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6.马德里 康普顿斯大学【动中禅-与生活共舞】演讲&问答
第160场
西班牙康普顿斯大学
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
西班牙·马德里
2017 / 12 / 16
动中禅·与生活共舞
Meditation in Action: Dance with Life
主持人: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感谢您的光临。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公认的藏传佛教大师——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这是堪布第一次来到西班牙。感恩您不辞劳苦、长途跋涉,来到这里为我们开示。
今天堪布为我们带来的讲座主题是“动中禅:与生活共舞”,这个主题非常契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禅修是一种能够让人内心保持快乐的方法。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在安静的地方,得以寻觅到令心获得平和、喜悦的方法,但一旦回到现实与工作中,烦恼又会再度产生。而今天“动中禅:与生活共舞”讲座中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请大家做好准备,与动中禅共舞。现在有请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为我们开示——
今天很欢喜能与现场的老师、同学以及电脑屏幕前的各位进行交流。现在这个活动正在直播,这边是早上9点。作为参与者,大家来自各个地方,有些人有信仰,有些人没有信仰,而且各地的时间也都不同,所以,我们能在同一时刻汇聚于此,交流佛法,是一件很难得也很让人欢喜的事。
昨天我在康普顿斯大学讲了一堂课,是用藏语讲的,有西班牙语翻译,当时考虑到听众对这两种语言都不太熟悉,可能听的人不多,所以就没有直播。而今天我讲汉语,有英语翻译。
这是我第一次来马德里,昨天有人跟我讲了马德里地名的由来:一个调皮的孩子出去玩时,被一头棕熊追赶,他就爬到树上躲避。这时听到母亲喊他回家的声音,他怕母亲被棕熊伤害,所以用西班牙语大叫“马德里”,也就是“妈妈快走”,后来“马德里”就成了这里的地名。当然,对于马德里的地名由来,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
今天,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与大家进行交流。来到这里以后,感受到西班牙人的性格的确异于我刚去过的北欧国家的人,这里的人们更加热情、奔放。昨天跟人打招呼时,好几个人要亲我,但被人制止了——我倒是没有制止,但他们不让别人亲我,也不让我亲别人。据说在这里是亲两下,在法国是亲三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爱好,这些爱好跟个人受到的教育、文化的传统,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所以要学会入乡随俗,理解各个地方、国家、民族的不同行为,接纳不同习俗,这是我学到的一点。
两种禅修的状态
今天交流的主题是“动中禅:与生活共舞”。说起禅修,很多人都特别感兴趣,有信仰或没有信仰的人都是如此。但大多数人的禅修状态,只是将身体安住在一个地方,心如如不动,把禅修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仪式或行为,却很少在行住坐卧等不同状态中观察自己的心。而今天要讲的是:不仅仅在安住时禅修,还要更多地在生活中,在茶余饭后,在所有行为当中进行禅修,把禅修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无论以安坐的方式禅修,还是在行动当中禅修,都非常难得,因为21世纪的人们特别忙碌,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还会遇到许多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因此,用自心观自心,其实是一个心灵层面的奢侈品。
动中禅背景源流
动中禅在佛教当中很普遍,南传、汉传、藏传佛教中都有。比如在南传佛教的经典中有记载:佛陀告诉比丘,要在行走的时候观自己的心,知道自己正在行走;同样,住的时候要了知自己在住,坐的时候要了知自己在坐,卧的时候也要了知自己在卧。因此,在行住坐卧等所有行为中都要观察自己的心,了知我正在说话、我正在做事情等,这就叫做正念觉知。
现在,在南传佛教的很多寺院中,都有这样的引导。今年,在泰国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寺院参加了禅修,有位九十多岁的禅师为大家做引导,比如将自己的心观想在左脚上、右脚上,并在行动时观察自己的心,等等,对这些行为一一教授。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调心方法,这样一来,世间的许多烦恼将自然而然消失。
汉传佛教也讲动中禅,古代著名的永嘉大师曾说过:“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意思是:无论在行时也好、坐时也好,都应处于禅的境界中,说话、止语、行动、安坐、处于寂静之时,亦是如此。
而在藏传佛教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所有的分别念,实际上都是内心的一种幻化,所以,无论生起贪嗔痴等任何分别念时,安住于它,它将自然解脱。在任何行动之中,都可以安住在当下的心态中,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一切行为都是禅,都不离开禅修,但还未达到一定境界前,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
动中禅引导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很多行为,也能让整个身心放松下来,比如通过画画、喝茶、唱歌、跳舞以及很多自然的动作,都可以助益内心的提升。如果大家还没有获得入定与出定不相分离的境界,就可以在平时通过比较放松的行为来观自己的心。
今天跟大家讲的动中禅比较简单,多人聚集在一起修,或是极少数人修都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当中,大家可以随心所欲地随着音乐或自己的想象来观自己的心。
禅修之前,可以发愿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或世界和平而禅修,要发这样一种善心,然后大家可以唱歌、跳舞,做一些可以放松身心的行为。刚开始禅修时,动作要缓慢,中间时可以剧烈一些,到最后再慢慢放缓。这种禅修,有助于疏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与负面情绪。
认识内心的重要性
可能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执著,生活节奏不快不慢,心态不乐不苦,什么都不太想管,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佛系人生”。虽然这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洒脱,但实际上是对生活没有信心,不愿意去面对很多问题,这样的心态不一定是积极的。其实在面对人生各种困难的时候,需要有一种积极、坚定、充满活力的心态。这样才是对自己真正的磨砺,才能激发出个人的潜力。
另外,有很多人把人生中所有的快乐与收获,都寄托在外在的物质上,认为它们能给予一切,并满足生活中的一切所需。但实际上,外在的物质只能帮助人们提升少许的幸福感,而真正去观察时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即使外在物质再丰富,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通过禅修等方式来认识自己的心,对每个人来说都极为重要。
其实,即使外在的物质再多,人们能享受的也是有限的。比如说餐厅里有很多特别好吃的食物,但一个人能享用的饭菜是有限的,如果吃的量太多或种类太杂,身体不一定能适应。听声音时也是如此,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人们能用耳根接收到的声音是有限的,如果声音过大、过小或者距离过远的话,都不在听力适应的范围内,所以说耳根只能接收声音中的一小部分。另外,如果一个人有很多财富,无论是钱还是金银财宝,在生活中真正能用到的也并不多。所以在生活中,人们从外境接受的物质,实际上是有限的。
这时,大家就比较容易认识到内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去认识、了解它,也许永远都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有很多压力和痛苦。因此,大家偶尔可以做一些动中禅的禅修,也就是刚才提到过的——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中,随心所欲地唱歌、跳舞,或做其他行为,于此期间观一观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比如对于你刚刚所做的事情,当去思考它们的本体怎么得到、因缘如何显示等此类问题时,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产生一些感受。
大乘的动中禅
现在西方也有很多动中禅,比如将禅与舞蹈结合起来用于观自心等。其实,将禅修用在生活中是很好的,令心放松下来后,再将善根回向给天下所有众生。通过禅修来利益众生,是大乘佛教最究竟、最精华的意义。佛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心入定于正行当中,则能了知一切实相;若能了知一切实相,则能于一切众生生起大悲菩提心。意思是:如果很好地去禅修,便能见到一切实相,进而能对其他众生生起悲心——很多众生由于没有认识到真相,仍然沉迷在轮回之中,他们一直漂泊,一直有所执著,非常可怜,所以对这些众生会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
在大乘佛教中,对动中禅讲得更为细致,其内容与南传佛教有些不同。南传佛教中主要是用觉知来了知自己的身口意,而大乘佛教中还讲到修行者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众生。譬如在《华严经》的《净行品》中讲,早上醒来时心里要想,为了众生,自己从无明的睡眠当中醒过来,吃饭的时候要想为众生而食用禅定之食,开门的时候想到开解脱之门,关门时则想到关闭地狱等恶趣之门……在做这些行为时,要将自己的行为与众生的利益关联起来。
所以这里所说的禅修,与很多人所认为的禅修有些不同。因为禅修不仅仅是要觉知到我在吃饭、我在走路,还要想到“众生”,这是大乘佛教的理念。
禅修困境的开解
很多人可能是喜欢修行的。但他们喜欢的,只是安住于不产生任何念头的状态,一旦产生了分别念,他们便难以应对,对所产生的贪心、嗔心等烦恼束手无策。其实,有分别念对凡夫来说非常正常,我在上一节课“佛教如何理解自我慈悲”中也讲过:修行人精进不起来或产生烦恼时,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因为在修行中有一些不足属于正常现象。
有些人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仅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进步,但实际上,通过经常观察认识自己的心,的确会发生很大变化。虽然这种改变不一定能马上被发现,但只要坚持修行,总会有进步。反之,一旦你对人生或修行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厌世心,则说明你的修行不到位。这时也不要放弃,要坚持观修,尤其当产生不好的分别念时,要用殊胜窍诀去认识它,接纳它。产生任何负面或正面情绪时,都要这样做。
一本叫《修行次第》的书中提到,心的本体实际上是空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从未来、过去、现在三时去观察,心的本体都不存在。所以,心就像虚空一样,本体并不成立。
你们在禅修时,不能只是让心安住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无论安住还是起心动念时,都要认识心的本体,这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人认为:“我的心安住下来了,好长时间都如如不动,哇!这很好!”还有些人认为:“我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觉察到我的心到底在做什么,很开心!”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很高的境界。
藏传佛教中有一句名言,很多修行人也经常引用,“虽然知道修行,但不知道何谓解脱”。尽管你懂得修行,但若只知道让心安住,却不知道心的本体空性、自然解脱,那这种禅修就与四禅天或四无色界的禅修没有什么差别。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修行人容易误入歧途。
有些人一天坐禅几个小时,可以不起任何分别念,但这不一定好。藏地有种动物叫旱獭,又名雪猪子,冬天时,它也可以三个月都不出来,处于“入定”状态,但这种境界并不高。西班牙有没有groundhog或marmot?有的,是吧?像在藏地,冬天非常寒冷,所以它在三个月里冬眠就很舒服,等醒来的时候,天气也转暖了。
禅修最终的目的——认识心的本体
我们的心无论动摇还是安住,认识它的本体都很重要。藏地有一位著名的修行者叫华智仁波切,他说:“认识了心之本体后,尽管分别念仍如昨日般显现,但认出它的本性时,它就已经解脱了。”所以,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烦恼,但只要认识了它,烦恼就会得到解脱。比如,当你特别愤怒、痛苦的时候,应该当下看看这个痛苦的心在什么地方。心实际上是不会被烦恼所束缚的,因为“烦恼即菩提”,观察这些负面情绪,并不能得到一个真正的本体。比如,当我们产生嗔恨心的时候,过去的嗔恨心已经不存在了;未来的嗔恨心还没有产生,就像石女的儿子;而现在的嗔恨心,正如我刚才所讲,也如虚空一样了不可得。
在观察自心的时候,会发现它很奇妙。尽管人们有很多烦恼,天天痛苦,但若真正剖析这些烦恼,很容易认识它的本性。
所以《般若八千颂》中讲,菩萨应该经常观修禅定,什么样的禅定呢?观心如虚空,修持像虚空一样的禅定。即先观自己的心像虚空,之后逐渐趋向更高的境界,最后,在认识自心的时候,所有烦恼都将自然解脱。到那时,即使你的行为在显现上没有任何约束也可以。
以前有位非常有名的大德,他在七十岁的时候,经常去妓院,也常常喝酒,做出各种世人无法接受的行为。有人指责他,他说:“我自调心,关汝何事?”他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个人的修行体验,根本不会有任何束缚。对于这样的行为,多数人只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去衡量,但实际上,当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时,就会超越所谓传统的束缚与戒律的界限。
总之,无论动中禅还是静中禅,只要是真正的禅定,就远离了有无等执著相,这一点很重要。一位了不起的大德曾说:“外离相名叫禅,内不乱名叫定。”获得真正的禅定时,有、无、是、非等一切相都会消失,并能在行住坐卧中,时时保持这种境界,完全安住在这种状态中,一心不乱。
当观自心时,其实可以发现心一刹那也不停留,就像一个三四岁的孩童一样,特别顽皮,这时才知道原来心的本体是那么简单。禅修归根结底就是要认识自己的心,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要认识自心。可能人们习惯于观察外在的法,但看外面的世界一百次,都不如内观一次更殊胜。
在生活当中,人们经常观察这个产品的质量好不好,这个人的人格好不好,这个人长得好不好看,这个食物好不好吃……有很多这样的分别念,但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心之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有没有颜色、形状?是什么状态?所以说很多人都没有观察过自己的心。其实大家应该要学会观心、修心,并以广闻博学作为其基础,否则,没有听闻就开始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闻思基础对于实修的重要性
这次我看到很多西方道场里的修行人,修行还是比较不错,但对听闻显密教法的基础理论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如果你对佛教不感兴趣,当然另当别论,如果感兴趣,那么学术方面的内容也需要听闻。就像一个想研究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人,首先应该去相关的专家和老师那里听闻,否则就会与专业的学习方式背道而驰。因此,大家对某一种学问,在学术上应该先做了解,然后再在修行上去实践。
著名的萨迦班智达也说过:“在闻思修行当中,如果没有听闻就去修行,即使暂时获得一些成就,这些成就也将很快消失。”我看到有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大德,都没有特别强调以闻思为基础,只是让你直接修行。这样的话,即使你暂时有一些验相,最后也可能由于闻思基础不稳固,致使验相很快消失,最终修行毁于一旦。
按照藏传佛教中揭示的禅修规律,如果要进行标准比较高的禅修,就一定要先听闻,再思考,之后在此基础上去修行,这样会非常保险。有一位著名的大德说:“先要广闻博学,再认真地思维,最后,日日夜夜进行实修。”在实修的时候,无论在禅房中打坐禅修,还是在行动中修动中禅,都可以,因为修行比较好的时候,任何行为都会成为一种修行。
不过,我个人是听闻比较多,思考也比较多,但是修行比较少;你们很多人可能听闻得不多,但修行比较多。其实我也很想实修,但是一直忙于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闭关式的修行并不多。但我有很多关于闭关的想法,也在家乡的一个小寺院附近,建造了一个小小的木头闭关房,但之前最多在里面闭关过两三天,修行得很少。最近,我在一个学校的附近也建了一个小小的木头房,想在里面禅修,但是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实现。
这种实修的想法,不是现在才有的,其实大概在十多年前就有了,我跟佛学院的慈诚罗珠堪布在电话里交流过这件事。那时候,学院里没有手机,只有座机电话,在座机里聊的时候,我曾说:我们马上要四十岁了,现在该闭关修行了,因为已经在上师面前听了这么多法,也给别人讲了这么多年,再不修就来不及了,所以一定要修一个闭关房,闭关房可以修在佛学院北面的空地。当时我们决定通完电话就去看场地。
看了场地后,我们准备建两个小闭关禅房,他说:“我们不要太靠近,你会影响我,我的房子修在这里,我们之间的距离隔得远一些。”他把要修房子的地方堆上石头、打了记号,我也把要修房子的地方堆了石头、打了记号。这是在我们还没到四十岁时去看的,而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这个闭关的禅房还没有修,可能这个修行后来就变成“动中禅”了吧。(众笑)
趋入实修的意义
其实很多人应该去修行,也很有必要在寂静的地方观自己的心,远离散乱。因为在人世间,如果无法掌握自己生命的本质,就会像我们两个一样,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修行的机会。其实我很想修行,但同时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些佛法。如果佛法不是正确的,不是对人生有指导作用的教育、知识、科学,那谁也不会愿意去强调它;但在当今时代中,佛法的确是对心灵非常有用的教育。
如果人们的生活没有信仰,没有任何方向,整天只是吃吃喝喝、追求名闻利养,人生不一定会非常有价值。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看,倘若一个人没有利他的思想,没有认识自心的本性,虽然这样的人生表面看来比较自由,但其价值恐怕就需要再观察了。
如果你通过学习认识了心的本体,认识了人生的真相,那么在生活当中,无论是快乐、成功,还是痛苦、失败,无论是美名远扬,还是声名狼藉,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你都会非常坦然,乐于接受。同时,你也能帮助到很多无法走出心灵困境的人。因此,在当今时代中,对自己内心的疏导与净化至关重要。
我经常在想,对于认识了心性或对心性有一些了知的人,即使在生活中有特别不好的遭遇,处于人生的低谷,甚至沦落为乞丐或身陷囹圄,他们也会非常开心,活得自由自在。而不认识心性或生命状态的人,即使表面看来非常阳光、成功,但他的内心也许非常灰暗。
展望及结语
以前我是用汉语讲法的,所以懂汉语的人比较能接受。从今年开始,如果各方面的因缘具足,讲《维摩诘经》时将会用英语进行同传翻译,因为我也希望对佛教感兴趣的西方人,可以打好闻思基础。总的来说,西方人是很稳重的,比如一些西方佛教中心的修行人,有些已经修行十年、二十年乃至四十年了,他们自从学了佛法以后,人一直很稳重。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有了一些闻思基础,但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东方佛教徒,则需要在禅修方面下功夫。不然,听闻了一辈子,最后离开人间时,什么都没有修的话,也很可惜。
很多西方佛教徒应该在闻思方面再下功夫,因为这里很难找到对五部大论听闻圆满,或者修了好几遍五十万加行的人,所以在打基础方面不是特别令人满意。我今天很直接地把问题说了出来,希望东西方的佛教徒,包括我在内,在闻思修行中,对于不足的地方要去提升,不要过于自信。
在西方,除了一些学术界的人以外,许多佛教徒的缺点是不爱广闻博学。虽然很多人也有满腹怀疑,但并没有系统闻思,也不愿意下功夫,因为他们过于理性,很难接受佛教的一些理念,所以就没有进行次第性的系统闻思。在世间教育之外,佛教其实有一套殊胜的闻思系统,所以西方人学佛时,也要接纳一些东方思想,不要过于理性甚至特别顽固。
而一些东方佛教徒的不足,在于刚开始特别容易产生信心、特别热情,对一些道理马上就能接受,但随后变得比较快,所以很少有人能在一位上师面前,在一个道场当中,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地一直安住,像西方人这样稳重的很少。因此,他们需要有一个长期的修行机制,否则今天去一个道场,明天去另一个道场,今天依止一位上师,明天依止另一位上师,在短暂的人生中换来换去,这没有多大必要。
总之,东西方的佛教徒应该互相了解一下,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接受这些不同。至于接受的方法,需要以智慧善加辨别。
我的欧洲之行到此就圆满了。特别感谢道友们的发心,包括美国的道友这次也特别辛苦。我去了欧洲的几个地方,感谢许多佛教徒、非佛教徒以及我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在整个过程中给我的有形和无形的支持,特别感恩大家!
现场互动
问:我有一个问题是帮朋友问的。她是一位母亲,孩子天生残疾,如果她将所有的念咒功德只回向给孩子,这与利益众生相违背吗?
堪布:她的孩子也是众生之一。在修行大乘佛法时,首先是以一个众生为所缘,进而再扩展至无量众生,所以,要从身边的众生开始修。
其实,修慈无量心、悲无量心,都是从自己的父母、孩子开始的,进一步观想至所有众生。因此,这与利益众生不相违。她可以这样观想,也可以这样回向。
问:我跟别人有一段缘分,但因为自己的一些贪嗔痴欲望,以及很多执念,通过算命、占卜的方式,知道了很多现阶段不该知道的事,也就是未来会发生的一些事情,由此改变了我与那个人之间的一些命运。我现在处在比较困难的境地,有些人说,这是提前了知未来之事的反噬。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如果有,应该怎样去化解?
堪布:你这种做法,其实不是很好。虽然打卦、占卜、算命是古老的文化,通过这种观察可以解答一部分问题,但一个人的行为以及未来的事情不能完全以此断定,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
而且,以这种方式来观察别人,也不是太合理。这种行为只是在单方面地处理问题,有今天这样的结果,也许是你的错误。我也不敢说打卦可以百分之百知道他会做什么,虽然有时打卦可以观察一些事情,但不能绝对地依赖它。
明天我要去以色列,最近那里比较乱。我也懂得打卦,昨天还在想要不要打卦,但后来没有这么做,因为是自己决定要去的。
问:我的问题是关于正念的。我知道念头有强大的威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观照念头?因为我们总有事情需要考虑,除此之外,该如何掌控自己的心念?是安住在空性状态中,还是什么都不想,或者应该念些咒语,比如佛陀的名号等?
堪布:一般人若想经常处于正念中,或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的心态,是很困难的,很少有人能做到。
唯有两种人可以。一是他前世的修行比较好,与生俱来心很寂静,不容易妄念纷飞;还有一种是依靠长期的后天教育来好好禅修,最终认识心性得到究竟。
除了这两种人,通常来讲,大多数人很难掌控自己的心。
问:念诵与自己有缘的经文,是否可以消除往昔多世累积的难以销毁的罪业?
堪布:这要看你念的是什么经。
若想忏悔,一般可以念《三十五佛忏悔文》或《八十八佛忏悔文》,这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当中都有。
藏传佛教中,还比较提倡念诵“百字明”,唐密称其为“百字赞”;或者念金刚萨埵的名号、咒语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清净无始以来的罪业。
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有缘经文是什么,这个经文的名字是不是不能说?或者,它是你特别喜欢的一些经典?而大家公认的这些经文,一般都能忏净罪业。
其实,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做过一些不合理的事,所以我也常劝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忏悔,这是很重要的。像基督教,对忏悔也很重视,但佛教与基督教的忏悔方式有些差别。但不管怎么样,毕竟大家都知道自己在人世间还是做过一些坏事,所以忏悔非常有必要。
问:您刚才在直播中提到,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成就者,他出入不清净的场所,显现了一些行为。像这样的修行者,对众生要不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他的行为会不会断众生的法身慧命?
堪布:刚才提到的这位成就者,就是禅宗二祖。虽然不同历史中所记载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他在年老时,确实在众生面前显现各种行为,就像密宗中的禁行。
大成就者的这些行为,尽管无法让他人完全理解,但无论从直接还是间接的角度观察,都不会断众生的慧命。相反,他会通过一些善巧方便,逐渐让很多众生获得利益。
但如果他不是成就者,就有可能断众生的慧命。
问:您能否解释什么是根本上师?如果一个人有几位上师,是应该把他们看作一位根本上师的化现,还是不同的几位根本上师呢?
堪布:所谓的上师就是老师。大家在学文化知识时,也有物理老师、化学老师、生物老师、武术老师、艺术老师等各种老师。我们对待每一位老师有所不同,对于重要的老师,比如班主任,关系就比较特殊了。同样,佛教中也有很多上师,对待不同的上师可以有所不同。
所谓的上师,是因为给你讲过法而与你结成了师徒关系,因此也要像对老师一样对待他。而有些比较关键的上师,比如为你直指过心性,帮你认识了心性的上师,这些上师就是根本上师,有一位、两位、三位或几位都可以。
对待根本上师要更加不同,因为他对你有更大的恩德,所以,要对他更加特殊。
问:我正在做老年痴呆症的研究。老年痴呆症并没有特效药来治疗,所以很多机构都尝试用禅修治疗早期的病人。我的问题是:您认为禅修对这种病人有效吗?如果有效,什么样的禅修模式适合他们?而且,有些病人没有信仰,要怎么去引导他们?
堪布:老年痴呆症最好的“药”,确实是禅修。像在日本,很多老人一边禅修一边抄写《心经》。
至于没有信仰的病人,可以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比如五分钟、十分钟,随着音乐进行动中禅的禅修,这可能会比较不错。
问:刚才您讲到了观察自心、认识心的本性。但由于我是刚开始学佛,想知道这种方法具体是怎么样的?尤其对一个初学者而言。
堪布:佛教有一部经典叫《宝云经》,里面讲到了自心安住叫寂止,认识其本性叫胜观。
作为初学者,应该像经中所讲的,首先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尽量观自己的心,让心安住下来,然后再去认识这颗心的本性。这是比较合适的修行方法。
问:我的问题是关于五戒中的邪淫戒。此戒规定,婚前性行为也属于邪淫,但现在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我有一位西班牙朋友对佛教非常感兴趣,他也知道邪淫戒,但他认为不邪淫是婚后不可以与非伴侣发生性关系。我想告诉他,其实不只是这样,但又不敢说,怕他知道后就不想学佛了。我跟其他朋友交流时也有这样的顾虑,所以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
堪布:关于邪淫,佛经中讲得比较多,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作为在家人,有些行为很难避免,因此在给别人讲相关内容时,需要善巧方便。我也看到过一些西方人因为跟家人说得太直接,家庭出现了各种问题,所以有时候需要一些善巧。
当然,这并不是隐瞒或狡猾。对于实际情况中的某些问题,可以根据邪淫的分类、本体等进行分析,同时也要根据个人的性格、爱好以及戒律的开遮持犯等方面,善巧地去处理。
问:当我了知心的本体是空性时,为什么还会生起分别念呢?
堪布:即使你有所了悟,但了悟如果没有达到究竟,还是会生起分别念。不过,即便暂时还有分别念,这种分别念也是自解脱的。
对于证悟者来说,就像波浪在大海中自起自灭一样,尽管会生起分别念,但它也将自然消失。虽然显现上是分别念,实际上它是智慧的游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