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这里
粘贴这里
第75场
挪威奥斯陆BSA
BSA Oslo, Norway
挪威·奥斯陆
2017 / 12 / 5
媒体与科技时代的正念
Media, Mindfullness and Technology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来宾,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感谢大家的到来!
今年能邀请到索达吉堪布来这里开示,是我们大家的荣幸。感谢堪布不辞辛劳,从中国长途跋涉到美国再到欧洲,这让我们意识到此次机会非常难得,应该倍感珍惜。请允许我简单地介绍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索达吉堪布于1985年舍俗出家,前往喇荣wuming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堪布深入研修五部大论、甚深密续,通过堪布资格考核后成为学院的大堪布,并担任法王汉族弟子的翻译。后受法王的托付,肩负起为汉地四众弟子传讲佛法的重任。作为藏传佛教的堪布、学者、翻译家和现代佛教思想家,堪布不遗余力地专注于将传统佛教和现代世界、现代生活相融合,在东西方都享有盛誉。在过去的30多年里,堪布一直孜孜不倦地系统传讲佛法,并通过其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佛学人才。这也使堪布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藏传高僧大德之一。
现在让我们掌声有请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为我们开示“媒体与科技时代的正念”——
今天与大家一起探讨“媒体与科技时代的正念”。这个话题,大家比较熟悉,也非常关心。
网络社交与心理疾病
现今处在高科技、媒体社交发展迅猛的时代,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当今时代,科技的发达让全球信息瞬间一览无余,个人生活、修行体验确实变得很便利。譬如订宾馆前先看评价如何,手机上外卖点菜,上网订飞机票,等等。
但过于依赖科技的话,人反而会变笨:开车有GPS定位,如果没有定位就不认得路;演讲有PPT、投影仪,如果没有这些就记不住内容;老师让学生下载好教材再讲课……
过于依赖科技,还会带来很多心理疾病。有专家说: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与社交媒体有密切的关系。焦虑、自闭、抑郁的现象越来越多,尤其在发达国家愈加明显。原因是很多年轻人在网络社交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这些心理疾病,反而在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和人群中不常见。据统计,现今每天使用网络的人数,占到了全球70亿人口的50%,2015年和2016年就已达到了40%。如果整天都活跃在网络上,自然会患上各种心理疾病。
据业内人士分析,人们上网时对某些物品的喜好,会被网络后台跟踪,这种跟踪信息会被收录在庞大的数据库里,之后再根据个人喜好,推送海量的相关信息给个人。最后,当你打开网络时,映入眼帘的全是符合你口味的内容——上了年纪的人就不太会操作这些,反而被叫做“网络文盲”。
大多数年轻人从小生活在科技时代。他们经常网购,当他们的所需没法满足时,内心就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与现实生活中亲朋好友的社交就逐渐减少了,因为这些在虚拟世界里就可以满足。他们跟父母连十分钟的电话也不愿意打,却在网上和他人聊得热火朝天,一连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人们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了,网络上的交流却与日俱增——但其中无效信息居多。手机可存1000个联系人,但只存了150个,常联系的可能仅有10个。
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就像手机内存只有60MB或120MB一样。这个时代,信息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长期的内心不被满足,最后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发达国家的高端企业和大学都在禅修,正是因为科技发展到最顶点时,才发现客观物质并不能解决人类的主观意识问题。所以,建议大家不要沉迷于网络,一天至少关机一小时。即便不禅修,也要过一个正常的生活。然后再观心,才会有新的发现。
禅修解决内心问题
禅修可分为两种:观察修和安住修。佛教的修心法门非常多,藏传佛教也有很多殊胜的修心法门,我也翻译过很多。各种禅修法都是历经上百年、上千年的传承和教授。藏传佛教称禅修为“罗雍”,意思是修养。禅修,其实就是修养自己的内心。
现在流行的“正念”,也是源自佛教“四念处”修法。即“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如果四念处观得好,就能破除颠倒、断掉烦恼而证悟。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以“四念处”来破法执,从而抉择法无我的智慧。
藏传佛教中有很多修心法门。譬如,《修心七要》是非常殊胜的修心法,很多修行人都修过,唐弥桑波做过非常好的注疏。格西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颂》,很多大德都传讲过,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颂词,但是里面的内容非常值得实修。如果经常实修,身心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并生起真正的智慧和悲心。噶玛拉希拉尊者撰著的《修心次第》,详细论述了上等、中等和下等的修心次第。书中介绍了寂止和胜观的修法,以及如何禅修的方法。布绕巴尊者的《修心法》也是内容简短、加持力极大的修心法门。前辈大德都非常重视的《开启修心门扉》里也讲了很多禅修法门。扎嘎仁波切所著的《扎嘎山法》,主要也讲了闭关专修时如何修心、看破世间的方法。这部法以前讲过一两次,讲完以后大家都很有收获。
世界需要爱和慈悲
挪威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地方,昨天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其余的宗教人士,探讨了关于未来佛法弘扬的问题。大家都秉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学习和修行。我相信,这里的宗教徒们和无信仰的自由主义学者之间,都能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如果这里都不存在和谐的氛围,那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了。
虽然我们个人的能力有限,但也应该以有限的生命和能力,为世界和平做出点贡献。有些人认为“世界和平”的命题太大。其实,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世界,自己的家也是一个世界。比如,我在佛学院有一个小房子,这就是我的世界。我们对自己的世界应该创造一种爱和慈悲的氛围。如果每个人都没有利他心,即便科技再发达,这个世界也不一定美好。
警惕“暗网”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科技正面的部分,还有很多负面的部分是看不到的,这部分称为“暗网”。我们所见的都是由社交媒体渲染后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
修炼内心应对变化
世界的真相难以知晓,网络时代难以分清幻相和真相,人们的生活缺乏安全感,这些都是科技带给我们的。这个时代变化很快,与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媒体时代既需要正面的评价,也需要对负面的了解和警惕。无论时代怎么变,内心应该始终保持一种正面的、淡定的、宁静的状态,并安住在这样的状态中。训练自己的心态很有必要,就像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轻松自如地掌控身体一样。如果我们经常禅修、观心,就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突变。倘若没有经过训练,遇到突发情况就会措手不及。
无论是否有信仰,平时修炼内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佛教评判一个人修行好坏的标准,主要看他平时的修炼。即便做不到佛教的标准,也可以一天关机一小时来反观内心,回归真实的生活。
最后,给各位提三点希望:
第一点,一天关机一小时,这是第一个窍诀。
第二点,观万法如梦如幻,对任何事都不要太执著,因为越执著越痛苦,最后反而会把事情搞砸。《金刚经》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经常念诵这句偈颂,遇到任何事情就不会特别痛苦和在意了。
第三点,希望大家重视并经常思维《修心七要》和《修心八颂》。
现场互动
问:既然我们已无法避开媒体和网络,那怎样利用它来修行呢?
堪布:我觉得,没办法离开它就只有接受,但在接受的过程中不能过度沉迷。否则,很有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因此,要有正知正念,经常从正、反两方面去了解。自己要知道这些信息是专门来吸引我注意力的,要明白后台的大数据想要我迷失其中。网络时代有很多孤独的人,因为在网上可以和人沟通,但在现实世界中却做不到。长此以往,自己很适应网络环境,而对现实生活和人群会格格不入。依靠网络,很多正常人慢慢变得不正常了。
问:目前佛法好像都是对个体和僧团修行的指导,不知道有没有对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指导?当前有没有佛法和社会学、教育学、环境保护等结合的学术研究?
堪布:其实佛教既有个人修法,也有集体修法。集体修法就是社会性的,如果不是社会性的,很多文化都不会认可它。佛教本身就包括了社会学、环境以及大自然等方面的内容。
问:藏传佛教怎么理解死亡?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可能会被科学家证实?
堪布:关于这方面,有一本书叫《西藏度亡经》,我也翻译过一本书叫《前世今生论》,其中讲得比较细致。
问:我们能做什么,让信息时代、网络环境变得更好,对人们不那么有危害性?
堪布:你不一定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你的小世界。今天早上,我在街上看到很多乞丐,不由得想到:也许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困难,但可以把正面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传递给大家。
问:我们这代年经人能很快掌握很多新技术,而我身边的很多人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并没有慈悲心。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堪布:如果想让掌握技术的人心里有爱,最好是念观音心咒。还要充分了解科技的利弊。先念观音心咒,然后不断传播爱的教育,即便有些事情不能改变,也会对他们有帮助。
问:互联网、多媒体已经和我们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凡夫,如何区分平台上的正知正念和邪知邪说?
堪布: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分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根本没有取舍能力。年轻一代从小就在恶劣的网络环境中成长,将来前途堪忧。虽然我们没办法避开网络,但在应用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原则,同时也要做很多思想准备。最关键的是要看穿背后的秘密,该用的用、不该用的尽量避免。我经常是查完资料就关掉网络,这样会好一点。
主持人:
非常感谢堪布仁波切的精彩开示!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正如堪布所说:在信息爆炸时代,正念必不可少,它既能帮助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心,也能帮助我们远离恶业,而正念的培养与稳固需要佛教的次第学习。在此,希望大家能够早日树立正念,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念念不忘善法!
让我们恭送索达吉堪布仁波切,感恩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