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2法国 格勒诺布尔 老年大学【幸福人生】演讲&问答
第126场
法国多芬尼综合大学
Université Inter-Âges du Dauphiné
法国·格勒布
2015 / 10 / 2
幸福人生
The Happiness of Life
教务长:
首先由我为大家介绍此次“幸福人生”演讲的主办方多芬尼综合大学(UIAD)。这所老年大学创办于1977年,2017年将迎来它的40周年校庆,目前有6000名学员、52名聘用制教师和150名志愿者教师,得益于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我们开设了内容丰富的课程。
大学的组织架构,包括主席、校长和一个由10名志愿者组成的办公室,分管不同的职能部门,如秘书部、财务部、内部交流部、外联部、发展战略部、行政管理部、游学培训部,以及由我负责的教务部。另外还设有6个行政管理职位。
大学设置有多个院系。艺术学院设有绘画、装帧、雕塑、花艺、艺术史、文明史等课程,文明史又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计算机学院规模很大,设有视频、图像处理、网络、平板电脑操作等课程;语言学院设有德语、英语、汉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现代希腊语、意大利语、日语和俄语;文学系和哲学系会探讨古希腊语的文字拼写和哲学概论;自然科学学院有天文学、考古学、天体物理学、生物学、植物学、地理学、量子力学等课程;人文社科学院设有阿拉伯穆斯林文明、犹太基督文明等课程。另外还有法律学、语言学、记忆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音乐、养蜂术、服装缝纫、文化交流等,总共将近四百八十种课程。
今晚,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索达吉堪布。堪布于1962年生于藏地康区,1985年来到喇荣五明佛学院。这座当今世界最大的佛教大学,位于中国四川省境内,校长晋美彭措法王是最杰出的佛教上师之一。堪布跟随法王如意宝在那里修学,深入研习藏传佛教传统论典,并圆满密法传承,成为主要的传法堪布之一。
法王在世时,索达吉堪布是法王的首席汉语翻译,并负责汉僧的教学。到今天,堪布已经是当代最著名的佛学上师之一,集藏族喇嘛、佛教学者、藏汉语翻译家、佛学思想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致力于将传统佛教与全球问题及现代生活相融合,影响力遍及全世界,如亚洲、北美、澳洲、欧洲等。
十分感谢堪布的到来!
学校,应该对生命有意义
尊敬的校长,各位老师、同学,很荣幸来到这里,跟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刚才听教务长介绍了这所老年大学或者说社会大学,从1977年发展到现在所拥有的丰富教学内容、健全的师资力量等,我对此很感兴趣。因为我本人从事佛法的教育工作,建立过小学、中学,也组织过国际性的年轻人研讨会,组建过一些老年团体,这些经历跟你们有相关之处。
我去过全世界很多学校,但像你们这种涵盖不同文化、年龄,具有不同体系的综合性学校并不多见。这次有机会见到,我希望自己今生也能办一所这样的大学。
过去见到一些办得很好的小学、中学或者技术学校,我也是这样发愿的,后来都如愿以偿。我觉得,这些对社会有利益、对生命有意义的学校,在亚洲很多地方都比较罕见,也很急需。
每段人生都有意义,包括“老”
正如佛教讲,“人有生老病死”,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要经历这四个阶段:最初降生,来到世间;中间年龄不断增长,渐渐衰老;最后死亡,离开世间;与此同时,还要遭遇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导致的种种疾病。生老病死的痛苦,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人生。
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向上的人,他会看到人生每个阶段的意义,看到很多精彩、灿烂之处。如果能这样看待生命,其实从童年、青春直到老年,生命都是美好的。
的确有些地方,像我去过的美国个别城市,那里的人很害怕老去,他们认为老人非常孤独、寂寞,是被社会抛弃的群体。老年人自己也有这种感受。
而东方文化完全不同。比如一个藏族人,如果在脸上发现了皱纹、在头上看到了白发,他会很自豪:“看!我现在老了。”我们那边的人,头发是从黑色变成白色,不知道你们的头发是怎样,不太清楚。(众笑)
总之在藏族传统中,“老”是一种荣耀和自豪。家庭中的老人,比如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会被当成如意宝。因为老人通常有着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通透的智慧,懂得取舍、抉择,无论是对家庭还是社会,都非常珍贵。
六七十岁不老,大有作为
大家也知道,世界上很多举足轻重的宗教人士、科学家、医学家等等,都是在六七十岁的年龄,开始显现出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所以不要觉得“我已经六七十岁了,做不出什么大事”,不一定是这样,不要小看心的力量。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7岁才登基,82岁离开人间,在位15年。印度也有一位女总统普拉蒂巴,是印度独立60年以来的第一个女总统,74岁才当选,从2007到2012,执政5年。
在印度、中国这些大国,从六七十多岁开始治理国家,还能做这么长时间,说明只要能提起心力,年龄并不是问题。
藏传佛教中有位夏扎仁波切,今年105岁,现在还经常住山洞。前段时间,我在荷兰遇到一个瑞士佛教徒,说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见过他,看上去身体特别好,爬山、走路像年轻人一样,蹦蹦跳跳。105岁的人还能禅修、给人传递真理,我们对自己的毅力、智慧也要有信心。
汉地有一位本焕老和尚,他一百多岁的时候我去见过他,一起吃过饭。饭后转佛塔,他跑得特别快,我都有点跟不上。他是106岁圆寂的。所以人的身体还是要多锻炼,世间人可以跑步、爬山、爬楼梯,如果是佛教徒,还可以顶礼、转绕等,这样肌肉不容易萎缩,身体也越来越健康、强壮。
不仅身体需要锻炼,心灵更需要修炼。比如做瑜伽、基督教的观想和祈祷、佛教的观修和祈祷,或者其他禅修。这些就像心灵按摩,自然而然会让你更加包容、快乐。
在学习中,圆满这一生
总之,希望我们的晚年都能不断学习、利他,在完善自己和帮助他人的氛围中度过。
尤其要重视学习。藏地的格言说,即使明天离开世间,今天也要认真学习,因为你学到的知识,哪怕这辈子用不上,下辈子也能继续取用,就像我们存进银行的钱一样。
大家可能看过关于藏地的一些镜头、画面,因为那里每个人都有信仰,有一种生命的归属感,所以脸上常常带着笑容。大部分人晚年也很安乐,很少觉得寂寞、怨天尤人,或者对家人不满。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并非我在刻意宣传,事实就是如此。
就像我在家乡建的两个敬老院,一个有两百多人,另一个近一百人。老人们都活得非常充实:上午、下午学习,平时做一些祈祷、禅修。没来敬老院的时候,有些人可能在家无所事事,但来了之后,就会有一种集体感,充满活力。
在做过的事情中,我自己对建敬老院是比较满意的。每次见到那些老人,他们看我的表情很欢喜,我也觉得很开心。
人到了一定年龄,应该有共同的学习平台,这很重要。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整合性地学习,像教务长提到的那样,学习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等知识。这些学业,靠个人不一定能全部圆满,但依靠团体的力量,就有可能。
其实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很多人会打扮得更加漂亮,穿得好看,气色不错,心情也舒畅;况且这个社会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大家一起来做。所以建立这样的学习平台很有意义。
中国的儒教思想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叫“活到老,学到老”,不管活多久,都要学到最后。雅典诗人梭伦(Solon, 公元前638-前559)则说:“我愈老愈学到了更多东西。”法国了不起的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也对此进行了引用和发挥。可见,东西方知识界都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完成这一生。
生命有限,不要虚度
学习不要拖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要总觉得现在没时间,以后再学。这种拖延,对哪个年龄阶段来讲都不合理。
佛教中有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一位80岁的老富翁正在给自己修建豪宅,房间很多,有夏天的凉房、冬天的暖房,等等。老人很有才华,亲自担任设计师、建筑师,一直忙个不停。
但是佛陀了知他时日无多,想讲一点佛法,让他获得解脱。于是亲自去跟前说:“你稍微停一下,我要告诉你真理。”
老人没有同意,说:“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以后再说吧。”
佛陀只好走了。第二天,老人就在修房子的过程中离开了人间。
所以,不管是佛教、其他宗教还是世间智者,都认为生命有限,人可能很快会死亡。只要还活在世上,我们就要充实自己、认真学习、不断修行,同时为社会和家庭做有意义的事情。
六个字的禅修
心灵的修行,归根结底是让心获得平静。生活中的烦恼、焦虑、恐怖等,都是我们的分别念造成的,如果心能当下平静,很多事就能想开,很多快乐也能得到。
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禅修,阿尔卑斯山下就有很多基督教、佛教的修行者,常年一个人在山洞闭关。城市里的人不一定能像他们那样,但禅修是很有意义的,不管选择哪个宗教,都可以在生活中练习。
有一种禅修,是不执著任何外境,让心定下来;还有一种禅修,是通过持诵咒语得到禅定。美国密苏里大学曾经做过研究,发现持咒的人,脑电波和普通人有很大差别,身体血凝度下降,血液循环非常畅通,这都是持咒的利益。
我们可以持诵的咒语有很多,其中观音菩萨的心咒“嗡玛呢巴美吽”,早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就存在,它不仅是佛教的,也包含了其他宗教和世间真理的精华。如果你们希望得到身心健康,就念诵“嗡玛呢巴美吽”,早上起床之后、晚上入睡之前,尽量持诵这个咒语,很多胡思乱想的杂念和情绪,都可以慢慢平息,让心变得澄清。
它可以称为精神的妙药。这个世界有各种药:西药、中药,有没有法国药?应该有吧,本地的一些传统药,比如草药,可以说是“法药”吧?(众笑)这些是治疗身体疾病的。而心灵也有“药”,像各种宗教的祈祷,包括咒语、仪轨等,没信仰的人不一定知道这些“疗效”,有信仰的人自会懂得它们的价值。
如果有人问,藏地的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都那么快乐,秘诀是什么?我会回答:“嗡玛呢巴美吽。”因为他们都在持诵观音心咒。
这个咒语有无量功德。那天我在意大利的都灵博物馆,看到来自西藏的一本15世纪的书,记载了很多观音心咒的功德。这些在短时间内肯定说不完,希望你们有兴趣的人,去查看,去研究。
老龄化社会的幸福之道
人类应该创造自己的幸福,否则人越来越老,内心的困惑、痛苦也会与日俱增,得不到疏解。
今天的世界正在老龄化,其中比较严重的是日本。我看到新闻中说,日本社会65岁以上的老人接近三千三百万,占总人口的26%,到一定时候,社会的养老压力将非常大。
中国民政部副部长在报告中说,照目前趋势看,中国也在快速老龄化,再过三十多年,到2050年,60岁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加上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了很长时间,年轻人将面临沉重的负担。
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情况也基本相似,不容乐观。
我看过一幅漫画,画着一对年轻夫妻,上面顶着双方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下面还有小孩。所以两个人要养好几个老人加上小孩,这就是老龄化社会的架构,如果大家不共同努力,压力确实比较大。
但不管将来发生什么,希望每个人在生活中、家庭中,都能用通透的智慧和淡定的心态来面对。人生难免有烦恼、有种种无常,如果我们懂得因缘法,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很多问题会豁然开朗。
此外,还要尽量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美国有一位百岁老人,四年中做了一千条裙子,送给非洲的穷人。我想她的眼睛还是很好,不然做不了这么多裙子,但新闻里确实是这样说。所以有心力的人,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
总之,人一生应该探索生命的真相,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尤其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像你们在这里学电脑、学科学,很有乐趣。学习是一件重要的事,希望大家能以健康的心态,学习对自己、他人有益的知识,这一定能为我们带来幸福和喜悦。
现场互动
问:您多次提到要致力于学习,但您不觉得会有一些阻碍吗?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似乎很难坚持学习,很难在身心等方面继续发展。
堪布: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有些人在得了重病,或者生活发生变故的时候,会有中断学习的情况;但有些人即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不会停止学习。
我认识一位藏传佛教大德,他得了癌症,住在北京的医院里。医生跟他说还有15天寿命,但他好像不觉得痛苦,拿着一本厚厚的书不断地看、不断地学,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让我很惊讶,特别希望自己将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放弃学习。
其实我以前身体不太好,从藏语翻译成汉语的好几本书,也是在医院完成的。上海仁济医院、北京的医院、成都的医院、杭州的医院,都各自完成过一部论典,有些比较厚,有些薄一点。印象中,当时的身体特别不好,但每天还是在坚持翻译、学习。
这不是吹牛,很多汉族人都知道,书后面也有相关的文字记录。
问:在您看来,我们何时进入老年期,这取决于个人还是其他因素?
堪布:根据2013年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调查,说人类44岁之前都是年轻人。(众笑)
问:在众多书目中,您能否推荐一本适合我们学习的书?趁我们还不是太老。
堪布:我推荐一本记录马修(Matthieu Ricard, 1946-)和他父亲对话的《僧侣与哲学家》(The Monk and the Philosopher)。虽然你只要一本,但我想推荐两本,另一本是长期居住在法国的藏族学者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 1947-2019)的《西藏生死书》(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建议你学习这两本书,可以吗?
问:第一个问题,您刚才谈到的“知识”,是指学习的特定内容还是对智慧的理解?第二个问题,如果死亡时,我们学到的知识没有起作用,是否来世还能从中受益?想请您详细解释。
堪布:我不确定你有没有宗教信仰,所以没办法给出确定的回答。如果有信仰,像藏族人到了一定年龄,会更加重视来世,多学习善法、临终方面的教言;如果没有信仰,我也会建议你学习,因为它会让人生更有意义,让生命更有价值。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对不承认前生后世的人,前面提到的格言不一定能让他获益,但在佛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中,都承认人有来世,只不过基督教对“做好事上天堂、做坏事下地狱”并没有详细解说。而佛教对前生后世的道理,有更加细致入微的阐述,让人清楚明白。
至于今生所学的知识,来世怎么能得到?很简单,有些人从小对某个学问非常精通,稍微一听,马上领悟;有些人对流行歌曲一学就会,甚至没有学过,也能歌善舞,这都跟前世串习有关。相反,有些人怎么学也学不懂,说明他的前世心识中就没有储存这方面的知识。以此类推,今生的储备,也会在来世显现。
如果详细研究,这些问题其实已经不是宗教范畴,而是有关人类灵魂是否存在的探讨。
问:我对您刚才提到的神奇咒语比较感兴趣,它可以让我们、我们的亲人,甚至整个人类都得到幸福。您能否教我们念诵这个咒语?我们可以自己念,也可以教给感兴趣的朋友。
堪布:这个咒语很简单,不过它的念诵方法有六个字的也有七个字的,“嗡玛呢巴美吽”或者“嗡玛呢巴美吽舍”。
既然她这样要求,我念一遍,你们念一遍:
嗡玛呢巴美吽……
嗡玛呢巴美吽舍……
问:我先生是法国人,我们经常会讨论哲学上的问题。我说:“从佛学角度看,把自己的幸福放得小一点,让别人幸福,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快乐。”而法国人的观点很实际,他说:“我自己都不幸福,怎么能把幸福给别人?”这两个观点看起来是完全冲突的。所以我希望您对今天的主题再定义一下,什么是幸福生活?对这个冲突性的观点,您的看法是什么?
堪布: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确实有点不同。但在细节上,其实没有太多冲突。这种想法很多中国人也有:“自己都不幸福,干吗还要给别人幸福?”
但实际上,在利他思想看来,当我们想把幸福带给别人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幸福;相反,我们的痛苦大多是自私自利心导致的,对自己越执著,可能越得不到幸福。就像前面说到,很多老年人热衷于服务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忘掉了很多痛苦。
家庭中有不同的思想很正常,慢慢磨合,这些分歧会统一的。就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有很多冲突,但20世纪的冲突到了21世纪,也会有很大不同。
其实,如果要给“幸福”下个定义,我觉得它是一种满足感。就像喝一杯卡布奇诺,或者一杯茶,如果我特别开心,感到了满足,这就是幸福;而如果没有满足感,即使有几亿美金,也不一定幸福。
幸福,安立在心上。
问: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存在很多“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现象。而且中国的“啃老”现象特别严重,年轻人会把属于他们的社会压力强加给老人,有些老人甚至不得已要外出工作。我想请问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
还有一个问题源于我自身的好奇。自从反物质被发现后,它就提供了侧面的依据来证明:可能存在造物主。所以想请问您,作为一位学佛者,您是否相信佛陀和造物主的真实存在?
堪布:首先第一个问题,在中国或全世界来讲,老人的状况各有不同。我见过很多地方对老人比较关爱,敬老方面做得相当好;但也有一些地方,老人问题确实比较严重。比如日本,个别一线城市会要求老人迁居二线城市,或者更偏僻的地方——他们称之为“弃老山”,舍弃老人的山。
但从总体来看,也不是没有希望,虽然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比以往有所淡化,但如果能把传统文化中古人的慈爱教育不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会有所改善。
我们看待问题,应该一分为二。由一个地方的情况类推到所有地方,以偏概全,这是不合理的。
第二个问题。我作为佛教徒,确实相信佛陀的存在。如果你去印度,在佛陀降生、成道、转法轮等地方一一观察,就能发现这一点;佛陀当时宣说的法,现在也有文字记载,这些都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至于造物主的真实性,你可能要去询问那些承认造物主的宗教,他们应该也有比较合理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