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大家好,我是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生活办公室的副主任。为了让索达吉堪布有充足的时间演讲,我在这里仅对他做一个非常简单的介绍:索达吉堪布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的前任理事,有上百本著作,这一点十分惊人!
堪布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当代菩萨道——现今社会菩萨的修与行”。正如大家所知,菩萨行不应仅停留在学习上,更重要的是践行利他,二者缺一不可。索达吉堪布在管理佛学院和弘扬佛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慈善活动,这恰恰体现了今天的演讲主题,也是我们应该仔细聆听堪布演讲的原因。下面,请大家欢迎索达吉堪布——
很高兴能与各位交流。昨天我与佛教专业的同学们有过一些探讨,今天也与老师们就管理、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讨论,我觉得普林斯顿师生的思想很自由、开放,这一点非常有助于交流。
今天的主题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讲法,因为在座的大多数都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一定的研究,所以我会按出世间、传统的方式为大家做简单介绍。
菩提心是圆融的
当今世界有七十多亿人,其中大约六十亿人有宗教信仰,如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等,而这几个有代表性的宗教,基本上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历经风风雨雨,但这些宗教仍然存在,这一点值得年轻人深思。
虽然佛教有各种仪式、仪轨,但核心是慈心、悲心、菩提心。有些人认为,皈依佛教会与家庭生活、日常工作产生冲突,但藏地的华智仁波切曾说:“若了知菩萨的行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并不相违。”当一个人真实通达了大乘菩萨的行为,他就会发现,原来大乘佛法不会与任何事产生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执著自己的观点、宗派,导致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不同宗派的佛教徒之间,难以交流,甚至互相排斥,中间仿佛隔了一堵墙。德国曾经被柏林墙分为东德和西德,但柏林墙的倒塌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意义,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不同宗教、宗派之间的人也应该消除隔阂、相互团结。
耶鲁宗教系的老师送给我一个手环,上面印有不同宗教的标志,我认为这个设计很好。作为一名佛教徒,我一直学习、修行、弘扬佛法,但同时也很尊重其他宗教,我认为这样做符合菩提心的精神。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标志
大乘佛教与其他宗派、宗教之间的差别在于:是否能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能够发起菩提心的人,就是大乘行人,拥有大乘种姓;而只求自己解脱,为了今生的幸福快乐、身体健康、心情舒畅而修行的人,不能称作大乘行人。由于完全不顾及自己,一心利益众生的人非常稀有,因此大乘行人也是极少的,但不论是任何有情众生,一旦相续中有了菩提心,就可以称作大乘菩萨。
那什么是菩提心呢?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解释道:“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菩提心就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世间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无上正等觉佛果的发心。佛果就是觉悟,指的是能够在刹那间了知一切万法,发菩提心就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获得这样的觉悟。
有些研究佛法的老师和同学认为,悲心、慈心与菩提心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相同,悲心和慈心只是菩提心的因。现今很多佛法研究者没有依止过上师,所以对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其实,即便是学习世间知识,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更何况是出世间的智慧了。如果对佛法的学习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就无法了知佛法深刻的内涵,所以,不论是研究佛教还是其他宗教,最好能先找到一位好老师,接受长期、系统的学习。
你也可以是菩萨
菩提心从本体上,可以划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指通达万法的实相,这对从未修行过的人来讲非常困难。相对而言,世俗菩提心是任何人都可以生起的。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所谓的愿菩提心,指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发起真实无伪的心;行菩提心,指不仅仅在心里发愿,而且会尽心尽力去做。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比如你想去某个地方,这个想法好比是愿菩提心,而动身前往目的地,就好比是行菩提心。
如果在座的各位想生起菩提心的话,可以在佛像、佛经面前受持,也可以在上师、善知识面前受持,但最重要的是在内心发下誓愿:“诸佛菩萨如何发愿、如何利益众生,我也同样无有任何条件地利益一切众生,并系统学习利益众生的学处。”有了这样坚定的誓愿,菩提心妙宝便会在你的心相续中生起,从此以后,你也可以被称为菩萨。
有菩提心的人值得恭敬
在世间当中,人们也会为了利益他人而发下誓愿,比如美国总统就职时,会向上帝发誓——在四年任期内利益美国民众。但与世间誓愿不同的是,菩提心大愿的时间跨度非常长,所要利益的众生也远多于一个国家,由此可见,菩提心是非常伟大的发心。
我碰到过一位美国学生,他说:“发菩提心太难了,我做不到。”的确,菩提心很难生起来,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的立宗根本就是菩提心,所以,对有些修行人来说,菩提心还是可以生起的。
古印度的大智者寂天菩萨在其著作《入菩萨行论》中写道:“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意思是无论谁生起了菩提心,我(寂天菩萨)都会向他顶礼。像寂天菩萨那样的智者,尚且会顶礼生起菩提心的人,我们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从我本人来讲,当见到有利他心的人,会由衷地生起信心和欢喜心,因为世间自私自利的人非常多,而舍弃自己、全心全意利益众生的人却极其稀有。因此,不论是什么身份的人,只要相续中有菩提心,就值得我们恭敬、赞叹。
从不害众生开始践行菩提心
菩提心的学处有很多,也就是说,生起菩提心后需要守持一些戒律。但归摄起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不伤害众生。这不仅仅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更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讲:“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佛陀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伤害任何众生。
不害众生,不仅仅是佛教的特色,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观点。我昨天在耶鲁遇到一位耆那教的在读博士,她说耆那教也提倡和谐、平等的观念,不伤害其他众生,哪怕是地上的虫子也不会踩,甚至为了避免小虫飞进嘴里而戴口罩。对现代人来讲,不伤害任何众生,好像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但很多宗教却提倡这种行为,这值得大家思考。
佛教“不害众生”的慈悲理念,可以通过系统闻思修来逐渐了解,也就是先听闻经论,然后反复深入思考,最后在生活中行持所学。现在有很多人,没经过闻思便开始实修;还有些人只停留在看书阶段,而不付诸实修,这两种情况都不好。不论你学的是佛法还是世间法,都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吃素就是不害众生
在历史上,有权力的人可以雇佣、虐待、甚至杀害没有权力的人,而在当今社会,虽然人与人之间趋向平等,但人与动物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有时连救助一只动物都很困难。因此,我呼吁大家慈悲对待可怜的动物,不要伤害它们。
一边杀害动物,享用着它们的肉,一边却说着平等、和平,这听起来是一件很讽刺的事。获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1902-1991),在他的长篇小说《冤家,一个爱情故事》(Enemies, A Love Story)中说:“根据人对动物的所作所为来看,个个都是纳粹。”辛格是一位素食主义者,他的这种选择,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健康,更是为了不伤害众生。
在当今时代,肉食是主流的饮食习惯,但也有很多人选择吃素。比如,美国历史上有多位总统为了身体健康、环保而选择吃素,现在也有很多高校的老师和同学,为了不伤害众生而吃素。
对大多数人而言,立刻吃素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我们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减少吃肉。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想:吃素就是保护众生的生命,又或者在每个月中选择一两天吃素等。我认为,既然我们和动物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它们的生命就不应该被随意地夺走。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沿,爱因斯坦也曾在这里教过课,可能大家对爱因斯坦的信心比对佛陀的信心更强。作为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众生也怀有很大的悲悯,他很关注素食理念,曾在1930年第一次谈及自己的素食观:“虽然由于外界环境的限制,我还不能成为一名严格的素食者,但我很支持素食理念,除了审美和道德的原因以外,素食对人的身体和性格都极为有益。”他还说:“我常常在吃肉时觉得良心不安。”在后来的几年当中,他逐渐减少肉食,最后成了一名素食主义者。他在一封信中提道:“我现在的生活没有动物脂肪,没有肉,没有鱼,但是感觉良好,好像对我来说,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成为一个食肉动物。”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吃太多肉会引起很多疾病,我曾经也写过这方面的书,但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讲了。
修大悲心就是行菩萨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修持大悲心而行持菩萨道。正如《摄正法经》中说:“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为学一法?此乃大悲心。”如果无法行持佛教所提倡的诸多善法,就应该专注修持大悲心。又如华智仁波切曾说:“修心修心自修心,若以菩提心修心,无有一分身语善,自他二利任运成。”即使身、口没有做过善法,但只要有一颗大悲心,乃至菩提心,自利利他的事情都会成办。这句偈颂也作为今天的结束语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修菩提心,因为这是自利利他的殊胜之因,对此我深信不疑。
现场互动
问:在台湾的阿里山,砍伐树木的现象很严重,而被砍伐的树会流出浅红色的汁液,像流血一样,所以人们认为那些树木也有生命,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堪布:我在演讲中提到了耆那教,他们的教义不允许砍伐树木,甚至不允许挖地里种的土豆、萝卜等,因为他们认为植物也有生命。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虽然比丘的戒律中也禁止砍伐树木,但这并不会破根本戒,因为树木没有真实的五蕴,后果并不会特别严重。
从环保的角度而言,如果我们肆意地挖掘岩石、砍伐树木、开采矿物,那子孙后代可能就没有自然资源可用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保护环境。在美国,私自砍伐树木是违法行为,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保护措施。如果法律手段和宗教教育能够双管齐下,杜绝乱砍乱伐的发生,我们的环境会变得更美好。
问:我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比如对衣服、食物的需求,会间接地对世界造成危害,但我们可能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这让我联想到佛教中“五浊恶世”的概念,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堪布:所谓的“五浊”,指时劫浊、寿命浊、见解浊、众生浊、烦恼浊。比如,“时劫浊”指疾病、天灾、战争等各种灾难频频发生。“寿命浊”指人的寿命短促,以前佛陀在世时,人应该能活一百岁,但现在大多只活到六七十岁。“见解浊”指人们对真理不感兴趣,反而喜欢有损身心的邪知邪见。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不可能对众生一点伤害都没有,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力避免造大的恶业。比如在耕地的时候,农民难免会误杀一些虫子,但由于并非故意,这个恶业并不是特别大,但如果是故意杀虫,甚至故意杀人的话,罪业就比较严重了,这类行为不符合佛教教义。
我们应该努力过上清净、有意义且能利益他人的生活。虽然我们很难改变五浊恶世,但如果从点点滴滴做起,行善断恶,世界还是会有所改善的。
问:世界上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因此,救度所有的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那我们应该如何在对他人慈悲的同时,也对自己慈悲,平衡自利与他利呢?
堪布:以教师为例,有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很少考虑自身的利益,一心替学生着想,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会得到应得的,甚至更高的工资,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菩萨也一样,他们具足勇气,一心利益众生,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断证功德也会自然圆满、任运自成,就好比只要生火了,必定会有灰烬,同样,只要一心利他,自己的事情也会自然成办。
关于如何平衡自利与他利,其实菩萨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牧童般的发心,让众生先得到解脱,自己随后解脱;第二种是舟子般的发心,像同舟共济一样,自己和众生一起到达彼岸;第三种是国王般的发心,自己先获得佛果,再来度化众生。这三种发心中,最殊胜的就是牧童般的发心,也就是先将众生度尽,自己最后成佛。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都是这样的发心,正如《地藏经》中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在众生没有度尽之前,地藏菩萨誓不成佛,这是非常殊胜的发心。
当然,在度众生的过程中,地藏菩萨的“工资”是不需要担心的。
问:您在演讲中提到,佛教的修持能够和不同的传统、信仰融合,您也希望大家可以慈悲、包容地对待不同传统,那我们怎样才能以温和的方式,让不同的传统、信仰群体接受佛教理念?比如,既不让其他团体感到受指责,同时又将素食理念介绍给他们?
堪布:我们处于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时代,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甚至即便是一家人,父母、兄弟也会有不同观点,所以大家不要因此互相甩脸色。
藏族人比较喜欢探索真理,如果彼此之间意见不同,可以通过研讨、辩论等多种方式交流,善巧地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即使不接受也不会勉强。所以,不同宗教在交流时,也应秉持求同存异的理念,互相尊重、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观察对方是否有道理,假如别人认为佛教的观点没有道理,那他们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个世界的鲜花,因为五彩缤纷才好看,如果色彩单一,就没那么美丽了。同样,在自由、开放、包容的时代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我相信其他宗教也很包容,即使大家不能在某些观点上达成一致,只要不伤害自他,我们就可以共存,各自寻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