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3.皇家大学【碎片时代的彷徨】演讲&问答
第147场
泰国清迈皇家大学
Chiang Mai Rajabhat University
泰国·清迈
2017 / 8/ 3
碎片时代的彷徨
Lost in the Age of Fragmentation
主持人:
亲爱的清迈皇家大学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
今天,我们非常开心来到美丽的清迈皇家大学,跟所有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见面。清迈皇家大学是一所教育性大学,是由泰国国王拉玛九世在1982年正式批准成立的。首先,有请清迈皇家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西方语言学苏查那·恩塔穆拉教授代表校方致辞!
苏查那·恩塔穆拉教授:
尊敬的各位教授、各位同学、各位来宾,今天,能在这里见到大家,并给大家致欢迎辞,我感到很荣幸。我谨代表清迈皇家大学对尊贵的索达吉堪布表达我们的感谢。索达吉堪布用尽他的一生来传播佛法,促进佛教事业不断发展。今天早上的会议,是第七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后续会议。会议选择在清迈皇家大学召开,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今天的会议共有三个主办和协办方,分别是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和清迈皇家大学。大家都知道,在当今社会,佛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是通向我们人类幸福生活的一条大道。我个人也这么认为。所以,我要再次感谢大家来到这里,支持佛教,支持全世界的和谐!我也要再一次感谢尊贵的索达吉堪布,是您让我们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为清迈皇家大学创造一个历史性的精彩时刻!感谢您!
主持人:
非常感谢来自清迈皇家大学的代表苏查那·恩塔穆拉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发言。亲爱的朋友们,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一个传统的开场仪式:由泰方长老和我们的堪布共同点亮明灯。有请我们的长老和堪布!全场起立。
这是一个点灯祈福的时刻。让我们把全世界所有美好的祝福,送给全人类所有的朋友,愿每一位朋友都在幸福之路上永远走下去!
(点灯祈福仪式)
接下来,清迈皇家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西方语言学的苏查那·恩塔穆拉教授,将用她非常非常富有爱心的礼物,来交换我们堪布手中别有深意的礼物。他们交换礼物,也交换彼此的心意,共同许下美好的祝愿:祝愿天下所有的朋友平安、幸福、圆满!
(教授和堪布交换礼物)
我们处在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收成千上万条信息。在大街上、商场内、小巷里,每一个角落里的每一个人,手里都拿着手机。据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道:在现代社会,平均每人每隔6.5分钟就要看一下手机。这已成了我们共同的一种习惯。然而,大量的信息不但没有为我们带来快乐,反而让我们产生了种种迷茫。这究竟是为什么?下面,有请索达吉堪布就这个问题为我们做开示。他开示的题目是“碎片时代的彷徨”。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
今天在清迈皇家大学跟大家一起交流,我感到很幸福,很快乐。我感到幸福快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第七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已在昨天正式闭幕。经过四天的探讨,我们都对幸福有了一定的认识。皇家大学也是积极参与此次大会的支持单位,我心中充满了特别的感恩之情。第二个,我去过很多大学,但像今天这样,演讲之前先礼佛,再供灯、供香,然后才开始正式的会议流程,还是第一次。作为一个佛教徒,能亲自参与这样的仪式,我心里无比欢喜。
到了泰国,就好像到了我的家乡藏地。这里上上下下的人都信仰佛教,人们从小就对佛陀有不共的信心和敬仰。和这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我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个信仰就是崇拜佛陀,而且这个信仰一生都没有改变。在如今这个碎片时代,能保持这样的信仰,真的很难得,很珍贵,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因为今天用两种语言翻译,不懂其他语言的人可能比较容易犯困,甚至想睡觉。在中通寺的时候,大家都有这种感觉。不过,这对我来说没关系,你们即使睡觉,我也会坚持把两个小时讲完。但是你们以后要是在电视上看见自己睡觉的场面,或者被别人发现自己听演讲时睡觉,不一定很“光荣”。那天我在中通寺也很困,由于担心被直播晒到全世界,所以拼命地挣扎,一直不敢睡。(众笑)
碎片时代的眼泪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碎片时代的彷徨”。这个主题的内涵,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不管是泰国人,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大家都已经共同来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碎片文化的时代、快餐文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变得跟以往完全不同。以前人类社会的进步,一千年,两千年,好像都是划着横线过来的,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但现在却变成了直线,不管上升还是下落,都是直线式的,非常快,或者说变成了非常弯曲的一种方式,理不出头绪,找不到根源。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心里都难免有一些恐慌、彷徨,找不到安全感。
这个时代的我们,每个人手里时时都拿着一部手机,有的甚至两部三部。表面看起来,这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变得非常方便,实际上带给我们的却是很多的不安全,很多的隐患、过患,很多的不良影响。
有很多学生,天天玩手机,不好好学习,最后成绩彻底垮掉,再也上不去了,考试的时候哭得很伤心。但哭是没有用的,平时没有好好用功,最后肯定是这样的结果。手机对大人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现在一些教授、老师,因为忙于在手机上发布各种信息,进行各种反馈,用在学问研究、知识传递、备课、上课等各方面的时间都减少了,给自己和学生带来一定的损失。
当我们意识到手机偷走了自己的大好时光和宝贵人生时,往往悔不当初,痛哭流涕。只不过,学生的泪是挂在脸上的,大人的泪却滴在了心里。但是,都已经晚了,追不回来了。
五种可怕的因素
网络和手机给人类身心带来的不良因素非常可怕,下面我把这种种的可怕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个,现在很多人得了所谓的网络瘾、手机瘾。这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障碍。据一些相关的统计显示,有71%的人一旦离开了手机,心里就会不舒服;35%的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关心自己的手机,只有10%的人会关心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可见这个时代绝大部分人的身心,都已经被网络和手机控制了,成了网络和手机的奴隶,非常可怕。
第二个,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2017年2月份,因为碎片文化引起心理不健康的人,全世界大概有3亿多,每年因此而导致自杀的约有80万。虽然对这个数据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也足以说明碎片文化已成为这个可怕的时代症结的主要推手。
第三个,最近美国《时代周刊》(Time)引用了微软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现在人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已明显降低。以前一个人的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是12秒,现在已经降低到8秒。而人类养在水里的金鱼,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是9秒。我们人类的注意力居然还比不上水里的一条鱼……不要说禅定,不要说听课,连短短的12秒都不能集中注意力,这确实很可悲,也很可怕。究其原因,也跟碎片文化有关:我们天天在手机上刷屏,眼睛和心连一刹那都不肯停下来,怎么可能训练出持久的注意力呢?
第四个,人类的智慧已经变得非常浅薄。最近有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浅薄》,主要探讨人类是互联网的主人还是奴仆的问题。书中认为,由于碎片文化的侵蚀,人类正在丧失本有的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面临着大脑被掏空的危险。我们的智慧和意识现在变得非常浅薄,绝大多数人除了每天在手机上漫无目的地刷屏,追逐一些七零八碎的东西,已经不可能一本书一本书地看下去,也不可能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深入下去……
表面上看来,我们好像学得很不错,什么东西都看过,什么知识都知道一点,但实际上我们的智慧已经远远落后于古人——不会像古人那样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更不会像古人那样进行各种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如今,在这个碎片文化时代,却出现了一群不会思考的人类,真的很可怕。
第五个,手机上有很多不健康的信息,给我们的身心都带来很大的危害。但是很多人却毫无察觉,而且还不自觉地让自己成为不良信息的源头,给自他都带来危害。我听说按照泰国的法律,伤害动物的场景是不能放在网上的——也许是为了倡导社会的慈悲风气。那么,如果你看到有些人在杀动物,出于新奇刺激的心态,把这个场景拍下来放到网络上去,这样的行为就是犯法的,你自己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在碎片文化时代,世界各国的很多年轻人,从小受到不良信息的熏染,伦理道德意识比较淡薄,往往随便在手机上发布一些不良图片,危害社会风气的同时,也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这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寻找方法,挽救自己
面对如此可怕的现实,我们该怎么办呢?人类已经到了21世纪,已经进入了碎片时代,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去把每个人的手机都毁掉。即便想这么做,也做不到。有什么方法能挽救我们自己呢?
第一个方法,认清碎片文化的利弊。处于这样一个无奈的时代,可能每个人都想着利用碎片文化的特点,为自己谋取一些利益。实际情况如何呢?也许会事与愿违,我们从中受到的危害远远超过得到的利益。
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碎片文化对自己究竟有利,还是有弊。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应该尽量在学习和生活中去细致了解,去深入分析。要清楚地了知它如何对我们产生作用,它给我们带来的损害或者利益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一旦明白了这一点,心里就会有所顾忌,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整天沉迷,浑浑噩噩。
还有一种方法: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都尽量不要一天到晚盯住不放。有统计数据显示,许多人在一天24小时中,有8个小时都花在手机上。长期下去,我们的精神会因此而颓废,我们的眼睛会因此而无光,我们的整个身体也会因此而垮掉。
在我们国内,很多人用微信、微博和博客,国外主要用推特、YouTube或者其他一些交流工具。就整个世界形势而言,这些交流软件的用户现在越来越多。而这些平台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大多数都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每天的生活都任由这些网络信息全面覆盖,身心都将变得疲惫不堪,状况百出。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不要太沉迷于这样的虚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观察自己,每一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有多少,需要用手机处理事情的时间有多少。如果你用得过多,对你的身心健康肯定是不利的,一定要纠正过来。
如何纠正呢?可以规定自己,每天只用一小段时间,处理完一些必须处理的事情后,就放在一边,不再打开它,也不再关注它。我自己在佛学院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基本上到了下午,手机就会关掉。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
以纯正的信仰治愈
让我们在碎片时代独善其身的最好方法,其实是拥有一个纯正的信仰——泰国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很有福报的。如果有了信仰,生活中出现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很多身体疾病都可以得到治愈。因为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能修行,能通达万法的甚深真相,能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一旦有了这样的境界,就再也不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佛法的很多思想,都是教我们如何在虚幻世界保持清醒。我在这里把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观点结合起来,给大家讲一个非常甚深的四念处修法。对于这个修法,南传佛教的信众是比较精通的,在座很多研究佛教的大学生和老师,可能也比较了解,所以我只用简略或者说以窍诀的方式来宣讲。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阿难尊者问佛陀:“现在很多年轻人感受不到轮回的痛苦,有什么殊胜的法可以对治他们的痛苦和烦恼呢?”佛陀告诉阿难尊者:“有四念处的修行,能断除一切烦恼和痛苦。”
按照南传佛教的观点,四念处可以修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一年,甚至几个月或者七天。修行这个法,能证悟无我,获得圣果,断除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痛苦。按照藏传佛教的教义,修四念处能断除法我执,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在《入行论·智慧品》里讲得非常清楚。所以这是特别深奥的一个修法。
第一个是观身不净。也就是观察我们的身体不清净的本质。表面上看来,我们的身体很漂亮,很好看,实际上,这个身体外面是皮肤,里面是肉,再里面是骨头,骨头里面是骨髓……我们的整个身体,里里外外都是由很多不干净的物质组成的。
泰国很多地方都是专门修不净观的,所以我不用在这里多讲。这个修法确实很有意义,不过很多人可能只是在理论上知道一点,实际修持怎么样,不好说。
总之,要尽量观察我们的身体,认清它从头到脚乃至整个全身都是不净的本质,并进一步认识到,对这样一个不净的身体,无论如何经营,都是徒劳的,不如放下对它的执著,随缘而安。
第二,观受皆苦。也就是说,我们的各种感受,包括快乐、痛苦和不苦不乐,都是苦的自性。大家都知道,痛苦的感受,其本性肯定是苦,这叫做苦苦。而快乐——我们正在感受的快乐,由于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很快就会消失,其本性也是苦的,这叫做变苦。还有一种不苦不乐的感受,表面上好像没有什么痛苦,实际上就像身上长了脓疱,只是暂时没有发作而已,但只要这个脓疱存在,终有一天是要发作溃烂的,其本性依然是痛苦,这叫行苦。
佛教常说,人生的一切都是苦。也就是说苦苦、变苦和行苦,这三大苦充斥着我们人生的整个过程。生命的本性只有一个字:苦。虽然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幸福,但却不知道幸福的本质其实是痛苦,根本不值得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去争取。
一旦明白了佛教宣讲的这个甚深道理,对幸福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炽热的心会慢慢变得清凉。
第三个,观心无常。我们的心总在跳跃、变化,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一会儿生起贪心,一会儿生起嗔恨心,一会儿生起傲慢心,一会儿又生起大悲心、信心……所有这些好的情绪和不好的情绪,都是无常的,生了又灭,灭了又生,不可能永远跟着我们。
我们藏地有一句俗话:“晚上睡觉的心,早上起来就没有了。”有时候,我们晚上因为失眠而痛苦,第二天早上起来时,心却一下子被外面鸟语花香的热闹感染了,顿时觉得充满了活力,失眠的痛苦当下也就消失了。
可见,我们的每一个心念都是无常的,都不可能长久存留。既然如此,又何必深深耽著于一闪即逝的所谓快乐和痛苦呢?
第四个,观法无我。不管是外面的万事万物,还是内心产生的无量情绪,这所有的法都是因缘而生的。既然所有的法都是因缘而生,那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一个恒常、独立、坚固、常有的法存在。
因为凡是观待因缘的法,都不可能长久,不可能有自己的本体。虽然这个观点有很多的理论支撑,但因为时间关系,我今天不多说。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要明白,所有法都是互相观待、互相依赖的,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实有的法。我们一直认为,“这是我的法,那是我所的法”,实际上,所有这些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的,无我的。一切显现都是空性,根本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和我所。
这就是四念处。“念”就是正念的意思,让我们的心一直系念于前面讲到的“四念”上,随时忆念这四个法所讲的甚深道理。关于四念处,在南传佛教的《阿含经》中讲得很清楚,在我们藏地的《正法念处经》里讲得也很清楚。
如果一个人能经常观察自己的身体,观察自己的感受,观察自己的心念,观察跟自己有关的万事万物,那他总有一天会认识到这个世界虚幻的本相。不管是自己的小世界也好,外面的大世界也好,都是现而无有自性的,都是虚幻不实的。到时候,虚幻这个词,将不再是口头上的说辞,而会变成你实际行持中真真切切的体会。那时,你将发自内心地感叹: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给我们展示的这个宇宙万物的真相,是任何一个现代科学家和理论学家都难以触及的甚深真理。
刚才我的这种讲法,跟南传佛教的讲法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没有,是吧?最究竟的意义上应该没有什么不同,因为都是佛陀的教言。佛教融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后,可能在一些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但究竟的意义应该是相同的。
给泰国在家人提几点希望
1.深入学习佛陀的教言
我们藏地的传统,跟泰国的传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藏地,以前对佛法的深入学习只在寺院里进行,在家群体对佛法以研讨、辩论等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情况比较少。我在1999年来过泰国,那时候我的感受是,这里每个人的信仰都非常虔诚,很值得随喜,但在具体的学习方面,也许还可以有更多的方法。
释迦牟尼佛赐予我们四众弟子的权利都是一样的。除了出家人的内部戒律以外,其他的佛法在家人都可以学。佛陀在《贤愚经》里讲过,佛法就像水一样,所有的人都可以享用,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
我们要学会看全世界的变化。如今全世界的佛教徒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家人对佛教的经律论三藏有一定的系统学习。在这样的时代,大家作为在家人,一定要深入研究佛教——我在自己的家乡藏地,也在努力推广这个理念。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了解佛陀八万四千的广大法门,不能透彻理解佛教甚深的基本道理,在这个迷茫的时代,暂时的信心很容易改变,很容易退失。
泰国有很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有一部分在城市里弘法,有一部分可能终生在山里修行。我在这里特别建议,希望大部分出家人都出来弘法,否则,佛法在将来可能很容易消失——形象的佛法容易保留,而真正的佛法很容易消失。
2.把佛法的智慧传递给下一代
我们的领导或老师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有必要将佛陀真正的智慧广泛地传递给学生。不是从信仰上,而是从理论上,从排除了信仰成分的逻辑和理论上,广泛地给孩子们宣讲佛法的道理。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佛教的教理需要理性、深入和全面的传播,因为全人类需要佛法的帮助。
3.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世青会的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都是在泰国举办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信仰的力量,有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有出家人的加持。这些都跟其他很多地方有所不同。我们举办世青会,别的国家也发出过邀请,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了泰国,因为这里有特殊的加持。
泰国跟西方很多国家相比,经济不那么发达,但是在精神世界,泰国人应该是很富裕的。所以,我希望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一定要保护好你们的传统文化。你们的语言,你们的文字,你们的传统服饰,你们的建筑,都要好好保护。
现在全世界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都不存在了。幸运的是,泰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很多传统的东西还在。在座的每个年轻人,都有责任保护你们自己传承了几千年的珍贵文化。一定要好好保护。
结语
这次我到清迈,很多高僧大德都给我做了特别的加持。前两天去见清迈校区原来的老校长,大概有84岁了,老人家给了我一尊佛像,我很欢喜地接受了。后来又去中通寺,寺里的老方丈已经94岁了,也给了我一尊佛像,我觉得加持也很大。
今天现场有来自各个学校参加世青会的老师和同学,我现在把这两尊佛像让大家看一下,给大家加持一下。我这次感受到了清迈高僧大德和学校的佛法加持,非常欢喜。希望你们回去的时候,也把清迈的小佛像请一些回去,这些小佛像还是有加持力的。
这里确实是一个佛教非常兴盛的地方,有这么多的出家人,这么多有信仰的人集聚在一起。这样的场景,可能是我们在其他地方根本感受不到的。我这次得到了两尊非常珍贵的佛像,回去之后会很好地保存起来。
我的演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是问答环节,祈祷三宝——佛陀、正法和僧众加持我们所有的人。谢谢大家!
现场互动
问: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堪布:昨天你们泰国有一个演出队,给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闭幕式跳了一支舞,叫《幸福像花儿一样》。所谓的幸福,表面上看来就像花儿一样,非常非常美丽,但是真正去观察的时候,却丝毫也找不到,因为一切都是空性的。这叫做“诸法无我”。
问:刚才堪布讲,为了减少手机对我们的控制,最好整个下午都关机。但是我们是学生会的工作人员,如果下午关了机,工作就没法做了。尤其是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讲座以及选修课程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回复老师的信息,工作就会延误,造成不好的影响。我想请教堪布,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堪布:如果白天实在没办法关机,晚上关机也可以。
问:顶礼堪布!我有点紧张。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现在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对于抑郁症等,现在已经有很好的认知和治疗方法,但是性心理跟性教育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末学以后想从事性科学方面的行业和研究,因为现在这方面的发声太少了。每当听到有小孩子被侵犯,然后死掉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心痛。但是,这对以后学佛跟发心,会不会带来障碍?二者有没有冲突?
堪布:关于性方面的科学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佛教也有对生理的研究,这些内容在戒律和《阿含经》里面都有。
现在很多的疾病,包括男性的疾病、女性的疾病、艾滋病等,这些与人类生理有关的课题和疾病,都需要有人去研究,需要有专业水准的人出来给大众解说、指点。人们不管是从健康方面,从信仰方面,还是从伦理方面,明白这些道理都很有必要。
我们出家人虽然有戒律,但也会研究人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所有知识。所以,你的选择与你的修行不会有什么冲突。
问:帕扎阿扎卓利大师有问题想请教一下堪布。有一次,帕扎阿扎卓利大师的徒弟在医院做手术,已经打了麻醉药,睡着了,等着开刀。正在那时,他却给卓利大师打了个电话,两人在电话里沟通了30分钟。可当时他已经被麻醉了——一个睡着的人,怎么还能打电话过来?这个现象是怎么发生的?
堪布:现在有很多濒死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肉体在医院里躺着时,他的心识是可以超越肉体、去到其他地方的。所以我估计,当时这个徒弟的身体虽然被麻醉了,但心识很有可能以某种方式离开了肉体,然后以另一种方式跟大师进行了电话沟通。
问:《西藏生死书》(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里面讲,发现心的本性,是把这个念头和下一个念头之间的空隙无限地放大,然后在这个中间专注并安住于当下的状态。我禅修的时候偶尔会有这种放空的感觉,不知道这是不是正确的状态。如果不是,希望您指点一下。
堪布:我先给大家说最后一件事,再来回答你的问题。
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今天就要离开了,因为我刚才看到好多的行李放在门口。大家对法的热情很高,有些同学没能进来,听说是在外面收看视频直播。今天人比较多,我们在这个地方结上善缘,很好。虽然今天没有讲很深的法,但四念处也可以说是最深的。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好好修行,尤其是四念处,这对你们来说很重要。
关于专注的问题,《西藏生死书》里讲了一些密法的修行方法。现在我们参禅的时候,是观自己的觉知,观察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实际上这个观法和专注的本体是一样的。
在对自己的心一直专注的过程中,会认识到心的本性,认识到心的本性没有局限性。禅宗这样讲,密法也这样讲。不过,如果你没有认识心的本性,那么,未来、过去和现在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我们用自己的心来观心的时候,会明白当下这颗心的本来面目。这种状态用语言很难描述,但是自己在观心的时候,或者说祈祷上师的时候,的确会有所觉悟。
问:堪布慈悲!我来自同济大学。这次真的非常欢喜,也非常感恩,能得到堪布加持过的如此殊胜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祈请堪布给大家传一下《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
堪布:好。
(堪布传授此法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