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成都南圣书院【《前行》要旨讲解(上)】
(上)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非常开心南圣书院能和大家欢聚在三亚,举办这场线下读书会活动。我们在此特别感恩尊贵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能够亲临现场跟大家分享心得。
今天早上,尊贵的堪布将给大家带来两场《大圆满前行》的讲解。下午我们共同进行一个简短的放生。
现在有请院长发言。
院长: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邀请到尊贵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跟我们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
今天这场讲座是我们书院今年线下的第一场活动。去年我们一起学习了堪布的《梦尘回忆录》,大家做了线上分享,现在我们还想进一步学习佛教的基本道理,所以今年计划重点学习《大圆满前行》。正好这次有机会邀请到堪布仁波切亲自来给我们介绍这部法,并且做一些开示和加持。
下面我就不多说了,有请堪布开示。
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我非常开心。这是我第二次在南圣书院正式演讲,第一次是在成都给大家分享《梦尘回忆录》,这次给大家分享《大圆满前行》。
原先的时间安排是演讲一个小时,然后现场互动,但一个小时之内讲不了太多。虽然刚才院长发言很简短,给我留了一些时间,但是我在这里享受大家的盛情招待,如果只讲一个小时,可能连饭钱都不够(众笑)。玩笑归玩笑,我确实觉得大家集聚在这里也不容易,如果只在短时间内稍作分享,大家得到的利益可能不大,所以,不如我们就用整个上午的时间,尽量把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捋一捋。
在座各位有些是虔诚的佛教徒,已经修完了加行,还有人修过很多次;有些虽有信仰,但并未深入细致地学修过。不管怎样,如果我们能把人生中这两三个小时用到佛法上,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今天虽无法给大家广讲,但我也想整体介绍一下这部《大圆满前行》的内容。
◎五次传讲前行
不少朋友应该对这本书很熟悉,我以前也多次讲解过:记得第一次是 1990 年左右,在色拉喇荣五明佛学院讲的。那时候我还没有翻译,手头只有一个早期的汉译本,是贡嘎上师翻译的。那次可能讲了接近 100 堂课。
第二次应该是在 1992 年,当时用的是郭元兴居士的译本,我讲了 64 堂课,讲课的录音还在,正在整理讲记。那时候我的汉语还不好,译本文句也比较古奥难懂。
第三次是在 1999 年前后,先讲了共同加行,后来又讲了不共加行,总共应该有 100 多堂课,但是没有留下录音。当时我一边用藏语讲课,一边把每天所讲的内容翻译成汉语,就这样边讲边翻译,大概历时两年。记得我 1999 年去新加坡的时候,跟当地佛教徒说过:共同加行的部分我已经翻译完了,等不共加行也翻译出来,到时候就可以给他们讲解五十万加行修法了。
第四次是 2004 年的时候,我在学院里又讲过一遍,那次总共讲了 188 堂课,有时候讲得比较长,有时候比较短,每堂内容不是很均匀,那次讲解后来也做成了讲记。
第五次是 2008 年,直到 2010 年才讲完,共讲了 144堂课。
这样看来,我们如果要详细讲解《大圆满前行》,至少需要 100 堂课以上,今天要在短短一个小时内讲,确实有点困难。所以,我刚才在早饭的时候向主办方申请,能不能延长一些世间,不然恐怕难以给大家讲明白。(听众鼓掌:好!感恩!)
◎《大圆满前行》的重要性
前行非常重要。不管任何人向我询问:“我想学佛、想修行,应该从哪一本书学起好?”我都会给他着重推荐这本书。如果你们想研习和修行佛法,一定要学《大圆满前行》。这本书不仅入门者要学,即便是修行多年的人,也要反复学修。
以我自己为例,1985 年春天,我刚刚出家的时候,就在朵芒寺的德巴堪布面前学了这部法,当时我 23 岁。多年来,这部《大圆满前行》我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过很多次,也用藏语、汉语给别人传讲过很多次。2002 年,法王最后一次讲了这部法,在那之前,基本上每年春天法王都会讲一遍,因为他老人家说过,《大圆满前行》对于修行人十分重要,应该年年温习。法王讲完那一遍后,在接着讲《宝性论》的过程中,就示现圆寂了。我从 23 岁初次学习这部法,到现在虚岁已经 63 岁了,在这几十年间,我未曾有一刻松懈过对《大圆满前行》的重视,不管是给别人讲或是自己学习。
顶果钦哲仁波切在年过八旬的高龄,依然保持着随身携带此书、每天看几页的习惯。从大圆满的传承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了不起的大德都极为重视前行,正如法王如意宝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一辈子修行、传讲,直至圆寂之前,都对这部法尤为重视。
或许你已经学佛多年,对显密佛法的闻思修行颇有水平;又或许你对佛教刚萌生好感,尚未深入研习经论,这部《大圆满前行》对你的学佛之路都非常重要。即便你不学佛,但只要你想成为一个善良、诚挚的人,这本书也会让你受益匪浅。有些佛教徒在入门后容易迷茫,因为佛法教义浩繁、深广无际,面对千经万论,往往无处着手。其实只要我们把《大圆满前行》学修到位,即便不能精通其他经论,也能掌握佛法的精髓,因为所有教义都如醍醐般浓缩在了这本书中。
既然大家对这部法如此希求,让我讲解,我也对你们每个人有一份希望和要求——从今天开始,要认认真真学习这部法,学到怎样的程度看个人缘分,但如果我们有下次再聚的机会,到时我要问一问每个人,学了什么,看了多少遍,对其中内容有何感想。
《大圆满前行》问世已有一百多年,作者华智仁波切诞生于 1808 年,于 1889 年示现圆寂。藏地普遍认为华智仁波切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他在诗学和佛法上都有极高的造诣,能让人感到一种特殊的加持之力。这部著作不仅在我们藏地家喻户晓,也为国际佛学界所熟知。你们如果与国外同仁交流,会发现这部法已经被译成了各国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宣讲和实修。
作为真正的大乘佛教徒,大家应该反复深入学习《大圆满前行》。我知道在座不少佛友在学因明、中观或《入菩萨行论》,还有些人在进行各种形式的禅修,这些都很重要,我也十分随喜大家的功德。但最为重要的是打好前行的基础,因为包括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在内的种种大法大修,全都离不开前行。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好,其他修行很难真正稳固。
◎在家人的学佛方式
大家今后学习虽不像以前那样有共修平台——我现在也没有组织任何学修团体,但是自学佛法是允许的,这种方式也非常合理。大家可以先学习《大圆满前行》,我知道很多人还在自学《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也有不少人在实际修行。作为在家居士,几个伙伴之间共同学习研讨,自己弘扬佛法,这在目前来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1995 年法王去新加坡演讲,当时的邀请方叫大众学佛研究会,那是一个在家人组成的佛教团体,他们邀请出家人作为顾问和导师。这个团体有非常健全的架构和管理,其中包括弘法组、摄影组、宣传组、文案组等等。如今虽已过去近 30 年,但他们一直没有间断弘法。在当今这个时代,弘扬佛法未必要全靠出家人,出家人毕竟是少数,而且有时要专注于自己的修行和寺院的维护。在家人也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互相研讨、辅导,这也是将来学习佛法的主要方式。
所以,如果真正具有智慧,不是为了自己谋求名声、财富、地位,而是有传播佛法的真诚愿意,那不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可以给大家辅导法义,这是允许的。在佛教的历史上,也有维摩诘等很多在家居士弘扬佛法的先例。因此,我建议佛教徒们以自学的方式来学习法义,并且在身边的范围内互相探讨。但要注意,探讨要有探讨的意义,不要光是几个人聚一聚、吃个饭就可以。当然,每个人的缘分不同,实在无法深入经藏,那另当别论,但我还是希望大家尽可能地把心思专注于佛法,要明白其中所讲的道理,同时结合科学、人生和当代的价值观深入探讨,如果能这样做到,你们一定会在其中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这是我在正式讲解之前想对大家说的话,接下来就梳理一下《大圆满前行》的概要。
《大圆满前行》要旨
法王如意宝曾为此书做过一篇序言,但我们在 2015 年筹备出版时,因为喇荣五明佛学院和法王的影响力太大,出版社不敢使用这篇序言,于是我们只能把法王的一些语句放在书前。在我翻译的所有书中,法王如意宝只为两本作过序,一本是《大圆满前行》,另一本是法王自己撰著的《直指心性注疏》。法王的序言大意是:《大圆满前行》集合了广大班智达派《七宝藏》和甚深古萨里派《四心滴》的精华密意,也摄集了藏传佛教萨迦、格鲁、噶举、觉囊、宁玛,以及汉传佛教华严、天台、禅宗、净土等各个宗派的修行要义。实修任何正行法门,都需以前行为基础,如果缺少前行的修习,好高骛远地攀求大手印、大圆满等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法王看到《大圆满前行》译成汉文显得特别欢喜。那年法王 68 岁,正值千禧龙年,今年又逢龙年,距离法王作序已经过去了整整两纪。在这期间,这本书出版过几次,最早是西藏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一版是 2016 年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今天这个读书会上我就以这版《大圆满前行》与大家分享。
这本书不仅深受法王如意宝重视,在整个藏传佛教中也是极为重要的论著。我们在学习之前,要明白为何这本书有如此非凡的意义。全书包括 11 个主题,首先是共同加行,其中依次讲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因果、解脱利益和依止善知识;然后是不共同加行,包括皈依、发菩提心、净除罪障、积累资粮和上师瑜伽;在这十法之外,还讲了往生法,这是关于临终之时如何往生的教导。整部《大圆满前行》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这 11 个修法。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又将其浓缩成了更简短的教言,共有 10 种加行,我以前也传讲过。
我今天围绕这 11 个主题进行介绍,大家依此大致了解一下全书内容。限于时间,我只能简略讲讲。大家以后最好通过这门课的音频和讲记来正式学习,不过讲记也有好几本书,如果你们没时间全看,我的《大学演讲系列》里有 5 节课是在中国文化书院讲的,也把《大圆满前行》的内容大概讲解了一遍。
这堂课我从框架上来介绍。全书内容分为闻法方式和所闻之法。闻法方式就是指导闻法者如何正确地接受这些法义,包括发心和行为。
一、闻法方式
1. 发心
听闻佛法之前,首先应该发菩提心。我们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快乐或财富——当然,有这种想法也正常,但最重要的目标是要让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才是闻法应有的心态。不仅是今天这堂课,以后你们做任何善事时都要以这种心态来摄持,这非常关键。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属于大乘,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利他心。如果以自私自利的心态来学佛,追求自己的平安、健康、快乐、财富,这只是一般共同乘的发心,没什么高度。所以,书中首先要求我们听法前发菩提心。这是一种发心。
另一种发心,就是密宗的观清净心,这需要更高的境界。就拿我们今天这堂课来说,应该将现场观想为莲花生大士的铜色吉祥山或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这是处圆满;将讲法者观想为莲花生大士或阿弥陀佛,这是本师圆满;听法者观为男女本尊、勇士勇母,这是眷属圆满;所听闻的是大乘佛法,这是法圆满;时间是本来常有相续轮,这是时圆满。应该以明观此五种圆满的方式来听法。
这就是整本书首先强调的。我们不论做任何善事,发心都非常重要。《楞严经》中也讲:“因地不正,果招迂曲。”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和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动机,看看自己的发心是否掺杂了自私自利。当然,有自利之心也是人之常情。依靠佛菩萨的加持,自己肯定能得到利益,但要知道,从大乘的角度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利他之心。
大家可以问问自己的心,今天来这里听课的目的是什么。也许你以前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但是现在既然知道了发心的道理,以后一切所作所为,都应该为天下众生着想,这就是大乘佛教最关键的核心。现在很多佛教徒缺乏这种心态,到寺院里烧香拜佛,只为了让自己和家人平安顺利,当然,这样想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偏离了大乘佛教的究竟思想。这就是为什么在学习之初要强调发心的原因。
凡是学过《大圆满前行》的人,基本上都会树立学佛的根本志向。我们不可能逐一翻阅大乘佛法的千经万论,但要明白其中的究竟意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人,根本说不上是一名大乘佛教徒。
希望大家从这堂课开始,观察自己是不是真正在为众生而听课、为众生而学习、为众生而修行。如果暂时还没有这种心态,也可以造作地发起这样的心。要知道,我们的意识是可以转变的,如果以前习惯自利,今后一定要调整发心,一切都要为了众生的利益。凡夫人要锻炼这种心态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让心一点一点改变,最后一定要让菩提心真正在相续中生起来。
人活在世间不过短短几十年,无常随时可能降临,我们好不容易遇到了如此殊胜的大乘佛法,要是最后在自私自利的心态下离开人世,那未免太过可惜。也许是我多年来受大乘佛法熏染的缘故,总是忍不住提醒大家这点。确实,我们既然值遇大乘佛法,就不应抱着小我虚度此生。如果没有将大乘佛法的究竟要义融入自己的相续,就这么浪费一生是非常遗憾的。所以,《大圆满前行》开篇就强调应发菩提心。
2. 行为
接下来讲到闻法的行为,包括所断和应取。所断行为包括了闻法时应远离的三种过患——不专注听法就不能吸收法义;虽专注听闻,但丝毫记不住,法义就会全部漏失;听法时心里掺杂了贪嗔痴等烦恼垢染,那不仅无利,反而有害。除了以上三种过失,应断除的还有六种垢染和五种不持。
应取的行为包括具足六波罗蜜多、依止四想等。这本书中首先介绍了这些听法的方式。
二、所讲之法
本书的核心内容共分 11 个主题。前面 5 个属于共同加行,这里所说的加行就是前行的意思。就像我们在开车上路之前,必须先考到驾驶执照,同样,趋入修行佛法的道路也要先获得“驾照”,否则修行很难顺利。许多人在学佛路上半途而废,原因是什么?就是由于没有将佛法的基础道理融入自心,即便表面上修得不错,口头上说得也很好,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如法,甚至与佛教教义背道而驰,这样确实非常可惜。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逐一认识一下这些佛法的基础要点。
1、共同外加行
(1)人身难得
共同外加行中的第一个是人身难得。
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人身,现在全世界人口已有80 亿,看起来好像并不难得,那么为什么还说人身难得呢?其实真正难得的是具足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远离了八种无暇的暇满人身。
八无暇是指投身于地狱、饿鬼、旁生、边地、长寿天、佛不出世的暗劫,还有身为邪见者或喑哑之人。没有生于这八种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就叫做闲暇。自圆满是自身角度的条件,包括获得人身、生于佛法兴盛之地、五根俱全、没有业际颠倒、对佛法充满信心;他圆满则是客观外部条件,包括如来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大家应该好好地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具足这些条件。其实,各位既然能坐在这里听法,说明都已具足了这十八种闲暇,这确实非常难得。我们如果不抓紧机遇、利用此生精进修行,下一世很难说还能不能获得人身。即便投身为人,也容易受环境影响,被各种邪知邪见侵染,真正修行正法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现在趁着拥有暇满人身之时,一定要实地修行,不论禅修或是持咒都可以,绝对不能浪费时间。
对人身难得产生定解会有什么表现呢?著名的金厄瓦格西一生中从不睡眠,一直持咒,总共念了9 亿遍本尊心咒。我最近在翻译门措上师的传记,门措上师在 57 岁之前就已经念了 11 亿心咒。有些人活到同样年纪,不要说一个亿,可能连一千万咒语都没有念完,每天浑浑噩噩,最后离开人世之时,什么善法都没有修,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现在不仅获得了人身,还拥有健康,既然已经遇到了佛法,一定要抓紧机会,好好修行。如果大家每天都能花一些时间用于禅修,一方面对解脱很有帮助,另一方面也能给生活带来益处。大家都知道,身体是无常的,现在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身心问题,其实,坚持禅修对我们的健康也有很大利益。
实修人身难得非常重要,这部分内容包含了许多要点,就不一一介绍了。首要问题是要认识到,获得人身并不容易,这点从因缘上、比喻上、数量上都可了知。今世投生为人是靠前世积累众多资粮、受持清净戒律得来的,在轮回中,这种机会如盲龟值轭、光壁撒豆。恶趣众生数量非常庞大,与之相比,人类的数量其实很少很少,而人中绝大部分都没有正见,真正懂得因果取舍、六趣轮回的人如凤毛麟角。所以,我们既已遇到这么珍贵的机缘,一定要认真修行,这就是学习人身难得的意义。
前辈高僧大德们毕生从不浪费半点时间,直到晚年都在时时刻刻做有意义的事,如果我们成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人生走到最后只剩一场空,那多么可悲可怜!外部的环境充满干扰,古代有 360 种外道,现代则到处都是否认前世今生业因果的断派和承认造物者的常派,整个世界几乎被这些错误观念主宰,在这种环境下,保持正知正见并不容易,所以,大家要认识到人身难得,千万不要浪费机会。
(2)寿命无常
第二个共同加行是寿命无常。书中宣讲了思维外器世界、思维有情众生、思维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等殊胜正士、思维世间的君王领袖、思维春夏秋冬四季流转等喻义、思维死缘无定等多种观修无常的方式。
说起观无常,也许在座很多企业家感受比书本上描述的还多。你们看到过不少昨天有权有势、风光无限,今天就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的例子。任何名利场都时时上演着世间无常,所以相信这个修法对大家而言并不困难。佛教把无常的道理讲解得非常深刻,我个人观修无常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况,我都深知这是无常的,并不会如何贪著。大家通过修行,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感想。
观修无常会让我们明白,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一切,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我们自己也一定会死,而且不知道死亡会在何时降临。到了那个时候,除了一生所做的善事之外,世间所有荣华富贵都得统统抛下,无法带到后世。纵使我们再留恋这个世界,也只会像从酥油里拔出一根毛一样,点滴也带不走。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深入思考无常的意义。
观无常对修行人尤为重要。佛教的根本总要是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四个真理是任何科学家也无法质疑的,为什么这么讲呢?诸行无常,意思是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法,你的家庭、地位、财富,或是外面钢筋水泥的建筑,无一不是无常变化的,因为它们都是因缘造作而成,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有漏皆苦,的意思是我们的一切感受最终也都是无常幻灭的,虽然你现在觉得人间十分美好,但你此刻所有的幸福,最后终会化为乌有,因为感受本来就是无常的。诸法无我,就是以中观和无我的方式观察万法,会发现我也不存在、法也不存在——这个道理要深入学习才能体悟。那是不是一切都没有意义了呢?并不是。最后的解脱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圆满,这就是涅槃寂静。虽然我们还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但最好先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的。一旦有了这样的知见,就会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间。首先通过观修人身难得,可以懂得修行的重要性,进而观修寿命无常,就不会再虚度人生,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很多人总习惯拖延:“等我有时间了再去看书,等我十年以后再去修行。”这是世间人的通病,“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认识到寿命无常,我们就要当机立断,现在就开始修行,要有这样一种觉悟。
我希望大家学习了无常的道理后,能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如果没有被这个真相触动,你也许会一直耽著于世间法。现在有些人沉迷手机可以不吃不喝不睡觉,最后身体也搞垮了,什么都荒废了,这说明缺乏无常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修无常,作为佛教徒,如果没有无常观,修行是无法成功的。很多前辈大德的教言都指出,修无常是修其他法的前提。我们寺院有一位老堪布,他每年都说: “明年我不一定还在,所以现在要立即修行。”这样的紧迫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
《大圆满前行》中对无常生起定解的标准是什么呢?
有一位喀喇共穹格西在山洞修行,洞口有一丛荆棘经常挂到他的衣服,他出洞时想把荆棘砍掉,但又想:“也许我会死在外面,不一定回得来,还是算了吧,没必要耽误时间。”等他回来时又想:“如果我在山洞里死了,也没有必要砍掉荆棘,还是好好修行为要。”他不顾一切世间琐事,唯一重视出世间的修行。后来格西获得了成就,但始终没有砍掉山洞口这丛荆棘。还有一位持明无畏洲尊者,他夏天经常在一个水池沐浴,但池边没有台阶,不方便出入。弟子们打算修台阶,但尊者说:“明年不一定还能来,没必要浪费时间。”后来很多人都通过思维寿命无常而获得了修行成就。
大家一定要培养无常观,不仅要明白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也要意识到我们自身同样是无常的。我自己在这方面感受比较深,每次翻译也好,讲课也好,都想尽力抓紧时间,因为也许明年我就不在了。我身边有些人不愿听我这么说,觉得不吉祥,但我们确实没有任何把握明年自己一定能安然健在。大家都看得到,不论外在的灾难、战争,还是个人的疾病、意外,都发生得越来越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自己会一直安好?所以,应该时刻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这没什么好忌讳的。做好了这种心理建设,一旦无常真正来临,比如被诊断绝症、下病危通知,自己心中早有准备,就会从容以对。这时候死亡不仅不是坏事,还会成为一个期待的结局。
我们要生起死亡无常的觉悟,就要认真学习书中的道理,但不能光靠理论,文字上的道理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能读出来,关键是你心中是否对这些道理真正生起了定解。在佛法上,如果没有无常观,即使你再怎么修中观、修大圆满,也没有多大用处;在世间当中,如果没有无常观,不管你有多了不起的财富和地位,都没有什么意义。外在的成功,别人可能会羡慕,但对我个人而言,最看重的是内在的修行境界。好的修行不是靠夸出来的,而是看内在是否真正对无常有了深刻的感悟。
总之,观修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可以帮助我们断除对今世的贪执,只要不再贪执今世,修行就有望成功。
(3) 轮回过患
学习轮回过患一法,总体上要认识到六道轮回中唯有痛苦,毫无安乐,就如不净室中没有香味一样。分别来说,不管在六道轮回中投身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还是人、非天、天三善趣,都要感受各道的痛苦,所以,我们对此应该有一种恐惧感。
命终之后,流转六道轮回会是什么样呢?
地狱包括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每一个地狱的恐怖情景在佛经中都有详细描述。地狱众生要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一旦堕入,求出无期。我们觉得监狱里的无期徒刑十分漫长难熬,但与地狱相比,人间的痛苦根本就不算什么。
饿鬼分为隐住饿鬼和空游饿鬼。隐住饿鬼又分为外障饿鬼、内障饿鬼和特障饿鬼,都要感受以饥渴为主的强烈痛苦。
旁生分为海居旁生和散居旁生,有的在野外艰难求存,有的被人类饲养屠宰,它们的世界中充满了杀戮和恐惧。投生为动物是多么愚痴和悲惨,我们在现实中都看得到。
非但三恶趣充满痛苦,转生到善趣也难有快乐。人间要受三种根本苦和八种支分苦的逼迫,非天争战不断,天人有死堕之苦。所以整个六道轮回中根本没有安乐之处。
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很快乐,世间很美好,当然,暂时的快乐佛教并不否认,但这种快乐不会永恒。即使你现在十分安乐富有,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但最终还是难免会老、会病、会死。享乐的时光其实很短,老病之苦才会长期伴随你。同样,轮回中即使有快乐,也是转瞬即逝的幻象,本质是漫长、强烈、难忍的痛苦。了知此理后,我们应该对整个轮回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这非常重要。
怎样才算对轮回痛苦生起定解呢?《大圆满前行》中讲到,朗日塘巴格西一辈子都黑着脸,几乎从来没有笑容,因为看清了轮回中唯有痛苦,没有丝毫快乐可言。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观点太过悲观,实际上,如果你真正了知六道轮回的自性,就会发现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开心之处。发觉轮回的痛苦,其实就是生起出离心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对轮回有一种整体的认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没有这种意识,这是教育和环境所致,人们普遍觉得人只活一世,所以除了眼前这几十年外根本不会为后世考虑。然而,一旦转生到恶趣之中,就要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可现在的人们对此一无所知,所以特别可怜。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不明白因果和轮回的道理,即使有人知道一些,也多是知识性的了解,内心并未真正考虑过自己的后世。没有几个人会反思自己造过多少恶业,下辈子会去往何处。人们陶醉于成功和财富之时,很难想到自己杀过、吃过多少生命,万一后世落入恶趣该怎么办,这是非常可怕、非常愚痴的行为。
我们要对轮回痛苦有所感悟,就要深入学习,但现在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听这方面的话题,只喜欢听成功学、幸福学。你可以选择正向的、开心的内容来接受,拒绝一切负面的、痛苦的事,但人生中要面临的痛苦不会因为你的回避而消失,所以我们最好还是直面轮回的真相。也许你因为前世的福报,今生各方面都很不错,但如果一味消耗福报,不去积累资粮为其“充电”,下辈子很有可能转生到地狱受苦,那个时候又该如何获得解脱?所以,一定要认真修习轮回痛苦的道理。
(4)业因果
第四个共同加行是业因果。前面讲到了六道轮回的痛苦,那为什么众生会流转于轮回当中呢?正是因为所造之业感得果报。要正确取舍因果,就要分辨应断的不善业和应行的善业。不善业有十种,分别是杀、盗、淫这三种身恶业,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这四种语恶业,还有贪心、害心、邪见这三种意恶业。
这十种不善业我们从小到大都造过许多,如果没有好好忏悔,最后得到的果报必然是生生世世感受痛苦。相反,如果我们下决心不造这十种恶业,那就受持了十种善业,将来生生世世都会获得快乐。这种因果关系分毫不会错乱,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和果虽然是完全相应的,但一个人今生所造的恶业,不一定马上都能感果,就像种子播下后需要成长一段时间才能发芽结果。
要知道,种子总有一天会成熟的,到那时候只有自己品尝苦果,别人不可能替你受报。因果不会虚耗,哪怕度过百劫,一旦因缘成熟,果报一定会现前,所以,因果观念对于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都非常重要。
为什么有些人今生事事成功?那是因为他前世正确地取舍因果。同理,有些人今生无恶不作,下辈子一定会感受无边的痛苦。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警惕因果,否则果报非常可怕、难以想象。应该知道,一切现象都是业的自性,书中讲了很多造业感果的例子:
往昔释迦族人曾是渔民,捕杀了大量鱼类,由于此恶业,今生被这些鱼类所转生的琉璃王军队灭族。佛陀当时是渔民的孩子,因为对干渴的大鱼发出讥笑,所以也示现了头痛的果报。
乐行王子向龙树菩萨索要头颅,但因为龙树菩萨已完全清净了兵器砍割的果报,所以不论乐行王子如何挥舞兵刃都伤不到他,但龙树菩萨曾在割吉祥草时误杀过小虫,所以最后乐行王子用吉祥草割下了他的头颅。
这些例子都说明因果不虚、分毫不爽,大家心中一定要有这种概念。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道理,自己更要在心底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从现在开始,对于因果取舍要小心翼翼,对于十不善业应尽量远离,尤其是伤害众生,而对于十种善行应尽力行持,要将其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业因果修到量的标准是什么呢?就如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弟子问他:“尊者您有如此大的成就,您是不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米拉日巴尊者回答:“你这样说虽然是对我崇拜和赞叹的表现,但也是对佛法的轻视。为什么这么说?我原是地地道道的凡夫,当初以咒术降冰雹杀害了许多众生,造下滔天大罪,由于畏惧因果,才去依止玛尔巴罗扎上师拼命修持正法,最后在相续中生起了殊胜的功德。你们现在说我是金刚持也好,佛菩萨也好,其实,我是因为诚信因果不虚而精进修行,才获得了这样的境界。”
修好了轮回过患和业因果,就能断除对来世的贪执。如果我们仍然希冀来世,想要转生到天界或是人间,就不可能真正解脱。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看破今生和来世,从轮回中解脱,有了这样的决心,才有往生极乐、获得成就的机会。
◎总结四厌世心
以上讲到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四法叫做四种厌世心。在藏传佛教中,这四种厌世心需要多年反反复复修持,大家不要以为光是今天听一听就可以了。这四个修法并不简单,一定要长期修持,真正发自内心体会和认同这些道理,生起强烈的感受。
有些人虽然已经把《大圆满前行》看过很多遍,但相续中依然没有真正生起这四厌世心,我有时候对这种现象也比较失望。有的人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学修大圆满,但是从他的言行举止上观察,好像对《大圆满前行》的内容没多少体悟,只有文字上的理解,其中真义根本没有融入自心。道理虽然经常挂在口头上,但内心对人身如何难得、轮回如何痛苦毫无感觉,仍旧执著现世的快乐,这样确实很可惜。
藏传佛教历代大德在弟子修通四厌世心之前,都不会传后续的法。如果没有真正修好这些不共加行,后面的法要讲了也没用,就像建筑高楼时如果没有打好稳固的地基,不管往上盖多少层,最后都难免倒塌。这四种厌世心我很难在短时间内讲透,大家要自己深入学习。
学佛千万不能学成“法油子”——理论上夸夸其谈,但心里没有坚固的定解。如果学到最后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那是非常可悲的。不少佛教徒都有这种可悲之处,停留于理论层面,或攀求高法、大法,对基础法的实修一点都不重视,这样自相续中不可能生起大圆满、大中观的境界,因为心与法没有相应。缺了基础,一切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冰上建筑,没有真正的意义。希望大家重视四种厌世心的修行,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5)解脱利益和依止善知识
下面讲解脱利益。什么是解脱?就是通过修行正法,最终脱离轮回,获得声闻、缘觉、佛陀的果位。获得这样的果位,就能彻底远离人世间的一切痛苦。
我们虽然不能直接看到释迦牟尼佛或文殊菩萨的境界,但是可以从身边许多上师和道友身上看到修行的功德。他们原本也是普通的凡夫人,但通过修行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以面对各种痛苦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安然自若。这样的状态我经常能在修行人身上看到,许多大德到了晚年的时候,虽然显现上有各种身体感受,也需要吃饭,也可能生病,但是他们流露出来的境界与凡夫人截然不同,这就是解脱的利益。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包括上师、道友和一些熟人,他们从正法中获得了极大的利益,就像使用一个产品后有了非常好的效果,修行的功效在他们身上显而易见。所以,想要真正了知解脱的利益、了知佛菩萨的功德,一方面要通过学习经典和论典,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我们身边的实例来体会。法王如意宝最初看上去也和普通人无异,门措上师小时候也只是一个天天放牛的牧童,他们起初与其他孩子一样玩耍哭笑,但依靠前世的因缘和今生的修行,最后成为了万人瞩目的大成就者,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不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藏族人还是汉族人,任何人只要愿意修行,都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这是一种大家共享的“资源”,只看你自己是否想要得到。
修行一旦成功,就能亲身体验解脱的利益。依靠无上密法,即生就可获得成就,就算不能即生解脱,至少也能做到临终无悔。
要得到如此高妙的修行境界,必须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首先要善加观察,中间要恭敬依止,最后要获得上师的意趣和智慧,这个次第非常关键。在此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不论前辈高僧大德还是诸佛菩萨,所有这些成就者,不依师而靠自力修行成功的,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所以,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
所谓的善知识就是上师,不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任何教法当中都极为重视依师。不仅佛教如此,其实依师在世间也很重要。如果没有老师,我们连基本的语言和文字都没法学会。从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是我们的老师,成长过程中,学校的师长是我们的老师,进入社会以后,我们也需要良师益友的扶持。行走世间,不能缺少师长的传道授业;而要想获得解脱,更要寻找一位值得依靠的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不能草率,首先要认真进行观察,不能仅仅因为某位上师名气很大、受用很多、看上去很庄严,就轻易去依止。《大圆满前行》中讲过,有些所谓的上师,其实就如木磨、井蛙、疯狂或盲眼的向导一样,并不具备摄受弟子的功德。依止了错误的上师,就像世间人找了错误的对象结婚,最后会给自己招来巨大痛苦。找错了伴侣还可以离婚,但依错了师就不那么简单了,即生的修行都有可能因此葬送,所以,事先一定要详细观察。
过去很多人一见到有点名气的上师、活佛、堪布、格西,就一拥而上跟风依止,经过这些年来对相关道理的普及,现在佛教徒基本上都有了观察善知识的意识。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也说过,要结合自己的智慧和别人的评价来观察善知识。世间幼儿园招聘一位幼师,都要经过重重面试考核,才能确认对方的资格,对于教导佛法的老师,自然更不必说。如果对方没有一定的境界和出世间的功德,你光凭外在的形象或名声就去依止,最后可能会把自他都毁掉。所以,依师之前一定要判断对方是不是一位合格的善知识。
善知识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共同乘的善知识至少应该精通经论、具有菩提心、能以善巧方便调化弟子;密乘的灌顶、传法上师,至少应具备传承清净、精通密法续部、念修本尊和获得灌顶皆达圆满等条件,如果这些都没达到,那就不符合上师的法相。
对善知识观察到位之后,就应全心全意依止。什么是依止?就是在善知识面前受皈依戒、听闻佛法、接受灌顶等等。对善知识应以三种方式令其欢喜:上等者以闻思修行供养,中等者以承侍供养,下等者以财物供养。若能至心依止,上师相续中的所有功德,都会以满瓶倾泄的方式融入你的心中。上师具备怎样的菩提心、无常观等功德和境界,你自己最终也会全部得到,这非常重要。
作为上师,光懂理论是不够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上师能否真正给予弟子加持和引导,令弟子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出离心、无二慧。如法王晋美彭措、顶果钦则仁波切、敦珠法王等许多了不起的上师,他们的传承弟子大多也有超凡的修行境界和成就的瑞相。如果光会理论上的教育,那和世间的研究生导师没差别,再怎么皓首穷经,对于短暂的人生也没有多大意义。上师应该有一定的修行境界,才能对弟子潜移默化,赐予意传加持,令其相续中生起功德,获得真正的利益,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弟子和上师之间的关系非常表面,弟子给上师一点供养,上师给弟子一点照顾,一同旅个游、朝个圣,互相哄来哄去。这虽然也无可厚非,但真正的依止,应该是学习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当上师的“小擦擦”——藏族人喜欢用小印模制作佛像和佛塔,这就是“擦擦”。模子里有什么样的花纹,泥像上也会原原本本印出来;上师有什么样的功德,自己也能全部得到,这才是依止上师的目的。即便得不到全部功德,至少也要获得一部分,否则仅在口头上师徒相称,并没有多大意义。
修行的道路必须由上师来引导,但如果没有认真观察,盲目依止上师,很可能误入歧途,对自他都很危险。经过观察后,要一心一意依止上师,最重要的依止并不是天天在上师身边承侍,上师作为出家人,通常在生活上也没有太多需求,虽然承侍上师也有功德,但这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依师是学懂上师教授的佛法并认真修行。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真正有利益的就是学懂佛法,其他各种世间法你自己也学得会,用不着上师来教导,但佛法的甚深道理,没有上师的智慧引导很难懂得。《华严经》也讲:“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珍贵的佛法一定要通过上师指点才能理解,理解之后,自己就要依教而修,如果没有实地修行,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体悟。
我们获得善知识的摄持后,也要懂得正确的依止方式。书中讲了很多生动事例,比如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大智者那若巴依止帝洛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依止大译师玛尔巴罗扎。这些公案说明,依师的过程或许艰难万分,上师或许会显现离奇的行为,但由于上师是真正的大成就者,弟子也奋不顾身精进苦行,所以最后都获得了殊胜的境界。现在是 21 世纪,这样的弟子和上师极其少见,就像玛尔巴译师对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我们师徒是特殊的依止方式,今后难有像你这样苦行的弟子,也不会有像我这样教授的上师。”但是,我们依止善知识至少也要做到事先观察和如理闻思修行。
◎善用网络,互助学修
听了以上的道理,希望大家明白人生短暂,应及时修行。现在学佛非常方便,网络上可以找到许多学习资源。只要你有信心,通过电脑也能真正了知上师的意趣和密意。过去依止善知识很难,往往要跋涉千里才能找到,但是现在只要打开电脑,就能直接聆听五部大论等显密佛法。大家在自学的同时,也要保持道友间的互动互助。我建议大家形成一种互动的修行方式,因为有些人比较自律,但也有些人需要督促,如果有一些互动方式,学习的过程就容易坚持下来。有些带头人比较严格,经常催着其他伙伴打卡、交作业,这样其他人也会不好意思,渐渐变得自觉。刚开始有些人是被催着勉强学一学,可等真正学进去之后,就自然被兴趣驱动,不再需要别人催促。就像我们吃到好吃的东西,自己一旦品尝到了滋味,就会欲罢不能。但起步阶段道友之间的互相帮助确实很重要。在这个时代,要当面依止一位上师其实很难,所以大家应该为自己创造一种适合的学习模式,这样才会令我们难得的暇满人身具有意义。
以上就是《大圆满前行》中共同加行的部分,我也没有什么次第,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这五个共同加行就介绍到这里,我们稍微休息一下,再给分享不共加行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