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2索达吉堪布对话潘宗光教授【从大学校长到佛法传播者】
从大学校长到佛法传播者
From a Professor to a Dharma Influencer
索达吉堪布 & 潘宗光教授
中国·上海
Shanghai, China
2016/11/22
1.极乐世界存在的科学原理
索达吉堪布:
今天特别高兴又见到了潘教授。我们之前在香港、清迈等地已经多次见面了,因为您数次参加“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为学生们做了很多科学和佛学方面的讲座,同时我们俩也有一些机会单独对话。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潘教授再做一番请教。首先,我想在科学与净土法门的关系方面提些问题。另外,现在很多企业家将禅修和佛学融入企业管理,这方面特别受关注。您也曾在不同的社会演讲中,将禅修和企业管理相结合。我们也可以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您是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不仅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还获得多个博士学位。这些荣誉和头衔,证明了您的智慧以及您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科学家要想获得这些荣誉很不容易,现在很多年轻的科学家都在努力追求这些成就。
您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后来在进行科学工作的同时开始学习佛法。与其他科学家学习佛法不同,您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且对往生极乐世界很有把握。每次您做相关演讲,比如去年您在世青会的演讲,言语中都会流露出离开这个世间时往生极乐世界的强烈愿望。
现在很多人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种迷信说法,也认为佛教里的很多东西属于迷信。很多年轻人,包括一些有智慧的成年人,都抱持这种观点。
您既是一位科学家,也可以说是一位佛学家,您是如何融合科学研究与佛学修行的?
科学是讲求客观和实证的,非常严谨,而往生极乐世界是很抽象也很神秘的一种境界。您是通过什么动力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
潘宗光教授:
我是科学家,肯定不会轻易迷信一个宗教。我对佛教的认同、接受与修行,经过了一段漫长时间的探讨与研究。
佛教与其他宗教并不相同。首先,佛教不相信一个主宰一切、创造一切的神。佛教的整体理论来自佛陀对宇宙本体、宇宙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其次,佛陀发现,人类的烦恼源于经常做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只要回归自然,烦恼就没有了。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说现在雾霾很严重。雾霾是怎么来的呢?空气本来是好好的,人类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木、森林让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比例保持平衡。但是人类的贪心制造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还砍伐树木、森林,使得平衡被打破,导致了如今的后果。
现在我们提倡环保,就是提倡不要再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也不要砍伐森林,要多种树木,等等。当我们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能够重新回归到自然的状态,这些烦恼也就没有了。
了解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佛陀教导我们的道理,包含了很多自然规律,甚至包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佛陀将这些自然规律变成教材和经典,告诉我们如何遵循规律,调整自身。
现代科学家希望从科学角度了知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宇宙的规律是什么。可以说,科学与佛学是从不同的渠道探索宇宙规律,两者殊途同归。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与科学有着相同的目标。佛教的理论、教材、经典,与现代科学完全没有冲突。
我不是在证明佛陀是否正确,但从现代科学对宇宙的认知来看,至少可以说,与佛教理论没有冲突,这其中也包括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是佛陀教导我们的修行法门。佛陀曾针对不同根器、不同背景的佛弟子,传授了很多道理和方法,最终目的都是让我们可以出离轮回。
在佛陀正法时代的五百年中,人们的善根普遍比较强,福报比较大,再加上佛的加持,修行佛法很容易就能得到解脱。之后一千年的像法时代,解脱就比较困难了,整个社会不再那么好,人心也慢慢没有那么纯,所以修行者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佛陀说,再往后一万年,到了末法时代,普通大众的根器不行,善根很弱,福报很小,共业太重,修行者的修法机会也越来越差。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要修佛法,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悟、解脱,非常非常困难。
佛陀曾说,在正法时代,佛弟子只要守戒就可以开悟;在像法时代,佛弟子只要修禅定,心安定下来,也有很大机会可以开悟;但在末法时代就不行了,仅仅依靠修禅、修戒我们无法成就,唯一可以帮助我们的方便法门就是往生净土。这些道理,佛陀讲得清清楚楚。
佛陀讲经的四十九年中,不断告诉我们往生净土的重要性。比如《华严经》中,普贤菩萨的《行愿品》里在不同阶段都讲到净土。与我们最有缘分的四位大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除了地藏菩萨的大愿很特别以外,跟我们有密切关系的观世音菩萨、非常有智慧的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都鼓励我们往生净土。
我们跟阿弥陀佛因缘很深,见面时会自然说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说明我们心里有“阿弥陀佛”的种子。按理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应该称呼的是释迦牟尼佛。但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却是阿弥陀佛,他与观世音菩萨同属于“西方三圣”。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如此奇妙。从表面上来看,净土好像是一种比较迷信的说法,无法用科学解释。为什么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呢?
极乐净土本来并不存在,是法藏比丘发愿,经过漫长的修行后,从无到有地创建了这块净土,创造了这个极乐世界。
另外,净土那么远,《佛说阿弥陀经》里说,极乐世界离我们有十万亿个佛土那么远。我们可以去那么远的地方吗?
在我看来,很多知识分子不接受净土法门主要有四大问题:第一,净土真的是阿弥陀佛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吗?第二,西方极乐净土不停接引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会不会有人满为患的问题?第三,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往生,真的那么容易吗?第四,净土有十万亿个佛土那么远,无论坐多快的交通工具也无法到达,我们真的可以去吗?
我一直在思考这四个问题,后来发现,以现在科学家对整个宇宙的认知,这些问题与科学没有冲突,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问题。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批评净土是迷信、不科学的人可以重新思考一下。
在这四个问题中,最简单的是第三个问题:“只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去净土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来做比喻。
我们用电视机收看某个电视台节目的原理是什么?是电视台将自己节目的画面、音乐转化成能量波,传播到空气中。为了避免不同电视台互相干扰,每家电视台的能量波都有各自独特的频率,这个频率是这家电视台的,那个频率是那家电视台的。只要我们调整电视机的接收频率,与某家电视台的频率一致,就可以收看这家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这就是物理学所说的,通过同一个频率,能量自然就可以接收和转移。
尽管我们看不到,但现在空气中其实存在着很多不同电视台的能量波。只要我们调整好自己的电视机的频率,与某一个电视台接轨,就只会接收这个电视台的能量波,其他的能量波绝对不会形成干扰。
同理,我可以这样想:西方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的国度,这尊佛的能量极其强大,西方极乐净土就好像一家庞大的电视台,发出的能量波可以穿越太空,也包括我们所在的地球。
我们身处的空气里,就有极乐世界的能量波存在,只要调整自己的接收能力,因缘具足,就能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能量波接轨,也就是理论上的互相感应。
西方极乐世界这家电视台的频率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但本师释迦牟尼佛传达了一个信息给我们:频率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
“阿弥陀佛”是一种声音,声音是有频率的。因为“阿弥陀佛”是从印度的梵文音译过来的,无论你用普通话说,还是用英文说,听着略有不同,但差别不大,频率也差不多。
因此只要我们念“阿弥陀佛”,就会跟空气里极乐世界的能量波接轨。我们越多念“阿弥陀佛”,接收的能量波就会越强大,所以要不停地、专心地念,这样在我们的潜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上,接收的这种能量就会不断增加。
只要这种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临终时当神识离开我们的身体,神识里“阿弥陀佛”的种子就会与空气中极乐世界的能量波接轨,很容易被那种强大的能量接收过去。
可见,往生净土的原理与现代科学没有冲突。
此外,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电脑。你怎么开启自己的电脑?一般是通过一个密码。这个密码可能是一组文字或数字,也可以是一组声音。那么依靠“阿弥陀佛”这个声音,也会打开通往净土的大门,就好像我们用密码开启电脑一样。
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跟极乐世界接轨,最终通过这个接收能力往生净土。如果我们希望到其他净土,可能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但要到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就能使个人与能量场接轨。这是我的个人看法,可能不对,但起码我是这样体会的。
索达吉堪布:
潘教授所说的确实非常有意义,尤其是您的四个问题:一是极乐世界从无到有;二是那里可以接纳无数众生;三是一句“阿弥陀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四是即便距离我们如此遥远,也能通过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发愿力接引众生。
说到您所举的例子,佛教与科学一样,会以不同事物某个特点的相似性做比喻,而不需要本体与喻体从所有角度都相同。佛教不需要这样,而科学中所举的例子也很少是这样的。
我觉得这个比喻在当代,尤其在当下的网络时代非常有意义,应该引发大家对很多不可思议的道理进行深入思索。
2.我为什么念阿弥陀佛
索达吉堪布:
我想请教一下,您作为科学家,现在是否经常修行净土法门?因为有些科学家只是在理论上探索,自己不会真正实修。您是否希望往生极乐世界,并经常念佛?
潘宗光教授:
是的。很多汉传佛教徒一般对打坐、禅修很有兴趣。他们会以打坐为主要修行方式,每天打坐,希望以此修心。因为佛教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修心达到宁静、安乐的境界。
我曾问过身边的朋友:我们为什么修佛?很多人认为修佛是为了生活可以安乐、平静、自在,希望一生快乐无忧。这样也可以。
但假如我们是相信轮回的佛教徒,那就不一样了。假如我们只有一生,那希求这一生快快乐乐就可以了;但假如存在轮回,这就不够了。我们今生作为人真的不容易,要受轮回之苦,但同时人身难得,我们也要争取在这一生尽量可以脱离轮回。
如果我们希望脱离轮回,依靠做善事、打坐修禅,行不行?这是一个问题。过去有很多人通过看佛经、修心、打坐,慢慢开悟,但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说,佛法虽好,但我们本身根器不佳、善根不够,很难凭借个人的力量来修那么殊胜的佛法。
我过去跟很多不同的老师学习打坐,为此还去了缅甸,学南传佛教学的打坐。我一直长时间打坐,还学过道教的打坐方法,融合到自己的打坐方法里。所以其实我打坐的功夫还不错。
有一次我在打坐时,突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这样打坐、修行,今生可以摆脱轮回吗?自问之后,心中清清楚楚地知道答案:没有可能。
佛经里说,大乘菩萨的修行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从发心修行到成佛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假如修小乘,则要经过四禅八定,从欲界到色界、无色界,但即便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还是无法摆脱轮回,一直要到第九定灭尽定的阿罗汉才可以。
我潘宗光哪有能力修四禅八定,哪有能力到第八定,今生绝对没有可能。当时我就很苦恼,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后来我突然想到,我跟观音菩萨有很深厚的缘分,从小我就信观音。都说观音菩萨救苦救难,这个苦难是指什么呢?
一般人求观音菩萨,是为了实现一些小愿望,比如求财、求子等等。这些愿望无法满足是很小的痛苦。其实人生最苦的苦是轮回之苦,最困难的难是如何摆脱轮回。
所以我认为,观音菩萨到娑婆世界救苦救难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摆脱轮回。如何摆脱轮回呢?观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他的方法是帮助我们到净土去。我又想到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在不同阶段也多次介绍过净土法门。由此我认为,净土法门可能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我过去对净土完全不了解,也没有看过净土方面的经典。为了多了解净土法门,我开始看《净土三经》,看很多高僧大德对净土的体会等。越看越觉得这是唯一的出路。
个人力量有限,在末法时代单靠自己修行、打坐,从而获得解脱,有一定的困难。一定要依靠有强大力量的人帮助我,才可以成功。这个人是谁,他来自哪里?本师释迦牟尼佛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强大的他力就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愿力,可以帮助我们往生净土。
之后,我就开始慢慢阅读净土经典,不断修行,念阿弥陀佛。我修习这个法门差不多有五六年了。每当我专心念阿弥陀佛,发愿去极乐世界,下意识就有种感觉:我走的路是正确的。只要坚持信念,发大愿往生,念阿弥陀佛,同时发菩提心帮助其他人一起往生净土,我相信自己终会成就。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极乐世界是非常殊胜的大乘修行道场,我们往生净土不单单是为了自己解脱,还希望能在那里增强自己的能量,再回到娑婆世界利益无量众生。这才是往生净土最主要的目标。
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我的亲朋好友,他们实在有太多苦了,假如能多一个人回来帮助他们,会对他们很有益。
只要我们在轮回中,首先就要自度,不自度哪能度他?我修净土以后,整个人都有很大的改变。
索达吉堪布:
这是很好的修行方法,其实我们也修净土。虽然我们在学显宗和密宗的各种经典,但是我们的上师——法王晋美彭措,他也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他的传承弟子们也希求往生极乐世界。
不管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都有往生净土的共同愿望。再加上刚才您讲的,不仅仅是独自往生,更重要的是依靠菩提心到达极乐世界,将来再回来利益众生。这样的道理,其实也是现在很多人特别需要知道的。
3.年轻人也要念佛
索达吉堪布:
汉地和藏地的部分人会认为,往生净土法是年纪大的时候才需要去修,年轻人一般都去学习其他佛法、研究科学,认为年轻时不用修行净土法门。
但我的看法是,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智慧比较旺盛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比较有力量。因为人的一生也不算很长,年轻时如果在这方面发愿,当他往生时也会很方便。
如果有些年轻人有相应的条件和机会,您会不会建议他们学习净土法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潘宗光教授:
佛法博大精深,很多年轻人认为如果多钻研一部佛经,自己在修行上就会有成就感,或者自己在某个领域很深入,通过个人努力增进了学问,等等。但最大问题在于,在末法时代,真的很难通过这种做法摆脱轮回。
年轻人会说,我还有时间,现在不修,将来再修也没有问题。但是你要明白,人生真的无常,年轻不能保证生活中没有意外发生,不保证不生病,也不保证将来一定有修净土的机会。
所以最重要的是,一旦我们明白哪个方法能够最有效地帮助自己摆脱轮回,那么在还拥有人身时,我们就要争取每一分机会去修。
当然,假如不相信轮回那就没有办法了;假如相信轮回,我们就要明白人身难求、人生无常。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不在,既然现在还在,就不要放弃现在的机会。
年轻人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念佛、学佛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假如你只希望生活得快乐、安心、安乐、自在那就算了,毕竟这是自己的选择。假如你最终希望摆脱轮回,那我建议尽早修习净土法门,早一点获得保障。一旦错过这段时间,万一将来有什么意外发生,你也就失去摆脱轮回的机会了。
索达吉堪布:
这样的佛教道理,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现在很多学校不教导这一点,大多数年轻人忙着挣钱,忙着工作,也不去思考这个问题。
另外,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净土法门好像只是老年人才需要的修法。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
4.传播佛法,我有一种使命感
索达吉堪布:
您这几年去过很多大学做演讲,比如之前去了北京大学,讲过佛学和科学的对比。我看了活动的照片,台下坐得满满的。不仅仅是北大,您还去了各地很多高校,您在为这些年轻人传播科学与佛学观念时,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最想对他们说的是什么?
您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佛教修行人或佛学家,有着双重身份。相比之下,我是佛教徒,可以讲佛学;科学是我的一种爱好,我没有资格专门讲科学。那么,作为有着双重身份的人,您会如何为像北大学生这样的高层知识分子群体来做演讲呢?
潘宗光教授: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在末法时代,国内很多年轻人接触佛教的机会不多,因此对佛教不太了解,甚至会误解佛教是一种迷信的宗教,是不科学的……基于这样错误的理解,他们对佛教很抗拒。
我个人绝对相信佛教是真实的,佛法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完善,也是帮助我们将来摆脱轮回的唯一方法。所以我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感,去帮助现在的年轻人,让他们明白佛教不是迷信。
具体怎么做呢?假如直接跟他们讲佛法,他们不容易接受。我相信这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非常迷信科学,迷信科技,动辄就讲科学观。我就针对他们这个特点,跟他们讲科学,告诉他们,原来现代科学对整个宇宙的看法、认知,跟佛法非常接近。
我希望通过这个角度让他们接受,原来佛法不是不科学的,也不是他们想象中的迷信。让他们明白,佛教是所有宗教当中唯一一个不相信有一个主宰、创造一切的神。佛法的整个体系是让我们明白宇宙的本体和自然规律,并通过这种理解来帮助自己。但这一点就比较超越了,所以我主要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宣讲佛法。
最近我为大学生们做了讲座后,发现很奇妙,很多学生过去对佛教没有兴趣,现在产生兴趣了——
索达吉堪布:
我看到他们向您提问了,举手的学生特别多。
潘宗光教授:
所以,我多讲一点就会让多一点学生有机会听闻佛法,了解到佛教不是迷信。
我最近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佛教与科学》。我希望这本书能多跟大学生结缘,希望他们能多看看。看完以后,起码不会说佛教不科学了。只要他们接受佛教不是不科学,也不是迷信,就可能激发出对佛教的兴趣。只要让他们走出第一步,不排斥佛法,之后再慢慢通过法师们宣讲佛法,他们就容易接受了。这样可以在他们心间种下佛教的种子。
索达吉堪布:
至少也可以排除一些误解。
潘宗光教授:
我的出发点是这样的,所以我演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或者有学问的专业人士。我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向他们灌输佛教科学的概念,让这个时代迷信科学的众生更容易接受佛法。我们刚才所讲的净土,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我就从科学角度来让大家理解净土。
索达吉堪布:
是的,我看到您在中国佛学院的演讲,主要也是从科学层面来讲净土,讲述科学家眼里的净土世界。
5.逆着时代的洪流
索达吉堪布:
您在香港理工大学担任校长这么长时间,作为科学家讲佛学理论,其他人会不会说您一个科学家怎么还迷信佛教,会不会对您有些诽谤或不理解?因为这个时代大家都特别推崇科学。您怎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呢?
我见过很多科学家,不管他们在国内还是国外,虽然内心特别相信佛教,也在修学佛法,本身还是很好的修行人,但他们都不敢透露自己的信仰,害怕学生或者其他人对自己产生各种看法。因此,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对自己的信仰是保密的。
您无论在以前担任校长时还是现在,一直公开承认自己的信仰,并且很坚定地在大众面前说“我是学净土的,我是学佛的”。您会不会因此要面对很多负面的影响和事情?
潘宗光教授:
您讲得很对。当时香港属于英国殖民地,香港政府非常提倡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对佛教、道教不太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比较好的小学、中学都是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导。很多年轻人在这些名校读书,绝大部分都被影响成为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社会上有一种普遍认知,好像佛教是一种迷信,不是知识分子应该相信的宗教。
当时,很多对佛教有兴趣的人或者佛教徒不会公开自己的信仰,怕被人家看不起,有这样的风险。我在这种环境下信佛,感受很奇妙。
我当时是香港理工大学的校长,也做过立法局议员,当时议员要做很多事情。我既然信佛,就不怕说出来,更重要的是,我要把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信息传达出来,让大家都可以知道。
好在我个人有一定的成就,即便有人批评我,我也不担心。我相信我是对的。当然一开始也有人会说:“哎,你为什么信佛?”但他们的出发点不是刻意批评,而是疑惑:“你是科学家,为什么还信佛?”
当我站出来说“我是佛教徒”时,也帮助了很多其他佛教徒,他们开始说“我也是佛教徒”。
后来我发现,香港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希望多了解佛法,但他们没有了解的渠道。所以二十多年前,我信佛后不久,就在香港成立了一个名叫“智度会”的小组。“智度会”即“智慧”“引度”会,也有“大智度论”的意思。
智度会每两周聚会一次,将对佛教有兴趣的香港的知识分子们聚在一起,学习、分享佛法,让有兴趣的人更多地了解佛法。这样慢慢地扩大这个平台。
索达吉堪布:
香港理工大学的佛学会,好像也是您倡议建立的?
潘宗光教授:
佛学会是我鼓励甘会长创建的。智度会当时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让很多知识分子可以聚在一起探讨佛法。但智度会只是一个接引平台,对佛法感兴趣的人通过这个平台了解佛法之后,就可以寻找自己的师父了。智度会现在做得不错,很多人把它当成交流佛法的平台。
当时在我说了自己是佛教徒以后,知识分子中佛教的气氛慢慢浓厚了。随着香港回归,更方便了,香港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成为佛教徒。还有很多知识分子参加了佛教的课程。比如香港大学的佛学研究中心,很多有兴趣的人会在此读硕士课程。
当时好像我是第一个讲出自己宗教信仰的人。现在能弘法的居士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是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学佛的整体气氛非常好。
索达吉堪布:
按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您的利他心比较重,有使命感。
今天上午,我与朱清时教授有一个对谈。他在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时候,公开明确地表达了佛教的一些观点。还有科学家杨振宁教授,他也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表示自己既是一个佛教徒,也是一个科学家。
同样,您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你们很勇敢地直接站出来,说出了自己的信仰,不但名誉上没有受到损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科学界、宗教界还有学术界的人士都开始关注你们,并对你们的思想进行学习和探讨。
我们佛学界也很关注,不管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很多人都特别关注你们,并且希望你们能到一些佛学机构进行交流。我也曾邀请过您,有机会时来我们所在的地方,与佛学界的人共同交流。
不仅佛学界特别赞叹你们,更重要的是,现在科学界的很多人也很关注。虽然当下大家会把学习佛法当作是一种热门的时尚,但在你们刚站出来的时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到了电影等媒体的影响——那时电视还不常见,大众对佛教有一种偏见,认为科学是正确的,而佛学是迷信。
在那个时候,你们没有考虑过个人利益和名声是否会受到损害,而是认为佛法如此殊胜,只要对众生有利,个人被诋毁也无所谓。
我们在拜访国内外很多学校时发现,有些教授和老师的思想特别保守,在一些可以探讨的事情上都特别小心,会考虑很多因素。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潘宗光教授:
我们要明白,客观条件不太具足时,有些地方就不太方便出来讲佛法。
相对来讲,我比较幸运,在香港做大学校长那么多年。当时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政府在宗教方面比较开放,我可以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同时我也不担心,因为自己在学术界和科学界有一点成就。
我公开自己的信仰,也相当于传达一个正面的信息,让其他老师、学者可以说,“潘教授就是这样讲的”。为他们带去一点鼓励与信心。通过一个传一个的方式,佛法宣传网就这样慢慢地建起来了。
索达吉堪布:
对,特别好!我刚才也说了,如果是一般的佛教徒讲科学和佛教之间的对比,会有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在故意传教。但你们用科学家的身份,可以从比较公正的角度来讲。有些人就可能会产生思考:为什么科学家也会探索佛教,是不是说明我自己也需要寻找生命的真相?
潘宗光教授:
我也觉得是这样。我个人完全相信佛教是特别殊胜的,能够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对未来更有信心。这么好的事为什么不和更多人分享?和更多人分享了,更多人开心,这个社会也就慢慢变得更好了。
当然这是一条很漫长的路。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共业太重,我们没有能力抗拒走下坡的洪流,但只要我们多帮助一个众生,多一个众生离开这个洪流,就是好的。
6.随时死亡我也不害怕
索达吉堪布:
正如您刚才所讲,我也在想,佛教确实能改变很多人的心灵。现在是追求健康和幸福的时代,如果掌握了佛教调整心态的能力,人们就能获得很多思考的空间,对他们的人生乃至生生世世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前段时间您去了西安,现在也不断来往于各个城市,为大学生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宣讲科学和佛教的道理。您的原动力是不是想接引很多众生,让他们既懂得科学又明白佛教的真理?
潘宗光教授:
是的,一切都是缘分吧。
在末法时代的洪流中,如果我们碰到有缘分的众生,和他分享佛法,让他了解和修习,就可以脱离洪流。如此就能保护自己,保护最亲的人。
一个人到了某个年纪,很自然就会关注生老病死的问题,会很担心死亡。但只要我们信仰佛教,相信净土法门,就真的可以不用再担心死亡了。对死亡的恐惧会极大地减轻。
生老病死是一个循环,没完没了,只要我们相信净土,临终的时候,不再在这个娑婆世界打滚,我们会像“移民”一样,转移到另外一个世界,在另一个世界出生、修行。
那个世界的环境完全不同,所有的净土人都是大善人、大菩萨、大善知识,那里没有三恶道。在净土世界修行非常安详,非常容易成功。
人在临终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这个娑婆世界轮回;另一个是离开娑婆世界,到更理想的环境去。当然要选择第二个,去美好的净土世界修行。
索达吉堪布:
您害不害怕死亡呢?
潘宗光教授:
绝对不会,因为我相信净土。我相信到那个时刻,阿弥陀佛会接引我到他的刹土去,我完全不用担心。
我年纪不小了,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我现在什么都可以放下,没有任何担心。
索达吉堪布:
您会不会因为一辈子研究科学,最终选择用科学来解决生死这个大问题?还是说您会选择用佛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潘宗光教授:
绝对不会选择科学。科学只是让我更容易接受佛法,但它不是最终目标。科学让我明白佛法不是迷信,相信佛法是有根有据的,是很科学化的。
最终能够帮助我的不是科学,是佛法。我能离开这个娑婆世界,到一个不同的美好环境下生活,靠的是佛法,靠的是净土法门。
索达吉堪布:
您是很早以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还是最近才产生的?
潘宗光教授:
我不是在某个具体时间突然有了这种想法,是一个慢慢改变的过程。开始我是不信佛的。之前也说了,我在香港出生,读书的小学和中学是基督教学校,我根本不了解佛教,相信的是基督教、天主教。
当时我认为,佛教就是一些公公婆婆求菩萨保佑或者求别的什么。那时我只有那种概念,对佛法完全不了解。因为当时的环境就是那样,我就是在那个环境下长大的。
后来因为某个因缘,我听到人家讲佛法,才知道原来佛教是这样的。一切都是缘分吧。
我们相信缘分,相信一切都是因缘果报。假如我们相信轮回、转世投胎,就会知道肯定存在前世。可能我前世已经跟佛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一生这枚种子才会发芽、成长,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佛法。
7.用科学看轮回转世和万法唯心
索达吉堪布:
刚才您提到了前世今生,其实这也是个大问题。甚至有一些佛教徒,虽然相信佛陀,但是不承认前世后世。
原来我遇到过一个出家人,他说自己出家好多年了,但到现在还在怀疑是否真的存在前后世。我问他为什么出家,他说觉得出家是一种很寂静的生活。出家人中都有抱持这种观点的人,更何况其他人了。
对于前世后世,您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可能光凭感性来抉择,应该是有坚定的信念。那么您对前世今生的看法是什么呢?
潘宗光教授:
就因为我是科学家,我相信轮回。
为什么呢?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是什么?是缘起法,是因、缘、果。科学家也是讲因缘的,做任何一个科学研究,肯定要有一个主因,匹配很多不同的环境、条件,结果才能慢慢演变出来。所以,一切事情都是因、缘、果。
错综复杂的因缘导致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一切都是因缘果报。假如相信因缘果报,在宗教层面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有些人说,看到了很多好人受苦、坏人享福,很不公平。其实,“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什么叫“时辰未到”呢?就是缘分还没有到。你种了善因、恶因,但让这个因结果的缘还没有具足。
假如我们相信因缘果报,就能推断出人不应该只有一生。整个宇宙是非常讲求公平的。你看太阳给我们的温暖阳光,非常公平,不因为你富有就多给你一点,你贫穷就不给你;不因为你漂亮就多给你一点,你不漂亮就不给你。阳光是公平的,整个宇宙也是非常公平的。
假如人只有一生,就会觉得不公平。为什么有些人命运那么好,遇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有些人却生来就那么苦?这很不公平。但假如我们相信一切都是因缘果报,就知道我们现在所享受的一切,都是善因结的善果;所受的苦则是恶因结的恶果。我们不知道这个因是什么时候种的,可能是前世种的,现在享受到了。
只要相信因缘果报,就会知道现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种下的每个因,不管善恶,都会在将来某个时空,可能这一生或者后世,缘分到时,结出果来。
我们现在这一生、过去这一生、未来这一生,一切苦乐都是自作自受,这才是公平。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源于过去种下的因;未来怎么样,要看我们现在怎么做。这才是公平。
索达吉堪布:
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潘宗光教授:
是这样,这才是公平。没有一个神来主宰,让我这一生是这样的,让你这一生是那样的,那很不公平。
索达吉堪布:
虽然现在科学家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有不同说法,比如基因学说。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即便父母和各种外缘完全一样,双胞胎的命运也不相同,他们的智慧也不同。
潘宗光教授:
很多人包括科学家,会坚持“我看不到,就不相信,我要看到了才相信”。其实我们要明白,很多事情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得到空气中的电波吗?空气中有很多不同电视台的电波存在,看得到吗?看不到,但我知道它们存在。
所以很多事情,看不到时不要否定它。当然你不用接受,但不要断然否定,保持一种不确定性。很多事情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尤其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思维被三维空间困住了。
三维空间可以用长宽高界定,加上时间,就变成四维时空。现在很多科学家说,“我们的宇宙超越四维时空,有第五维、第六维”,但是你根本无法想象第五维是什么样。假如真的存在多维空间,现在想来不可能的很多事情,其实也是可能发生的。
多维空间带来灵活性,也带来很多可能性。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在宇宙中有十种不同的生命体,最底层的是地狱受苦的众生,接下来是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阿罗汉、菩萨、佛。但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人与畜生。有人会说,我看不到,所以我不相信。但是你看不到并不等于不存在。
我们要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接受我们目前的科学水平就好像一个青蛙在井底下看天,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空。井以外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它不明白。
我们作为科学家应该客观一点,不要那么肯定地说,我看不到就不相信。你可以说,“我看不到,但我不否定它”。这不等于我接受,但是起码我不否定。到将来,这些理论和见解会通过更加先进的工具得以确定。
科学家之前认为宇宙是永恒存在的,我们这些生命体生活在其中,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现在的科学证明,人的意念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意念影响着周边世界。也就是说,我的外部世界与我的意念不能分开,而你的外部世界与你的意念也不能分开。
这意味着,你所体会的世界与我所体会的世界可能不一样,但是我不知道你的世界是什么样,你也不知道我的世界是什么样。这两个世界会有些共同点,但不是绝对一样的。因为我的标准与你的标准不一样,比如我的红色标准与你的红色标准是不一样的。
这一点目前已被很多科学研究证明了正确性。比如现在世界干细胞权威罗伯特·兰札教授提出“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sm)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影响非常大。他说假如没有生命、没有意念,你的世界就不存在了。生命是创造世界的重要元素之一。
这个结论就很奇妙了。过去科学家不相信这些理论,但是现在越来越相信,我们的意念与外部世界是不能分开的。这就有点进入宗教领域的意思了。
再来听听佛教是怎么说的。佛说:一个凡夫是心随境转的;当修心到了某个境界,就算被外境干扰了,心也不会随境转;当修为到了很高层次,意念很强大,就成为境随心转;最终则是一切唯心造。佛教的这个理念与科学完全没有冲突。
随着科学越来越发达,越来越证明了佛陀的智慧有多高。佛陀在2500多年前对宇宙的认知与体会,他讲过的话,现在一步步被证明是对的。真的不可思议。
索达吉堪布:
您说得没错,的确如此。去年我在加拿大也了解了“生物中心主义”的思想。当时觉得,这个理论属于科学里的生物学领域。
今天我在上海交通大学与很多教授谈到对幸福的研究时,大多数人要么从大脑的角度去研究,要么从神经科学角度研究,要么在其他一些领域,比如人的感官方面等做研究。这些当然都可以,但最根本的应该是对心的研究。
这一点,我认为现代科学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因为人的幸福感实际上是主观意识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与大脑和各个神经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但不是最重要的。
您明天也会在大学里做这方面主题的演讲。我今天见到了一些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和大学老师,可惜他们对外在物质带来的幸福讲得比较多。
潘宗光教授:
慢慢地,会改变他们的想法。
尤其在最先进的量子力学方面,有了量子纠缠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梳理出很多非常重要的体会。
上个月,我们国家发射了一颗量子卫星,就是利用量子纠缠的概念造出来的。量子纠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理论,对于意念的传达非常重要。
索达吉堪布: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祈祷时,佛陀给予加持,也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
潘宗光教授:
可以用量子纠缠理论来体会这个感应。又好比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冥冥中互相间会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这也是因为量子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