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2015.06.07.北京雨枫书馆【走向自己一佛法治愈心灵创伤】


第26场北京雨枫书馆Beijing Rain Library中国·北京2015 / 6 / 7走向自己 佛法治愈心灵创伤The Path Within - Buddhist Healing


主持人:

现场的各位:大家好!欢迎来到活动现场。今天的演讲主题是关于心灵与佛法,所以,我们的主讲人肯定与佛法有关,他是一位堪布——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大堪布。

“堪布”在汉语里有“教授”的意思。相信很多人对他有所了解,当然,也有人可能不了解。这位堪布著作等身,他的作品有《残酷才是青春》《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等,最近新出的书叫《你在忙什么》,这句话也在问在座所有人。他的书受益者众多,不知各位是否也有从中受益的类似经历,等一会儿在观众和台上嘉宾互动的环节,大家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下面把会场交给堪布,欢迎——

今天跟各位一起交流、互相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作为一名佛教徒,我也经常关心人类的心灵健康,因此,我先抛砖引玉,简单讲一下当前人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世界各国有许多机构、专家、心理咨询师以及宗教人士,都在关心、参与心理疾病的治疗工作,听说今天在座的很多人,多年以来都在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工作,我们佛教徒对此也极其关心。虽然我们的性格、意乐、爱好等各有差异,但关心的话题有共同之处,因此,互相交流很有意义、很有必要。

物质丰富 精神匮乏

当今时代,人类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威胁到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家庭与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大家都应该重视起来,一起探讨、商量、研究。

我个人所了知的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确实比较多。今天听说,有一个孩子多年以来早上不想起来,也不愿意跟人接触,内心一直存在很多问题,今天对他而言是非常关键的时刻——高考,但他却不愿意参加考试,以非常急躁、痛苦的负面情绪来抵抗。

其实,现今时代较以往而言,在物质方面有了很大提升,穿的衣服不像以前那样破破烂烂、有很多补丁,饮食、住房等各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灵也不似前人那般纯洁、清净了,现代人大都比较浮躁、焦虑、痛苦。我还听说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正常,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都比较不错,但其实内心极其脆弱。

以前我看过一则新闻:台湾的一位留学生,他的家人在柬埔寨,当时那里发生战争,他所有的家人都在战争中去世,在此后的四年中,他不曾开口说过一句话。人在感情上、生活上遇到挫折时,无法面对,内心已接近崩溃的边缘。

美国在这方面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尤其“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耗资几十亿美元,挨家挨户为很多家庭配备心理医生。

信仰带来的奇迹

相对而言,我所在的青藏高原,目前心理疾病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在发生大大小小的灾难时,人们心理无法面对的情况,据我看来比较少。原因在于什么?我相信很大程度上跟信仰有关。

藏族人无论是否有文化,从小都有一种认知——诸佛菩萨会加持的!面对人生的诸多不幸,人们提前有些心理准备,知道人生并不完美,很可能发生各种无常、灾难。一旦生活发生变故时,大家都能从内心接受。

我曾去过玉树地震的灾后现场,当时来了很多心理医生,一些天津和北京的医生都亲口跟我说:“我们去过国内外很多受灾现场,也支援过汶川地震等,但在这里,我们却没有找到需要心灵救助的人。”也许你们不一定相信,但确实,人生需要有一种信仰与智慧来面对逆境。

藏地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抑郁症”,这几年我们编著藏语词典时,造了一个新的藏文名词“东才尔”——抑郁症。但说起“东才尔”,藏族年轻人不知道,老年人也没有这个概念,可能有这种病的人并不常见。这种疾病,通过佛法中自我认识的方式就可以治愈。

心理疾病的根源

按照佛教的观点,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我执”太重。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中讲到,众生的我执是由分别妄念而产生;藏传佛教的《四部医典》也说,痛苦来自我执,来自贪嗔痴等无明烦恼。

抑郁症、自闭症,以及各种痛苦,有一部分可能跟前世的业力有密切的关系,有一部分是因为今生过度地贪执“我”的感情、“我”的家人、“我”的财富、“我”的地位、“我”的工作……对各方面特别执著,一旦愿望没有实现,好像天都塌下来了,无法面对。

最近在北京,我去了一些学校,很多老师告诉我,现在患抑郁症的孩子比较多,在校内跳楼zisha的现象很普遍,学校也非常重视,甚至在楼内安装铁丝网,防止意外发生。但内心出现问题时,不锈钢或铁丝网不一定能挡得住,一栋高楼上没办法跳,另一栋高楼上也可以跳,这些孩子的确非常可怜。当你们遇到痛苦时,会不会也想选择这条路?

所以,一定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世界各地有很多心灵疗法,这非常重要,因为内在的治疗才是真正的治疗。佛教著名经典《正法念处经》中云:“治心名治病,治身非治病。”意思是,治疗人心才是真正的治疗,身体的治疗并非根本。因此,在所有的疗法中,对自心的认知与安抚非常重要。若能建立此种观念,就会发现,佛教中的有些疗法确实非常有用。

莲花色比丘尼的故事

给你们讲一个佛教故事,如果能懂得其中的含义,哪怕人生会经历诸多坎坷,也不会因此而绝望。

佛陀在世时,有位莲花色比丘尼,出家前的遭遇非常坎坷。她嫁给第一任丈夫后,育有一子,准备回娘家生第二个孩子时,孩子在途中出生,血腥招来毒蛇,将她的丈夫咬死。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继续赶路,过河时,把大儿子留在岸边,先抱着小儿子过河,到了对岸把小儿子放下来,再回去接老大。没想到大儿子见母亲回来接自己,便下水向母亲走去,没走几步就被河水冲走了。她又回头去抱小儿子,结果小儿子被狼叼走了。她伤心地回到父母家,却听闻噩耗:父母家中发生火灾,双亲都在火灾中离世,房子也被全部烧毁。后来她又嫁给第二任丈夫,这个丈夫也死了,按照当地习俗,她被埋进土里陪葬。结果盗墓贼前来盗墓时,把她挖了出来,她又被迫嫁给了这个盗贼。谁知这个丈夫也死了,再次把她埋入地下陪葬,最后竟又被野狗挖出来了……

从她的一生来看,几任丈夫相继离世,孩子夭折,父母双亡,换成其他人也许活不下去。但她一直很坚强,后来依靠佛法获得成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遭遇,如果花费精力去执著痛苦,会导致很多心理疾病,其实只要放松下来,很多心结自然而然可以解开。有些人因为自己特别执著,越执著越痛苦,最后导致行为疯狂。很多抑郁症患者,晚上睡不着,白天不愿见人,一直闷在屋子里;还有一部分人特别狂躁,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莫名其妙地骂人,莫名其妙地打人……其实这都是心理出了问题。

破碎的瓦罐,留它何用?

有些人对感情极为执著,一旦失去,就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七八年前,我翻译了一部论典叫《密宗大成就者奇传》,讲述印度一些大成就者的传奇经历。其中有位国王与王妃情投意合,生活过得非常幸福快乐。一次,国王问王妃:“你会不会永远爱我?”王妃回答:“会,我特别爱你,深入骨髓!”后来国王为了试探她,自己躲在花园,让仆人转告王妃:国王去森林打猎,不幸被老虎吃掉了。王妃听后非常伤心,气绝身亡。

国王没想到会导致这样的后果,他特别伤心,也很后悔,觉得是自己的行为令王妃离开了人世。王妃的尸体被抬到尸陀林,从此之后,国王舍弃了王宫,长期住在尸陀林,一直守护着尸体,不愿离开。最后尸体变成了一副骨架,他还是天天抱着这副骨架,呼唤王妃的名字。他在尸陀林守护王妃的骨架长达十二年,也有是八年,总之时间非常长。其实这跟现在有些人的情感较为相似。

后来,一位佛教大师为了度化他,故意在他面前将一个瓦罐摔在地上,碎了一地。大师捡起碎片,捧在手上悲伤地哭泣,大声喊着:“我的瓦罐啊!你怎么破了?”

国王觉得他莫名其妙,说:“瓦罐都已破了,你还把碎片捧在手上哭喊,太愚痴了!”大师说:“你比我更愚痴,十多年来爱人的尸体都已变成骨架,你还舍不得放下。”国王如梦初醒,才意识到自己跟他没有差别。

也许有人觉得这个国王的做法很荒唐,但在我看来,这与有些人对感情的执著、对钱财的执著有相似之处。

前段时间,在北京还是武汉,据说两个人的感情破裂,一方根本无法接受,整天喊着对方的名字,最后精神失常。医院想尽办法治疗,但他还是天天呼唤对方的名字。

昔日有位佛教大师叫寂天菩萨,他曾用悲悯的语气说:“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意思是,太悲哀了!痴狂之徒已遍满大地。很多人看不清真相,执著无谓的人事物,徒增烦恼、痛苦,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困扰。

按照佛教的观点,因缘具足时,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一旦因缘消散,即使再痛苦、再执著、再疯狂,也无济于事。拳头握得越紧,手中的沙子流失得越快,此时就算你叫苦连天,也不一定起作用。

在座各位有必要关心一下心理问题,否则,现在你觉得别人的做法非常幼稚、愚蠢,但万一事情落到自己头上,如果内心脆弱,很可能因为某个人、某件事而导致疯狂,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会不会有这种危险?非常可能!

治疗心理疾病的三种方法

1.禅修

建议大家适当预防心理疾病,一旦患有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症状,可以去寺院等静处禅修,让心完全放松。

2.发菩提心

第二种方法是大乘佛法中提到的发菩提心。我个人认为,发菩提心很重要,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等大乘论典后,奇迹般地趋向好转,这是一种殊胜的方法。当真正生起利他心时,关心的就是如何利益天下众生,不会特别执著自己,之前紧绷的心态与负面情绪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越执著就越束缚,越放松反而越快乐,越洒脱自在。如果不再强烈地执著自己,试着关心其他众生,任何心理疾病都很容易治愈。一旦了解这个真相,痴迷妄想当下就会瓦解。

3.无我的修法

无我的修法也非常重要。汉地的智者大师说过:“般若一观,能治五病。”意思是,般若空性这一法门,能治疗许多疾病。这方面我深有感触。

曾有人问我:“我似乎出现了心理问题,该怎么办?”我说:“多念《金刚经》或《心经》。”一方面,佛经有一种无形的加持力;另一方面,这两部经讲到了空性,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就会特别痛苦,若能通过般若空性削弱我执,许多疾病自会不药而愈。所以,可以尝试念诵《金刚经》《心经》,让身心恢复健康。

珍爱生命,不讳疾忌医

如今,人群中患有身体疾病的人很多,患心理疾病的人更多。据前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大概有三亿多抑郁症患者,中国每年zisha的有二三十万人,很多都是由心理疾病所导致。人身很珍贵,且不说zisha,自残自贱也不应该。人无论到了何种境地,只要活在世上,就能找到出路,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可以选择另一条路,也许那条路更适合你。

其实,得了抑郁症也不可怕,很多世界名人都有这种心理疾病。《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患有抑郁症,美国前总统林肯、罗斯福也患有抑郁症。我看过爱因斯坦和牛顿的传记,牛顿从小没有父亲,处处受逼迫,这反而成就了他探索科学的因缘;爱因斯坦也很可怜,在临死之际内心没有释然,非常痛苦。

有些人身体上的疾病可以直接跟别人说,但患有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时,不好意思向人诉说。其实没有关系,应该坦然地接受治疗,依靠佛法或世间疗法,心慢慢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甚至更为坚强。根据佛教观点,心的力量极其强大,若能真正认识它,不仅是疾病,就连现有的烦恼也不会对我们构成危害。当然,这需要依靠修行的力量才能呈现。

总之,这次与大家交流,并非为了宣传什么,而是发自内心地认为:心里痛苦的人若有机会系统学习佛法,也许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能体会到无法言说的快乐——暂时来讲,发生任何事情都有面对的能力和勇气;究竟而言,乃至生生世世都会为你指明一条光明的道路。这是迷茫的人生极其需要的!

最后,希望大家能用智慧观察自己的人生,用悲心关注身边需要关爱的人。谢谢!

现场互动

主持人:

接下来是嘉宾对话环节。

我们请索达吉堪布上场!下面有请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朱建军博士、心理咨询师丛立美女士、雨枫书馆创办人许春宇女士。

刚才堪布的演讲,相信各位都已经听到了。我发现在堪布的演讲中,出现一个高频词汇——“我执”,理解为执著。堪布,我没有理解错吧?

索达吉堪布:

对。“我执”是佛教的专用名词。有一部论典叫《入中论》,其中讲到:众生先对“我”产生执著,因为有了“我”的执著,然后有“我所”的执著——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银行卡、我的钞票等,“我执”和“我所执”二者综合起来叫做“我见”(即萨迦耶见)。我刚才讲到,痛苦是由于对“我”的执著太强烈,很多眼泪是为“我”而流的,为众生或者为社会产生的痛苦比较少。我的看法是这样。

主持人:

各位都是跟心理学相关的研究学者,我想知道,“执著”和“我执”这两个词,在心理疾病上占的分量真的很大吗?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朱教授,您先来。

朱教授:

可能我们用的术语不一样,但所说的事情其实是一样的。虽然心理学用的是其他词,比如,在精神分析中用的一个词叫“固结”,但实际上它所说的也是一种执著。我觉得心理学和佛学相比,它没有像佛学那样把问题最深的那一层说出来,更多的是看患者外在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但是,这些具体的表现,也都是执著在各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特点。所以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只是用的语言、表述的方式不同。

主持人

丛女士怎么看呢?

丛女士:

基本上是像朱教授说的这样。我是拉康学派的,也是动力学派的,我的理解,还是被欲望推动的一个结果,“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如索达吉堪布所言。这样的案例非常多,几乎都在充分地表明,是被欲望推动的一种症状的呈现。

主持人:

刚才堪布已经说了很多,其实我特别想从两位心理学专家这里有所了知,能给我们简单举一个你们遇到的比较极致的心理案例吗?

朱教授:

各种案例都有。刚才说到抑郁症,其实抑郁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一个比一般人更大的潜在欲望。用佛教的话说,他可能贪心更强,但表面看上去不见得是那样。表面看一个抑郁症患者可能是一个很谦和的人,是一个要求并不高的人,是一个很收敛也不跟别人争的人,我们看到的很多抑郁的人都是这样。但是,如果真正去探索他的内心深处,你会发现他可能真正想要的东西更多。

比如,他可能想要的是“所有人都觉得我好”,实际上他没有意识到。但当他意识到之后,他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极其不合理的要求,就像刚才堪布讲的一样。所以,当他有这样一个很不合理的、比一般人更大的欲望时,他的内心就会有更严重的抑郁。

当然,心理学不像佛法能做得那么彻底,我们要求也没那么高。如果能够让他的欲望小到和一般人一样,他就不至于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了。

主持人:

这里提到了一个说法——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朱教授:

对,是这样的。

主持人:

在佛法中,这是不是叫“觉知”——自我的觉知?觉知力不够,有这样的说法吗?

索达吉堪布:

在佛教中,不明真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被其他邪知邪见所误导;二是因为无明导致迷惑。所以,要想真正明了事物的真相,跟世间的教育一样,也需要多方面的了解和学习。

有些人说:“佛教的道理只是作为一种信仰就可以了。”其实,佛教徒光有信仰还不行,一定要有智慧。这种智慧不可能无缘无故产生,天下所有的智慧都是依靠勤奋、努力、系统的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不管你是否信仰佛教,在抉择任何事物时,一定要靠非常深邃的智慧才能发现真相。

因此,通达这样的道理需要觉知力,也需要一种纯净的智慧,否则,内心的纠结或执著很难解开。

有些道理,名称上知道、理论上明白,但内心真正通达恐怕有一定的困难。部分佛教徒遇到事情时,理论上完全知道如何剖析“我”不存在,但很难立刻解决。这说明在理论的基础上还需要修行,修行达到一定境界时,就能够非常容易地面对和解决很多烦恼。

主持人:

我很想问一下堪布,您刚才说了很多关于心理疾病、自己的感受以及治疗的方法,我想知道,出家人有没有得抑郁症的,或者其他心理疾病的?

索达吉堪布:

我在学院、在藏地时,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出家僧团里。我身边有个别人,以前在家时得过非常严重的抑郁症,后来有些痊愈了,有些虽然并未完全康复,但确实跟以往不同。我认识一个人,在未出家时多次zisha未遂,后来以其他因缘出了家,从此没有再产生过zisha的念头。总之,在我所了知的范围内,以前没有抑郁症、出了家之后得抑郁症的案例,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

虽然身体不好的出家人也相当多,但患有心理疾病的比较少,可能是作为出家人能想得开。出家人放弃了一般世间人很难以放下的感情、地位,甚至曾经非常执著的头发,对世间的荣华富贵看得很淡,心结也逐渐消散,这是我所了解的情况。

主持人:

听堪布这么说,好像有心理疾病的,出家之后抛掉三千烦恼丝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出路?可惜汉地或者中国没有短期出家的寺院,如果有的话,大家是不是也可以去尝试一下?特别是有心理疾病的人。

朱教授:

我觉得佛法是一种药,这个药本来就是用来治心理疾病的,但不一定非得是被称为有心理疾病的那种病人才有心理疾病。其实,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病,只不过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有我执就是病,对吧?所以每个人都是病人。现在叫有心理疾病的是重病人,我们这些人叫轻病人,在座的各位是轻病人。(笑)

所以,其实我们不用太划清界限——“他那个叫不叫心理疾病,我是不是正常人”,其实正常人就是轻病人而已,一样是有病的。

如果真的能有信心出家,或者短期出家,包括参加“几日禅”之类,它一定是有帮助的,因为佛法本身就是一种药。心理咨询也是药,但心理咨询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借用计算机的语言来说,有些跟佛法更契合、更兼容;有些可能兼容度稍微低一点,但它也是不同的各种各样的药物,也可以治疗很多类别的疾病。

主持人:

朱教授一直在说“佛法也是一种药”,我想知道,在您治疗心理疾病时,是否开过此类药方?

朱教授:

我会根据来访者的信仰做心理治疗。如果他本身信佛,他说“我已经皈依佛教了”,那我就会用佛法的语言跟他谈;如果他还没有信佛,他说“我是个基督徒”,你跟他讲佛法,他心里就会很排斥。

主持人:

您就需要用《圣经》的语言去跟他谈

朱教授:

对。基督教徒有时也强调博爱的心,这种博爱的心当然不能算是菩提心,但也有些相似,总比仇恨的心要好很多。所以,如果能够有博爱的心,其实心理也会更健康。

堪布,我如果说错了您给我纠正一下。

主持人:

堪布很赞许,一定要在治疗心理疾病的时候多开佛法这味药。

朱教授:

不好意思,我说话多了点。我自己在读佛经时看到一些故事,其实佛陀就是在做心理治疗,而且做得非常巧妙:

一位妇人,一岁时儿子夭折,她很伤心,去见佛陀,希望佛陀能让她的儿子死而复生。佛说:“这很容易!你只要到没有死过人的家里去要一颗芥子就可以。”这个人就去找啊,找啊,找了很久,发现家家都死过人。于是,她明白了世间无常,就不再有那么强烈的痛苦。

后来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发现能从中找出心理疗法的不同原理,我目前找出了二十七条,还没找完。

主持人:

时间有限不能逐一说,但您可以说一两条,我们很好奇。

朱教授

原理之一,平常只是听道理,和在实践中发现道理是不一样的。假如她去找佛,然后佛直接告诉她结论:“每家都会死人,无常是普遍存在的。”她可能就不会在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愿意承认——别人家可以死人,但我儿子凭什么死?好多人都是这种心态,她就会不接受。但实际上佛用的一个心理学技巧:我不马上打消你的希望,而是让你一家一家去找,在现实一次次碰壁的过程中,她一次次地明白了佛要跟她说的道理。这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最后给她的印象特别深刻。

还有一个心理学原理,当她这样去做的时候她会发现,不光是我苦,家家户户的人都要经历失去亲人的苦,在这个过程中,她又增长了一种类似于菩提心的东西,而同时她又得到了别人的安慰。

这是其中的一些心理学原理。这样的原理我找了二十七条。所以,我那时就有一个心愿:应该花时间找很多佛法中的心理疗法,然后把那些原理跟我们现在心理学中所用的技巧、方法之间的关系写出来。但是因为我的智慧太少了,时间也太少,所以现在还没有做,但我觉得的确很有必要。

主持人:

我们期待您写到五十八条、一百零八条。朱教授在讲到心理疗愈的时候,用了一些佛法中的词汇,堪布好像满脸欣慰,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弘法者”,只是没穿袈裟而已,是这样吗?

索达吉堪布:

其实无论讲佛法还是讲世间法,我都很有兴趣,可能你没有发现,用到一些其他词汇时我更专注。

刚才朱教授说,对基督教徒用更相应他的方法,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也会这么做。对无信仰者或其他宗教信徒,不一定必须用佛法的信念为他治疗心病,我会尽可能学习其他宗教,并使用对方的宗教语言。

佛教比较注重应机施教——根据不同根基的众生,对不同意乐、不同爱好的人使用不同的法门。你们认为我是一个佛教徒,在任何场合只讲佛法。其实不然,我在不同的环境会“表演”不同的节目。

主持人:

我很好奇,堪布这么说的话,您是用《圣经》开导过向您求助的基督教的病人吗?

索达吉堪布:

我学过不少《圣经》的相关道理,去西方遇到基督教徒,我用对方的信仰与他们交流时,他们对我的态度完全改变,聊得比较愉快。

主持人:

我们是不可以脑洞大开一下,以后堪布也可以去教堂讲经说法?

索达吉堪布:

其实去年我去耶鲁大学等学校时,在基督教的教堂讲过课,当时至少有三个教堂邀请我。

主持人:

还真发生过这种事?

索达吉堪布:

是的。

主持人:

真是世界大同啊!我觉得其实无论是哪个宗教,真正有正信正念的教徒都有宽容的心,而且大家的目标在某个层面上基本一致。堪布在听我说这话的时候犹豫地点了点头,我说得不够确切是吗?

索达吉堪布:

我觉得这不是为了应付。

其实这个世界应该有多种空间,无信仰者有他的空间,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也有他相应的空间,甚至一个人也可以信仰多种宗教。因此,作为一个人,对他人的信仰很有必要包容。

我以前认识一家人,他们一家四口人有四种不同的信仰:有基督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也有无神论者,但他们很团结,和睦相处。所以我觉得,只要心开放,很多事情可以融合。

主持人:

这是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真实版,是吗?

我想问一下丛女士,以我有限的心理学知识,我知道心理咨询师在面对这么多心理辅导时,要听到不同的垃圾或困难,可能自己也会面临心理上的困扰,这种时候怎么解决呢?

丛女士:

大多数人都认为,咨询师面对的是别人倾诉的“垃圾”,但我在个案中的体会其实并非如此。可能他自己症状很严重,“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不能好起来?”痛苦难忍,对于他自己来说不能接受。其实我个人的体会,这是一个一个的故事,而不是垃圾,我们要发现故事背后的意义。

主持人:

我打断一下:这么说的话,难道还能从这些负面情绪当中获得营养吗?

丛女士:

咨询师的成长,从现实案例中能积累经验,从理论中能学到一些技巧或不同流派的观点,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体验,以及在个案当中的积累,它让我们每天都在成长。朱教授可能更有发言权。

朱教授:

那我补充两句。

我觉得一个新手咨询师,对方的消极情绪会给他带来很多消极影响,的确很不容易。我自己的经验是,一个成长得比较好的心理咨询师,当你去做咨询,碰到来访者有很消极的情绪时,对心理咨询师而言的确是一种营养。

怎么是营养呢?两方面:第一点,当你很努力地想去理解他,他为什么这么痛苦?为什么这么难过?他哪个地方想不明白了?他的情绪卡在哪儿了?当我们努力地、全心全意去理解他时,其实你就忘了自己。

主持人:

这个答案我很意外。这属于佛教中的利他、无我吗?还是忘我?

朱教授:

我觉得是暂时的忘我,还达不到无我,但也很有帮助。

另一点,我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假如我发现这辈子我的人生是很无常的,可能在我内心深处觉得:我倒霉,所以我的人生无常,如果我来世不倒霉的话,可能我的人生就很有常。但我去接触了一千个人、几千个人,听他们讲述了几千个人的人生,我发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苦的、都是无常的,这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哦,真的是这样!

而且更明显的一点,在我做咨询的时候就能看到因果——他现在得了一个什么疾病,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就要给他找原因,最后发现:跟他童年的某件事情有关,跟他家庭的某件事情有关……然后,我就特别清楚地认识到佛教里说的一句话: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不是平白无故地得了这个病。让我对因果不虚这一点有非常非常强烈的感受。

我接待了一千个来访者,就等于我活了一千辈子,一千次看到因果不虚,看到世事无常,看到人生是苦,我觉得这对我们特别有帮助。

主持人:

堪布在笑。可能堪布在想,我得算算我活了多少辈子,几千辈子?

我前两年去印度采访了一位藏传佛教的大德,记得当时采访他时,他的门外有很多佛教弟子等着求见,每个人大概进去五分钟时间。

后来我在采访他时,我问:这些人要见您干吗?求加持吗?他说:可能他们心理上也需要寻求安慰,来问我各种问题。我问:大致什么问题呢?他说:比如,我想要的名利没有得到;关于我的婚姻状态;甚至我们家的猫吃这个猫粮好吗?我说:那您怎么回答呢?他说:大多数时候我其实不用回答,他们说完之后自己就心满意足地走了!

堪布遇到过这种情况吧?堪布活了几千辈子,或者几万辈子呢?

索达吉堪布:

我觉得刚才朱教授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世事无常、人生是苦、因果不虚。观察世间许多案例时,表面上看是我在治疗别人的心理疾病,但其实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学习。

我每天下课后,也有一段较短的接待时间。在接待的过程中,因为快乐而提问题的比较少,因为痛苦而提问题的比较多。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如同刚才所说,是“我执”在作怪。

不知道你们是否学过《入菩萨行论》,此论的作者寂天论师有句非常著名的话:世上所有的灾难、恐惧、痛苦,都来自我执,因此,对“我”的执著是一个大魔。世间很多痛苦是由我执而产生,一旦修行成功,顿悟了无我的智慧,虽然在我们身上照样会出现无常,但不会那么痛苦,家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面对,因为我们知道,一家人不可能永远活着。

刚才朱教授讲的公案很出名,佛陀当时让她一家一家地找没有死过人的人家。很多世间人可能没有思考过无常的道理,好像觉得“我的家人永远都不会死”,一旦离开的时候就接受不了,马上需要心理治疗,此时可能为时已晚,不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思维世事无常。

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观无常可能是最好的妙药,无论在感情还是地位方面,多观无常,这是最重要的修行。从很多新闻中可以看到,一瞬间或者一夜之间,便已天人永隔。我在坐车、乘飞机时会想:我此刻是在人间,很有可能再过几分钟便会步入后世。尤其是乘飞机时,如果飞机掉下来,那时不要说生命,可能连身体都找不到。有时自己和他人出现无常都特别快,故而认识真相很重要。

主持人:

如果我现在问堪布“您开悟了吗”?您肯定会说“没有”。您刚才说,没有开悟的人就会有我执,那我斗胆问您一句:您有我执吗?

索达吉堪布:

有。但我的我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较小,很多事情能想得开。

主持人:

您的心理医生是谁呢?

索达吉堪布:

我的心理医生是法本、书。

主持人:

是释迦牟尼佛,是吗?

索达吉堪布:

对,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法本。

主持人:

我想问一下许女士,好像您还在关注孤独症患儿,今天现场也来了一些孤独症患儿的家长,还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我不是很清楚:孤独症在心理方面是属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属于心理疾病吗?

许女士:

我之所以会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身边有这样的案例。无论是孤独症,或者刚才说的抑郁症,离我们都非常近,可能身边的朋友、自己的亲人就会有这样的疾病。孤独症是孩子的一种症状,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是,孩子的父母要学习如何面对。

我今天也很想请问堪布:我记得有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其实人生是虚无的,除非你有宗教信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生总体的追求,应该去寻找并追求自己的信仰,才能够抵抗我们生命中的虚无感。

在抵抗的过程中,当你遇到特别大的痛苦,比如说亲人有了这样的疾病时,可能我们会迅速地去寻找出路——也许从佛教层面去寻找,也许从其他层面去寻找,往往会触动你去做这样一件事情。可是,作为平常人,在庸常的生活中,在忙碌的工作中,他有很多无明烦恼,这些烦恼并没有导致极大的痛苦,并没有那么刺痛你,这时,你其实离这些能够走向心灵的通路反倒更远,反倒不会去主动寻求。

所以想请问堪布老师: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感受到生命的无常,没有感受到巨大痛苦来临之前,我们怎样能更快地走向自己?我自己有一点小小的探索是,更多地去看一些图书,与一些朋友交流、对话,但是,我希望能够从堪布这里得到更好的开示。谢谢!

索达吉堪布:

无论是患有孤独症、抑郁症,或是其他心理疾病的人,按照佛教的观点,可能有前世的业力、今生的四大不调,以及我们看不到的鬼神干扰等原因。因此,身心不健康时可以做些法事。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或表面上的仪式,但实际上如果懂得其中的意义,确实有非常好的疗效。就像西医治不了的一些疾病,依靠中医的特殊疗法——拔罐、按摩、针灸等可以治疗,同样,佛教在心灵的按摩和治疗方面疗效显著。

现在得孤独症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西方社会,因为西方人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比如孩子对父母的孝顺、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西方国家的父母认为,孩子成年以后,他们已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不像中国人,从读书、结婚,一直到抱孙子,永远关注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如同刚刚雨枫书馆的创始人所说,阅读也是很好的治疗方式。在西方,看书的人非常多,无论坐火车还是坐飞机,很多人都捧着一本书,这是他们的习惯。然而,国内的很多城市,在百货公司购物的人比较多,买奢侈品的人比较多,书店却是门可罗雀。

我刚才进来的时候在想,这个椅子看起来很好,但不知道坐下来看书的人多不多?我比较担心。关掉手机,心静下来,很清净地边看书边喝一杯咖啡、喝一杯茶,对我来讲是最好的享受。我也希望很多人通过看书来放松身心,也许很多疾病自然就会消失,这也是一种令心灵健康的方法。

主持人:

看这椅子的崭新程度,好像它很寂寞,应该没有多少人坐过。

许女士:

希望堪布大师来过之后,这个椅子能够经常被大家坐到。

我来说一个自己的案例,也是跟阅读有关的。去年我母亲去世时,我爸爸已经77岁了,他被六院诊断为老年性抑郁症。从物理诊断来说应该不是非常严重,属于轻度焦虑型。但对我来说,这个打击很大。我想了种种办法帮他、宽慰他,后来想到一个办法,就是陪爸爸读书。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陪爸爸读了不下六十本书,这个过程其实也蛮愉快的。因为长这么大,也没有与父母在心灵层面走得那么近,长大后,你很难发现跟他有特别多的共同爱好,但在那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起看相同的书,聊很多共同的话题,爸爸终于慢慢从悲伤的心态中走出来。

所以,堪布老师您的提示,我觉得在我身上实践过,通过阅读可以帮自己度过一些难关。当然也可以通过别的方式,但阅读一定是方式之一。

朱教授:

我再插两句,我觉得各种病名,叫“老年性抑郁症”或者叫什么,它就是个标签,这个标签是有用的,帮助我们知道它是哪一类。但也不要太把它当真,因为人的心理是变化多端的,有时太把标签当真了也是一种执著。

你刚才说的故事——陪爸爸读书,我觉得特别好,很孝顺,同时自己也得到很多满足,真的很棒!唯一加一点建议,就是除了读那些书之外,还可以读读堪布的书,真的特别好!因为我也读过刚才说的《苦才是人生》等,我觉得给老年人读尤其好。

为什么呢?老年人跟年轻人不一样,年轻人更多的精力还是在往外跑,心还野着呢!但是老年人会想:我活这一辈子都活明白了什么?有很多东西他需要思考。这时去读读佛学的书,对老年人特别有价值。

许女士:

对,您说的这点非常重要!佛学经典我也跟爸爸一起读过,我们在共读《圆觉经》的时候体悟就很深。堪布老师的书,刚才我有在问——我们在这么忙碌的生活中如何接近佛法,接近自我的心灵?其实堪布老师最近就有一本书《你在忙什么》,大家可以读一读。

主持人:

这是售书环节吗?朱教授是请来的“托儿”是吗?(众笑)

希望老人家能过得更加愉快健康!其实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索达吉堪布,也可以找机会请堪布开些药方。

我是一名记者,采访过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我曾经采访过一位病人,当时他说,他有段时间患上特别严重的抑郁症,需要24小时在医院被守护,因为他随时想要zisha。他的心理医生曾经对他说了一句话:当你真的想要zisha时,你试着给我打个电话,我告诉你哪种方法更好,向人求助是一种美德。

所以,我想问一下丛女士和朱教授,你们面对这种问题时,有没有一些宝典类的话语?

朱教授:

我没有宝典式的话语,而且我觉得最不应该找这种宝典式的话语。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如果同样的方子大家都去用,这是很危险的,所以我拒绝。

主持人:

丛女士呢?

丛女士:

确实如同朱教授所说,每一位来访者都是个例。就像堪布说的一样,我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一定有各自的独特性。虽然框架都是抑郁,但它的表现形式千奇百怪。

主持人:

我对您很好奇:您内心的底色是明亮的,还是偏暗淡?

丛女士:

分阶段吧。

主持人:

现阶段呢?

丛女士:

现阶段我很明亮!有堪布在这儿我更明亮!(笑)

主持人:

堪布属于大瓦数的照明灯、大太阳是吗?

索达吉堪布:

上面的灯比较亮,所以我的头也比较亮。

主持人:

反射出的光照亮所有人。

索达吉堪布:

对,我的内外都是明亮的。

朱教授:

我刚才说没有宝典式的话语,现在我想说一句,好像有点打自己的嘴。

主持人:

没关系,我们不在意,洗耳恭听。

朱教授:

我认为别等到病了以后再去找医生,在生病之前就要预防病。预防病有什么方法呢?就是多读好的心理学书,尤其是多读好的佛学书。

主持人:

特别是堪布的书,是吗?(众笑)

好!谢谢在场的四位嘉宾。下一个环节是,观众有什么问题,可以对堪布现场提问。

问:刚才听到您说所有东西都是源于“放下”,放下一切就能想开很多。我想问,您的放下是源于得到之后还是得到之前?

堪布:佛教虽然讲“放下、看破、自在”,但这是比较高的境界。放下要分次第,暂时来说,平时行持善法、行住坐卧,这些现在放不下,也没有必要放,因为在生活中不得不面对。所以,只是放下虚妄的、不实在的部分,比如,若是没有放下过多的欲望,可能一辈子非常痛苦。

所以,该放下的部分应该放下,部分先暂时不放下,一直到最后再放下。如同过河的时候,船只暂时不能放下,过了河以后可以放下,这是很重要的。因此,非常严重的部分要先放下来,否则,将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痛苦。一步一步地,到最后确实能放下一切的时候,再全部放下来。

我们觉得“放下”是一个很重要的词,但仅仅只是口头上说,实际上放不下也不行。很多人说:“你们佛教徒不是全部放下吗?你怎么还没有放下?”其实,“放下”也分不同的阶段。

问:堪布老师,您走过很多地方,今天所探讨的问题很多也与教育相关。我也是学校的老师,现在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怎样完善才能避免目前这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

堪布:我对教育的问题也很关注,我昨天在北京大学跟他们一起交流时也提到,这个时代的教育,已经变成了只重视知识,而不重视文化,或者说不重视综合素质,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因此,如果家长、老师、学校,都只重视知识,培养出来的人也许有知识,但不一定有智慧。

想要改革教育,并非极少数人的一种向往就能做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该需要很多机构长时间共同努力。而且,要找到现在大方向的根,才可以彻底扭转。

因此,在培养青少年时,我觉得对综合素质、品德、修养的培养非常重要。否则,个别学校只能把孩子培养成最厉害的考试机器,除此之外营塑造出人才。所谓的人才,需要德才兼备。

现在的教育状况一方面很好,很多80后、90后,比前辈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操作电脑、上网等技能也是熟能生巧;而另一方面,与家人、同事之间的沟通却比较困难,在这方面大家都需要共同努力。

问:我今天是从医院偷跑出来的,为了听您的讲座。我正在住院,身边有好多病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我生病很快乐?我跟他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消业”。他们都知道我是佛教徒,所以我会让身边的很多病友多念咒。因为我现在还没有经过系统的闻思修行,我的问题是:我想帮助身边的人,让他们多念“嗡玛呢巴美吽”,并告诉他们“佛菩萨会加持你的”,这样行不行?或者是能用什么方法,去帮助身边更多的病友?

堪布:中医治疗病人时,会先摸一下脉,再看看舌苔。若想用佛法来为他治疗,我会先了解一下此人是否相信这些,有没有必要给他念“嗡玛呢巴美吽”?若是通过我的观察,对方绝对不会信仰,我干脆不念;若是这样念对他确实有作用,那么我可以为他传播。

否则,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念“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也许有些人觉得这很好,是佛菩萨的加持,但有些人会特别反感,甚至特别讨厌这些出家人。包括一些基督教徒的行为,有些人很容易接受,但有些人特别反感。

所以,作为佛教徒,也需要有智慧,要分场合。

问: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代受”。比如在我最痛苦时、扎针时就想:让众生的业障成熟在我身上,我来替众生代受这些痛苦。

后来有个人说,有些你能承受或代受,但有些众生的痛苦你代受不了。我不太明白“代受”应该怎么去观想?也请堪布开示,我们如何正确地代受?

堪布:首先,你带病来参加讲座、很开心地面对疾病,这样很好。有些人学佛后反而非常烦恼,给很多人带来痛苦;也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化别人,遇到身体患病、周围人发生的不幸,都可以转为道用,把它当作一种修行,这非常有必要。

我也经常讲:我们佛教徒会不会生病?会生病;我们会不会死?会死;我们会不会衰老?会衰老。生、老、病、死我们都会有。但是,我们对衰老、生病、死亡的认知方式与世人有所不同,这就是一种特点。

因此,首先我非常赞叹你在感受痛苦时很开心地面对,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其次,代受众生苦是大乘的一种发愿,非常好,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经常发愿。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会这样行持,扎针时我比较痛,希望众生的痛苦由我来承受,但是正在扎、特别痛的时候会忘记,过一会儿不痛的时候才想起来。不管怎么样,这是一个善愿,应该可以发。

问: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最近我们正在学习地狱之苦,谈到血肉供养。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同修不得不作一些血肉供养,比如请客吃饭之类,但心里又无法接受。后来听人说念什么咒,念完了就能吃肉了,且这样做也可以减轻果报。所以特别想听听您开示,该怎么办?

堪布:在佛教的教义中,罪业也分轻重。比如杀人或严重的偷盗,这些在法律上也不允许,佛教也是如此;有些是轻罪,比如吃肉,这在佛教中当然也遮止,但如果实在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念“嗡班匝儿萨埵吽”——金刚萨埵心咒或百字明进行忏悔,能够清净或者减轻罪业。

不同的人,工作、家庭都不相同,有些佛教徒非常虔诚,同时也做得非常好;有些不一定能做得很圆满,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问:听说最近股市特别“牛”,我们也有人说想通过炒股赚些钱,然后再拿这些钱来做慈善,甚至做供养。请问,这样做可以吗?

堪布:股市前段时间跌得很厉害,很多人也非常痛苦。最近比较不错,对吧?但何时再跌下去也很难说。虽然我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观无常的机会。

若是没有想欺骗他人的心,通过自己的力量赚一些钱,在因果上应该没有大的不合理之处,因为你并没有想偷别人的钱,也没有想欺骗,只是以自己的方法来谋取利润,因此,我觉得应该是合理的。但它很危险,很多人在短短的时间当中,特别多的金钱一下子就没有了。所以首先应该问一问心理咨询师,否则……(众笑)

问:现在心理咨询中也有许多用音乐、舞蹈、戏剧等,让人的心情得到放松,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治疗。我知道在佛教中有些戒律说“不可歌舞伎乐”,老子也会说“五音使人耳聋”等,但我也知道佛教中有很多梵音,它是梵呗,能够净化人心。音乐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应该怎样把握呢?当代社会有这么多流行音乐,我们怎样从世人的角度契入,更好地治愈人心呢?

堪布:在佛教中,如果受了出家的戒,或是受八关斋戒的当天,因为行持善法不能过于散乱,所以对歌舞、高广大床等都有限制。

但平时,佛教实际上并不排斥听一些音乐,佛教有金刚歌、金刚舞,同时有“普贤云供”——用轻音乐、美妙的花和香等来供养诸佛。这些艺术在佛教中展现得非常多,依此可以净化自心。现在禅宗的很多寺院也有一些声韵——禅宗特殊的一种轻音乐,用它来平静自心。

佛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在某个地方不能行持的,不一定在整个佛教的大环境中都不行。你们可能也有所耳闻,现在很多佛教歌曲,用摇滚等各种形式令更多信众和爱好者听受,这并无不合理之处。

问:我好像听过一句话,是不是您说的我有点记不清了,叫做“内成熟”“外成熟”。请您帮我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内成熟”和“外成熟”呢?

堪布:这句话我可能讲过,但来源不是我,是佛教中著名的龙猛菩萨。

龙猛菩萨有一部论典叫做《亲友书》,其中以芒果为比喻,将人的智慧分成四种:有一部分人是外成熟、内没有成熟;有一部分人是内成熟、外没有成熟;有一部分人内外都是成熟的;有一部分人内外都不成熟。这是以芒果来作比喻的,芒果有这四种分类。

有些人从表面上看很有智慧,但其实内在面对问题时特别笨,所以外成熟、内没有成熟;有一部分人内外都没有成熟,始终都是笨笨的、傻傻的;有一部分人不论做什么事情,确实内也很成熟,外也很成熟;还有一部分人,外表看起来好像特别不好,但实际上内在早已成熟。此处是以芒果来比喻修行人或世间人。

我吃芒果时会看:它到底是内外都成熟的,还是内外都没有成熟的?或者只是一部分成熟?每次吃芒果时都会观察自己。

因此,作为修行人,我们很希望自己内外都非常真实、有正义感,且尽量减少烦恼。人活在世上,要多舍弃过去各种痛苦、烦恼、抱怨,无论发生何事,应该很开心地活在当下,即使生病也开开心心地坐轮椅过来。

可能有些人的一生很成功,有些人不是很成功。我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你们也许看过。国外的一个人对一群不同阶层的孩子做调查,他每隔七年观察一次,观察出来的结果:富贵人的孩子年老时还是富贵人;贫穷人的孩子年老时仍是贫穷人。但也有例外,有一个贫穷的孩子叫尼克,后来通过努力成为大学教授。

生活中确实有人很富裕、很有智慧,而有些人特别贫穷,这也是命运。但佛教中讲,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若能如此,人生将会更有意义。

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通过学习充实自己,通过利他心帮助别人,通过修行来面对问题、战胜各种心理疾病。如此一来,无论在生活的哪个角落,都有自己的一种快乐,都可以散发出光芒,照亮周边的人!

主持人:

谢谢堪布的开示,现在两个小时结束了。我相信在场的各位,无论心理疾病的轻与重,可能都从中找到了治愈自己的药方。再次谢谢在场的四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