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014.10.5奥克兰普贤净苑【病缘中如何修行】
第21场
奥克兰普贤净苑
Pushien Temple
新西兰·奥克兰
2014 / 10 / 5
病缘中如何修行
How to Practice in Sickness
今天在普贤净苑,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在病缘中修行。
一、痛苦是轮回的底色
在座的各位都是修行人,明白每个人都会感受生老病死等轮回的痛苦。我们都知道,轮回其实就是苦海无边。佛陀在相关经典中也讲过:“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整个三界轮回就像火坑一样,众生在火坑中遭受焚身之苦,不可能有丝毫快乐。表面上看,这个世界是美丽、快乐、富饶的,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但实际上,从生活的细节上去感受,世间其实充满了痛苦。人的出生、患病、衰老,以及最终的死亡,这就是人类最基本的几大痛苦。更为根本的,还有苦苦、变苦、行苦,日日夜夜不断地折磨着我们。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痛苦其实就是轮回的自性,是一种底色,而不是偶然的不幸。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只要转生于轮回之中,就必然有痛苦。
昨天我在梅西大学演讲时,有人提到:人面对出生很高兴,面对死亡却特别恐惧。当时我以开玩笑的方式回答:生的时候也并不高兴,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是笑着来到世上的。有一部纪录片叫《玄奘之路》,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时,就以这部片子作为礼物赠送给了印度总理。我想国家领导选择赠礼一定有他的理由,于是就去看这部片子。其中有一个画面是玄奘大师出生时哇哇大哭的场景,当时我想,原来这样的高僧也是大哭着来到人世的。大家都知道,玄奘大师是一代伟人,他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贡献卓著,更是历史上罕见的大译师,但他在显现上也是哭着降生的。当然,这是导演按世间常理设计的镜头,事实上他到底哭没哭过,我们也不得而知。不管怎样,人确实逃不过生老病死。佛经中也说,人出生之时,伴随着哭声,死去之时,眼中含着泪水。这就是人生痛苦的一种标志。所以,我们应该在心里提前做好打算和准备,当你的身体出现疾病时,千万不要想:我怎么这么不幸,疾病缠身,我多么可怜啊!这种想法会把自己的心态变得越来越脆弱,是不明智的。
《维摩诘经》中也讲:“身不离病,病不离身。”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只要有身体,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不适。再健康的人,也会偶尔感冒,或是哪里不舒服。有些人可能由于一些特殊的业力,身体的不适较为严重,甚至一辈子都在病痛中度过。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把患病看成不幸或者是倒霉。应该以什么方式对待疾病呢?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没学过佛法的人可能会服用各种药品,进行各种锻炼,想尽一切方法来治疗。这是世间通常的做法,我们佛教徒当然可以这样做。只要是对我们身心有益的方法,修行人都可以采用,而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只要一心一意修行,不用吃药、看医生,这不一定妥当。
相关经典中也讲到,依靠医生的医术和药物的力量来治疗疾病,这也是佛陀的一种加持。即使是释迦牟尼佛本身,也示现过找当时的名医耆婆来诊疗疾病。《毗奈耶经》和《大藏经》的一些公案里都有记载,当僧团中有人生病时,佛陀也要求耆婆为首的医师们进行治疗,同时要求阿难、舍利弗、目犍连等弟子照顾病人服药。在佛教之中,对各种行为阐述最为细致的就是戒律,而戒律之中也有关于怎样熬药、怎样用药、用药时具体情况如何开许的说明。我们知道,出家人要遵守过午不食的戒律,但在身体不健康时,是可以特别开许食用药品和一些食物的。诸如此类的道理有很多,可见,生病时不去医院,只顾一心修行,什么也不管,这种等死一样的心态是不可取的。
过去很多修证很好、对佛教很有贡献的修行人,示现上也要看病吃药。比如我一直依止的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他一生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全部都用在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上。从我依止他开始,直到他示现圆寂,我都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凡夫人。我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让我非常感动,而不是因为名气和智慧佩服他。他的广大事业和修证境界,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像这样的大成就者,在显现上也经常去成都等地的医院住院治疗,出国弘法时也带着随行医生,每天早晚都要定时服药。我想,既然像这样的大成就者,在人间也要随顺众生而显现生老病死之相,也要看病吃药,所以有些佛教徒生病时还是很有必要去看医生的。有些人刚开始生病时一直忍着:“我要修行!我要修行!”最后到了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又不得不去医院,这样也没必要。作为修行人,该看病就去看病,要是看了实在没有用,也不必伤心。
二、病痛不一定是坏事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修行也要生病,不修行也要生病,那是不是修行对疾病起不到作用?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修行对我们的疾病其实有非常大的作用,这个作用对不同人有不同层次的体现。有的人把疾病真正当作顺缘来看待,这样疾病在他的生活中就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机会。为什么呢?我们如果用智慧来详细分析,疾病对于好的修行人会产生很多的功德。《入菩萨行论》有云:“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意思是说,在这个世间之中,轮回的本性就是痛苦,痛苦的因非常多,而快乐的因却很少。但正是由于存在这些痛苦,我们的修行才有了助缘,因为要是没有痛苦,就难以对三界产生厌离,不可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因此,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重大的痛苦、困难、疾病,这个时候就能让你真正生起无伪的出离心。有些人学佛,就是因为身体、家庭、感情、事业出现问题,人生濒临崩溃,于是才去寻找答案,想找到解脱之法,结果正是从这样的痛苦之中,发现了人生的真理,了知了轮回的真相。
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很难知道世间有这样的痛苦,当身体产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时,就会重新对人生产生一种认识。我也经常有这种感觉,自己在比较健康的时候,就忙于各种琐事,连修行都忘了;一旦生了病,才开始想起善法功德。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在来看都是这样,一个修行人要遇到珍贵的佛法、具德的上师、真正的解脱道,因缘会有各种各样的呈现。大多数的因缘是从难以面对、无可奈何的痛苦中找到一丝光明,从而走上了解脱之道。
表面上看,生病是件坏事,但其实可能是非常好的因缘。我在2000年生了一场大病,当时医生说至少要住院半年。我想既然要住院那么久,不如就用这段时间来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因为不想外传生病的消息,所以就对外声称我在闭关,这样名声可能比较好听(众笑)。当时为了确定病情,我去了两所医院检查,因为不喜欢有人跟着,是自己去的,结果确诊了脊椎有问题,必须安排半年以上的治疗周期。我想,这么长的时间应该翻译一部大些的论典,于是就选择了麦彭仁波切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讲过这部论,一共有500多页。我在厦门的医院治疗了半年,病情好转的时候,这部论也翻译完毕了,有三十多万字,于是我就宣布出关了。所以有时候生病不一定是坏事。
起初我觉得,自己一直以来讲课从未间断过,但不治病不行,而治病就要停课那么长的时间,心里是不太舒服的,所幸后来治病的这段时间也好好利用上了。住院期间我每天要输液三四瓶,边挂吊瓶边打开经书翻译。有一次一位护士态度不太好,用脚踢我的床,命令我:“把这些长长的烂书拿出去!”我说:“这可不是烂书,是你没有缘分。”如此辩论一番,结果她更生气了。所以有时候疾病突然降临,虽然一开始心里会很难受,但如果能把疾病利用起来,那实际上也不一定是坏事。
印光大师自幼患有眼疾,读书写字的时候,常常双眼血红,疼痛难忍。于是他就靠一心念佛来对治病痛,还写了一个“死”字挂在自己的禅房之中,最后他成为净土宗一代祖师,获得了伟大的成就。世间凡人要是眼睛坏了,通常会非常伤心,万念俱灰,但印光大师把眼病作为念佛的助缘,这就是他对待疾病的方法。法王如意宝从1990年去印度到2004年圆寂的近十四年中,眼睛几乎看不见,但他从未停止过向国内外弘法。上师如意宝传法时,我们先把法本内容录音,然后上师戴着耳机一边听一边讲解,十四年来始终如此。普通人要是眼睛看不见文字,讲经说法根本不可能,对于某些懒惰的人,这更是他们懈怠的最佳理由。而真正坚强、勇敢、有智慧的人,就能为他人所不能为。
三、修行人的疾病观
总之,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修行人,将来都难免有生病的时候。当疾病折磨、痛苦难受之际,要想: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众生都在跟我一样感受疾病的痛苦,但愿他们的痛苦都由我来承受。这就是自他相换的修法,是一种很高的修行方式。藏传佛教中有一个以修行著称的宗派叫噶当派,在他们的修行过程中,经常把病缘转为道用。什么是转为道用呢?本来是得了一场病,却可以把它用来修行。这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做到。大部分人在医院一旦检查出比较严重的疾病,就会特别伤心:“医生我该怎么办?求求你想想办法!我还有孩子,还有家人……”可医生往往也无能为力。这种时候,如果我们的境界稍高一些,就可以用大乘的菩提心和慈悲心来修行。
就像噶当派有的大德,当别人问起:昨晚您修行得如何?他这样回答:我昨晚修得不好,因为我身体没有病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生病,他就可以依靠病缘观想,修行自他交换;但没有生病的话,就可能一夜沉沉睡去,什么都没有修起来,他觉得这不是件好事。身体上有病痛,一方面可以借此减少睡眠,一方面可以观想代受众生的病苦。这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但我们很多人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唯愿自己别生病,修行不好也不要紧,但一定要睡得好。(众笑)
汉地的弘一大师有一次病得非常严重,广洽法师前来探视,问他病好些没有。弘一大师却说,你不要问我这些没用的,应该问我病中还能不能念佛。所以,修行人的价值观和世间人是有很大差别的。表面上看,修行人和世间人都会有各种感受,但感受的角度大不相同。就像普通人看到花花草草并不会想到它们的作用,但如果草药学家看到了,就会想到每种植物的功效,能把它们用于配制妙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顺缘违缘、种种处境,如果没有修行到位,就会很难掌控自心,还容易滋生烦恼痛苦。所以,真正的修行,要看内心的境界,而内心的境界,又来自平常的修行,也就是哪怕对待一次生病时的心态。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暂时还不能把疾病转为道用,也可以修一些法来让自己避免生病,在佛教中有很多这样的修法。生病时应该观察,如果这场病对众生没有什么用处,自己也会陷于苦恼,那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让身体健康一些比较好,因为好的身体可以用来修行。
我以前翻译过无著菩萨的《快乐之歌》,里面这么说道:如果没有生病是很快乐的,因为身体健康可以好好修行。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普遍观点,只要身体健康,即使修行不好,也能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睡觉;可要是生了病,就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所讲,纵然是十分强壮的人,一旦染病,也如鸟雀被石头击中一样,身衰力竭,甚至卧床不起。有时甚至一个小小的感冒,都会让很多人咽痛咳嗽、浑身乏力、睡不着觉。人类的身体和生命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尤其是对于不够坚强的人,平时即使再傲慢、再强悍,一旦生病,的确如同这个比喻一样,麻雀飞得再高,被石头打中时也只会动弹不得,委顿在地。
患病的人,不管问题出在哪里都很痛苦:眼睛有毛病时,就会觉得眼病最痛苦,其他问题都不要紧;脚有病痛时,就会觉得只要脚能恢复正常,其他毛病都没事;牙不好时也会觉得牙齿至为重要……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病痛,就会变得异常敏感。我有一段时间脚特别痛,看到走路顺畅的人,就会觉得他们很幸福。还有一次我眼睛不舒服,一看书就流眼泪,看到别人睁着大大的眼睛,觉得他们真是快乐。所以,我们每个人只要自己哪里不舒服,就会特别在意此处,但实际上不管身体哪一处,都是同样脆弱敏感的。所以不生病当然有不生病的好处,依靠健康的身体,可以正常生活、正常修行。这是无著菩萨的一个快乐原则。
同时,他也说:这个幻化的身体,如果生病,也是很快乐的,因为可以消除业障,增上修行。如果修行较好,就会发现生病有生病的好处——没有经历病痛,确实难以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有些人正是因为经历过生活、感情、健康方面的种种违缘痛苦,才真正遇到了善知识和解脱道。藏传佛教中有位无垢光尊者,他在《窍诀宝藏论》中讲:因为病魔缠身才能行持解脱之法,所以要感谢病魔。我们平时觉得病魔十分讨厌,但实际上正是由于病魔督促我们才去寻找解脱之道,所以遇到病魔不一定要觉得不好而舍弃。
另外,我们都知道,即生中的疾病大多来自过去自己所造的恶业。多病短命就是前世伤害诸多众生所致,所以有些人现在每天都得吃药。龙猛菩萨的《中观宝鬘论》中有“小苦除大苦”之说。什么意思呢?虽然我们今生患病是一种痛苦,但通过感受这种人间的小痛苦,能够断除将来生死轮回中转生于地狱、饿鬼、旁生界的极大痛苦,这是非常值得的。就像只要开刀做个小手术,就能免除癌症的大病患,那我们自然心甘情愿去接受手术的小痛苦。
今世的病苦往往来源于前世害过众生。比如现在感受到头痛,可能就是因为前世用种种手段令其他众生遭受过严重的头痛;今生四肢不全的残疾人,可能是因为前世砍断过其他众生的肢体。由于过去的这些因缘,我们即生之中难免感受种种病痛。我在住院时看到电视上播放西班牙斗牛,牛的背上被插了许多剑,场面非常惨不忍睹。我当时脊背很痛,心想,可能我前世就是个西班牙斗牛士,用剑刺过牛的背,如果用我今生的疼痛来偿还,那我是很愿意的,但要是让我投生成牛,以前的牛变成人,再来刺死我,那我难以接受。因此,我们要知道,是因为自己在漫长轮回中所做下的种种坏事,才在即生中产生了疾病的痛苦。这种时候我们要想到业因果的道理——通过重罪轻报减轻自己未来的恶趣感受,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
外面下大雨了,原来新西兰也跟我们偏远藏地一样,一会儿停电,一会儿下雨。人说新西兰是天堂一样的国家,原来这里也同样不离生老病死。
活在这个娑婆世界中,需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刚才讲到“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身处于世间,不管是遇上疾病的痛苦,还是人际间的矛盾,心态一定要坚强,心态若不坚强,就很难存在于这个世间。人本身就有许许多多的烦恼痛苦,它们都是依靠各种因缘而产生的,这些因缘需要用智慧去观察。好的因缘如果集聚,会对我们很有利,然而不好的因缘却处处都在呈现,给我们的生活和修行带来不利。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任何环境和群体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冷静的心态。这种心态不是光想想就能有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思考和串习才能得到。
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在世间无论是生病还是健康都会非常开心。当他身体健康的时候,他可以认真工作、修行、尽到各种义务,能处理好家人、同事、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而当他生病的时候,不管在家里还是医院的病床上,他也同样能够好好修行,同时积极地面对生活。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无论身体好或不好,无论身处哪个国家,无论住在寂静深山还是繁华都市,都会过得快乐。而修行不好的人,无论到哪里去都摆脱不了痛苦。有的人在大城市里过得很郁闷,就到我们佛学院来出家;结果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依然不开心,于是又到亚青寺;在那里过了两三年,后来又去五台山待了几年,但还是烦恼缠身。所以痛苦的人不论在藏地汉地、在家出家,都很难拔除痛苦。有些人以为出了家,剃去了头发,就不再痛苦了,但其实痛苦也不一定长在头发上。(众笑)
其实在家出家都可以,出家人当中也有不开心的人,最关键的是要在内心中对佛法产生坚固的信心。这种信心,刚开始可能是依靠一种简单的信仰,但我们作为佛教徒,最终一定要把信心建立在理性的智慧和认知上。我去过很多地方,看到很多佛教徒仍然比较迷信,对佛教的道理不太明白,不管念佛、参禅、修功课,做很多表面形式都没有真诚地去修心。现实中很多问题看似很重要,但作为佛教徒最好发自内心生起出离心。如果我们在短短的人生中,自相续中能够生起真正的出离心,了知三界轮回中无论何处都不离痛苦,想从轮回中解脱,以这短短人生作为因缘,发自内心一定要解脱,如果能有这么一种决心,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我们的修行就需要强大的心力。如果没有这种心力,过一天算一天,浑浑噩噩,就如同汉地的说法一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现在很多在家佛教徒,生活上琐事比较多,在家人、事业、社会等很多方面花了大把时间。我发现如今很多人都很累,整天把“压力太大”挂在嘴边,这个词确实很符合当代人的心态,以前没有这个词,而现在的人要付房贷,付车贷,要买社保、买医保……表面上看似乎过得很光鲜,但内心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这个时候,很多人把最重要的希望从轮回中解脱的出离心,仅仅落在了文字和口头上,没有真正用心去实践它。即使茶余饭后偶尔想一想,但没有花时间去修行,大多数时间用在生活上,甚至用在休闲娱乐上了。很多人没有时间修行,但有时间玩,提起修行就说“我忙得很”,但出去旅游、玩耍却总能抽出时间,这也是我们很多凡夫人的一个通病。
当然,一点时间都不用来休闲和社交,这也有点过分,不是很好。我们作为修行人,还是应该当一个正常人,尤其是学佛的在家人,刚开始不能过于热情、过度勇猛。有些人把家庭和工作全都抛下,一味修行,跟家人的关系也处理不好,工作也干不下去,跟谁都不联系,就像闭关的隐修士一样,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刚开始学佛没必要这样,在家人就要做好在家人的角色,而出家人就要有出家人的威仪、行为和戒律。
但学佛后期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有的人去了一个道场,没几年就退出了,可能是一种喜新厌旧的心态,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就像购买一个产品,刚开始觉得特别好,可新鲜劲过不了两三天,就去换新的了。有人先买了五万的车,过不了多久又想换更好的,这种习惯我觉得很不好。在这方面我更欣赏欧洲人,像德国和英国人,他们买东西重视耐久,有一个就可以了,不会经常想要换新的。有的修行人就是这样,刚遇到一位上师时:“这位上师真是慈悲,我要去依止他!”但过一段时间又觉得:“他好像也没那么慈悲,还有很多烦恼,不像刚开始时那么慈祥,连微笑都是假装的。”于是又远离他,去寻找更慈悲的上师了。当然,有人刚开始观察得不是很准,但我还是希望你们进入一个道场之后,不要轻易改变心态,这是很重要的。
不知道这里的状况怎么样,西方的一些道场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我二十多年前去过美国的一些道场,去年再去的时候发现当年的一些老弟子现在还在那个道场里,我觉得这样的人修行一定很可靠。我经常跟很多佛教徒讲,不要把自己主修的法门变来变去,你如果学的是净土法,那就一辈子好好学下去。我昨天在《上帝和佛陀》的演讲中也提到,不要轻易改变信仰。我们对待一位上师、一个道场、一脉传承,应该像藏族的一句谚语:“好人一辈子扮演一个角色。”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味,人一辈子应该如初见一样,而不是刚开始演好人的角色,然后换成中等人的角色,最后又去扮坏人的角色。人不应该在一辈子的这场戏里转换各种各样的角色,跟自己的道场和法脉脱离关系,甚至进行损害。现在确实有这种现象,有的上师慈悲培养了弟子,后来这个弟子却变成了上师事业里最大的违缘。
四、病痛违缘如何转为道用
我们作为修行人,一方面在自己的生活中,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当生活中出现疾病和各种困难的时候,修行人应该有自己的方法去面对和对治,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病缘中如何修行,我认为有几种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病缘修出离心,观三界轮回的痛苦。
第二,可以在病缘中修菩提心,要想世间有这么多可怜众生,我的区区疾病又算得了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有一世与母亲争吵时踢了母亲的头,后来堕入恶趣,遭受铁轮在头顶旋转的剧烈痛苦。当时他心想:世上若还有人像我一样因脚踢母亲而感受此种痛苦,但愿所有这些众生的痛苦都由我一人来承受。当他发起这么一刹那菩提心之时,立刻就从痛苦中解脱了,这就是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做到这样,但我们可以这样想。
藏传佛教《修心七要》的注释中说,生病时应当这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如果我生病对众生有利,就愿我生病;如果我康复对众生有利,就愿我康复;如果我死亡对众生有利,就愿我赶快死去;如果我活着对众生有利,就愿我活着。”要发这样的愿,这是一种非常殊胜的修法。当然,这种修法需要强大的心力,自私心较重的人可能不一定能这样修。通过菩提心在生病时修行,这是第二种方法。
第三,可以通过空性观的一些修法,在生病时去寻找病痛的感受。这需要中观的见解和一定的修行基础,但这种方法的确非常重要,是一种十分尖锐有力的修法。具体怎样观呢?比如心脏痛的时候要去想,所谓的痛只是一种感受和假象,这种痛觉到底存在于身体的内部还是外部?存在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样一步一步去观察和寻找,就会认识到这种病痛的感受之心,除了我们分别的假象执著之外,实际上根本无处可寻。
还有一种密宗和禅宗中的认识方法。生病的时候,去看心的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并不是把病观在自己的心上,而是以觉悟的智慧观察病的本体。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原来所谓的疾病从来没有产生过,只是众生的分别念把它当作了疾病,实际上从它的内外、前后、左右等所有体性上观察,都根本不成立。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已经过去了,不再有了;未来心还没有产生,也不可得。很多人可能会想,虽然过去心和未来心不可得,但现在心应该是有的,因为我现在正在感受病痛。作为凡夫,确实会感到现在正在痛,但对于真正圣者的境界,或者从理论上观察,现在感受疾病的心也是不可能得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现在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从时间范围的长短来说,现在可以指整个21世纪,也可以指眼下的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一秒钟还可以再分成无数份,所以真实的“现在”,从理论上是找不到的,因此,佛说万法皆空并非没有道理。
如果这样好好去观察,未来没来,过去已过,二者确实是没有的,这点我们都能想得通,然而所谓的疾病似乎的确发生在现在。如果没有经过对无明烦恼束缚的观察,我们可能会有这种“正在生病”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其实只是一种迷乱的现象,是一种错觉。为什么呢?因为它在理论上并不成立。就像刚才所讲,如果我们“现在”正在生病,那所谓的“现在”到底是什么?你可以这样去观察:去掉过去和未来,如果要寻找到一个“现在”,那也许就是当下的1秒钟,可在1秒之内我们有时间生病吗?并没有。而1秒钟又可以分成100份,甚至不断继续细分下去。科学家已经指出,时间和空间只是人的一种错觉,爱因斯坦也这么说过。既然时间是一种错觉,那与时间相结合的感受,就更是错觉了。人类非常可怜,对于根本没有存在过的东西,无始以来却都把它当作实有。
了解佛教的观点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所谓的疾病、感受、痛苦,实质上的确都是不存在的。这里还用不到密法中觉性、觉悟的认识方法,如果通过密法观修自心,会知道心本来是光明分和空性分,疾病、痛苦等都是分别念假立的,实际上它们的本体根本不成立。对于这点,禅宗有禅宗的认识方法,密宗有密宗的认识方法。在这种境界中痛苦的本体是根本找不到的。这个道理我们暂且不谈,先从般若经典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这点来想一想,现在生病的心到底本体何在?很多人觉得自己生病很痛苦,但如此观察之后,就会发现这种痛苦只是一种错觉。只要意识到这是错觉,就会知道疾病的本体原来是空性,对我们其实无利无害,只不过众生没有认识到它的真相,把本来虚无缥缈、显而不实的东西当作了真实的存在。所以,这就是众生的可怜之处。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我虽然知道现在心不可得、病痛心不可得的道理,可我明明正在感到痛啊,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只在理论上认识到了,但修行还没有到位。比如说,有人生了病,看雪山变成了黄色,别人告诉他雪山是白色,不是黄色的,他道理上虽然明白,但视觉还没有恢复。同样的道理,我们虽然现在能从佛陀讲的理论上明白,从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上观察,现在所执著的病痛是得不到的,但为什么还消除不了痛苦?这就需要空性的修行。这种空性的修行并非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但通过我们这短短的一生,的确可以修成。在历史上就有很多证悟空性的高僧大德和修行成就的居士,他们跟世间凡夫完全不同。我经常看一些科学家和政治家的传记,他们虽然享有盛名,成就卓越,对人类贡献很大,但在临终的时候往往也很痛苦。而很多连字都不识的学佛老太太,临终时却十分安详,没有丝毫恐惧。
我们都会病,都会死,这是修行人也避免不了的,包括释迦牟尼佛和历史上的大成就者们,都会示现生老病死。不同的是,我们有面对的方法。通过修行,病的时候会很坦然,死的时候也会很坦然,不会恐惧。有时我们可以看到修行人和非修行人面对医院诊断结果的时候,心态上的确有天壤之别。修行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面对疾病,即使拿到病危通知书,也会觉得死就死吧,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如果是没有学佛的人,一说起死,可能就会怕得不得了。一方面我们知道轮回中本来就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另一方面,我们对于疾病,有转为道用的窍诀。有的人表面看上去好像过得很不顺,身体也很不好,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的修行能修得很好。也有的人身体虽然很好,但修行很差。有人仗着自己身体好,觉得暂时不好好修也没事,结果死亡突然来临的时候,什么法也没有修成。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不仅仅是疾病,面对世间任何的困难和违缘,我们都要学会转为道用。
这就是修行人的特点。一件事成功固然很好,如果不成,也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利用起来。如果今天突然停电,那也很好,依靠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观修无常,可以练习对电不要过度依赖,还可以观修生命如果也像电一样突然消失该怎么办……对于生活中的任何突发意外,我们都可以当下利用起来。有的人遇上飞机延误,就非常烦躁,但如果把延误的时间利用起来,也可以有另一种收获。噶当派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多数商人不愿遇到下雪天,因为路不好走,但有智慧的商人会觉得下雪也很好,因为雪地对驮运货物的马比较有利,这样蹄子不会太干燥。换一种认识角度,就能发现一切境况潜藏的益处,这是修行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我们在人生中,可能会遇到家人去世、事业不顺、身体患病、他人诽谤等不顺心的事,每当遇到这些违缘时,要学会转为道用。藏传佛教中非常伟大的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有时表面上看是顺缘,但也会变成违缘;有时表面上看是违缘,但也会变成顺缘。我非常重视这句教言。生活中我们确实也会看到,有些人好像一时过得顺风顺水,但也许这给他的人生埋下了隐患。就像有些人升官时非常高兴,但后来却锒铛入狱,所以仕途的顺缘对他其实并非好事。而有些人虽然遭遇不顺,但却因此获得了走上解脱道的顺缘。所以,人生的因缘有时候是看不出来的,当时你觉得是违缘,其实不一定;你觉得是顺缘,其实也不一定。因此,我们在人生中一定要以智慧来观察,这样才合理。
我们要学会在病缘中修行,我自己其实也一直疾病缠身,但我从没把疾病当作违缘。你们看到的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住院时完成的。我生病时常常带上法本去医院翻译研读,因此看了不少书,也做了不少翻译。《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就是我以前在杭州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时翻译的。在北京和成都的医院里我也翻译过一些论典。以前有人问我,前辈大德们著述论典的时候,都要去寂静之处,你是不是也特意去医院里翻译?我说,我不是刻意为之,但的确在医院里完成了很多作品。这几年我身体好些了,没怎么住院,但以前确实在各地的不少医院里待过,边看书,边翻译,边校对。所以我觉得,有时候生病更能让自己好好修行,要是身体健康的话,就免不了到处跑。这两三年来我没有住院,翻译得就少了,到处跑来跑去,这对我来讲到底好还是不好,我也不知道。
现场互动
问:戒贤论师曾因为生病的违缘而想结束生命,对此您怎么看?
堪布:我认为每位高僧大德示现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生病而舍弃这个色身,转世换一个更健康的身体。在我们藏传佛教中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大德显现上此生不一定能给众生带来很大的利益,用其他的身体可能更好。我记得一位大德在自己的传记中说,这一辈子依靠这个不健康的身躯,没有实现自己最初的发愿。麦彭仁波切的传记中也说过:他本来是大菩萨,但并没有告诉别人,因为担心被视为妄语,现在接近圆寂,不可能说妄语。他作为大菩萨乘愿来到藏地,但由于藏地福报浅薄,他的身体不是很好,没有实现最初利益众生的发愿,所以换一个身体,下一世以其他的方式再来利益众生。所以从这方面看,有些大德可能考虑以当时的身体利益众生效果不是太好,换成另一个身体会更为方便和殊胜,可能有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