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这里
粘贴这里
第70场
瑞典斯德哥尔摩BSA
BSA Stockholm, Sweden
瑞典·斯德哥尔摩
2017 / 11 / 25
菩提心的力量
The Power of Bodhicitta
主持人: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讲座。有机会聆听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的开示,我们十分荣幸。
堪布对传讲佛法,一直极为重视。30多年来,堪布总共宣讲了9300多堂课,其中多次讲到菩提心的重要性。堪布曾经说过:“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所有醍醐精华集中起来,就是菩提心。”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修行上,菩提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极为重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下面,有请仁波切就“菩提心的力量”这一主题,为我们作开示——
今天,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开示。我原来是想给putixuehui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一个团队合作的培训或小型演讲。后来发现,很多人对大乘菩提心都有希求,都愿意参加,所以就改变了主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并探讨这个话题。
这些,我都写在日记上了
现场有学会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有信仰、没信仰的其他朋友。人数不算特别多,却来自各个国家,可以算是欧洲的一个国际性研讨会。为了这次讲座,大家从不同的国家专程来到这里,包括法国、德国、英国、荷兰、奥地利、比利时、芬兰,等等。还有一些国家,没有报上来。
我们这么多人,带着各自不同的语言、思想、文化和智慧,进行一次碰撞性、融合性的探讨,非常有意义。我是第一次来瑞典,有很多新的感受、新的兴趣,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这些,我都写在日记里了。
我在藏地,下午如果特别累,会喝一杯咖啡。很多人都劝我:“咖啡里有什么什么,不要喝,不然对身体不好。”我的胃不是太好,下午如果喝了咖啡,确实会不舒服。
但是到了瑞典,他们早上就让我喝咖啡。中午的时候,我也喝了一杯。刚才在下面,又给了我一杯。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今天喝了三杯咖啡,胃里依然比较舒服。他们说,是因为加的牛奶比较多。噢,今天的讲座不是讲咖啡,而是讲菩提心。(众笑)
妙金光美女,生起了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在座的很多人,以前可能听说过,但恐怕只停留在概念上,对真正的内容并不懂。不仅是我们,历史上也有很多人不懂。
先讲一个故事。前一年,我翻译了《八大菩萨传》。其中《文殊菩萨传》里,有这样一个公案:在印度,有一个身相美妙、漂亮动人的女子,身上会自然发出金色的光,大家都叫她妙金光。不过,她出身比较低微,一直过着妓女的生活。
世间人耽著美色,所以她身边有无数男子围绕。一些有钱的商人之子和高贵的王子,也经常去找她。有一次,一位商人之子,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个“富二代”——不知道你们这边有没有“富二代”的说法,陪她一起上街买金银饰宝,然后准备去花园里享乐。
他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文殊菩萨知道度化她的因缘已经成熟,就穿着一件漂亮的金色衣服,出现在妙金光的面前。文殊菩萨的金色衣服灿烂无比,妙金光身体发出的光芒,顿时变得黯淡无色。妙金光对文殊菩萨生起特别大的欢喜心,抛弃了原来的男朋友,跟着文殊菩萨跑了。
其实,她不是真的喜欢文殊菩萨,而是喜欢文殊菩萨的衣服。文殊菩萨告诉她:“只要你发菩提心,我就把自己的妙光衣服给你。”妙金光美女说:“只要能得到这件衣服,我愿意发菩提心。可是,我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呀!”文殊菩萨说:“你先发菩提心,我再给你讲,衣服也可以给你。”妙金光答应了。文殊菩萨便开始给她讲菩提心的道理。
文殊菩萨给妙金光讲菩提心的时候,很多国家的人都去听,其中不少人得到了相应的圣者果位。妙金光在听法的过程中,心里真的生起了菩提心。她向文殊菩萨请求:“我现在不要那件衣服了,我想出家。”文殊菩萨告诉她:“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就是菩萨的出家。你如果放下自私自利的心,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就是真正的大乘出家人。”后来,妙金光没有出家,她发起了大乘的菩提心。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在世间,有些人心情特别烦乱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干,就想出家。事实上,这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选择。真正的出家不是这样的。这个故事还说明,我们不管参加什么活动,最好有一件事情能留在心上。比如,我今天讲的故事,如果过了10年、20年,你还能记住,那你听今天的讲座,稍微有点意义。
在我的记忆中,听过很多老师的课。有些老师的课只听过一次,但过了10年、20年,我还记忆犹新。有些老师的课听过很多次,现在回忆起来却是模模糊糊的,没有印象,不知道讲了什么。
其实,不管老师讲得好,还是讲得不好,我们自己都要懂得利用这样的机会。每一次活动,至少记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句精彩的名言或一则深刻的道理。如果能够这样,我们将来会变成极富智慧的富翁。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还会明白:文殊菩萨的弟子,也是先通过听闻,知道什么是菩提心,心里再慢慢生起菩提心,最后身体力行、实践菩提心。所以,有些人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也没关系。我下面会给大家讲。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
在我们的生活中,菩提心是可以不离开的,发起它也可以是轻而易举的,没有那么困难。关键看有没有兴趣和意乐,只要有兴趣和意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生起菩提心。
汉传佛教有位著名的大德,叫省庵大师,他写了一篇《劝发菩提心》的文章。里面讲到,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王,需要依靠种种因缘才能产生。所谓的善法之王,意思是一切善法中最重要的,也是所有善根中最大的——包括身体所作的善根、语言所作的善根,以及心里所作的善根。
菩提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而要依靠种种因缘。比如,由前世发菩提心的善习气引发而产生,以及通过看大乘佛法的经教而产生,或者依靠大乘善知识的教言而产生,等等。
我们如果不关心大乘佛法,则另当别论;如果关心大乘佛法,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著名的阿底峡尊者说过:“大小乘之间的差别,以菩提心区分。”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教。
实际上,所谓的小乘或南传佛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菩提心。有时候,从自身的修行来看,他们拥有很好的利他心。而我们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乘佛教徒,相续中的慈悲心却比较弱。
不管怎么样,从古代到今天,尤其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利他菩提心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乃至对整个地球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现在这个时代,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提倡的都不是利他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宣传,自我吹嘘。很多人为了所谓的成功,为了所谓的人生价值,有功德也好,没功德也好,都拼命地赞叹自己。一个社会,如果过度掩盖自身的错误,吹捧自身的功德,权利和义务就不一定分得清了。
我们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需要提升自我——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在人生中不可缺少,但另一方面,关注他人,帮助他人,更是重中之重。在家庭内部也好,在社会群体也好,利他心都非常珍贵。相反,如果我们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家人、不关心朋友,乃至不关心整个社会,暂时好像说得过去,但长远来看,人生之路也许会越走越窄。
愿仇恨我的人,也得到快乐和满足
佛教思想流传到今天,已经有2561年了。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利他菩提心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回顾人类的历史,利他思想从来没有被人类践踏在脚下过。未来,人类的前程不管有多长,利他思想都具有永恒不变的重要价值。
我经常在想,世界上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宗教思想,但最究竟的宗教思想只有一个。那是什么呢?利他。如果大家能认识到这一点,所有的宗教对人类而言,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群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人也好,动物也好,谁都不愿意遭遇恐怖袭击,谁都不愿意住在不安全的地方,谁都不愿意交往有暴力倾向的人。所以,利他心不仅适应过去的社会,也适应现在的社会,同样适应未来的社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管动什么念头、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不要损害别人,不要给别人带来痛苦,而应该想:“愿我所做的一切,都能直接或间接利益与我相关、跟我结缘的人,甚至与我无缘、蔑视我、仇恨我的人,也愿他们得到快乐和满足。”
《入菩萨行论》中讲:“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意思是,不管别人如何欺负我、践踏我,甚至把脚踩在我的头上,甚至用各种方法夺去我的性命,我也不会心生怨恨,反而会用利他心,回报他的伤害,让世间怙主佛陀欢喜。
有些人可能想:“如果每个人的心都变得柔和,不对抗,世界肯定乱套了。现实社会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想法,只不过是他们的惯性思维而已。实际上,世界并不会因为充满善良而乱套。任何时候,具有利他思想的人——“不管别人怎样害我,我都要利益他”,会过得非常快乐,而具有暴力倾向的人,却根本没办法长久存留。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我们经常耳闻目睹。
我坚定地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珍贵的利他心。这是我们有生之年,所有追求中,最好的一个目标。
愿你我都染上,菩提心的“病毒”
在世间,有很多传染病,比如艾滋病、肺结核等。相对于世间的传染病而言,菩提心也是一种“传染病”。不过,它是一种好的“传染病”。
有些人可能想:用传染病来比喻菩提心,会不会有过失?没有过失。《大圆满前行》的作者、伟大的华智仁波切,也用过这个比喻。
华智仁波切经常穿得破破烂烂的,四处云游,看起来像个流浪汉,特别可怜。有一次,藏地两个部落发生争斗,准备打仗。他们中间有一条必经之路,华智仁波切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躺在路口。双方战士看他一直躺在那里,以为是个麻风病人,就说:“我们要打仗了,请你滚开!”但是又想:“麻风病很容易传播,还是避开吧。”
华智仁波切有他心通,知道他们的想法,对他们说:“你们不必担心。我得的病叫觉性菩提心,能染上这个病的人不多。就算我的弟子中,也只有纽西龙多等少数人才能染上。”
他继续躺在那里,一直观修菩提心,并以乞丐的身份劝解双方。最终,这场争斗平息了,没有发生流血冲突。
在藏地历史上,华智仁波切是一位非常典型的隐士,看起来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我刚才在外面,看到一位推行李车的人,穿着也特别破烂,好像是乞丐——你们这里也有乞丐?每次看到乞丐的时候,我都会想:他是不是具有菩提心的“传染病人”呢?
这个世界很复杂,很不好说。有些人高高在上,口头经常炫耀自己,心里却没有一点菩提心的症状;有些人看起来非常普通,却具有真正的菩提心“病症”,会传染很多人。
如果没有好好修菩提心,没有生起真正的利他意乐,行为上也许能做一些事情,但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我们如果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一心一意利益他众,遇到再大的困难或障碍也不退失,修行一定会获得成功。
对于菩提心,并不是因为某个宗教在提倡,所以我们要追求。大家用智慧观察会发现,对今生也好,来世也好,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菩提心的确非常有意义。
利他心最终成就的,是自己
有了利他心,表面上是我在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别人在成就我的人生。
再讲一个故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兴起了空中飞行的探索热潮。其中,有一个叫塞缪尔的美国科学家,也在从事飞机研究。不过,他的心态不纯,很希望通过试飞成功,获得声誉和财富。由于他在哈佛大学任过教,美国科学院也给他颁过奖,所以社会上下都看好他。美国政府资助了他5万美金,大大小小的媒体也跟着他,追踪他的研究进展。
当时,莱特兄弟私下里也在造飞机。不过,他们没有什么社会资源,完全是个人努力。他们希望以此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利他思想的驱动下,他们进行了多次试飞,并把每次试飞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后来终于试飞成功。但事情过了好几天,美国政府才知道,因为所有的媒体都在跟踪另一个人,并没有关注他们。
有时候,利他心会帮我们挖掘出自身的很多潜力,最终成就我们自身。实现了自他二利的人,一旦离开世间,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喜欢伤害别人的人,离世以后,人们也不会忘记——会用另一种方式怀念他。
来一趟人间,尽量不要害众生
人生最高的境界,既不是拥有多多的金钱,也不是拥有高高的地位和大大的权力,而是实现最高尚、最巅峰的觉悟。这在佛教里,就叫做“成佛”。菩提心的内涵,是要让所有众生都实现这样的觉悟。可见大乘佛教的利他心,并不是某个宗教独占的、狭隘的、教条的思想。它的广大愿力,涵摄了所有众生的觉悟和安乐。
“我要让所有的人,包括仇恨我的人在内,都达到思想觉悟的最高峰”,能发如此宏愿的人,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吧?这样的高尚者,一定会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而他自身的利益也会不求自得。可见,在自他利益之间,是可以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大集经》中也说: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生起菩提心以后,所有功德都会蒸蒸日上。
因此,你们有没有信仰不要紧,是不是佛教徒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大家来人间一趟,尽量不要损害众生,并尽可能地帮助所有的人,乃至所有的生灵。
愿心不可思议,愿力也不可思议。我们如果这样发愿,今生和来世一定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快乐。
现场互动
问:刚才您说到利他心,又提到忍辱——忍受他人的伤害。最究竟的忍辱,应该是无辱可忍,对吧?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会有很多伤害。面对这种伤害,律师的辩护、法院的判定,有没有意义?能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善良者?
堪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特别能忍,特别柔弱,可能会被人看不起,甚至受到欺负。所以,自己应该变得坚强起来。一个内心坚强的人,一般不会受到别人的侮辱和摧毁。另外,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也非常有必要。
听说,瑞典的法律没有死刑,是吧?我去了你们的库姆勒监狱,感觉里面太舒服了。在这里受法律的制裁,好像不是那么可怕,跟住四星级宾馆差不多。(众笑)
我问狱警:“这里这么舒服,会不会有人故意犯罪?”他说:“不会。”“我在其他监狱了解到,有个人反反复复犯罪,一共进了7次监狱。你们这里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他说:“从来没有。在我们这里,凡是从监狱里毕业的,都是永远毕业。”这也许跟人的素质有关。
问:一个佛教徒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和区别?
堪布:一个好的佛教徒和修行人,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但道德高尚的人不一定是佛教徒。有些人没有任何信仰,或有其他的宗教信仰,但他们的行为也非常让人敬佩。也有一些人,虽然是佛教徒,但言行举止并不那么高尚。
所以我希望大家,尤其是佛教徒,言行举止一定要如理如法。这是做人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则。在任何一个地方,高尚的美德都是受欢迎的,也是人们需要的。
问:学密宗真的可以今世成佛吗?
堪布:昨天我去斯德哥尔摩大学,见到了一位名叫斯蒂文森的教授,他专门研究《米拉日巴传记》的作者——藏宁·赫鲁迦。我问他:“你为什么研究这个?”他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成就者。藏宁·赫鲁迦能为他写传记,肯定也有非常高的境界。”所以,教授专门将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米拉日巴尊者怎么评价自己呢?他说:“我本是一个非常平凡、非常普通的人。但是,通过自己的忏悔和努力,即身成就了佛果。”米拉日巴尊者的成就,就是刚才讲的最高觉悟,也叫金刚持,也叫佛果。在藏传密宗当中,不管是大手印,还是大圆满,都有今生成就或成佛的殊胜修法。
问:菩提心与空性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今生如果没有生起圆满的菩提心,是不是就没有机会证悟胜义菩提心?另外,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可不可以直接观您?因为法王如意宝没有见过,观起来比较困难,直接观您,穿上法王的衣服,这样行不行?
堪布:第一个问题。《中观庄严论释》中讲,由于根基不同,有些人先证悟空性,再发菩提心;有些人先发菩提心,再证悟空性。两种情况都可以。
第二个问题。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不能直接观我——需要用法王如意宝的衣服盖着,说明信心还不够。
一般来说,上师瑜伽有两种观想方式:按照龙钦巴尊者《大圆满虚幻休息》的观点,直接观上师的形象才能获得成就;而在晋美朗巴尊者和华智仁波切等上师的修法里,显现是本尊,本体观为上师。
关于这一点,我以前也分析过。如果对上师真的有对佛一般的、非常有智慧的信心,直接观上师的形象也可以。但一般来讲,最好观本尊,比如莲花生大士、文殊菩萨或者其他本尊的形象。这样观,信心不会退转。否则,你跟上师关系好的时候,把他观在头顶;关系不好的时候,不要说观想,可能连看都不想看。所以长远来看,观本尊比较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