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015.9.25意大利都灵公开演讲【美丽人生】


第30场

意大利都灵公开演讲

Public Speech, Vienna, Austria

意大利·都灵

2015 / 9 / 25

美丽人生

Bella Vita

主持人:

本次活动是由欧洲佛学会意大利分会主办的一场免费公开演讲。旨在以佛法的智慧启迪人生,令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当前的生活、未来的方向,并分享人生的另一种美丽。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希望避免痛苦,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我们华人远在他乡谋求生存发展,本来就要付出很多代价,眼下,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都处在严重的危机当中,我们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要怎样做到勇敢、智慧,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构想呢?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尊敬的堪布,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来自著名的喇荣五明佛学院,是一位在华人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心灵导师;一位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佛法上师;一位行走于世间传播慈悲与智慧的禅修行者;一位充满愿景、怀抱希望、心存大爱却又随缘自在的仁波切。

下面有请堪布仁波切上台为大家演讲——

今天下午跟大家一起交流,我感到很开心。在座的各位不管是什么身份,我们应该有很多共同的语言和目标。

你们居住在意大利,这里非常美丽,是让人向往并羡慕的一个发达国家;而我来自藏地的雪域高原,那里的环境也很美,那里的文化也让人们非常羡慕并向往。对我而言,第一次来到这个国土,到了以后有一种感觉:这里的阳光、这里的花,很多地方跟我们藏地相似,加上还有一个相同之处:这里好像很多人没有时间概念,跟我们藏族人比较像。(众笑)

话题虽美丽,苦才是人生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美丽人生”。实际上,要我探讨这个话题不一定很合适,因为我几年前写过一本书——《苦才是人生》。所以,作为此书的作者,我的思想“苦才是人生”,跟你们提出来的“美丽人生”,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有些矛盾。

我为什么认为人生是苦呢?因为,按照佛教观点,人生有“变苦”,指快乐很快就会变成痛苦;还有一种叫做“苦苦”,指苦加上苦,人生中的这种苦还没有消失,另一个苦又接踵而至;还有一种苦叫做“行苦”,指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实际上它是痛苦的因缘,在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所以,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生活中其实有诸多痛苦。

许多人认为人生是快乐的,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有这样的确信,很可能在人生中遇到小小的痛苦时就无法面对,最后因此倒下去;甚至很多年轻人在感受到一些痛苦时会选择zisha,这种情况也很容易发生。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听“人生是痛苦的”,但实际上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直言不讳地讲,每个人身上确实有很多痛苦。所以有时我会十分坦诚地说:苦才是人生。

东西见不一,因根性不同

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可以说,人生是美丽的,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

其实,关于《美丽人生》,在座的很多人应该知道,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上映的一部电影。电影的剧情是一个犹太人及其家人被抓进纳粹集中营,后来,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小孩不背负战争的阴影,一直鼓励着他:“我们现在所过的这些危机生活都只是一个游戏。”后来,父亲不幸遇难了。再后来,那个孩子经历了种种痛苦,在集中营里遇到孤独、饥饿、恐怖时,都一直坚信着父亲美丽的谎言,认为这只是游戏,而且这种游戏最终会结束,一旦结束,就会获得真实的自由,并且获得大奖。

依靠这样的信念,这个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最终生存了下来。当时这位父亲明知战场和集中营的痛苦,但他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灵,掩盖了残酷的事实,谎称人生有希望,而最终他的孩子也确实获得了希望。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把人生美化得特别幸福快乐,也许与这位父亲的谎言有着相同之处。

所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异:东方文化愿意直接正视人生的很多阴暗面,包括痛苦、身体的不净等,这些在宗教的书籍里、在我们的传统中都会经常提到;而在西方文化中,比较喜欢说好的一面,比如,人生中最闪亮的时刻、生活中最浪漫的时刻,包括衣服上最特别、最好看的地方,都会以各种赞美的语言说出来。又比如,我们经常会讲,身体如何好看、头发如何漂亮、生活如此浪漫等……

其实,这些不同之处,主要是和人的根基,或者跟接受教育者的心态有关。

利众应善巧,应机而施教

如果我们的表达能恰如其分,就能对每个人都有利。在我们佛教当中,这叫“应机施教”;或者按照古人的说法,称为“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需要说相应对方根基的不同语言,让他的智慧和心灵中的正能量发挥出来。因此,懂得每个人的不同心态,非常重要。

藏地有位著名的大德叫晋美朗巴,在我们后人看来,他的智慧非常超胜。他有非常著名的四大弟子,每个弟子的名字叫晋美什么什么,就像汉地的有些师父给所有弟子统一取名字,诸如“智什么什么”。当时藏传佛教也有这样的传统,例如晋美嘉威尼格、晋美衮恰、晋美诚林沃色……后来,他给四大弟子选择了不同的四个地方,让他们各自建立寺院,弘扬佛法,弟子们遵从师命所建的寺院对后人的贡献相当大。

所以,各位在跟同事、同学交流时,包括教育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时,首先了解对方的智慧、爱好、兴趣等方面,非常重要。

我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那时,汉地儒教思想的创始者孔子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如果得到一些做事的机遇时,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不要马上做,你要请教你的父亲、你的哥哥,请问了长辈之后才可以决定。”

后来,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如果有人给我一个机遇,该怎么办?”孔子回答:“你要马上、立即去做。”这令另外一个弟子感到稀有,两个人问同样的问题,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却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解释说,前面的子路,他的性格容易冲动,比较傲慢,所以让他遇事先请教长辈;而后面的冉有比较脆弱,性格优柔寡断,为了增加他的积极性与决断力,就要鼓励他做事情,而且要马上做。后来,这两个弟子都非常成功。

这个故事对我个人来讲很有帮助,也经常想起。我在给人教导、与人交往时,首先要知道对方的性格、能力、智慧等,否则,盲目地想什么就做什么,最后就会失败。

人生美丽否,决定于自心

很多人都认为是“美丽人生”,那么,人生是否真的美丽呢?其实人们的想法各不相同。有人将人生比喻成马拉松赛场;有人将人生比喻成一场梦;有人将人生比喻成战场,还有人将人生当作一部或喜或悲的戏剧、一种游戏……因此,关键看每个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这一点很重要。不管你做的事情是大还是小,实际上,如果认为它对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很有意义,那它就有一定的价值。

以前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在任期间,有一个人向保洁人员提问:“你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保洁人员回答:“我的人生跟总统叶利钦没什么差别。”那个人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每天忙着扫地很有意义,叶利钦每天忙着治理国家也很有意义,所以我们是一样的。”

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很重要。有些人可能这辈子各方面非常顺利,有钱财、有才华、有各方面的资源等;而有些人不管怎么努力都一贫如洗,处处遇到坎坷不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强勇敢地走下去,因为有些事想逃避也没有用,人生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

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时脾气非常暴躁,每次打牌,如果牌抓得不好,就怨天尤人,特别不高兴。有一次母亲告诉他:“不管怎样,牌已经拿到手里了,你要打下去,因为这就是该你面对的。人生也是如此。”从此之后,他努力从普通人变成了美国总统。所以,我们自身的毅力和坚强勇敢的心,对人生非常重要。

若知无常理,则能坦然对

人在年轻时、成功时,都会觉得开心快乐,一旦韶华逝去、遭受疾病,或经济状况不好时,就会倍感痛苦。

最近在全世界范围内,美国、欧洲等国家先后出现金融危机,以前非常有钱有势的人,财富缩水,地位下降;现在,金融危机已蔓延至亚洲,以前很风光、很傲慢的人,现在变得特别低调。所以,人生中的很多变化和无常来得特别快。

如同一些宗教中所说,一切都是无常的。比如,佛教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意思是说,青春美丽的身体、外在美丽的花朵、灿烂的阳光、世间的高官厚禄,到了一定的时候都会无常变化。如果我们提前懂得无常之理,一旦人生遭遇变故,以及生老病死等现象出现于自身时,我们就不会那么痛苦,而是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与面对。

应学修结合,悟万法真相

无论具有何种宗教信仰都很好,重要的是通过听闻、学习相关宗教的教义之后,再开始修炼。修行很重要。

以前,晋美朗巴大师(智悲光尊者)说过:“有成千上万的弟子,也不如只有一个证悟心性的弟子。”所以,通过修行真正认识万法的真相,非常重要。

听说今天现场也有部分佛教徒,如今佛教徒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懂得将学习和修行相结合。有些人不学习,只是盲目地修,这样不好;有些人只学习,不好好修行,这也不好。当然,其他的宗教徒也同样如此。

当然,今天不是有关修行的专题讲座,暂时不广说。

寂忿外在相,对症皆良方

我想说的是,在很多年轻人眼中,生活似乎很简单,好像只要自己想要,就能够心想事成;或者只要自己有道理,大家就会认可。但社会其实很残酷。一定要尽量地跟社会相融,努力适应社会的同时磨炼自己,这很重要。

比如,我在与人交谈时,如果对方是一名医生,那么我尽量用医学方面的知识跟他沟通;如果对方是一位老师,我就用教育方面的道理与他交流;如果对方是警察,那就应该用他感兴趣的话题来交谈……所以,刚才所讲的应机施教,对自己和他人都很重要。

只要方法正确,即使别人不理解,实际上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也许你们在报纸上看过,前几年,美国哈佛大学有位博士生,她管教孩子的方法非常暴力,用各种逼迫的手段来对待孩子。当时她的这种暴力教育方式,很多人都难以接受。比如,孩子如果没学好钢琴就不让睡觉、不让上卫生间、不让休息、不让喝水,东方和西方都称她为“虎妈”。但最终她的这种教育方式似乎成功了。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已经成了教育界关注的话题。

还有一个与她截然相反的案例,叫做“疯妈”。这位妈妈完全随顺孩子,跟孩子在一起时,疯狂般地随顺。但是通过她的方式,也把孩子教育得很好。这两个案例是明显的一组对比,说明只要方法用对了,对别人就会有帮助。

与此类似,藏传佛教中,佛菩萨有忿怒相,非常威猛地拿着各种厉害的武器;还有一种是非常寂静、慈悲的相。这两者都能度化众生:对野蛮的众生,用忿怒相来调伏;对温和的众生,用寂静相来调伏。不理解佛教的人,看到忿怒相可能会想“为什么那样恐怖”,实际上,自己的妈妈也有变成恐怖相的时候,但那是为了管教孩子,对孩子是有利的。

有时,结合世间的一些道理,就能把出世间的很多道理想明白。所以,只要对我们的生活有利益,无论外在是寂静相还是忿怒相,都是一种人生的美丽。

劝内求智悲,享真美人生

学艺术的人,对“美丽”比较在意,认为物质上的美丽很重要。我听说人们很执著意大利的名牌,比如阿玛尼服装、法拉利跑车、宝格丽珠宝……很多中国人都喜欢并希求。但这些只是外在的奢侈品,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奢侈品——智慧与慈悲,这是永不过时且最有价值的。

总之,如果懂得人生的苦与乐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游戏,就可以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这可以称得上是美丽人生,因为在这种开悟的境界中,人生没有不完美之处。所以,佛教中的弥勒菩萨有一句著名格言,大概意思是:人生就像漫步在花园,无论发生任何生老病死等现象,开悟者的内心都不会受到干扰。

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懂得这样的道理,享受最快乐、最幸福的人生。谢谢!

现场互动

问1:我从米兰来,专门为了见索达吉堪布。对于佛学,我是初入门者。请问:在佛学中,该怎么理解神通?比如有人说他开天眼了,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另外,佛经中所开解的“怎样解脱你的心”,是仅作为一种哲学性的存在吗?二者之中,哪个才是真正的佛学?如果说这二者并存,那我应该见佛要拜、要上香、要念咒,用天眼去看东西或者怎样?还是说,我应该朝着一种哲学的方向去修?

堪布:佛学中有很多神秘的部分,包括开天眼,以及一些超越言思的部分,但这要通过修行才能得到。关于这方面的神秘性和逻辑性,有一部论典叫《大乘经庄严论》,其中有一品叫“威力品”,专门讲神通与逻辑、修行之间的关系。

有些佛教徒通过修行,确实可以获得比较超胜的境界,有些则不一定。无论如何,真正的佛教里面,这些超胜的功德既有神秘性,也有逻辑性,是真实的。

问2:那二者的成分各占多少?

堪布: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

问3:如果从真实而言、从佛教本身的事实而言,请问这两者的成分?

堪布:如果是真实的神通,那么他得到的神秘部分,是百分之百有逻辑性在里面。

问4:我经常会有一种困惑,但也会力图告诉自己,这些东西是不真实的,它是因为你的想象而存在的,想证明这种神秘性的虚伪。可能是因为我们受过多年的教育吧,一直把佛学的神秘性称之为迷信,所以内心会对它有一种抗拒。但是很多直接的个人体验,又让我感觉自己真实经历了它。所以我很疑惑,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正确的?

堪布:其实,宗教信仰的神秘部分,普通人想要通过一种理论、逻辑来验证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昨天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他说:“如果以现在流行的科学来解释人类生命的公理,这不但是一个大错误,而且应该受到谴责。”

所以,很多人试图用现有的科学来判断生命的现象、宗教的现象,很难。这需要通过修行,到一定的时候,真正的体验才能得到。

问:我五天前刚来都灵,之前什么都不知道,无意间看到您要来的海报,我特别高兴,真的就像您昨天讲的主题一样——“偶遇”!

我想问的是,我们现代人比起古代人,更容易获得佛法的知识,但为什么现代人修持佛法得到印证或得到果位的却越来越少了?然后,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关于修行、生活和学习之间的联系,您有什么建议呢?

堪布:佛教从时间上可分为果法期、教法期、形象期等,释迦牟尼佛时代是果法期,很多阿罗汉、独觉的果位确实很快就能获得。现在果法期已经结束,所以,证果不如佛陀时期那么容易。但实际上,现在真正通过修行而证果的人,在藏地、在印度都非常多。

第二个问题:你们作为大学生,现在最关键的是,对佛教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搞明白。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习,而且要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

因为,大学生经济不稳定、心态不稳定、感情不稳定、工作不稳定,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这时学习、修行、工作等很多事情要并行的话,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自己能合理安排时间,我觉得都可以。关键是靠自己,利用什么时间去学习、去修行,与此同时,还要学习世间知识,以后还要参加工作。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看你能不能用功?用功的人应该可以并行。

问:我刚刚接触佛教。我好像明白了禅修很好,我想知道,我们西方是否也有类似的禅修?或者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能做同样的修行?

堪布:类似的修行有很多。比如,在藏地,一个人可能会念一亿遍观音心咒。观音心咒的功德很大,今天上午我们去了都灵的喜马拉雅博物馆,里面有一件藏品就是《玛尼经》,讲述的是观音菩萨咒语的功德。其实,西藏很多人虽然禅修,但也有可能心无法安住,所以有些人也会念很多咒语,比如念一亿遍或三遍亿不等。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念诵经典,每天大概念诵好几百页,这在佛教里面叫“课诵”——念诵功课,也是一种修行;还有一种方式,虽然不是禅修,但可以经常去当义工、做慈善,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修行。

问1:我把佛教当作哲学来看。您刚刚说,对于一件事情要很努力地去做,可是,我不知道“努力做事”跟佛教说的“我执”这个观念该怎么平衡?因为,在“我执”的情况下坚持做一件事情,其实是会有痛苦产生的,不可能都是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在“一直坚持做下去”的理念下,怎么决定是该放手还是该继续坚持呢?

堪布:在生活中需要智慧。很多人把生活比喻成战场,打仗的时候,如果能够打得赢,就拼命地冲上去打;如果觉得有点危险或者打不赢,就会暂避锋芒或以另一种方式应对。因此,生活中,无论是面对事业或家庭,有很多事情要去努力。但努力的过程中也不能盲目,一定要具有智慧,也要随顺现在的时代和生活习惯,同时,自己的心不能太受伤。

现在有些人太投入了,正是因为太执著,最后伤痕累累,丧失勇气。很多年轻人可能觉得,这件事无论如何一定要成办,但最后却结果不妙。所以,这时就要有一种智慧,如果智慧用得对,即使你有时候放松也可以。佛教有一部论典叫《入菩萨行论》,其中讲到,在做某件事时,若是累了或做不动了,可以暂时放松休息一下,这也是一种努力的表现。

问2:这个点该怎么拿捏?

堪布:每件事情各不相同,依靠智慧分别对待。

问1:我在2007年就已拜读过您的很多著作,我的家人修净土宗,所以也看过您很多DVD资料。我在2007年给您写过两封信,而且您都回复了,那两封信一直在我家保存着。我来自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如果您有印象,可能还记得。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东方净土药师佛的加持,这方面的资料特别少,请问“东方净土”和“西方净土”的修为该如何界定?或者如何对东方净土能了解得更多?

堪布:应该是东方不动佛的刹土吧?

问2:对!

堪布:其实,在我们藏传佛教中,有关于东方净土的一些描述,包括整个清净刹土的外在庄严、诸佛菩萨形象。

为什么很多经典里没有讲呢?因为,要往生到东方刹土比较难,“门槛”较高;而西方净土,很多人都容易去。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素质,要到东方净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许多经典里重点介绍的是西方净土,以及西方净土的往生方法等。

但在藏传佛教的有些经典中,还是对东方净土做了介绍。

问:据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两种苦,一种是内苦,一种是外苦。但我不理解,什么是内苦?什么是外苦?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如何把这两种苦转为道用?

堪布:这个名词比较新。所谓的内苦,可能指内心中的一些痛苦;外苦,指包括身体、外在生活方面的一些痛苦,这样理解也可以。比如,物质方面的痛苦、工作上的痛苦,可以称为外苦;内苦,例如虽然我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很不错,但内心患有忧郁症等心理病症。

其实,依靠佛法的加持和祈祷,通过禅修以及对“万法空性”“万法无常”等佛法道理进行学习,解决内在和外在的痛苦很容易。

所以,希望大家尽量拿出时间学修佛法。今天的很多年轻人、中年人,对知识的希求都很不错。尤其是欧洲的这些国家,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虽然生活上可能有压力,但并不像香港、上海压力那么大。我看到都灵的街上,人们走路的步伐都没有国内那么匆忙,说明可能有学习的时间。

问1:您之前在《释量论》里说“能立由大悲”,想请教您:怎样努力培养自己生发出这种真正的菩提心?

堪布:哇!你好厉害哦!能立由大悲,意思是,以何种理由或根据将释迦牟尼佛安立为量士夫呢?就是用大悲心来安立。

“能立由大悲”这句话很重要。佛陀之所以被称为“全知”,是因为佛陀的大悲心和智慧已经达到极致,这也是佛陀与其他教主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如果系统学习《释量论》,就会明白,“能立由大悲”可以延伸出释迦牟尼佛的整个故事,包括他因地时的所有经历。

问2:那么,如何培养出真正的菩提心呢?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堪布:一定要长期闻思和修行。

问1:我父亲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也是知识分子。可能是被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识所蒙蔽吧,他现在年龄蛮大了,还在为一些世间事操心、烦恼、忙碌。我该如何引导他相信因果轮回、接受佛学呢?

堪布:唯物主义者要相信因果很难。(众笑)

如果是年轻人,跟他可以讲一些道理和事实,但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思想已经“凝固”了,在死之前,想要他再改变,就非常非常困难。其实,每个人的价值观或思想,跟小时候的教育有直接关系,如果生长在一个根本不相信因果的家庭和社会中,现在要马上转过来肯定很困难。

刚才他的问题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有时候,人们对佛教的神秘主义、因果轮回,可能找不到理由破斥,但是他们从小的教育中又从未提及,或者即使提及了却是批判的眼光,这样他们就很难相信。

在藏地,人们从小就在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环境里成长,所以很容易相信这些道理。就像意大利就在梵蒂冈的附近,所以很多人从小都具有信仰,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我就近问了这边的很多居民,他们觉得信仰宗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每个人生长的环境不相同,信仰的状况也不同。

当然,你的努力也很重要。如果实在没办法,最好在他耳边念些佛号,这样能种下善根,也有一定的功德。

问2:如果我替我父亲观修,这样会减轻他的业力吗?

堪布:可以给他念念经,或者念修金刚萨埵,然后为他回向。

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理解布施?无论在地铁或马路上,当我们遇到乞讨者时,应该用什么心态去布施?

第二个问题是,密宗算是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最至高无上的,无论是宗喀巴大师还是莲花生大士,最后都证悟了大圆满。我们这些大学生也很希望趋入佛法,但是对佛法的了解都局限在外缘,请问:我们该如何去学习真正的佛法呢?初步要学什么?

堪布:首先第一个问题:布施有个很高的要求叫“三轮体空”,但这一点可能很难做到,先暂时不提。那么,关于布施的分类,有财布施、法布施、身体布施等。其中,我们能做到的、最重要的有两种布施:

第一种叫“法布施”。将自己懂得的真理经常给别人讲一讲,因为我们身边不了解真理的人比较多。首先你自己要多学一些,之后你将所学到的知识传给别人,功德非常大,这叫法布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传播教义。

第二种叫“财布施”。不管怎样,路上的乞丐还是很可怜的。每个国家都有乞丐,哪怕是一分钱、两分钱,即使很小的财物也要布施给他,不要侮辱他。这是布施中的财布施,也很重要。

当然,至于要求更高的身体布施,对于一般凡夫人来说,暂时是不允许的。

第二个问题:佛教有显宗和密宗,密宗的确有很多极为深奥的道理。

我个人而言,无论学密宗还是学显宗,三十多年来一直浸润在佛教的教义中。我给大众讲课也这么多年了,自己越来越感到,密宗不是一种传说,也不是一种吹嘘,的确在修行过程中有很多收获,并且能让我们简单地面对人生。密宗不仅有特别好的一些教言,更重要的是,在“如何面对来世、认识心性”这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修行窍诀。

我建议,如果要学密宗,先学《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因为它能打好基础;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无上大圆满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如果这样次第学习,应该非常稳妥。

有时我想:世界上有这么多书、这么多法本,但只要学了最重要的密宗的两三本书就已足够,今生来世的大事都能解决。

问:大师,我有一个问题:要如何去坚持做一件自己不喜欢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堪布:闭着眼睛往前走。(众笑)

我们的人生会有很多因缘,有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要去做;自己不愿意见的人经常会出现在你面前;有时不愿意说的话不得不说;不愿意吃的东西经常要吃;不愿意碰到的事情经常会碰到——这叫不欲临苦,指自己不愿意发生的事,经常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但是,如果你不能改变,还是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到一定的时候,你可能就习惯了,而且也喜欢做了,这时可能就会出现成果。

主持人:

谢谢堪布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

在短短两小时里,我们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相信大家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非常感谢堪布仁波切的演讲!

现在,大家请起立,目送仁波切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