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0苏州大学【问佛陀法为何物--戒律与法律异同】演讲&问答

第143场

苏州大学

Suzhou University

中国·苏州

2016 / 11 / 20

问佛陀法为何物

——戒律与法律之异同

What Did the Buddha Say About The Law?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recepts and the Law

主持人:

请大家全体起立,欢迎今天的主讲嘉宾——四川甘孜喇荣寺的索达吉堪布!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堪布为我们讲一讲,“法”到底是什么。

很高兴来到苏州大学法学院跟大家交流戒律与法律的异同。我不是学法律的,从非专业的角度谈法律,很可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我可以从佛教层面,跟大家聊一聊佛教对“法”的阐述。

什么是“法”?

在佛教中,“法”有很多定义,有时候指一种道理,有时候是一种规则,有时候又指代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正如我们常说的“万法由心生”“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甚至连情绪也可以称作“法”。

按照古印度世亲论师的观点来看,“法”有十种含义,包括知识、修行的道路以及修行的结果——涅槃寂静,等等。我们常说皈依三宝,也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中,“皈依法”中的“法”,英文是Dharma,指的就是佛陀所宣说的,能帮助我们从苦难当中获得解脱的方法与道理。此外,我们常说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如法”,这个“法”一般指戒律,这时它的含义才与“法律”比较接近。

对法律人士而言,“法”包括《宪法》《民法》《婚姻法》《刑事诉讼法》《刑法》《国际法》等等。我在中学的法律课和政治课中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恐怕只记得一些名词和概念。在我的印象中,法律规定了人们所享有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它是统治者为了管理社会、处理社会纠纷而制定的一套方法。

戒律与法律相同之处——制止恶行

佛教中的戒律与法律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总的来讲,它们都能起到“制止恶行”的作用。法律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底线,跨越它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人们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而戒律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与此同时,它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但能止恶,还能转变内心,让人们主动行善。因此,我觉得法律的主要作用是“止恶”,并能在人们的生命、财产以及权利与义务受到损害时,提供一种公正的解决途径;戒律不仅仅能对自他提供种种保护,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将人们心中的恶念转化为善念,从根本上杜绝恶行。

佛教的戒律有三个层次,最高的戒律是密乘戒,中等的戒律叫菩萨戒,基础的戒律叫别解脱戒。密乘戒有千千万万的戒条,非常难以守持。菩萨戒的戒条也特别多,但最主要的是三条:严禁恶行戒,指断除一切恶行的戒律,这跟法律和别解脱戒比较相似;摄集善法戒,是摄集一切行善事业的戒律;饶益有情戒,就是要帮助所有生命的戒律,这里不仅仅指帮助人类,还要尽全力去帮助动物。你们看,戒律不仅仅能制止作恶,还能指导人们行善,帮助众生。

佛教的别解脱戒包括了出家人的戒律和在家人的戒律。对出家人而言,比丘戒有两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六十四条,再下来还有沙弥戒和沙弥尼戒。对优婆塞和优婆夷,也就是在家的男女居士而言,一般要守我们常说的“居士五戒”,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密乘戒、菩萨戒以及别解脱戒的基础。

我们常说“三皈五戒”和“五戒十善”,其中“三皈”指皈依佛、法、僧,“十善”指佛教徒应当行持的十种善法,而“五戒”指的就是佛教徒应守持的五条基本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当然,佛教徒并非一定要守五戒。在藏地,很多人都皈依三宝,心中十分尊敬佛陀,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行持一些善法,但并不受持五戒,守戒的都算是比较高层次的佛教徒。好好地皈依三宝也算是一条戒,但并不包括在五戒里面。

可能有些同学最讨厌的就是条条框框,不愿意受任何约束,但这种想法不一定对自己有利。实际上,行为上的约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有助于减少恶行、指明人生的方向。这就像我们需要红绿灯来保障交通顺畅,如果没有红绿灯,可能很多车就会撞在一起。所以,无论是不是佛教徒,如果能用五戒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是非常好的。

五戒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可能很多人都对戒律的合理性抱有怀疑,我今天就从“五戒”的角度给大家稍微分析一下。

一般来讲,法律专业的同学大多比较严谨,认为事情都应该从理性的法律角度来衡量。但有些年轻人可能还没意识到,当你从学校毕业并参加工作后,有些事情光靠法律是说不通的。虽然法律上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定,但人们不一定都遵守法律,即使守法,也可以钻法律的漏洞。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既要保持理性的智慧,也多少要有一点感性的心态。

刚才讲到,很多人都觉得五戒是一种约束,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五戒是佛教的理念,但事实上,它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东西方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欧洲以及印度等地,人们对犯五戒的人都没有好印象。

我经常会去监狱讲课,也问过很多人为什么被抓进去,而得到的回答大多和毁犯五戒有关。有人是因为杀人,就是犯了不杀生戒;有人是因为贪污、抢劫、盗窃,犯了不偷盗戒;有人是因为强奸、嫖娼,犯了不邪淫戒;还有人则是因为诈骗,也就是犯了不说妄语戒。五戒中的妄语,指的是说一些超乎想象、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与世间的妄语有些差别。但总的来讲,现在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斥着欺骗现象,包括一些产品不切实际的宣传,即便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是如此。很多人就是因为这样的行为而沦落到监狱里。

那有没有人是因为饮酒而进监狱的呢?也有。虽然很多国家都没有说饮酒犯法,但从某种意义上讲,饮酒和吸毒没有太大的差别,二者都会让人上瘾、神志不清。很多人就是因为酒后驾车、打架斗殴,甚至导致他人死亡,所以才被判了刑。

由此看来,监狱里的犯人,大都是犯了五戒才被关起来的。倘若人人都守持五戒,可能监狱基本上就空了。在佛教团体当中,“警察”比较少,他基本上也没什么事情可做,因为大多数佛教徒都守五戒。

因此,我认为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所制定的五戒非常有价值,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把五戒当作基本的行为规范。

历史见证了佛教的价值

社会上所制定的种种法律制度,随着时间推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是我们小时候的很多法律,现在都已经弃用了,以前强制执行的一些规定,现在也已经被推翻了,这种事情在很多国家、地方都有发生。五戒却并非如此。从佛陀时代到现在,五戒丝毫没有改变,也无须改变。我们能不能把五戒当作基本的行为准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下。

有些同学可能不太相信佛法,这没关系,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信仰的自由,但有些人认为佛法是迷信,这一点我并不认可。有的人可能是对寺庙里烧香拜佛的行为看不惯,或者一味相信科学,认为只有科学才是权威,并以此为理由,认为传统文化和宗教是古老、陈旧、腐朽的迷信思想。事实上,这种观点有些保守,大家应该擦亮智慧的双眼,客观地观察佛教。

包括佛教在内的几大传统宗教,都已经在人类历史上流传了千百年,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这恰恰说明它们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反观其他的文化、知识和现象,很难说能存在多久。

基督教规范与五戒的相似之处

在座的大多数同学都是学法律的,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很多国家的法律都建立在西方的法律框架之上,而西方的法律又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宗教规范,如《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刑法》等等,很多都源自基督教。基督教中有“十诫”,前面几诫主要是讲如何崇拜基督教的神,而第五条讲孝敬父母,第六条要求不可杀人,第七条规定不可奸淫,第八条是不可偷盗,第九条和第十条分别是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和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等。这是不是和佛教的五戒有相似之处?

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律系的老师和同学们很有必要客观地观察和分析宗教与传统文化,看看其中有没有你们能学习的内容。倘若对传统视而不见,一味采用现代的思维和理念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可能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儒家规范与五戒的呼应

我刚才讲到,在某种意义上,佛教所提倡的五戒可以跟当代的法律、基督教规范相对应,事实上,它与儒家文化也有呼应之处。

众所周知,儒家提倡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仁义礼智信”,而这就可以与五戒一一对应起来。“仁”的精神是慈爱、帮助他人,反对杀人。佛教五戒中的“不杀生”也是指不杀人,虽然杀害动物也有罪业,但从五戒的角度来看,是轻罪而非重罪。因此,“仁”与“不杀生”的精神非常相似。

“义”可以与“不偷盗”相对应。所谓的“义”可以指通过正当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得财物,而以偷盗等途径获取财物就是“不义”。

“礼”指尊重自己和他人,有不犯淫乱、不败人伦的含义,也就是说,除了自己的配偶,不与其他人交合。从这个角度来看,“礼”与五戒中“不邪淫”的含义相呼应。

“智”可以对应五戒中的“不饮酒”。事实上,当我们饮酒之后,神志不清,所做的一切都可能与平时所秉持的原则背道而驰。而且,在这种迷乱的状态下,其余四戒也都有毁犯的可能。

佛教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原来有一个修行人,清净地守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戒律。有一天,一个女人找到他,逼迫他在与她发生关系和杀一只羊之间做选择。他说自己是个守持清净戒律的修行人,这两样事情都不会做。后来,这个女人逼他喝掉一瓶酒。他觉得饮酒并不毁犯自己所守持的戒律,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他喝醉了之后,既杀了羊,又和这个女人发生了关系,还偷窃了财物,而且为了掩藏破戒的事实,他还对别人说了妄语。

有很多人认为“无酒不成席”,饮酒能让人快乐,但事实上,饮酒的危害性很大。从东北到江南,人们饮酒的习气非常重。其实喝了酒以后,神智处于迷乱的状态,你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清醒的状态下不会说、不会做的。这像不像吸毒后的状态?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美国曾在20世纪初实施过“禁酒令”。

儒家的“信”可以对应五戒中的“不妄语”,也就是要诚信待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欺惑他人,讲信用,值得信赖。

由此可见,佛教中的五戒与儒家的基本行为准则之间的确有着相似之处,这一点值得大家思考。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守持五戒,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尽量守持,这对大家的成长和发展非常有意义。

不论你以后当领导还是做普通员工,行为上都应该杜绝杀、盗、淫、妄,同时,你肯定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清醒的头脑,所以,酒最好也别喝了。一般来讲,身处这个时代,不论是老师、公务员还是企业家,很难不喝酒,但同学们还是要尽量避免。

佛教戒律的独到之处——劝人向善

以上是佛教五戒与种种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似之处,希望同学们能对此多加思考。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它们之间的不同。

与法律不同的是,戒律不仅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和语言,制止恶行,与此同时,它还涉及内心,能够劝导人们行持善法。虽然法律多多少少也考虑到人的心理活动,比如有故意与过失之分,但它更多的是遵循“外观主义”,也就是通过行为来对事件做出判断。而在佛教当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根据内心的动机来判定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如果动机不善,即便做的事情看似善事,也不能算很圆满。正如佛教中所说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非常有启发性,希望大家能深入思考并以此来指导生活。

佛教是两千五百多年的智慧积累

社会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佛教究竟是什么,误以为佛教就是烧香拜佛,但事实上,佛教是一门非常甚深的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我这次一路过来,跟不同高校的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的教授和同学们都有交流。大家对不同的话题感兴趣,所以,我在这里谈法律,在其他地方谈精神健康、佛教的管理理念以及佛教艺术等等。一方面来讲,我没学习过这些专业,心里没什么底;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又有信心能讲好,因为在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中,佛教一直在发展,并融合了很多世间知识。从戒律的角度而言,佛教中有戒律院,专门学习戒律,专注研究如何让人的身、口、意变调柔,这就像高校中的法学院一样,专门研究法律,旨在让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

就像我在前面所介绍的那样,佛教的戒律和法律有相通之处,而且它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法律更完善,因为戒律制定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在这么久的时间里,它不但不需要修改,而且仍然鲜活、适用。相较而言,现在的法律条文,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修订,而且改的时候要通过全国人大,有些还批不下来,困难重重,就像《慈善法》已经反反复复在人大和政协上提议过很多次,但进展非常缓慢。

当你深入了解佛教时才发现,原来佛教和自己所想象的并不一样,不仅仅是老太太们在寺庙里烧香拜佛。我遇到过一些大学生,想法比较幼稚,看到佛教徒就会说:“你还信这个啊,太可笑了,太没有必要了……”我们在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时,想法往往过于简单,眼光也比较短浅。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也许只有当你五六十岁时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求学时的想法多少有些幼稚。尤其是对于像“前世今生”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很多学生根本不认可,不认可也可以,这毕竟是个人的自由,但我们有必要一探究竟。事实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法学人士也曾讲述过自己前世的故事。

神探带你探索前世今生

著名的华裔神探李昌钰博士,祖籍就是你们江浙一带,我去年有段时间看了很多关于他的视频。他在破案方面非常有成就,参与过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案件鉴识工作,例如肯尼迪被杀案、尼克松“水门事件”以及克林顿桃色案等等。他的母亲是一名佛教徒,独自抚养了十三个孩子,并且全部都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绝大多数的父母,培养一个博士生已经非常困难了,有的孩子甚至连初中都读不完,而她却独自抚养了十三个博士,非常了不起。

李昌钰博士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到,自己前世可能是一名和尚。当时有人问他,这一生当中最遗憾的是什么?他说,最遗憾的事就是又来到这个世界。他讲道,自己刚出生后天天哭,母亲带他去看了很多医生,但一点效果也没有。后来,有一个和尚来敲门,他母亲以为是来化缘的,于是就拿钱给他,但是这个和尚却说,自己不是来化缘的,而是来见师父的。她说,这里没有你师父。而这位出家人说,你们家是不是刚生了一个小孩,天天哭,他就是我的师父。这个和尚见到襁褓中的李昌钰就拜,拜完就走了。从此以后,李昌钰再也不哭闹了。李昌钰博士还说,因为他当时太小了,自己没有印象,这件事是母亲告诉他的,所以他觉得自己前世是一名出家人。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无奈,原本不想来到这个世间,却又不得不出生。当时,那个和尚给他起了名字叫“解尘”,也就是解开红尘束缚的意思。

我觉得,作为一名国际知名的刑侦专家,李昌钰博士不会骗人的,这应该是一件真实的故事。有些年轻人喜欢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仍觉得这是迷信的说法,是一种所谓的“特异功能”等等,但大家最好能进一步思考一下这其中的奥秘。

人人都要有抵挡诱惑的本事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佛教的核心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而法律最多能让人们“诸恶莫作”,因为犯法就意味着要接受制裁。那什么是善恶呢?从佛教《毗婆沙论》的角度来讲,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的行为就是恶,而对自己和他人不会带来伤害、痛苦,甚至能带来快乐的行为就是善。

法律系的同学们将来可能会在不同的岗位上,运用法律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这和修行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因为修行人也是希望能够运用自己的修行去利益他人与社会。但大家也都知道,法律并非十全十美,多少会有一些漏洞,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秉持良心做事。

我看过一篇文章,叫《良心的价格》,里面提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法官,手里掌握着一个案子,有理的一方没什么社会资源,甚至连律师也请不起,而没理的一方却很有钱。一开始,没理的一方给这位法官送了十万,但法官没有动摇,于是又加到二十万、三十万……最后加到五十万时,法官崩溃了,他没办法抵挡这种诱惑。后来,法官就利用法律的漏洞,判了无理的一方胜诉。他后来和朋友说,自己的良心卖了五十万。

虽然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政策与以往有所不同,但当大家以后进入社会,身处复杂的环境中时,还能不能秉持自己的良心呢?希望法律系的同学们能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身处单纯的校园中,你可能还会讲正义、讲义气、讲诚信,还能用智慧分辨正邪,但社会上物欲横流,在这样的“雾霾”之下,时间久了,每个人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染污。首先,有些人的“呼吸”会受到影响,逐渐逐渐,内心的智慧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所作所为。虽然大家是法律专业出身,但以后也可能会走在违法的道路上,事实上,我就在监狱里见过很多曾从事法律工作的犯人。

我并不是和大家说不吉祥的话,我只是觉得,大家在抱有美好向往的同时,也应该对丑恶有一些心理准备。虽然是法律专业出身,但如果将来行为不如法,前途也会岌岌可危。修行人也是如此,出家人和在家人都有相应的戒律,但如果没有守好戒律,破戒了,前途也比较惨淡,甚至因此而堕落。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法律和戒律都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因行为不当而堕落,并充当痛苦深渊中的保护网,而法律人士和修行人就是这张网的维护者,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法律与戒律所传达的正能量。

最好的法治手段——调伏自心

我接触了苏州大学的一些教授,我觉得他们就特别有正能量,而且对儒家与道家也很有研究。其实除了佛教的戒律以外,儒家和道家也希望通过种种方式来劝人向善。例如,孔子主张“以德去刑”,也就是通过培养人们心中的崇高思想和道德,改善人们的行为。可见,在孔子看来,刑罚并不是最好的管理手段。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不提倡以强制性的律法来控制人们的行为,相反,应该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自觉性,通过人们的自我完善与自律来治理国家,这与佛教中“自净其意”的理念非常相似。当然,“无为而治”的理念非常高深,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可能不太行得通。

荀子曾说“人生不能无群”,也就是说,人要生存在群体当中。古人说“小国寡民”,小国家的民众比较少,但现在恐怕大都是“大国多民”。而在人口众多的社会中,国家要想富强,人民要想富裕,就不得不用法律约束民众的行为,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特别多,想法和老一辈的人大不一样,很容易发生种种矛盾。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都能从内心着手,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些约束。

学法之人应心中有“法”,自净其意

很多学法律的人都觉得自己以后一定会当官,前途一片光明,很少主动思考如何自律。但就像我前面所讲的一样,当我们面对巨大的诱惑,良心受到谴责时,该何去何从?大家应该在求学期间就想一想这个问题。

事实上,很多犯法的人不是不懂法,而是法并没有融入他们的心,没能按照法律规定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修行人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把佛法融入自心,没有依教奉行,“正法”也会变为“非法”。总之,如果行为不如理如法,学法的修行人也会变为“非法者”,而学法律的专业人士,也可能会违法,从而不得不在法庭上接受审判,这都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自净其意”的习惯,而不是整天盯着别人的过失,动不动就在心里审判别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如果没有调伏自心,很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处境。因此,希望大家在学习法律的过程当中,让法律的精神融入自心,融入日常的行为,让自己成为一个如理如法的人。这样一来,不论走到哪里,内心也一定会非常快乐。从因果的角度来看,如果大家处于合理合法的环境,从事合理合法的工作,最后必定会获得合理合法的果报。

用因果照亮人生的路

大家应该对“因果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正如《大宝积经》中所讲的那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有什么样的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果,倘若因不存在,果也会一并消失。所以,因与果完全是互相对应的。

有人以为“因果”是佛陀制定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佛陀不是“因果”的制定者,佛陀只是发现了这个规律,并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稻秆经》中讲:“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不论佛陀是否出现于这个世上,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一直存在于世。因此,“前世今生”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并不会因个人而改变。从法律角度来讲,一个做了坏事的人,躲起来就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但从因果的角度而言,因缘具足时,他一定会感受报应,这是自然规律。

大家有必要将人文理念与因果这样的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这也是一种“因缘聚合”。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因缘聚合”,如果能对“因缘”有所研究,相信一定会对自己的人生有莫大的帮助。希望大家都能从佛教等传统文化当中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

我刚才也跟教授们讲,其实佛法很好。当然,我并不是因为自己学佛,所以就向大家强行推荐佛法。佛法好,因为它可以指引人生,毕竟我们每个人都迟早要面对生老病死,也会面对种种无常、诱惑。倘若心中有一种智慧,为你指引人生的方向,助你做出种种正确的抉择,这就会是你人生当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需要一盏智慧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你也许能从自己的专业中找到,也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寻得,不论如何,每个人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现场互动

问:我是法学院大三的学生。在中国古代,佛教对人们的思想有很大影响,因果观念就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您觉得法律是否应该借鉴佛教,采用更加柔性的方法来解决纠纷?

堪布:在藏地,法律可以调解一些个人之间的纠纷,但是人群之间的冲突,有时候还依赖佛教人士宣说因果来调解。我听说泰国和缅甸也有这种情况,有些法律没办法解决的事情,人们会请宗教人士出面调解。当然,向不相信佛法的人介绍因果,可能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我觉得法律工作者可以因地制宜,在某些场合下,适当地用因果的道理去解决一些问题。

问:您刚才在讲座中说到,戒律流传了千年,不需要改变而且仍具有适用性,相较而言,法律不断地在修改,但还是出现了种种问题。那您觉得法律有哪些地方可以向戒律学习呢?

堪布:我觉得,现行的法律中,与五戒相应的部分不需要改变,但也要因地制宜。拿盗戒来讲,在戒律当中,犯盗戒有几种情况,其中有一种犯戒的标准非常严格,哪怕是拿了一点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算犯根本戒;而另一种情况是,只有当这个人盗窃的后果要被当地法律判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时候,才能算他犯根本戒。这就是因地制宜的一种表现。

当然,法律与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导向也有关系,当统治者的思想发生变化时,即便从客观事实上来看,某些行为是不合理的,但它也有可能是合法行为。所以,很多时候,“违法”的定义也会随着当权者的想法有所变动,这些也都要考虑进去。

问:您刚刚有说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自然规律,但现在社会中却有很多坏人逍遥法外,而好人却不得安宁。您能不能结合这个情况给我们再进一步阐释一下因果?

堪布:社会上的确有你说的这种现象,因为“善有善报”并不是说我们做了善事,马上就能得到善的报应。《太上感应篇》里面说,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做三件善事,包括说善语、行善事、用善的目光看别人,坚持三年,他就能感受到从天而降的福德,相反,倘若一个人每天做三件恶事,持续三年后,就会感受灾祸。当然,这并不完全是佛教的观点。

从佛教观点来看,一般来讲,我们在今生中造因,来世才会感受果报,这就像我们在春天种下种子,秋天才能有收成一样。只有造了一些特殊的善和恶,才会在即生当中成熟。

佛经中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前世的因缘,就看今生当中所感受的果报,因为今生当中的财富、名声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世的因。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知道后世的果报,可以看一下自己今生的所作所为。因此,按照佛教的观点来看,前世是今生的因,今生是前世的果,同时,今生也是后世的因,后世是今生的果。

当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明白,有些人无恶不作却仍然享受圆满的财富等,这是因为他正在享受前世行善的果报,而今生作恶的果报,则会在来世感受。这就是前世、今生和后世之间的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反正我现在也不知道后世会怎么样,根本没必要去关心它。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种明智的想法。按照这种思路,那明天的事情、晚年的事情,我们现在也统统感受不到,是不是就不需要关心,什么都不用做了呢?当然不是。不论是明天的你、明年的你、晚年的你,还是来世的你,实际上就是你,只不过现在没考虑到那么远而已。希望大家能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

问:我是苏州大学的学生,我相信佛是顿悟了人生、知道了一切真相的人,没有什么欲望,但这样一来,他人生的理想和激情又从何而来呢?他会不会感到孤独?

堪布:佛陀并没有要求所有人都立刻放下理想,而且,如果你已经证悟了人生真相,就绝对不会有孤独感,更不会得抑郁症(众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之所以有孤独感、寂寞感,恰恰是因为没有证悟人生的真相、万法的真相、世间的真理。

每个人不必害怕孤独,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也独来独去,但有自己的魅力和个性。先不提证悟万法真相,哪怕只是懂得了世俗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也不会再有所谓的孤独感。

所谓的“万缘放下”并不是让我们立刻就放下理想和人生追求。很多年轻人对佛教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认为学佛一定要看破、放下,既不劳作也不上班,这其实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影视剧所带来的误解。

事实上,只有当你证悟到最究竟的境界,发现原来我所执著的一切都是假的,这时才能真正地做到万缘放下。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能轻易达到的。所以,佛教从来不反对我们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和梦想,而且还十分提倡行持善法,鼓励人们在合理的情况下追求梦想,实现人生的目标和价值。

藏地和印度的佛教徒从来都不认为佛教要求我们立刻放下一切,事实上,在证悟米拉日巴尊者和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境界前,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弃恶从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我们要把过程和结果分清楚,不能混为一谈。法律中也是这样强调的,我们应该分清楚场合、时间、地点,否则,没有细致、客观地分析,以偏概全,便不符合实际情况,是说不过去的。

问:堪布,您自己孤不孤独?

堪布:你觉得我为什么会孤独呢?

问:我觉得一个人是因为有理想要去追求,或者有喜欢的东西、有喜欢的人要去追求,所以才会有激情。可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真相,每件事情都是因果,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结局会是如何,这难道不会让人有孤独感吗?

堪布:如果这样思考,那我们也知道,所有人都注定会死亡,那是不是人人都没有激情了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从我个人来讲,通过佛法明白了一些真相,但世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对真相一无所知,每想到这里,我反而更有激情、更有责任感,觉得自己应该帮助大家从徘徊、迷茫中走出来。

我不但不孤独,而且还特别忙碌、充实,每天即便再疲惫,还是尽量讲一堂课。但这并不依赖他人,也不需要别人求着我去讲课。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追求别人,或者需要别人陪伴的时候,虽然暂时有激情,但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激情,比较狭隘。而当你把心量扩大,在某种程度上懂得了世间真相,这时候,会产生一种更广义的激情和责任感。

问:佛法中的戒律是对内心的一种约束,这会不会缺少一些强制力?尤其是对那些道德追求不高的人而言,戒律是否有真正的约束力?

堪布:在佛教的戒律中,有些是心上的戒律,如大乘以及密乘的戒律,但别解脱戒是在行为和语言上安立的。

事实上,戒律有一定的约束力。首先,一个人受戒肯定是他自愿守持戒律。其次,对于出家人而言,只有戒律清净的人才可以住在僧团中,一旦破了戒,就不得不离开僧团。被僧团开除,不管是对他的名声,还是来世的果报方面都会有很大压力。

佛陀时代的富楼那尊者精通戒律,他曾问佛陀,有些国家的法律合理,有些却不合理,那当僧团戒律与国家法律冲突时,该怎么办呢?佛陀告诉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如果有人严重触犯了法律,就不能接纳他出家。因此,不论是在中国、美国还是欧洲国家,如果一个人严重触犯了当地的法律,僧团便不能接纳他,他也不能与僧众共住。

当然,有些人对法律和戒律都满不在乎,这就没办法了,毕竟每个人的性格、修养都不同。

问:我是苏州大学经济法专业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我们都知道,泰国是一个非常信奉佛教的国家,佛教历史很悠久,但同时,很多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贩卖罂粟等毒品。我觉得,他们很多人心中还是有佛的,很可能在贩卖毒品的同时,他们也很愿意做善事,不愿意触犯五戒。您怎么看待他们的行为和戒律之间的矛盾?

堪布:绝大多数的泰国民众都虔诚地信仰佛教,但除了出家人能在佛学院、寺庙中系统地学习佛教理论,一般民众对佛教的认识都比较简单,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佛教教育,对真理也不是特别清楚。事实上,佛教不仅仅是一门宗教,它更是一种引导人们弃恶从善的教育,但如果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这种教育,对佛教理念不清楚,民众的佛教水平可能不会很高。

贩毒没有包括在五戒当中,五戒中提到的是饮酒,当然,买卖罂粟、海洛因等毒品是非常不好的行为。每个国家对毒品的态度都有差别。例如,在荷兰等一些欧洲国家,人们对大麻的态度就比较宽容,可以公开贩卖,甚至还有专门抽大麻的场所。与此同时,也有些国家甚至明令禁止贩卖和饮用酒。所以,不同的国情会导致各地的法律不同,相信了解各国法律的同学非常清楚这一点。

问: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您在监狱里会和罪犯们聊些什么,有没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

堪布:我去监狱主要是对服刑人员做一些思想开导。一般来讲,社会上的人都歧视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已经成了社会底层,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佛教徒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关心一下他们,会对他们非常有意义。

可能大部分人都觉得监狱里的人是坏人,但我觉得,监狱里的不一定全是坏人,没进监狱的也不一定全是好人。有些人虽然生活在社会上,但干的坏事比监狱里的人还多。所以,我觉得应该去关心他们。

说到有代表性的故事,有一个人曾经给我讲过他的经历。他受妻子的教唆,跑去跟别人打架,结果把人打伤了,被判五年。在他还有两年就刑满释放的时候,妻子却跟别人跑了,把孩子丢在家里,不管不问。他告诉我,他现在特别伤心,也特别恨自己的妻子。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个故事。

问:因果报应是否有一个界限?比如说,一个人杀了另外一个人,他是否肯定会受到报应?还是说,在某种条件下,他可以不受报?

堪布: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犯了法,如果没有被抓或者案件没有侦破,这个人就可能逍遥法外,免受牢狱之灾。但从因果报应的角度来讲,即使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他在今生或来世也一定会感受报应。

只要造了恶业,业力就会沉积在自己的阿赖耶识上,如影随形,一旦因缘具足,就会开花结果,逃也逃不掉。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犯人本来已经逃脱了法律制裁,最后却暴露行踪,不得不接受审判。我们很有必要去探索因果的道理,但佛陀也讲过,因果非常深奥、复杂,连一般的阿罗汉和菩萨也很难完全了解其中的奥秘。

总而言之,从佛教观点来讲,也许一个人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但绝对不可能逃脱因果。即便今生没有受报,来世也一定会感受。

问:我对婚姻感到十分困惑,因为现在经常爆出明星出轨、离婚的新闻,这一切好像都在告诉我,婚姻中双方的忠诚度越来越低。尤其是在这个物质年代,外界有各种诱惑,我们越来越难以维持对伴侣的忠诚,而且婚姻法也提倡离婚自由,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出于性格不合等原因而结束一段婚姻。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堪布:我在网上也看过很多出轨新闻。事实上,以前也存在这个问题,只不过现在的网络太发达,很容易曝光别人的行为,而且媒体也喜欢挖名人的负面消息,这恐怕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些新闻就产生困惑。

现代人的思想都比较西化,在生活中喜欢保持独立的思考和个人空间,希望得到自由自在的生活,对此,每个人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很多父母和80、90后的观念就像矛和盾一样,而夫妻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不信任,这可能都跟信息的传播有关系。

佛教很重视维护家庭,提倡夫妻之间应该彼此尊重,珍惜因缘,这是佛教的根本原则,因此佛教把“不邪淫”列入了五戒。而婚姻法并没有明确说出轨是违法行为,只是离婚时,出轨的一方可能会在财产方面有所损失,这也算是法律跟戒律之间的差别之一。

实际上,现在很多人对未来家庭的设想也跟以往的传统观念不太一样。在这个时代当中,新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这些变化。因为当新的浪潮超过你所能控制的范围时,除了接受也没有其他办法。

问:我是苏州大学的大四学生,从西藏来到苏州学习,但我特别迷茫,不太适应这边的学习环境和压力,我该怎么调整心态呢?

堪布:你都已经大四了,不适应也没办法了。(众笑)

读大学期间的确要面对很大压力,但大家要全力以赴,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尽量不要浪费在其他的事情上面。我觉得,暂时来讲,可能创业、家庭、谈恋爱等都不是那么重要。

我参观过一些美国大学,感觉那里的学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业中,中午吃饭也特别简单,就是面包,甚至吃饭时也在看书,而且他们的学习压力也特别大。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可以教你们应对压力。你们现在所面临的还只是学习的压力,进入社会后,你们还不得不面临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更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应对的经验,恐怕到时候很多人都受不了。

很多同学在读书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梦想,特别有干劲,而进入社会后,就不得不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例如要尊重上级、善待同事、照顾父母、关爱孩子,没准还要自己创业……在种种的压力下,心中原本炽热的梦想也逐渐熄灭了,最后只希望能养家糊口。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经济也不是很景气,养家糊口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压力。

既然你马上就要毕业了,所以不管适应不适应,都还要再坚持,千万不要半途而废。藏族学生来到汉地求学不容易,要坚持。

还有,我特别希望藏族的同学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有些藏族孩子来到汉地后,好像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忘记了,这特别可惜。我们作为藏族人,要尽量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思想。一般来讲,藏族父母都信仰佛教,但现在80、90后的孩子们,接受了一些其他思想,把本民族的信仰和传统都忘记了,这着实可惜。现在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对藏传佛教非常感兴趣,我们藏地的孩子就更要去继承、研究藏传佛教,这一点非常重要。

问:我是法学系的学生,我的外婆、外公和我妈都是佛教徒。我发现,自从我妈接触佛教之后,她就特别注重前世因果,她觉得现在所有的不开心都是因为前世,所以她选择默默地忍受一切。

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把握当下,因为我们只能感受到当下,根本感受不到前世与后世。我该怎么说服我妈妈,让她把握当下的幸福,而不是为了前世因果生活得不开心?

堪布:实际上,你和你妈妈的想法都有一点偏颇。你妈妈不能认为自己应该默默忍受今生中的所有痛苦。虽然今生的痛苦取决于前世的因,但也受到今生的缘的影响。因缘是可以转变的,因此,命运也可以转变,只要努力,前世的罪业都有清净的机会。

你觉得我们只需要把握当下,不需要关心未来的事,原因是感受不到,这种说法也有点不合理。如果仅仅是因为感受不到未来,所以就不去关心、不去努力,那你能感受到明天的事情吗?如果感受得到,那你现在就有未来的感受,你既然都能感受到明天的事,为什么感受不到更远的未来,乃至下一世?如果感受不到明天的事,那根据你的逻辑,你也不应该关心明天,既然如此,你也就没有必要再努力读书了。我说服你了没有?(众笑)

问:我觉得,在修行中,佛教徒最重要的是一颗佛心。倘若一个人在思想上犯五戒,但行为上非常克制,没有表现出来,那他是否破戒了呢?

堪布:五戒是安立在行为上的,如果他只是在心里想杀人、想偷盗、想邪淫、想说妄语、想饮酒,这样是不犯戒的。毁犯五戒的标准落实在行为上。

问:可他这不算是佛心不诚吗?

堪布:佛心诚不诚跟毁犯五戒没有太大关系。是否毁犯五戒要看他的行为,而不是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