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东京池袋【闻思修与发心的重要性】

第49场日本东京池袋公开演讲Ikebukuro, Tokyo, Japan日本·东京2015 / 11 / 13闻思修与发心的重要性

Taking Initiative: a Buddhist Practice

主持人:

朋友们,晚上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聆听堪布仁波切的开示。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本次海外弘法,足迹遍及欧洲和非洲,途经九个国家。为了利益各个国家、民族的有缘众生,堪布不辞辛苦,历时一月有余,飞越万水千山弘扬佛陀教法,利益有情众生。在日本弟子的再三祈请下,堪布终于在全球弘法的回程中,来到了日本东京。

堪布依止晋美彭措法王系统闻思修行三十余年,传讲佛法二十八年,期间还翻译了大量藏文佛教论著。不仅如此,堪布还曾先后受邀,在全球一百余所著名学府做了精彩演讲。

堪布循循善诱,教诫弟子应树立以闻思修为主的正知正见,发菩提心,为弘扬正法、救度众生而精进修学。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能空耗暇满难得的人身,应该精进修行。我们发愿跟随堪布,为弘法利生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不过,发心占用了很多闻思修时间,有些道友不禁犹豫,不知道自己的闻思修重要,还是发心重要,该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下面,有请尊敬的堪布,为我们慈悲开示——

很高兴今晚与大家见面。前面的一些讲座主要针对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今晚的讲座,参加的人主要是佛教徒和佛教爱好者。我们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互相交流。有些听不懂汉语的佛友,可以听日语同传翻译。

今晚的交流比较随意,我会给大家讲一下《修心八颂》,它是藏传佛教著名的修心法,极具加持力。此外,我还想简单讲一下闻思修和发心的重要性。

不断学法,才会持续提升

其实,你们不一定能从我讲的内容中学到很多知识,但我从你们身上,包括表情、眼神、一举一动当中,却能学到很多,这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我们的财富有些是有形的,比如美金、人民币、日元、黄金等;有些是无形的,虽然无形,却会给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生带来很多帮助,其价值有时超越了金钱、感情等人们希求的外在事物。

我觉得人在任何环境、时代当中,都要不断学习。一旦停止了学习,前进的步伐就会戛然而止,也很难有提升机会。

今晚的交流也算和大家轻松聊天。如果佛教思想对整个人类有益,我会不断地弘扬、学习;如果对人类没有什么意义,或者只对少数佛教徒或者对我个人有利,我不会不辞辛劳地到处为别人讲说、传递。但我经过三十多年不断研究、思考和体验之后,内心的感触是:佛教思想的确会为整个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佛教修心法,让心真正强大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压力巨大的时代,人们的内心会受到各种冲击。不管是欧美人还是亚洲人,都很需要精神上的一些调整和修行。而仅仅依靠世间知识或者外在的科技、财富等,很难满足内心的需求。我非常希望,大家尽量学一些佛法,学的时候,不要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一定要真正地研究、思维和修行。

日本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只相当于中国的二十五分之一,人口也只有一亿多,但日本的经济、科技等,却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当中位居前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前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觉得国家是否强大,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就像人并不是身体强壮就一定强大一样。真正的强大取决于内在的力量。

虽然依靠内在的智慧和力量,日本现已跻身世界强国行列,无论外在的科学技术,还是民众的生活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但人们的内心是否快乐呢?可能很难说。如今,日本的自sha率高居不下,也能反映出人们内心的痛苦。明天我会和一些自sha未遂者、自sha者家属,以及心理医生,就自sha方面的问题做一次会谈。

现在不仅在日本,世界各国的自sha者都非常多。为了使我们自己能平安、开心、顺利地度过一生,学习佛教强大的修心法门非常重要。

此外,我们作为有智慧的人类,一定要知道确实存在来世,不应只想今世短短的几十年,还要考虑自己来世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的长远前途。如果只活成一个今生的动物,只关心今生的吃喝拉撒,即使科学再发达、物质再丰富,思维方式也不一定会提升、超越。

在未来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一种使自己内心真正强大的法门。因为,我们不但会感受个人业力所造成的痛苦,也会遭遇全人类共业所带来的危害,这时内心一定要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这不是军事强大或国力强大所能解决的。

让内心强大的方法,在佛教中的确存在。如果很系统地学习,完全可以获得。在藏汉两地,我们这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通过系统学习,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离开了痛苦的网罟,寻到了解脱的绿洲,生活得非常有意义、有价值。

学佛团体,为系统学佛保教护航

我很希望在日本能有一个系统、认真学佛的在家人佛教团体,因为想在日本建立一个出家人团体,确实有一定困难。

我大概十年前就想过,最好在日本能有一个系统学佛的团体,但那时自己确实无能为力。虽然以前也有很多人组建过,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

如果没有以团队的方式系统、认真地学习佛法,只是短时间学一下,虽然暂时来讲未尝不可,但从长远来讲并不究竟,因为学佛不像打麻药,不是暂时停止你的压力和痛苦就可以了,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像得了烦恼和痛苦的慢性病。想治好这种慢性病,吃一两副药很难根除。因此,我很希望大家能有次第、有组织、有纪律地学习佛法。

系统闻思修,才能树立正见

我不知道你们这样学佛能坚持多久,但我相信,很多人的决心是坚定的,不会出尔反尔或者半途而废。世间人学习科学技术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终生。学修大乘佛教,更不会一蹴而就,极少有在十年八年就修成的,按照大乘佛教的理念,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都要不断地度化众生。希望我们很多佛教徒,都能认真、长期地学习佛法。

现在很多佛教徒都觉得供养上师特别有功德,认为做好供养就可以了;有些认为跟上师朝拜寺院,到处旅游,就算已经依止上师了,就OK了;有些认为在微博上、微信上和上师聊聊天,就已经成了上师的弟子;有些觉得给上师寺院捐款,就成了上师的弟子;还有些认为,简单看一下上师的法本,去一下他的寺院,或者彼此认可:“你是我的弟子,我是你的上师……”就可以了。其实,这样承诺只在佛陀住世时期可行,除此之外,一定要通过闻思修行与上师结上法缘,才能形成师徒关系。

既然如此,做这些有没有用呢?还是有用的,可以说,上师与弟子之间,始于一个很偶然的因缘,然后依此可以结上善缘。不过,依止上师最根本的目的是闻思修。现在佛教徒主要是缺乏系统的学习,我不管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道场,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

我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现在佛教已经变得越来越形式化。表面上看,很多寺院装修得特别庄严,但里面除了佛菩萨像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修行人。即使有,也鲜有讲经说法,这使得很多佛教徒不要说大经大论,连基本的道理,比如什么是三宝、供养、布施、六波罗蜜多都不清楚。我不是指责哪些地方不好,而是希望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

什么特色呢?作为在家居士,可以先学一些基础法门,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依止善知识、皈依、发心等。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受,然后真正去实修。

有些人可能想:“哦,前行法很简单,对我来讲不重要,我要求最高的大圆满法。”有这样的希求虽然很好,但很多人可能连基本的因果都不相信。如果基础不稳固,高深的法将很难修起来。

今天有个人对我说,他虽然相信人有来世,但却不想关注它,只想关心自己的今世。我说:你如果真的相信,就会像关心自己的明天或下半生一样,关心自己的来世。

我听说日本相当一部分人,并不重视自己的来世,但对各种宗教仪式却非常重视。很多父母会抱着新生的婴儿去教堂接受洗礼;年轻人经常在教堂举行婚礼;死亡之后,家人会把其灵牌放在佛教寺院……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会融入几种不同的宗教仪式,这其实是很开放的。

我并不反对日本信徒搞各种仪式,但我觉得学习佛法更为重要。在懂得佛法的基础上,参加佛教仪式才更富有意义。我对其他宗教不是很了解,没有反对或赞叹的权利,所以不破也不立。但从佛教的角度讲,今天在座很多人都是佛教徒,各位目前对佛教的认知程度怎么样呢?

在十几年前的中国大陆,佛教徒整体的佛法水平并不是很高。以前我去过中国很多省市,有些地方去过多次,也算比较了解当时的状况。现今中国的佛教徒已与以前完全不同,很多年轻人通过系统闻思,已经变得很有智慧。这些年轻人大多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或者学校的老师,整体素质比较高,学起来非常容易。我觉得如今汉地的年轻人,还是很有希望的。

很希望我们佛教徒的相续当中都能够具有教法和证法。所谓教法,就是所听闻的佛教经论。所谓证法,就是通过闻思修佛法,内心当中真正通达了这些道理。比如,对于佛教所说的万法无常之理,光是口头上说说肯定不够,一定要在修行中体现出来,最后在生活当中,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能以无常观来摄持,这就是真正的证法。

系统学修,可以做到

如今,我觉得中国很多佛教徒都比较有希望。因为在汉地有很多学佛团体,他们十多年以来,一直非常认真地学习佛法,基本上一周集中一到两次共修。

他们大多数人也很忙,尤其在北京和上海,人们生活节奏和日本差不多,早晨走路速度都非常快,急急忙忙去上班,司机开车速度也很快,虽然不是高速公路,却像在高速公路开车一样。尽管他们很忙,但一直坚持学习,通过不断努力,现在确实学到了一些佛教知识。

我对日本佛教徒的现状,不是特别清楚,但以前与我有联系的一些佛教徒,都不是很稳定,每次学到中间的时候不是不学了,就是跑到别处去了,但他们在别的地方也没有很好地学法,这是非常可惜的。前两天我就这个问题和个别佛教徒谈了一下。我直接对他们说:“像你们这样学佛,其实是在浪费时间……”当然,我知道日本也有一部分佛教徒非常虔诚,学得相当好,并非所有人都不爱闻思。

做有内容的佛教徒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道友爱上闻思修行。为什么我这样强调闻思修呢?因为,如果没有闻思修,佛教徒只是一种形象,如同包着一个外壳一样。没有内容,只依靠外相而显示的任何仪式,都是不完美的。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闻思修行的重要性。

目前,虽然整个日本的佛教徒特别多,但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佛教水平到底怎么样很难说。我相信成长在这个国土上的人,世间智慧应该非常不错,为人处世也很善巧。但我更关心的是出世间智慧是否有所提升。

希望大家不要一听别人说什么,就马上跟着跑,而应该长期、稳定地学习,这样才会知道怎样调整内心、怎样修行、怎样从生生世世的轮回中解脱。

不知道日本有多少人想解脱?希求解脱非常重要。很多人都说自己相信来世,如果真的相信人有来世,肯定会关心来世的解脱。但真正希求解脱的有多少人呢?每个人可以扪心自问。

也许有些人不太在乎来世,觉得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无所谓,只要自己这辈子活好就够了。如果抱有这种心态,不一定能获得很高的境界。希望我们佛教徒,在有些方面还要深入思考。很多道理通过闻思才能真正明白。

闻思修的几个关要

一、需要在具相的上师面前听受。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上师,也可以在网上听受。现在网络非常方便,很多上师都在网上授课或组织大家共修,如果想听,完全可以听到。

以前,藏地出世过很多高僧大德,比如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龙钦巴尊者、麦彭仁波切等。我经常想,如果有他们的录音或录像该多好啊,一定极其珍贵。包括我的上师法王晋美彭措,他的录像和音频都特别珍贵。有时我在看上师传法的录像时,觉得好似回到了从前,亲自在上师面前得授此法的传承。虽然以这种录音或录像的传承,为别人传授有一定困难,但自己得到、接受应该没有问题。

二、学佛需要精进。我们虽然处于一个特殊时代,但并不是没有学法的机会,只不过很多人忙于世间法和各种琐事,喜欢散乱而已。有的人对我说:“在日本生活太累了,一天工作很长时间,下班后累得不行,不要说学习,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了。”但我想,喘气的时间肯定还是有的,否则怎么活下去呢?

我来日本,每天都要讲课,有很多事情要做,确实有点累,但如果精进一点,还是会有修行的时间。我想你们很多人不一定像我这么忙,但我多年以来,基本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习和修行。我不是很精进、坚强的人,但对自己短暂的人生应以什么方式获得真正的实义这个关键问题,却非常清楚,所以我才会坚持下来。

三、学佛要有耐心和毅力,并且最好有组织地学。否则,今天学,明天不学,很难坚持下去。我特别感谢参加学习的道友们,你们顶住了各种困难和压力,一直坚持学习非常不容易。我听说很多人都退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本来有些人很有智慧,但可能因为人格不稳,或者烦恼深重,或者被其他事物引诱,没能坚持下来,这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有人对我展现他世间的功德,比如赚了多少钱、现在拥有多少亿、买了多少房产、开了什么公司等等,我听了都没什么感觉。但任何国家的人,如果告诉我,他认真学修佛法很多年了,我听到之后都会非常高兴,觉得他很了不起,随喜他的勇气,也很想多看看他。也许这是我的习气吧,自己对这方面比较执著。

当今时代,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长期闻思修行的人却越来越少。藏地也是如此,除了我们佛学院人数不断增加、需要控制以外,其他很多寺院的出家人都越来越少,越来越世俗化了。

以前,藏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信仰佛教,但现在,年轻一代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已对佛陀没有很深的感觉了。他们看到影视明星时,眼睛会睁得大大的,而见到释迦牟尼佛像的时候,却经常打瞌睡。

这一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呢?应该是科技信息化导致的,它使人们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低俗化。这个时候,我们能否把握住自己呢?如果不能,第一次、第二次别人会帮你,但如果一直依赖别人,最后自他都会失去信心。如果发愿,无论在什么环境中,自己都要坚强地站起来,也许到了一定时候,你的内心就会变得坚强起来,无需再依靠任何人。

四、学佛需要明确以解脱为目标。

希望大家好好地闻思修行,这并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你们自己将来能够从轮回中解脱。轮回里充满了烦恼和痛苦,如果不用一些佛教的理念调整内心,确实难以面对。不要说为社会做贡献,自己可能连活下去的勇气都不一定有。

其实,闻思修行的重要性从很多方面都可以讲,但我有感而发,觉得希求解脱非常重要。

肩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

此外,我还希望大家,尤其一些年轻人能尽量发心,不能仅求自己离苦得乐,还应肩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

所谓发心,不是让你们做供养,而是自己一边学法,一边做弘法利生的事情帮助大家。比如,大家共修时需要辅导员,当自己稍微有点智慧的时候,就要勇于担当,而不要推脱“我不行,不敢讲”“《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太深了,太多了,太难了”等等,这样以很多理由来推诿没有必要,行持善法需要勇气。每个人都应该争取当辅导员,这不仅对自己有帮助,也可以帮助其他人进步。道友之间一定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团结,才能成办利生事业

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情,最好以组织的形式来做。日本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人却很厉害。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日本人有一种组织观念。同样,如果佛教团体的组织性较强,大家彼此配合、团结,就会形成一股很强的力量。藏地有句俗语“五个指头握在一起,就变成了拳头”。一根指头的力量很弱,但五根指头握成拳头之后,力量就会变得非常强,可以打少林拳或太极拳。

同样,一个人想弘法利生很难,但如果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力量就会变得很强大。希望大家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团结。

怎样才能团结呢?内心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任何一个道场,如果利他心培养得不好,闻思修行不好,道友们就会每天讲很多无聊的事情,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是非,互相拉扯。如果一个道场非常重视闻思修行,每个人都特别发心,齐心协力做事,里面就几乎听不到是非,即使偶尔有,大家也不会把它当回事。

其实,道友之间有矛盾也很正常,互相稍微说一说就过去了。夫妻之间也经常产生矛盾,比如,一个日本人和一个中国人在一起生活,新婚宴尔特别甜蜜,但慢慢就会因为习惯、爱好等不同,产生很多摩擦。两个中国人在一起生活也是如此,刚开始难舍难分,但慢慢互相就没什么感觉了,相处久了,甚至还会互相讨厌、看不惯。

人是比较奇怪的动物。有时候和喜欢的人分开了,心里很难受;但长时间在一起,又会闹矛盾。最初觉得,对方是全世界七十亿人当中,自己最喜欢、最合得来的,但到了最后,又觉得他是七十亿人当中最坏、最令人讨厌的一个。

有时佛友之间也是这样,刚开始非常和睦,但慢慢地互相都不理不睬,甚至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互相吵架、生气。这说明自己还没有学好《入菩萨行论》。我到日本后听到了一些民间故事,说某个道友和某个道友关系不太好,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一个人说了什么话,后来对方知道就不高兴了,从此之后再也不理他了。其实事情很小很小,如果真正学好了《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矛盾。

心法需要用心体会

一会儿,我为大家讲一下《修心八颂》。《修心八颂》所说的道理,并不是很难理解,但因为大家学得不多,可能觉得不可思议。

按理来讲,像在座各位这样有智慧的人,五部大论、密宗续部等深法都应该学习,不应只求一些灌顶。以前中国汉地也是这样,弟子们在上师面前求一个灌顶、舔一下加持品就特别开心,觉得这些酸酸甜甜的加持品很不错,对此特别执著。事实上,他们得到的只是舌头上的味道,不一定能得到法味,因为一般人只有闻思修佛法,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法的味道。

当我们内心真正得到法味之后,世人难以面对的很多问题,比如,遭遇突如其来的灾害、别人对我们的严重伤害、身体的病痛等,都能坦然面对。这会令世间人非常惊讶,觉得不可思议。

反之,如果内心没得到法味,世人轻而易举能面对的事情,有些佛教徒反而难以逾越,非常痛苦。一些非佛教徒经常向我抱怨说:你们佛教徒很坏,我们都不计较的事情,你们却斤斤计较。有些修养较好的世间人,确实很宽容、豁达,根本不把一些小事放在眼里,更不会计较。但我们很多佛教徒,却经常为了某个道场、某位上师、某位道友的一些小事吵来吵去。听说你们这边学藏传佛教的有几百个人,可能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如果里面分成几派,互相排斥,彼此都会不开心,这样没有任何必要。

希望大家能保持一种和睦的气氛,增进彼此的团结。有必要时可以在一起,没必要时也无需跑来跑去、拉来拉去,彼此洗脑宣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都是合理的。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包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另外,希望大家能认识到学习佛法的重要性。如果学得不够,很容易变得不伦不类,既不像世间人,也不像真正的佛教徒。世间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喝酒、打牌、吃肉等等。我们不吃肉、不喝酒,与他们的类别不同。而真正的佛教徒,有自己的闻思修行,严守戒律,如果我们没有做到这些,与真正的佛教徒也不是一类。

希望我们佛教徒有一种内在的佛教素养。我相信你们在世间都有很强的能力,否则很难定居日本。你们可能也懂很多种语言。昨天,我拜见了一位日本出家人。他精通好几种语言,刚开始讲梵语,但我带的几名翻译都不懂,后来他又接连讲了巴利语、藏语、日语和中文。我相信你们很多人在语言、文字等世间学问方面都下过很大功夫,这一点我要特别向大家学习。但在佛学专业上,可能我花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因为我出家的时间较长,出家以后也没有天天为了吃饭而活着,基本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研究佛法上。

我的想法是,若真想成为一名佛教徒,最好不做名义上的佛教徒。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名副其实”,意思是,名称与实际相符。既然成了一名佛教徒,理应懂得佛教的教义,内心具有戒定慧三学。否则,即使有了皈依证,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一些道友有五六个法名,每遇到一位上师,就让他给自己取一个。虽然法名取了一大堆,但这些上师的法自己却没有得到,内心依旧空空如洗,这样不能叫名副其实。

如今,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都有名副其实的佛教徒,也有徒有虚名的佛教徒。我有时非常担心,害怕自己变得徒有虚名,所以一有时间就会学习各种知识,过程中深深感到,人确实不能离开学习。我听说日本人也特别喜欢学习,很多人坐车的时候也在看书。希望大家对佛法也能这样,通过不断闻思修行充实自己。

我今天最强调的是,希望大家能长期地闻思修行,同时发起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力所能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随学佛陀,为求法而苦行

在场有些道友好像是从北京、广西,以及附近一些国家过来的,很多是为了求法而来。不过,我最近一直在大学演讲,在学校讲佛法不是很方便。无论在中国、日本,还是美国,很多大学不仅限制弘扬佛教,对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传播,也都有所限制。其实这样也很好,如果大学变成了弘扬宗教的道场,不知道培养出来的人会变成什么样。

这些道友从很远的地方过来,如果没有得到法,确实有点可惜。如果得到法,这一趟也算值得了。

《贤愚经》里讲过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有一世转成一位国王,他为了向婆罗门求得一个偈颂——“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在身上挖了一千个洞,点燃一千盏灯,经受了极大苦行。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也记载了佛在因地为一个偈颂而付出宝贵生命的公案。比较而言,远道而来的道友,为了八个颂词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也是值得的。

略释《修心八颂》

今天比较方便,所以我给大家传一下《修心八颂》。学过《大圆满前行》的人,都知道这部法的殊胜性。自古以来,很多人通过了达其中一个颂词,便获得了成就。《修心八颂》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没什么不懂的,但修起来并不容易。我一边用藏文给大家念传承,一边稍微解释一下。

《修心八颂》极具加持力,我每去一个国家,都会尽量给当地信众传一点法,包括《佛子行》《修心八颂》等。下面,我就简单讲一下。

第一颂: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我们应当发愿,要以胜过爱如意宝般饶益有情的意乐心,时时刻刻倍加珍爱轮回中的一切众生。

一般来讲,世间人都有爱自己父母、孩子等家人的习惯,但将所有众生都视为老母有情,以胜过爱世间最珍贵的如意宝那般爱他们,刚开始会比较困难。日本人还算好一点,欧美国家的很多人都难以理解,觉得为什么要爱他人呢?应该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才对。不过,学习佛法以后,很多人不但理解了,而且菩提心修得特别好。

希望大家刚开始不太适应的时候,不要急着诽谤,而要多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爱所有众生?也许你一年、两年想不明白,但再过几年可能就会豁然开朗,觉得自己确实应该爱所有众生,这才是所有思想中最有价值的。

第二颂: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我们在生活中与任何人交往时,不管对方是高层人物,还是低层人物,或者与自己同等的人,都不应该傲慢,要把自己看得比对方卑下,并且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诚心诚意地提供帮助,奉献爱心。

我去大学演讲的时候,有些老师特别傲慢,尤其一些擅长学术研究的老师。当然,也有很多老师谦虚有礼,非常尊重别人。我这次来日本看不太出来,也许有的人内心比较傲慢,但表面上对别人还是恭敬地行弯腰礼——这是一个很好的礼节。

我在家乡办了一所学校,我告诉学生们每次看到老师,都应该行礼。我觉得礼节非常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心里要恭敬。如果心里特别讨厌对方,只是表面上低头、弯腰,也不是很好,应该真诚地尊重别人,奉献爱心。

与任何人交往,都不应该傲慢,因为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即使是最发达国家的zongtong、世界最富有或最美丽的人,如果仍是一个凡夫,都会有诸多不可告人的缺点,内心也会隐藏着各种烦恼和痛苦。

我本人常有这种感觉,当别人说我时,我会觉得很爽快,因为觉得自己确实没做好;而当别人夸我时,经常感觉夸得有点过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人最好不要心怀傲慢,而应谦逊有礼。

我想,这一颂在日本讲应该会得到认同,在其他地方讲可能有点困难。前些天我在一个国家讲了之后,一个老外特别不高兴地问:“我为什么要尊重所有人呢?”

第三颂:

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

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观察自心,当内心的贪、嗔等烦恼刚刚萌生,即将危害自己与他人之时,应该想尽一切办法立即强行斩断。

今天我在早稻田大学的时候,听一个人说,他的母亲从未产生过烦恼。我很想见一见他的母亲,问问她是怎样做到的。

心生烦恼,不仅令自己痛苦,也会恼害别人。比如,一个家庭当中,如果一个人性格暴躁,经常发脾气,那所有家人都会感觉不舒服。一个团体当中,如果一个人性格不好,会影响所有人的情绪。尤其出去旅游的时候,如果游伴性格很好,这趟旅游会让人非常开心,留下难忘的记忆。如果游伴性格不好,经常抱怨、计较,在住宾馆、吃饭等过程中,就会与人产生各种矛盾,特别麻烦,整个气氛都会被他搞坏。

我们应该时时观察内心,在烦恼刚刚萌生时,就立刻将其斩断。如果实在无法断除,也要尽量控制,不在别人面前显露,以防扰乱他人的心。《入菩萨行论》云:“如树应安住。”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不要说什么,应该像树一样安住不动。如果能做到这样,也算不错。

第四颂: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

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当目睹恶劣众生对我们制造各种违缘进行加害,内心遭受剧烈痛苦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值遇珍贵的宝藏一样,以难得之心来爱惜、保护他。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性格不好、修行不好的人,他们做出各种让人讨厌的事。这时我们不应为此烦恼、痛苦,而要像获得如意宝一样,开心地接受。

第五颂: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

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如果有人以嫉妒心对我非理诽谤,我愿将一切痛苦、损害、失败自己代受,把胜利和利益奉献给他人。

《大圆满前行》里有这方面的公案,大家方便时最好看一看。如果自己对某人很好,而他却因为嫉妒在众人面前诽谤自己,说自己坏话、过失。这时,我们能否不但不以牙还牙,还以欢喜心把他视为上师呢?

如果自己修行比较好,可以找一位脾气很差、性格不好的人作为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如果非要找一个性格特别好的人做朋友,从某个侧面也说明了自己修行不好。我们不应该害怕坏友,因为他会对自己的修行很有帮助。以前,阿底峡尊者就找了一位脾气特别差的弟子给自己一直当侍者。

现在,很多佛教徒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敢接触性格不好的人,常常避而远之。其实这没有必要,应该勇敢地面对,如果经常对别人有种抵触情绪,别人也会如此待你。长此以往,自己的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狭小。

希望在座的每位道友,至少能与一两位性格不太好的人交朋友,不要看到某人参加活动,就远远地躲开。看到他在之后,应该更积极地参与,这样才能更快地提升自己。

第六颂: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我以前饶益、帮助过某人,对他寄以深切的厚望,然而,他却恩将仇报,对我无理陷害,此时愿我能真正视他为善知识,毫无怨恨之心。

第七颂: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愿我能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将一切利益和快乐奉献给所有的老母有情,而老母有情的种种苦痛,我愿独自默默取受。

虽然做到这一点确实困难,但我们还是应该朝此方向不断努力,尽量修自他交换。平时最好经常想,将自己的快乐和善根奉献给所有的众生。在菩提心的修法中,修自他交换的功德非常大。

利益众生的时候,可以直接去帮助,也可以通过念经、念咒或回向等方式,间接地帮助。

第八颂:

愿我所行此一切,不为八法念垢染,

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这是最后一颂。愿我所行持的一切行为,都不被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染污;愿我能了知万法的实相——究竟胜义谛中,一切皆为空性;世俗谛中万法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以此断除所有的执著,最终脱离四边戏论的束缚而获得究竟解脱。

希望大家都能修持以上这些善法,修的时候需要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摄持,不要被有毒的实执束缚,最后很好地回向。

《修心八颂》是藏地非常著名的朗日塘巴尊者所著。虽然只有短短八个颂词,看起来很简单,一张纸就可以写下,但做起来却非常困难。

我在三十年前,无论到哪里,都喜欢传讲这部法,三十年后的现在依然如故,以后无论自己能活多久,有生之年应该还会继续传讲。我不仅为人传讲,自己也在每天修,不过修得确实不太好——每次出门都会找脾气好的随行人员,害怕路上出问题。

这部法的意义和加持力非常大。我虽然会讲,但做起来确实感觉很困难。很多人可能也是如此,口头上自称为佛教徒,但行为却经常没跟上。这时候,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加持来刺激自己。一般来讲,没有刺激,修行是不会进步的。

现场互动

问:我十二年前来到日本,这次是从大阪过来的。我五年前接触佛法的时候,在网上偶然看到堪布在wuming佛学院的一个开示,从那时起便认识了您。

我来日本以后,吃了生鱼片等很多海鲜,现在身上经常过敏,并伴有其他病症,体质与在国内时很不一样。

我听闻佛法之后,便开始念诵《地藏经》,现在基本吃素,不再碰这些海鲜了。不过,我先生还在吃这些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去日本人家里做客,发现日本人经常请本地的法师来家里诵经,而这些法师也跟着大家一起出去吃生猛海鲜。我经常劝我先生吃素,但他总是说:“哎呀,我吃完了向它们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

我对此很困惑,不知道应该怎样把佛教的因果观在日本弘扬和传播。请上师开示。

堪布:对于任何一个科研项目,想要研发成功都需要做一个试点。你可以拿你先生做个试验,看看他能接受的点是什么,然后循序善诱,向他传播因果观念。

在座很多道友以前都是学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的。汉传佛教历来倡导吃素。个别佛教徒以前坚持吃素,但在日本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学着当地人吃肉和海鲜了,其实这样不太好。我觉得汉传佛教吃素这一点,值得全世界佛教徒学习。

日本佛教的一些习俗,我们很难改变。既然来到这里,就不要说他们的过失,最好用一种善巧方法来应对,否则,自己可能很难待下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有一种自我认知,保持原有的好传统。自己做好之后,慢慢会对周围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问:我以前看过您的一篇文章,里面讲述了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共业问题。请问,吃肯德基和麦当劳里面的点心和薯条,有没有共业?如果有,该如何忏悔呢?因为我以前经常吃这些东西。

堪布:吃点心和薯条应该没有什么共业。如果吃了麦当劳或肯德基里面的肉食,会有一些共业。这些业障可以通过念金刚萨埵心咒来消掉。

问:吃蛋奶素究竟吗?有没有果报?

堪布:事实上,即使我们汲取的是植物精华,也会涉及一些损害生命的现象。如果我们在一种食品的说明或介绍当中,没有发现直接损害众生的情况,食用之后,即使里面有一些罪业,佛教认为不会构成很严重的罪。

问:我是一名学生,想请教您关于传授大圆满资格的问题。请问是不是得过大圆满灌顶的人,就具有了传授大圆满的资格呢?藏地一般对此有什么要求?

堪布:为别人传授大圆满,包括灌顶和传讲,资格要求非常高,不是那么容易。并非得过一个灌顶就可以了,也不是某个人说你能传就能传了。

最关键要考量四点:一、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是否获得了证悟大圆满的一些验相;二、虽然得过灌顶,但如果没有得过所有大圆满教授的传承,也不行;即使得过传承,但没有修过,尤其没有完成五加行为主的基本咒语和修行,也不行;三、更重要的是,需要传承金刚上师直接或者间接对你认可和认证;四、不仅要对大圆满有所了悟,还要对所有的密宗法要,包括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三种无上瑜伽的教义,有所掌握……诸如此类很多条件具足之后,才可以为别人灌顶或者传授大圆满。

问:我现在正在修出离心,过程中我会看淡、放下一些东西,但与此同时,我对家人和朋友的感情好像也越来越淡薄了。我想请问,从修出离心到生起真正菩提心之间,需要一种怎样的过渡?我现在是不是有点修偏了?需要同时修什么法来补正一下呢?

堪布:其实,修出离心以后,人情不一定会变淡。因为当你很想从轮回中解脱的时候,自然会想到,与自己有缘的众生同样可怜,也需要解脱。一般来讲,仅仅有个出离心还不够,还需要生起菩提心。

人情或亲情淡了,不一定是修出离心导致的,也可能是自己在某些地方有些疏忽,没有特别关心他人造成的。

问:大乘佛教引导一切众生趋向解脱,但在现实生活中,轮回的许多众生一直在互相啖食、互相厮杀,而佛教徒却对此无能为力。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一现象?是否应该对他们说:请你们等我,等我成佛之后,来救度你们。

堪布:大乘佛教的发愿,对象极为广大,修行时间极其漫长,但如果我们以真诚的态度,猛烈地发起宏愿,并精进修行,有些人短短的时间内也可以成就。

藏地有位名叫克珠诺桑嘉措的修行人。我看过他的传记,他闭关四十年修菩提心,在短短的一生当中就获得了成就。这样的修行者还有很多,比如,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一位弟子——僧成论师,他在传记里讲述了自己修行的经过。著名的米拉日巴尊者,也是在一生当中获得了金刚持果位。汉传佛教当中,也有很多一生成就的故事。

表面上看,成佛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如果内心发起了特别强大的誓愿,比如,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只要轮回中还剩一个众生,自己就不取涅槃,继续度化……这样一来,在众生未度尽之前,自己就已经获得了成就。

问:于您而言,佛教是一种工具,还是其他什么?

堪布: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佛教:从词句角度讲,佛教是一种工具,依靠这种工具可以领悟佛法的意义;从所学角度讲,佛教是一种所得,即我们完善生命之后,最终得到的果位。

问:我看过您的很多讲座。很希望能在您座下学习。请问,想成为上师您的徒弟,需要做到什么?

堪布:想做上师徒弟的话,需要闻思修行。

问:第六世尊者仓央嘉措的诗非常有名。我刚才看到您的书里引用了他情诗里的一句话“不负如来不负卿”。请问上师,您如何看待或评价仓央嘉措?他的诗为什么会流传得这么广?

堪布:我看过仓央嘉措的广传和密传,对他的很多介绍都有所了解。表面上看,仓央嘉措是一个非常自在、洒脱和浪漫的人,写了很多优美的诗。他的经历也比较特殊,超越凡人。从其密传来看,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预言家,把未来发生的很多事都写在他的诗里。此外,他还是一位伟大的修行人,获得了超凡的成就。他的有些修行法门和次第,现在人很难想象,无数人因修持他的法门而获得了利益。

对于他的诗歌,世间人只懂得词句,并不了知其中真正的含义。比如,他写过一首诗:“洁白的仙鹤,请把双膀借给我,我不会远走高飞,到理塘转转就回。”表面上看,这首诗是在抒发一种感情,表达想去理塘的心愿。直到后来人们才明白,这是他的一个授记,说自己不久会离开人间,后一世,即第七世尊者会在理塘降生,很快返回人间。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神奇故事。

问:我来自早稻田大学,现在正在读研究生。我今年7月份去过wuming佛学院,并参加了地藏法会。我想请问,如果不出家,在世间从事什么行业对修行最有帮助?

我学佛是受父母影响,但我父亲只是烧香拜佛,信得并不深。他经常对我说:学佛不要太入迷了。我母亲则非常虔诚,现在正在学《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也跟着她在一个佛教团体里共修。

我很希望自己既能学好佛法,又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但我越来越发现,世间的成功人士经常造恶业。我研究的是亚洲流行文化,但现在的传媒界非常商业化,盛行一种不太好的风气,行业人士普遍造很多业。我很担心将来自己也会变成这样,心里常会有一些障碍。

堪布:对于年轻人来说,多思考人生的重大问题非常有必要。一般人都觉得成家立业很重要,虽然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思想定位。人在一生当中,尤其在年轻时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信仰的问题;二是自己修行的问题。

有些人一辈子忙于事业,当大限来临时,根本来不及思考,最后手忙脚乱,追悔莫及。反之,作为在家人,为了学佛而抛弃自己的工作,也不太合理。即使想出家,也不要特别着急,没有必要马上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放弃。

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善加取舍因果,按照佛教所说的道理和世间正理行事。如果觉得做某事确实造业很重,担忧自己的未来,那不一定非要去做,可以用一种善巧方法解决。

你现在不要对此过于担忧,可以从每件事上锻炼,最后就会发现,如果在佛法方面有很好的见地,那既不会违逆你的父亲,也不会违逆你的母亲。走好中间道,不但修行会圆满,事业也会成功,最后一举两得、十全十美。这样不是更好吗?

问1:我听受您的传承已有两三年了,但一直没有皈依。一个原因是,我听您说过,皈依上师之前需要好好观察。我今天想皈依您,可以吗?

堪布:你现在观察好了吗?

问2:观察好了,所以想今天皈依您。

堪布:在座有些人可能也想皈依,有些暂时还不想皈依。一会儿我念皈依偈的时候,不想皈依的人不用害怕,因为皈依是自愿的。

下面,我会按照《大圆满心性休息》的要求,念三遍皈依偈。请大家坐在原地不要动,也不用合掌。如果这次想皈依,就在心里默默想:从今天开始,我要皈依三宝。

我为大家做皈依,并不是将你们收为我的弟子,我只是在三宝面前做一名代表,证明你们自此以后皈依了三宝。就像佛教僧尼受具足戒时,有“三师七证”的规定一样。所谓三师七证,是指三位阿阇黎授戒,七位比丘作证。

下面我念三遍皈依偈,想皈依的人跟着念即可……

问:您是对我法恩最大的一位上师,非常感恩您。今天,我替我的孩子问一个问题,他在持咒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杂念,而且这些杂念是与佛像有关。他想知道为什么?

堪布:持咒的时候,心里想着佛像或咒语,是件很好的事,这不是杂念,而是佛念,这些念头也具有功德。一般在修行过程中,如果产生了各种分别念,应尽量把它们转化为佛念。

念佛有两种含义:一是念诵佛号,二是心里一直忆念佛陀、观想佛陀。如果经常观想佛像、佛的功德,这也是一种功德。

我觉得不论孩子还是大人,心里经常观想佛像是很好的事,不用特意排除。当然,修行过程中如果产生了一些杂念,则应该尽量去除。

主持人:

非常感恩大恩上师的慈悲开示!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