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文章在这里2014.11.12.耶鲁大学【现代社会的专注与禅修】演讲&问答


第99场

美国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美国·纽黑文

2014 / 11 / 12

现代社会的专注与禅修

mindfulness and medit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主持人:

各位下午好,我是耶鲁大学宗教研究系的老师,开设有关西藏和喜马拉雅佛教传统的课程。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雪莱&唐纳德·鲁宾基金会为成办此次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同时,我也非常感谢今天的翻译,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团队,致力于翻译、保存和延续藏传佛教的教法。

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介绍索达吉堪布这样一位著名的佛教上师、学者、翻译家。堪布尤为关注现代的全球性议题,并将传统的佛法教义融会其中,引导大众,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演讲在东西方受到广泛欢迎。

现在请各位起立,欢迎索达吉堪布来到耶鲁——

感谢耶鲁大学宗教研究会的会长、各位老师,能够为今天的交流提供顺缘。

痛苦源于心不自在

当前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很忙碌,事情繁多、内心浮躁,因此,让内心恢复平静安宁,显得十分有必要。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古人从未体验过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更与古人截然不同。在这样的时代中,精神食粮对人们格外重要,因此,很多人都在探索宗教、传统文化,这甚至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妙药一样,有益于身心。

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当代人有很多痛苦,其原因是内心没有调伏,没有丝毫的宁静。如果能够驾驭自己的内心,保持宁静,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做事情也会更轻松,诚如《宝云经》中说:“若能于心得自在者,于一切法亦得自在。”

禅修有助于身体健康

调伏自心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并非做不到。在古印度,人们用《调象图》来描述调心的过程——就像调伏狂象,需要用棍子、绳索等手段,慢慢地让它顺从。我们的心也一样,一开始很难调伏,但经过训练之后,行住坐卧之中,都可以很自在。

禅修有很多殊胜的功德。佛教认为,饮食平衡、睡眠充足、身体按摩以及禅修都有助于身体健康,而这其中最有效的就是禅修。它不但可以强身健体、延缓衰老,还可以令身体的风脉明点运用自如,从而增上修行。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有必要通过禅修保持内心宁静。

现代社会里,很多人都担心衰老和死亡,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是无常的,谁都无法避免这两件事。相对而言,修持禅定的人寿命比较长。在汉、藏两地有很多百岁以上的修行人,他们虽然高龄,但看上去却很年轻,就是因长期禅修而焕发出的生命活力。这并不是道听途说或古代神话,而是当前真实存在的例子。这些修行人,不但内心宁静、快乐,而且健康长寿,这都体现了禅修的力量。

禅修有助于内心宁静

如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人们,为了内心的宁静而热衷于禅修,甚至有很多学生也在学校中建立了禅修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印度的一些监狱也尝试用禅修缓解犯人内心的痛苦,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禅修逐渐在更多的监狱中推广开来。要知道,犯人内心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但禅修却可以有效地帮他们息灭这些痛苦,获得内心的宁静,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我以前在一些监狱给犯人们讲过课,有些犯人也告诉我,禅修平息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对他们很重要。世界上有很多给人们忏悔、赎罪的地方,而监狱是其中最恶劣的一个,如果他们连这种环境都可以应对,那以后回到社会上,即使遇到困难,也可以从容面对。

打开禅修的正确方式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手结定印、跏趺坐、闭着眼睛才算真正的禅修,而日常的行住坐卧中,比如开车、走路时,是不可能禅修的。实际上,刚开始修寂止的时候,身、语、意的确要依三寂而修持,但禅定修持稳固后,随时随地都可以禅修。

有些学校所开设的禅修课,只是为了压伏粗大的分别念,让心放松;更有人认为,禅修只是以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的分别念,不需要上师引导,也不需要传承和窍诀。抱有这些观点,说明对禅修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禅修不仅是在清晨或傍晚坐一坐,进入无念的状态,这种禅修只能够暂时压制粗大的贪、嗔、痴等烦恼。如果按照经论中所记载的方式去禅修,我们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我要向大家介绍的禅修窍诀,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果能在生活中精进修持,内心肯定会获得自在。这些窍诀是:断除五种过失,依止八种对治行、六力和九种住心,下面我会一一解释。

断除五种过失

《辨中边论》中说:“懈怠忘圣言,及沉没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这里指出我们应该断除的五种障碍禅修的过失,它们分别障碍禅修的前行、正行以及后行。

前行方面有两个障碍:懈怠,也就是懒惰,它会拖延修行;忘失教言,指忘记了以前学习过的禅修教言。这些过失都会令我们无法依教奉行。

正行方面的障碍,是心向外散而导致的掉举和心过于内收而导致的昏沉。

后行方面也有两个障碍:不行对治,指在禅修中,对生起的分别念,不加以对治;强行对治,指在分别念生起的时候,不断地进行对治,再三怀疑自己的修法是否正确。

大家在禅修的过程中,首先要断除懈怠和忘失教言,正行时要断除掉举和昏沉,最后既不能不行对治,也不能强行对治,对治要适中。一般来讲,做世间的事情,也讲究张弛有度,这是非常重要的。

六力及九住心

如何断除五种过失呢?必须依止八种对治行中的六力和九种住心。其中六力包括:听闻力(从上师那里听闻教言)、思维力(对所听闻的法再三思维)、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以及串习力(在修行中长期不断串习)。

九种住心包括:安住、相续住、数数住、近安住、调伏住、寂静住、最寂住、专注一趣住以及等持住,下面逐个解释。

安住:无始以来,我们的心一直向外散乱,一分钟也不能安住,所以,开始禅修时,我们需要依靠听闻力让心安住下来。

相续住:把安住的相续,由一分钟延长至五分钟、十分钟……最初是观察修,逐渐做到自然安住,这里主要依靠的是思维力。

数数住:在安住时,心常散于外境的色、声、香、味,这时,应该运用正念,让心重新回到之前安住的状态,如果心再散乱,就再把它收回来,如此反复,这里主要依靠正念力。

近安住:当心正在散乱、起伏不定时,我们可以通过思维把心收回来,增上正念,例如思维:“这么短的时间都不能专注,那以后怎么禅修呢?”这里依靠的也是正念力。

调伏住:不断思维心安住的功德,例如安住对身心的利益等,这里主要是依靠正知力。

寂静住:当心不能安住时,通过思维散乱的过失,例如分别妄念会令我们产生痛苦等,让心安住并精进修持,这里依靠的主要也是正知力。

最寂住:产生贪心时,修贪心的对治法,比如所贪身体的自性不成立;产生嗔心时,修嗔心的对治法,比如慈心和悲心;产生愚痴心时,思维世间知识和缘起的种种差别等。依靠这样的观修,可以压制烦恼,使心安住,这里依靠的是精进力。

专注一趣住:经过长时间的禅修以后,粗大的分别念已经灭尽,心无论安住于任何所缘,基本上都能一心专注,这里同样也依靠精进力。

等持住:当粗细的分别念慢慢灭尽,心可以长时间安住、不动摇,历史上就有人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中入于禅定而如如不动,这个时候,心会非常轻安。等持住依靠的主要是串习力,通过长时间修行,最后会在一切威仪当中,心长时间专注于所缘,不被分别念间断,也不会有任何痛苦。

以上是佛教中非常著名的九住心法,也称禅修的九种窍诀。

在禅修时,初学者最好跏趺坐。等串习久了,也可以坐在椅子上禅修,以心观心,让心安住。

解脱最关键的一环

我简单地介绍了寂止的修法。虽然仅靠寂止并不能令我们解脱,真正的出世间禅定,还需要结合胜观的无我智慧,但寂止还是可以为现代人带来一些内心的宁静。

心不自在的人,即使能享受到世间的种种快乐,也不会有真实的意义,还会给家庭、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正如佛教中说,心若未调伏,自利尚且不能成办,更何况说他利了。因此,希望大家可以精进修持,调伏自心。

内观自心,同时心怀世界

最后,我还想分享一点与禅修不相关的内容。在座的各位都有国籍、家庭和亲人,大家可以通过禅修来获得内心宁静、自在。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无家可归的难民,总数超过千万。虽然他们也被包括在世界总人口当中,却没有国籍。有些美国的大学老师和同学认为,难民们长期流浪漂泊,其安全等很多方面都没有保障。尽管目前有很多名人在关注他们的处境,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他们,让他们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我去过柬埔寨,那里大约有两万越南难民,常年生活在水上,没有国籍,更没有人身自由,非常可怜。希望大家能关注这些流离失所的难民,帮助他们争取到赖以生存的住所等。

希望大家在享受禅悦的同时,也关心世界的苦乐。

现场互动

问:虽然禅修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一般情况下,嘈杂的环境会干扰我们禅修。那我们该如何身处其中,却不被其扰呢?我们每天又该保持多长时间的禅修呢?

堪布:观察自心是禅修的核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我们在做什么,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当下的所思、所为来禅修。如果平时可以保持这样的观察,逐渐就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一天之中,早中晚都可以禅修,每天最好可以安排三座到六座。如果做不到的话,也尽量保持每日禅修的习惯。

禅修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在藏地,仅寂止就需要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的闭关修持,才会慢慢生起一点禅定的境界。

问:阿底峡尊者在有关修心的教言中说“心无有来源”,也就是说,我们闻不到、摸不到这颗心,但是却能感觉到它。那心的本体究竟是什么?

堪布:在不加观察的情况下,心是存在的,但如果用智慧抉择就会发现,心是不可得的。《般若经》中云:“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在世俗当中,所见所闻都存在,但胜义当中,心没有生灭的安立,其本体是空性的。

只有依上师的窍诀修行,才能认识心的本性,因此,学习很重要。

问:我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从7岁就开始信佛,但心里一直有个困扰:我们如何才能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会因为困难而感到受挫?

堪布:对利他心十分强的人而言,困难并不会成为利他的障碍,这就好比一个商人,为了做成一笔大生意,其过程中的辛劳也不会成为他的阻碍一样。所以,对于佛教徒来讲,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利他心越来越猛烈,当利他心强烈到一定程度时,即便受到诽谤,心里也不会觉得受挫。相反,如果利他心不够强烈,小小的困难也很难克服。

问:我是一名大学生,平时课程很多,您能否给一些建议,帮助我平衡学业与佛法之间的关系?

堪布:对在校学生而言,学业相当重要,如果在校期间能兼顾修行,那就更好了。早起一点,晚睡一点,每天还是可以挤出一些时间的,这主要在于你心的力量。如果具足精进,修行和学业都不会耽误,也不会相互冲突。

问:我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国家的主流宗教,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引导西方人趋入佛法呢?

堪布:法王如意宝说过:“我们佛学院不偏堕任何宗派。”我个人认为,虽然我自己是佛教徒,但也可以学习其他宗教或某一科学领域的知识,各宗教之间并非绝对的冲突、对立,而是可以共存的,因为它们的目标都是利益人类。

无论你信仰什么宗教,可以在秉持自己信仰的同时,抱有一颗清净心来学习其他宗教的知识。在当今社会,保护人类的优良传统、利益人类,已经成为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在佛教中,我们皈依佛、法、僧三宝,同时在藏传佛教中,还特别强调了上师的重要性,但当我们见到僧人行为不如法,或者听到别人在谈论上师的过失时,该怎么做?

堪布:人们诽谤也好,赞扬也罢,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利益他人,并且有助于自心。

当然,自己的行为如理如法非常重要,随便议论别人、指指点点,不是智者的行为。

问:我们该如何理解后悔?

堪布:后悔,是对自己往昔罪业所生起的一种绝不再犯的决心,这就好比你发现自己刚吃的食物有毒,对身体有极大的危害,于是下决心再也不会吃一样。佛经中说,后悔有助于清净往昔的罪业。

问:我从耶鲁大学毕业不久,像我这样初涉职场的人,很难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很容易在工作中迷失自己,您能否对此给出一些建议?

堪布:不论是哪里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担心找工作,不过在我看来,美国毕业生的处境稍微好一些。

很多年轻人,一毕业就想要高薪的工作,其实一开始的目标不能定太高,要从低处开始努力,慢慢地,就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很多成功人士,也曾面临种种困难,后来经过努力、积累,一步步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