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法国-寻找生命的皈依处-演讲

第34场

法国格勒诺布尔公开演讲

Public Speech, Grenoble, France

法国·格勒诺布尔

2015 / 10 / 3

寻找生命的皈依处

Seeking for a Life Refuge

主持人:

下午好!作为一位受过系统闻思修训练的藏传佛教僧人,一位当今时代颇具影响力的心灵导师,一位平等与各界人士交流佛法的学者,在三十个看似平凡却又不寻常的年头里,堪布仁波切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堪布曾把自己描述为一位精进的凡夫,多年以来,陪伴他的是一起为弘法利生不懈努力的道友,是装满精舍的经文、书籍,是坛城中庄严慈悲的诸佛菩萨,是始终在他心灵深处的法王上师。特别是对法王,堪布曾写下绵绵无尽的感恩与思念:“上师啊!昔日我扶过您的手,至今还留有您的味道;曾经我得过您的法,至今还在血液中流淌;过去我听过您的教言,至今还在耳畔回荡。虽然您的色身已离开了我,但您的智慧法身从未远去,仍如当日一般,是我一切的源泉。”

不难看出,堪布仁波切的皈依处是佛法僧三宝,是赐予他智慧、慈悲与力量的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佛教徒来说,上师三宝是身心的依靠处、福报的增上处和智慧的源泉地。堪布仁波切曾在很多场合中说过:“我这一生最觉荣幸的地方,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里,遇到了佛法、遇到了我的上师们,尤其是法王如意宝。”

在生活节奏过快、压力超负荷的21世纪,我们难得有闲下来、静下心来的时候,因此你是否曾想过,要寻求一个心灵的依靠处?那么,哪里才是生命的皈依处呢?今天,就请堪布仁波切带领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启发、获得安慰,找到生命真正的皈依处!

现在,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堪布仁波切,为我们做精彩的演讲——

今天是我到这个城市的第四天。明天我将离开这里,前往巴黎。

最近我发现,这边的很多佛教徒,无论是修行,还是听法、听演讲,都非常用心。之前我来法国的时候,还比较年轻,有好奇心,但智慧并不成熟。这次再来法国,我有一些新的感触,我感觉法国人的性格很像藏族人,一开始比较慢热,但人格非常稳重,这样的性格会帮助大家在修行上走得更远。

中国和法国的关系应该不错,因为在昨天的提问环节,我了解到很多中国女孩成了法国人的妻子,但我好像没听说中国男孩成为法国人的丈夫。也许有吧?但我没听说。(众笑)

无论是法国人,还是中国人,或是其他国家的人,都需要有皈依处。来这里寻找伴侣的人,其实也是在寻求人生的皈依处。又如医生是病人的皈依处,老师是学生的皈依处,父母是孩子的皈依处,等等。当然,这些只是世间的皈依。而心灵的皈依,需要以佛、法、僧三宝为对境。如果没有这样的皈依处,人生会非常迷茫,找不到真实的方向。

心皈依对境,佛法僧三宝

那么,我们皈依的三宝是什么呢?所谓“佛”,即觉悟者,他已完全通达宇宙万物的真相。所谓“法”,是指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即释迦牟尼佛觉悟后开显的真理,这些真理被结集后以文字形式保存,后来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所谓“僧”,是指追随佛陀、修习佛法的修行者,其中也包括已证悟佛教真义的圣者。

我们要以觉悟者、觉悟的智慧以及追寻真理的同行道友为皈依处,此三者即佛、法、僧三宝。

我对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非常尊重,也愿意与各个宗教一起交流、互相学习,但我对佛法僧三宝的皈依,永远不会改变。出家之前,我就在研究佛学,出家后的三十年,我也在不断闻思修。在这个过程中,我亲自品尝到了佛法智慧的滋味,它甚深而不可言说。所以,能成为佛教徒,我非常荣幸。

皈佛究竟慧,轮回无忧怖

在座的各位,对于没有说服力的事情,可能不会轻易相信。但佛教的智慧,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理性的观察,所以我们不得不心悦诚服。

有一位印度学者写过一篇赞叹佛教的文章,他说:“我对佛教之外的宗教不排斥,对佛教也不刻意赞扬。无论是哪一个宗教,只要宣说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我都会皈依。”

所谓的皈依,并非仅仅是一个仪式。我们要通过学习,在内心真正认识到,一切有情的皈依处,除佛、法、僧三宝外,再无其他。在行为上,我们要与所有宗教和谐相处,但在见解上,为了最终的解脱,我们要认识到只有佛陀的智慧最为究竟。

在座的各位,都很有智慧。从世间角度讲,你们精通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还有很多其他技能。但智慧不应该只用在处理世间事务,更应该用来解决生死大事。如果以智慧抉择佛教的真实教义,你会惊讶地发现,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开显的真理,真实不虚、不可思议。

如果佛教对人类乃至所有生命没有意义,我们也不会竭力弘扬。但既然已经发现它是解决生老病死等巨大痛苦的妙药,我们就有责任好好去弘扬。就我个人而言,没有期望佛教徒越多越好;但对个人来说,如果可以通达佛教真理,确实非常有意义。

世间有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惑——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除赚钱、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以外,还有其他追求吗?找不到答案的人,就像街头的流浪汉,没有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如果皈依了三宝,就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从此,在轮回的大海中,再不会有恐惧之心。因此,很希望大家都能皈依三宝,并深入了解它的内涵。

皈依功德多,圣者亦重视

皈依有很多功德。佛陀对阿难尊者宣说过皈依的八种功德,还教导我们:以三千大千世界各种珍宝供养无数佛陀的功德,犹不及以清净心皈依三宝的功德。

皈依可以遣除罪障,就像千年暗室中,突然出现一盏明灯,霎时便能遣除黑暗一样。人们无始以来的诸多障碍,通过皈依的力量都能迅速遣除。

皈依三宝的人,有三十六位善神等许多护法神的守护,而且不会堕于地狱、饿鬼、旁生此三恶趣中,能够获得人身、天人身……诸如此类的功德不胜枚举。

以前,印度的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后,经常讲皈依的功德。有些弟子就对阿底峡尊者说:“您这么大的上师,总是讲这么基础的法,很多人都会笑话您。您不应该总讲皈依,应该多讲大法才对。”但阿底峡尊者回答:“皈依就是佛法中最大的法,我看不出有比这更大的法了。”因此,即使是这样的大成就者,对皈依都如此重视。

皈依后勤修,实践于生活

皈依不是参加一次仪式便了事,而是要经常念皈依偈。藏地的很多佛教徒,包括大成就者、出色的修行人,都经常念四皈依。藏语的皈依偈念作“喇嘛拉加森且奥、桑结拉加森且奥、秋拉加森且奥、根敦拉加森且奥”,译为“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偈颂,在行住坐卧中——走路的时候、坐车的时候、爬山的时候都可以念,包括在水里游泳的时候,也可以边游边念。

将皈依的修法融入生活很重要。早上起床后、白天工作时、晚上睡觉前都可以祈祷三宝并念皈依偈。这样的修行,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三宝弟子。

总之,起初需要通过仪式获得皈依,之后自己要常常修学皈依,在有生之年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只满足于参加一个皈依仪式。

集体共闻思,恒修自他利

闻思修行应当持之以恒。目前,法国的佛教徒正在进行有次第的闻思修行,这很重要。如果没有系统闻思修,只是参加皈依或灌顶仪式,无法通达佛教的甚深意义。因此我希望,西方人能从理论上认识和学习佛教。因为西方人的思维大多比较严谨,思考能力强,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研究佛教的甚深意义,相信大家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我们现在特别提倡海外道友以团体形式进行学习,其中有两个目的:

一、很多中国人刚到西方,用英语或其他语言听受高僧大德的传法,还有一定困难。这样一来,既失去了在中国本地接受佛教教育的机会,又无法适应西方的佛教教育,还是比较可惜的。而在我们的佛教团体中,至少可以通过汉语学习佛法。

海外的很多中国道友,已自行建立了学习小组,虽然规模没有中国本地的那么大,但大家都很努力。在海外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不要舍弃对真理的追求,这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二、很多西方人对参加灌顶和简单的修法有意乐,但系统学习显宗、密宗理论的人却不太多。因此,很希望大家进行系统学习。很多中国道友也是这样,虽然精通英语、法语、德语等各国语言,但对佛法却不精通,因此应当系统学习佛法,并运用各种语言,与家人、朋友、同事一起交流佛法。相信大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修持,会有很大改变。

劝请常弘法,惜缘莫松懈

中国的年轻佛教徒应该有一种责任感,首先自己要精进闻思修行,进而要通过不同语言,把佛教真理传讲给他人。别人是否接受,我们不强求,但自己应该有这样的发心,要发愿帮助他人——暂时而言,遣除他人此生的痛苦,究竟来讲,帮助他人度脱轮回的大海,直至解脱彼岸。希望大家为这个目标共同努力。

这次讲座,本来我用藏语讲也可以,但一方面懂藏语的翻译比较难找;另一方面,我用汉语为汉族人讲经说法已将近30年,对大家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我有责任让国外的汉族道友有机会继续学习佛法。如果西式的佛法教育得不到,中式的佛法教育也抛弃了,我觉得很可惜。

对西方人的思想、语言,我不太懂;但对汉族人,我还是比较了解。所以,我希望汉族人尽量加入学佛团体,系统地闻思修行。我们要抓住闻思修行的机缘,在生活、修行中坚强起来,不断努力;不要太懈怠,睡眠时间不要过长。我上午十点钟出门的时候,有人跟我说:“法国人现在肯定还在梦乡中。”我当时觉得很惊讶:“怎么十点钟还在做梦?”

团结和合住,发起长远心

最后,我要对很多道友表示感谢,因为他们特别辛苦。我每到一个城市,相关的工作人员、发心人员、义工都特别劳累。

希望道友之间一定要团结和合,这一点很重要。国家、家庭、佛教团体,都需要建立在和合的基础上。如果争吵不断,家庭不会和睦,团体也不会有发展。因此,要在团体稳定、和合的基础上,努力地闻思、修行、发心。

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长远考虑,学佛也是这样,不能只学一两年、浅尝辄止。因此,希望大家多思维自他的长远利益。

昨天有一位法国女士说,她已经修行了三十年,我觉得很值得赞叹。索甲仁波切的一些法国弟子,二十多年前就是他的弟子,现在也还是他的弟子——人要有这样的恒常心,不要一两年甚至一两天就变了。尽管生活千变万化,但我们的人格、心态要稳重,学佛也是这样。我对法国人的性格了解得还不太深,但大家看起来还是很稳重的。因此,希望大家坚持长期学习。

接下来,我给大家念传承,之后再进行简单的问答。

(堪布念莲师七句祈祷文传承)

现场互动

问1:我已经皈依了藏传佛教,参加过一些禅修,去中国的寺院里念过经。希望您可以帮助我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引导我的太太也跟随一位上师修学,因为我不想再耽误修行的时间。请问在法国是否能找到一位指引我们修行方向的上师?希望这位上师通晓所有佛法,并能指导我们次第修学。

堪布:在法国应该有很多上师吧?我对法国的情况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我想,如果你的家人也想一起学习,现在通过网络、光盘,学习正统佛法也并不困难。虽然亲自寻找上师很重要,但如果暂时找不到,可以参加一些学习班或研讨会,这样也能通过听闻经论实现系统学习,而且更加方便。

问2:您说的研讨会是不是网上的呢?

堪布:是的。

问3:或者去参加现场共修可以吗?

堪布:能参加现场共修也很好。

问:我是从尼斯过来的。今天同行的法国人,让我给您带个好!我已经学佛多年,但还是很难平衡修学佛法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不擅长运用佛法处理工作、学习中的事务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所以,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些关系?怎样实现平衡?这是我一直很疑惑的。而且,周围的人不理解我学佛;在我分享佛法时,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即使想弘法,也不一定有机缘,而且自己的智慧有限,也没有资格去弘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怎样做?

堪布:你的问题有三点,我也分三点来回答。

第一点,作为佛教徒,一定要尽量学习佛教基础知识和理论。打好基础后,对佛教的闻思修,就不会有疑惑。

第二点,作为在家佛教徒,一定要有“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佛教徒,另一个身份是家庭和职场中的角色。比如,你是一位丈夫、一名员工,就需要尽职尽责。

第三点,要用智慧处理人际关系。比如,面对医生,就说医生关心的话题;面对警察,就随顺警察说的语言。如果有智慧,做事就自在。

问:我来自巴黎。作为上师的弟子、大乘佛教的追随者,在了解其他宗教的过程中,在阅读他们的经典、参观他们的圣地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堪布:佛教徒参访其他宗教的殿堂,与教徒进行交往,要有学习的态度、求知的精神,不要故步自封。在《瑜伽师地论》中讲,大乘佛子需要学习五明,即工巧明、医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其他宗教的知识,也应当以求知的态度进行学习。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诚恳的态度很重要。在与其他宗教徒、无信仰者以及其他佛教徒交往时,无论对方怎么想,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对方,因为友好的交往不能仅仅落在口头上。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对方对你有怀疑、不认可,你也可以问心无愧。因此,无论与任何人交往,真实、忠诚、仁厚的品格都很重要。

问:我妈妈是您的皈依弟子,她现在每天都非常精进。她特别在意数字,比如,一天要完成一万遍莲师心咒,要磕多少个大头。但在我看来,过于执著完成数量,让她忽略了佛法的道理。我甚至觉得她有点功利。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堪布:如果她没有很好地学习佛教的义理,而只是执著完成数量,并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如果她可以在兼顾闻思与修行的基础上,完成每天的功课,这是我们所提倡的。

当然,制定完成功课的数量,是对个人修行的一种考察——看自己今天有没有懈怠、散乱。所以,她每天对自己的修行有要求,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行为是有益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佛教的修行并非只局限于完成数量。

对此,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是,通过完成数量促进修行,进而由量的积累实现质变,最终令自己的修行有所进步。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有质变,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

问:我学佛才五六年,时间不长。但我深刻地体会到,生老病死犹如苦海。现在,我对此生和整个轮回有很强烈的出离心,很希望能以有限的精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自己很想保持单身,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教育事业中。但我的父母非常希望我早点结婚、成家立业,他们认为这才是人生的归宿和意义。我想请教您,我该用怎样的善巧方便,让他们明白我的选择,以及如何从究竟层面帮助他们?

堪布:其实,世间有很多成功女性,都不愿意成家生子。因为如果有了家庭和孩子,很多精力都不得不放在这上面。我以前认识的一些人,有男有女,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很想成家,成家之后,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照顾孩子上。因此,如果你实在不愿意结婚,可以对父母说:“我的要求很高,找不到非常满意的人。”(众笑)然后你可以把“门槛”不断提升,父母也不太可能强迫你,这是一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你可以慢慢去发现。

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合理性,你的选择或许可以让你为他人做更多、更有益的事情,所以很随喜你!

问:我的先生是法国人,他从小受了洗礼,是天主教徒。听了您今早的开示,他有一个问题:上师说有信仰才会有宽容,但在学校也可以学习宽容,为什么还需要宗教信仰?

堪布:在学校的确可以学习宽容,课本里有这个词,但它主要是从哲学、文化层面讲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宽容只是理论上的宽容,并没有结合自身的行持。如何结合自身呢?比如,大乘佛教里讲宽容,需要通过修自他交换来修菩提心——真正希望所有众生的痛苦由我来承受,自己的安乐无条件地奉献给众生。因此相对而言,学校里的学习只是理论上的学习。

当然,我们没有要求每个人都信宗教,如果觉得在学校习得的宽容已经足够,那也可以。但实际上,理论知识与实际修持之间,有很大距离,因此,宗教实修也有必要。总之,对理论与修行之间的关系,还要去深入思考。

问: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但主要是对道教、儒家感兴趣,因为他们大多是通过中医针灸、太极气功了解宗教思想的。但提到佛教的时候,他们往往认为这是一种哲学。有些法国人觉得,佛教和生活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就算佛教很重要,它也只是哲学。因此,他们对佛教无法产生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我个人觉得佛教非常好,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有很大利益,我也很想让更多法国人来学习佛教。欧洲人的生活比较有保障,而且也有意乐寻找物质以外的追求和寄托,因此我想找到一个方便方法作为切入点,让他们有机缘接触、学习佛教,祈请上师给予开示。

堪布:其实有一种方法,可以把对佛法感兴趣的法国人召集起来,关在一个佛堂里(众笑)。开玩笑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很多中国人认为佛教是迷信,因而对它嗤之以鼻;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佛教过于高深,普通人没办法了解。后来,这些人通过学习,真正懂得了佛教教义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佛教可以运用于生活,并非高不可攀。”所以,如果能进一步了解、学习真实的佛教教义,比如智慧与慈悲,而不局限于参与一个仪式,慢慢就会领略到佛教对改变人生的意义。

总之,引导他人学佛,要随缘而行,或者把佛教作为一种教育来弘扬,这样可能更适合。

问:我在修法的时候,无法调伏自心,心总是不能专注。因此,我想知道,在禅修中应该运用修菩提心、数息或者什么方式,才能让我更快速地安住于心、让心融于法?

堪布:有两个要点。第一,如果想尽快获得修行觉受,最好是修菩提心;第二,通过禅修调整自心时,祈祷上师三宝至关重要。做到以上两点,我相信你会很快有进步。

问:我的问题与“随顺众生”有关。一年前,以一些因缘,我开始读佛教书籍,并开始吃素。每当家人为我做肉食的菜肴,我都会拒绝,他们就非常伤心。后来我了解到有个观点叫做“随顺众生”,所以后来怕他们伤心,我就会说:“好,那我只吃这一盘,下一盘就不吃了,好不好?”请问我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暂时这样随顺众生是否可以?

堪布:一般来说,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比如对方劝我们不要学佛、做与佛教根本理念相违背的事,就不能随顺,应该用一些善巧方便来化解。如果不是原则问题,那么随顺家人、朋友,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关于吃素的问题,如果你觉得肉特别好吃,看到家人吃,自己也觉得特别香,那么,你一方面是随顺他们,同时也是随顺自己(众笑),不过这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但在大的原则问题上,不能随顺别人,也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这时需要用智慧来抉择。这是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

这三天我在格勒诺布尔,讲课站了八个小时——前天两小时,昨天两小时,今天上午和下午一共四小时。但我感觉非常好,因为在别的地方讲课,有时一天就要站八小时,所以这三天不算有压力。

希望大家以后好好修行,不要半途而废、不要退失。中国人、法国人愿意参加都可以,因为我们不涉及政治、民族、经济等问题,也没有传教的目的,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真理。提供这样的平台,完全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佛教教义,因此希望大家能够长期学习。

以后,也许我经常来,也许不来,不好说,因为生命是无常的。但不管怎样,希望你们好好学下去,这是我最后的总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