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美国 芝加哥【皈依的学处】

第62场

美国芝加哥BSA

BSA Chicago, USA

美国·芝加哥

2017 / 10 / 29

皈依的学处

Commitments of Refuge Vows

今天,以芝加哥putixuehui为主的美国部分佛教徒,集聚在这里。我刚刚从中国过来,时差还没有倒好,这是一个巧妙的因缘。利用上午的时间,我给大家做个简单的开示。

人人都能成佛,佛教讲得最清楚

在座的各位,有些已经学佛多年,有些才刚刚开始。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如来藏,都有佛性。《三摩地王经》里讲,如来藏遍于所有的众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非法器,因为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如来藏是成佛的因、成佛的种子,每个众生相续中的这颗种子,将来都能开花结果。

佛教还有一部重要的经典,叫做《喜金刚》,藏语发音是吉多吉。其中说,众生实际上跟佛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暂时被遮障了而已。一旦障碍遣除,就跟真佛没什么差别。

开头我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在座各位的智慧不同,福报不同,根基的利钝也不同。有些人的福报比较深厚,有些人的福报比较浅薄。有些根基比较好,是利根者,有些则是钝根者。包括我们的长相、财富、学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都不相同。虽然有这么多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都可以觉悟,都可以成佛。

人人都可以觉悟成佛的道理,世界上这么多宗教,唯有佛教讲得最清楚。对于这一点,我很有把握,很自信。我之所以觉得佛法殊胜,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是事实就如此。

没有信仰也可以,但不要反感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大家的信仰可以不同。对所有的宗教,我们都应该尊重。

刚才,我问一个在大学研究伊斯兰教的西方女孩:“你对神的存在怎么看?”她给了我一个巧妙的答案:“很多人相信神是存在的。我也认为,自然的神也好,自然的某种东西也好,应该存在。”

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很多人来讲,都是值得思考的。你如果是佛教徒,对佛教的道理比较明白,但非佛教徒不一定明白;如果你是基督教徒,对上帝的概念比较清楚,但其他宗教徒不一定清楚;如果你是伊斯兰教徒,对真主的教义比较认可,但其他人不一定认可;如果你没有任何信仰,对无神论或者无宗派主义的观点比较认同,但有宗教信仰的人却不一定认同。

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足点,每个人都可以寻找自己的信仰。对各种不同的宗教,我们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以寻求真理的态度加以分析;也应该以理性的智慧,进行思考、判断,最后做出选择。

但是有个别的人,不信仰任何宗教,甚至对任何宗教都比较反感。其实,没有宗教信仰是可以的,但反感就没有必要了。我自己是佛教徒,但我不会反感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不会反感其他宗教的信仰者。我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没有信仰或信仰其他宗教的人。

做人,应该懂得包容。“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思想不狭隘,执著不过分,世界会变得更加广阔、美丽。如果心胸狭小,只容得下自己的观点,凡与之相违、相异或不相干的思想流派,全部排斥、诋毁,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今天在座的,90%是佛教徒。但每个人对佛教的认识,却有所不同。有浅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自己属于哪一个层次,心里应该有数。像我的话,学佛有三四十年了,自己对佛理的认识程度如何,心里是比较清楚的。

佛经的数量,浩如烟海。光是藏传佛教,《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函,论著有两百多函。加上各教派高僧大德所造的论著,数量更多。作为佛教徒,大家应该尽量深入经藏。此生来到这个世界,是选择智慧,还是蒙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但是,作为佛教徒,不管自己有多高深的智慧,都不要认为自己是真理的唯一掌握者。这样的说法,在今天的时代不一定合适。

不要只跟着感觉走,还得用脑

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讲到,有人以信心入佛门,有人以智慧入佛门。大家皈依三宝的因缘,也不外乎这两种。一种源于信心和感性。因为前世的因缘,从小看到佛像、佛经、僧人等三宝所依,就自然被吸引,生起强烈的信心。在信心的牵引下,皈依佛门。

另一种是以智慧而入,并非源于感性和信心。对佛法的道理,他们先去判断、分析、探究,最后被其严密的逻辑和甚深的道理所折服,由此步入佛门。以智慧入佛门的,一般比较稳固,不容易退失。

佛教的智慧有哪些呢?简单而言,就是通达空性。佛教认为,外境的万事万物,依靠外在的因缘产生;内在的烦恼和智慧,依靠内在的因缘产生。内内外外的因缘,如果以智慧观察,会从最初认为实有存在,变成了达如梦如幻——只有显现,没有本体。如果继续深入观察,最后连如梦如幻的现象也不成立。那个时候,就是佛教所讲的空性。

不管你有怎样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如果用智慧分析,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道理。对我们每个人来讲,眼耳鼻舌身意的对境确实存在,但看似存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在智慧的观察下,都没有一个实有的体性。根识跟外境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真正建立。

这样的道理,没有学过中观的人,不一定明白。对显宗建立般若空性、密法建立明空无二的理论体系,真正闻思过的人,内心一定会产生定解:佛教宣讲的这些义理,不是故事,不是神话,也不是无中生有的虚妄之谈,而是符合实相的真理。

但这样的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单空。佛教有一部著名的论典,叫《中观根本慧论》,作者是龙猛菩萨。论中这样讲:“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如果不空的法存在,那空的法可以存在。实际上,不空的法是不存在的,那空的法又怎么会存在呢?空和不空,是相互观待的。既然能观待的法瓦解了,所观待的法也肯定不存在。就像常和断、左和右、你和我等法,因为二者相互观待,其中一个没有了,另一个也不会存留。

凡是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空性的。这样的道理,是谁说的呢?以佛教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成就者和觉悟者们说的。不管什么众生,依靠佛法的指引,都可以在迷乱幻化的世界,体悟这些甚深道理。

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甚深见解,每个人都可以用智慧去通达和体悟。有深度的人,用深度的方式通达;有广度的人,则用广度的方式通达。虽然大家的智慧有深有浅,有广有狭,但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

这也是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学佛这么多年,如今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面对任何肤色的人群,我都可以大胆无畏地宣讲如来的教法和证法。为什么?因为佛法的真理经得起观察和剖析。而且我也相信,只要理解了这些正理,大家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叹:这个世界,的确只是一个幻觉。当我们真正证悟了“世界唯是幻觉”的境界,就叫做解脱。

今天,不算是正式的演讲或佛法课,只和大家随意地交流一下。在座的各位,智慧水平都挺高,通过这样的交流,应该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佛教不只是一个古老的宗教,也不只是依靠信仰而建立。如果它唯一依靠信仰,当我们抛开信仰,用智慧进行观察,它的教理是根本没办法安立的。

一个有智慧的宗教,经得起任何时代的考验,以及任何理性的观察。这样的宗教,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在座的各位,既有知识,又有学问,不会单单靠信仰就进入佛门。各位今天能坐在这里,一定用智慧观察过。

别人的过失,都是自己的问题

不管我们拥有虔诚的信仰,或是没有信仰,都应该拥有正直的品格。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外面的世界。否则,结果不一定善妙。

比如,你刚才走进来,看到一个佛教徒,心里就想:“这是个佛教徒——佛教是骗人的,很不合理!”第一个念头,就把他排除在外,你将永远不能进入他的世界。再比如,我是学藏传佛教的,对其他教派一律排斥。看到南传佛教的信徒,就会想:“哦,南传佛教的,跟我没什么关系!”甚至还找出他们的很多过失——其实都是我自己的问题,他们身上并没有那些毛病。

如果心不正直,不仅宗教信仰会出问题,人际关系也会出问题。比如,我对某个人有看法,认为他很坏,每次看到他,心里都想:“坏人来了!”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都看不惯,甚至他为我做了一件好事,我也想:“他是在欺骗我、诱惑我,我才不会上当呢!”

站在公正的立场,有一颗平等的心,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这应该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底线。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用狭小的眼光看世界,给自他都带来痛苦。

有些年轻人经常说:“我是有自由意志的,不受任何人的阻挡和控制。我只跟着我的感觉走,跟着我的想法走!”你当然可以跟着你的想法走,但在你大脑坐镇的指挥员,却很可能把你引向歧途。当你察觉人生出现大的缺憾时,也许已经晚了。所以说,我们不能太任性,不能总随着自己的心意转。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佛教也强调自我反省,要求用正知正念,随时观察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态。如果能够这样,我们会发现,自己口中的语言不一定善妙,心里的想法不一定合理,做出的行为也不一定妥当。假如没有正知正念,我们可能在自认为正确的时候,造下弥天大罪。

守护五学处,让自己与众不同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具有经验和智慧的引导。不要认为,我现在已经长大,不需要任何老师了。不是这样的。小的时候,我们以父母为老师;上学之后,接受学校老师的教导;走入社会,以长辈或有经验的人为老师;在闻思佛法的过程中,则需要出世间善知识的引导,这不仅需要,而且非常需要。

作为佛教徒,可以学习其他宗教的知识,也可以学习与信仰无关的世间学问。但不管怎样,内心对佛法僧三宝,要有坚定不变的皈依心。否则,不可能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和引导。

怎样才能具有坚定不变的皈依心呢?在佛教内部,有一套完整的皈依法则,懂得并遵守这些规则,就能坚定自己的皈依心。藏传佛教著名的阿底峡尊者,给我们宣讲了皈依的五个学处。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个学处,遇到生命危险,或获得重大赏赐,也不能舍弃皈依境。

第二个学处,遇到人生的重大事情,要向佛陀祈祷,向佛陀求助。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所有困难都要依靠佛陀,那以后生了病,是不是也不用去医院,光念念佛号就可以了?不是这个意思。生了病,该去医院的,还得去;遇到麻烦,该找人帮忙的,还得找。在这个过程中,不忘真诚地祈祷佛陀。

佛陀的力量超出了凡夫人的想象,我们根本没法触及。对这一点,需有一定智慧才能明白。作为佛教徒,我们应当对此生起信心,并懂得随时祈祷。

第三个学处,帮助有缘的众生趋入佛门。既然佛法是理性的智慧,那么接引更多众生皈依三宝,就是对自他都有利的善法。所以,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尽量行持。

这么做,并不是抢别人的信徒,也不是拉人进来,扩充自己的队伍。如果我们所学、所修的不是真理,拉来的人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人越多,越不好。正因为我们学的是真理,求的是正法,所以帮助迷乱的众生趋入佛门,皈依三宝,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去做。

第四个学处,行住坐卧不忘对佛做供养。作为佛教徒,供佛的心念一定要有。至少每隔两三天,就要在佛堂做一做供养,比如供花、供香、供水等,或者意幻供养。这很有必要。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涵摄了广大的资粮和功德。《妙法莲华经》等很多佛经,都讲了供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当你以虔诚的信心,认真学习佛法之后,才会知道其中的巨大利益。

最后一个学处,去往任何地方,都要向这个方向的佛陀顶礼。礼佛是佛教徒的重要行为,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有些道友好像不懂,很长时间都不做一次顶礼,真的很可惜。

我自己的话,不管到外面出差也好,弘法也好,都随身带着释迦牟尼佛像,作为顶礼和修行的所依。作为一个佛教徒,自己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跟没有信仰的人相比,都应该有所不同。否则,应该是比较失败的吧。我是这样认为的:此生既然皈依了三宝,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就应该符合佛教徒的身份。

当时,印度东部和西部的所有智者,没有哪一位比得上阿底峡尊者。如此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为我们归纳的五条皈依学处,大家一定要好好遵守,终生行持。

今天这里,有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如果到了五六十岁,你们还在坚守这五条规则,说明今天的交流对你的生命是有意义的。相反,作为一个佛教徒,连五条基本的规则都不懂,确实比较遗憾,比较失败。

这五条学处,很多人以前都听过。但是,学习佛法并不只是理论上了解一下就可以的。更重要的,还要看在生活中能不能用上。比如,我们皈依三宝之后,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会不会舍弃三宝?会不会祈祷佛陀?行住坐卧有没有礼佛的习惯和意识?有没有尽力帮助别人进入佛门?这些问题,都需要反问自己。

总之,作为一个佛教徒,行为要跟其他人有所不同。如果跟其他人没什么差别,那你应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己:我信仰和皈依的到底是什么?

芝加哥的个别道友,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经常和他人分享,非常好。像我的话,虽然从小就开始学佛,但真正依止善知识,还是长大以后的事。当时有一位上师,带我去皈依了法王晋美彭措。后来,我在晋美彭措上师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利益。为了报答上师的恩德,我也一直尽心尽力,把跟自己有缘的人带进佛门。对这些人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机缘;就自己而言,也有很大的功德。

现场互动

问:刚才上师讲到,每个众生都有如来藏,我们对其他宗教的信徒也要尊重,因为他们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寻找真理。弟子接触过一些真正的基督教徒——不是形象上的,他们认为,上帝就在他们的心里,每个众生的本质都是上帝,而上帝的本质就是爱。弟子想,他们也许是用这种方式,在寻找他们的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本身就是无尽的慈悲和无尽的智慧,也是我们的本质。当他们安住于爱的本质时,不会对其他众生有特别多的不平等。尽管这样,他们依然不究竟,因为他们没有空性的见解,没有明空双运。

弟子的迷惑在于,他们形象上的上帝,是一个拟人化的神——有些人说是大梵天。大梵天本人也是轮回中的众生,虽然可以给人间的众生一些爱或善恶的指导,但却不知道真正的解脱之路。他们怎么样才能解脱?而且他们的上帝到底是什么?感恩上师!

堪布:我没怎么学过基督教,只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知道他们也有一些好的观点。基督教所谓的上帝,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上帝是真实的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另一种认为,我们心中的爱就是上帝。此外,还有些人认为,上帝是超离语言、无法揣测、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不管用语言怎样表达,都不究竟,都没法描述上帝的本来面目。具体的情况,他们应该有他们的解释。

我个人认为,作为佛教徒,的确需要尊重其他宗教。这种尊重,并不是为了达成某个共识、让世界和平或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口头上客气一下,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

退一步说,如果我们想反对其他宗教,那就要先把他们的教义了解清楚,否则便没有发言权,也没法反对。如果自己不了解,还非要反对,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态度。

现在有些人,根本不了解佛教,就随便排斥:“佛教的说法不正确。”“佛教是迷惑人的。”“佛教是错误的。”说这种话的人,智慧恐怕比较有限。像我刚才讲的那样,佛教藏传的《大藏经》,光论著就有两百多本,个别大德的讲解也有一百多本。如果要学,每一本都要花很长时间。而且,由于内容极其深奥,学起来非常吃力。对此,我自己深有体会。当时偶尔会想:这么深的道理,那些知识分子应该来学一学,以他们敏锐的智慧,看能学成什么样?

如此博大精深的佛教,有人却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判为不合理,这种智慧确实不怎么样。同样,作为佛教徒,我们对其他宗教也应该尊重,不能随便批驳。至于是否去皈依和依止,得看自己的情况。

问:请问上师,观想是不是一种迷乱?

堪布:观想是不是迷乱,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站在最究竟的角度,可以说是一种迷乱;但从世俗角度来讲,观想不是一种迷乱。因为你观想文殊菩萨也好,观想观世音菩萨也好,观想释迦牟尼佛也好,都是一种正确的信念。虽然这也是分别念,但世俗中还有更差的分别念,比如相续中产生的贪心、嗔心、嫉妒心。这些属于烦恼性的迷乱,更为严重。

《释量论》中说,所有的分别念都是无明。因为所有的分别念,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没有离开能取所取的二元执著。就这个层面而言,它一定带有无明的体性。这是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的。

在世俗当中,存在迷乱的现象和迷乱的智慧两种不同的法。迷乱的智慧是用来对治和推翻迷乱现象的。好比我们过河,需要有桥或者船,否则就没法过河。而一旦过了河,桥也好,船也好,都成了多余的东西,需要舍弃。

所以暂时来看,世俗中迷乱的智慧,我们还是需要的。如果没有它,就没办法推翻迷乱的现象。

问:您在寿命无常的观修引导中讲,无论做什么,都要提醒自己:“这是最后一次。”您自己出门或出国的时候,也经常说:“我出去后可能不会回来了。”但在我们国外,有一个视频叫做《吸引力法则》,认为我们的意识如果一直说不好的话,真的会把不好的事吸引过来。这两种观点,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圆融?

堪布:观修寿命无常的时候,确实要经常忆念“最后一次”。我这次出来,也在想:“可能再也不会回学院了。”离开美国的时候,我也会想:“这会不会是我最后一次到美国?”

修无常的时候,这样的观想很重要。虽然每天观想的“最后一次”,不一定正确,但如果经常这样观想,总有一天会正确,总有一天会变成“最后一次”。

现在很多世间人,根本不知道寿命无常,所作、所为、所想都非常稳固,非常“长远”,好像自己有几百年寿命一样。和这样的颠倒想法比较起来,我们对寿命无常的观想,非常有意义。

所谓的“吸引力法则”,是西方心理学的一种观点。它强调的是,无论善念也好,恶念也好,如果不断地串习,依靠心的能力,个别事情真的会发生。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因为观想无常,就真的出现无常了。比如你开车的时候,因为观想无常,“我会不会死?”然后马上翻车,不可能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无常变化的世界里。即使你不观想,万法的本体也是无常的,也是刹那生灭的。所谓的“吸引力法则”,跟无常变化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你不懂无常,一直认为自己不会死,可能死到临头还一点察觉也没有。

在噶当派的教言里,一个弟子请上师给自己传一个最深的法,上师传的是什么?“你也会死,我也会死!”在我们看来,这个教言并不深。而实际上,对修行人而言,死亡无常的法非常深,也非常有意义。没有生起真正的无常观,任何修行也不可能成功。

总之,观修无常跟所谓的“吸引力法则”,有很大的差别。不过,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什么冲突。

问:如果寿命是无常的,为什么我们到学院的时候,法师跟我们讲“不要穿黑色的衣服”?无常跟黑色有什么关系?

堪布:可能这些法师对穿着的颜色比较执著吧。实际上,寿命无常也好、不是无常也好,穿黑色也好、穿白色也好,在某种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差别。

不过,在某些传统和习俗中,有些人会觉得黑色是什么颜色,白色是什么颜色,各自代表一定的意义。藏传佛教的息增怀诛四个事业,息业是白色,怀业是红色,增业是黄色,诛业是黑色。不同的事业成就时,有穿着不同服装的,也有用不同颜色的。

但我们不能认为,穿黑色的一定是什么,穿白色的一定是什么,这是确定不了的。在万法无常的这条路上,颜色有时候能起到一些作用,有时候却不能。

问:我来自巴基斯坦。您的演讲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您所说的每句话都令我感动。现在很多宗教都通过媒体等不同方式,向我们宣扬他们的教义。像您这样的人物能够亲自到访,令我非常感动。您能不能多给我们传授一些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呢?我们小时候在课本上读过佛陀的故事,在大学的书里也看过,但还想知道得更多一些。

我从来没有机会面见像您这样伟大的修行人。我回家之后,该怎么告诉我的孩子们我在这里的收获?他们肯定会说:“你只是参加了一个佛教的会议而已。”我该怎么和他们说呢?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怎样才能简单地给他们解释清楚?

堪布:我觉得,给孩子的教育,最好从小就有一些宗教的内容。不管什么宗教,在人类历史上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现在很多年轻人,从小就对宗教有所排斥或反对,到最后,人生的某些问题可能没办法解决——再高新的科学技术也不行。人生的重大事情或者终极关怀,也许只能依靠宗教的力量。事实上,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生命的内涵会有很大差别。

你如果想跟孩子们介绍基督教和佛教的不同,那么,我们佛教对所有的众生——不管是人也好,动物也好,都会平等地爱,平等地帮助。只要是有生命的,我们都会去爱,去维护,去利益。而基督教的爱,是用来拥抱整个人类的。两个宗教在慈悲心和爱的范围上,有一些差别。

另外,佛教还有很多智慧方面的观察。当然,基督教在智慧方面也有很多特点。至于其他的区别,好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