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南非开普敦瑜伽中心【皈依及其功德】

第43场南非开普敦禅修中心Cape Town Meditation Centre, South Africa南非·开普敦2015 / 10 / 31佛教的皈依及其功德Refuge and its Merit

主持人:

各位晚上好,让我们诚挚地欢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今天很荣幸邀请到这位具德上师为我们做开示,指导我们如何做一个好人。非常感恩仁波切!

索达吉堪布是喇荣wuming佛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与此同时,他还在慈善等方面创立了诸多利他项目。尤其是,堪布翻译了大量佛教典籍并不辞辛劳地在世界各地传法,使无量众生获得了利益。

堪布师从法王晋美彭措,而法王也是我们上师仓楚仁波切的上师。能听到同一传承上师的法音,我们感到非常欢喜。谢谢堪布,谢谢大家!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这个偈颂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祈祷文。内容是说,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末法时代无量无边的众生,发下五百个广大誓愿。有幸听到世尊名号的众生,会在菩提道中不退转。若以这个偈颂来衡量,在座各位应该都与释迦牟尼佛非常有缘。

皈依的涵义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话题是“佛教的皈依及其功德”。在座很多人都信仰佛教或者对佛教有好感,这样就会接触到“皈依”这个词。事实上,不仅佛教有皈依,其他宗教也有,比如基督教的洗礼,就是一种皈依形式。

佛教的皈依有多层涵义。有些人皈依是为了自己今生安康幸福,不受痛苦。虽然这也是一种皈依,但发心范围有点狭窄,因为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从轮回中解脱,这样才能生生世世离开痛苦,获得究竟安乐。若再进一步,皈依不只为了自己解脱,还为了让所有众生获得解脱,这才是佛教皈依的真正涵义。

世间也有很多皈依,只是人们不称之为皈依而已。比如,人生病非常痛苦的时候,会求助医生;学生为了获得知识,会寻找良师;孩子未成年之前,要依靠父母;世间男女为了生活不孤单,会成立家庭。这些都属于某种意义上的皈依。

所谓皈依,就是寻找一个安全处,依此获得安全感。现今,很多人因为生活不稳定、感情无着落,或者事业不顺利等原因,始终处于焦虑和忐忑不安的状态中。这时,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寻找一个可靠的依处。

佛教,是殊胜的皈依处

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找对自己的依靠处,不但要考量物质层面,还要考量精神层面。

物质依处,是指我们需要有吃的、穿的、住处、车辆等等,这些都是生存不可或缺的。一个人若没有物质的依处或者资源,会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我们在街上常会遇到一些乞讨者,他们因为缺乏住处、饮食等生活保障,每天不得不在街头漂泊、流浪。

精神依处,是指把信仰、智慧、慈悲心、道德观念、贤善人格等等,当作内心的依处。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依处,即使物质条件样样具足,心也会像乞丐一样到处流浪,毫无自在,始终处于压抑、焦虑等负面情绪中,缺乏一种安全感。

要想拥有稳固的精神依处,需要不断积累精神财富。而在积累精神财富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皈依,就像农民向祖辈学习,才能学会如何种庄稼;工人经过一段时间培训,才能掌握生产技艺;乃至世间任何一门高深的学问,都是在皈依一位老师,得到他的教授之后,才能获得。

相较于世间的皈依,佛教的皈依更殊胜。因为佛教所说的皈依的目的、方法、结果,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它是一股超自然、超想象的力量,也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能量。

皈依佛教,也需要因缘

皈依佛教,需要具足前世的因和今生的缘。一个人如果没有缘分,虽然好似对佛法感兴趣,却始终不愿意皈依。我觉得皈依佛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因缘,现在全世界有宗教信仰的人非常多,但佛教徒与基督教徒或伊斯兰教徒比起来,人数不算特别多。

此外,还需要对佛教有不共的信心。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心,即使佛法或者上师就在他眼前,他也不一定愿意接触。就像有的居士皈依几十年了,他的家人虽然不反对,但一直不愿意皈依。这属于信仰方面的问题。

三种信心

对佛教的信心有三种:

第一种是清净信,这是初步、简单的信心。一个人虽然对信佛的目的、佛教所讲的内容等不是很清楚,但他却非常喜欢佛教,就像有些孩童一进花园就特别开心一样。很多人都是依靠这种简单的信心而进入佛门,比如,觉得某位上师很慈悲、法会念诵的声音特别好听、佛像非常庄严,等等。

第二种是欲乐信。比较而言,具有这种信心的人,含有一些理性的智慧,他会观察不信仰有什么过失,信仰有什么功德,即会对功过进行分析。就像我们买一个产品时,会用智慧分辨它是真还是假、质量怎么样。具有这种信心,相对来说比较可靠,因为他不是随随便便信仰,而是对佛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差别、利弊等观察之后,才决定信仰的。

第三种是不退转信,又称坚固的信心。一个人运用自己最深细的智慧,结合严密的逻辑推理,反反复复观察很久之后,才确认佛教所讲的道理千真万确,继而皈依佛教,即称为不退转信。不退转信并不像前两种信心那样,有退转的现象,它永远不会退转。所以,以这种心态皈依是最可靠的。

理性皈依,让信心更稳固长久

佛教并不要求所有人皈依佛教,而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要对自己的身心有帮助,选择世间哪个宗教都可以。不过,在真正皈依之前,最好用智慧反复观察,如果觉得所皈依的对境具有过失、不究竟,最好不皈依;如果觉得教义非常合理,对自己的生活也有帮助,则可以选择皈依。皈依的选择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皈依佛教的人大致有两种:一种人自身的智慧水平一般,但非常有信心,这时,可以随着自己的信心和意乐,在因缘成熟的时候皈依。另一种人有一定的智慧和世间学问,我觉得这种人可以先用智慧观察,觉得合理再皈依,觉得不合理,也可以不皈依。

以前,我见过一位科技大学的博士生,他皈依佛教很多年了。我问他:“你是科技大学的老师,也读过博士,能说说你为什么皈依吗?”他说:“我觉得皈依三宝心里很舒服,但从没想过为什么皈依。今天经您一问,我真的需要想一想了。”

很多时候,有智慧的人也不经思考,莫名其妙或者仅凭舒服、喜欢等感觉,就皈依了佛门。我觉得,如果自身智慧较高,最好先深入观察一下佛教的内容。如果不经观察,一旦听到别人说三宝的过失,或者有人向你发难,你可能就会摇摆不定。如果有所动摇,说明自己的信心并不稳固。

皈依的目的

在汉地,很多人都非常在意皈依证,听说美国也有这种现象。有些人办皈依证,是为了免费进一些佛教道场。以前,五台山和普陀山就有凭证免费的规定。

其实,皈依证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藏地99%的人都是佛教徒,但好像没什么人有皈依证。相较于证书,皈依的心更为重要,因为皈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决心,是一种坚定的誓言。

皈依的心态分为几种:有些人是为了身体健康、消灾免难、升官发财、家庭幸福等很多世间愿望而皈依;比这更高的是小乘皈依,即为了让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最究竟的是大乘皈依,即为了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皈依三宝。

皈依的对境

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佛陀是觉悟者,觉悟了万法的真相。佛陀所宣说的教法以及证法,叫做法宝,它可以引导众生远离一切痛苦,获得圆满智慧。僧众,是指与我们志同道合,乃至菩提果之间一直指引我们前往菩提果的助伴。藏传佛教还经常讲皈依上师。我们应该以这四宝作为皈依对境,即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以前,有位汉地的大和尚对我说:“藏传佛教经常讲皈依上师,这样依人不依法不太好吧。”我对他说:“好像你给徒弟取名的时候,都用你的名义,并且在他们的皈依证下面,都有你的签名,这不也是皈依师吗?”后来,我们又进行了一些辩论和分析。

佛陀以善巧度众

皈依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悟心性的本来面目。如果直接对众生宣讲这些,很多人都难以接受。所以,佛陀先讲皈依三宝,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讲究竟皈依佛陀。继续抉择之后,佛即是自心的觉性,故而,皈依自心觉性,才是最究竟的皈依。也就是说,从最究竟的观点来讲,我们皈依三宝只是暂时的,并非最真实。

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和意乐,宣讲了了义和不了义法。针对不能接受深法的众生,佛陀首先讲了一些不了义的方便法,当他们根基成熟之后,佛陀才传授了义法,说出万法究竟的实相。

其他一些宗教或者世间科学家、学者等,很少在自己的论典中宣讲暂时引导众生的方便法,一般都直接说出自己认为最了义、最究竟的观点。

《法华经》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以前有位大富长者,膝下有一独子,此子幼时离家出走,长期在外漂泊,沦为乞丐。长者四处找寻,始终未能找到,伤感之情充塞内心,担忧丰厚家产无人继承。

五十年后的一天,儿子来至父亲舍宅乞讨,看到房屋装修华丽,一人威严地端坐在狮子宝座上,众人恭敬围绕。他怕自己招惹祸事,于是转身准备离开。正当此时,坐在宝座上的大富长者一眼认出儿子,心中生起极大欢喜,忙命人阻止儿子离开。儿子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父亲,忽见有人抓他,以为要丢性命,心生极大恐惧而昏厥过去。

父亲见状,知道儿子由于常年乞讨,心志下劣,强迫他恐会出事,于是心生一计。他先派二人雇用穷子来家里除粪,自己穿上破烂的衣服与他接近,然后逐渐提高他的地位。经过父亲的谆谆诱导,儿子心志逐渐增长,已能胜任管家等重要职务。

父亲临终之前,将真相和盘托出。此时,儿子已经心怀大志,完全能荷担起家业。

在这个故事里面,大富长者比喻如来,穷子比喻我等众生。也可以说,当我们尚未证悟,未达到觉性本位之前,佛是我们的导师;法是我们的修行指南和向导;僧众是我们的学伴。如果一直修下去,便会知道自己原来就是佛的亲子。

用智慧担负起双重责任

现今,很多佛教徒都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方面,自己作为修行人,需要完成学修任务;另一方面,自己也是家庭成员、单位工作者,需要处理各种事情。这个时候,一定要用智慧摄持,肩负起双重责任,既不能退失对三宝的信心,又不能耽误世间该做之事。

若一味忙于世间事而退失了对三宝的信心,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信仰佛教之后,内心会有真正的归属感。现如今,很多人的内心都极度空虚,无论有钱还是没钱,始终感觉孤独无依,经常莫名伤感。如果信仰佛教并配合一些修行,内心就会生起一种归属感。有了这种归属感之后,无论自己身处何种环境,遭遇何种困难,比如事业不顺、家庭破裂、身体生病等等,都可以坦然面对,平稳度过。

我经常看到一些没有信仰的老年人,好像一直在等待死亡,他们对生活已经不抱任何希望,非常无聊、无助。但有信仰的老人则相反,活得非常充实,对来世充满希望。

可见,对于任何人来讲,精神依托都非常重要。一个人有了信仰之后,可以修行、祈祷、念咒语,也可以观想轮回痛苦、万法无常、因果不虚等法义,或者思维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加持不可思议等等。光从思想上讲,就被填得满满当当,根本不会感到孤独、寂寞,也不会整天打妄想、期待或者抱怨。

皈依是佛教最殊胜之法

古印度有位著名的班智达,叫阿底峡尊者。有一次,度母对他授记说:“你如果不去藏地弘法,可以活到92岁;如果去藏地,虽然能利益很多人,但你自己会减寿20年。”后来,尊者为了度化众生,毅然来到藏地,最后确实只活到72岁。

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弘法期间,几乎天天讲皈依的功德。很多人对此生起了厌烦心,抱怨道:“您怎么天天给我们开皈依法会啊?”后来,他们还称阿底峡尊者为“皈依上师”。有些人甚至诽谤阿底峡尊者只会讲皈依三宝,不会讲其他法。尊者的弟子劝他说:“别人说您除了皈依以外什么都不懂,您还是讲些其他法吧。”尊者回答:“不用,我就讲皈依。所有的佛法中,皈依是最殊胜的。别人称我为皈依上师,是对我极高的称赞!”

以五条皈依戒守护皈依

大家皈依之后,应该遵守皈依戒。阿底峡尊者以前讲过五条皈依戒:

第一条,纵遇生命危险或者为了大的奖励,也不舍弃三宝。比如,有人让你放弃佛教徒身份,即使他威胁你的生命,或者许诺给你大量钱财、显赫的地位等等,自己也不应该答应。人类历史上,很多佛教徒都做到了这一点,始终没有舍弃三宝。

第二条,遇到重大的事情时,不寻求其他方法,唯一认为三宝能救护。

第三条,恒时忆念供养三宝,哪怕是一盏灯、一根香也尽量供养。作为佛教徒,应该经常念诵《随念三宝经》,并每天在佛堂做供养。

第四条,尽心尽力地令自他趋入佛门。很多基督徒都热心劝别人皈依,我们佛教徒在遇到有缘人时,对他讲一下皈依的功德,引导其入佛门,也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给他讲一些佛法的道理,从智慧方面引导。

第五条,无论去往何方,都要顶礼佛陀。我出门的时候,一般都会随身带一些佛像。无论在宾馆还是寺院,方便的时候就会对佛像顶礼。作为佛教徒,如果自己去的地方有佛像,应该经常向佛像顶礼;如果没有佛像,则应随身带一些佛像,这样就可以随时礼佛。这一点非常重要。

皈依、供养三宝的功德

皈依三宝能为我们带来很大利益。《帝释所问经》云:“唯有佛世尊,是世间大师,善降大魔军,能度诸有情。”意思是,佛陀是大彻大悟者,堪称整个世间最殊胜的善知识,他用慈悲心摄持的善巧方便,降伏了贪嗔痴为主的一切魔军,令无数众生的心获得解脱。当心获得解脱之后,身体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会随之发生很大变化。

经常供养三宝,对心的解脱有很大助益。《妙法莲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意思是,即使不是以很专注的心,而是以贪心、嗔心等散乱心,在佛像前仅仅供一朵花,功德也不可思议。渐渐地,就能见到十方如来,最终获得解脱。

大家平时可以在佛堂供养各种供品,这样做功德非常大。如果没有条件,做供水等微小的供养,也有无量的功德。

《妙法莲华经》云:“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意思是,以欢喜心通过歌声来赞叹佛陀的功德,乃至一个很小的声音,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会成为觉悟和解脱的因。

如果自己有能力演奏各种美妙的乐曲,并配以动听的歌喉来赞叹佛陀,功德更是不可思议。当然,也可以跟着念佛机或者自己唱诵一些礼赞文、佛号等来赞叹三宝,这样也非常有意义。

《妙法莲华经》亦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意思是,一人入于寺院或者看见佛塔时,哪怕用散乱心念一句“南无佛”,此功德也不可思议。

所以,当我们平时遇到困难和违缘的时候,若能一心一意祈祷三宝,除了前世不可逆转的极个别定业以外,佛菩萨绝对有能力帮我们把厄运转变成好运,我对此深信不疑。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一件事情。昨晚,俄罗斯一架载有224人的客机在埃及坠毁,机上所有人员现在生死不明。让我们一起念诵100遍观音心咒为他们祈祷好吗,嗡玛呢巴美吽……

现场互动

问:我觉得身语意的皈依比较容易,但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身语意成为帮助他人的三宝。另外,藏传佛教中讲皈依三根本,即皈依上师、本尊和空行。这应该是一种更深层理解佛法僧的方式,不过,我不太理解空行和修道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自己如何成为空行。请您开示。

堪布:我们应在寻求证悟的过程中成就利他。学了密法就会知道,三根本——上师、本尊和空行,是同一个本体。比如,修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时候,本尊、空行与莲师一味一体。三者虽是一体,但有不同的侧面或者特点,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悉地的根本,空行是事业的根本。

也就是说,我们修任何一个法,需要通过上师加持的力量才能成功,此外,想让他人的心得以改变,也离不开上师的加持;想要自己或别人的修行尽快获得成就,需要依靠本尊的力量;想让自己或别人的事业成办于各个角落,需要依靠空行的力量,因为空行有很多护法方面的助缘,成办事业非常迅速。总之,自己修行或者利益众生的时候,应该从三个不同侧面用功。

问:听了您的开示,我知道了藏传佛教还讲皈依上师,并把上师列为第四宝。我的问题是,藏传佛教有很多不同宗派,并且末法时代想找到一位真正的上师非常不容易。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上师呢?如何判断一位上师能否带领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皈依?

堪布:藏传佛教非常重视依止上师。依止上师的过程中,首先要善加观察,中间要认真依止,最后就能真正得到上师的教言。怎样观察呢?显宗和密宗都专门讲过上师的法相和条件。对于弟子来讲,应该观察上师是否具有智慧和慈悲、戒律是否清净等等。如果上师具足这些条件,自己对他也有信心并希望解脱,就应该马上依止。

问:我看一些佛书中说: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能舍弃三宝。但如果出于一些原因不得不舍弃佛教时,要求人们放弃生命是否合理呢?这么做真的对佛教有利吗?请问在什么情况下,这么做是有意义的?

堪布:其实,这表达的是对三宝的热爱,或者说一种精神。以前确实有这种现象,在特殊年代,很多人会逼迫佛教徒放弃自己的信仰。据说当时有一位佛教徒说:“虽然我口头上可以放弃佛教,但内心绝不会舍弃,即使离开人间,我也是一名佛教徒。”后来,他并没有遇难,反而脱离了危险。

实际上,不仅是佛教,世间也有这种说法。比如,在很多国家的军队中,年轻人应召入伍时,都会以自己的生命来宣誓,表达一种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所以,“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能舍弃三宝”这句话,不是说一个人入了佛教,就必须为三宝放弃生命,就像加入ISIS组织那样,必须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国家,并没有这个意思,它表达的是一种皈依的决心。

问:您刚才讲到三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和胜解信。我认为,胜解信的状态基本接近成佛了,也就是马上证悟心之本性的一个状态,这时才皈依是不是太晚了?您能否再详细解释一下胜解信。

堪布:不晚,这时候刚刚好。因为,如果你在生起不退转信之前就皈依了,中间很容易因为没完全了解三宝的功德而退转。如果自己通过辩论、研究,最后真正知道三宝是自己唯一的皈依处之后再皈依,是很好的。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以清净信或欲乐信而皈依也很好。我最初皈依三宝的时候,也只有前两种信心,在翻译完三十多万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之后,觉得自己的信心已经转成了不退转信。所以,我刚开始虽然有信心,但后来这个信心才越来越坚固,逐渐转入不退转信。

问:我想问一个关于大圆满的问题。据我了解,宁玛派和噶举派都修持大圆满。如果可以的话,您能否讲一下噶玛巴与大圆满传承之间的关系?

堪布:噶举派和宁玛派都修大圆满法,两派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

米拉日巴尊者最初在绒顿拉嘎上师那里求得大圆满法,但没有修成,因为尊者觉得自己根器很利,当时有点懈怠。后来,他通过修持大手印而获得了成就。

在这之后,宁玛巴大圆满的主要传承上师是全知龙钦巴,而龙钦巴的上师之一就是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自那时起,噶举派的很多大德和弟子都在修大圆满,宁玛派也有不少弟子在修大手印,两派五十万加行的修法也基本相同。可以说,藏传佛教这两个教派都非常重视大圆满。

问:请问,对于出家人和在家人这两种不同层次的修行人,佛教的教授内容有什么不同?在教学方法上有什么差别?

堪布:首先,出家人和在家人在头发方面有差别(众笑)。我看到非洲很多黑人与我们出家人一样没有头发。有没有头发应该也算一个差别。

其次,在戒律方面有很大差别。出家人有一些特殊的戒律,比如,男女众出家人,各有不同的出家戒律。佛教内容包括戒、定、慧三学,以及经、律、论三藏。因为出家人和在家人的戒律不同,故行持方面也会有相应的不同。

现在我只能做一个泛泛的回答,因为说起出家人和在家人的修行差别,里面涉及的问题非常多,就像说非洲人和亚洲人有什么不同,用几句话很难讲清楚一样。如果你想出家的话,可以慢慢学习戒律,这样就会逐渐明白的。

问:我的问题很简短,但却是一个较大的问题。请问从本质上讲,大手印和大圆满有什么区别?我们在噶举中心都修习大手印,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选择修大圆满呢?

堪布:虽然每个法门各有不同,但从究竟意义上讲,并没有什么差别。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中讲:“于大圆满之心部,智者各修一窍诀,分别称为大手印,道果息法与双运,大中观等不同名,实则同为离心智。”说明了大手印、大圆满、道果息法,以及大中观等,只是名称不同,实际都是指超离心与心所的自然光明智慧。

当然,从不同侧面,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讲修方法,比如,大手印里专门有一种寂止和胜观的修法,一步一步引导人们修寂止和胜观,这与大圆满直指心性的方法不太相同。

佛陀之所以三转法轮、宣讲八万四千法门,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以不同的法门才能度化。同样,虽然佛教各派的究竟意趣完全一致,但因为每个众生的根基不同,所以相应于各法门的程度也会不同。比如,噶举派的有些弟子通过修大手印可以开悟,有些则通过修大圆满才能开悟。当年,米拉日巴之所以没有通过大圆满开悟,而是依靠大手印开悟,原因就在于此。

问:您刚才讲到,男女众出家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需要守持的戒律也不同。我想知道为什么?

堪布:因为女众比较敏感,所以针对这方面会多一些戒律。就像世间男子学校和女子学校的纪律不完全相同一样。

问:现代人生活非常忙碌,有家庭、工作等各种事情需要处理,这与藏民差别很大,与寺庙的僧人更是相去甚远。很多人抱怨最多的就是没有时间修行。您能否推荐一种适合现代人的修行方式,既能提升修行,又能很好地平衡生活。

堪布:我看非洲人工作好像不是特别忙,他们很多都是当日结算工资。如果当日不结算,周五之前一定要结清。我还听到一种说法,在非洲,一个人干一天休一天,属于非常勤快的;干一天休两天,属于正常的;干一天休N天,才算比较懒惰的。

如果非洲人以这种方式生活,跟藏民也差不多。藏民也不太讲究效率,每个人都比较放松,喜欢慢慢来。当然,我听说非洲有些华人和西方人也比较忙。如果有忙的,也有不忙的,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平衡,可能会比较好。

问: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佛教徒在喇荣wuming佛学院开法会的情况,我对此很感兴趣。此外,我还想了解一些有关女性修行人住持、管理佛学院的情况。

堪布:若想了解喇荣wuming佛学院的整体状况,可以登录国际佛学网,上面有详细介绍。喇荣wuming佛学院始建于1980年,至今有35年历史。学院里女众出家人占大多数。佛学院现由一些堪布、理事会成员轮流管理,每年有两位法师主管。学院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闻、思、修。

前不久,佛学院的所有僧众闭关了15天,然后开了8天极乐法会。从照片上看,参加法会的在家人和出家人确实比较多。在西方国家,很少会有这么多佛教徒聚在一起开法会的情况。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佛学院的学习和管理情况,可以登录相关网站看一些介绍。不过我觉得,最好的了解方法是亲自去一趟。从这里到成都,只需十二个小时;从成都到喇荣wuming佛学院,只要一天时间。古人说:百闻不如一见。自己亲自去了之后,对于很多事情,都会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