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这里
粘贴这里
第41场
南非约翰内斯堡禅修中心
The Johannesburg Meditation Centre, South Africa
南非·约翰内斯堡
2015 / 10 / 27
四法印
The Four Seals
主持人:
欢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堪布是藏地最资深的佛教大德之一,您的莅临让我们深感荣幸!
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堪布。1962年堪布生于藏地东部的康区,1985年前往四川色达的喇荣山谷,在宁玛派的喇荣wuming佛学院学习。堪布亲近依止了法王晋美彭措仁波切——法王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上师,也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转世。
索达吉堪布是一位藏族高僧、佛教学者和老师,也是一位多产的中文翻译家和现代佛教思想家。仁波切致力于传统佛教教法与藏族文化现代性的整合,也因此而闻名于亚洲和西方。他曾受邀到全球100多所著名大学演讲。堪布常说:“我不知道我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有一口气,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法,我也会尽心尽力用佛法饶益他。”
1999年,喇荣wuming佛学院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佛教研究中心之一。喇荣wuming佛学院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院不仅传授殊胜的教法,也致力于振兴藏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目前该院的藏汉僧人共有一万余人。此外,学院在全球有数以万计的学员,他们通过线上课程来学习佛法,这些课程均由学院的资深堪布讲授。
另外,我还要感谢阿弥陀佛关怀中心邀请仁波切到非洲来。今天仁波切是首次到访这里,但我希望这不是最后一次。祈愿以后还有许多这样的机会,可以从如此尊贵的大德这里接受宝贵的教法。非常感谢阿弥陀佛关怀中心所做的各种工作,他们在世界各地都开设了儿童关怀中心,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慈善组织。
仁波切经常到各个大学演讲,这一站后,他会去开普敦和莱索托的大学演讲,也会访问纳米比亚。希望大家享受这次教学,并有所收获。感谢!
很高兴今天来到中心,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佛法。我刚刚从英国伦敦过来,坐了十二个小时飞机,还没有来得及去宾馆。按照原计划,今天没有安排做讲座,但中心的佛学爱好者们对佛法交流很有兴趣,所以我没有拒绝他们的邀请,我也很愿意、很欢喜与大家结上这样的善缘。
虽然各位与我接触的时间不长,但大家对佛教很有信心,对净化自己的心灵很有兴趣。刚才有人希望我分享一些缘起空性方面的内容,也有人希望我讲一些唯识、中观的教义,还有人希望我分享一些佛教框架性的内容,并讲一下四法印。那么,我想先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四法印,之后如果还有时间,再分享一下大家祈请的其他法义。
虽然我可以讲藏语,但今天我还是用汉语讲,配有英语翻译。
八万四千门,归为四法印
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有弟子问佛陀,如果归纳出一个简单的修行方法是什么,佛陀回答说要修四种法。首先是诸行无常,一切法都是无常的;第二是有漏皆苦,即使现在感受到的快乐,其本性也是痛苦的;第三诸法无我,虽然每个人都觉得有“我”的存在,但详细观察后,会发现所谓的“我”确实是空性;第四涅槃寂静,当我们真正通达空性的时候,会获得解脱。今天,我就简单介绍这四种道理。
诸行皆无常,刹那不止息
第一,诸行无常。它的意思是说,所有造作的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外在的器世界、物质世界是刹那变化的,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而人的内心世界,起心动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家庭状况、工作情况在变化,年龄也在变化,人的一生从童年、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最后离开人间。
世间所有万事万物,全部在刹那变化之中,没有不发生变化的。对此,很多人都缺乏清晰的认知,这是因为人们有常有的执著,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的观念——不干净认为是干净,不常有认为是常有,没有我认为有我,痛苦认为是快乐。几乎每个人都有这四种颠倒分别念,就像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实,对事物的真相无法了解,就是一种可怕的疾病。
如果懂得万法的本性皆无常,在面对生活时,你的心态会有许多变化。在人生中,以前喜欢你的人或许会变得讨厌你,曾经顺利的工作或许会变得不顺利。而你与最亲爱的人,也许会经历生离或死别,当他离开时,如果你没有观修过无常,会特别痛苦;如果观修过无常,或许你也会痛苦,但不会太执著。
在佛教中,对于无常法,需要长期、专注地修持。如果你的无常观修得很好,那么,生活中所发生的任何难以想象的事、一切恐惧和痛苦,你都可以轻松面对。相反,如果你的常执特别重,把一切都想象得很美好、永远不会改变,那么,等有一天生活突然发生变化时,你会无法接受,甚至会选择自sha或做出种种不好的行为。因此,在佛教中,一直着重强调好好观修无常。
大家在中心经常禅修,有些禅修者有信仰,有些没有信仰,但不管怎样,很多人喜欢通过修持正念禅修、瑜伽以及其他修法来调整自己的内心,这非常好。不过,在修行当中,观修无常是最有功德、最有效果的。如果修行其他法但不修无常法,那么,即使其他修法对你有暂时的作用,但长远来看,也不一定能有非常大的效果。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说,世间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最庄严;所有的观念中,无常的观念最殊胜。因此,观修无常的功德是最大的。作为佛教徒,如果无常观修得很好,你一定会越来越精进,绝不会懈怠、懒惰,因为你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会太长,总有一天会离开人世。当自己离开的时候,世间所有名声都带不走,世间八法都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一定要精进行持善法,唯有善法可与自己生生世世相伴。
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有无常观也很有意义——当你做事情的时候,会自己安排妥当,不致过于懈怠。我听说有些地方的人效率比较低,可能一天只能办一件事情。其实从世间角度讲,这样也不太好,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紧迫感。这就是观无常的作用。
有漏无常法,本性皆痛苦
第二,有漏皆苦。它的意思是,世间有很多无常的法。既然一切皆无常,那么,即使人生看起来很快乐、很开心,一切显得很美好、很庄严,但最终一切还是会显现出痛苦的本性。
有些人说佛教不应该讲轮回的痛苦、人生的痛苦,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开心的事情,有非常快乐的日子。其实,佛教承认暂时显现的快乐,但佛教也告诉我们,在本质上,现有的一切美好,到一定时候,都会像水泡一样破灭。因此,所谓的快乐就像闪电、流水、彩虹一样,在极短的时间中便会逝去。当快乐逝去后,带来的将是长时的痛苦。
在人生中,看似美好的事物或许有很多,但其本性中却蕴藏着诸多痛苦。这些痛苦,有些已被我们感知,有些还未被发觉,但它们的本性都是痛苦的。已被发觉的痛苦自然是痛苦,而未被察觉的痛苦,则可能是产生未来痛苦的根源。
虽然动物看起来也很痛苦,但相比之下,人类的痛苦或许要更多。虽然动物对异性也有贪欲,但它们的贪欲不及人类复杂。人类贪地位、贪漂亮衣服、贪旅游观光……各种贪欲非常多。虽然动物也有嗔恨心,但它们的嗔恨心只是偶尔发作,不像人类经常跟同类吵架,无论是对敌人还是亲人,都生出很多怨恨、矛盾。动物的嫉妒心、傲慢心也没有人类重。由此观之,人类因烦恼而感受的痛苦,的确超过了动物。如果没有好好对治,我们的内心将一直被痛苦占据。即使你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痛苦,也不代表痛苦不存在。
前两天我看到英国的报纸上说,人的一生中有各种各样的担忧,比如感情、事业、经济状况等等。大部分人在一生中,每天都有几个小时是在担忧中度过的。等到了晚年,计算此生在忧虑中的时间,大约累计有五年。如果计算一下我们自己的,也许跟这个调查结果差不多。
佛教讲“一切有漏皆苦”,对于这一点,我们确实要明白。如果已经了知轮回中充满痛苦,同时调整好心态,那么,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将会更加合理。
诸法皆无我,遍寻终不得
第三,诸法无我。之前已经讲了诸行无常、有漏皆苦,那么,是谁在感受痛苦呢?是“我”在感受痛苦。但是“我”在哪里呢?在没有观察的时候,人人都说:“我就是我啊,这有谁不知道?”每个人都在为“我”奔波,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如果真正去寻找“我”,却怎样也找不到。
佛教中有一位那先比丘,他与弥兰陀王有一段对话,国王说:“我肯定是存在的。”那先比丘问道:“那你到底在哪里?手是你吗?头是你吗?脚、皮肤、身体的里里外外,分析下来到底哪一个是你呢?”国王便逐一分析,发现确实找不到“我”的存在,他说:“手不是我,头也不是我……如果说我是身体各部分的总和,但既然身体各部分分开时找不到我,那在总和当中,又哪里能找到我呢?”最后,国王承认所谓的“我”只是一个概念、一种妄执,一旦真正去寻找,根本找不到。
这就是“诸法无我”,或者说诸法都是空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把本来虚妄的事物执著为我——这是凡夫人普遍的执著。实际上,用世间公认的科学方法来观察“我”,让爱因斯坦、牛顿来寻找“我”,也根本找不到。可惜爱因斯坦、牛顿没有学过无我空性,如果他们学习过,至少能通达其中的一部分道理,那临终时也不会太痛苦。
对于无我空性法门,任何身份的人,都应当先学习,然后再观修,最后自己证得。但反观现实,大多数人每天都很执著我和我所,“这是我的东西、我的房子、我的车、我的家属……”但如果我们可以换另一种方式去看待一切,以佛教的中观般若思想为出发点去观察,就会发现佛教讲的不是传说,也不是谣言,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真相。每个人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会明白佛教说的“无我”并不局限在信仰层面,因为你自己会发现,所谓的“我”除了一个假象外,根本找不到。当你完全明白这一切,就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因此,我也劝勉大家多学一些中观经论,比如《般若经》、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等。这样一来,即使我们还是需要工作、上班,生活依然照旧,该做的事情仍会不懈怠地做,只不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当你遇到困难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脆弱、敏感。其实,有些人的痛苦源于过度敏感,有些人的痛苦由于过度脆弱,也有些人的痛苦是因为欲望太大。所以,很多痛苦是我们本不该遭受的——这些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如果可以学一些空性法门,至少可以使痛苦减轻。
涅槃得寂静,寂灭始安乐
最后第四个,涅槃寂静,或说寂灭为乐。当我们知道一切万法皆无常、无常则痛苦、痛苦的“我”为空性后,通过理论与实修最终会证得空性境界。此空性境界并非暂时获得,而是彻底明了、完全通达了万法实相。这时,之前心中诸多负面情绪,以及烦恼障、所知障一切障碍,都如火烧尽坏种子一般,被彻底遣除了。随之,心将完全处于没有执著的快乐当中,不再因任何执著而痛苦,获得了最究竟的安全感。
现在的我们,每天都患得患失,即使今天没有什么忧虑,明天又会开始担心、为各种事情痛苦。但通过循序渐进的修持空性,最终可以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这时你将没有任何烦恼,这就是寂灭、究竟的快乐。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证得这种境界。不过,证得的过程因人而异,有些人通过短暂的修行就可以到达修行的山顶,也有些人需要通过苦行积累资粮、长期与烦恼作战,才能达到修行的顶点。
在证得最高境界后,修行人不会停滞不前,不像有些富贵的人,有钱之后只顾自己享受。世间高尚的人有了钱以后,尚且不在乎个人享受,而选择帮助身边的人,那么,证得最高境界的大乘行者更是如此。
在佛教中,虽然有很多高层次的修行,但大乘佛教最究竟的思想就是利他。无论你获得了最高的禅定,还是任何殊胜的修行境界,都不可能一味耽著禅悦或快乐的境界,一定会自然而然度化、帮助众生,以利他为主。这时,你会真正感受到利他才是最大的快乐。
其实,稍微有一些利他理念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同感。我就经常有这种感觉,通过享受而获得的快乐并不长久,但通过利益他人而获得的快乐,是没有任何语言能够诠说的,因为它是一种极致的快乐。大乘修行人的最高目标,就是以种种方式、示现种种善巧方便,帮助、利乐天下一切众生。
接下来可以提问,你们问的时候简单地说,我也简单地回答。所谓的“简单”,不是说问题本身简单,而是因为时间关系,要把语言尽量压缩,问题本身可以是尖锐的。
现场互动
问:我的问题是菩提心与空性之间的关系。佛教中讲菩提心可以去除所知障。但按照中观应成派所讲的道理,如果我们去观察“法”,也可以将其观为空性。那为什么必须以菩提心去除所知障呢?
堪布:在修行的过程中,始终都要发菩提心。而在成佛的时候,究竟的大悲心就会生起。但烦恼障、所知障的直接对治法,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菩提心。
法称论师的《释量论》中说,慈悲心与烦恼障、所知障并非直接相违。二障一定要以其直接的违品断除。那么,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根本对治法是什么呢?就是空性智慧。空性智慧生起后,就可以断除这些障碍。自己断障生慧后,会对没有证悟空性的众生生起更强烈的菩提心。这是一种理解方式。
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所谓的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即所谓的大悲菩提心,是希望帮助、利益众生的一颗心。而胜义菩提心,是一地菩萨以上的菩提心,它具足了无我的胜义智慧。按照法称论师的观点,世俗菩提心不能断除二障,那么,具足了无我智慧的胜义菩提心应该可以断除二障。不过,佛教中并没有说要以菩提心直接断二障。
问:有人说要想真正修行,首先要断世间八风,如果八风没有断除,再多的修行也是不圆满、不清净的。但作为在家修行者,没有办法断八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继续修行,怎样才能达到圆满?
堪布: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即使没有完全断除八风,你也可以修行,因为八风就是要通过修行来断除的。断除了八风、平息了世间八法后,也需要继续修行。但对你来说,目前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断八风之前,就开始修行。
问:我们都会有烦恼,而且烦恼生起时的力量非常强大。虽然在道理上我们懂得是执著产生了烦恼,也知道应该如何对治,但有时候烦恼太强大了,我们被它牵着走,就像卷入了漩涡。因此我想知道,断除烦恼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堪布:没有特别简单的方法,因为烦恼在我们心里串习得太久了。如果想断除它,一定要有强大的智慧,还需要长期修行。
有一个修行人跟我讲过,起初他的烦恼非常炽盛,即生中断除烦恼的希望渺茫。后来,他先拼命磕了四十万大头,然后再修其他法。在几年中,他强迫自己用全部的身心力量,修行藏传佛教的五十万加行——皈依、发心、念百字明等。之后,他的烦恼基本平息了,烦恼的力量不似之前那样强大。现在,他几乎不会再生起粗重的烦恼了。
我相信他所说的这段修行经历是真实的,因此,如果想很简单地断除烦恼,还是有一定困难。在修行上,一定要下功夫、花时间,最终才能将烦恼断除。
问:一方面我承认心相续的存在,众生有无始无终的转世;另一方面,我接受无常,也想通过修持无常提升修行。但我修无常的时候,总会想到我的相续还会流转到下一世,这似乎在告诉我无尽的流转不是无常的。如何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是不是只有不承认生命的流转才能接受无常?
堪布:就整个心相续来讲,在没有得到解脱之前,是一直存在的,但这不叫“常有”。因为用智慧观察会发现,昨天的“我”肯定不是今天的“我”,今生的相续也不是后世的相续,否则,今生就变成下世,下世就变成今生。在中观法门中专门有这样的分析。一般来说,我们观无常的方法,与分析空行的方法是不同的。
认为相续常有,则是迷乱、错误的认识,在胜义中,这种结论一定是错误的。在观世俗无常时,也不能认为心相续是常有不变的。不过,现在人们最大的问题不是这个,而是认为“我”是常有的、“我”的身体是常有的,大部分人还没有想过“我的心是常有的”。至于说观修无常的方法,一般而言,观修现实当中的无常即可。
问:在修行方面,我经常会产生疑惑:“应该修什么?该怎样修?修行的效果如何?”您可以对此给予一些建议吗?老师不在身边,无法每天依止、定期请教,那如何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否如理、有效呢?
堪布:如果有机会,最好依止一位通达佛教教理的上师,并至少在他座下听十几部法,有问题时就请教。如果没有系统学习过佛法,佛教徒很难懂得佛教的教义。如果没有因缘依止上师,那么,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反复阅读像《普贤上师言教》这样的书籍,之后你对修行就不会有怀疑,不会总想着:“我修没修错?到底怎么修?”
如果既不依止上师,也不阅读经论,只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去修行,那么,即使你的智慧很高,也难以获得修行的窍诀。就像学开车没有师父教,也没有学习教程,即使你很聪明,握着方向盘也不一定能上路。所以,最好是依止上师,没有上师就依止可靠的法本,法本对有些道理也讲得比较清楚,之后再反复修持。
问1:我们如何找到老师并请他留下?这里没有什么老师,我也只认识这位堪布,但我们确实需要堪布、老师以及僧团。
堪布:找到一位好上师时,就把他的护照撕掉。
问2:您的护照在哪里?
堪布:我的护照在这里。(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