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3.早稻田大学【快乐人生-佛法可以改变世界】演讲&问答

第137场

日本早稻田大学

Waseda University

日本·东京

2015 / 11 / 13

快乐人生

——佛法可以改变世界

A Happy Life: Making a Difference with Buddhadharma

主持人:

非常荣幸能邀请索达吉堪布来到我们早稻田大学。日本作为一个先进国家,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是也有不少人感受着精神上的困惑与苦恼。今天索达吉堪布将为我们开示佛教的智慧,如果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将甚感欣慰。谢谢!

很高兴能够跟大家交流,对我而言,这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快乐人生”。

一、追寻快乐

世间快乐的本质

世间任何人,不论生活在哪个国家,也不论是何种身份,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为此而不断地奔波忙碌。不仅是人类,我们看得到的动物也一直在忙于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可以说,得到幸福是所有众生的共同愿望。

我本人也曾努力寻求世间的幸福。不过学习佛法后,逐渐认识到世间的幸福并不可靠,它短暂虚幻,终归破灭。

佛教中讲,人生有三大苦:苦苦、坏苦、行苦。我们感受的每一种快乐,都在不断变化,虽然当时感觉很开心,似乎幸福的生活拉开了帷幕,但很可能这份快乐正悄悄酝酿着痛苦。所以,世间快乐的本质是一种“坏苦”。

后来我逐渐发现,值得每个人追求的是出世间的快乐,它是一种真实的快乐。

出世间的快乐不依赖于外物,是从内心获取的,所以比较容易得到,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心。相反,如果要依靠外物得到快乐,首先不容易得到;即使得到,也容易失去;即使没有失去,也会变来变去,整个过程都给人一种不安全感。不过如今的人非常关注外部世界,却很少关注内心,这一点是很可惜的。

思索生活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20世纪是一个弥漫着硝烟的世纪,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大大小小的战争,很多很多人生活在血腥中。21世纪算是比较和平的世纪,更重要的,它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早上睁开眼睛,打开电视、iPad或手机,全世界的新闻就全部呈现在面前——“哦,这个国家发生了地震,那个国家发生了水灾,那个国家的一架飞机掉到海里了,那个国家爆发了内战,多少万人无家可归……”诸如此类触目惊心的事顷刻间就全部知晓。

在这种情况下,跟自己的思想、行为相背离的信息,每天也在冲击着人们的内心。

美国有一位未来学家这样说:“人们现在得到的很多信息,不一定是资源,反而可能带来危害,成为染污,让人迷失方向,无法抉择。”确实如此,我们每天接收那么多信息,有多少对提升生命品质和生活质量有帮助?这方面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事实上,很多人特别感兴趣的一些事物,表面上很吸引人,但却可能让人的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边缘化和低俗化。

早在8世纪,印度的寂天论师就说过:胜义谛不是凡夫的行境,凡夫能了知的只有世俗。意思是,凡夫人不具备甚深的智慧,凭感觉和喜好追求各种事物,但并没有触及世界的真相。比如很多人看到广告中大肆宣传的产品,就立刻萌生购买的欲望,但这些事物不一定有坚实的意义。

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也说:“我们庸俗的感知只涉及庸俗的现象。”

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对现代生活失去了信心,成了悲观主义者,我只是想唤起大家对生活真实意义的思索。

人生苦味

今天的主题是“快乐人生”,但是这个世间的人真的快乐吗?从各类媒体报道看,世界各地的人都有不少痛苦——不论孩童、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就孩子而言,他们中的有些人上学期间常常遭到其他同学的欺凌,身心都感受很多痛苦。这种现象在很多国家屡见不鲜。既要背负学习的重担,又要承受他人的歧视、欺负,对于这些孩子,快乐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年轻人快不快乐呢?有些非常快乐,但大多数年轻人承担着工作和生活的巨大重负,需要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有甚者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个别人承受不住压力,甚至选择了自杀。

今年7月8号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如今日本男子中,约有一百万宅男。日本人口并不多,而宅男、宅女却占了很大比例,这些人不愿与人沟通,白天睡觉,晚上看漫画、上网等等。这种人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据说有个年轻人三年中没有跟任何人交往,一直待在家里,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不做其他事。他的父母只有看到房间灯亮着,才会有一点欣慰:“哦,我们的孩子还活着。”这样的年轻人快乐吗?肯定不快乐。

再说老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生如夕阳西下,他们不再拥有年轻时的精力、美貌和地位,不仅承受身体上的种种衰相,内心也常常陷入寂寞与失落的状态。

由此可见,世间的人难得有多少真正快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痛苦。

苦因不在外面

对于痛苦,一般人往往将其归咎于外在原因:“我的钱财不够多”“我的名声不够大”“我的权位不够高”……其实这也不一定,如果你赚了很多钱,得了很大的名声,拥有了很高的位子,痛苦也许更严重。

纵观世间,很多坐拥万贯家财的人,真的就快乐吗?比尔·盖茨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他常常很苦恼,由于微软的运营消耗了他的大量精力,导致他经常不能陪伴家人,这让他感觉痛苦。

与之类似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拥有丰裕的财富、显赫的名声等,但是内心却常常陷入痛苦。

相反,如果一个人具有信仰、智慧和悲心,即使物质条件有些匮乏,内心却可以非常快乐。

藏地历史上有一位大修行人叫米拉日巴,可以说是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流浪汉,但是他口中却唱出很多洋溢着欢乐的道歌。这些道歌表达出他内心的喜悦,同时也使得无数人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并最终找到快乐。其实一旦内心得到开发,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这种喜悦。

三种人的快乐

印度的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世间有三种人:上等者,依靠利益众生而获得快乐;中等者,希求后世的快乐;下等者,希求今生的快乐。

这其中的第一种人,心中有种信念——“我要利益全世界的人,乃至所有动物,我一定要尽力帮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使承受工作的压力、身体的劳累等等,内心不会有很多痛苦,因为利他心有一种自然的力量,能够带来快乐。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之后不断传播,如今成为很多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信仰。不过日本佛教徒中,有多少是这里所说的上等者?恐怕不是很多。

第二种人,对来世很关心,希求来世的快乐。在藏地,大多数人虽然也关心今生,但更重要的,他们会想“我来世乃至生生世世都不要堕入三恶趣”,所以他们会将财富、时间等资源更多地用于营办来世的安乐。这类人今生中即使工作比较忙、生活有些枯燥,但依然会活得很开心。

第三种人,追求今生的快乐。日本民众中也许这类人比较多,不仅是日本,就世界范围看,希求今生快乐的人也占大多数。他们听到“来世”“出离轮回”时没什么感觉,反而对今生的相貌、身体、生活非常关心。

当然,追求今生快乐,在佛教中也是允许的,不过人生非常短暂,仅仅追求这种快乐并不值得。

我前段时间去非洲,了解到那里很多国家的人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日本的医疗条件比非洲先进很多,国民寿命更长些,不过即便长命百岁,一生中事事顺利,也是短暂的时光,很快就会过去,因此应该关注更长远的未来。

二、佛法中的妙方

心中的宝藏

为了改善生活而追求物质,这本身也无可厚非,不过如果只是关注今生的衣食受用,那跟动物的差别也不大了,因为动物也是通过吃草喝水、接触异性等获得满足。因此,人类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应该寻找更高层次的快乐——并非依附外物,而是从内心流露的快乐。

佛教历史上有一位黄檗禅师,他说:“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这告诉我们,一切外在的富足在内心中本自具足,如果能开发内心,就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源源不断输送出快乐,受用不尽。

禅修,让愿望实现

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清楚,佛教中有很多充实内心的方法,禅修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作为管理者,如果能运用禅修让自心变得柔和、自在,那么所有员工也会慢慢变得调柔,从而会实现最高层次的管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借助禅修调整自己和学生的心态,就可以开发自他的潜在智慧,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运动员,如果能常常禅修,就可以让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提升成绩。

总之,依靠禅修,不同的人都可以实现愿望、获得利益。

深究与广学

如今的日本佛教界,既有让人随喜的地方,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佛教的边缘化和形式化,再比如系统学习的缺乏——日本很多佛教徒的闻思修,跟中国藏地等地方的人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日本拥有先进的科技、优良的礼节,整个社会都很有组织性。我觉得日本人民如果能运用特有的智慧和力量研究与弘扬佛法,会给世界精神领域带来巨大的影响。

站在全球范围看,日本制造的产品常常赢得大家的信赖。比如上世纪80年代,人们使用的小录音机,如果产自日本,大家都会说:“哦,质量肯定很好。”那么在精神层面,日本人民如果投入更多精力,应该会有超胜物质领域的成就。

当然,在学习佛法时,有时要深度挖掘,有时要全面通晓。

昨天我在东京大学遇到一位教授,她曾去过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她问我:“早在十年前,您到了高校,常常传讲《中观根本慧论》等有深度的论典,现在只是介绍浅显的佛理,为什么?在东京大学这类学校,您应该传讲甚深、专业的佛法。”

我回答:“其实我也喜欢讲深一些的佛法,虽然我的智慧不是很高,但是我对甚深的佛法很有兴趣。不过如果在大学里传讲这类法,现场会有很多人打瞌睡,我不愿看到这种场面,只好讲些简单的道理了。”

最初收到一些大学的邀请时,我确实都会选择传讲如来藏、中观空性等法门,但是在现场,除了个别教授,其他人都不太专注。后来再到学校演讲,我就讲些简单的佛理了。可以说,我一年中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大学等地方交流简单的佛法,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我们佛学院中讲解甚深的法要。

那个教授又问:“您为什么选择去名牌大学演讲呢?”

我回答:“实际上我去演讲的地方有名牌大学,也有一些非重点大学,还有中专、中学、小学、孤儿院以及监狱、戒毒所等等。只要哪里有因缘,我都愿意去交流佛法。不过地方不同,效果也有所差异,如果是一所名气很大的学校,就更容易引发关注。比如同样是‘藏传佛教思想’这个内容,在一座小寺院讲,世间人不一定关心,在一所名牌大学讲,世间人就会格外关注,由此可以让他们结下佛缘。”

作为佛教徒,不论你是大学教授还是普通民众,一方面有必要研究甚深佛理,另一方面也应当学习浅显法门。不过现在不少人容易落入极端:或者心高气傲——“我只听中观、大圆满,其他的都不听”;或者自卑畏怯——“我只要明白皈依、无常就可以了”。这两种情形都不可取,最好全面学习佛法。

结语

日本禅师池田大作曾说:“掌握了哲学,就等于在心里燃烧起一个太阳,以后将是以哲学照亮、开拓黑暗人生的时代。”佛法可以说是最甚深的哲学,如果大家能对它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就会逐渐明白心的奥秘,对内心有一定的把握和感悟,由此人生会变得快乐,外在世界也会变得美好。

现场互动

问:两年前我家里出了些事,之后我就一直无法摆脱低落的情绪,该怎么办?

堪布: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此时心态往往受到影响,这对一般人是很难避免的,只不过有的人情绪波动比较严重而已。

不过在日本,很多人说:“我在其他方面修得不一定好,但无常修得很娴熟,因为地震、海啸等灾难随时都可能发生。”这也是很好的,佛经中说:最深的修法就是观无常。

一个人如果有了无常的观念,就会明白生活中不论发生什么变故,家人患病、离世,或者感情破裂等等,都是正常的现象,最好以平常心面对。所以,你也不妨多观修无常,心态应该会有所改变。

问:我是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研究科二年级的学生。我觉得佛法可以控制我的烦恼,因而走上了学佛的路。不过有些人是没有烦恼的,比如我的母亲,她很乐观、善良,她跟我说:你有烦恼,我没有烦恼,所以我不需要学佛。对于像我母亲这样的人,怎样说服她学佛呢?

堪布:你的母亲如果没有烦恼,那有必要找人狠狠地训斥她,看她会不会生气、会不会起烦恼。

以前有个人也说:“我没有烦恼,始终很快乐。”他的老师说:“你可能确实没有痛苦,不过你为什么偷我的东西?”那个人听了怒不可遏,这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在起烦恼。

你的母亲虽然跟你讲自己没有烦恼,但可能只是口上说说而已,你可以慢慢观察:她一生中真的一直快乐吗?生病时会快乐吗?面对死亡时会快乐吗?其实很多人生痛苦都是不可避免要经历的。

另一方面,我们不要把佛法想得很简单,认为学佛像吃止痛片一样,只是暂时控制烦恼。实际上,佛法的最重要作用是解决生死大事。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脱生死,生生世世都不可能获得真实的安乐,会接连不断地感受各种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哪个国家的人,也不论有钱人还是没钱人,都有很多痛苦。而唯有依靠佛法,才能彻底摆脱这些痛苦,因此从解决生死大事层面,佛法才展示出独特的威力。你也可以从这方面劝导你的母亲,让她对佛法生起信心。

问:虽然我相信有来世,但是又不在乎来世过得怎样,我这种想法的问题出在哪里?

堪布:你说相信来世,但是这种相信是否像相信明天或下半生存在那样坚定?如果是的,你不会不在乎来世。所以你的问题,主要在于信心的程度不够深。

问:正如大家所见,我是一个老人。虽然日本人口有减少的倾向,但世界人口依然在增长,因此有报道指出,50年或100年后人类会因为粮食和水资源匮乏而必须移民到其他星球。另外,60年前,我曾看过一部电影,情节是小行星撞地球。我认为这很可能是50年或100年后会出现的事。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堪布:现在各大传媒报道的信息,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可能只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比如讲一些外星人的离奇故事或恐怖之事。

世界人口在近四五十年中确实增长很多,不过如今不少国家呈现老龄化,人口出生率降低,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比如荷兰、比利时、新加坡、日本等国。相关专家也做过这方面研究,从中得出结论:世界人口增长会逐渐放缓,将来不会出现上世纪曾出现的人口暴涨状况。

因此,如果人类能节约资源,暂时不用担心资源枯竭。尤其是你和我,已经不是年轻人,在我们离开之前,地球上应该还有饭吃。(众笑)

问:不同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堪布:对于这个问题,我观察过很长时间。我认为当一个人对所追求的事物有一种满足感,从此不往外求,而获得内心的自在,这就是真正的幸福。

主持人:

感谢大家的莅临,感谢堪布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和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