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下午好,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我们很高兴地请到索达吉堪布大师,与我院师生进行一场关于“心灵绿化与幸福人生”的学术交流。堪布大师是当代著名的佛学家、慈善家、理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大师虽然学识渊博、智慧深邃,修证境界无法揣测,平时却为人低调,生活极为俭朴,只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
下面有请堪布大师为我们作学术报告——
前段时间,媒体一直在报道“幸福人生”话题,记者们处处询问“你幸福吗”,幸福成了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我也问过自己:“你幸福吗?”
不知道是我有心理问题,还是我们出家人都是如此,我感觉自己不是很关心世人追逐的幸福,或者说,我对幸福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然而,虽有不同,思考后我也发现,其实每一种幸福的获得,都与心灵净化或说心灵环保有关。
我们更需要心灵环保
环保可以分外环保和内环保两种,外环保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内环保,则是对心灵环境的保护。
和之前的时代相比,今天的人们有了更多的环保意识,城市绿化也有了相当改善。不论在人们的生活区也好,在校园内外也好,都会有一种舒心悦意的感觉。由此人们开始了解,人居住在自然界中,就应该重视环保和绿化;而我们把绿化做好了,想破坏环境的人也会有所顾忌。
《阿凡达》是卡梅隆最成功的两部电影之一。这部片子好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也倡导环保理念,认为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它甚至警告我们,如果再为某种利益肆无忌惮破坏自然,人类也终将进入一种悲惨的境地。
我不知道人类何时会面临这种外界的困境,但是我注意到,在心灵方面,我们已经陷入了更为艰难的处境。所以我认为:和外环保相比,我们更需要心灵环保。
现在许多年轻人毕业后,不论本科生、研究生或是博士生,当他们穿过优雅的环境,步入整洁气派的办公单位时,却发现自己和这里格格不入。什么原因呢?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怎样学知识、怎样掌握科技,这些哪里都不缺,但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做个品性善良的人,却是缺失的。
了解到这些以后,不论我走进哪所学校、走进什么样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都会介绍佛教里的慈悲与智慧,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感恩与仁爱。我认为这些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对今天的学生来讲,比什么知识都重要。
欲望惯性让我们的心永不满足
贪、嗔、痴、慢、嫉是五毒,是心灵垃圾,清除了这些,再植入善心和美德,或许就是“心灵绿化”的意义了。
五毒的核心是贪欲,也就是欲望,一个有着太多欲望的人,是很难过得开心的。
当欲望在心里涌动时,我们会觉得必须要拥有些什么。“我必须要买个手机”“我必须要买部车”“我必须要买栋房子”“我必须要找个对象”“我必须要有个美好家庭”“我必须要什么什么”……有了一样还要一样,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就这样,欲望惯性让我们的心永不满足。
仔细想想,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吗?不一定。即使所有人都沿着这条欲望之路匆忙走着,有智慧的人也应观察一下内心,问问自己:我一定要这么走吗?这个方向对吗?
一个人生存于世,基本的衣食住行是要有的,缺了这些不行。但事实上,我们要的却不止这些,我们大多数的需要是一种攀比,“ 同事买房了,我也要买”“同学买车了,我也要买”……“ 我们是一样的,他们有我没有,怎么行?这不就赶不上他们了吗?”
今天的大学生也在攀比。和过去不同,过去的大学生比读书,为吃饭穿衣发愁,但现在比名牌,“别人有名牌,我也要有”“别人有两套,我要三套”……老师们肯定注意到这些了,但老师们想的也是赚钱、求高位,哪有时间引导学生?
当欲望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整个社会解不开的心结,每个人就只有不停地寻找。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进入社会,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不停寻找;从小人物到大人物,人人都有自己想要寻找的东西。
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很多人说:“我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大家看看:到死为止,有谁真正满足了?
因此,尽管这是潮流,我们不得不追随,但在你追随的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反观自己,也看看身边人的状态,或许你会有所醒悟:原来这些真不是我需要的,只是别人追求,我也跟着追求而已。现在是放下的时候了。
痛苦伴随每一种生活方式
假如我们执迷不悟,在习惯性的追逐中,可能品尝最多的就是痛苦。因为你即使得到了,也不满足,欲望会让你一再抱怨:“为什么别人命好,我却这么不幸?”
其实,你也不是不幸,因为痛苦伴随每一种生活方式。
有一位刚出家的比丘,每日坐在硬垫上,以苦行方式学习佛法和禅修。这时候他看到方丈和尚坐着舒适的坐垫,有地位有权力,做什么都能自行安排,非常羡慕:“能当上方丈多好,不用像现在这样受苦。”
等他真的坐上方丈位子,成了大和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来了,管寺院、带徒弟、弘扬佛法……太多的压力和责任又让他羡慕起小沙弥:“他们的日子多幸福啊,自由自在,哪里像我,这么多束缚!”
此时他明白了,一个人如果不会自得其乐,在这个位置上痛苦,换个位置也一样痛苦。
有些同学可能也羡慕老师的生活:“他们有工资、有待遇,有家、有车、有房,多享受,而我却要天天在这里苦读书,学习压力大不说,还要花家里的钱。”
但等你当了老师、成了家,要照顾上面的人、要照顾下面的人,要做好工作、要看人脸色,同时还要处理家里家外的琐事,那时候,你肯定会羡慕自己的学生:“他们多单纯、多开心、多自由啊,我再也不会有这种生活了。”
如果我们不喜欢眼前的处境,能逃避得了吗?逃避不了。到哪儿都一样。即使你出了家也不例外,像在我们学院,出家人也要自己做饭、洗衣、料理生活,而且要从早到晚闻思经论,比你们还忙。也有好吃懒做的,觉得在家生活苦,到那里出家,原本想的是过清闲生活,结果比以前还苦。
再说压力,出家人的压力不比你们小。真正的出家人不是要求什么、争什么,他是要看破、放下,但这个很不简单;而且他要肩负起弘扬佛法的重任,这个更不简单。因此,没有一股心力撑着,没有一定的修行力量,是走不下去的。
前后想想这些道理,其实快乐什么时候都是有的,只不过,你需要用知足的心态,才能体会到它。
舒展你的心灵
怎么才能知足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心灵教育。
心灵教育可以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温和、调柔,甚至时常处于一种开心的状态。佛教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对自我太执著了,而要化解这种执著,就要学习慈悲的观念,了解因果的道理,进而以前世后世的格局认识生命的真相。这样慢慢地,你的心灵就被舒展开了。
没什么想不开的,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我们的心灵有很多面向,学习理论或技术、技能,可以让你对生存有把握,但如果缺失心灵教育,不论在学校读书还是到社会闯荡,都很难真正开心起来。一旦碰壁多了,可能会越来越缺乏自信,以致内心失去韧性,走向绝路。很多学生自杀,就是因为少了这方面的教育,太脆弱。
“我找不到人生的答案”——这是一个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其实你把心态放开,多一些包容,也不至于那么想不开。
当然,逆境来了,谁都不好调整,所以提前有所准备是明智的。怎么准备呢?我们可以这样观察和思考:
如果你喜欢攀比,我建议你不要往上比。往上比,别人有房,你要有车;别人有奔驰,你要有宝马……这么比,你总有比不上的,总会痛苦。要经常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很多同学看过《1942》,看了以后,都觉得现在太幸福了,如果把自己扔进那样的场景里,可能连活的勇气都没有。
如果你只在意眼前,我建议你看得远一点,不仅是物质层面,还有精神层面:要懂因果道理,要为心灵在这一世乃至来世的成长作些思考。
如果你只顾自己,我建议你多关爱他人。你可以学学儒家文化,孝顺父母,约束自己,学着与别人相处。你也可以学学基督教思想,以博爱胸怀为人类着想。我觉得,西方好多思想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的影响力,就与这种信仰有关。毕竟,站得高才看得远。
当然,更广大的爱在佛教。在这里,你将被引导关爱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有了这种慈悲境界,怨敌都可以成为最亲密的朋友,还有什么仇恨或看不惯的呢?
因此我认为,学校教育里最需要的就是爱和慈悲的课程。只有通过这种训练,我们才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品,让他们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如何在将来工作时与他人合作等等,利益非常大。
人性本善
我们的心是可以训练的。
很多好运动员不是天生就完美,之前也有缺陷,他们的身体是在经历上千次、上万次的训练后,才变得柔韧有力、运用自如的。同样,当我们被惯坏的心态,经由爱和慈悲的训练,研究教理并进行禅修后,也可以进入一种善的、宽广的状态。长远看,这种心态的利益远胜于文凭的意义。
那是不是人人都可以进入这种状态?
是,因为人性本善。自从荀子提出“人性本恶”以来,至今有很多人认同这种说法,并对人性感到失望。不过,最近西方科学家却用实验证明了孔孟的说法:人性本善。
他们设计了这样的实验:一个“不幸的成年人”在一群十八个月大的幼儿面前试图完成各种任务,却不能成功。比如,他“不小心”掉落一顶帽子或什么东西,想捡起来却做不到,诸如此类。这时科学家看到,“幼儿们都伸出援手,帮助成年人完成了任务”。多次实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由于实验对象只有18个月大,科学家认为:“孩子们帮助他人的行为是天生的,而不是被教育或模仿得来的。”
这就是人性本善。如果进一步探究,佛教所谓“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佛性”的理念,应该更有说服力。佛性就是我们的善良本性,每一个众生都有,它犹如虚空一般清净无垢,并恒时散发善的光辉,有无穷功德。而一般人不能体现这种功用,是因为我们这个佛性,被无明障垢遮蔽了。
不过,障垢是暂时的、不真实的,可以去除。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明白所谓“修行”或“心理训练”的意义了。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当我们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首先会明白一点,就是欲望的过患。欲望毁坏了太多人的正常生活,一旦正常的心态被它扭曲,人会变得躁动不宁,进而在无尽欲望的推动下,不断追求、攀比,陷入种种痛苦。
正因为如此,佛教会根据一个人知足与否,判别他是贫是富,而非简单依据他有多少财富。诚如《佛遗教经》里所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不知足的人,虽然富有却是贫穷的。因为一个有着极大欲望的人,即使富如龙王、应有尽有,但在“我要、我还要”的不知满足的心态中,感受着内在贫穷的煎熬。相反,一个知足的人,虽然贫穷却是富有的。想想看,一贫如洗也自得其乐,还有什么能让他失去精神的满足感?
这两种人社会上都有。有些人物质富有而精神贫穷,有些人物质贫穷而精神富有,谁更快乐?一定是后者。
我认识一个修行人二三十年了。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别人供养点东西,哪怕是一小块地毯也觉得多余,担心增加执著,送人了。“有点吃的,就够了。”这是他的生活,一辈子以修行度日,特别快乐。
我也认识一些富人,但正如佛经里所说,他们确实很贫穷,因为想要的太多:一辆车不够,要两辆;两辆不够,要三辆……可能有能力的话,一百辆都不够。没有车时觉得一辆就够了,但有了,为什么又不这么想了?
也许你们不理解那个修行人的简朴,但他担心增加执著的智慧,或许能提醒我们:即使你实现了某个梦想,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也要留心随之而来的痛苦。
空
我们追求一样事物,通常的理由是,我们觉得它美好。但在真实的观察中,这种“美好”是不确定的。
比如这束花,当你心情好的时候,觉得它美,但心情不好的时候又觉得不美;这个人觉得美,那个人觉得不美。如果在花的本体上确实有“美”这种东西,一种恒常性的、一成不变的或说实有的特性,那么所有人都应该看得到,你在任何心情下都应该这么认为,但实际上却不是。这说明什么?在任何事物上,都没有一种实有的特性。
这刚好符合佛教所谓的“空”。正因为本体是空的,你的感觉可以不同,每个人的评价也可以不同。
用“空”的认识看待人生,如果你能体会到一种虚幻性,就接近它了。可惜,年轻时你不一定懂。
人在年轻的时候,会认为有钱有地位才幸福,也常会想着“怎么更好看”“怎么更快乐”。但长远想想,即使你变得好看了、有钱了,短暂风光一过,几十年后一样会成为特别难看的老人。那时候,你有再多的财富,能受用多少呢?能抵挡缺乏思想或信仰的落寞与孤独吗?
要知道,这些属于内心的东西,年轻时就该好好培养。但正值20岁的时候,我们根本不去想它。我们不思考人生的哲理,不探索宇宙万物的真相,也不想着将来有机会时去帮助可怜的人、回馈社会,我们不想这些。我们只顾眼前,不为将来准备,更不考虑来世,尽管这些必定会到来。
所以我认为,年轻人身体是成熟了,但心理还不够成熟,这种道理,可能要等到五六十岁的时候才会明白。
有些东西是不需要的
如今网络发达,但很多同学上网,把太多时间花在一些没有用的知识上,以至于自己的心灵如同沙漠,没有智慧教言甘霖的滋润,也没有播下善法种子,一片贫瘠。
其实,你们自己也知道,有些东西是不需要的。
我们需要对今生乃至生生世世有用的知识,需要慈悲助人的理念,而不需要那些损人损己的思想。
我们需要好好上课,过单纯的学生生活,而不是天天上网玩游戏,不好好睡觉,让生活失去规律。
我们不需要攀比,读大学期间,穿得一般好就可以,不需要太好,不需要这样那样地装饰自己。
我们可以吃得健康一点,这对身心、对学习有利。
寝室最好保持整洁,不要塞太多吃的穿的,弄得房间里乱七八糟。住处不清净,也说明心里不清净。以前我在泰国参观一些禅师的住处时,一进去就感觉特别舒服,简单、整齐,而且他们只吃中午一顿,其余时间都在修行。
其实生活可以这样,简朴一点好。为什么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前399)走进市场会感慨说:“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我们也一样,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我们觉得需要这个、需要那个,多数是贪欲作祟,弄来了也不会满足的。内心里这个越来越大的欲望坑,用什么东西能填满呢?
所以,我们要经常清理欲望带来的各种垃圾,绿化心灵,这样才能过一个干净、舒适的人生。
当然,活在今天的世界里,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肯享受物质文明,就会成为“怪物”而与世隔离。我并不是让你们变成这样。我的意思是,贪婪不会带来真正的人生品质,一味跟随欲望而行,会活得很累、很苦。
满足感就是幸福感
应对贪婪之火的烧灼,最好的清凉剂就是满足感。有了满足感,我们的人生会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所以我一向认为,满足感也就是幸福感,二者紧密相连。
最近新闻中常报道,在包括北京、上海等38座城市中,拉萨的幸福指数最高。连续六年都是如此。
有人说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此我并不否认。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拉萨人信仰佛教,并因为信仰而有了满足感,有面对困难和痛苦的能力。而且和拉萨一样,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那些有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家也是因为信仰藏传佛教,懂得用佛教调整内心,才普遍享有一种幸福感。
有信仰可以隔绝灾难、度越痛苦
信仰的力量是可以被看到的。信仰佛教的人有道德约束,知道断恶行善,因而可以隔绝灾难。
前段时间,在就少数民族预防艾滋病问题举办的论坛上,人们发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吸毒及艾滋病蔓延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与之相邻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却没有发现有人吸毒。是什么形成的隔绝?道德围墙。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理由呢?两州之间没有阻隔,气候及经济条件也差不多。
我们不是要评判哪个民族如何如何,但在某些时候,优秀的文化传统一定会体现它的价值所在。尤其是在一些毁灭性灾难面前,你会发现它强大的支撑力。
玉树地震后,我在那边待了六天,遇到很多受灾的人。但前所未有的是,很多人发现,这些人不需要心理安慰。我记得最典型的是一位老太太,六十多岁,一只脚断了,正在临时医院接受治疗。她面带微笑,念着咒语。
“听说你家里的人都死了?”我问她。
“是。”
“那你……以后怎么办?”
“也没什么吧。人这一辈子什么都会遇上,一切都是无常的,我是修行人,知道这个道理。”
看着她,我开始问自己:我从小信佛,出家后也一直在研究佛法,但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会不会有这种境界?
大家也可以这么问问自己。因为人生不可能总是平安、顺利、不遇到任何困难,这是不可能的。人生是此起彼伏的。在此起彼伏的生命旅途中,痛苦就是痛苦,快乐就是快乐,这一点谁都知道。但当你极度痛苦时,是否能找到生存的希望?当你快乐自在时,是否能保持平和,甚至随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是,你就是智者了。
随缘
智者是随缘度日的。“随缘”一词看似平常,却有很深的智慧内涵,当你不论走进任何一种生活情境,如果始终能保持随缘心态,快乐就不会远离你了。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不是。佛教向来不鼓励懒惰或逃避,不是让你一学佛就什么都不管了。真正的佛教徒会全力投入,他会以知足少欲对待自己,满怀慈悲关爱他人,进而在不断省察内心的过程中,让心渐渐开放,进入一种谁也夺不走的快乐中。
我们都希求快乐,但有些快乐是不长久的。如果你到一个不健康的场合感受刺激,短暂的快乐之后,你的身心上会留下巨大的副作用,让你深陷痛苦。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心灵培训,这样才会有智慧过好生活的每一天,甚至坦然地走过生老病死,这不是很快乐吗?
我不是来传教的,“佛教如何如何,你们一定要皈依,学佛会得到什么……”——不需要。我是在真诚地、负责地为诸位介绍一味心灵妙药。
思想贫乏的人,如果不服用心灵妙药,即便你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也不会快乐。否则,亿万富豪应该再快乐不过了,但实际不是,他们还是愁眉苦脸,有的连觉都睡不好,要吃安眠药。
你有了钱,钱没有带给你快乐,你也没有用它利益社会,那这个钱的价值,到底在哪儿?
所以,不是非要往外求,如果能从内心里找到快乐或满足的点,人生就是幸福的。我很随喜老师们讲授心灵方面的课程,这对年轻人是有益的,如果读书期间听不到这些,离开校园,有没有机会就难说了。
日后你们肯定会有财富、有地位、有名望,但那时候你会最关心什么?是自己,还是社会?我们从小到大想的都是自己,最多也就是家人或亲戚,除此之外,不会太关心我们的周围或世界。这是自私的。自私不会带来光明前途,只有无私和利他的心,才会发出光芒照耀世界。
现场互动
问:我是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有大德说,佛陀教育我们的是真相,但现在很多人惧怕或不愿面对真相,比如无常或空。我把“无常”告诉同学时,发现他们确实不太愿意接受,请问这时该如何抉择,还可对他们说些什么?
堪布:生老病死等无常是真相,但在《阿含经》等佛教典籍中,也有教导世人如何成家立业、积累钱财,如何过得快乐、开心等教义;在特殊的节日里,藏传佛教也有以金刚歌舞表达喜庆的传统。可以说说这些。告诉他们,佛教不是一种悲观的宗教,它不避世,离我们的生活也不遥远。
过多的贪执的确有害,但对初学者来讲,生活里正常的希求和努力是需要的,佛教不排斥这些。该做的事要做。
佛教里确实有“空”的认识,也有离贪的修行,但这是很高的境界,不要求一般人也做到。就如在科学研究中,对宇宙万物最细微实相的探索,只是少部分人的事情一样。
问:我的一个老师说:“大学生应该以利益社会、利益大众的心态学习,否则就违背大学的宗旨了。”今天听您讲座,我得到一些启发,能否请您再开示一下?
堪布:你老师说得非常对。
高了不说,一个人在读书期间,如果你所有心思都是在考虑自己的利益,等完成学业到了社会以后,一般来讲,生活上都不会太顺的。即使你进了想要去的单位,这个地方也不一定需要你。因为任何单位都一样,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能为别人着想的人,不是只考虑自己的人。
不论你在什么地方做事,一定要把那里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这样,你才会有成功的一天。
问:请问怎么把佛教理念用在企业里?
堪布:我认为,佛教和企业是最易融合的。不仅企业或文化事业在佛教理念中可以找到它所需要的点,不夸张地说,大学里任何一门学科,不论文科理科,也都能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留下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找到相应答案。因此,把佛教思想用于企业文化或管理中,是很便利的。
有一家企业,它的企业文化就是《心经》。它要求每个员工都要会背《心经》,每天早上上班前必须背一遍。员工们一边背诵一边观察,“哦,原来眼耳鼻舌是空的”,于是“心无挂碍”,焦虑或痛苦也就淡化了。
空了会不会不积极呢?不会。空是空掉负面情绪,空掉这些,正能量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企业是人的群体,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它需要一种文化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大家知道,西方有很多企业就是因为一种特别好的企业文化而成功的。以前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现在好像也都在努力了。
员工的仪表以及产品的设计或Logo之类,这些外相的东西是需要的,但有了企业文化,可以让每个人在这个内在的思想点上形成联结,让企业更富于活力。
如果在企业的核心思想中融入了佛教理念,其实就是在人们的心灵上构建起一个依处或归宿。
问:您经常讲人身难得,但现在人类的数量越来越多,好像也没有那么难得?
堪布:米拉日巴尊者曾对一个猎人说:“佛说人身难得,但像你这种用来造恶的人身,并不难得。”
所谓人身难得,确切讲叫“暇满难得”,也就是具有闲暇和圆满修学解脱道的人身,这种人身才难得,放眼整个人类也是寥若晨星,极为罕见。而一般的人身,与旁生、饿鬼之类众生相比,是难得,但与希求解脱者相比,不难得。
问:佛教里有“要度尽一切众生才成佛”的说法,但众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什么时候能度完呢?
堪布:佛教认为,众生无尽,利生的事业无尽。既然如此,为何要说“度尽”呢?这是一种表达誓愿力度的说法。
比如有人说“要读完天下书”,但“天下书”那么多,能不能读完呢?读不完。不过他发愿后,应该会读得很好。同样,当你发愿“度尽一切众生”时,在众生度尽之前,你的愿力和修行力会让你很快成佛。
问:我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生。现在的大学生一般自视很高,自我意识也很强。怎样才能不让自我膨胀,同时也能接受一些人生哲理或知识?
堪布:一说“大”学生,你们会自认为很有知识或学问,甚至傲慢起来。但要知道,和那些高层次知识尤其是宗教智慧相比,你们所学还是有距离的;和他们在专业领域内学修四五十年相比,你们学个四五年,也不算什么。
尤其是,在人生这一课题上,还没学到什么呢。
将来出了校门,即使你得到一些财富或地位,也千万不要骄傲,记住济公和尚在《圣训歌》里说的话:“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一定要有颗谦卑的心。人能谦卑,也就有接受和学习的能力了。
我不敢说自己谦卑,但我爱学,交流中也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在香港“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上,四五十位大学生的演讲,我一一作了笔记;前两天的“宗教与慈善论坛”,国内外47位学者的讲话,我也都记了下来。
所以,“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否则,可能很快就被淘汰了。
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我最钦佩和受用的,就是前辈大德们那种谦逊的求知精神。他们谦逊到可以在任何有知识的人面前求学,甚至终生在学习中度过。
问:生活中的琐事或是是非非,常会障碍我们去思考有用的东西,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
堪布:“是是非非”之类的,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如果是针对自己的,试着用宽容、坦然的心态接受它,应该没什么妨害,不需要花时间去烦恼、痛苦或折腾。
人都喜欢听顺着自己、赞叹自己的话,不喜欢听反面意见,但如果能存有一种学习和调整自我的态度,那你从别人好听或不好听的话里,都能听到有价值的东西。正面和反面的全都接受,这种包容心态,会让你过得非常快乐。
同时也要有取舍的智慧,懂得辨别什么是好或不好,什么是合理或非理。当然,这不是在事后,而是在事前。
问:动物保护主义者说:“动物和人一样有痛觉,所以要保护它们,不能虐待它们……”对此您怎么看?
堪布:在关爱动物方面,动物保护组织的认识与佛教的理念大体上是一致的。他们说得对,动物确实和人一样,也有苦乐感受,只不过人类意识不到而已。我们一般认为,杀人才残忍,杀动物理所当然。但你们想想,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吃肉,每天要杀掉多少动物?导致多少痛苦?
我们受教育或环境影响,从小认为猪牛羊这些动物是没有感受的。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不会说话而已,你杀它们的时候,它们跟人一样有剧烈的痛苦,一模一样。
从生命的意义上理解,我们的确应该保护动物。
问:动物保护的反对者说:“佛教传承了这么多年,都没有让所有人吃素,你们也宣扬吃素,有何意义?”对此您怎么看?他们说的吃素与佛教所说的一样吗?
堪布:在佛教小乘教义中,是开许过吃“三净肉”,但到后来的大乘教义,就不允许吃肉了。汉传佛教提倡吃素,就是基于大乘这一慈悲理念: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杀生或吃肉便断了慈悲种子。这才是佛教的究竟观点。
凡是吃素,不论什么原因,我都是赞叹的。了解动物有苦乐感受,提倡吃素,我赞叹;为健康考虑而吃素,我赞叹;担心肉食导致温室效应、两极融化,给全世界带来灾难,像美国总统奥巴马以环保名义吃素,我也赞叹。
不能终生吃素的,每月初八、十五等日子或佛教节日那天最好吃素。平时也少吃肉,不要点杀。很多人结婚宴请时一定要杀生,短暂的喜庆让自己背上无数命债。但你不想想,剥夺了那么多的生命,自己又怎么会过得快乐?
因此,希望大家经常吃素、坚持吃素、提倡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