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2014.06.29北京雨枫书馆【 无“明”的时代,佛法为什么是究竟的真理】
无“明”的时代,佛法
为什么是究竟的真理
Dharma for the Age of Confusion
如今这个时代,可以说是无“明”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让人感觉迷茫、没有方向感、思想普遍浮躁的时代。相较过去而言,这个时代应该说是成功的,从物质层面来讲,现在的资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丰富。但从精神层面来讲,人们却愈发迷茫。
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现代人似乎处于一种“无思”的状态。尽管有思想,但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大多数是碎片化思维。因此,这个时代又被称为“微时代”,微信、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等微产品层出不穷。外界各种爆炸式的信息,让我们的思想变得非常碎片化,难以整合起来。从生活中可以看到,始终能保持整体性、完整性、长久性思考的人,非常鲜少。
近二三十年来,产品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有的甚至还没等到人们熟悉,就已经消失了,紧接着被另一个新产品取代。或者,刚学会了一门技术,很快就被淘汰了,随后又出现一门新技术。可见,现在是一个竞争激烈、攀比心高涨的特殊时代。
当然,想要改变这个时代,回到原来物质落后、思想简单的时代,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适应它呢?大家需要改变心态和观念,尽量给下一代留些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财富。
在座各位大多喜欢读书,我们都有这个共同爱好。在整个人生当中,我始终没有对读书生起过厌倦心,觉得最清净的生活状态就是读书。读书的时候,好像世间杂念当下就消失了,沉浸在智慧的海洋中,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人生?
如果时间充裕,我们可以围绕读书的话题聊很多。有些人虽然没有信仰,在某些问题上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但总体来讲,我们对现在和未来的关注,以及当下个人的感受,应该会有一些共鸣。目前是一个复杂的时代,基于多年的学习和修行,我个人有些心得体会想跟大家分享。
在佛教中,一些道理特别甚深,现在人的智慧有限,不论怎样思考、研究,都很难通达佛法中最究竟的思想。因此,我们有必要多读书,包括宗教、艺术以及修行道理,这些可以让心真正平静下来。在这个无“明”的时代,读善书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学习古德先贤的智慧,对我们来讲更为重要。
有质量的读书和写书
现在的书店每天都会更换新书,尤其是现代人写的一些书,特别受欢迎。因为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抓住了读者的喜好和关注点,但在深度方面,有些书可能只是为了迎合受众心态,开卷未必有益。因此,关键在于书的内容及其所要传递的价值观,是否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帮助。
现在市场上的很多书,一方面是为了顺应时代,以及当代人的心态,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另一方面,在古代,比如唐朝曾出现过很多有贡献的思想家;在近代,像鲁迅等人,也有他们独特的思想,而如今这个时代,想要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按理来讲,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智者,人们也很喜欢他们的思想。但现在大多数人的兴趣和爱好就是赚钱——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家都喜欢研究怎样赚钱。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关注的焦点是电影明星、著名歌手、篮球赛、世界杯等。因此,具有吸引力的作者和作品很少。即便出现了,也不一定有人认识和喜欢。
现在大多数人喜欢看娱乐节目,比如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由此可见人们的思想会逐渐走向何方。即使有些作者真的写出关心时代、关心社会的作品,又有多少人可以接受?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较而言,古人写的非常著名的书,就能影响一代又一代,流传上百年、上千年。比如,《弟子规》的内容很简单,文字也少,却可以影响非常多的人。事实上,现在很多人也具有聪明才智、独特的思维模式,如果他们能以这种思想作为指导写出一些书,也会利益好几代人。
为什么这样的思想没有被开发出来呢?从国外来看,欧美学者的思维依然还保留着创造力,在孩童时期,学校和老师就会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而不是只灌输一种思想。所以,这与整个教育体制也有一定的关系。相较而言,我们的古文化思想传播得并不理想,尽管拥有着非常完整的汉藏论典传承,却每天都在走向消亡。原因就在于,后人不清楚它的价值,也没有人愿意去传讲,这就导致了古哲的思想与现代人的思想无法对接。到了一定时候,新思想开发不出来,原本有价值的思想也慢慢消失不见——人们虽然拥有财富,却没有深刻的思想。
按理来讲,人类应该拥有更高尚的品德和智慧,而现在人们却变得越来越浅薄。为什么?因为很多人特别喜新厌旧,那些对人生有益的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所以,作者们要不断变换写作方式来适应人们的口味,否则没人愿意购买。这样来看,现代人缺乏有深度的思维,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跳出小我的内心困境
虽然有没有信仰是个人的选择,但如果能以佛教的利他思想来面对人生,即使出现灾难、死亡等难以想象的现象,自己也知道如何面对。所以,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大家能将佛教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就不会觉得很痛苦。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痛苦,都是由虚假的分别执著引起的。正因为我们没办法放下执著,所以始终就像坐牢一样。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很多人非常自私,做事只考虑自己,真正想利他的人很少,即便有一些,他们的力量也非常薄弱。
最近,我正在翻译一部大乘论典,叫做《大乘经庄严论》,属于“弥勒五论”之一。截至昨天,已翻译完了第九品。这部论共二十一品,在大乘佛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唐代也有人翻译过,但跟藏文版本有一定的差距。近代也有个别学者再次翻译,但仍有必要对照藏文版本重新翻译,这样可能更为妥当。所以,不管是外出还是在佛学院,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翻译。
昨天翻译的时候,里面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当时就在想:如果能把这种伟大的利他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该有多好啊!大乘佛教中讲,最上等的精进就是利益众生,而《大乘经庄严论》整部论都在讲如何帮助他人。大乘佛法可以分为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甚深见派,主要讲中观的见解,比如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每一部都在讲空性法门;广大行派,主要讲在世俗中如何发菩提心、积累资粮、修持五道十地等,这些在弥勒菩萨的论典中有详细阐述。
大乘菩萨行持的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和智慧,也叫六波罗蜜多。精进就是第四个方面,即勤奋努力。大乘菩萨最殊胜的精进就是成熟众生。为了成熟别人的相续,哪怕令他心中生起一个善念,菩萨可以千百世不间断地进行利益,并且无有厌倦心。这种思想多么伟大!如果能够帮助到别人,哪怕半天、一天、一月、一年,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普通人无条件地帮助他人时,容易生起脆弱、厌倦的心态。而大乘菩萨为了度化众生,可以在百千万年当中做别人的仆人,不仅毫无怨言,反而欣喜若狂,没有丝毫厌倦。反观我们自己,不要说为了众生,哪怕为自己做一点事情都会嫌累,非常容易生起厌倦心。
藏地有一位大德,叫麦彭仁波切,他在解释《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说:“哪怕为了一个众生生起一刹那的善念,千百万劫做他的仆人也愿意。”所以,我们也要思考一下,在这么多的世间思想中,有没有讲到如此殊胜的利他心?如果有了这样的利他心,很多痛苦都会烟消云散。如今为自己流泪的人比比皆是,为众生流泪的却寥若晨星。大多数人痛苦,都是因为我的家人、我的感情、我的财物……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利他心,表面上可能有痛苦,但实际上并不一定。
信仰之力能减轻痛苦
2010年4月14号玉树地震时,我们佛学院组织了出家人救援队,在那里待了将近一个礼拜。当时,发生了几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有一次,我们看到一位老太太拿着念珠坐在废墟上,就想去宽慰一下。我们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她说:“你们想帮也帮不了,我的家人都埋在这里,可能没有人活着了。”我们就开始帮她挖,但她整个人显得非常自在,让人感觉不到痛苦。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位老太太还说:“人最后都会死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不过他们很可怜,全都埋在这里了。”但她也没有哭,一直捻着手里的念珠,口里念着观音心咒,脸上表情很平静……
当时,每天挖出来的尸体有几百具,暂时安置在一个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上千名僧众会为这些亡者念经超度。一些幸存的家属也会到现场助念,有的也会哭,但大多都在合掌念诵观音心咒。如果换成其他地方,发生类似的事情时,人们可能会大哭大闹,但这里的人会说:“人总有一天要死,这次能有这么多僧众为他们念经超度,是一种福报。”
当时我住在临时搭建的小帐篷里,旁边住着一位专程从北京赶来的记者。他以前是心灵救助中心的主任,这次特意带队来做心理辅导。凡是发生过地震的地方,包括汶川,他都去做过志愿者。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告诉我明天就要回去了,因为这里几乎找不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虽然他们还专门请了中央民族学院几名懂藏语的学生做翻译,但发现这里并不像汶川地震时那样——有些人精神严重崩溃,甚至疯掉了。
通过这些真人真事可以看出,如果有了信仰,内心就有了寄托。不过,很多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想起祈祷佛菩萨,比如生意倒闭、走投无路时,会想到“菩萨保佑我”,而生活一帆风顺时,就想不起来了。
总之,大家要思考一下:大乘佛教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利他。但这与人们平时所说的无私奉献,有一定的差别。
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
总体来讲,藏汉两地都属于大乘佛教。藏地非常注重大乘佛教的思想传播,早期就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说,藏地寺院里都有大乘佛法的学习制度,否则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寺院。从外在的建筑看,藏地跟汉地的寺院差别不大,但其内在的教学模式,的确有很大不同。在藏地,寺院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让人们学习佛法。并非简单地学一两部佛经论典,而是首先学习基础法门,再进一步学习更高深的内容。
在藏地,要想成为真正的佛教行者,一般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时间。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你们这些年轻人千万不要觉得当学者是很容易的,看看那些古老的寺院,大多数人得到格西或堪布学位时,都已经白发苍苍了。”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藏传佛教的教育体系是非常严格的。作为寺院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传授佛法的教职人员,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讲论、辩论和造论的经验。他们都是通过多年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出来的。
当然,汉地佛教也很兴盛,比如烧香、拜佛、放生、念经等,人们的信仰也很虔诚。但就真正的佛教理论体系而言,虽然一些寺院里也有佛学院,但课程只是个别大德临时制定的。目前来看,有些佛学院虽然建立了教育体系,可是为数不多。
如果想要学习大乘佛法,最好是系统化地学习。只是在书店里买几本书,随便看一看就说:“我已经读了两三本书了,所以我也是学佛的。”这种说法有失偏颇。还有些人经常说:“我是佛教徒,因为我皈依了。”但实际上,你可能只是名相上的佛教徒,真正的佛学思想、修行次第,以及度化众生的行为,未必能讲得出来。
学习一门世间专业知识,尚且需要好几年才能拿到文凭,更不用说学习深奥的佛学思想了。一些具有聪明才智的人,经过多年夜以继日的思考和辩论,对于某些道理仍无法通达,所以说佛法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有些人也许认为:“我很懂佛教,因为我看过《金刚经》《楞严经》。”其实并不一定。如果一位物理学家,既没有导师的引导,也未曾进入大学物理系学习,只是在某个书店随便买几本书翻看一下,就说自己对量子力学非常精通,恐怕不太可能。当然,极个别的天才确实有可能做到,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开车都需要找个教练,之后才有上路的资格,更别说佛教中的实修了。
有些人虽然皈依了佛门,却没有把兴趣放在学习上,仅仅是形式上的皈依、学佛和修行。他们认为,只要办一个皈依证,或者看一两本书,就可以称得上是佛教专家了。有些所谓的佛学教授,甚至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佛法。还有些寺院的管理人员,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这样的话,从事与佛教相关的工作确实有一定难度。
大乘佛教中的闻思修
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讲到了很多利益众生的行为。其中第九品《成熟品》讲到,如果想要帮助他人,首先要成熟自己的相续,否则是很困难的。世间人也会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有些年轻人,虽然身体和生理已经成熟了,但内心特别脆弱。遇到一点点事情就特别痛苦,甚至想要自杀,这就是内心没有成熟的表现,如同三岁孩童一般。其实,如果你没有很大的执著,就不会产生特别大的痛苦。有的修行人大智若愚,外表看起来笨笨的,实际上内在思想已经完全成熟了。《亲友书》里面引用了芒果的比喻:芒果有外成熟内不成熟、内成熟外不成熟、内外都不成熟、内外都成熟四类情况。事实上,人类也是如此。我们的利他心,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存在内外成熟、不成熟的差别。
表面上看,人与人之间穿着同样的衣服,似乎没有区别。但是,如果跟他接触一段时间,可能一天两天、一两个月,就会发现有些人内心很坚强,无论遇到什么痛苦,他们不仅有面对的勇气,更有解决的智慧。相反,有些人不但没有解决的办法,反而把事情复杂化了。从生活中就能看出来,由于内在思想的成熟或不成熟,智慧尖锐或不尖锐,导致了种种快乐和痛苦的产生。基于这种情况,我建议大家学习一下佛教的中观思想。
中观的核心思想是将一切万法都抉择为空性。关于这一点,运用逻辑推理与哲学推理完全可以成立。人们通常认为眼睛看到的是真实的,耳朵听到的也是真实的。但实际上,运用中观智慧去观察时就会发现,眼睛看到的只是假象,并不是真实的,耳朵听到的也是假的。正如《心经》中所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意思是说,一切法只是暂时显现在我们面前而已,实际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实体。
事实上,万法的实相,既不是看到的色法,也不是听到的声音,由此你会越来越明白《心经》中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看似有两个矛盾点,色怎么是空,空怎么是色呢?其实,一切万法的自性,包括心的本体,都是不可思议的,如佛经中所说:“不可言说智慧到彼岸,无生无灭虚空之体性,各别自证智慧之行境,顶礼三世诸佛之佛母。”意思是说,诸法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可思议的,这就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
众生由于虚妄分别,认为万法有生有灭,可以通过思考和言词来表达,并非不可思议。但如果认真去观察,就会发现心的本体不是有生有灭,而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当你真正静下来的时候,可以观察到内心的很多世界,会发现原来自己每天有着各种各样的分别念,但其实心的本体并非如此。
当一个新事物出现时,我们很容易会认定它是最好的,然后另一个出现时,又认为那才最好的。只有真正认识了心的本体,才会了知这些所谓有价值的物质并不是真实的。在内观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出现这种境界。这不是哪位天人、上帝或佛赐予的,而是心的本性原本如此,这也是禅宗中说的明心见性。
对于某些学者来讲,很容易通达上述道理。一般来说,学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寻伺观察的学者,他们永远见不到心的本来面目;还有一种学者,一边翻阅古今中外的千经万论进行思考,一边把所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同时还会反观内心,这就是佛教中讲的修行。
所谓的修行,不一定非要闭目打坐。作为学者,应该既要思维法义,又要观察内心,这样很容易明心见性。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地奔波,从中又得到了什么呢?纵观整个大千世界,人类可能连一只小虫都不如。生活中,我们会觉得有些事情很重要,包括买房、买车。其实,这就像小蚂蚁一样,得到一块小泥土时,它也是很执著的。而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只不过是一场美梦。这样的美梦,每个人都会做,但未必知道它的真相。作为读者和学者,应该有一种稳固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思想。
问:我是新浪佛学频道的工作人员。看到您关于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开示后,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如果一个人去麦当劳或肯德基吃一个鸡腿,要承担所有连锁店的杀业果报,那我们以后吃饭是否先要看一下这个餐厅是不是连锁的,去超市买一根火腿肠,也要看一下它的牌子呢?因为中国最大的火腿肠制造商,一天至少要杀掉七万头猪。这样的话,买一根火腿肠是不是要承担七万头猪的杀业果报?
堪布:你提的问题很好。我讲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跟当时的主题有一定关系。所以,无论是阐述哪个问题,关键要看当时以怎样的背景而讲的。
事实上,无论是造善业,还是造恶业,涉及的因果都非常微妙。比如,有位大德正在做一件非常广大的善事时,我们哪怕是随喜一分钱,也会像往大海里投入一滴水一样,在大海没有干涸之前,这滴水也不会干涸,由此结上一个善缘。结恶缘也是一样,很多人一起残杀几条生命,做成肉汤喝了,算不算共同杀生呢?算的。
如今这个时代非常特殊,人们的所有食物仅与一个生命结缘,恐怕是不可能的。因果的甚深意义,不要说一般凡夫人,就是菩萨也很难了知,唯一是佛的智慧行境。因此,善业和恶业的细微因果,需要以佛的智慧进行抉择,我个人也无法判定它的果报。但是,通过所学的经论可以推测,像这样越来越多的杀生,享用与此相关的肉食,肯定会有一定的过失。这跟真的亲自杀很多猪和鸡是否完全一样呢?也不一定。虽然《楞伽经》里面讲,吃肉与杀生有同等的过失。但按照因明学来讲,杀生的过患更重。当然,从两者罪业都比较重的角度讲,也可以说有同等的过失。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智慧进行衡量,尽量参与一些恶业比较少的行为。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就要像《地藏十轮经》中讲到的,进行忏悔、念咒语。可以多念金刚萨埵心咒、观音心咒和阿弥陀佛心咒,回向给这些众生,同时尽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问:佛经中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但我们暂时很难出家修行。请问,有什么修行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堪布:有几种比较简单的修行方法,比如以毗卢七法参禅打坐,或者思维一些简单的法义,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很多佛教大德都有过相关开示,早上起来、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坐观修,也可以念观音心咒、莲师心咒、度母心咒等。这些比较简单的修行方法,对调心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想要更深入,即使不能出家,也可以修藏传佛教中讲的五十万加行。加行修完以后,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呢?也不一定,但这是最基本的修行标准。因此,这些年以来,我一直向大家强调: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佛教徒,不能只是流于表面、口头上参禅论道,最好能修五十万遍加行,即皈依、发心、顶礼、曼茶罗、百字明各十万遍。
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五十万遍加行修完以后,再不断串习更深的法义,会比较容易一些。有些人即使暂时不能出家,以在家人的身份来修行,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问:佛经中经常讲因果报应。那么,一个人心向善的国家,是不是应该有好的果报?印度几乎每个人都是佛教徒,但它的经济发展的确有些不尽人意。请问,佛教信仰与整个经济发展有没有必然联系?
堪布:佛经中确实有讲到,行持善法会获得快乐,行持恶法会感受痛苦。对于这样的因果报应,我个人是深信不疑的。但是,善恶业成熟的时间不定,可能是在这一世成熟,也可能是在下一世成熟。在佛教因果经论中讲到,今生所造的善恶业,会有四种果报,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其中,有些是现世报,有些是来世报,有些是后世报,所以,业力的成熟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个时代。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并不是当下种就能当下成熟,善恶报应也不一定在今生就会出现。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跟信仰有没有关系呢?不一定有,因为很多人学佛可能只是为了发财。像印度这样佛教兴盛的国家,现在所感受的贫穷果报,有可能是前世业力所致。
有些人认为,外在的物质越丰富,人就越快乐。但实际上,发展可以分为内在的发展和外在的发展。如果内心没有获得宁静,拥有的外在财富再多,也不一定快乐。不丹的国家领导人,不愿意经济发展得太快,所以规定游客每天最多消费200美元,就是担心外来文化会冲击人们内在的信仰和快乐。
1990年,我去过不丹和印度。当时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条件差不多,但从国民的幸福感来讲,可以说不丹人更幸福,所以不丹被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很多人认为,经济发展是为了让人更幸福,但实际上,有了财富以后,有些人比没有财富的时候更痛苦,甚至患上了抑郁症。因此,大家要详细分析因果的奥秘。
现场互动
问: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讲究传承和加持,这种观念过于自私和狭隘。但我认为这也是佛菩萨的一种慈悲。请堪布开示。
堪布:事实上,汉传佛教也有它的殊胜加持。有些大德依靠一些传承和加持,可以度化难以想象的无量众生。我看到新闻里讲,五台山的梦参老和尚昨天刚满一百岁。他老人家既学藏传佛教,也学汉传佛教的天台宗,前两天我还想去五台山拜见他。
无论学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是佛门弟子,其实没什么差别。藏传佛教中有萨迦派、宁玛派等不同教派,不同教派有不同的修行理念,互相之间并不矛盾。任何一个宗派,在建立自宗的不共观点时,都需要与别人不断地辩论。从历史上看,宁玛派的大德跟格鲁派的大德有过非常激烈的辩论,萨迦派的大德跟格鲁派的大德也是如此。在辩论的过程中,智者们用自己的辩才互相交涉,非常精彩。这种智慧的碰撞,相当于现在大学的辩论赛。而智者们的这种游舞,一般人可能无法理解。
有些人觉得藏传佛教最好,有些人觉得汉传佛教最好,其实不能这样取舍。当然,大德们在弘扬佛法或修行的时候,会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比如汉传佛教的念佛法门,如果我从中受益匪浅,就会使劲地赞叹,因为对我来讲,这是最好的修行法门。同样,其他人有受益的时候,也会赞叹他所修的法门。
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非常殊胜的利他思想。分别来讲,藏传佛教具有严谨的传承体系,如果没有在上师面前得过传承,就不准传讲这部法。比如我想要讲《金刚经》,那一定要上师给我传过。如果只是在寺院里请一本《金刚经》,然后看看相关注疏,是没有资格讲这部法的。无论讲哪一部论典,都必须在上师那里得过传承。其实,这种要求很有必要,它代表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一种非常好的传统。除此之外,藏传佛教的修行次第也很有特色,但仅凭这些并不能说明藏传佛教的一切都是好的。我们应该要有一种包容心,运用各方面的智慧来观察。
汉传佛教特别契合汉地众生的心态。比如有些人喜欢坐禅,禅宗法门就很适合;有些人喜欢念佛,念佛法门就很合适,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接纳一些外来思想,包括西方思想、东方思想、藏传思想、南传思想等。学习时,要博览群书;而修行时,要一门深入,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大家有学习佛法的意乐,最好不要今天学这个法,明天学那个法;今天修这个法,明天修那个法;今天跟这个上师学,明天跟那个上师学,一直跟着感觉走。这样的话,可能一生都在做选择。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同时又不能轻易否定别人。在没有确切的理由之前,不要随便破斥别人的观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思想已经比较成熟。
问:我之前看到有篇文章中写道:“目前社会上的一切制度问题都是源于文化,而文化问题又都指向宗教。”道德也是源于文化,那么道德是不是宗教的一种社会表现形式呢?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堪布:人们的言行举止肯定来源于文化。比如藏地文化,影响了藏族人的生活、言论、思想等。汉地有汉地的文化,藏地有藏地的文化。印度、美国等其他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的根源,有一部分确实来源于宗教。比如,汉地真正的文化根源,应该是儒教、佛教和道教。几千年来,这些思想一直延续,已经成为中国人最根本的道德观。
事实上,人们的生活一直有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就藏地而言,佛教已经融入到藏族人的生活当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藏地文化都是受佛教的影响,佛教已经完全成为人们的道德标准。所以,藏族人普遍心地善良。在藏地,除了佛教以外,没有其他传统文化发挥这样的作用,而且千年不衰。同样的道理,许多优秀的汉地传统文化跟宗教也是息息相关的。当然,个别文化和道德规范,或从西方传过来的一些文化或习俗,可能跟宗教没有关系。
不管怎样,宗教中确实有特别人性化的规范,而且从长远来看,适用性比较强。现在这个时代,文化更迭的速度特别快。从适用性上看,有些暂时还可以,但长期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纰漏。如果没有任何宗教或道德的约束,让孩子们直接随着外境成长,当长大以后,物质生活能满足他们所有的欲望吗?恐怕有些困难。
这是一个充满欲望的时代。人们不是按照自己的信仰去生活,而是随着欲望去生活。这些欲望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信息,如果将这里面的所有对境,一一地去寻找,恐怕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个人认为,道德跟宗教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问:请堪布为我们皈依。
堪布:实际上,皈依是一种决心。比如,一个人投靠了某个地区或国家,这也是一种皈依。同样的道理,以前没有一个固定的依靠处,从现在开始可以发愿皈依三宝。
要知道,大家今天皈依的并不是我,皈依我个人是没有用的。否则,如果我死了,你们就没有皈依处了;如果我病了,你们会认为怎么皈依处也生病;如果我不见了,皈依处就不见了。你们可能会因此生起邪见,而皈依三宝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
所以,你们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指皈依释迦牟尼佛,因为他是佛教的创始人。皈依法,是指皈依释迦牟尼佛的思想,从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依靠处都是佛的思想。皈依僧,是指皈依追随佛陀的弟子,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那样,真正通达佛陀思想的人。当然,一般的出家僧众也是佛陀的追随者。但严格来说,真正的僧宝是指通达佛教教义的圣者,也就是获得证悟的菩萨。
我们今天皈依的,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佛陀,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宇宙万物的真相,是真正的觉悟者。很多人的思想比较复杂,总是想这想那,根本不知道佛到底是谁。有的人还会担心:“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我还能不能皈依?”实际上根本不用担心。无论是释迦牟尼佛,还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佛,凡是真正觉悟万法实相的就是佛。佛陀证悟以后宣说的真理,就是所皈依的法。在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中,讲到了具有六种功德的证悟圣者。他们虽然没有达到佛的境界,但已经是证悟了灭谛和道谛的大乘菩萨,这就是所皈依的僧。
我今天只是给大家做代理。就像一个人要去皈依国王,我相当于一个导游,告诉他“这就是国王,国王定制的法律是怎样的,国王的眷属是怎样的”,我就是中间的介绍人。所以,你们并不是皈依我,不然的确有些危险。因为我还没有证悟,如果你们皈依我,会产生很多怀疑:“堪布没有吃饭,肚子也会饿得厉害,那我好像皈依错了,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这样的皈依有什么用呢?我们之间会出现很多问题,而三宝永远不会欺惑我们。所以,大家首先要对皈依的对境有所认识。然后,如果以前没有皈依过,想从今天开始皈依三宝;如果以前皈依过,可以再次坚定誓言:虽然十年、二十年前皈依过,但我要再次在佛面前发这种誓愿。这样的人都可以皈依。
皈依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上等的皈依,不是求三宝保佑自己,而是为了天下无边的众生皈依,这是大乘的皈依方法;中等的皈依,是希望自己先获得解脱,就像现在有些修行人一样,先发愿自己往生极乐世界。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小乘的皈依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很多人皈依只想着保佑自己,或者是自己获得解脱、修行成功,这些都属于小乘的皈依。因为大乘的究竟思想就是利益众生,而小乘是害怕三界轮回的痛苦,希求自己获得解脱。一般的皈依,是希望自己不堕三恶趣,即地狱、饿鬼和旁生,或者今生平安健康。如果没有度化众生的目标,也不想自己获得解脱,但又对佛法有很大信心,可以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把生活中的皈依处交予佛陀。”
所以,在皈依的心态上,可以有三种选择。按照佛教的戒律来讲,皈依戒只能在这一世具足。但如果皈依时发了大乘菩提心,从今乃至生生世世,戒体可以一直存在。因此,能摄持什么样的戒体,关键要看自己的发心。如果以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的心态来摄持,由于菩提心的功德,人死了以后,在下一世的相续当中,仍有皈依戒和菩萨戒存在。所以,大小乘的戒体存在时间有所不同。小乘戒的有限期,是这一世的身体毁灭时,戒体也随之消失。而大乘戒不随身体而消失,乃至成佛之前,一直不会过期。
接下来,我用藏语给大家念四皈依——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们在念诵的时候,要这样观想:“我今天要皈依三宝,最好是乃至生生世世,成为三宝的追随者!”如果没有这种发心,那就发愿今生一定要皈依佛陀,成为三宝的追随者。
(堪布现场给有缘者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