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星辰公司【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Cultur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主持人:

大家晚上好!

欢迎来到“文明的融合与发展”主题演讲的现场。今天,我们的主讲人是来自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

堪布既是一位讲经说法的老师,也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还是一位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的智慧传播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堪布去过十多个国家、三十多个城市,在一百多所高校累计演讲二百多场。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外的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堪布都播下了智慧的种子,并把东方文明传到了世界各地。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堪布,谢谢!

今天,大家能够在这里欢聚,都非常开心。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因缘。下面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位广闻博学的智者带给我们的主题演讲“文明的融合与发展”。掌声有请索达吉堪布——

正如刚才主持人所说,从佛教的角度讲,今天我们大家集聚在这里,是一种因缘,也是一种善缘。我先用短短的时间,简单讲一下自己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关于“文明的融合与发展”这个主题,我没有具体研究,事先也没有特别花时间去分析,只能跟大家聊一聊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几个思路,供大家参考。等一会儿,在跟院长探讨的过程中,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学生,也可以加入进来,我们一起交流、互动。

思路一:提升精神文明,绕不开宗教

1.宏观上被动,微观处主动

现在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跟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相比,多元文化的特征都更为突出。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发言权,并拥有自己的新闻平台,自己的思想可以及时通过平台分享出去。大家也都有一颗包容和开放的心,相互间可以接纳,也可以提出不同建议,甚至批评。

总体而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现在谁也没办法阻挡——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我记得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宏观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而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程度,这是宏观上的一种变化,每个人都只能接受,这个大框架我们是没办法逃脱的。但是,在微观或个人方面,不管是情绪的调整,还是生活的转变,每一个人都有权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发挥作用。

2.文明的碰撞:是融合,还是吞并?

对文明的融合或发展,我也曾经关注过。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比较清楚,文明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七大版块或者八个种类。比如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还有阿拉伯文明、玛雅文明、非洲文明等。当然,对文明体系的划分,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这里不多说。

这些文明在今天的时代,到底是相互融合,还是彼此吞并?或是继续按以前的方式发展?也许,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考:在古文明时代,信息传递没有现在便捷,交通也没有现在方便,所以世界上不同的文明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而今天这个时代,信息、交通等各种设备都非常先进、快速,曾经并存于世的诸多文明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互不相干,各自前行。

按照如今的发展趋势,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明将来要么全部融为一体,变成一种新的文明——没有任何文化倾向,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总之,要么没有任何标签,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存在,要么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座的许多人可能也思考过。我作为一个佛教徒,有时也不得不进行思考。我们东方的佛教文化,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现在却受到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很多文化的冲击,而且非常严重。不仅是佛教,世界上很多宗教如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在这个时候,我不得不担忧,再过10年、20年、30年,这个延续了2500多年的人类文化会不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更严峻的挑战?

按照历史阶段划分,人类文明刚开始是狩猎文明,大多数人依靠打猎来维持生活。后来是农耕文明,务农是生存的基本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以这种方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中世纪结束后,工业文明发展起来,改变了人类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依靠各种机器来工作、谋生。再后来,应该是智力文明,包括现在的人工智能,或者说智能文明、信息文明。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跟过去任何时代都不相同。这样下去,人类固有的文明以后还会不会存在,也值得思考。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所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最后以另一种全球化的方式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实际上很小。因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甚至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都非常珍贵,不太可能完全融合到一起。

3.物质文明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何在?

这些文化的底蕴和历史背景都跟宗教不可分割。比如说,印度文明有印度教和佛教的背景,中国文明有儒教、道教和佛教三教融合的思想,西方文明有基督教,阿拉伯文明有伊斯兰教,非洲文明和日本文明也有各自的宗教背景。这些宗教的教义在如今的社会,有一部分能被现在的人接受,有些则不能。实际上,宗教跟人类的精神文明联系非常紧密。要保护精神文明,宗教是绕不开的话题。

大家可能都看得出来,当今世界的发展偏重于物质。可以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从各方面来看,我们的物质条件都是前所未有的。那我们的精神层面是不是也达到了顶峰呢?不一定。现在人们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疾病,比如抑郁症、自闭症以及各种精神综合征越来越多,zisha的人也越来越多。

从历史上看,人类在21世纪的生活水平算是比较高的。可是反过来看,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收获是否成正比呢?是否得到了同等的幸福和满足呢?不一定。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年轻人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趋近纯粹的自我中心主义。而且,这样的现象日益严重。

如果精神文明跟物质文明达到一种平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求,或者说人们未来的美好生活,应该是有希望实现的。当物质水平越来越提高,而我们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盛,痛苦越来越猛烈,烦恼越来越严重,那人们实际上获得的幸福和快乐必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所谓的物质文明,对人类的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在精神文明极度匮乏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去实现对它的提升?这方面,值得大家深思。这是我给大家提供的第一个思路。

思路二:继承无我利他的宗教文化

1.佛教:解决所有众生的所有痛苦

不管人类社会怎么发展,佛教的教义都不会脱离人类的生存现状。而且,佛教的教义在某种意义上,特别值得大家思考,也许会给大家提供很多方便。为什么这么讲呢?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很多文明,都跟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佛教的教义,针对的是全体众生。只要人类存在,它就能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帮助。当年释迦牟尼佛出家,成道,转法轮,所有这一切,目的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天下所有的众生,为了解决全人类的痛苦。

因为他看到了人世间生老病死的各种痛苦,一心帮助人类解决这些大问题,所以发了菩提心,出家修道,最后示现成佛,在人间转了三次法轮。三次法轮宣说的教义,都是为了让人们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减少,乃至全部灭掉。可以这么说,佛法就是开发智慧的妙药,也是提升精神境界的妙药。

当然,可能有些学生和老师会认为:“这个出家人,在对佛教教义进行自我宣扬。”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不这么理解。为什么?因为佛教的教义,不用我来美化,明明白白已摆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所有的研究领域。

研究过佛教的人都不难看出,佛教的教义并不是自私的,也不是短视的、片面的,它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天下所有的众生内心的苦恼、身体的苦痛全部消除。佛教要解决的,是这样的大问题、大苦恼。佛教的任何教义,都不离这个核心思想。不管你从十二缘起中去探究,还是从四圣谛中寻找,或是从八正道中观察,或是从六波罗蜜多中寻觅,都会发现这种精神。

同时你还会发现,这样一种智慧、一种精神,对整个人类来讲,都非常有用。我今天并不是在这里随便给大家宣扬、赞美。事实上,不管有没有信仰,只要真正明白佛教的教义,生活和工作中的苦恼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而这件事,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极为重要。

2.脆弱的时代,需要坚定无私的智者

人类离不开生活,有生活就会有感受。这些感受如果是负面的,就一定要解决,否则一直存放在那里,久而久之,会成为内心的一种疾病。对于内心的病患,我想,任何一个有智慧、懂取舍的人,都不愿意跟它同住。

如今这个社会,人们的内心并不怎么强大,很容易产生焦虑和痛苦。佛教的禅修方法、无我思想、利他精神,对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讲,是非常珍贵的精神妙药。这样的良药,不管你有没有信仰,只要去服用、去享受,一定会有效果。不但自己的身心得以健康,甚至让你见闻忆触的其他有缘众生,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真实的利益。

在座的很多人,在世间的科学或其他研究领域,我相信你们都是佼佼者。有些老师对整个人类社会有非常大的贡献,学生们如果一心追随你们的学识、智慧和道德情操,他们将来过上好的生活,获得一定的成功,没有什么问题。但我觉得这个并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人类需要什么呢?需要具有利他思想、强大能力以及卓越智慧的人。这样的人,当今时代迫切需要,却又非常稀少。高等大学里很多非常了不起的知识分子,包括留学回来的海归们,整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名声、自己的事业和成功。如果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里,没有关注全世界的人类,没有装着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工作愿景可能不是很完美。

3.继承宝贵的精神遗产

因此我在想,有些可有可无的文化,可以让它随着历史长河的波浪,像垃圾一样消失。比如古代的狩猎文明,从保护动物的层面来讲,或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并不是很文明、很优秀,消失了也没什么可惜的。

但有些文明确实值得我们去保护,而它们在跟其他强势文明结合的时候,很有可能被后者吞噬。如果有一种文化,非常有价值,非常珍贵,对人类社会非常有利,最后却消失在这个地球上,不管对当前还是未来的人类而言,都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虽然这类文明的生命力非常强大,在这个地球上已经存活了几千年,但在这个冲击性非常大的社会浪潮中,却很容易被终结。如果让它彻底消失,我们在座的,包括这个时代所有的人,也许都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因为我们本该保护的一些知识、文化和精神遗产,却没有好好保护,没有好好继承。这将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一件事。

因此,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肩上,都有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什么样的责任?要继承、发扬人类各种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包括宗教文化。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

思路三:继承独具魅力的藏传佛教

在我们藏地,佛教已经存在了1300多年。实际上,佛教的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不管是在印度、泰国、日本、中国,还是在西方,佛教都会很快跟当地文化融合在一起。它在汉地,跟汉文化融在一起;在藏地,和藏文化融为一体;在西方,它跟西方文化融在一起。它不但跟当地文化融为一体,而且对推动整个世界文明都做出了贡献。

在座的很多年轻人也许去过藏地,也许没有去过。藏地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以及经幡、寺庙、海螺的声音,都是比较吸引年轻人的。但我并不觉得藏地的魅力仅仅在于风景美丽,更重要的是,佛教思想在藏地很多人的心里已经扎下了根。年轻人不应该只看到藏地美丽的风景、风貌,还要了解藏地人美丽的心灵——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利他心和无我智慧。这样的心髓,如果你能得到,利益确实不可估量。

正因为此,藏传佛教如今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不管有没有信仰,他们都很感兴趣;不仅感兴趣,还进行深入研究。藏传佛教的理论学习方式,包括思考、辩论、逻辑推理等,对新一代的年轻人或者思想成熟的智者来讲,非常有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西方很多高等院校都很喜欢研究藏传佛教。

大家学习藏传佛教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藏传佛教自古以来就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强调理性和推理,这跟西方的哲学思想比较类似。第二,藏传佛教的修行次第非常清晰,不管是基础也好,正行也好,一步一步给大家讲得很清楚。第三,藏传佛教很多的传承,千百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包括教言、教授、窍诀的传承等。第四,藏传佛教在历史上没有受到严重的破坏。虽然中间有衰落的时候,但并没有伤及根本。尽管有一段时间,很多寺院遭到了破坏,但内在的思想体系并没有真正受损。正因为这样,在青藏高原的这片土地上,至今依然保留着这样神秘、甚深的教法和证法——完备无缺的佛教体系。

这样的佛法,令如今的很多人特别向往。大家经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和修行,内心得到的收获,不是口头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包括在汉地的各大城市,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西方和东方的很多学者,通过对这样非常系统、非常有次第性的教理,不断地串习和学习,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利益,减少了很多的压力和痛苦。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细节入手,保护各类珍贵文化

最后,我想提一个建议。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所拥有的具有几千年传承的灿烂文化,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负起保护的责任。

在全世界来讲,要保护任何一个文明,总结起来都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保护文明的语言文字,因为它们是文明的根本。一旦语言和文字消失,所谓的文明就没办法再崛起。现在极个别少数民族和弱小地方的文明正在消失,有识之士应该行动起来,拯救当地的语言和文字,或者保护,或者继承。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文明最重要、最根本的载体,实际上是艺术。艺术涵盖了方方面面,比如诗歌、绘画、唱歌、舞蹈以及具有特色的其他形式。艺术是人类心理的特殊表现,艺术如果消失,文化将从根本上消亡。所以我们对任何一个文明的艺术,都要认真去保护。比如在藏地,哪怕很简单的一首歌曲、一支舞蹈或者佛教的一些金刚舞,我们都希望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第三,还需要保护人们的饮食和服饰文化。同样是吃饭,北京人有北京人的饮食文化,四川人有四川人的饮食习惯。你们北京人经常在菜里加糖,上海人可能加得更多,而四川人一般不加糖,而是加辣椒和花椒。各地都有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除此之外,还有衣饰穿着方面的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人们的穿着都有所不同。一个地方的饮食和服饰传统一旦消失,当地的文化传承必定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第四,是对宗教的保护。前面讲过,任何文明实际上都有宗教的背景。美国的亨廷顿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里讲到,文明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宗教。在冷战之前,大多数冲突是在意识形态的范围内,之后才是文化的冲突。当然,文明冲突的背后,可能更多的是现实利益的冲突,跟利益有关系。但不管怎么样,宗教一旦消亡的话,它影响下的文明也必将因此而消亡。

总之,每一个地方的珍贵文明都理应传承下去。这方面需要在座各位年轻人的共同努力。

现场互动

问1:我是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主要研究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重点是关于自我的研究,跟佛教里的我执非常相近。

您刚才说,文化最根本的问题是文字。我个人认为,文化虽然兴于文字,但文字也会成为它的一个隐患。特别是在融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障碍,就是因为彼此的文字语言不能够很好地沟通。您一直从事翻译,把藏语的经论翻译成汉语,是否也面临着文字或者语言方面的融合问题?您是怎么把藏语经论最核心的东西,用另一种陌生的语言进行解释的?我想,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会更容易,产生的误解也会更少。

堪布:实际上,不同的文化之间,有时候的确可以融合,但不太可能完全融合,会有一种求同存异的主线。像汉语和藏语,从语言的层面来讲,我觉得可以有共同点。因为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是表达思想的一个工具,藏语也是一种语言,也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把汉语完全融成藏语,或者把藏语完全融成汉语,不是这样的。

一般而言,翻译有意译和直译两种方式。意译的时候,是把藏文的意义用汉语来表达。比如,我们佛教里经常讲到的菩提心,在藏语里叫“香且森”,翻译成汉语就叫菩提心。从意义上讲,二者应该是融合的。为什么呢?因为藏传佛教对菩提心的修法、理解以及阐述,非常广泛。现在按照汉传佛教的用法,把它译成了汉语。如果汉语的修行人按照藏传佛教的模式去推广或者修行,完全可以得到藏传佛教的教义。表面上看,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但通过翻译,这两种文字体现的文化价值,实际上都得到了提升或弘扬。所以我觉得,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或者艺术表现,都有它自己生存的价值。

在保护的过程中,有些方面需要完全的、彻底的保护,不能狭隘。我在翻译包括一些密宗法要在内的藏传佛教珍贵法义时,有些人向我当面直言:把这些翻成其他民族的语言,对我们本民族是一种损失;这么珍贵的文化在别人面前泄露,在历史上也是不太好的行为。那我为什么还要翻译呢?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些法义非常有价值,有一部分人因为语言的隔阂,依靠藏语来通达有一定困难,翻译出来以后,会有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而这些教义也会得到弘扬和保护。

同样的道理,我们汉地的文化,包括国学、儒家的一些知识,如果翻成藏文,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意义。所以,我觉得文化之间的融合不一定就是完全一体化,因为每个文化都有它的生存方式,都有不同的价值。

问2:好的,谢谢您!我还想借这个机会,向您表示感谢。我在清华读博士和做博士后研究的时候,经历过非常大的困难和非常黑暗的时期。您讲的《入菩萨行论》给了我非常重要的指导。在您的帮助下,我渐渐走出了那段黑暗的日子,谢谢您!

堪布:这就是语言文字融合的体现。(众笑)

问:我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学生,是今年的应届生。我认为“文明的融合与发展”,放在国家层面上,可能是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一系列自信,而对我个人来说,可能就是个人的修为——在生活中和其他人的文明冲撞以及融合。比如,在工作中碰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应该如何用禅修的思想、无我的思想、利他的思想,来化解心中的情绪?

堪布: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间,都难免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压力和烦恼。当然,像你们这样的传媒人士也好,像我们这样的宗教人士也好,尽管生活中经常提到自我强大、自我强势之类的词,实际上,在烦恼面前,尤其是涉及自身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有脆弱的一面。

我们在讲理论的时候、安慰别人的时候,都会说“你要强大一点”“没事”“没问题”,但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有事了,不再那么轻松。我们有些佛教徒也是这样,自己没有痛苦的时候,很会跟别人讲:“你禅修一下”“没有事”“‘我’是不存在的”“烦恼就是菩提”,等等。一旦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很难受,所有的禅修都用不上了。

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小小的火星,落到身上跟落到衣服上,感受是不同的。”意思是说,有些痛苦落在别人身上时,自己觉得没什么忍不了的——就跟火星落到衣服上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可一旦落到自己身上,“哇,特别痛”,痛苦降临自己的头上了。从佛教层面来讲,安忍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而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甚至修两三个月,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长期修行以后,才逐渐能解决一些。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现在大家很需要强大的自信。如今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压力都比较大。每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成功,非常光鲜,实际上内心非常脆弱,就是所谓的玻璃心。这种现象确实比较多。因为非常简单的一句话,这个人就废掉了,没办法再爬起来;因为非常简单的一点事,这个人就一蹶不振,陷入重重困难。

从这个层面讲,新时代一些有文化、有知识,尤其是在西方留过学或读过高等院校的人,可能还没有过去那些没什么文化的人坚强,他们虽然没有那么高的文化,没有那么多的知识,但是内心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力量。

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不愉快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在佛学院搞建筑也好,做管理也好,出去讲课也好,都经常遇到很多事情。不过我会提前在心里有所准备:“这件事情60%会不顺利。”我先在心里这样告诉自己。一旦遇到不顺,可以坦然面对。

《入菩萨行论》中有一句话:“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自己这颗欢喜的心、平静的心,最好不要被扰乱。当然,说是这么说,当真正遇到的时候,可能还是会有一些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如果提前有所准备,任何事情都可以面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或者说成功人士,最关键的问题可能还是心力——自信不足。虽然口口声声说我们要自信,但实际上这方面还是比较差。

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心灵禅修,并多方面学习关于心灵的知识。刚才那位同学说,《入菩萨行论》在减轻她心灵压力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的的确确,佛教对有些道理讲得比较明白,如果深入学习,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说无常的道理,我们如果学得好一点,当工作出现了无常,感情出现了无常,生活出现了无常,至少自己不会选择zisha,不会做特别不理智的事情。

所以,我们对自心的修养和调整非常重要。自己心里如果能淡定一点,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能轻松地面对。

问:我来自北服,是一名在读本科生,非常高兴能够见到您。我的母亲是您的弟子。我的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他非常善良,兢兢业业,总为学生着想。但脾气特别暴躁,也喜欢钓鱼、吃海鲜,对母亲念佛保持中立。我相信我的父亲是有善根的,只是还未成熟。请求您慈悲加持我的父亲,让他早日戒杀茹素,听闻您的正法。对我个人而言,怎样才能把我自己、母亲、弟弟和爸爸这些“文明”融合在一起?

堪布:其实,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家庭状况也不同,你跟你的父亲,以及跟其他家人之间的关系,不一定能全部融为一体。要把每个人的选择和爱好,都统一到一条线上,需要一定的因缘。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家庭和合最重要。虽然你父亲做的有些事情,作为佛教徒,你和母亲有点不太接受,但是在他的眼里,你们的有些行为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要从两方面考虑,互相都需要接纳和包容。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每个人的基因或者阿赖耶上的种子都不同,要想合而为一,完全一致,有一定困难。当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毁坏和合原则的条件下,互相之间共同协商、共同探讨。如果能够这样,也是很好的。

你父亲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重要。现在这个时代,从很多方面来讲,我们的生命和慧命需要依靠医生和教师。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可以培养出非常多的优秀学生。这对整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来说,都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他依靠自己的方式,有一些自己的爱好,你们如果觉得他的这些爱好不合适,可以慢慢跟他商量,但不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求他跟你们一样。也许从他的角度来看,对你们有些行为也很难接受。既然他可以包容你们,你们也应该包容他。

问:我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我们都知道,宗教学在文明中占有很大比重。而现在,佛教徒的数量和佛教覆盖的面积,都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么多。我的问题是:有没有可能,有朝一日所有的宗教文明能够统一——因为不断地融合,到最后肯定就融为一体了,共同利益全体人类?

堪布: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现在佛教徒的人数大概是5个亿。在未来的10到20年之内,也不会增加很多。有一种观点认为,到2075年,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会变成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在上个世纪发展得比较快,但现在年轻人退教的比较多,所以基督教当前的发展也不是很理想。

从教义来看,佛教也好,伊斯兰教或基督教也好,各个宗教都在提倡慈善、善良、慈悲、善心等,有很多美好的地方,但是不同宗教之间的教义冲突自古以来就存在。尤其在西方国家,历史上的很多战争与冲突都跟宗教有关。不管怎么样,随着人类的发展,所有宗教最后融为一体的情况,我觉得不会出现。

现在西方人特别喜欢不加标签,而倾向于抛开所有宗教,推崇一种单纯的善良,或者说一种慈善,一种美德。这样的理念,西方人是比较喜欢的。由于西方人的思想和理念在全球影响比较大,所以将来唯一的可能,是出现一种无有宗教名称的善的“宗教”,或者说帮助人们获得快乐的心灵科学。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只愿意信仰心灵的科学,而这种心灵科学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

除此之外,我觉得这几大宗教要全部融为一体,可能很难。除非是其中一个吞没并统治全天下——其他宗教全被消灭,也许会以这样的方式融为一体。但是这样的结果,我们都不愿意看到。因为在这样的冲突中,佛教不一定能战胜其他宗教。大家都知道,佛教比较讲慈悲,待人处事极为平和。西方的很多人,包括很多媒体,经常传播佛教的负面形象,而对其他的个别宗教,所有媒体都不敢惹,不敢播。有时候,佛教因为自身的慈悲,反而受到了很多世间团体的歧视与轻视。

问:我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现在好多文明的传承都遇到特别严重的问题。在中医圈内,有一种说法叫“一代不如一代”。师父学到的东西,给后面的弟子传不下去,弟子学的东西再传给弟子,就更少了。佛教可能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以前18、19世纪“利美运动”时期,蒋贡康楚仁波切等大德传承了大量密法,但有些后来都消失了。21世纪的信息非常发达,大家都崇尚文化快餐。在这样的时代,怎样才能把更多的文明传承下去?请堪布给出一些建议。

堪布:你提的问题很有意思。中医“一代不如一代”,我们佛教也是“一代不如一代”,确实是这样。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在佛教方面的造诣非常惊人。在17世纪、18世纪,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都著作等身,非常了不起。现在很多所谓对佛教有贡献的活佛、上师,可能也没法跟那些大德相提并论。还有一种情况,尽管前一世非常了不起,但是他们的转世——到了第二世、第三世,也不如前一世了。

但这个时代也有比较方便的地方。信息时代的好处就是文化传播比较广,如果后继有人的话,这个“人”会比较多。比如说,以前在佛教内部,一个人讲经说法可能只有10个人、20个人听闻。现在只要因缘具足,成千上万的人都可以听。同样,世间的任何一类知识,中医也好,其他专业也好,通过网络,全世界的很多人都可以接受。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量比较大,传播范围比较广。只要我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心愿,在文化传承的深度方面,也许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在广度方面——比如我们佛教,就未必是“一代不如一代”,依靠信息时代的便捷,现在佛教信息的传播量还是比较不错的。

总之,每个时代都有它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和不同的继承人。我们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是不是好一点?

问:我是一名从事潜能开发的老师,我把佛法的一些方式方法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在学生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我想请教您,怎么样把佛法跟教育更好地融合?

堪布:我认为,一个老师如果能把教育的理念,尤其是跟道德有关的道理很好地讲给学生,就是把大乘佛教的教义跟教学融合在一起了。因为现在有些学校只传知识,不传道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知识方面非常不错,但行为方面可能不是很理想。

作为一个老师,不但要给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在学生面前,老师应该代表他的父母,要像父母管教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学生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进行教诫。我觉得,能这样做就是把佛教的教义融合到了课堂上。

问:我是北京邮电大学的老师,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我对道家文化非常感兴趣。据说《道德经》和《金刚经》之间的关系是相通的。我想请教一下,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还有一个,堪布有一次说要讲《论语》。我想问堪布,以后有机会能不能讲一下《道德经》?

堪布:实际上,我们《金刚经》里面讲的是空,《道德经》里面讲的是道,比如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道当中显现万事万物,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道。《金刚经》里说:“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道的层面或者空性的层面来讲,二者应该有相通之处。

我讲完《论语》以后,如果各方面的因缘具足,也可以讲一讲《道德经》。不过我没有传承,讲得可能不好,所以没有自信。

问:我是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刚才,您在给大家提出的第一个探讨点中提到:科技发展对精神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何在?我想问的是:科技文明的发展和佛教的发展,它们是并列的呢,还是说会在某一个山顶融合?

堪布:我以前写过一本书,叫《佛教科学论》。在这本书里,我从佛教的角度分析了现代科学,其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我觉得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大乘的利他思想、无我精神、苦集灭道四谛以及四法印等道理,可能是科学没办法企及的。因为只要人类存在,我们的痛苦就存在;只要痛苦存在,就需要能息灭痛苦的佛法,这是一种规律。

当然,科学这种文明也需要一直存在。但科学再发达,也只是着重以观察或者测试的方式探索外部世界,对物质文明的发展非常关注。我们内心的发展或者说对人类内心的开发和挖掘,到目前为止,可能除了极少数的心灵科学家以外,科学界基本上是空白。所以,我觉得科学跟佛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共同发展的空间。而在某些意义上,比如佛教注重的内心挖掘或者证悟方面,科学有一定困难。

问:我最近一直在读《金刚经》,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没法一一地提问,就问一个小问题。《金刚经》里很多地方都提到“受持四句偈”,这四句偈到底指的是哪四句?

堪布:不管你读《金刚经》还是其他佛经,都会经常看到“乃至四句偈”。其实,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一个四句话的偈颂,就是佛经中讲的“四句偈”。“四句偈”就是指一个偈颂。

《金刚经》里还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像这样的偈颂,也可以称之为“四句偈”。

有时佛经里会说,对这样的四句偈读诵、听闻、受持的功德如何如何大,尤其是很多大乘经典里,都会讲到哪怕听闻一个“四句偈”的功德和利益。《金刚经》讲的“乃至四句偈”,应该也是这样的意思。

主持人:

再次感谢索达吉堪布为我们带来“文明的融合与发展”的精彩主题讲座!也非常感谢大家的精彩提问!

收获智慧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现场很多朋友还意犹未尽。在这里,堪布给大家推荐了很多本书,比如《入菩萨行论》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