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各位的到来,我是宗教研究系的教务秘书。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著名的佛教学者索达吉堪布,今天是堪布首次到访西班牙及本校。

众所周知,堪布是当今藏传佛教界非常著名的导师,他目前正在进行巡回演讲,其中包括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的多所大学。他今天能来到康普顿斯大学,真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下面,有请堪布演讲“佛教如何理解自我慈悲”——

首先向老师和同学们献上我的问候:扎西德勒!

第一次来西班牙,昨天到的,本来我想在附近逛一逛,了解了解,但时间太紧,所以就把这场交流安排在今天早上了。今天的主题是“佛教如何理解自我慈悲”。说到自我慈悲,我感觉如今有很多西方高校都比较重视,所以我想从一个佛教徒的角度,就我学修佛法三十多年的浅显理解,辩证地谈谈这个问题。等我讲完以后,你们可以提问题,我们一起探讨,或者辩论。

辩论是藏传佛教的特色,其他宗教里好像不多见。我们学习佛法,讲闻之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辩论,有很多辩论。比如学习因明基础理论——摄类学的时候,不论广、中、略的教学,都有广泛的辩论训练。例如,对我们眼睛所见的红色、白色是否为真实而进行辩论。我们今天的西班牙语翻译,之前就学过因明的摄类学和逻辑学,早上我们辩论了一会儿,谁输谁赢就我们两个自己知道——不能说得太清楚。(众笑)

辩论主要围绕破斥他宗、建立自宗、遣除诤论三大部分,其实科学实践里也有这个,因为科学也要破斥不符合真理的思想或见解,建立真理,并就是否符合真理的各种争论进行细致探讨。所以,辩论是佛法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通用手段。

回到主题。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就曾在《法句经》里讲过:“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调御,证难得所依。”意思是,修行人啊,你要成为你自己的怙主,你怎么能依靠其他人呢?你要善于调伏自心,证悟难得的实相,让它成为你的真实依处和救护。所以,自我慈悲是需要的,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只关心和爱护自己。佛陀的话其实有深意。

自我慈悲不是自我主义

如今很多人在自我慈悲方面有一点极端,几乎人人都崇尚以自我为中心,受到西方价值观影响的人尤为突出。西方的很多书籍都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也就是自我主义,着重强调以自我为根本。于是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都想比别人优秀,拼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随着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旦没达到自己的期待,就痛苦万分。在学校里学习时,班级里的前三名只是少数人,但如果没有得到这个名次,有些学生就会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之中。此外,经济上比较富有的人,觉得必须要有豪车、富丽堂皇的房子等等,一旦达不到这种标准,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丧失自信,诋毁自己。事实上,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在生活中遇到困苦时,有些人的反应过于极端,放任自己随深重的烦恼而转,行为不加以节制,一味地在散乱和懈怠当中度日,甚至酗酒、吸毒。还有一些人,对生活和人生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每天沉浸在种种痛苦之中,从而逐渐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常见,尤其是长期心情抑郁的人,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今生的能力也不同,所以,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应该接受自己,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这样一来,生活中就会充满欢喜。而那些不接受自己的人,一旦没有如愿以偿地实现某些目标,心中就会产生各种痛苦,从而自残,甚至自杀。在当今时代,我们不再缺乏食物和衣服,但由于心情不好,通过割腕、服毒等种种方式而自杀的人却越来越多。还有些人,虽然不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但经常辱骂自己,认为自己愚蠢、低劣。

佛教徒的“自我否定”

佛教当中也有一些修行人会诋毁自己。例如,有些人认为自己晚上睡得太久,觉得这样不太好,会影响修学佛法。还有些人觉得自己功课念得不够,觉得自己的烦恼深重、心地不够善良……这样轻毁自己很不好。其实,晚上能好好地睡七八个小时也不错。睡觉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生中有一半的时间都需要在睡眠中度过。正如藏地的大智者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所说:“诸人寿短其一半,夜间入眠如死亡。”人的寿命很短,而在短暂的人生中,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了睡觉这件事上。假如你能活一百岁,那大概有五十年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有些人总觉得睡得太多了、自己太笨了,但不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没必要这样轻视自己。

强调自我需求的弊端

一般来讲,大乘佛教的观点与西方的传统观点有所不同。大乘佛教虽然也提倡保护和慈爱自己,但更重要的是利益众生。而西方人更强调关爱自己,为了自己的发展,激励自己学习、提高能力。总的来讲,现在社会上有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也就是利益他人和利益自己。

自我慈悲确实很重要,像之前讲的,如果对自己没有慈悲心、不接受自己,很难在世间生存下去。慈悲心就像摇篮,能保护我们,让我们逐渐获得面对生活的力量。但如果我们从小就一直强调“我、我、我”,只知道一味地保护自己,丝毫不懂得顾及同学、同事、朋友乃至其他民族、国家的感受,这样一来,那我们所期望的邻里和睦、民族团结、世界和平又从何实现?在人生中,我们难免需要和别人一起生活、相处、共事,但如果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恐怕想在世间生存下去还是很困难的。

我很喜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会让私欲变得越来越强烈。比如说一个人凡事以自己的看法为主,就很容易引起夫妻、朋友之间的不合,更不会尊敬父母和老师。总有一天,身边的人都会离他而去。

自我慈悲,推己及物

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众生,希求快乐和远离痛苦的心愿都一样,但现在对这方面有所思考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只顾自己的感受,完全不顾及他人,这势必会令自他都感受种种痛苦。所以说,西方价值观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

反观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从一开始就发心为人类和其他众生暂时的利益与究竟的安乐而做事,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发自内心地利益他人,大乘佛教徒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大般涅槃经》中讲:“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我们应该像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其他所有的众生,不能伤害它们。这主要是在自我慈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非但不伤害其他众生,而且还要利益他们。

为什么大乘佛教徒会遵循这样的发心?因为既然自己希望获得快乐、远离痛苦,那么其他众生也是如此。对佛教徒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或习惯,而是彻彻底底地理解、接受这种精神,这就是佛教徒学习的方向。

要保持心的平衡

东西方价值观的最大不同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是“以他人为中心”。现在很多学校也提倡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同学们要么因内心过紧而内收,要么因过于放松没有任何身语意的护持,恣意放纵,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上感受很多痛苦。过紧而内收是堕一边,放松而放纵也是堕一边,我们应该适当地调节自心,避免堕于这两种极端。例如,如果我们心中特别执著男女情感或金钱,基于这种执著,就会产生很多的痛苦。藏地的智者玛吉拉准曾说过:“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内心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松紧适度才是正确的。现代人的很多痛苦都是由过度紧张、过分执著所引起的,以此慢慢就会形成心理疾病。这样一来,不论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会困难重重。

不幸福的根源

有些人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幸,就希望其他人能像自己一样,也感受同样的痛苦。例如,有些人患了艾滋病,内心十分绝望、憎恶社会,于是故意把自己的病传染给其他人,让自己的心理平衡一些。

还有一些人,把幸福和快乐建立在房子、汽车、财富、男女情感之上,但这些究竟能不能带来快乐呢?也会有一点,但这些外在条件所带来的快乐很快就会消失。如果对自心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旦这些快乐消失时,自己不仅会感受不悦,还会陷入痛苦当中,甚至受到很大的打击。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认为有钱就会快乐,但当他们真正拥有财富时,却闷闷不乐;还有人认为,有一座好一点的房子就会幸福,当他们真正拥有房子时,也许刚开始的确挺快乐,但这种感觉逐渐就会转变,并很快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为法的法相就是如此。

幸福源于心

如果仅仅将幸福寄托于外在的种种条件,结果就会是这样,相反,如果我们能从内心寻找幸福,幸福就会稳固一些,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我们还能通过禅修让心静下来,并逐渐认识心的本性,这不但会为自己带来稳固的幸福感,还会对其他众生自然生起悲心和利他心。《法集经》中讲:“得三昧故得如实知,以如实知故,菩萨于一切众生生大慈悲。”我们平时禅修的时候,先让自己的心安住下来,然后通过观察自心就能认识它的本来面目,也能够通达外在世界的本质。这样一来,我们就会逐渐对自他产生悲心。

如果大家能在平日里修禅定,虽然也会生起贪心、嗔心、嫉妒心、傲慢等等,也依然会有一些痛苦,但当我们观察产生痛苦的这颗心时,就会发现,心的本性很稀奇、很稀有。因为过去的心如同地里的坏种,还没有生长就已经坏灭了;未来的心如兔角和石女儿,根本无从产生;现在的心如虚空,自性本就不存在。当我们观察自心时,很容易就能发现,它的确就是这样。正如佛经中所说:“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佛法里最甚深的“般若”智慧是什么?就是心的本性无法言说、无法思维,它不生不灭,就像虚空一样。如果能经常观察自心,就会了知它是空性的。

真相就是这样

除了空性以外,虚空没有其他特质,然而心还有一种光明。心理学对心也有很多描述,但心理学并没有诞生很长时间,而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佛法对心的描述更完善。这不是佛教徒自说自话,如果用智慧观察,相信大家都会认可这一点。佛法中所讲的“心性”,可以说是心理学的最高境界。

大家最好能禅修,禅修时不缘任何法,你逐渐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空性的,连自心也是空性,真相就是这样。就像《般若八千颂》中所讲:“修虚空,是修般若波罗蜜……不修一切法,是修般若波罗蜜。”所以,我们在禅修时,不起任何分别念,如同虚空一样,对自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心就会越来越清净。心清净的时候,我们的痛苦就会自然消失,也会获得不共的力量。又如《般若摄颂》中云:“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佛说见法亦复然,见以他喻不能诠。”虽然很多人会说能见到虚空,但虚空的自性并不存在,又怎么能看见呢?而我们说眼睛能见到色法,但是真正用智慧去观察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色法,其自性都是不存在的。同样的道理,人人都希求世间八法,如名声、财富,但真正从意义上去思考,它们的自性也不存在。稍微懂一点佛法的人,对这一点会比较容易理解。人们特别希求名声、财富、快乐等等,费尽一生去追求,但到了人生的终点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像水泡般不可靠。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在当下的生活中好好观察,就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这些东西,自性丝毫也不存在。

努力生活,慈悲自他

即便如此,我们仍要在生活中努力、精进。就拿学习来讲,萨迦班智达曾说:“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在学习时,每天记住一点,不用很长时间,自己就会变成智者,正如蜜蜂一点一滴地积累蜂蜜,蚂蚁一点一点地建造蚁穴,总有一天会达成所愿。因此,我们在人生当中也要恒常学习,这很重要。

此外,我们还应该在生活中尽量帮助别人。我们身边可能有很多人都处在各种困难当中,不仅仅是亲戚朋友,还有很多陌生人也是如此。有些人在生活方面有困难,有些人在智慧方面有障碍,还有一些人身体不是很健康。因此,希望大家能在自我慈悲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其他人,这也是我们受教育的目的与成果。

保护自己,认识自心,轻松生活

最后,我做个总结。我们平时要保持心态乐观、放松,当生活中发生一些事情时,不要太执著,要保持心情愉快,坦然面对。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种种困难,有些人能接受,有些人却不能接受,但我们要学会接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把它当成学习、提升的机会。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还是很美好的。

很多人都说,挪威的幸福指数世界第一,但很奇怪的是,我也听说,挪威的自杀率欧洲第一。据说这是因为挪威日照时间短,经常看不到太阳,所以人们的心情不是很愉快,有些人因此而吸毒、抑郁,甚至自杀。我听说斯里兰卡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自杀率也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挪威的幸福指数虽然很高,但人们的心理问题却不容小觑。西班牙的幸福指数也很高,但会不会也有很多心情不好的人选择自杀?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即使做不了很大的贡献,也应该好好地保护自己。我前段时间在挪威和瑞士,那里的物价都很高,所以,可能生活环境再好,人们也没那么快乐,但西班牙不一样,物价很低,人们应该会更快乐一些吧。(众笑)

最后,希望大家能学习一下西班牙语版的《入菩萨行论》,此外,《般若八千颂》虽然没有翻译成西班牙语,但有英文版,大家也可以学习。相信这两部经论会对大家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现场互动

问:心灵空间由心所造,那从心灵的层面来说,“我”是什么?

堪布:《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中记载,佛告迦叶:“此心法非在内,非在外,亦非中间。”所谓的心就是这样,它不在外面的事物上,也不在身体里,更不在内外中间。从胜义来讲,心没有形状、颜色,身体里外都找不到它的本体。但是在世俗中,心的名相是存在的,不管是“我”还是心,都是这样。

问:在自己获得幸福之前,还要为他人谋取幸福,是不是有点危险?因为既要隐藏自己的不幸,同时还要给他人带来幸福。

堪布:我们在行持利他的时候,会有保护自己的想法,这也可以理解。从全球来讲,不论是世界和平还是其他方面,能利益他人当然是最好的。相反,不论是领导还是佛教徒,如果不但不提供帮助,反而还去伤害别人,这可以说是很坏的人,世界各地的人都这样认为。所以,替他人的幸福着想,我不认为会有坏处。

问:如果伴侣之间的关系很糟糕,当一方想结束这段关系时,也许会给对方带来痛苦或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怎样理解痛苦?痛苦和伤害又是什么呢?

堪布: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快乐和痛苦的自性都不成立。如果自性成立,那情侣之间执著快乐或痛苦也可以,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成立。从世俗名言的角度来讲,痛苦和快乐是存在的。因此,当感情破裂时,虽然你已经对对方没有感情了,但如果对方的感情还没有断,的确会很痛苦。

总而言之,世间的男女情感会产生痛苦和快乐,但这两者的自相是不成立的。

问:我听说在佛教里有“相对空间”和“绝对空间”。“相对空间”就是有各种现象在不断地生生灭灭,那请问“绝对空间”是什么?是“空性”的同义词吗?

堪布:一般来讲,无为法包括虚空、抉择灭和非抉择灭。其中,抉择灭指的是无分别智慧,非抉择灭就如同雪山上不长草一样,虚空也不是有为法。《量理宝藏论》中讲:“庄严孔隙之虚空,非为虚空之能立。”比如,瓶子里的虚空和屋子里的虚空,都不是虚空的法相,它只是无阻碍的孔隙而已。蓝蓝的天空,也不能成立为虚空。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现量的对境,也不是比量的对境,现量和比量二者都无法成立虚空的自性。所以,虚空是无阻碍的无为法。虚空和空性的意义,在无为法方面是相同的,但是空性的意义不是虚空,而是超越虚空,有一种不可言思的本体,它是可以证悟的。

问:堪布说学习对修心很有必要,那在不断的轮回中,我们学习到的种种概念性的知识,是否会保留在我们的相续中?

堪布:怙主龙树菩萨讲道:“无见堕恶趣,有见趋善趣,如实知真义,不依二解脱。”在名言谛中,将一切法执著为“无”的断见者,行持杀生、偷盗、邪淫等不善业,最终会导致自己堕入地狱、饿鬼、旁生等三恶趣中。而将一切法执著为“有”的人,承认因果不虚,好好地行持善法,后世就会趣入善趣。同样的道理,现在好好闻思、学习知识,也会对后世有所帮助。

问: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有关时轮金刚的内容,还发现您出版过关于二十一度母的书,我对此非常感兴趣。我曾经得过时轮金刚的灌顶,但没有学习过相关的理论,我能读相关的书籍吗?

堪布:得到过《时轮金刚》的灌顶后,再翻阅相关内容是很好的。《二十一度母赞》没有灌顶也可以念诵。这本书已经翻译成了英文,可以阅读。

问:出家人是不是一定要剃头发和胡子?

堪布:出家人要剃头发和胡子,但最主要的是心要出家,内心要生起出离心,并能行持出家人的善法。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内心。

现在出家人越来越少,还俗的越来越多,这可能与大环境有关。

问:我曾对比过佛教和其他神秘主义教派,他们所追求的是人神合一,甚至会为此而放弃物质生活。那从佛教角度出发,当我们到达涅槃时,也就是当我们证悟万法实相的时刻,到底会发生什么?涅槃中的快乐又是什么?是逃避还是虚无?

堪布:涅槃分很多种。声闻、缘觉、阿罗汉的涅槃,是安住于灭尽定;菩萨的涅槃是一缘专注于自心的本体,没有任何执著;遍知佛陀的涅槃是如实通达一切法的实相——无为的自性,这也是大乘最究竟的涅槃。

大乘的涅槃是恒常、周遍、任运自成的。我们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快乐是会变化的,而涅槃的安乐无有迁变,并周遍于整个身心。同时,这种安乐无须勤作,它是任运自成、自然形成的。

如果菩萨获得了涅槃的无上安乐,利益众生的事业就会非常迅速地成办。也就是说,获得涅槃后,还要继续利益众生。获得佛陀的涅槃果位也是一样,不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更不是逃避,而是不停地利益众生,哪怕在睡眠中也是如此。

《大乘无上续论》《现观庄严论》以及《大乘经庄严论》这三部论典对“涅槃”讲得很清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