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7.清华紫光【扎根于内心的财富)演讲&问答
第31场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北京
2012 / 7 / 17
扎根于内心的财富
The Wealth Rooted in Your Heart
主持人:
吉林省建设银行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清华大学与吉林省建设银行合办本届“领导艺术与科学决策高级研修班”,目的是帮助大家提高个人修养与领导能力,这主要是就职业人角度开展的培训。然而,不知各位想过没有:作为个体的人,我们自身的内在需求是什么?怎样才能满足这种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可是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发自内心地感觉幸福?”这个问题我问过许多人,然而,几乎没人觉得自己很幸福,有些人甚至觉得还不如小时候幸福。
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一位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索达吉堪布,希望以他佛家的智慧,为我们解密幸福之路。
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大法师,他不仅承担着佛学院汉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还致力于将佛法传播至世界各地。多年来,堪布翻译了大量藏传佛教经论,并撰著了大量佛学著作,可谓著作等身。近年来,堪布还通过网络、视频、微博等科技手段,广泛传播佛法、接引善信。除了弘扬佛法,堪布也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在此方面亦有卓越贡献。
下面,请全体起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索达吉堪布演讲——
今天是7月17日,一个特殊的日子——“世界关爱日”。去年的今天,我参加了首届“世界关爱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关爱环境,关爱生命”。我在论坛上呼吁,作为有崇高智慧的人类,既要关爱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要关爱身边的所有生命。
说到关爱自然环境,各位都清楚,当今时代,大自然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从根本上讲,这些破坏源于人类的贪欲膨胀。怎样才能制止贪欲的膨胀呢?这就与今天的主题——“扎根于内心的财富”密切相关。下面,我就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一、何为财富
财富,是一个人们历来热衷的话题。简单讲,所谓财富,可分为外财富和内财富:外财富是指房屋、轿车、金钱等物质财富;内财富是指智慧、信仰、爱心等精神财富。
二、外在的财富不可依赖
本来,对于人来讲,外财富和内财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内财富,只重视外财富。这种片面的财富观不仅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反而导致了极大的不幸。
托尔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讲过一个故事:从前,俄国有一个地主,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收购土地。有一次,他听说在南方有大片沃土,只要给当地族长一小袋黄金,就能获得一天脚程所围绕的土地。于是他到了南方,找到当地的族长,谈妥了以黄金换土地。第二天一早,他就在原野上狂奔起来,为了圈到更多的土地,他一直不肯休息,最终活活累死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对物质的过分追求,给自己带来的,很可能是灾难。
相反,如果一个人精神上很充实,即使生活简单朴素,也会拥有内在的宁静和幸福。唐代有一个庞蕴居士,这是一位开悟的大修行人,他曾将万贯家财沉入湘江,并说了这样一个偈颂:“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遗憾的是,现代人将价值观完全建立在物质上,一直在拼命追求物质。然而,随着占有的东西越来越多,幸福却离自己越来越远:小时候,逢年过节才能穿一件新衣服,吃一顿美餐,可是内心非常快乐;后来,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了,浑身上下都是名牌,美味佳肴随便享用,内心却没有快乐可言。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说过:“如果把物质享受当作生活目的,这叫做‘猪圈理想’。”他的话很有道理。我们知道,猪除了吃饱喝足以外,再没有其他追求了,如果人除了物质的希求外,没有任何精神追求,跟猪就没什么区别了。
佛法中有一句名言——有漏皆苦,也就是说,物质享受带来有漏安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因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超越对饮食男女的耽执,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退而言之,即使不谈精神层面的东西,仅从这个世界的实际情况来说,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也是不现实的。圣雄甘地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有些未来学家认为,如果全世界都达到美国的生活水平,20个地球的资源都不够。
现在中国有1亿辆汽车,这已给交通造成了极大压力,在许多城市,堵车成了家常便饭。假如中国达到美国的标准——平均每两个人有一辆车,全中国要有7亿辆车。试想:这会给交通带来多大压力?会消耗多少资源?会造成多大的污染?
三、寻求扎根于内心的财富
1.内在的富足才会带来幸福
我去过喜马拉雅山麓的小国——不丹,印象当中,这个国家经济并不发达,住房、交通条件都非常一般,可是因为人们内心很充实,没有太多的贪欲,所以过得非常快乐。
与不丹人相比,我们有些人就不同了。由于所需太多,许多人日日夜夜都在苦干,忙得甚至跟家人说话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闲下来享受生活了。结果,钱财倒是越来越多,可是内心却越来越痛苦。
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幸福?为什么我总是痛苦不堪?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心里的欲望太大,二是所有的努力和奋斗是为了自己。所以,如果这些人能放弃过多的欲望,从为自己奋斗转变为利益他人,幸福就会随之而来。
我们看一个这方面的典范:美国有一位富勒(Millard Fuller, 1935-2009)先生,他从小有一个梦想——将来要赚到1000万美元。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富勒拼命工作,30岁时他已经赚到了100万美元。可是这个时候,一系列问题出现了:由于过于劳累,他患上了心脏病,加之没时间照顾家人,他的家庭也出现了危机。富勒逐渐意识到,在得到财富的同时,自己也失去了许多。
经过抉择,富勒转变了理念,原来他的目标是拥有1000万美元,现在他的目标是为1000万无家可归者建设家园。从那以后,富勒放弃了自己的生意,投身于一项伟大的事业——“人类家园”(Habitat for Humanity)。
渐渐地,他的努力得到了广泛支持,美国前总统卡特(Jimmy Carter, 1924-)也穿上工装裤,到“人类家园”的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目前,“人类家园”已建造了6万多套房子,为超过30万人提供了住房。以前,富勒是财富的奴仆,并差点被财富夺走家庭和健康。后来,富勒放弃了自我,为他人的福祉而工作,结果成了财富的主人,并且重获健康和幸福。
所以,想获得幸福的人,应该考虑向富勒先生学习。有些人可能想:“我先挣钱,等变成大富豪了,再回馈社会。”其实,捐多少钱是一回事,关键是要有饶益他人的善心。
现代人最缺的就是利他心。我们只需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人普遍比较自私,从高高在上的官员,到身处社会底层者,人人都在为自己而奋斗,整个社会充斥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氛围。要完全改变这种风气,当然有一定困难,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利他的善心。
2.内在的富足才是富裕
人和人不尽相同:有些人外在富裕,内在贫穷;有些人外在贫穷,内在富裕;有些人外内都贫穷;有些人外内都富裕。严格来讲,只有内在富足才算富,否则,即使家财万贯,也只能算穷人。
佛经中有一个故事:
古印度有一位善生长者,他有一个价值连城的紫檀香宝盒。一天,善生长者宣布:“我将把这个宝盒送给世上最穷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贫人们纷纷前来索要宝盒。
可是善生长者对每个人都说:“你不是最穷的人。”
大家问:“到底谁是最贫穷的人?”
善生长者回答:“是波斯匿王。”
这话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波斯匿王耳中。波斯匿王大怒,派兵把善生长者抓来,质问道:“看看我的仓库,满是金银财宝,你为什么说我是世上最穷的人?”
善生长者不慌不忙地说:“大王,虽然您的仓库里满是金银财宝,可是全国有这么多穷人,您却没有帮助他们,所以,您的财富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在您的内心中,对财富始终没有满足感,这种心态跟乞丐又有什么区别呢?”
听了善生长者的话,波斯匿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打开国库,向人民慷慨发放布施。
从这个公案可知,如果一个人光是囤积钱财,没有合理地运用钱财,内心始终欲壑难填,这种人哪怕再有钱,也是不折不扣的“穷光蛋”。
当今时代,这样的“穷光蛋”大有人在。有些人在银行里有巨额存款,不仅自己舍不得用,也不愿意给别人用,这样的钱再多也没有意义,最终只能便宜了银行。
瑞士的银行由于奉行严格的保密制度,所以吸纳了来自全世界的资金,许多富人都以钱存在瑞士而感到放心。在这些存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见不得人的秘密资金,如果储户生前没来得及处理这些存款,死后这些钱就归银行了。前不久,我遇到一个新加坡人,他说新加坡正在效仿瑞士,银行也开始为储户严格保密,结果不费吹灰之力,世界各地的钱流就滚滚而来。
我不清楚在座各位的状况,有些人也许非常富有,有些人也许并不富裕,但不管你属于哪种人,都应该合理使用自己的钱财,除了维持日常生活,也要拿出一部分钱帮助他人,千万不要成为只进不出的守财奴。
从因果的角度来说,帮助他人就是增上自身的福报。现在中国有一位叫曹德旺的慈善家,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自称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截至目前,曹德旺在慈善方面的捐款累计已达15亿元,随着善法越做越大,他的福报越来越大,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
3.应当寻求内在的富足
既然富足来自内心,因此,只要我们能调伏自心,对生活抱着随缘的态度,不管有没有豪宅、名车,总能拥有一份满足感,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反之,倘若内心没有调伏,就始终不会有幸福可言。
可能大家听说过这样一个公式:欲望-实力=痛苦程度。这个公式非常经典,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自身条件有限,目标却定得高不可攀,非要赚到100万、1000万……必定会活得痛苦不堪。
说起调伏内心,就不得不涉及佛法。在佛法中,有许多调心的独到窍诀,如果人们掌握了这些,就能抚平浮躁不安的心。
大家不要误会,我并不是拉你们皈依佛教。信仰佛教当然很好,一个人若没有佛法的正见,很可能无恶不作。不过,即便你不信仰佛教,佛法中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道理,比如,平等观、慈悲观、无常观,等等。
有时候,看看佛法的观点,再看看现代科学的观点,我们不得不对佛法的智慧惊讶不已。上个世纪,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颠覆了人们对宇宙的传统看法,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其实,如果将佛教的“缘起性空”和“相对论”比较一下,人们更会大吃一惊:原来,佛法对这个道理早有宣说!
在世人粗大的分别心面前,佛法的智慧显得异常深邃。《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乍听这种说法,许多人根本无法理解:“不可能吧,我正在真实地赚钱、生活,这一切怎么会是梦呢?”然而,只要以佛法的智慧深入观察,最终就会明白,自己执著的一切,名声、财产、地位、感情,确确实实都是一场梦。
有了佛法的智慧,即便不谈获得解脱,对现实生活也很有用。以诸法如梦来说,如果我们经常思维:二十年前的一切,跟二十年前的梦有什么区别;昨天发生的一切,跟昨晚的梦有什么区别……时间长了,就能减轻执著、消除烦恼。
我一再地赞叹佛法,也并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佛教不需要我来打广告,我只是希望大家对佛教有个正面了解。当今时代,人们对佛教存在太多误解,各种媒体经常歪曲佛教的形象,将许多莫须有的丑闻栽到佛教徒头上。我承认,佛教徒中有好有坏、有真有假,可是相比不学佛的人,佛教徒从总体上要好得多。不信的话,你们只要看看《高僧传》,就会知道历史上有多少伟大的佛教修行人。
四、获得内在幸福的方法
佛法中有许多实用的道理,这些道理不要说全部用上,哪怕能用上一个,对人们的生活也有很大利益。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几个提升幸福的方法。
1.淡化执著
佛教经常讲,对任何事物,不论感情也好,财富也好,都不要太执著。越执著,就越痛苦,所以,大家要努力淡化执著,否则,即使你贵为国家主席,或者富为世界首富,也不一定幸福。
退一步讲,假如你实在要执著,也不要为自己执著,而应该为众生执著。为什么呢?因为许多人的痛苦都源于对自我的执著,基本上没有因国家、社会、众生而痛苦过。不信的话,大家回想一下:在自己流过的眼泪中,有多少是为自己流的?多少是为他人流的?
2.深观无常
佛法认为,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的。如果对这个道理有深刻体悟,就能从痛苦的镣铐中解脱出来,拥有轻松快乐的心境。
日本有一个叫堤义明(Yoshiaki Tsutsumi, 1934-)的企业家,在鼎盛时期,他坐拥160亿美元的庞大家产。1987年和1988年,堤义明两度雄踞《福布斯》(Forbes)世界富豪榜首位。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Kōnosuke Matsushita, 1894-1989)赞叹他:“堤义明是集创业与守业于一身的第二代,他身上有帝王的独特素质。”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Akio Morita, 1921-1999)也感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我的最大不幸,就是与堤义明生于同时代。”然而,世事无常,这个曾经的日本商界泰斗,后来因涉嫌做假账和股票内线交易而被警方逮捕。当70多岁的堤义明站在法庭上接受审讯时,恐怕谁都无法理解他内心的痛苦。
大家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自己以前是世界首富,后来沦落到锒铛入狱的境地,这该是多么无常!其实,这样的无常随时都可能发生。今天,你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人人都赞叹你、拥戴你,可是一夜之间,你也许就会沦为世上最可怜之人。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无常还有很多:
以前北大有一个部长的儿子,读书时,他每天有奔驰车接送,同学们都非常羡慕。毕业后,他顺利地踏上仕途。然而好景不长,他的父亲因故倒台,他也随之失去了高位,由于无法面对这种现实,最终他选择了zisha。
另外,卡扎菲(Muammar Gaddafi, 1942-2011)担任利比亚总统长达42年,是阿拉伯国家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然而,这位阿拉伯世界的风云人物,最终却惨死在政敌手中。
还有,萨达姆(Saddam Hussein, 1937-2006)执掌伊拉克政权24年,期间聚敛了巨额财富。据《福布斯》杂志说,他的家产有20亿美元;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消息,他的资产共有100亿至200亿美元。但到头来,萨达姆却被美国人送上了绞刑架,巨额财富也灰飞烟灭了。
所以,身处无常世间的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无常感,不要总是天真地认为:“我不是好好的吗?不是过得快快乐乐吗?我肯定不会遇到不幸!”人生很难说,如果对未来没有充分准备,当意料不到的局面突然出现时,那自己就“惨”了。
3.培养善念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是幸福的根本。佛经中对此有广泛分析,我在道理上就不多说了,如果有时间,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不过,在当今的大环境下,保有一颗善心并不容易。《左传》云:“六鷁退飞过宋都”。意思是,六只鸟在宋国首都上方倒退着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当时天上刮着大风,虽然鸟儿奋力振翅,还是被风吹了回去。这就是时下的社会现状——有识之士虽然大力倡导道德,可是大众的道德水准却越来越下滑。看看现在的新闻,一会儿是毒奶粉事件,一会儿是地沟油真相,弄得社会大众人心惶惶。究其根本,这些问题都是道德缺失造成的。
不过,大环境越是恶劣,我们越不能放弃对善的追求。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也许你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原来是20层的楼,后来是40层的楼,原来坐20万元的车,以后坐80万元的车——可是内心的快乐却会越来越少。
说到这里,我有这样一种感觉:随着经济发展,现在的人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没有快乐了。二十多年前,中国人物质条件一般,却有不少休闲时间。可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休闲已成了一种奢侈品。尤其是大城市的人,每天一早就开始奔波,直到深夜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一进屋就像尸体一样倒在床上。到了第二天,又愁眉苦脸地离开家……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生确实是苦的。佛经中对此说得很明白:“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在不懂佛法的人看来,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未免太消极了,他们会不服气:“我过得那么快乐,到处是灿烂的阳光,怎么能说苦才是人生呢?”其实,这种争辩只是未经详察的说法,只要深入观察,便不难发现生活的真实本质。
4.知足少欲
从根本上讲,幸福是内心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有了内在的满足,就算物质条件再简单,也会过得非常快乐。
爱因斯坦到莱顿大学执教时,对住处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有了这些东西,他异常满意地喊道:“人还需要什么?”这就是智者的境界。
佛经中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在现实中,这些情况比比皆是。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有知足心,有些人虽然身居陋室,享用粗茶淡饭,却经常发出爽朗的笑声;而有些人因为不知足,虽然物质条件已经非常好了,脸上却难得见到一笑。
五、寄语:学习佛法是每个人的必需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说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四种不可缺少的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以一张桌子来说:它是木头做的,这是质料因;以桌子的形式存在,这是形式因;依靠木匠而做,这叫做动力因;能起桌子的作用,这是目的因。
佛法存在于世已有数千年历史,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袭,可是佛法不但没有被推翻,反而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我看来,这也离不开四种因的作用:佛法的本质是慈悲、智慧和信心,是质料因;佛法以寺院、道场、出家人、经书等方式存在,是形式因;佛法是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宣讲的,是动力因;佛法能给一切众生带来安乐,是目的因。因此,佛法的存在和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所以,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太简单了,如果认为学佛就是剃光头、披袈裟,躲在深山里念阿弥陀佛,这种想法就太片面了。实际上,佛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以我个人而言,接受佛法教育已经好多年了,但现在每天还在学习,乃至有生之年,我相信都会不断地学下去。为什么有这样的劲头呢?就是因为我深切地体会到:佛法太殊胜了,值得为它付出一切。
学习真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假如停止了学习,思想就会停滞不前。有些人经常说:“我太忙了,没时间学习佛法。”其实这是一种借口,只要你想学,再忙也能抽出时间。鲁迅就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我很喜欢这句话。只要少说些废话,少做几件无聊的事,少看几部增长烦恼的电影、电视剧,肯定能空出时间学习佛法。
现在的社会诱惑力特别强,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自律,很容易被卷入世间的浊流,最后无力自拔。因此,希望大家杜绝散乱,努力学习有益身心的知识,不断提升智慧和品德。
当然,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你们的观念也不可能有彻底转变,但只要自己的人生观有点滴进步,这一个小时就有了意义;同样,一堂讲座下来,我们所处的环境也不可能完全改变,但只要自心有所净化,按佛教的说法——“心净则国土净”,外面的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现场互动
问:金融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的“蛋糕”就这么大,参与竞争的银行却非常多。如果我们努力争取,就能多分得一些“蛋糕”,如果不努力,所得就会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堪布:现在是商业社会,竞争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手段要正当。如果以合理方式参与竞争,这没什么不可以的。
你们在工作的同时,应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通过努力赚到钱以后,除了给自己享用,也要对社会有所回馈,尽量帮助身边的人。
问:我一直在学您的课程,您经常强调要对社会有责任心,要为大众献爱心。您的精神一直在激励我,我也想像您一样为众生做事情。可是因为自己把握不好,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常和他人产生冲突,自己心里对此挺纠结的。因为这种事情多了,现在观察自己的心,做事情的意乐比以前差了一点,我该怎么办?
堪布:不管什么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如今的社会,善良的人表面上看不一定成功,甚至经常受到各方面打击,不善良的人却经常成功,见到这种情况,我们心里不要有不平。要知道,坏人享受快乐,这是以前造善业的果报,他们现在造恶业,将来也必定会成熟苦果。
我们做善事遇到违缘,这是正常现象。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自己做好事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障碍,这个时候要有应对的智慧,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人生在世,应当尽量行持善法。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有所规划,比如一年做几次善法,或者一个月做几次善法。否则,每天浑浑噩噩地度日,除了为生计奔波,什么有意义的事情都不做,那当你离开人间时,回顾自己一生,恐怕会有很多遗憾。
问:我经常好心办坏事,这需不需要忏悔?
堪布:按理来讲,“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所以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如果事情确实做错了,忏悔还是需要的。
问:我家人信佛,经常参加放生。我对佛教并不抵触,也知道佛教是劝人向善的,可是在陪家人放生时,刚开始自己心情挺好,可是时间拖长了,我就会感到烦躁。另外,因为家里有佛堂,家人要求我穿衣服正式,可是夏天天气较热,男士比较喜欢裸背,家人经常为此与我发生矛盾。请问:我应该如何与学佛的家人相处?
堪布:佛教是一种善的教育,如果家人对佛法有兴趣,你应该尽量支持对方。
至于放生时间过长、家里设佛堂带来的不便,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放生有略的仪轨,如果没时间,也可以念这个。家中的佛堂平时可用帘子遮上,这样就能避免不恭敬。本来,佛教有许多融通的方便,只不过有些初学者执著比较大,觉得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也不行,所以经常和家人产生矛盾。
其实在生活中,和家人发生磕磕碰碰是正常现象。这些冲突不光是信仰导致的,生活习惯不同也会引发冲突。我看过一个消息,有一对夫妻,一个人晚上要吃干饭,一个人要吃稀饭,两人因此而争吵,最后都zisha了。所以,人和人的观点很难完全一致,关键是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问:家人劝我念《大悲咒》《心经》,但我认为心里有佛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嘴巴念。我的想法对不对?
堪布:从理上讲,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现在不少人自称心中有佛,可是他们心中到底有没有?不好说。说实在的,“心中有佛”是需要较高的境界。因此,我们不能以理废事。
在世间,如果你只是心里爱一个人,语言和行为却没有任何表示,这恐怕是不行的。同样,光说“心中有佛”还不够,还要拿出点实际行动,这才是心中有佛的体现。
问:有一个叫李娜的歌唱家,我非常喜欢听她的歌。她信佛后唱过一首《南无阿弥陀佛》,我听后有两种感觉,一是觉得内心很平静,还有就是感觉到一丝淡淡的忧伤,似乎有一种尘缘未了的感觉。我想问,李娜现在快乐吗?
堪布:李娜唱过不少好歌,很多人都喜欢。得知李娜出家后,有些人理解,有些人不理解,觉得她的选择不明智。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红尘中的佛光》,介绍了一些演艺圈明星信佛的情况,在这本篇文章中,就提到了李娜的出家经历。
应该说,李娜出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非一时冲动之举。李娜不仅自己走上解脱之道,还将母亲也度入了佛门。她曾对记者说:“到了美国后,我把妈妈接来同住。第一年我们母女有很多摩擦,妈妈没日没夜地劝我还俗,但她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她,我们常常抱在一起哭。再后来,妈妈渐渐地感受到我的变化,渐渐接受了我的选择。现在我们生活得很好,妈妈每天念佛,跟我一起吃斋。”
出家后,李娜断绝了与红尘的联系,过着清净的修行生活。几年以后,一个朋友在美国与她邂逅,向她提了很多问题,李娜是这样回答的:“我没有出家,是回家了!”“以前的我并不快乐,我过去的生活表面上很丰富,可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内涵……”从这些话推断,李娜现在应该比较快乐。
问:我喜欢念《心经》和《大悲咒》,有时候晚上念诵过程中睡着了,有人说这样不行。请问,诵经过程中睡着了好吗?
堪布:很好!如果诵经过程中死了,那就更好了!
刚才我听说喇荣五明佛学院一位出家人的母亲去世了,这位老太太是一个佛教徒,她在寺院拜佛,当拜到第三拜时,就跪着圆寂了。这个出家人给我打电话时有点伤心。我告诉他说,一个人能在拜佛中去世,是非常吉祥的事。
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善心,不要处于恶心当中。如果经常念诵《心经》《大悲咒》,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不信佛教的人,若经常听佛经、佛号,心也不会那么乱,做事情效率也会高。
问:佛教认为存在地狱,有些人在上师加持下亲眼见到了地狱,可是不一定人人都有这个缘分。我听说在因明当中,通过推导可以证明地狱存在,请上师开示这方面的道理。
堪布:地狱不是凡夫肉眼的对境,如果没有佛教的基础,不一定马上能用理论推导出来。不过,地狱确实是存在的。在佛教中,许多大德以神通游历过地狱,昨天有人还送了我一本某大德写的《地狱游记》。
关于六道轮回,凡夫的肉眼只可以看见人道、旁生道,而天道、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则无法触及,只能依靠佛经的描述来了知。佛陀在《阿含经》《地藏经》等经典中,对地狱的状况就有详细宣说。
若想以因明证成地狱的存在,首先要成立佛陀为量士夫。如果证成了这一点,便可推知佛的语言没有虚妄成分,是真实不虚的,这样一来,就能证明地狱存在是真理了。所以,整个论证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佛教基础,通过几句话是没办法向他解释清楚的。就像在古时候,人们对北美洲完全不了解,也没有相关的地理知识,要用几句话证明北美洲存在,这也是有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