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墨尔本大学参加这么一个特别的讲座,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首先请各位在整个讲座过程中,关闭手机或调成静音,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尽量保持安静。

今天的活动分两部分:首先是五十分钟的演讲,堪布将为我们讲解“藏传佛教的慈悲幸福观”;之后是问答环节。在问答环节,如果您有问题,欢迎举手示意,或者把问题写下来交给我们的工作人员。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佛学家、佛学翻译家以及慈善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佛学院的大堪布。堪布曾应邀前往世界很多大学演讲,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师生进行各种主题研讨和交流。2013年堪布被媒体评选为“中国年度宗教面孔”,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藏传佛教领袖之一。

下面有请墨尔本大学佛学社主席莉迪亚·布朗女士致欢迎辞,掌声有请。

莉迪亚·布朗女士:

很高兴能代表墨尔本大学欢迎尊敬的索达吉堪布来我校演讲。

堪布是一位著名的藏传佛教上师,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投入佛学的翻译与著作中,出版书籍已超过100本,包括最近的畅销书《苦才是人生》。这些译作和著作,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可以更方便地了解佛教,很多人的心灵被佛教智慧所触动。这也是堪布的愿望,堪布一直祈愿能教给人们获得宁静与幸福的方法。

近年来,堪布在很多大学巡回演讲,比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在这些高校,堪布与顶尖学者们对话,就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诸如可持续发展、心灵科学、如何过得有意义等等。堪布所传授的理念,紧密结合现代生活,与时俱进,深受听者的欢迎。

同时,堪布提倡通过跨文化交流、跨学科对话,帮助人们增进个人发展、提升幸福感。而在今天,堪布也将为我们讲述慈悲与幸福的奥秘。

所以,我谨代表墨尔本大学和墨尔本大学佛学社,热烈欢迎索达吉堪布!感恩您的到来——

首先非常感谢莉迪亚主席,以及在座的各位。因为因缘聚合,我们有了今天的交流。

我是一名佛教徒,来自靠近喜马拉雅山的藏地色达,那里的海拔约四千米。我昨天特意算了一下,色达与墨尔本相距约9466公里,所以我这样一个高原佛教徒来到这里,就如同茫茫大海中出现了一座孤岛。

不过我想,东方人与西方人,南半球人与北半球人,虽然有文化的差异、习俗的不同,甚至肤色的差别等等,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点——追求幸福。比如今天在座的诸位,不论是什么身份,一定都孜孜以求身体与心灵的安乐,或者说物质的快乐与精神的愉悦,那么在这一共同目标的牵引下,我们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今天的交流也会很有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是“藏传佛教的慈悲幸福观”,主要介绍佛教的幸福观。虽然是这样,在座有些人不信仰佛教也无妨,为什么?既然大家的共同愿望是追求幸福,佛教能否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呢?是可以的;不信仰佛教的人能否得到这种利益呢?也是可以的。

可以说佛法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佛教徒把它当作修行之道来接受,学者把它当作研究对象来接受,艺术爱好者也可以从中汲取所追求的知识。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所以,我始终觉得佛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值得很多人把它当作精神妙药。它如同一服好药,有人可以把它当成食品,有人可以把它看作营养品,有人可以把它作疗病之用,虽然用法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益,而这也是每个人所需要的。

正因为这样,我经常去学校、企业等地方,尤其没有信仰的地方,交流佛教的思想。我并不是非要传播佛教不可,而是觉得佛教的很多理念是人们所需要的,佛教的很多真理是人们应该明白的。

一、挽救消失的文化

在如今的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创造了种种便利,但另一方面,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却在逐渐消失。

我记得有一位美国名人曾说:如今极其发达的科学技术,日益让世人变得如同近邻一般,但是人与人之间仍然缺少情同手足的道德观念。当时他所处的年代,交通、信息等远远不及现在,但是依然发出那样的感叹。如今高科技确实已经铺天盖地,可以让全世界的人近如咫尺般对话,这是一种超越,但是它的背后却隐藏着忧患——人类历史上很多有价值的文化、思想与理念逐渐地隐没了。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年轻人,既要追求科学知识,同时也不能遗忘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可能是人类更需要的,也是陪伴人类更长久的。

二、慈悲,幸福之源

慈悲的福佑

这里的慈悲,跟一般人所说的爱有所不同:爱是一种自私的心态,付出的背后附有条件,给予的同时带有目的;而慈悲则不同,尤其佛教的慈悲,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心态,是无条件的奉献与关怀。

如果心中没有慈悲,有的只是自私,虽然追求幸福,却可能会感受无量的痛苦。

这一点,并非仅是佛教的说法。有智慧的人可以思维:如果地球上的人都非常自私,最终的结果会怎样?确实比较可怕。为什么?因为人们会在自私的驱动下拼命攫取资源为己所有,而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即使要满足这一代人也非常困难。若是完全不顾他人、只管自己,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如今很多人常常被恐惧、担忧、焦虑等情绪所笼罩,原因是什么?也是自私,因为一心想保护自我,由此就看不惯很多人,尤其跟自己敌对的人。相反,如果能培养慈悲心,愿意帮助别人,那不管接触什么人,都会很快乐。

著名诗人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曾说:“慈悲有双重福佑,它赐福于施与者,也赐福于受施者。”确实如此,这一点大家在生活中也看得到。

这样的慈悲心,如何才能生起呢?

大家都知道,人的体能通过锻炼可以提升;同样,人的慈悲心通过修炼也可以增上。不过身体的能力有限,不会达到无尽,而心的潜力却无穷,甚至可以变成无有止境的爱。

他们的笑容,源于慈悲

这次我来到澳大利亚,很多人问我印象如何。我说:“从某个角度而言,这里称得上是人间天堂,虽然GDP不一定很高,但人们内心的满足感,是很多地方无法相比的。”

不过我这样说,你们也不要太高兴,因为你们的内心快乐不一定比得上一个贫穷的藏地人。说实在,我在藏地生活的几十年中,发现很多藏族人虽然物质条件非常贫乏,但是内心却始终充满欢喜,脸上常常挂着笑容。这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慈悲心——在藏地,随着佛教的传入,人们受其熏陶,内心的慈悲得以萌发与生长。

而藏地有慈悲心的人,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人,文化层次比较低,不懂得高深的理论,但是因为佛教早已融入藏地的生活,所以他们从小自然就有慈悲心,会发自内心地想:我要利益天下的所有众生。

很多藏地人,点灯时会发愿“愿灯光遣除所有众生的心灵黑暗”;转转经轮时,会祈愿“愿慈悲在这个世间不断地转动、传递”。当然,我不敢说所有人都这样发愿,但确实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

大城市的一些人到了藏地,特别喜欢拍藏族人转转经轮的照片,这也很好,不过我想如果能有超高像素的“相机”,把藏族人内在的慈悲拍下来,可能更精彩。

还有,一些人可能看到过,很多藏族人三步一拜去朝礼拉萨等圣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发利益众生的大愿。

第二类人,主要通过学习教理,或修持禅定,来挖掘心中本具的大爱。这种大爱的境界,每个人都应当追求。

总之,不论通过哪种方式而生起了慈悲心,都非常值得赞叹。

修慈悲心的窍诀

藏传佛教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格西叫博多瓦,有一天一个妇女来到他面前请教:“应当怎样修慈悲心呢?”博多瓦格西说:“你对你的儿子托雷扎如何关心,就那样去关心所有众生,这就是修慈悲心的方法。”

所以,如果想修慈悲心,可以想想自己最爱的是谁,你对他(她)如何关爱的,就那样去关爱其他众生。

很多人也许觉得这很难做到。确实一开始并不容易,但是心可以修炼,到了一定时候,你的慈悲可以扩展到一切众生身上——无条件地爱护所有人,乃至其他类生命,如同慈悲自己的亲生孩子或知心朋友一样。

现代神经学、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变化。

与此类似,人的心灵也可以转化,向着贤善、美好的方向——这并非天方夜谭,不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许多在家或出家人,有信仰或没有信仰的人,通过努力修行,最后的确对自我不太执著,而愿意为他人奉献。这种效果,即使短短时间也可以出现。

如果很多人能够修慈悲心,家庭战争也会减少。不知道你们这边有没有家人吵架的现象?表面看来没有,不过公众场合中一般也看不出来,因为家庭战争都是“内战”。我认识的有些人,因为这种战争,似乎已经与“和平时代”绝缘了。

其实人与人的战争、冲突,大多是自私心所致。如果能培养慈悲心,内心就会变得柔和、无私,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找得到幸福。

幸福有两种

对于幸福,人们有种种不同认知:有些人认为有吃有穿是幸福;有些人认为找到所爱的人是幸福;还有些人通过抽烟、喝酒甚至吸毒等方法刺激感官,认为这是一种幸福;甚至有些人选择自杀,觉得这条道路能通向幸福。

以前法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他说:“即使是上吊自杀的人,也是为了摆脱痛苦——因为别无他法。”

所以,世间人做出种种不同选择,其本质都是想获得幸福。

那么人们苦苦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么?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认为:“人类所有伟大的思想家给幸福下的定义都是模糊的,他们按自己的思维方式给出不同的定义。”按照他的观点,这些智者并没有给出幸福的确切定义。

然而,佛教对幸福的认知却非常清晰——幸福有两种:暂时的和究竟的。

(一)暂时的幸福,是依靠一些外缘带来的短暂满足感,或者说痛苦的减弱,比如通过刺激感官带来的快感。

这种幸福主要依赖外在事物,所以一旦离开这些事物,幸福就不复存在。

有些人以拥有青春而自豪:“我很年轻,我很漂亮”,但是衰老降临时,就会不堪其苦了;有些人以家财万贯而骄傲,但是资财耗尽时,就会痛苦万分;有些人以身居高位而得意,但是无常出现时,就会陷入忧愁;有的人喝酒时才能快乐,一旦离开酒就不快乐了;有的人依靠某个朋友带来快乐,一旦朋友不在时,就会苦恼了。

现在很多人的幸福,都是这种“暂时”的幸福。

我始终觉得这种幸福非常渺小,如同闪电一般,一会儿就消失了;或者如同手机电量一般,充一下有一些,很快就耗尽了,又要充。这实际上并不幸福。

我接触过的个别有钱人,很喜欢买高楼,认为房子越高越有幸福感,结果自己从最高的那个窗口纵身跳下,发生过这样的悲剧。

总之,试图从外在事物那里获取幸福,是非常辛苦的,也没有真实的意义。

(二)究竟的幸福,是一种更为恒久、稳定的幸福,不论自己身处何种境地——得到抑或失去,兴盛抑或衰落,年轻抑或衰老,富裕抑或贫穷,都始终保持快乐。

这种幸福,无法依靠物质得到,唯有从内心收获。

我的老师法王晋美彭措在他晚年的一部著作中说:“人已经越来越老了,但是幸福却越来越增上,无论死也好、活也好,我恒时处在修行的状态中,无比快乐。”

这样的境界,很多人可能感受不到,包括在座很多成功人士,也许今天心情愉悦,明天就愁容满面。

我个人虽然没有法王那样的境界,但是刚出家时对名声、得失等比较执著,现在已经看得非常淡了,内心也更加宁静、快乐。

我想每个人如果通过修行,能拥有一颗慈悲心,或者一定的空性境界,暂且不说对整个世界做出贡献,即便对自己也有巨大的利益——这种利益也许超越豪车、豪宅的价值。

我不希望地球上的人都陷入自私,如果是那样,即使科技再发达,生活在自私的空气中也不一定快乐;我希望每个人都对其他众生心怀慈悲,如同对待亲密的朋友。也许很多人不能马上接受这种慈悲理念,但是不管怎样,如果能在生活中点点滴滴传递爱,对整个人类社会都非常有意义。

结语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偈颂,是印度著名的寂天论师所造:慈悲心如同妙宝一般,如果在你的心中尚未生起,但愿它能生起;如果已经生起,但愿它日益增上。

我用藏语念一遍:

香且森窍仁波切 菩提心妙宝

玛基巴南洁杰结 未生者当生

基巴年巴美巴扬 已生勿退失

恭内恭德培瓦效 展转益增长

主持人:

在刚才的演讲中,我们知道了慈悲与爱的区别:一个是无条件的,一个是有条件的。而幸福也分两种:一种是暂时的,一种是究竟的。如果要获得究竟的幸福,必须要有发自内心的力量。让我们再次掌声感谢堪布的精彩开示!

现场互动

问:我是墨尔本大学的学生。如果对每个人、每件事物都心怀慈悲,就会牵挂它们,而这些人或事物都会消失,那不是会带来痛苦吗?

堪布:应该不会带来痛苦,任何善念都有意想不到的力量。有慈悲心的人,内在会很快乐,而且会得到周围世界反馈回来的饶益。前两天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新调查发现,做一次慈善,能让人24天沉浸在快乐中。

问:人的心中有慈悲,也有嗔恨,哪个才是心的本性?

堪布:对于这个问题,古印度学者法称论师曾做过分析:嗔恨等负面心态只是暂时的,大悲才是心的本性,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多生累劫修持悲心,最后可以达到大悲无量的境界,唯一以此就能证实。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人的嗔心不会长时存在,发了一阵子火,之后就会恢复常态;而慈悲的本性一旦现前,就永远不会消失,即使再邪恶的人,经过修行也可以变得贤善,乃至成为圣者。所以,慈悲才是人的本性。

问:亲人感受身体的痛苦时,如何帮助他?

堪布:不论什么人感受身体的痛苦,按照佛教的观点,都是前世或今生造了恶业所致。要减轻亲人的病苦,可以依靠医疗等手段,同时家人对他尽心尽力照料,可能只有这种方法。如果你有信仰,那么也可以借助其他一些力量。

问:现代人普遍有很多压力和痛苦,是不是可以通过提升物质水平、发展心灵教育来扭转?

堪布:物质的发展,对人类的生存不可或缺,但是人拥有基本的物质资具后,就应该有一种满足感,过多的贪求只会引发苦恼与压力。

比如一个人有好几辆车,那加油、停车都要面临很多压力。所以,有一辆车就有一辆车的压力,有两辆车就有两辆车的压力……过度追逐物质,压力也会增加。

而较之于发展物质,提升人的心灵素质更为重要,更有助于缓解现代人的痛苦。

问:佛教常说修行人要有平等心,修慈悲心要结合这种心吗?

堪布:需要结合这种心。

世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乃至动物的生命也与人的无有差别,因为它们也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所以,我们要慈悲所有众生,这一点完全合乎道理。

反之,如果有人说人与人的生命之间,或者人与其他动物的生命之间,是不平等的,其中有些可以被践踏,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没有任何合理的依据。

问:西方文化里有对自我憎恨的情形,就是不好好地爱自己,那么该如何对自己生起爱?

堪布: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从早到晚,不论读书、工作还是做其他事,都是为自己而做的,这都是出于对自己的爱。不爱自己的情形可能很难找到。

问:慈悲自己是否属于大乘慈悲心的范畴?

堪布:对自己的慈悲心,是一种比较狭隘的爱;而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对境是非常广大的——从亲人逐渐逐渐扩大,最后乃至把怨敌也包括进来。所以两者是有差别的。

问:这个世界不断出现各种战争和恐怖袭击,该如何减少这些灾难?

堪布:如今的世界确实不时爆发战争和恐怖事件,不过就总体而言,21世纪算是比较和平的时代,不像20世纪或19世纪,那时几乎所有国家都是通过暴力来维护主权和地位,而现如今人类在和平路上已经迈进了一步。

即便如此,如今还是会时不时发生战争等灾难,那么如何使之越来越少呢?

汤恩比博士曾说:“能够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如果我们能在不同的群体中传播爱心,很多的恐怖、战争自然而然会消失,即使在极个别地方出现,危害也不会很大。

问:有没有方法让自己避开灾难?

堪布:要避开灾难,心中具有爱是最重要的方法。所以,我认为修慈悲心是最好的护身符,除此之外不需要其他护身之物。

问:现在社会上离婚的人越来越多,作为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正念才能让婚姻长久?

堪布:其实这个问题,在座的人中,可能我最没有经验(众笑)。不过我还是用理论或者推理的方式解答一下。

如今离婚现象很严重,尤其在中国内地,那天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某城市的离婚率高达49.8%。不知道是否属实,不过报纸上是这样说的。

而据我所知,很多人结婚时已经做了离婚的防备——房子算在谁的名下,车算在谁的名下……对婚姻完全是不信任的态度。

前段时间在我们藏地那边,有两个年轻老师举办婚礼,当天双方的亲戚朋友都送来红包。收红包时,男方亲属给的红包,男方在收,女方亲属给的红包,女方在收。我觉得很诧异,就问:“这是什么意思?”他们说:“以后如果离婚,比较方便。”我听了很吃惊,新郎于是解释说:“这很正常,现在城市里都是这样做,免得以后出现经济纠纷。”

所以在婚姻方面,现在确实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

那么年轻人面对婚姻,需要怎样的正念呢?我觉得就是要认识到感情的无常,即使某一天你们的感情不复存在,也不要互相抱怨或伤害,因为感情就是不稳定、会变化的。

可能我们出家人的心态有所不同,法王如意宝1995年去桂林时,有个人在上师面前哭诉:“我马上要离婚了,怎么办呢?”法王很开心地说:“离婚就离婚吧,很好啊。”但那个人好像特别不能接受,觉得法王对她的问题没有回答一样。

不过对于在家人,离婚也许是一件大事。但是即使离了,也不要特别痛苦,因为聚集的总有一天会分离,要明白“聚际必散”的道理。

也许没有回答对,没有答对也不要怪我。(众笑)

问: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这是成佛吗?这是在什么时间?

堪布:佛睹明星悟道,就是成佛了,此时他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

关于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接近三千年前,有的说两千五百年前。按照现在南传佛教的观点,是两千五百多年前。

问:面对癌症患者,我们可以做什么?

堪布:不论对癌症患者还是其他病人,或者比较脆弱的众生,大家都应当给予关爱。

你们国家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医疗体制比较完善,对病人的关怀非常不错。而就个人来讲,不论遇到病人还是其他身陷困境的人,都应当伸出援助之手。佛经中记载,佛陀作为三界导师,仍然会亲自照料病人。

总之,对于任何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都应当怀着慈悲尽力给予帮助。

问: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堪布: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是慈悲教育。

人的一生会有种种不同经历,但对人影响最大的,一般是16岁之前的生活和教育。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父母以各种方式给他灌输慈悲的理念,那么孩子逐渐会培养出爱心,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巨大影响。

从根本上而言,父母首先要认识到慈悲心的重要性,如果重视这种善心,或者自身在这方面有所修持,孩子自然会受到感化。

问:善人有时会被欺负,那修慈悲心是否反而招来了损害?

堪布:在生活中,善良的人可能会被认作弱小而遭受欺负,不过这种现象即使存在,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而且一个人即使脾气冲天,也可能会被人欺负。

其实修慈悲心对我们不会有丝毫危害,反而会有暂时和长远的很多利益。我们要运用智慧选定一种合理的心态和行为,即使别人的行为不如法,伤害我们,我们自己也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