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1.湖南大学【佛教关于人性的探索和教育】演讲&问答
第64场
湖南大学
Hunan University
中国·长沙
2013 / 10 / 31
佛教关于人性的探索和教育
A Buddhist Exploration on Human Nature
主持人:
“堪布”这个词是教授的意思。索达吉堪布就是一位大教授。今天,他将为我们带来主题为“佛教关于人性的探索和教育”的讲座,堪布对此有深入的研究。相关道理,他不仅亲身实践过,还去过很多地方进行宣讲。所以我们很高兴在这个金秋时节,请堪布到我们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大家做精彩的讲座。好,我们热烈欢迎堪布——
今天很高兴利用这个时间,和诸位老师、研究生一起交流“佛教关于人性的探索和教育”。
现代社会,人心非常开放,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理解人性呢?我想,应该回到传统文化,尤其是汉地、藏地的传统文化中去找答案。
人性之辩
汉地历来对人性有不同的说法。
战国时期的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就像湍急的水,可以往东流,也可以往西流,同样,人依靠种种因缘,可以变成善,也可以变成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尧舜跟桀纣一样,君子与小人一样,都是天生性恶。贤劣的差别,只是后天环境对人性的改造。
汉代思想家扬雄认为,人性本是善恶混合,修善则成为善人,修恶则成为恶人。
这三种观点,如果以智慧来分析,都不太合理。为什么呢?首先,用水来证明人没有本性,这个比喻很难成立。因为水向东或向西流淌,只是在讲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本性应该是像火的热性、水的湿性一样,是一种本质的东西,所以水流的比喻不太合理。
第二种认为人性恶,但可以变成善,这种说法也不对。所谓“本性”,应该是没办法改变的实体,如果真的是恶,又怎么可能变成善?灌输再良好的教育,也不可能变成善人。
第三种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的。那么这种混合,是水乳交融变成一体呢,还是各自分开的?如果是分开的,就不叫混合;如果是一体的,本性怎么可能在同一时间又是善又是恶?变成善人的时候,恶的成分到哪里去了?变成恶人的时候,善的本性又去了什么地方?
通过以上分析,说人性本无、本恶、善恶混合都不合理。合理的观点应该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用《三字经》来讲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来是善的,但因为受环境等影响,表现出来的习气各不相同。
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而这些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就好比“恻隐之心”,你我都有,看见众生特别悲惨,自然会生起一种悲悯。“羞恶之心”就是知惭有愧,虽然环境的影响让有些人不懂惭愧,但只要是人,在某方面还是有底线的,跟动物不一样。“恭敬之心”,不管是什么人,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是非之心”就是明了利害,懂得取舍。所以,仁义礼智,人人天生都有,并不是外境强加于我们的。
没有人是坏人
其实,每个人今生有不同的习气,这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前世带来的。(有些人没学过相关知识,也从来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不一定知道,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人不过是物质的产物,突然来到这个世界而已。)
尽管习气不同,但每个人本性都是善的。这方面,佛教与孟子的说法比较相似。《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这是佛教对人性的描述,也就是说,每个众生本具佛陀的一切功德,但因为被各种客尘污染了,所以没办法现前。
佛教认为,人的本性中没有争论、欲望等,更深一层的话,人性远离善恶等一切戏论。但暂时来讲,要承认人的本性是善——你们也许没有特别关注过佛教,如果关注了,应该有不同的体会。我刚才跟有些老师说,佛教讲的中观、如来藏和因明辩论,与现代社会最顶峰的理论可以互相印证,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的优胜之处。
也许有人问:“既然究竟来讲人性远离一切言思,超越一切概念,那能不能感受到呢?”实际上,通过修证是完全可以的。但这个层面很高,今天暂且不谈,我们要讲的是人性本善这一面。
可能又有人问:“如果人性是善的,就不可能变成恶了,刚才你对荀子的驳斥,会不会也落到自己头上?”其实不会。因为我所讲的本性善,只是从暂时层面讲的。
美国有位著名的魏斯(Brian Weiss, 1944-)医生,出过《前世今生》(Many Lives, Many Masters)等畅销书。他在《来自神灵的讯息》(Messages from the Masters)中,也揭示了人的本性是平等的、善的。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魏斯医生问:“如果人性是完全平等的,为什么有些人心地好、长相好、智慧好,而有些人什么都不好,又坏又穷又难看?”神灵用比喻解释说:“就像一颗钻石,本身蕴含七彩光芒,但如果蒙上灰尘,光就不明显了。人表面不平等,就如同钻石上的灰尘厚薄不一样,但本心就像钻石能放光一样,是平等、相同的。”
在座的每一个人,本性中都有慈悲、智慧的一面,但因为后天教育、环境等影响,这种善可能被覆盖了,以至于有些人很愚痴,有些人很迷茫,有些人非常不成功。如果把每个人的本性真正开发出来,那“善”完全可以显露。
唐太宗就证明过这一点。当年他在执政期间,有一次问390个死囚有什么心愿,死囚们都说,很想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妻儿。出于怜悯,唐太宗决定放他们回家,不受任何约束地与亲人团聚,但必须遵守一个约定:来年九月初四准时自行返狱伏法。
听了这个决定,有大臣忍不住提醒:“他们都是罪大恶极之人,如果放虎归山,有去无回怎么办?”但唐太宗仍坚持这个决定,将390人全都放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到了约定的期限,所有死囚一个都没有逃跑,真的全部回来了。作为奖励,唐太宗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可见,大恶之人也有善的一面,只要因缘具足,这种善就可以显露出来。所以,我们也要挖掘出自己潜在的善念。
善在我手
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善的力量都很需要。
现在这个社会,物质进步非常明显,但在内心提升方面,却是比较失败的。很多人没有满足感,也没有幸福感,每天活得很苦很累,口头禅常常是“压力太大”“好烦”……幸福、开心、感恩等,不管在语言上还是行为上,出现得越来越少,这在新闻、影视中也不难发现。
随着负面信息越来越多,有些人虽然本来善良,但慢慢学会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倡正能量。
“正能量”这一概念的创始者是卡耐基(Dale Carnegie, 1888-1955),他被称为成功学大师。他说:“一切让人积极向上和充满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成功、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都是正能量。”可见,这与佛教讲的“善”也能对应——语言要真实、身体不能杀盗、内心不能贪嗔等,这些都是正能量。
当然,要想提升正能量,必须具备一些方法:
首先,自己要不断地学习,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都要有一种不满足的心。对物质,我们可以知足少欲,但对学习,千万不能如此。现在很多大学生,包括有些老师,觉得完成学业就可以了,不用再学了。其实不应该这样,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
而且,我们要随时调整自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否则,有些人因为不会调心,无端增添了很多烦恼。一个悲观的人和一个乐观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完全不同。比如,天气稍冷的时候,乐观的人会觉得舒服、很清凉,而悲观的人则会抱怨:“太冷了,这个世界好苦!”或者,面对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觉得很好,还有半杯水可以喝,而悲观的人会觉得一半的水都没有了,可能不够喝。因此,面对同样的外境,心态不同,苦乐也不一样。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应注重培养自己的“逆商”,也就是面对逆境的力量。很多学校缺乏这种教育,因此,有些学生,甚至是一些成年人,遇到一点微不足道的挫折,就承受不了,做出特别不明智的行为,这是非常遗憾的。
所以,我们要弘扬正能量,在人生中要学会勇敢。当然,这种勇敢不是要你冲锋陷阵,而是要懂得人生如此广阔,遇到一点点违缘,并不值得痛不欲生;世上还有那么多更痛苦的人,相比之下,自己的苦算不了什么。
听说你们不少大学生,都活得不快乐,觉得压力太大。小时候,以为考上大学就上了天堂,而上了大学后,发现烦恼竟然更多。其实在人生中,如果你不满足,永远都会痛苦——找到工作,对工作不喜欢;建立家庭,对家庭不满意……这样活在负能量当中,做什么都很痛苦,甚至没有一刻欢喜,有什么必要呢?
近墨者黑
除了自己心态的调整,依靠环境和朋友等外缘来培养正能量,也非常需要。
现在有些人痛苦、堕落,主要是环境和朋友所致。佛教讲,依靠善知识,功德像上弦月一样越来越增上;依靠恶知识,即使有慈悲、智慧等功德,慢慢也会荡然无存。有些年轻人不懂这个道理,整天泡在网络上,把各种无聊的,甚至暴力、极端的知识,不断输入脑海中。这对自他没有利益,而且极其可怕。
我们应该用智慧去观察网络。一方面,它让整个世界缩小了,需要任何信息,基本都可以得到,确实很便利。但有些人日日夜夜沉迷在虚幻世界中,对工作、家庭,以及有意义的事情都没有兴趣,甚至连饭也不想吃,最后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这也不好。古人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很需要一种善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诸法集要经》中说:犹如鲜花在哪儿都会散发芬芳,善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给人带来快乐。《大宝积经》也说:“为善常安乐。”这就是善的能量。
我希望大家从正面了解这些,无论它是否属于宗教。要知道,凡是能给身心带来快乐的力量,凡是能带来正面结果的行为和教育,都需要接受。少了它,想远离痛苦非常困难。所以,我们需要这种力量。
否则,你只喜欢接触行为不端的人,一段时间后,品行也会迅速变坏。藏地有句俗话是“向上三年,向下一日”,还有种说法是“一百个人向上拉,不如一个人向下拉的力量大”。学生时代是个转变期,也是思想形成的关键期,所以,这方面一定要引起重视。
现在有些学校,老师不怎么管,于是学生整天放逸。不像美国的很多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因此很多学生废寝忘食地学习,基本看不到上网闲聊的人。而我们有些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再加上生理、年龄等原因,心态各方面都复杂起来,真正专注知识的人非常少。其实,年轻时光非常珍贵,乐于学习对你们真的特别重要。
信仰之善
第三,若要增上正能量,最好有一种信仰。当然,信仰有很多种,你可以信仰金钱,也可以信仰宗教。我要说的主要是后者,这对解决心灵问题有非常大的作用。
人来到这世上,一生遇到的问题,是否都能靠钱来解决呢?并非如此。大多数人的心灵困惑,在延续千年的宗教中才有解决之道。尤其面对生死时,宗教看得更远,分析更透,涉入更深。而其他世间学说,没有这样悠久的历史,也没有这样深远的智慧,所以,宗教历久不衰,自有其原因所在。
有一次,英国BBC的记者问我:“现在中国为什么掀起了一股藏传佛教热?”我说:“藏传佛教很早以前就有,只不过现在很多人面对压力和困惑时,重新发现了它,从中找到了心灵归宿。藏传佛教不像个别产品,两三天很受欢迎,之后一下子就消失了。它的生命力是恒久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去探索宗教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与宗教鸦片
刚才和几位老师交流时,我提到了自己对马克思宗教观比较感兴趣,很想知道你们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此是如何研究的。上学时,我看过马克思的一些观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道德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出家后,对马克思的宗教观也做过分析。他的观点,本来不用我在这里说,你们应该更权威。但以我了解的情况看,大家所学的马克思主义,也许与其本意有一点出入。
上半年,我受邀去了德国的马普研究所和哥廷根大学。在跟一些教授交流时,他们说:“无神论的观点非常不好。”我说:“这不是源于你们德国的马克思吗?”他们说:“马克思真正的思想不是这样……”然后我们聊了很长时间。最后发现,马克思的思想传到中国之后,确实有了一些变化。
为什么这么讲呢?马克思6岁受洗,从小就是基督教徒,结婚也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很多学者认为,他虽然没有当众表明自己是信徒,但实际上,他没有被教会开除,也没有主动退教。
马克思的生平比较悲惨。他因为自己的学说和思想,被德国驱逐。之后流亡到比利时,又被驱逐。到了法国,也遭到驱逐。最后跑到英国,在那里的几年,是他最苦的岁月,七个孩子有三个死去。但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写下了《资本论》。
马克思的宗教观,有一句话比较出名:“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最早出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但后来列宁(Vladimir Lenin, 1870-1924)加了两个字,变成: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列宁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俄国十月革命时,东正教跟反革命分子一起反抗他。为了政治需要,他加上“麻醉”两个字,说宗教是阶级剥削的一种手段,是压迫人民的一种工具,以此来推翻东正教。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没有规定宗教信徒不能加入他的党,还是照样恢复了宗教信仰。
但我们现在学习时,如果不了解情况,看到这句话就会对宗教产生误解,以为它只有欺骗性。
其实,在马克思的时代,欧洲对鸦片的认识与现代不同。当时鸦片是一种昂贵的镇静剂,没有贬义的意思,只是形容宗教有抚慰人心的力量。而且马克思在其他书中,对宗教也有很多正面描述,如“所谓宗教是来世的智慧”“彼岸世界的理论即宗教”等。
但在中国,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很多人就觉得鸦片是毒药,祸国殃民。所以,当宗教跟“鸦片”挂钩时,自然变成了值得唾弃的对象。很多人对宗教的反感也由此而来。
其实,前苏联看似反对宗教,但它解体之后,大多数俄罗斯人仍信仰宗教,总统普京也不例外。前些天,普京代替去年的奥巴马,被评为今年“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他信仰的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很早就成为俄罗斯的国教。因此,列宁对宗教的否定,也只是当时政治需要。如果你现在仍认为马克思对宗教是批判的,那可能已经落伍了。
记得我以前读师范学校时,老师经常引用马克思这句话,对宗教极度排斥。虽然我当时不了解欧洲哲学的背景,但总觉得一种思想可以流传下来,应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对很多问题都判断得比较精确,怎么会对宗教如此否定?后来才发现,果然他的原意并非如此。
我希望各位也能对宗教有一种正确认识,这对你的人生会有正面作用。21世纪是个开放的世纪,我们的思想需要提升。如果永远抱着固有的框架,用狭窄的心态面对未知世界,即使物质上什么都不缺,精神上也始终是一个囚徒,自己把自己束缚在网里,无法接纳更有价值的东西。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一听到宗教就嗤之以鼻,“这是迷信,是旧社会的糟粕”,有各种贬低的语气。其实,爱因斯坦、牛顿等很多科学家,对宗教的态度截然相反,是非常赞叹的,宗教给他们的一生,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宗教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大家应该好好思考。如果有一些不同观点,我们可以公开交流,用开放、自由、包容的心去分析。在此过程中,应该凭客观事实说话,不能太固执己见,带有主观情绪。
总之,人性应该是善的。要想回到这种本性,需要“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是佛教的宗旨。“诸恶莫作”,是不做负能量的事;“诸善奉行”,要尽量提升正能量;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自净其意”,净化心灵。这样的理念,对现代社会也不可缺少。
以上只是抛砖引玉,我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坦率地跟大家分享,尽管研究得也不太深。你们如果在人性善恶、马克思宗教观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观点,都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来。
现场互动
问:我是马院2013级马哲专业的。我很认可您所说的“人的本性是充满正能量的”,但在现实中,我常常困惑、看不清方向,这应该不是真正的我。想请教您,该如何回到我的本性,寻求到我的正能量?
堪布:不一定每个人马上就能认识本性。但如果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善的理念,最终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真实面目。
《弟子规》说,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常赞叹别人的功德,就是行善;总指责别人的缺点,即在作恶。佛教也讲,若是坏人,喜欢讲别人的坏话;若是好人,就爱讲别人的好话。
也许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这些,但古人非常关心。实际上,爱说过失,经常传递一种负能量,这很不好。即使我们遇到不好的现象,也尽量少说一点,要把正的一面挖掘出来,这样,会离善的本性越来越近。
我经常提醒自己,尽量提倡善的一面。虽然会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但会尽量克制,不说很多坏话。如果你能这样做,慢慢就会找到自己。
问:我是2013级研一的学生,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学习马克思的人,普遍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但我看一些课外书中讲到人有轮回,比如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前世是一名僧人,圆寂前在墙上写下:“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这一世,王阳明去寺院时,莫名其妙来到前世圆寂的那个房间,揭开了他转世的秘密,而且回忆起前世的很多事。这是野史里记载的。我想请教您,人是否真有轮回?
堪布:“六道轮回”是事实,如果真要推翻,不要说马克思,世间任何一种学说都难以做到。
你讲的这个故事,我以前讲课也引用过,这不是传说,也不是野史,而是一段真实的经历。
我刚才提到一位魏斯医生,钟茂森博士在美国德州大学任教时,曾给他打过电话,当时魏斯医生已收集了两万多个通过催眠忆起前世的案例;美国还有一位塔克博士,最近也将回忆前世的很多案例编辑成书,其中一部分我们正在翻译。
如果有人认为,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有些现象恐怕很难解释。比如,有些没有大脑的人或动物,为什么仍可以正常生活?
除了王阳明,这世上还有千千万万的类似事例,我以前也收集过。这些现象,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恐怕行不通。
所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我希望大家看看佛教怎么说——不是让你去信仰它,只是单纯了解一下。佛教的《释量论》,专门讲了物质(身)跟意识(心)之间的关系,它不是灌输一种教条让你无条件信奉,而是通过辩论让你用智慧分析:如果心是从身体中产生的,会有怎样的漏洞难以自圆其说。我曾讲过这部论典,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查阅。
作为年轻人,如果不知道身心关系、前世后世,可能是比较可惜的。
问: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科学哲学专业的。我个人觉得,人性应该是善恶共有的。正如西方宗教学里说,人生下来就是带罪的,有七宗罪。这七种欲望是每一个人从小没有学任何东西以前,潜意识中就存在的。如果您说人性是善的,那么把这七种欲望归结为善,还是恶?
堪布: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一生下来就要受洗,也是这个原因。他们的这种说法,我们很尊重,只是有些地方不太理解。比如,所有人既然都是上帝所造,自然也包括恶人,那上帝为什么造恶人?如果有人说,上帝并没有造恶人,只是亚当受蛇的诱惑才产生恶,那就说明善是上帝造的,恶不是,而且上帝也没法保证他造的善人不被恶染污,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造物主,诸如此类有很多矛盾。
其次,佛教讲人性本善,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没有任何罪,而是说人在很久很久以前,最初的本性是善,后来暂时被恶染污了,就像镜子被灰尘覆盖了一样。而且恶人可以断恶向善,也是因为本性是善的,才可能变成善人。
不知道你看过《六祖坛经》没有?书中讲“烦恼即菩提”,这个观点很重要。你刚才提到的七宗罪或七种欲望,佛教认为在实相中,它的本性是一种善,不是恶。为什么?因为欲望本性皆空,若能认识这一点,欲望就不再是欲望,而是清净的菩提。当然,没有认识的话,欲望确实是恶,能给你带来各种痛苦。
总之,清净的善虽然是我们本性,但需要一些方法来认识。一旦通过努力认识了它,就不会再被迷惑了。
问:我是2013级研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您刚才说我们人性是善的,但由于外界的诱惑而被恶染污。我想问一下,这个“恶”是从哪里来的?
堪布:很好!就像天空本来是清净的,乌云是偶尔来的,同样,我们的心也是清净的,恶是依靠外缘偶然产生的。
拿贪欲来说,如果你周围有很多人都在不择手段地赚钱,这种环境就会给你带来影响。但你若是住在寺院里,可能就不会有什么贪念。所以,依靠环境、朋友等因缘,可以让你生起恶心。犹如乌云暂时会障蔽虚空,同样,以因缘产生的恶,也会暂时障蔽我们的本性。
问:您刚说“向上要三年,向下只要一日”,既然人性本是善的,为什么向下只要一日,向善反而要三年呢?
堪布:这是一种规律。就像做任何一件事,进步都很难,退步很容易,但不能因为难易不同,就认定我们本性不善。其实,恶习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要遣除它,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像戒掉烟瘾一样,虽然吸烟容易、戒烟难,但不能因此就说吸烟是人的本性。
我们之所以向恶容易、向善难,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是五浊恶世,众生福报浅薄,烦恼炽盛,恶的力量比较强。这是总的因缘。
另一方面,从当下的因缘看,大多数人喜恶厌善,对行持善法没有兴趣,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每天也大多宣扬贪嗔痴等内容,不愿意传播善的理念,怕没人爱看。这就导致现在恶行泛滥,改起来非常难。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证明人本性是恶的。就像虚空中的乌云虽然多,但不能代表虚空的本性不清净。
问:我是2013级科哲专业的学生。想请教您一些问题:第一,有人因压力很大,在上班高峰期跳进地铁,卧轨自杀了。开车司机虽然无意识,但还是杀了人。那他是受害者,还是害人者?
第二,有些小孩受大孩子的教唆指使,被迫去欺负更小的小孩。那他是受害者,还是害人者?
第三,一个城管因为跟小贩发生冲突,被小贩一刀捅死。那小贩是受害者,还是害人者?
您曾说,一个人是善是恶,受自己主观意识的影响。但前两者好像都是被迫的,特别是那个司机,并不想把人撞死。这种现象,他们本人应该如何理解,如何释怀?
堪布:你提的这三种现象,应该是不同的情况。马克思也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按照佛教观点,如果是杀人,要具足四个条件才能成立。第一,有杀别人的心。第二,不能把对象弄错,不能想杀张三却错杀了李四。第三,要有实际杀害的行动。第四,已经断了对方的命。
刚才的三个案例,你可依此具体分析,如果满足这四个条件,就构成杀人罪,不管是杀自己还是杀别人。但如果其中一个条件不具足,即使参与了杀人的部分环节,也不构成真正的杀人罪。
法律上进行分析时,与佛教观点也比较相似,要看这个人的动机、行为、结果,以及当时的参与程度等。
问:按照佛教的理念,如何面对或处置杀人犯?如果不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从您个人的角度,怎样处置杀人犯?
堪布:按照佛教的理念,杀人犯需不需要惩罚?需要。在古印度,很多国王执政时也都有杀人犯。对于杀人犯的处置,佛教认为可以终身监禁,但最好不要处死。
现在的杀人犯,有些是故意行凶,手段残忍,有些则是无意中杀人。无论如何,他们都需要接受惩罚。但在惩罚的方式上,最好能让他们有赎罪的机会。不要因为他杀了人,我们就杀他,毕竟他的生命也很宝贵。佛教认为生命最可贵,不管恶人还是善人都是如此。他们一时冲动杀了人,清醒后也会后悔的。
所以,无论站在佛教的立场,还是我个人的角度,都是这个观点:杀人需要惩罚,但最好不要以杀止杀。
问:佛教云:“造善得乐。”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做了好事,不但不开心,反而深受其害。比如说我扶起老人,却被倒打一耙。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堪布:做善事时,你会很快乐,但有时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会。不过,这些烦恼应该跟一些因缘有关,并不是善业本身造成的。
你今天扶老人或做好事,将来一定会有好报,这种因果不会错乱。只不过佛教讲的善有善报,并不都是现世现报。有些业,可能在你晚年时会报,有些则会到下一世。就像种庄稼,并不是种子一下去,马上就能见到果实。
善恶因果非常复杂,但做善事确实是快乐之因。
问:我是2012级的硕士研究生。请问,您如何看待入世和出世之间的关系?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说出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堪布:六祖在《坛经》中讲过,真正的佛教离不开世间。而且,在世间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找到慈悲和智慧的佛教理念。因此,佛教没有离开世间,出家也不是逃避。
有些人认为出家是逃避,只是小说、影视的一种误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里,一个人走投无路了,往往就会选择出家,甚至自杀。这样的宣传,不但让大众误解了佛教,也让很多人学会了以逃避、自杀来面对逆境的方法。
其实,出家人对社会的关心和贡献,自古以来非常多。十年前我写过一本《佛教科学论》,专门有一篇讲了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对社会有过什么样的贡献。所以,出家并不是在逃避社会,相反,他们对社会有更强的责任感,像在藏地,就有很多出家人以办校、助学等方式回报社会。
而且,出家人生活了无牵挂,可以放下自己,全心全意去帮助他人。相比之下,很多在家人既要考虑乌纱帽,又要考虑家庭、生活,本来可以做的事情,因为有各种顾虑,可能难以施展开。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出家人确实是在社会混不下去,或者受到一些刺激,然后选择了出家。但大多数出家人,应该不是这样。
问:现在社会上,对佛教和佛教徒有一些不太认同的地方。想问一下大师,作为佛教徒,怎样在平常的生活中做得更好?怎样更好地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
堪布:作为佛教徒,若想把正能量传递出去,可能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自己要适应现在的社会。有些佛教徒学佛之后,好像成了废人一样,不愿意上班,不愿意跟人交往,甚至整天不修边幅,这是不对的。为了利益众生,我们需要随顺世间,应该像其他人一样,该做的事情要去做。只有做得比他们更好、更积极、更阳光,别人才会接受你,你才有机会传递正能量。
第二,帮助别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当今时代,人的怀疑心非常重,自私心特别强,要想传递善的力量,肯定要面对各种挑战。这个时候,你要不怕困难、不怕诽谤,要有一定的智慧和慈悲。否则,没有智慧,就不懂善巧方便,只能碰一鼻子灰;没有慈悲,也很难坚持,遇到打击容易退心。只有兼顾了智慧和慈悲,才能将这种正能量传播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有力量,最后一定会开花结果。
问:我们都说人性本善,还通过各种教育使人向善,但是教育了几千年,还是很多人作恶,社会环境很差,这该怎么理解?佛教能否做得更好一些,改变这个现状?
堪布:虽然人性本善,但要现前这一本来面目,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佛教有个名词叫“三大阿僧祇劫”,这是一个形容时间很长的单位,长到我们无法想象。为什么需要这么长呢?因为我们沉溺在轮回中的时间太久了,想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佛教眼里,几百年、几千年应该不算长。
而且,因为各个时代不同——佛教将其分为果法、像法、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基也不同。如今我们处于末法时期,要用佛教理念转变所有人都行善,不太可能。但很久以后弥勒佛会出世,那时是果法时期,佛陀一讲法就会有很多人得果,或者现前本来面目。而现在跟佛法结过缘的众生,到了那时,智慧很快就会得到开发。
这个浊世,人心虽然有点恶,可佛法的真理一旦有人懂得,就有了开发本性的能力,这也是佛教所起的作用。
问:修行佛法与追求物质如何共存?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要做好一样,必须放下另一样。
堪布:应该可以同时进行,就像我们可以一边吃菜一边吃饭。
修行佛法是符合道德的行为,可以让人变得快乐;追求物质也能让人生更加灿烂。如果你对这两者都有兴趣,可以同时追求。人生并不是一条单行线,只能追求一个,其他都不能有。
只不过,对物质的追求不能过于贪婪。如果贪得无厌,快乐慢慢就会无影无踪,有这种危险。所以,若能对物质适度追求,同时就可以修行。
问:刚有两个同学讲到杀人,您从佛学的角度,觉得最好是判无期徒刑,不要有死刑。但现实生活中,这会不会纵容人行恶呢?
堪布:一个人是否杀人,跟判刑没有必然关系。很多人不杀人,也不是因为害怕死刑,而是他有道德约束。
对杀人犯来讲,无论判死刑还是无期徒刑,都非常痛苦。“因为不会被判死刑,我就要杀很多人”,这种想法谁都不会有;而且即使有死刑,现在杀人案仍在不断发生。
所以,废除死刑不一定会纵人造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