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非常有幸,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们能够相聚在这里聆听索达吉堪布的开示。此次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校友社区邀请索达吉堪布为大家作“滋心养智”的主题演讲。

下面让我们用最虔诚的心和最热烈的掌声,有请上师!

很高兴今天与华东师范大学EMBA的同学们交流“滋心养智”这个话题。

我的老师法王晋美彭措十多年前也来过这个地方,记得是1997年11月24日到26日。虽然已经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很多对佛教有兴趣的人把上师的床、碗具以及题字,都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这次我看到了法王当年睡过的床,刚才还去做了礼拜,心中也是思绪万千。因为1997年法王来到上海为有缘众生播洒智慧甘露时,我也跟着来了。今天我再次来到这里时,他已经离开人间近十年了。这种无常让我倍加觉得,最值得感恩的就是我的老师,因为他给了我智慧的正能量,这远远胜过世间的父母或其他恩人。

确实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利益非常大。今天在座的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依止过老师。老师对我们付出关爱、给我们传授智慧,对此永远都不应忘记。就我而言,凡是给我传授过知识的老师,我都视为恩重如山,永不忘怀。

追求之初,先立目标

在座的很多人,都非常有希望在将来获得成功,尤其是研究企业管理和心理学的同学。但是在追求之初,树立正确的目标非常重要。

一方面外在的物质财富不得不追求,对此佛教也不反对,但更重要的是要寻求内在的心灵珍宝。为什么呢?因为外在的财富只能带来短暂和相对的快乐,并不能营造永恒和绝对的幸福;而心灵的财富则能赐予我们一种超越的、恒久的大乐,这一点也是经过千百年历史验证的。这种大乐的境界,虽然难以获得却真实不虚地存在。这种境界,出家人可以得到,在家人也可以获得。

确立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很重要,这样在实现目标时,才能真正对自他有益,乃至会对整个社会有巨大的帮助。

物质和内心,何者更关键?

佛教里讲“万法唯心造”,心非常重要。不过有些人认为物质起决定的作用。当然,物质带来的种种便利也不可否认,但实际上内心更为关键。

有一本书叫《幸福的历史》,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大学教授,他历时六年分析很多人的心态和幸福的关系,后来把结论写在这本书中。是什么结论呢?他说:幸福并非源于物质的丰裕,而主要来自心灵的安宁。

美国耶鲁大学的校长说:“我们学校毕业的人如果到了任何一个地方,还是提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那就是耶鲁大学的失败。”确实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部分乃至大多数知识,到了社会上是用不上的。而永远用得上的是什么呢?就是一颗善良的心。诸如对社会和家庭负责任的心,只要你处在世间当中都会需要。

前段时间在香港召开了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与会的很多科学家、佛学家及其他宗教学家都一致认为:现代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从心入手,也就是说要从强大内心开始。如果内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外在的物质再怎么丰裕,也难以快乐。

北京的一个大型集团在全国主要的企业家中,做了一个这样的调查:企业家中最有钱的是不是最快乐的?结果发现并不是。实际上最有钱的企业家中感觉幸福的不到10%,而农民、牧民等阶层中感觉幸福的比例反而更高。

英国科学家罗素曾经在大概上世纪二十年代来到峨眉山。他当时看到很多抬轿子的工人,这些轿夫虽然大汗淋漓却笑容满面。他在日记中写道: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开心的一群人。表面看来他们担负沉重的体力活,应该会非常痛苦,但实际上他们很快乐。

由此可见,内心更为关键。

好理想+坏打算

很多学生在学校里时总是天真地认为世界很美好,认为进入社会时会有非常甜蜜的生活等待自己,但是现实并非所想象的那样。就像很多人读高中时觉得上了大学肯定很快乐,可是真正进入大学时,还是会面临各种压力。

所以这些学生到了社会上确实会走很多弯路——事业上的弯路、信仰上的弯路、感情上的弯路,最后自己想回头时,已经来不及了。

张爱玲写的《非走不可的弯路》里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她的女儿想要走一条路。这位母亲就劝女儿不要走,因为那是一条弯路。

女儿说:“我要走这条路。”

母亲说:“不要这样,因为我走过这条弯路,你不要再重蹈覆辙了。”

可是女孩非要坚持,她说:“既然你已经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我还是要走,即使是弯路我也不怕。”

于是这个女孩就固执地上路了。结果确实是处处碰壁,甚至碰得头破血流。

后来她终于走过来了。这个时候,她看到很多年轻人还要走这条弯路,于是就去劝他们不要这样选择。

但是那些年轻人与她当初一样,都说:“不怕,我要走这条路。”

所以,可能人到了五六十岁人生经验比较丰富时,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就会发现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风风雨雨。每一种经历,对于坚强的人是一种磨炼,会让他成长得更快;而对于内心脆弱的人,却是一种折磨,可能令他一蹶不振。

所以在座的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非常重要。

我也经常讲:在有最美好理想的同时,也应该有最坏的打算。这种心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你没有作负面的打算,一直想着梦想的美好,一旦出现障碍就会束手无策。比如我每次出门时就会想:路上车坏了怎么办?堵车怎么办?没有吃的怎么办?

前段时间,我去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讲课。出发时我就想:万一路上堵车了怎么办?应该多带一点衣服;如果饿了怎么办?应该多带一点饼干;万一天黑了怎么办?还是带一个电筒吧。我就做了这些不好的打算。好像比起好的打算,不好的方面我想得反而多一点。结果在路上车轮真的坏了。当时是半夜,周围也没有人,这时我带来的小电筒就用上了。

人生也是这样,很可能不妙的、不巧的、不好的会出现,所以应当提前做好思想准备。

懂得知足,快乐不难

我们一定要知道:快乐源于心,源于一颗知足的心。而要获得这种快乐并不难,人人都可以。

我经常想:如果我的一只眼睛失明了,那我对有双目的人会很羡慕,“如果我也能有双目,其他什么都没有也可以”;如果我的一只脚残缺了,我对有双脚的人会很羡慕;如果我的两只脚都失去了,我可能会想“哪怕让我有一只脚,拿拐杖走也可以”;如果我的牙齿总是疼痛,我就会很羡慕牙齿好的人。所以人确实需要知足。

有时候人们痛苦不一定是因为缺什么。法国皇帝拿破仑,在他所处的时代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且地位、权力等方面他也无可比拟,他的军队也非常勇猛。可以说,当时整个欧洲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羡慕他。但是他在最后的日记里说,他一生中连一天的幸福也没有拥有过。与他恰恰相反,美国的海伦·凯勒是既聋又盲又哑的一个残疾人,但是她觉得自己非常快乐和成功,她对所有人讲:“生命是多么的美好!”

学会调心很重要

为什么有些人有强大的毅力来圆满自己的人生,而有些人即便遭遇小小的挫折,也会一蹶不振?现在很多年轻的大学生、企业家表面看来充满青春能量,但实际上内心却脆弱无力,在感情、工作或生活中遭遇一点点风雨时,就开始苦不堪言、绝望不已,甚至走上自杀之路。

现在有的统计中说:在中国,一年有28万人自杀,近200万人自杀未遂,而这些自杀和自杀未遂者中大多是青少年。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心态没有调整好。如果心态调整好,不至于走上绝路。

感情和事业上遇到很大的障碍时,其实可以换一条路。我经常告诫一些遇到感情挫折的年轻人:世界上并不是除了他(她)没有其他人了,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也许没有他(她),你的生活还会更加灿烂。

当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点压力都没有也不可能。这时就需要学会一些调心的方法,比如参禅。

我最近遇到一个做企业非常成功的台湾人,他有大概八百多的下属。

我问他:“你为什么做企业如此成功?”他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在管理高层领导时不是完全用制度,而是用一种心理方式。”

我详细问:“到底是什么心理方式?”他说:“我平时要求这些高层领导(因为下面的员工不一定能接受,所以主要针对高层领导),每天上班前禅修10到15分钟。在禅修过程中,边吸气边观想所有的智慧、能量、信任、爱心都被吸进来;呼气时观想心中的嫉妒、贪执、傲慢、自卑以及犹豫、焦虑等都通通呼出去,内心处于安静祥和之中。这样大概安住10到15分钟左右。每天都这样不断训练,他们的内心就强大起来了。”

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管你有没有信仰,学会调心都很重要。比如我们每天都需要洗脸,否则就会尘土满面。同样,我们也需要时时洗涤内心,否则心中也会滋生污垢。如果内心被污垢逐渐占据,你就会变成不辨方向的迷惑者。但是除了一些宗教人士,一般的世间人似乎对此并不关心,这是很可惜的。

以禅修来调心是一种心理疗法。现在美国各个大学都设有禅修中心来推广这种疗法,欧洲的很多大学也有,中国有些大学也设立了。不知道华师大有没有?应该有吧,我听说你们的心理学很好。

曾经有很多人问李嘉诚:“你的成功源于什么?”他没有直接回答,但实际上他已经用自己的生活给出了答案。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件事就是禅修,每天10分钟左右,保持了很多年。禅修可以使人身心健康、做事有力。所以,可以说禅修是李嘉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乔布斯(Steven Jobs, 1955-2011)的传记中也记载了他在印度学佛的经历,而且他也是每天坚持禅修,尤其在召开企业高层会议之前,他总要禅坐一会儿。

这些做法都非常值得年轻人效仿。

养身不如养心

为什么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寿命很长?像本焕老和尚活到106岁,梦参老和尚现在虚岁100岁,还可以与人自如地交谈等。这其实是他们内心清净的缘故。

人如果总是执著很多事,心中充满担忧、困惑等情绪,身体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到一定程度甚至会罹患疾病。平时人们也常说:“你最近是不是心里有事?脸上的皱纹都多了。”

有些人很注重保养身体,这当然很重要,但如果不保养心,心会直接作用于身,最后身体也会垮掉。而如果注重保养心,即便不化妆也会容光焕发。所以只要调整好心态,身体自然会很健康。

而且通过调整自心,智慧也能得以增长。

还有一种增长智慧的方法,就是祈祷。不管你有没有信仰,随时祈祷诸佛菩萨都很重要。有些人问:“我还没有真正皈依,能不能拜佛啊?”完全可以的,佛并不是佛教徒的私有财产。不管你对佛有没有信心,只要对他祈祷——求平安、求财富等,根据你的因缘佛就会赐予加持。就像无论是不是医院的成员,药都会有疗病之用一样。

再忙也不要忘了家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你在不断追求着某个目标时,千万不要忘了家人。有的人,一旦父母离去了,才发觉“原来我对父母不够关心,应该孝顺他们的”;有的人,一旦家庭出现危机了,才发觉“我原来对家庭顾及太少,应该多照料家庭的”。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在家里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故事叙述了一对父子的对话。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问父亲:“你为什么不回来跟我们一起吃饭?你整天在外面忙,到底赚了多少钱?”

父亲说:“还是赚了很多。”

孩子追问:“那你一个小时能赚多少?”

父亲说:“差不多20元钱。”

第二天,孩子对父亲说:“你可不可以借我10元钱?”

刚开始父亲认为他可能要乱花钱,就狠狠地训斥:“你借钱做什么?不借!”后来想了一下,觉得孩子的要求也并不高,就拿出10元钱给了他。

孩子得到钱后,在自己的包里面翻来翻去,又凑了10元钱,总共20元。然后对父亲说:“你不是一个小时能赚20元钱吗?这20元钱给你,你明天晚上可不可以陪我吃饭?”

父亲听到孩子的话,沉默了。

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现在社会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家,整天忙着工作,很少抽出时间陪家人。如此一来,自己在重视一件事的时候,可能忽视了更重要的事。

还有些人一直在外面忙着,妻子整天记挂,希望他能多回家陪陪家人,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我工作很忙”。到底是真忙还是应付,家人也处于困惑当中。有一部分人确实是工作太忙,而有一部分人可能只是应付。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当以真诚、善良和智慧的心来维护自己的家庭。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县城的教育局局长。这个局长很坦白地说:“我们这个县城,大概有七千多学生和五百多老师,几千人的事情都由我来管,所以每天都特别忙。但是我仍会在每个礼拜天,抽出半天时间陪家人,否则就觉得对不起他们。”

一个人对工作很负责,我们理解,但是人毕竟活在世间,哪怕一个月抽出一天,或者一个礼拜抽出一两个小时,陪伴一下家人也是应该的。否则一直忙忙忙,最后家人也变得不像家人了。这种怪现象已经成了一种社会问题。

其实家庭的状况直接影响国家,国家的情形又影响整个世界。只有每个家庭都和谐、幸福,国家和世界才可能走向光明。

否则,佛教徒经常说着高深的话语;企业家喊着动听的口号;公务员也是唱着不现实的歌曲,人人都是流于表面,切身的幸福就会越来越远。

因此我经常跟佛教徒讲:“不能因为个人信仰,就对家人置之不理,否则,对家庭和社会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学佛的人更应当关心家人、关心周边的人,从自己做起,慢慢将爱心传播开来。”

大乘佛教中会专门修慈悲心,如何修呢?先观想自己的母亲,对母亲修慈悲心,然后观想亲人朋友,再观想陌生人,再观想怨敌,之后扩展到所有的众生。是这样把慈悲心逐渐扩展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其实“一切众生”只是个笼统概念,你接触不到。如果对身边能接触到的家人,一个都帮不了,那要帮助一切众生也是不现实的。

心中具有信仰,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不管怎样,每个人要有信仰才好。

信仰,广义而言,包括对钱财、地位、感情的信仰等,但我这里指的是,对佛教或者其他宗教的信仰。

为什么说最好要有信仰呢?因为有了信仰,就有了精神的归宿;有了信仰,就有了道德的底线;有了信仰,就有了行为的约束;有了信仰,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信仰,就有了提升自身的追求。所以,有信仰的人生能显露出真正的阳光。

实际上,因为没有信仰而导致个人沦落、家庭破裂、社会不安的现象,如今可谓层出不穷。所以我提倡大家有信仰,这并不是为了我个人,也不是为了佛教,而是为了你们自己。有了信仰,你的人生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当然,有人可能觉得:“很多人没有信仰,所以我也不需要。”其实“很多”并不能代表真理。能令人生有意义的,才是真理,才是我们需要的。

总而言之,心中具有信仰,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现场互动

问:教小朋友们传统文化时,先让他们背诵下来,等他们长大以后再理解其中的意思,可以吗?

堪布:让他们先背诵的做法是对的。小孩子现在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他们记忆力非常好,很容易就可以背下来。随着成长,当他们理解力增强时,就会慢慢懂得其中内涵,此时就能随时用得上这些道理了。

其实如果允许,佛教里面的《十善经》等,也可以让孩子们背诵。

藏传佛教特别提倡让小孩子尽量多背一些论典。所以希望大家多倡导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学校的孩子背诵传统文化典籍,这对他们将来会非常有意义。

问:我很想更好地推广传统文化,比如四书五经,但是自己也不是很懂其中的含义。能否请上师传讲《大学》《中庸》《孟子》等?

堪布:我以前也发过愿:要传讲《大学》《中庸》《老子》《孟子》《千字文》《荀子》等。因为一方面,很多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因缘比较具足;另一方面,现在个别人讲解的传统文化有些片面,我觉得应该融合儒释道三家的观点,这样来解释好一点。

虽然是有这样的发愿,但人生很短暂,能否实现也很难说。不管怎样,我还是发愿。

问:很多人内心浮躁,有没有简单实用的方法做到静心?

堪布:可以念《心经》,这只需要几分钟。

我们平时工作时,如果念《心经》或者六字真言,依靠佛经、心咒的声音,心中浮躁的波浪会很快得以平息。心态调正之后,工作也会很有力量。

主持人:

借着上师说的念《心经》,我跟上师汇报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华师大EMBA已经开展了三期专门念《心经》的共修了。希望更多同学加入我们的共修活动中。

问:如何很好地引导周围人趣入大乘佛法,而不让他们有种被拉进一个圈子的恐惧感?

堪布:现在很多人好像觉得“佛教是教条、是宗教,而我不愿意有任何信仰,我只希求心灵鸡汤”。当然,有些人也愿意求更高深的一些境界。这个时候,我们不一定非要他皈依,因为很多人接受宗教信仰的心理空间是很狭窄的。

我今年去美国时也发现,那里的有些教授很反感别人提自己有信仰。在中国,有时也会看到:有些人明明信仰基督教,但是在接受采访时死活不说;有些人明明是佛教徒,也是绝口不提。

所以我很希望每个人把佛教当作一种文化——调心的文化或者寻找真理的文化。实际上,佛教确实是一种传统文化,刚开始是印度的文化,后来成为世界很多国家的文化。在跟各国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这些文化非但对佛教的教义没有任何损害,反而使得佛教文化更加灿烂了。

所以佛教应当“文化”化,而不是宗教化。

对于一些知识分子,可以先给他们推荐一些逻辑性较强的佛教书籍,像《西藏生死书》《慧灯之光》等。这类书中,常常以佛学、科学和文学相结合的方式来阐述道理,对此有智慧的人都会接受。等他们慢慢因缘具足时,自然就会趣入大乘妙法。

问:世界青年佛教论坛已经举办了三届,您觉得这三届论坛的参加者有怎样的变化?

堪布:我觉得他们的面孔散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爱的光芒。

已经举办的前三届佛教论坛是非常成功的,虽然参会人数不算很多,但通过智慧的碰撞,许多知识分子都收获了丰硕的心灵珍宝。

所以,年轻人不要整天把目光放在钱财、地位等价值不大的东西上,否则对自己的人生和家庭都不一定有利。我特别希望很多年轻人早一点遇到佛教,有更多的机缘学习这种甚深的智慧。只有具足智慧,人生才能少走弯路。

问:四年以来我一直在做一项大的研究,但这个研究却饱受争议。因为也许有人会利用这项研究结果做不好的事情。现在研究结果已经出来了,是否应该公布?

堪布:其实年轻人的争执最后会平息的。汉语里安静的“静”,是年青的“青”旁边有一个“争”,所以年轻人争争争,最后会静下来的。

作为科学工作者,遇到观点上的一些争论是正常的,因为要让所有人都满意确实难以办到。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画眉鸟给森林里的鸟类献歌,等它唱完后,鸟儿们都说很好听,但是乌鸦站出来说:“唱得很难听。”画眉为了让乌鸦满意,特意去拜师学唱。第二次开演唱会时,对于画眉的歌声,乌鸦认为很好,但是其它鸟都不认同。

所以,想要让所有人都认可是很难的。

问:我的父母、祖父母一辈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他们喜欢的佛教就是烧香拜佛。我很想引导他们系统地学习佛理,应该怎么办?

堪布:和长辈“签合同”达成协议:你答应跟他们一起烧香拜佛,他们也答应跟你一起闻思修。任何一个合作都是这样的。

问:您曾经在五台山说,如果能够和您一起发愿念诵一万遍《大自在祈祷文》,就能生生世世和您在一起。是这样吗?

堪布:去年大概六七月份的时候,我在五台山发愿:一年半之内念一万遍《大自在祈祷文》,并希望同缘分的人也这样发愿。

我不是说自己有神通,知道将来谁和谁在一起。佛经里面确实讲:如果在殊胜之处共同发愿,将来就会成熟如是之果。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也记载,以前共同发愿的,后来也实现了共同的梦想。

所以我发愿:一是弘法利生,一是生生世世不离大乘正法。也特别希望同缘之人一起发这样的愿。任何人这样发愿,都会有非常大的意义。

前段时间我看见地球在整个宇宙中如同一粒尘埃,当时就不禁想到人更是何其渺小。虽然如此,但是每个人发愿的力量却可以非常强大。所以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种发愿。

问:网上有一种说法说,您带我们汉人可能只带30年。这个说法准确吗?现在距离30年大约还有几年,这几年之后还会延期吗?

堪布:我曾经说过:从1987年开始带汉人,如果按虚年算,到2016年会满30年,我很想圆满30年。但并没有说以后会怎么样,没有说不带,也没有说带。

现在汉地的很多佛教徒都非常有智慧和信心,尤其是很多年轻人。而且很多像你们这样高校的年轻人,对佛教都有一些研究。当然,我并不是看不起老年人,而是年轻人是未来社会的主力。所以我特别希望,将来有很多很多的机缘,大家共同发愿、学习和弘扬佛法。

我没有说到30年就OK了。没有说过,也没有想过,我希望还是继续一起学习。

问: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虽然对佛学没有研究,但是个人感觉心理学和佛学应该是同宗同源吧。您好像曾说跟以前的心理学老师有过很多争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堪布:我以前的心理学老师特别反对佛教,由此引发我们之间的一些辩论。不过,当时我对佛学也不是很懂,有时辩不过我的老师。后来我学习佛教的俱舍和唯识时,心里就想:如果当时我懂得这些,就可以用这些话反驳了。

所以,我跟心理学老师的争论,主要是因为他处处反对佛教,而我觉得他的这些观点不合理。

实际上,佛教可以说是一门特别好的心理学。我以前的作品中,也经常引用很多心理学专家的话。如果你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其实心理学延伸出来的一些道理,在佛教的唯识和俱舍中都有提及。

问:我是上海一所贵族学校的老师。自从2008年开始关注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后,就有一个梦想——去山区支教。但是实现这个愿望的阻力很大——家人不理解、孩子还小、自己的时间精力有限。我现在仅能做的就是把一些用过的课本寄给山区孩子,发动同事把不穿的衣服寄到山区。所以直到现在,我也放不下自己的生活去实现这个梦想,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堪布:作为上海贵族学校的一名老师,你有这样的梦想和发心,我非常佩服。

我也在家乡建了两个小学,还准备建中学。之所以这样做,因为就我自己的家庭来讲,我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他们都没有上过学,只有我一个人读过书。我的父母也没有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后来我发现这个世间上,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来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因此,除了讲经说法以外,我基本上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贫困孩子的教育上了。

对于你的困惑,其实我想,如果有帮助贫困孩子的这份发心,即便暂时走不开,也能直接间接做很多事。心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到了一定时候因缘会成熟,那时即使你不能长期留在某个地方支教,几个月的时间也可以。在藏地或别的地方,应该会有做这种善行的机缘。

另外,在座很多师范专业的同学,将来会成为老师,到时你们每一个人可能教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让学生增长科学知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做一些心灵引导。现在很多孩子缺少心灵指导,他们的父母也不懂得如何调心。所以我特别希望,你们将来能给学生传授一些智慧和爱心的道理。你们不一定非要讲佛学,可以结合其他传统文化来讲,这样就可以让他们不但增长知识,而且提升道德。希望你们能在这方面倍加努力。

问:我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请问如何教三岁小孩学佛?

堪布:可以经常在他耳边念“嗡玛尼贝美吽”“阿弥陀佛”,这样逐渐会对他有很大的影响。

昨天晚上我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个奥运冠军,他信仰佛教。为什么他会有信仰呢?他说是在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对他起到的作用。确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如果父母朝拜寺院、礼敬佛像,孩子至少不会排斥佛教。

所以,你现在不用非让孩子学很深的佛理,但是你的行为会让他的心灵慢慢熏染上佛法。

问:担心孩子学了佛法后遁入空门,怎么办?

堪布:出家是不容易的。这就像说,害怕孩子读了书将来会当老师。出家需要有相应的因缘才出得了;如果不具备,你想让他出家,他也不一定出家。

问:我所从事的汽车维修行业,在喷漆时,气雾对环境和员工的身体都会有些不好的影响。请问是否还可以继续做这个行业?

堪布:对这个行业,我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无法直接回答。

实际上不仅是你所从事的行业,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中,没有一点副作用的情形是找不到的。为什么现在有些西方国家不愿意搞开发呢?就是害怕本国的环境受到破坏,因为现在饮食、衣服和药品等的制造,都利用具有一定危害性的技术,现在的开发跟破坏是直接关联着的。

可能除了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其他诸如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中,没有丝毫副作用的事情是没有的。因此你可以通过专业的方式来观察一下,如果危害性不是特别大,只是稍微有一点,还是继续做下去为好。

主持人:

时间过得很快啊!刚才上师作演讲的时候,大家都很强烈地感受到上师对世人,尤其对年轻人,对我们师范类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的慈悲之心。而在提问环节,大家也能够感受到上师圆融的智慧。现在请全体起立,合掌,感谢上师给我们带来的演讲和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