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场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University of Auckland
新西兰·奥克兰
2014 / 10 / 4
当上帝遇到佛陀
When God Meets Buddha
主持人:
下午好,欢迎各位参加索达吉仁波切的讲座。我是Elaine Wainwright教授,奥克兰大学艺术系神学研究方向的主任,今天非常高兴与荣幸能够邀请索达吉仁波切来到我们学校。
仁波切将为我们做题为“当上帝遇到佛陀”的演讲,我想这一内容肯定会开拓我们的眼界。我们大多数人都认定佛教是无神论,而其他许多宗教是有神论,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仁波切将带领我们进入“当上帝遇到佛陀”的世界。
有请仁波切——
首先很感谢奥克兰大学邀请我来做讲座,因为有了这样的邀请,我有机会来到新西兰这个美丽的国度。这也是我第一次来新西兰。
今天在座的老师、同学,还有各宗教的兄弟姐妹,以及一些没有信仰的朋友,我很乐意跟大家交流。虽然我是佛教徒,但是对于有或没有信仰的任何人,都会平等地尊重,希望跟你们找到共同语言。
一、千年智慧老人
我本人对很多宗教都颇有兴趣,为什么呢?因为人类需要一种共同的追求和理想,而宗教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共的。世上的很多宗教虽然教义有所不同,但都是让人类走向美好、让文化走向光明的教育。
宗教跟其他学说、文化或思想相比,有一个显著差异——学说等诞生后,很可能不到几十或几百年就销声匿迹了,而宗教一般都有很长久的生命力。比如印度教由吠陀教发展而来,而吠陀教诞生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距今4000多年;犹太教与古罗马教也诞生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道教、儒教以及印度耆那教,也出现于同一时期,都有2500多年的历史;基督教源于公元1世纪,距今2000多年;还有伊斯兰教,大概公元7世纪出现,主要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也有1500年左右的漫长历史。
另外,对于古希腊哲学,比如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有人认为它属于一种宗教形式的哲学,它大概出现于公元前400年,距今2400年左右。
虽然关于这些宗教的出现年代,学者们的说法也有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确存在了很久。所有宗教诞生以来,所走过的路都不平坦,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但是它们都没有倒下去,直至今天依然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这就说明它们的社会价值、生活价值是真实的。
我经常想,这些宗教就如同活了几千岁的智慧老人,一直在关照着人世间。
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实际上对人们很有益处,可以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世界上没有这些宗教,就会失去道德的约束,那么人类即使在前进,也不知会行至何方。
我个人近几年一直希望尽绵薄之力推动各宗教的和睦相处、稳定发展,希望每个宗教都发挥其真善美的作用。
前几年我跟几位大学老师一起成立了“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每年举办一届,致力于推动各宗教的和谐共处与发展。今年参会人员有来自200多所大学的知识分子以及20多个国家的宗教人士,比如来自美国、加拿大、印度、德国等国的宗教人士,他们的宗教信仰囊括了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以及儒教等等。研讨会上,大家会就一些重要议题,诸如社会责任、心灵教育、环境保护等,以放松、包容的心态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且根据自宗的教义提出解决的建议。
我觉得这样以开放的心态关注一些全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是每个宗教徒应有的责任。所以,这样的交流研讨会效果非常好。
你们如果有兴趣,也可以登录“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网站详细了解。之前新西兰的高校师生参与得比较少,希望以后能看到你们的身影。当然,我并不是打广告,因为每年报名参加的人都特别多,比如今年报名2000多人,最后只收了600人,所以并不需要做广告。
二、当上帝遇到佛陀,会如何?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当上帝遇到佛陀”。
也许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会很好奇:“这个出家人到底会怎么讲?”实际上,我会站在比较公正的立场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当上帝遇到佛陀,会擦出什么火花呢?
我觉得会是和谐、美妙的火花,因为基督教与佛教有很多共同点。
当然不可否认,基督教与佛教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差异不代表会产生矛盾,也不代表要相互排斥。其实不仅基督教与佛教存在差异,即使基督教内部的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在教义、律条以及仪式上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并没有因此而互相对立。再观察佛教,也有几大流派——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它们之间也有诸多不同,比如南传佛教只供奉一尊佛——释迦牟尼佛,而汉传佛教供奉的佛菩萨就多很多,到了藏传佛教,所供奉的佛菩萨更加不胜枚举,但是这几大流派并没有相互威胁、无法共存,或者攻击其他两者不是佛教,而是完全可以和谐相处。
既然所有宗教徒共存于一个地球上,就应该把相同点最大化,而把不同点最小化,如果能这样,会给整个世界带来利益。
基督教与佛教有哪些共同点呢?主要有八个方面。
1.祈祷与忏悔
基督教中常常祷告,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实现愿望;与此相同,佛教中常常祈祷佛与菩萨,认为祈祷具有巨大的力量,可以成办所愿。
对于往昔的罪业,基督教教导人们在牧师前或教堂中忏悔,而佛教也强调通过在佛菩萨或上师面前忏悔来净除罪业。
2.安忍他害
在修炼安忍方面,两者也有相同之处。
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中有一句名言:“有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也转过来让他打。”佛教也有类似的教义,比如“沙门四法”中讲:别人打我时,我不还手;别人骂我时,我不还骂;别人恨我时,我不恨他;别人寻机挑衅,我不报复。
3.平等心
基督教中说:“上帝使太阳上升,照耀恶人,也照耀善人;上帝降下雨水,给予义人,也给予不义之人。”这反映出上帝对众生的慈悲是平等的。
佛教中说:“一切皆平等,檀香与斧同。”有人用檀香供养佛,另一个人用斧头砍杀佛,佛陀不会对前者生贪,也不会对后者生嗔,而是平等地悲悯他们,即使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慈悲救护也永远不会离开。
所以,不论上帝还是佛陀,对待所有人——善人抑或恶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4.简单的生活
基督教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佛教教导人们知足少欲、生活简单。
大家都知道,到了21世纪,人类的贪婪与欲望极度膨胀——很多人拥有一辆车还不满足,想要两辆,等有了两辆车,又想要三辆;住着70平方米的房子并不知足,想要100平方米的,等住进100平方米的房子,又开始梦想着200平方米的房子……就这样不断追逐,无有止息之时。
其实如果每个人都肆意地攫取资源,那么地球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欲望。
我昨天问这边的一个人:“为什么路上有这么多车?”他告诉我:“在新西兰,车的数量超过人。”我当时就想:一个人能开几辆车呢?拥有这么多有什么用?
如今确实成了物质主义的世界,几乎人人都在拼命追求物质,希望依靠物质来填补心灵、获得快乐。不过,这种愿望可能会落空的。
现在很多人喜欢苹果手机,不知道新西兰这边怎样,在中国,新出的苹果6特别受欢迎。这次我过来时,很多朋友说:“如果你去美国,一定要给我带很多苹果6,听说那边的‘苹果’很便宜。”我说:“我到美国不是去做生意。”
创始人乔布斯已经离开了,但苹果的更新换代更快了,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新产品,苹果7、苹果8……每一次更新,很多人都争相购买,不断地换了又换。这其实都是欲望在后面推动。
印度圣雄甘地曾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如果人人都放纵贪欲,最终可能会把世界推向可怕的深渊。
正因为如此,基督教与佛教一致认为:人不能太贫穷,也不必很奢侈,过一个中等的生活就很好。
5.布施的理念
基督教倡导人们做布施,比如修建医院、创立学校、帮助贫民等。
佛教也提倡广行布施,而且认为布施有三种——法布施,为别人传授知识和智慧;财布施,给与别人财物;无畏布施,解救众生脱离生命的危难。
6.慈悲心
基督教劝导人们无私地奉献,而佛教赞叹大慈大悲心。
我曾经把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1910-1997)获得诺贝尔奖时的演讲译成藏文,对于她演讲中提及的两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个故事说,一次她跟修女们在街上见到四个无家可归的人,其中一个人的病情非常糟糕,她跟其他修女说:“你们去照顾那三个人,我来看护这个病人。”
她把这个病人带回去,扶到床上,然后握着她的手,抚慰她,因为此时药物对她已经无济于事了。那个病人竟然露出安详的微笑,她紧紧拉着特蕾莎修女的手,说了一声“谢谢你”,就闭上眼睛死去了。
这个病人临终时的语言和态度,让特蕾莎修女很受触动,她说:“我忍不住反思,如果换作是我,我也许只会说,我很饿、很冷,我快死了。而她没有抱怨和不平,只是微笑,对我说谢谢,她教会了我很多。”
一般人往往对乞丐心生厌恶,但在特蕾莎修女眼中,乞丐也是可爱的。这一点很多人难以想象。
佛教中讲:是不是菩萨,不看他的穿着,不看他的外表,而看他是否有一颗无私的利他心。如果对于任何苦难众生,都能无条件地施予救护,这就是菩萨。
还有一个故事说,特蕾莎修女和其他修女外出时,从街边的阴沟里救出一个人,他的半身已经被蛆虫吃完了。她们把他接到救济所,细心地照料。最后这个人还是离开了。死之前,他说:“我像个牲畜一样在街上活了一辈子,但你们却让我死的时候像一个天使。”这个话,值得很多人思考。
不少人遇到乞丐,即使小小钱财也不愿施舍,但特蕾莎修女却愿意对乞丐付出全部的爱。
另外,在佛教里,慈悲心不仅局限于对人的关怀。
佛教中有一位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行十二年,下山时看到一只母狗,它下半身已经糜烂,爬满了蛆虫,但是仍然大发嗔心,提起上半身向着路人狂吠。无著菩萨不禁对它生起了深深的悲愍,于是割下自己的肉布施它。
这个故事说明,佛教不仅对人类,对于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都以平等心施予救护,因为凡是有情都有着同样的苦乐感受。
7.去往清净世界
基督教和佛教都认为,行善之人死后会去往清净世界。
很多学者和大德认为,基督教中的天堂与佛教中的极乐世界,是同一个地方。中国近代有一位活了120岁的高僧——虚云老和尚,他曾经在与孙中山以及蒋介石的谈话中说: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基督教的天堂实际上就是佛教的极乐世界。
(《空虚的云》一书中讲到,虚云老和尚说:“《水徒行述年纪》载有耶稣早年赴印度参学佛教之经过,以及后来经波斯、土耳其而返以色列传道。此一记录,据云当初原载于《圣经·新约全书》,后被罗马教廷删除。此一考证,似非厚诬。若此说成立,则更可证耶稣可能受佛教之影响,得到《阿弥陀经》,归国另创新教。”)
8.同一个救世主
基督教认为有一个救世主来解救人类,他叫弥赛亚,这在《圣经》中有记载。其实弥赛亚跟佛教中的弥勒佛是同一个人。
这种观点不是我提出的,而是一些学者研究的结论。北京大学前副校长季羡林是一位国宝级大师,曾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过学,他与弟子钱文忠经过多年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基督教里的弥赛亚与佛教未来的弥勒佛,实际上是一个人。这也是打开我们思路的一种观点。
上面的分析供大家参考,我并没有想特别地建立什么。
三、宗教大家庭
如果你信仰了某个宗教,不论基督教、佛教还是其他宗教,最好不要改变初衷。有些人最初是基督教徒,后来变成佛教徒,再后来什么都不信,这样一辈子中换来换去不太好。
在不改变信仰的基础上,不同宗教徒可以共同探讨、相互学习,但是没有必要让基督教徒皈依佛教、佛教徒皈依基督教。
我昨天问新西兰的佛友:“你们和当地的基督教徒相处得怎么样?”他们说:“关系很好,我们一起喝咖啡、品茶、旅游。”我觉得应该这样。
世界上一直会有各种宗教徒共存,所以大家应该和平相处。不必说整个世界的人,即使一家人也可能有不同信仰。我认识中国甘肃的一户人家,家中的父亲信基督教,母亲信伊斯兰教,女儿信佛教,儿子是共产党员,没有信仰。不过他们说彼此之间很和睦。
因此,不同的宗教,不需要让一方归入另一方,而是可以在共同的利益与价值观上促进和谐,比如面对有益于全人类的事,大家一起祈祷,一会儿念《圣经》,一会儿念佛经,一会儿念其他宗教的经文。基督教徒可以学习佛经,佛教徒也可以学习《圣经》,对于世上的很多知识我们都应该能容纳。作为宗教徒,有开阔的胸怀非常重要。
我1993年去美国时,了解到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 1915-1968)的一些事迹。他是宗教和谐的著名推动者,生于法国,父亲是新西兰人,母亲是美国人。他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后来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著名的神父。他认为基督教与佛教没有任何矛盾之处,愿意在有生之年推动二者和谐相处,而且说自己不但是神父,将来还要变成很好的佛教修行人。他曾经与日本的铃木大拙(Suzuki Teitaro Daisetz, 1870-1966)、越南的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 1926-)探讨人生及信仰,并且与秋阳·创巴仁波切(Chögyam Trungpa Rinpoche, 1940-1987)有过一次默契的畅谈,而且他们约定次年再会,并合著一本书——比较以及融会基督教与佛教的灵修。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同年(1968年)12月托马斯·默顿意外去世。
我想大家也应该发愿将来学习其他宗教,并力所能及地弘扬各宗教的真善美理念。
人类的历史证明:以任何一种形式贬低或污蔑他人,甚至想消灭他人而凸显自己,都是一种妄想,无法如愿以偿。因此,各个宗教在有合作空间的地方携手共进,非常有必要。而这样的合作空间,其实很多。
有一位藏传佛教大德,在喜马拉雅山认识了一个基督教修行人,这个修行人在那里闭关五年,佛教大德问他修什么法,他说五年中都在修爱心。其实他所说的爱心,在佛教中称为菩提心,虽然用词不同,含义却很接近,都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心。
地球上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才使得这个家园非常绚丽;今天大家身着各种色彩的衣服,使这个会场分外美丽;同样的,各个宗教展现自己的价值与魅力,也会让这个大家庭更加美好。
我听说奥克兰大学秉持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由此吸引了来自8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学生。其实,宗教的学习和研究也需要这种理念,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快乐地共存于地球上,而且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人力、物力以及精神资源,将这些整合起来,必定会对全人类做出有意义之事。
最后我在这里特别感谢Buttle教授、Lin教授、Manying Ip教授,以及Wainwright教授和Mullins教授,还有常灵法师,特别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现场互动
主持人:
下午好,我是Mark R Mullins,日语学院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授,接下来是问答环节,将由我主持。我邀请了哲学系的同事Joghn Biship教授首先做一个简短的总结,并从他开始提问。如果时间充裕,我们会把话筒传下去,其他朋友可以接着提问。
Joghn Biship教授:
非常感谢堪布给我们带来的演讲,您告诉我们宗教是人类的宝藏,保护这个宝藏非常重要,特别是当我们有幸信仰宗教,能够学习其珍宝般的教义,则是更加难得的,同时您也呼吁宗教之间要相互交流与学习。
我是一名基督教徒,如果能学习一点佛法,也许我会成为更好的基督教徒。我也想尝试一下,因为我手上就有一本您的书《旅途脚印——爱上生命中偶然的遇见》,中英双语对照版本。这本书是以日记形式书写的,现在我想为大家朗诵其中的一段:
“人在生病之时最容易意念死亡……
且记一首南宋宏智正觉之语以自勉:
‘法喜为食,慈悲为舍,
信佛是归,视身如借。
住正念以唯勤,趣外尘而无暇。’
将法喜作为食物,将慈悲作为房舍,将信佛作为归宿,将身体视为借物,精勤地住持正念,无有闲暇趋逐尘世。勿涉足名利,勿贪恋外境,时刻视生命如风中之烛。”
当我看到“慈悲为舍”这句话时,感觉这与基督教的教义非常相似。《约翰一书》第四章第16节中说:“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们里面。”当您讲“当上帝遇到佛陀”时,列举了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很多联系和相同点,并没讲述太多有关上帝的内容。不过我想,您并不需要讲述太多,因为您对上帝的看法,在您讲述托马斯·默顿的故事时已经表达出来了。上帝是我们所安住的爱意,只要我们实践这样的爱,也许上帝便与我们同在。
所以我的问题是:基督教中讲的“神就是爱”,可以成为基督教与佛教的桥梁吗?
堪布:可以的。佛教非常著名的论典《释量论》中说:佛的境界是大悲之极。也可以说,佛就是一种爱,爱或者慈悲达到顶点就是佛。
因此,不论佛还是上帝,都是爱达到究竟的状态。不过,这种境界不是一般的语言所能描绘的,也不是平常的思维所能揣测的。
问:曾经有一个基督教教父问我:“佛教说有六道轮回,上帝应该放到哪个层次?”如果是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堪布:如果是佛教讲到的圣者或凡夫,可以用佛教的观点去衡量,而作为基督教里的上帝,应该用基督教的教义去解释。这就好比到了新西兰就遵循新西兰的法规,美国的规矩不一定适用。
总之,各个宗教提及的人或事物,最好用自宗的教义诠解,这样比较合理。
问:大多数宗教有着2000-4000年的历史,而现代科学只有400年的历史,但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由此导致很多人相信科学而不相信宗教,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堪布:虽然现代科学诞生以来,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它主要研究外在物质,而宗教是探索内在心灵的一门学问,这种学问不论在人类的哪个历史阶段,都有存在的必要。
人的心灵通过宗教方法的修炼,可以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而科学对此则无法企及。所以,宗教的教义不需要改革或更新。不过,弘扬宗教的方法可以与时俱进,比如借助一些科学手段。
另一方面,即使科学再发达,宗教的很多内容依然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比如佛教中讲的不能杀人、偷盗、邪淫、妄语,是现代人也需要遵守的。
所以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宗教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问: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或Internet,就会看到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这让人感觉生命如此脆弱。请问该如何面对这种现象?
堪布:人的生命确实非常脆弱,不论乘车、坐飞机还是走在路上,都有可能突然遭遇危难,前一分钟还在人间,后一分钟就命丧黄泉。
所以,佛教经常教导人观修死亡无常——要常常想到每时每刻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刻,活着时该做的事应该尽量做,而一旦死亡降临,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应对无常方面,如果进行一些系统学习,会更好。
问:人真的有前生后世吗?
堪布:人确实存在前生后世。关于这个问题,如果要详细分析,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我以前在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的演讲,以及其他一些课程中,也引用过很多佛教教理与科学依据进行阐述。我还翻译过藏传佛教一本很著名的书《前世今生论》,其中运用教典、理证以及真实可信的案例证实了前后世的存在。
所以,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疑问,可能需要花时间深入研究一下。
问:今天的这个演讲题目很吸引我,但是我的想象力不够,所以想请堪布帮着想象:如果上帝真的遇到佛陀,会发生什么?
堪布:如果上帝真的遇到佛陀,我想他们不会有任何的利益冲突,不会生起任何的嫉妒心、嗔恚心,会是一次非常美好的际遇,充满慈悲与智慧,远胜一般人之间的相处。
我以前在中山大学曾讲过耶稣的一些经历,实际上他曾去喜马拉雅山求学,接受过佛教的思想。所以,当基督教的思想与佛教的思想融为一体时,也即真正的“上帝遇到佛陀”,此时会怎样呢?我觉得世界上会减少很多哭泣与哀号。
因此,我非常希望宗教大家庭中的所有兄弟姐妹能够有一种凝聚力,非常融洽、和睦地共处,这样也会使得这个世界更加温暖。
问:耶稣是替罪人赎罪,佛陀是宽恕罪人。对一个没有信仰的有罪之人,哪个更有吸引力呢?我们应该去相信谁?
堪布:其实不论基督教的思想,还是佛教的思想,都是宽恕与救赎所有罪人,而且面对伤害自己的人,都以智慧与爱心对待。这一点,不论从佛陀旷劫的菩萨行——为了利益众生,布施头目、脑髓也在所不惜,还是耶稣自我的牺牲——在十字架上示现圆寂,都完全可以体现。所以,佛教与基督教都倡导一种无私、无条件的爱,而这种爱能够吸引芸芸众生。
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无私的爱能带来快乐,而最可怕的就是自私地占有,或者有目的地去霸占别人的权利和财富。
如果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世间的很多爱,本质上是为了自我的利益;而出世间的爱,也即很多宗教所提倡的爱,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奉献,完全为他人服务。这种究竟的爱,不论在佛陀、耶稣还是其跟随者的身上显现时,都会令人感动。
主持人:
不得不告诉大家,问答部分结束了。我想如果再继续的话,还可以持续几小时,因为还有人在举手,不过我们不得不结束了。
非常感谢堪布的演讲,感谢堪布耐心地回答了这么多问题。很高兴看到普贤净苑的发心人员以及其他参加此次演讲的听众,有这么多人来聆听这个演讲。真希望我学的日语能让我听懂中文,这样就能更好地参与今天的活动了。不管怎样,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请与我一同再次感谢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