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2017.11.17.美国 纽约开示【你在忙什么】
第69场
美国纽约BSA
BSA New York, USA
美国·纽约
2017 / 11 / 19
你在忙什么
What Makes You so Busy?
主持人:
大家下午好!首先,欢迎堪布来到纽约!这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和福报!堪布这次在纽约,有一系列的佛法开示。他今天的演讲主题是“你在忙什么”。
当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非常忙碌,忙于工作、家庭、交际以及个人琐事。然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的烦恼却越来越多。我们到底在忙什么呢?佛教又能为我们的幸福提供怎样的帮助?
堪布曾经说过:佛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也是一门心灵教育,也是探索人类情感的心灵科学,也是对治烦恼的一剂良药。下面,我们有请堪布——
尊敬的顾先生、尊敬的各位,下午非常好!
我之所以说“下午非常好”,是因为大家刚吃过午饭,等会儿可能特别困。刚好,我这边有一杯咖啡。
今天,我们一起思考人生。如果在听的过程中犯困、疲倦,我允许你们睡大觉。我在西方的传法方式,跟在藏地不一定相同。
我来自喜马拉雅山脉,是一个普通的藏族出家人。藏族人特别喜欢歌舞,他们唱歌和跳舞的欢乐场景,你们刚才都听到、看到了。我的民族特别讲究因缘和缘起。我认为,我们今天的聚集,是一个很好的缘起。
真正的宗教,都是智慧和爱的教育
刚才,我们的议员顾先生说:法拉盛是宗教自由的发源地。在这里,各种不同的宗教都能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探讨。
在当今时代,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我们生活在文化多样的世界,应该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拥抱整个人类。我自己虽然是一个佛教徒,但却经常到不同的地方,参加其他宗教的活动,或者和没有任何信仰的各阶层人士交流,或去一些学校听教授们讲课。
今天,这里有很多佛教徒。我希望你们也能接受不同层次的宗教教义。其实,世界上的很多宗教,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都慈悲为怀、教人行善,对人类的心灵教育非常有意义。对所有这些,我们既可以称之为“宗教”,也可以称之为“智慧和爱的教育”。
消费主义的盛行与宗教文化的黯淡
对一个有信仰的人而言,虽然学习和弘扬自己的宗教很重要,但从目前全球的形势来看,所有的宗教氛围都变得越来越淡,消费主义已经成为文化主流。
我有一个看法。所谓的消费主义,就是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各种途径和手段,把人类的兴趣和目光,吸引到物质和金钱上。在这个过程中,宗教信仰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甚至被彻底遗忘。尽管这些心灵之光,已经在人类历史上闪耀了几千年。
消费主义以商业销售为目的,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刺激人类的欲望。因为,只有每个人的欲望越来越大,产品销量越来越多,商业利润才会越来越大。如今,整个地球的人,都在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生活模式下,忙忙碌碌。
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作为本国发展的指导和标杆。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说登上了历史的顶峰。可是,它的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却没有太多的沉淀。如果美国的教育,只围绕经济发展而实施,其他国家也会跟随,把经济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世界,谁的财富多,谁就是强者。但实际上,人类需要的不只是经济,还需要文化,需要政治,需要宗教,需要艺术。而这些,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再重视内心的艺术、宗教以及文化,都只关注金钱和财富,到最后,可能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后果:外在的经济越发展,越提升,内心的世界越苍白,越痛苦。
将地球的各种资源占为己有的人,现在被称为成功人士。这些所谓的成功者,表面上很风光,很美好,背后却给人类带来了精神、环境以及教育等方面的种种危机。因为人类需要这样的成功者,所以我们不能知足少欲,不能有宗教的谦卑与约束。
一个人拥有很多名牌衣服,很多豪车,很多别墅,很多金钱,这就是他们认为的成功。为了这样的成功,大家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大搞虚假吹捧、不实宣传。
现在世间有一种说法,叫做“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非常奇怪,在19世纪之前,一直没有这样的“流传”。后来,一些商家为了赚取巨额利润,不断进行这样的宣扬,最后成功地“流传”到全世界。
表面上看,钻石很坚固。实际上,它代表的意义并不坚固。
富人有99只羊,
却向穷人讨要他唯一的羊
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很多人都为自己设定了奋斗目标,并为此不断地忙碌,活得特别辛苦。但人的欲望是没法满足的,拥有再多,也觉得不够。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在某个地方,一个富人有99只羊。他的邻居是一个贫穷的人,只有一只羊。但这个富贵的人却对贫穷的人说:“你反正只有一只羊,不如给我,这样我就有100只羊了,正好凑成一个圆满吉祥的数字。”现在的世界格局,跟这个故事有点类似。
我们前两天去参观了联合国的总部。上午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数据:全世界为了战争而购买的武器,每天就花费50多亿美元。到了下午的时候,又看到一个数据:每一天买武器的钱有50多亿美元,这一天的开支,能遣除世界上最贫穷的4个国家的贫困。
如今,全世界每年大概有1100万人死于疾病或贫困。在南苏丹、尼日尔等非洲国家,百分九十几的人都处于赤贫状态,人均收入每天不到1美元。如果减少一天购买武器的费用,就可以遣除他们的贫穷。
去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做《人类简史》。里面说到,虽然全世界现在没有战争,但因为心理疾病和饥荒而死去的人,远远超过战争的死亡人数。对此,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在我去过的非洲国家中,比如纳米比亚、莱索托等,确实非常贫困。那里的生活条件,跟我们这里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家庭、哪个人士,要真正地关心和帮到他们,都有很大的困难。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金钱、成功和快乐,但在这些背后,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在这里,并不是要反对什么。如果想反对,每个人都有权力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远离瞎忙,让人生具有实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有信仰的人经常说“我特别忙”,没信仰的人也经常说“我特别忙”。很多人甚至害怕自己“不忙”,宁可忙死、累死,也不愿意停下来休息。好像人活着,就是为了奔波、忙碌,直到生命结束。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必要问一下自己:“我到底在忙什么?每天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啥?”如果是为了基本的生活而忙,我非常赞叹。一个人整天闲着,一点也不忙,全靠别人的资助过活,是不太合理的。但我们有些人的忙碌,完全是生计以外的瞎忙:自己抓不着,别人也看不出,没什么实在意义。
其实,我们不管怎么忙,总有一天会抛下一切,独自离开。
我们的人生,需要实现真正的意义和目标。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心上去建立。所以,大家不管怎么忙,都不要忘了反观自心。为此,我们需要进行禅修。一个懂得禅修的人,也一定懂得放松身心,止息忙碌。
我以前经常讲禅修。最早是在上个世纪,地点是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那时候,人们没有现在这么忙,但我觉得帮助大家放松身心,还是很有必要,所以就在1994年去了那些城市。当时给大家讲解的时候,有时叫禅定,有时叫瑜伽,有时叫气功,用了很多方便方法。
这几年,我一直在讲比较有深度的专业禅修,和比较简单的消除疲劳的瑜伽禅定。昨天在哥伦比亚大学,有教授建议我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禅修课,我答应了。今天在教堂里,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类似的希望。我们有一个“智悲禅修中心”,以这个缘起,以后可以慢慢开始。
爱世界,爱众生
禅修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爱,如果进一步阐释,就叫悲心、慈心、菩提心。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禅修,训练这颗心去爱别人。方法比较简单,就是在禅修的时候,反复在心里想:“我爱你,我爱你……”
在培养爱心的过程中,需要先从小范围开始。可以先训练自己,爱父亲母亲,爱自己的小孩,爱自己的亲戚,爱自己的朋友。爱是一种善妙的心态。我们爱别人的时候,自身会产生一种力量,一种很有功德的力量。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尽管学了佛,却不懂得爱别人。
进一步讲,大乘佛教要求对任何众生,都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和伤害。每一个大乘佛教徒,都需要在相续中生起这样的爱心。
当然,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把握好尺度。如果过了度,哪怕是训练爱心,也会走向反面,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我们要以适度的心态,从爱身边的人开始,逐渐爱世界上所有的人。
通过长期的训练,我们的爱是可以逐渐扩大的——从爱一个众生,到爱所有的众生。如果训练的专业性比较强,最后会生起大乘佛教真正的菩提心。不过,我们现在没有这么高的要求。大家在禅修的过程中,只是练习对别人好就可以。不管什么人,都训练自己要对他好。可以这么说,佛教讲的悲心就是对所有的众生好。
以心观心,看它到底在什么地方
禅修的另一方面,是智慧。它分为高层次和一般的层次。一般的层次很简单,就是所谓的专注。禅修的时候,身心全部放松下来,心专注于自己的头顶,然后专注自己的心间,再到整个身体,或者先想到左手、右手,再慢慢扩大,一直到全部身体。在这个过程中,心一直想:“这是我的手,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头……”心不散乱,一直专注。
如果心开始散乱,我们也要随之觉察。比如,这颗心不再关注身体,而是专注到墙上,专注到咖啡或别的什么地方了,心里就想:“噢!现在我的心到墙上去了,到咖啡上去了,到什么人的身边去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正在想一件事情时,要用另一个分别念去了知它。心本来是一体的,没有什么两样,但我们观察的时候,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反体。如果我们的心专注得足够深,可以观想人无我和法无我。
用自己的心观自己的心,看它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这样专注和安住,就叫做寂止。如果我们用智慧来观察心是什么样的,就叫做胜观。不管是修胜观,还是修寂止,用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心,都非常重要。在佛教当中,这方面有特别深奥的窍诀。《中般若经》中是这样说的:“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
在座的各位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你们每个人都观察一下自己的心,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等一会儿,默默地给我答案。
(大家观心……)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有时间,我们要经常观自己的心。这个时候,最好不要睡着。我以前做过一次讲座,坐在我前面的一个人,讲座一开始就睡着了,直到讲座结束还在睡。我想,今天这里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全知麦彭仁波切有一则教言:观察自己的这颗心,它正在起心动念时,也是空的,就像前面的虚空。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正在起心动念的这颗心,一经观察,就像前面的虚空一样,是了不可得的。实际上,这是观心最好的比喻和窍诀。
你们最好不要忘记这个教言。如果深度地理解了这句话,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比如从西雅图飞过来,所花的机票钱也是值得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是可以依靠另一种价值观来衡量的。
在座大多数是修行人,对自己的心应该有较深的认识,否则行为很容易改变。这多年来,你们一直坚持信仰,坚持修行,坚持利益众生。从这个层面看,大家的修行还是很不错的。
总之,修行真的很重要。如果不修行,再多的理论和文字都是苍白的,没有什么力量。以后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学会修行。
对未来,千万不要放弃希望
在繁杂的人世间,有烦恼,有痛苦,是正常现象。幸运的是,我们这一生,值遇了指引心灵的智慧教育。依靠它,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安稳。所以,除了关注生活的忙碌外,我们更要关注内心的忙碌。而要想消除这种忙碌,内观的时候,佛法将满足我们内心最有意义的需求。
在将来的日子里,不管你是佛教徒,还是其他身份的人,都不能放弃对于未来的希望——千万不要放弃。在这个世间,要有坚强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生存下来。否则,无论是生活,还是修行,都会遇到障碍,以致举步维艰,无法前进。
未来,我们需不需要发展、需不需要进步?肯定需要。遇到违缘怎么办?如果你有信仰,那就默默祈祷自己的佛菩萨、上帝或其他主尊。在任何信仰的皈依境面前,祈祷都是非常有用的。
他90多岁了,思想还在进步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听说美国有一个叫做查理·芒格的人,已经90多岁了。他说:我现在的智慧,跟10多年前相比,又有新的进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80多岁的时候,还特别爱看书,特别爱学习。我看过他的一些书,很有收获。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精神导师。到了90多岁,思想还在进步。可我们有些佛教徒,才四五十岁,就说“我老了”“我该退休了”“现在不想干了”……按照大乘的佛教精神,我们在死亡来临之前,乃至生生世世,都应该一直保有勇往直前、富有激情的利他精神。
对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思想,大家要有主动交流的勇气。作为佛教徒,如果在其他宗教或非宗教人士面前,以自己的信仰、民族或习惯为由,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不愿互相沟通,说明心不够包容。
而且,所有的学习和交流,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而要深入内心、发自内心。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要多学知识,多跟和不同背景的人接触。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走出舒适区”。也就是说,要放下自己固有的习惯,主动接触更多的人,进入更宽广的学习领域。
一些专修的人可能会怀疑:这样做是不是太杂了?实际上,从大乘佛教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学习和交流是不可缺少的。
买不起真钻石,戴假的也可以
我们每一个人,还要学会节约。现在很多地方,包括日本等国,都在提倡极简主义。当然,我并不是要求你们,一件衣服必须穿多少年。不过,这样的人也有。乔布斯20多年的形象,一直是一条牛仔裤和一件黑上衣。这在他不同年龄的照片上,都能看到。扎克伯格也一样,多年只穿一件灰色短袖和黑色外套。这是因为他们比较穷吗?肯定不是。
我的建议是,你们有20套衣服就可以了。如果穿得太简朴,会让世人看不惯;但如果太多,也确实有点浪费。佛教徒要懂得知足少欲。
有些人认为,佛教徒应该不吃不喝或者苦行。其实不一定。佛教的生活观,强调不堕两边,不要特别奢侈,也不要过分贫穷。有这样的生活理念,人生不会陷入太大的痛苦。买不起真钻石,戴假的也可以。(众笑)
一只老狗狂吠,群狗也跟着乱叫
人类的很多痛苦,都是旁人传递的错误信息导致的。查理·芒格先生说:“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大多数人都在社会的大染缸里,随别人而转。”
现在,如果某个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遍布世界,全球的目光都会专注在上面,形成一股流行的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间人喜欢盲目跟风,别人宣传什么就是什么,就像藏地非常出名的萨迦班智达说的那样:“如同老狗狂乱吠,群狗亦是随声奔。”看到这些现象,有时会觉得很可怕。
我也曾经盲目过一回。很久以前,我听别人说,喝咖啡对身体好,自己就跟着喝。过了一段时间,又听别人说,喝咖啡对身体不好,可是已经习惯了,很难改过来。以前我当牧民的时候,咖啡很容易得到,根本不值钱。但是现在,一杯这样的黑咖啡要卖很多钱——我说的是青稞做成的“藏式咖啡”。
现在,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所谓的文化推广也是这样。大家都忙着把不值钱的东西变得值钱,关注内心安宁的人越来越少。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主张,而不是随波逐流。
不出家,一样可以解脱
在密法当中,即使不舍欲妙,没有太多克制,过着幸福的世俗生活,也同样有解脱的机会。当你认识心性的本面、认识烦恼的本体时,就获得了真正的解脱,不需要放弃世俗的欲望和俗事,也不需要舍弃家人。
以前有一个叫国王,叫恩扎布德。他对释迦牟尼佛说:“我很想解脱,但我没办法出家,因为我舍不得美丽的花园,也舍不得可爱的眷属。”释迦牟尼佛给他传了认识心性的窍诀,他如是修持,最后获得了成就。
在座的很多人,以后不一定有出家的机会。虽然出家很好,但也并非每个人都有这个必要。以在家人的身份,一样可以修行,一样可以认识自己的心性。我今天讲的心如虚空的道理,如果好好观察、慢慢思维,一样有解脱的机会。
现场互动
问:我们很容易把世间的执著带进佛法。比如,我很喜欢布施,在每个月的佛菩萨节日,都想做布施,但这样做,经济上又有压力。我想请教您,怎样才能更有智慧,可以做到信而不迷?
堪布:这个问题很好。做人确实需要有智慧,尤其是佛教徒。如果没有智慧,分不清楚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在形式上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真的会变成迷信。
现在很多佛教徒,不好好闻思,整天糊里糊涂,把很多事情都搞得乱乱的。如果一个佛教徒每天忙着烧香拜佛,参加各种活动,一点儿不提升自己的智慧,那就是迷信了。
对于佛教,我们应该智信。不管你是哪个宗派的佛教徒,或是其他宗教的信徒,都一定要进行理论学习。没有稳固的理论基础,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可能都不太如法。
问1:很少有法师谈到这类话题,所以我很好奇:到底有多少人真的证悟成佛了,又有多少人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证悟境界?
堪布:在佛教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得果情况。在果法期,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比较多。现在已经过了果法期,但在斯里兰卡和别的一些地方,据说仍然有证得圣果的。至于证悟者,现在非常多,我自己亲眼见过的就有不少。
问2:对这些证悟者,我们能接受他们传的法吗?
堪布:可以,到时我可以推荐——真的有很多证悟者。
问:您今晚的演讲让我获益良多,非常感谢您赐予的智慧法语。您刚才提到了禅修和慈悲。我的体会是,对别人付出爱、表达爱非常容易,但要得到别人的爱却很难。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心里会感到空虚。怎样才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并继续付出自己的爱?
堪布:真正的爱是诚挚的,无条件的。真正爱一个人,即使得不到他的爱,还是会继续付出。如果因为没有得到回报,就不爱了,说明自己对他不是真正的爱,也不是完整的爱,可能掺杂了别的成分。这个时候,只能观空性,尽量不要恨。
问:顶礼上师!顶礼佛法僧三宝以及各位同修!非常感激上师能来美国弘法。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所有众生最后都可以得度,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上师,您今天讲,心的本质和虚空一样,是空性的。既然这样,我们暂时抛开信仰,单单从逻辑角度,怎么推出众生都有佛性?
堪布:单从逻辑角度,完全可以推出众生皆有佛性的结论。不过逻辑推理属于现相界的世俗名言。就世俗谛而言,可以说每个众生将来都有成佛的机会。而今天讲的心如虚空,是通过修行得到的证悟境界,属于胜义谛。在胜义谛的境界中,一切万法都是一味一体的。
问:我是纽约大学的学生,跟随您学佛很久了。我到美国以后,发现美国人的很多观念和佛教的比较相似,比如他们的平等观和慈悲观。我想,这可能也是西方人对佛教越来越有兴趣的原因之一。我很想影响更多的美国人信仰佛教。而且我觉得,他们和佛教相似的那些观念,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请问,您有没有什么方法,让佛教在西方发扬光大?
堪布:你的问题也很棒。西方的逻辑思维,跟佛教的某些智慧的确很相似。让佛教在西方发扬光大,的确非常有意义。
30多年的学佛经历和体验,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不管从外境的宏观与微观层面,还是从内心的爱与慈悲方面,现在的社会,不论东方西方,都需要佛法的力量。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所以故意吹捧、宣传。不是这样的。如果觉得佛教不合理,即使自己是佛教徒,我也不会这么说。
弘扬佛法的时候,通过禅修认识自己的心,是一种方法;通过利他的行为感化别人,也是一种方法;通过逻辑推理,认识世界和自心的本质,也是一种方法。2500多年前的佛教智慧,被现代科学多途径、多角度印证的事实,也可以让很多人了解。
将来在这方面,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年轻人,都肩负着一定的责任。大家只要有这个心,一定会集聚相应的因缘和能力。
问:我的问题跟刚刚那个同学的差不多。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我们的知识,更有效地帮助别人,尤其是不信任何宗教的那些人?
堪布:只要有帮助他人的心,并且一直不忘,处处都会有机会。但年轻时候的心态容易改变,我希望再过20年、30年,你还能保持这颗珍贵的心。
问:乔布斯说,他把每一天都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想到什么重要的事情,就赶紧去做。末学想在死之前写一本书,不知道如不如法?书的内容类似于科幻小说,每个人的头上都有一个死亡的颈环,当人们去探索这个颈环的秘密时,发现自己大多数时间都被一个类似VR系统的东西所操纵,浪费了很多生命。最终人们认识到,浪费太多时间在琐事上是没有意义的,于是选择另外了一种生活方式。不知道我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如不如法?
堪布:你所讲的这些内容,我没有看过,所以不太了解。其实现在的科幻也好,VR也好,都有能帮助众生的很多方便。但如果不注意辨别,有些书籍、动画片或科幻片,也会损害人类的身心健康。所以,你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多方面地研究,最后再看看。
问:我拜读过您讲的《入菩萨行论》。里面有几个词,我不太懂,一个是相续,一个是戒体,请您开示。
堪布:相续,是指连续不断的整个过程。比如,白天和晚上是连续不断的,所以叫时间的相续;我们的心,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也是连续不断的,所以叫心的相续。
戒体就是戒律的本体。比如说,菩萨戒的本体叫做菩萨戒的戒体,密乘戒的本体叫做密乘戒的戒体。就像你的身体,可以分解为身和体;戒体,也即戒和体。
问:顶礼上师!您说爱是一种力量,爱要有适当的心态——过多的爱会造成痛苦。我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怎样才能做到“以适当的心态去爱”?如果您是一位父亲,会怎么样爱自己的孩子?
堪布:我如果爱一个孩子,或者爱一个人,首先会想到,一切都是因缘而来。既然因缘而来,那么也会随缘而去。如果发现自己爱得过度或过分了,我会尽量地放下。爱要随缘,不能因为爱而互相伤害。
但不管怎样,我的爱心不会消失。这里面,有一种分寸。
问:我有一个问题想了10多年,为什么说娑婆世界跟涅槃世界是不可分的?
堪布:轮回和涅槃在本性当中,的确是没有分别的。龙猛菩萨有一句话:“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在胜义当中,二者连细微的差别也没有。但是,在世俗名言中,轮回和涅槃还是有差别的。
问1:弟子有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我们在家修行人,有些不是养家糊口的主力,需要依靠家人的忙碌,才能学佛修行。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引导家人,在他努力工作的同时,又接触一些解脱的思想?还有,怎么样引导年龄小的孩子,让他既努力学习知识,又懂得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堪布:很多在家人可能都有这个问题。我们学佛,一定要随顺家人。如果家里的阻力非常大,可以运用善巧方便,偷偷地学。如果阻力不是很大,可以逐渐地影响他们。
很多佛教徒都有这种想法:我的家人为什么还不学佛?其实,家人不一定要跟我们一样学佛。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不能强迫。在信仰方面,应该给家人一个空间。与此同时,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学修,不舍弃自己的信仰。
问2:对小孩子,怎样才能既鼓励他努力学习,又让他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只是追求财富或者世间福报?
堪布:让他努力地学习,努力地追求世间财富,同时再让他背一点《心经》。
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当今社会,小孩拼命竞争学习成绩和各种特长,孩子和家长的压力都很大。在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取舍?第二个问题,多伦多“学仁社”在上师的加持下,现在发展得比较好。我们《弟子规》学完以后,会继续学习新的内容。对此,上师有什么建议吗?还有就是,如何正确地引导小孩学佛?
堪布:这一次,包括多伦多在内,加拿大和美国的各个地方,都来了很多佛教徒。你们组建“学仁社”,学习佛法,特别好,我很感谢。
这次大家不应该来——那么远的地方,我一直比较心疼。但是既然来了,也可以吧。不管怎么样,希望你们回去之后,不断地努力。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也经常关注,但没法改变整个教育体制。总之,大家一方面要迎合世间,一方面也要努力让自己的文化不流失。我在这里看到——芝加哥和波士顿也一样,很多华人的孩子都没有忘记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这件事很重要,在座的各位都要努力。这里毕竟不是华人的世界,也许到了下一代,再下一代,孩子们就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真的有这种可能。所以在这之前,我们要有意识地拯救自己的文化。
各个学佛小组,包括“学仁社”在内,学会已经给了很多建议。我在这里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一如既往地,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问1:我是加拿大putixuehui的学员。首先,祈请上师以后到加拿大传法。弟子最近比较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感觉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人工智能在工作能力上超过人类,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去防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危害。我想请教上师,作为佛教徒,我们在这方面有什么能做的事情吗?要不要开发一个给人工智能传法的人工智能?
堪布:对于人工智能超过人类的担忧,我个人倒没有。不过,给人工智能机器人传法的希望,也没有。
人工智能确实值得佛教徒去关注,不要认为无所谓。它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在某些领域的行为甚至非常惊人。这个世界变得很快,有时难免让人担心。但也没办法,已经变成这样了。
问2:上师慈悲!可以给我们做一个皈依吗?
堪布:哦对,今天说是要皈依的,昨天很多人祈请。大家这样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现在要皈依三宝。我简单念一下仪轨。你们这样坐着就可以。
(堪布为大家做皈依)
堪布:最后一个人。为了表达一个缘起。你是问问题吗?
道友:我有一件珍贵的礼物,是从印度正觉塔请来的佛的僧衣,希望供养上师。
堪布:OK,你拿上来吧。很吉祥,很圆满。谢谢!
主持人:
感恩上师给我们做了如此精彩的开示!我相信,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缘起。希望上师每年都能来美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