
主持人:
谢谢仁波切,在结束您的演讲之前,我们有一位来自德国的小朋友米娅,希望给您送花!
(德国小朋友献花)
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了。接下来,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会离场——请大家起立,鼓掌!感谢仁波切的精彩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