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慈善论坛【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第57场
青岛慈善论坛
Qingdao Philanthropy Forum
中国·山东
2016 / 11 / 15
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Ultimate Inner Attainment of an Entrepreneur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来自青岛市慈善总会爱基金。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爱基金,对我们尊敬的堪布和所有嘉宾的到来,表示最最热烈的欢迎和感恩!谢谢大家。
今天来到慈善论坛现场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慈善的成功企业家、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以及很多甘于奉献的志愿者。我看到这个剧场已经爆满,达到了其有史以来能容纳的最大量。这里不仅人满爆棚,我们的爱心、正能量同样爆棚。
首先,恭请我们慈善总会爱基金的陈会长为大家发言——
陈会长: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各位爱友,下午好!
伴着今天的旭日阳光,我们再次邀请到著名的高僧大德、佛学大师索达吉堪布莅临爱基金企业家慈善论坛。2015年6月,同样在这里,堪布大师曾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因爱结缘 向善而行”,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善的世界。大师的慈悲感召力,让更多人更坚定地加入行善的队伍当中,追随善的指引。
爱基金在助学帮教之路上走过了九年。九年来爱基金累计募捐善款四千多万元,爱的足迹遍及山东、贵州、四川、内蒙古、青海等省份的贫困地区,受益人数达到八万多。
众所周知,2007年堪布老人家发起了“启动爱心”的号召,这与爱基金的成立几乎同时。也许正是这样的因缘,自2015年堪布首次在爱基金演讲后,爱基金也参与了堪布的助学帮教事业,特别是“爱心午餐”和“爱心助教”项目,在四川甘孜地区已经深入展开。
总有一份力量感召我们前行。昨晚,一轮68年以来最接近地球的明月,让我们感受到了亲近的力量。今天,我们有幸与堪布大师面对面,接受一份信仰的力量。这份力量是一束光,能驱走我们身边的黑暗;这份力量是前行的方向,让我们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无畏。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为我们开示“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尊敬的陈会长、爱基金的所有朋友,以及来自各地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与各位一起学习。
首先,我特别感谢以爱基金为主的很多慈善机构,对我们藏地一些贫困的孩子奉献爱心。你们许许多多的善举,都会对孩子们的人生、命运起到转变作用。同时,我也特别感谢爱基金的所有工作人员和发心人员,你们在短短几年中做了很多很多善行。你们所做的一切,对我们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非常有意义。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话题是“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人类追求的三层境界
每个人的境界都不相同。我看过丰子恺的一幅漫画,画面以三层楼为喻,展现出人类的三种境界:第一层楼代表物质生活;第二层楼代表精神生活;第三层楼代表灵魂生活。
很多人都非常关注物质生活,沉溺于各种物质享受;也有一部分人享受精神生活,如艺术家、企业家、文学家等;还有一些人追求灵魂生活,它涉及宗教和哲学。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不仅佛教徒关心灵魂生活,非佛教徒中也有很多人热衷于此。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德谟克利特的古希腊哲学家。今天我在微博上还发了他的一句话。
德谟克利特生于公元前460年,他是原子唯物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我们幸福与否来自人类的灵魂,同样,我们的善和恶也来自人类的灵魂。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生活状况都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德谟克利特的学说被公认为唯物论,但我认为,他的有些观点特别接近我们传统文化和佛教当中的因果论,即提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的因果论也认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很奇妙,也许有些佛教徒、慈善家也会认同他的某些观点。
我最近就在研究德谟克利特的学说。据有些历史记载,他有五十二种学说,涵括了天文、地理等不同领域。但因为他的学说与柏拉图的思想有冲突,所以很多著作都被烧毁了,现存于世的不多。
德谟克利特晚年时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我是为了更加看清一切事物。”可能他的意思是要内观,更加接近内心吧。外在的事物会让人目盲耳聋,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他认为把自己的眼睛弄瞎后,就不会再受外在的色法迷惑,这样就可以追求最高的灵魂生活。
这样的灵魂生活,现在的很多慈善家、企业家不一定认同。今天,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发大家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只能从物质层面获得快乐,有些人可以依靠精神层面得到快乐,还有些人会依靠更高的灵魂层面获得满足?这三者有什么不同?
这三种人的分布就像一座金字塔,越往上,追求的人越少。我今天想表达的第一点是:每个人的个性、意乐和价值观不尽相同,因此,他们追求的事物也迥然有别。有些人觉得,获取越来越多的物质才是最重要的;有些人认为,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才有价值……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可以思考,哪种价值观更值得追求?
未来之路,危机四伏
现今,企业对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以前,各国高层领导出访时,陪同者大多是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官员,而如今,从电视等媒体报道便可看出,陪同者大多是不同层次的企业家。现在国际之间交流,大多数也是通过企业家这条线来对接。可见,企业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时候已经超过了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等。
当前,我们经济生活所发生的巨变,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前两天是“双十一”,当天阿里巴巴集团的交易额高达1207亿元,其中81.87%是无线交易额。很明显,社会资源正在向线上倾斜。不过,在很多人特别羡慕阿里巴巴的同时,很多传统企业却备受打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面临这种困难的原因,一是他们经营的是传统行业,现今,传统行业都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二是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不仅美国这几年经济低迷,欧洲同样陷入了这种窘境,非洲更不用说了。
非洲有五十多个国家,我去过的一些国家里,除了南非以外,大部分经济都不好。有人总结非洲有三种不值钱:一是人命不值钱,二是土地不值钱,三是时间不值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非洲疾病特别多,不少人年轻时就死了,在很多非洲国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所以生命不值钱;非洲土地面积极为广大,在哪里都可以盖房子,所以土地不值钱;非洲人没有时间概念,有时飞机抵达停机场半个多小时后,机组人员才会慢慢打开机门,让乘客下机。上飞机的时候也是这样,一般都没有固定的起飞时间。去非洲确实与去其他地方感觉不同。
现在,很多国家的经济都特别困难,尤其传统企业,面临倒闭、关门或者发不出工资等诸多现实问题。有时候,我看到一些大型商场里面,很多服务员一直站着、等着,但却鲜少有消费者,因为现在大部分人都用手机购买商品。有些餐厅大门一直开着,但里面却冷冷清清,因为不少消费者都通过“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下单,很少光顾餐厅。包括传统的旅游公司、出租车公司的生意也不好,被线上的“Uber”“滴滴”等抢占了不少市场。
很多企业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都非常成功、稳定,但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危机便随之而来,不确定的因素此起彼伏。许多企业家们虽然原来特别成功,但一夜之间会变成什么样却很难说。
佛教思想,助我们度难关
这个时候,很需要用佛教的思想来调整身心,比如无常观。懂得无常非常重要。如果不懂高际必堕、生际必死、聚际必散等无常的道理,出现危机时,企业家和商人们可能很难承受。有报道称,过去二三十年,有将近三十万中国企业家自杀,还有很多得了抑郁症、焦虑症,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状况下,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马云在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的一段讲话。他说:“你生意做到一定程度,没有佛家那种思想,不行。”我很赞同这句话,像马云这样的成功企业家,也有许许多多烦恼,也许比一般人更痛苦、更焦虑。即便现已家财万贯,但将来如何也很难说。
所以,大家很有必要现在就调整好心态,可以经常用佛教的无常观观察生活,观察万法的本体。
此外,也有必要了解佛教因果不虚的道理。生活中人们有时特别快乐,如置身花园一样,有时又特别痛苦,像投身地狱一般。人世间的生活就像一场戏剧,快乐和痛苦不断交替。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是由自己往昔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引发的。善业才能让自己快乐,恶业只能令自己痛苦。
虽然很多时候大家想办成事情,中间不免掺杂一些欺骗、诱惑、贿赂等恶业,但一定要知道,这样为了生存而不断造恶业,会使自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佛陀的伟大思想,历经2500多年而不衰,对于现代人来说,它仍然不可或缺。尤其像在座这样的成功人士,也许更加需要。因为你们虽然不必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而担忧,但内心却不一定真的快乐,过得不一定真的幸福。
今天,我并不是想借此宣传佛教,只是特别希望,企业家们能以佛教的思想和智慧观察自己的人生,这对个人的生活和成长会有很大帮助。
行善,是企业家的最高境界
今天,我想放松、随意地与大家探讨一下“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这一话题。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对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人。如果只是为自己的家庭和个人生活而奋斗,最多称为商人或者买卖人。加上“家”字之后,比如文学家、科学家、佛学家等,就代表他受到了很多人关注,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利益。企业家亦是如此,他们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
我听说今天在座的很多人,包括爱基金的一些成功人士,非常关心我们的社会,尤其对偏僻地区的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各地服刑人员的家庭等等,都特别予以照顾。这样做非常好。作为企业家,确实应该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有些人可能认为,现在经济不景气,有些企业自身都难保,何必还做慈善呢?实际上,即便如此,做慈善也非常有必要。
我们的很多理念与西方国家不太相同,尤其是美国。在美国,慈善几乎是每个人、每个家庭必须做的事。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讲,从孩童时期开始,就树立了做慈善是理所当然之事的理念。但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慈善只是富有者的“专利”,其他人不需要做。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很早以前,我在一个慈善论坛上提过“慈善是心”的观点,即每个人拥有一颗慈善的心最重要,不一定非要捐很多钱、很多物品。当然,如果自己比较富有,捐一些财物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也是非常好的,我特别随喜,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应对团体、对社会有一种责任感。佛教称这种责任感为善心。
我认为,对企业家来讲,具有这种善心是慈善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对今天题目的回答:行善是企业家的最高境界。美国的卡耐基也说:“富贵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行善。”这句话极富深意。
人们都觉得有钱特别好,是有福报的一种体现。但很多人有钱后只考虑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等亲人,除此之外,对社会没做过任何贡献,这样其实并不光彩。此外,自己拥有的许多资源,其他人丝毫没有得到,这对自身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如何行善
我们应该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为社会做贡献、做慈善的理念。培养这种观念非常重要。有了行善的理念之后,还要实际行持。对此佛教讲了六波罗蜜多,其中第一个是布施波罗蜜多。
布施波罗蜜多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布施,是指以财物做慈善,帮助别人;法布施,是指教授别人知识、传授真理,这也是一种慈善。有些人从经济上帮助他人有一定困难,这时可以把知识、真理传授给有缘人,比如,当支教老师、给人讲解儒释道的思想等,这些都是法布施。做法布施的人也可以称为慈善家。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看到众生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出手相救,比如,从屠夫刀下解救动物的生命,这是一种慈善,也是一种布施。
布施,是佛教六度万行当中的第一个。依照佛教的观点做慈善,会更加有次第。一名北大教授说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过以“儒商”这个名称发起的论坛,但“佛商”论坛早已有了,而且很多佛商慈善论坛正在不断兴起。
很多企业家在赚到一定钱的时候,就会把部分财富用在布施上。当然,我不建议企业家们都拼命地捐钱,如果你们在自身难保、员工工资都无法保障的时候不断捐出财物,也不一定合适。我提倡的布施,是在自己拥有一定富余的资源,且没有吝啬心的情况下,随意地捐出一部分。
《告别土豪》这本书讲了很多中国慈善家的经历,包括俞敏洪、王石、牛根生等人。我觉得其中有些人做得非常好,有些不一定那么好。但不管怎么样,内心有了慈善观念之后,所言所行就会与以往崇尚自我享受的时候有所不同。
爱万物,也会被万物所爱
从刚才播放的录像能看出,在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有些人的生活确实非常困难。我们普通的一顿饭、一件衣服,在那里都成了奢侈品。用城里人眼中很少的钱,就能让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让无助的病人继续生存。而这一切,依靠布施的力量都可以实现,因此,我特别随喜真正的慈善家。
古大德常说:“天地有好生之德。”天地有滋养万物的力量。有些人像太阳一样,不管到哪里,都会给周围带来温暖和滋养的力量。当然,这需要内心真正有爱,这种爱能改变周围的环境,改变许多可怜人的生命状态,也能改变我们自身。比如,有些人加入慈善团体之前比较自私,烦恼深重,加入一段时间之后,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不仅慈悲心得到了很大提升,烦恼也越来越少了。
从佛教层面讲,慈悲心被称作大慈大悲菩提心。有些人念经念得特别熟练,给别人讲法也滔滔不绝,但利他的行为却难以持续。刚开始做慈善特别有热情,一段时间之后,热情就退却了,再也不愿参与了。当然,内心真正有爱的人,这种力量不容易消退。
我看过一本叫《力量》的畅销书,书里讲了很多佛教的道理,但并没有使用佛教术语。书中一个主要观点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不是太阳、月亮、地球等自然万物的力量,而是爱的力量。这种爱并非男女之间的情爱,而是无条件包容所有众生的大爱,它是一种慈爱万物的博爱,是一种付出。
其中还提到,我们在人生中感受的一切,都是自己曾经对别人是否付出爱的一种反馈、回应。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我们都知道,种了什么种子,便会结出什么果。同样,我们在生活中只要对别人付出,必定会得到某种真实的力量。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爱所有众生,所有众生也会直接或间接爱自己;如果自己不爱众生,众生也会直接或间接不爱自己。这就是因果规律。
善的力量不可思议
我觉得,无论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拥有博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一个很伟大的人。
美国的洛克菲勒,在上世纪全球财富排行榜中位列首富。他在53岁的时候疾病缠身,身体变得像木乃伊一样,特别痛苦。后来,他放下了与企业相关的所有事务,一心一意做慈善,直至98岁离开世间。很多人认为,是慈善的力量,让他多活了45年。
可见,无论任何身份的人,拥有一颗爱心,愿为别人付出,都非常重要。洛克菲勒乐善好施,不仅使自己受益,还惠及子孙。中国有句古语“富不过三代”,但洛克菲勒家族至今已繁盛了六代,从未衰落。
西方国家的企业家做慈善,有些是受宗教影响,有些不一定有宗教信仰。但不管怎么样,他们大都越布施,财富越滚滚而来。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他们虽然在去年和前年捐了很多钱,但在今年(2016年)全球财富排行榜上,仍然位居前两位。
去年12月,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孩子出生了,他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自己要把99%的Facebook股份捐给社会。我们很多人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按照普通人的观念,宝宝出生后,自己愿把所有的家产留给他,让他以后衣食无忧。但扎克伯格的观念与一般人差别很大,他把自己99%的财富,当时相当于450亿美金,全部捐给了社会,而给孩子留下的则是精神财富,比如爱和布施。
为何说企业家需要信仰的力量?
未来,很多企业还会面临诸多变化,作为企业家,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有信仰的力量。
如果懂得了佛教所说的“一切皆是因果”“万法都是无常”等道理,在特别成功的时候,不会傲慢,不会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因为知道“高际必堕”;在经营失败的时候,也能乐观面对,不至于崩溃、绝望,因为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即使晚景凄凉,谁都看不惯你,也不会伤心绝望,因为知道万法都是无常的,亲情亦是如此;当你离开世间的时候,会平静安然,因为知道有漏法没什么可贪著的,死时带不走一分一毫……总之,不管自己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泰然处之。
如果企业家内心有了这种信仰的力量,自己一方面会把所得财富的一部分用来帮助可怜的众生;另一方面,也会爱护、关照自己的员工和周围的人。
昨天我去了一家企业,企业老板对我说:“有名员工跟了我十几年,我不但要关心他的生活,还会关心他的孩子和父母,我给他们都发工资。”他的这种理念,我完全认同。一个企业若有一百名员工,就有一百个家庭,一百个家庭当中,有父母、孩子,这些直接或间接都需要企业照顾。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相当于国家总统一样。
有些时候,各个国家的政府直接解决人们生活上的问题相当困难。刚才我说过,当今时代,相较于文学、艺术、宗教而言,人们更重视经济,喜欢在互联网上购买各种产品。这种时代下,作为企业家,应该怀有一种崇高的意念,愿意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对整个社会,乃至对整个人类负责。并且在经营的过程中,尽量不用造恶业的方式赚钱,否则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到了一定时候必定会招致祸患,感受痛苦。
我觉得在所有价值观当中,利益众生最有意义。各位爱心人士在爱的发心力量催动下,都有利益众生的潜能。很希望大家用爱心无偏袒地饶益所有众生,这样我们整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主持人:
感谢堪布老人家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和慈悲开示。非常感恩,让我们再次掌声感谢!
我相信大家都有醍醐灌顶、如雷贯耳的感觉,内心法喜充满,收获满满。相信在堪布老人家的加持下,我们未来的人生会更加成功、幸福和圆满。
现场互动
问:如何经营企业才能远离不善业?
堪布: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要想完全远离所有的不善业有一定困难。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说妄语、偷税、漏税,或者心存不合理动机等现象。
有些高僧大德讲过,世间人过的都是一种有漏的生活,一直感受着行苦。苦有三大类:变苦、苦苦、行苦。行苦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表面看没有造业,实际却在造业,而这又是一种必然现象。比如,农民种庄稼会伤害很多众生,牧民挤牛奶也有一些罪业,但这些罪业都相对较轻。人为了生活,可以正常从事农业、牧业、商业等,佛陀在有关经典中对此都有开许。
生活在人世间,想完全不造恶业,固然有一定困难,但若故意伤害众生,比如,明明知道这个产品对人体有害,但为了赚钱而制造、贩卖,则肯定不合理。
大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也肯定会造一些善业,这些善业的力量也很强大。比如,有些民营企业帮助很多人就业,有时甚至连国家都难以安置的人,企业也能接纳;还有许多企业的产品满足了大众的所需……这些善业具有很大功德。从某种意义上讲,功德和过失也可能互抵。
此外,通过忏悔也可以消业。我们今生造的一些不是特别严重的罪业,平时通过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便可以忏悔清净。
问:在家修行人如何平衡闻思修和积累资粮这两种善根?
堪布:如果自己没把时间安排好,闻思修之间也会有冲突,不知到底该听闻,还是修行。我们佛学院一般都会安排大家早上听闻佛法,下午思维佛法,傍晚辩论佛法,晚上修行佛法,这样依次闻思修。
对于在家人来讲,闻思修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同时也可以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实际上,很多人也并没有将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全都用在闻思修行上面。一周当中,自己可以安排几天闻思修行,几天做对社会有利的事情。
总之,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安排,就像手里握着遥控器,按哪个键全由自己决定一样。一个成功的人,既可以很好地闻思修行,也可以同时做慈善事业和发心工作。能否做得圆满,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问:我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会遇到恶人、恶事等诸多违缘,这个时候,需要随顺吗?
堪布:在人世间做事情,遇到违缘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违缘是生活的一部分。违缘会以多种方式显现,有时便会以恶人、恶事的形象出现。这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一般来讲,不学佛的人或者世间人,如果能力足够强大,可能会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对待。但按照佛教“沙门四法”的观点,别人害自己的时候,自己要尽量不害他。也许这样做会显得软弱,但实际上,自己已经间接战胜了对方。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尽量不要损害他人。
当然,在如今恶人恶事猖狂的时代,在有必要且没有恶意的情况下,用另一种方式对待,比如显现上吓唬一下,有时也是有必要的,否则很多事情都难以成办。
不管怎么样,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坚强,要勇敢地面对任何事情。其实,恶人恶事都是阶段性、暂时性的,都会自生自灭。
问:仁爱、菩提心与我们现在做的公益、慈善有什么区别?
堪布:儒家虽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理念,但并没有很明确地讲如何将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佛教与之不同,刚开始讲发愿菩提心,发心之后,是以行菩提心和六波罗蜜多的方式践行,对于践行的过程,讲得更加实际。这方面佛教比儒家更具有特点。
我们现在做慈善、公益,会介入现实社会,这其实是传统文化当中仁爱、慈悲的一种延伸。也可以说,我们是在仁爱、菩提心的基础上做慈善。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和慈悲心,就会只顾自己,不顾及身边的人。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将这种爱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问:企业管理经常使用目标管理,尤其是预算目标管理,请问,这如何与佛教的随缘思想圆融?
堪布: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愿景和战略,而佛教在有些经论中讲随缘而行,这两者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作用。
佛教所说的随缘,是指修行人达到一定境界时,具有一种随缘的心态,不再有任何执著。但对于在世间做善事、经营农商事务等方面,佛教并没有说随缘,反而经常讲,不能懒惰、懈怠,要努力精进。
所谓精进,分为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退转精进。以经营企业为例,首先要有披甲精进,即做好目标和预算,这种准备就好比上战场前先披上盔甲;之后,要有加行精进,即做事过程中非常认真努力;最后是不退转精进,就像李嘉诚那样赚了很多钱、企业规模很大的老板,会把多数事务授权给专业人士来做,以使企业稳步发展。这时他们也算获得了不退转精进。
佛教为何讲随缘呢?修行人修到一定境界时,就如密法所说,会行持疯狂的行为、流浪者的行为。因为这个时候,他已没有任何执著。在他的境界中得也可以,失也可以,乐也可以,苦也可以……这就类似济公和尚的境界一样。整个世界在成就者眼中,如梦幻泡影一般。
我们现在虽然达不到这种究竟的随缘境界,但在处理一些世间法时,到了后期,随缘也很有必要。比如,有些人经过长期努力,生意仍不成功;苦心经营婚姻,最后还是离婚了。这个时候,以随缘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很有必要。当然,如果还没到最后,而是在开始或中间的时候,佛教并不提倡随缘,而是提倡三种精进。
因此,我们应该把实践的过程和最后的心态调整区分开。
问:您作为一名修行人,在传法布道的过程中已经殚精竭虑了,而您又付出这么多心血,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修建学校。我想请问,世俗教育对这些孩子重要吗?您做这些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呢?
堪布:我出家后最初的二十年里,在学院里心无旁骛地闻思修行,那时看到别人办学校、搞慈善,我会觉得这些都是世俗法,没什么意义,自己好好修行才对。后来我去家乡的一些学校时,看到那里的教育特别落后,失学率非常高,觉得自己以佛教徒的身份做一些事,也许能改变当地教育落后的现状。
大概在2006年,“爱基金”开始运作,我这边也开始搞“启动爱心”的活动。两个项目都有“爱”,创建时间也基本相同。从那时开始,我发心做一些助学方面的事情。
我办中学也好、小学也好,至今都感觉非常开心。如果自己当年没有启动这些项目,如今很多牧民的孩子可能连字都不认识。现今是信息时代,如果他们是文盲,那连发微信都不会,这样的生活还是挺可怜的。
我捐助的并非佛教学校,而是世间的普通学校,因为觉得世间智慧对于孩子们的一生也不可或缺。其实,我没有想过让孩子们将来一定要出家,或者让他们一定要获得佛教的高深境界,只是希望,他们至少能得到初中或高中的教育,因为这会给他们的人生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办学校的过程中,有时自己难免会与很多世俗人交往,陪他们吃饭等。累的时候,我也会反问自己:你作为一个出家人,好好修行、好好念“嗡玛尼巴美吽”就行了,为什么要去忙这些呢?但一想到这些孩子将来的命运会得到转变,又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很有必要。
作为佛教徒,应该看看自己身边人的状况,如果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就要坚定地去做。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别人想什么、说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以一颗善心做该做之事,并坚持到底,这非常有意义。
问:我的老公经营一家企业,现在正在学习佛法。他说,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可能会造作一些恶业,所以他现在不敢受菩萨戒,想等明年把公司交给别人再受戒。请问这样可以吗?
堪布:若用智慧观察,发现自己现在受戒的因缘不太成熟,想等因缘成熟的时候再受,对于这种观点,我是赞同的。
问:为什么说好人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而坏人却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
堪布:好人成佛需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而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仅仅是世间人的说法而已。若想开发自心最深处的觉悟智慧,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要历经千辛万苦。
好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而成佛的说法,主要来自民间或者《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佛经中并没有这种说法。如果好人都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那坏人更要历经翻倍的劫难。事实上,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不断闻思修行,最后因缘成熟的时候,都会瓜熟蒂落,获得成就。
当然,很多禅宗公案中也讲,当觉悟的上师、虔诚的弟子等殊胜因缘聚合,会有当下开悟的情况。因为每个人的根基和因缘不同,所以开悟的经历也会有所不同。
问:我和朋友有时候会做一些助学活动。有一次我儿子对我说:“小朋友们如果不上学,会活得非常快乐,你们帮助他们上学,他们就会因为不好意思而必须去上课。你们以后助学之前,能不能先征求一下小朋友们的意见,问他们愿不愿意去上学呢?”儿子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想知道成功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标准衡量人生的成功?
堪布:有些小朋友不爱读书,觉得放荡特别快乐。但一般有智慧的父母都会劝诫孩子,告诉他们这只是暂时的快乐,如果在最宝贵的青春时期没有读书,一辈子就可能荒废。我们不应该顺从孩子们幼稚的心态,让他们只得到暂时的快乐。这一点,作为家长应该都知道。
现今,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成功,都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谁拥有花不完的钱,谁就算成功了;如果谁没有钱,即使他其他方面很优秀,也被视为不成功。机场里卖的所有成功学的书籍,都在谈金钱;播放的大部分视频,都是马云的演讲。很多人都想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但想再多也没有什么用。
我认为,衡量成功的标准是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无论你在什么样的平台,如果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了,这时于你个人而言,就已经成功了。当然,在别人眼中不一定,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问:我们在山东成立了一个往生净土的平台。我是晚课音视频的制作人,也发心做晚课播放工作,但我始终对自己不抱信心,想请您指导,看一下我的晚课安排是否合理。
堪布:你所说的平台我不太清楚,等会儿我具体了解之后,再给你回答。你们发心推广净土法非常好,一些具体操作大家可以共同商量。
我还想提醒一下,你刚才说对自己没有信心,其实,信心于每个人而言非常重要,你如果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也很难信任别人,希望你能在这方面努力。
最后,希望我们一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做慈善是在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这也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