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一位藏地的班智达——索达吉堪布。欢迎堪布来到中国首所免费大学——北京华夏管理学院,为我们开启佛学的奥秘,分享心灵的智慧。

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大堪布。在翻译方面,堪布已将大量珍贵藏文论典译成汉文;在讲法方面,堪布借用网络视频等方式,给大家分享心灵的智慧;在慈善方面,堪布在贫困地区建立了多所学校和养老院,为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提供教育和赡养服务,并发起了“启动爱心”的倡议;在学术方面,堪布曾应邀前往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以及香港中文、香港理工等大学,与大家广泛地交流,令莘莘学子深感受益匪浅。

下面有请华夏管理学院的姜校长致辞——

姜校长:

我谨代表华夏学院的所有师生,对索达吉堪布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人的一生中会有三个最重要的选择。第一个是人生导师,决定了一生的智慧;第二个是合作伙伴,决定了事业的成就;第三个是人生伴侣,决定了幸福的指数。索达吉堪布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师长,堪布不但有极高的佛学造诣,而且还积极地弘法利生,影响了无数人的生命。相信他的到来,一定能为我们全体师生带来重要的加持和引领,希望大家能用心聆听堪布的分享。

欢迎堪布——

首先,很感谢姜校长的付出,给同学们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关爱,诸如优美的环境、快乐的生活以及心灵的成长等等。来到华夏管理学院之后,我发现这里确实有一种爱的氛围。刚才,我们去参观了“大爱堂书院”,相信这些智慧的书籍一定会让大家的内心充满爱。后来,我们还在“爱天下”的石刻旁合了影。我发自内心地希望,依靠这种因缘,每一位同学和老师都能从内心深处爱天下所有的众生。实际上,这也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

我看到会场的门口写着“让世界享受爱的光芒”。我个人理解,这个标语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座的各位正在享受爱的光芒,比如有些同学正在接受爱心人士的资助;二是当大家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以后,也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将自己曾经感受过的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今天,我想围绕“爱的智慧”这个主题,谈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爱的光芒无处不在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需要爱和陪伴。要知道,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父母的爱,父母为我们提供了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一切,食物、衣服和教育等等,一直到我们长大成人。在读书期间,老师也把自己所有的智慧传递给我们,因此学校也是一个感受爱的场所。进入社会以后,表面上看好像身边的同事跟自己没有很深的关系,但实际上,我们仍生活在爱的环境当中。如果身边的人都对你不屑一顾,其实也很难生存下去。所以,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依靠的关系,彼此之间有一种爱,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一直传递着。

爱的力量真的很伟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学习与思考。如果人人都充满爱心,不仅自己会生活得很快乐,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到身边的人,与他们分享爱的光芒。如果大家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爱在生活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孩子需要父母的爱,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爱。夫妻之间更是如此,需要互相爱着对方,一旦离开了爱,这个家庭就维系不下去了。同样的道理,在学校里,学生一定要爱老师,如果学生恨老师的话,就不是一个好学生;如果老师不爱学生的话,也不是一个好老师。另外,同学之间也要互相友爱,否则所谓的“同学”就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其实,当我们用智慧去详细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时,就会发现原来爱无处不在,每个角落都散发着它灿烂的光芒。

不要活得像机器人

其实,我们从小就应该接受爱的教育。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学校都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观。如果他们能在学校里就接受到爱和慈悲的教育,以后很可能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人。否则,他们长大之后如果变得十分冷漠,没有爱心,那是非常可怕的事,也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苹果公司的现任总裁蒂姆·库克(Tim Cook, 1960-)曾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讲道:“我不担心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问题,我更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那样思考问题——摒弃同情心和价值观,并且不计后果。”我个人很赞同他的观点。如果没有慈悲心、同情心和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冷淡。要知道,做人做事的底线很重要。如果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坏起来没有任何底线,无恶不作,这样的人最可怕!

实际上,机器人不一定能毁灭我们的世界,更应该让我们感到害怕的,是那些不计因果、丝毫不关心他人感受的人。如果这些人有了能力和智慧、掌握了技术,很可能会做出许多危害人类的事情,甚至将整个世界毁于一旦。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爱的教育。老师要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倾注爱心,逐渐地由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智慧的传递,让爱的涓涓小溪汇成汪洋大海。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要反思,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佛经中讲,每个众生都受前世业力的影响。如果前世积累了许多恶业,即生当中会遭遇种种不顺意的事情;如果前世积累了许多善业,即生当中一切都会如愿以偿,做事情也更容易成功。虽然人生是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但如果我们能用爱来拥抱世界、拥抱他人,人生的道路上也会有人爱着你、帮助你;如果抛弃了这颗爱心,从来也不关心和帮助他人,在遭遇人生挫折时,很可能会走投无路。

利他是高层次的利己

在座各位主要学的是管理,将来应该会在不同的行业中发展。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原则上我认为最好要有一颗慈悲心。如果我们多去帮助别人,乐于付出,表面上看是帮助别人,实际上也是帮助自己,唤醒了自己的爱心和善心。要知道,心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积存着很多善的资源。只不过有些人遇到了一些恶缘,比如恶环境、恶知识,导致内心的良善没有被开发出来,甚至滋生出很多恶心。

因此,大家以后要努力开发内心善的宝藏。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无条件地帮助别人。如果你有一定的财富和地位,可以运用这些资源帮助他人;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资源,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声安慰。这样的话,不仅帮助了别人,还开发了自己内心的宝藏。

佛教中经常讲,每个人都本具如来藏。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宝藏,通过帮助他人能够逐渐地开发出来,我本人对此就深有感触。其实,我经常会收到别人的供养。一般情况下,我会用这些钱资助山区贫困的学生。我认为,这些钱的价值不仅是在经济上帮助了别人,更重要的是,在接触这些人的过程中,我内心中很多善的正能量,自然而然就开发出来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种因缘。为什么这样讲呢?如果没有这种对境,我们的心可能永远沉睡于一种无记的状态中。正是依靠这种因缘,才唤醒了人们本具的善心。所以,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用慈悲心去帮助别人。与此同时,你的善心也会得到开发,所以说最大的得利者就是你自己。

据我所知,很多企业家都积极倡导利他的经营理念。比如,星巴克就始终坚持一种理念——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事实上,星巴克刚刚起步时并不赚钱,但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真诚地致力于发展顾客,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后来,这家公司也自然而然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回报。

其实,如果我们想要损害他人利益,或者想从他人那里赚到钱,别人也会谨慎地观察。尤其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很有智慧,内心各有盘算。相反,如果我们真心为他人付出,不断地帮助别人,这样自然而然会积聚很多不可思议的善缘,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大家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爱心人士总觉得自己对他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继而发自内心地坚持做慈善,这让他们获得了好名声,事业也蒸蒸日上。因此,我希望大家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悲心,开发出心的宝藏。

用爱守护每个生命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我们还是要学会爱。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从佛教的观点来讲,在爱自己的同时,还应该做到不伤害众生,帮助众生。

有些资料中提到,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1955-2011)处于癌症晚期时,医生告诉他,必须马上进行肝移植,才能挽救他的生命。有人找到医院院长和州长,希望他们能把乔布斯的手术排到前面,但他们都遵守美国法律,最后没有答应。

这个时候,身边的人对乔布斯说:“要不要花点钱,给有关人员打点一下,让您先移植?”乔布斯听了,非常惊讶地说:“这怎么行?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我怎么能插队排到其他人前面呢?”

六个星期后,乔布斯终于等来了可供移植的肝脏。可是,由于等待时间太长,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了。虽然手术很成功,但也只为他赢得了两年的时间。而在他去世的时候,乔布斯仍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生死边缘徘徊,会不会想方设法插队呢?其实,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用爱去守护,这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既有拯救他人生命的能力,也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能力,所以说接受爱的教育很重要。

实际上,爱有很多种,总体可以分为大爱和小爱。小爱就是爱家、爱父母,也包括世间所谓的爱情。如果处理不好这种恋爱关系,很可能会变成憎恨、变成痛苦,引发一些负面的情绪,甚至还会葬送自己的生命。因为情感的问题,现在很多学生会选择自杀。事实上,他们根本不懂爱,只是过于执著自己那份小小的爱,最后连最宝贵的生命也失去了。所以,希望大家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真正意义上的爱,既要懂得爱自己,也要懂得爱别人、保护别人,并且是无条件的保护——即使对方伤害了你,还是要帮助他。这种爱是无私而伟大的爱,一般人恐怕难以想象。

学会接纳各种不同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喜好都不相同,心的“基因”也不一样。比如,你们喜欢舒服漂亮的衣服,而我更喜欢僧装。实际上,不管是吃饭、穿衣,还是信仰以及所追求的目标,大家都持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我们以后要学会尊重别人,不能因为对方跟自己不同就瞧不起别人。

我经常参加一些学校举办的交流活动,发现有些老师对佛教徒不够包容。有些人从来没有见过出家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穿成这个样子,所以就会建议我换个便装,或者穿着西装去演讲。但我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对方不接受我穿僧装,那我也可以不去。

步入社会以后,大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你们可能会感到奇怪:怎么会有人穿这种衣服,怎么会有人喜欢这种饭,怎么会有人喜欢这种人,怎么会有人愿意做这种工作,怎么会有人尊敬这种领导……如果从个人眼光和角度来看,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事实上,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商品,人的心态和行为也都有所不同。所以,大家最好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到了社会上以后,你们会慢慢明白沟通与学习的重要性。

在学校里面,不同老师给学生传递不同的思想,这种学习方式很有意义。学校虽然提供了循序渐进的课程,但如果同学们平时与人交流得太少,当他们到了社会上,往往会变得没有主见,整个人都硬邦邦的,活得像个机器人一样。所以,同学们除了要学习课堂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事,以及与人沟通的技巧,同时还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我有两位亲戚,一个是大学毕业,一个小学都没读完就出去打工了。有一次,我和他们一起待了两天。在那期间,我发现上过大学的那个孩子,虽然懂得很多知识,但过于封闭和保守,说话做事很幼稚,让人感觉大学都白读了;而小学没毕业的那个孩子,社会经验很丰富,知道要怎么样做事情。可见,有时候人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如果能有所收获的话,不管你上哪所学校都很有意义。

何谓大爱

佛教中有一部经典,叫《付法藏因缘传》,里面记载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故事,其中有一则是关于龙树菩萨的弟子圣天论师。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有运用逻辑思维辩论的传统。这位圣天论师就很有智慧,以辩论而闻名于世。据我所知,很多大学也经常举办辩论赛,其实辩论对开发智慧很有帮助。当年,龙树菩萨离世时曾叮嘱圣天论师,希望他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弘扬佛法以及龙树菩萨的传承教法。从那以后,圣天论师便前往不同的地方讲经说法。

有一次,他来到南印度一个不信仰佛法的国家,为了弘扬佛法,他就对当地的国王说:“我想要和当地的论士们开展一场辩论赛,输的人要把头颅送给对方。”国王应允了这场辩论,而圣天论师也很顺利地在辩论中获胜。

有一位外道导师对他说:“你现在可以斩去我的头了。”但圣天论师却说:“我不需要你的脑袋,但你要剃除头发,随我出家修行。”后来,这位外道导师便剃了一个像我这样的光头,放弃了自己的宗派,自愿皈依佛教。但是,这位外道导师的弟子中有人愤愤不平,觉得圣天论师侮辱了他的老师,他发誓说:“你圣天以口胜我师,我要以刀胜你!”自此以后,他一直暗中跟踪圣天论师,准备随时刺杀他。但圣天论师弟子众多,一直无从下手。

有一天,圣天论师正在一处森林中禅修,弟子们都不在身边,这个外道弟子便抓住机会,举刀刺入了圣天论师的腹部,以至于五脏六腑都流了出来,场面十分骇人。但是,圣天论师不仅没有心怀怨恨,反而还怜悯这位年轻人的鲁莽行为,诚恳地对他说:“我有一些资具,你把它们拿去换钱,这对你以后的生活会有些帮助。你现在杀了我,要赶快离开,不然被我的弟子们发现,你就走不了了……”

年轻人见圣天论师竟如此宽恕他,不由得泪流满面,立刻跪下来忏悔认罪。圣天论师甚至只剩下最后一口气还在说:“你快逃命去吧,沿着这条路走,你就不会被人发现。”那人只得逃上山去了。

在大乘佛教的思想中,有一种以德报怨的心态和气度,不计较别人的仇恨,这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人对我们诽谤诋毁、心怀恨意、态度恶劣,我们很可能会想要报复。即便不会报复,也绝不想帮助他。如果真的有人拿刀刺伤我们,我们会不会怨恨对方呢?绝大部分人会的。从我个人来说,虽然学习佛教的慈悲精神已经很多年了,但一提到这种高层次的境界,我也深感惭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伟大的人物。就算是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金钱,甚至是生命去帮助他人。但我自问能不能做到呢?确实很难做到。

有些人认为,如果别人对自己好,自己也应该回报别人。如果别人对自己不好,也要以怨报怨。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想法。现在很多人会在口头上说爱他人、爱众生、爱世界,但究竟应该如何去爱呢?其实,爱有很多层次。有一种比较狭隘的爱,就像人们常说的“爱得越深,恨得越深”。如果对方对自己稍微有一点不好,或者说话的语气和眼神有一点不对,自己就会特别生气,然后把对方控制得更紧,就像把他关进监狱一样。这样的话,反而会起到很多反作用,最后可能互相都感觉不爱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地爱对方,在佛教里叫做慈悲心。具体来说,慈心是希望所有众生获得快乐;悲心是希望所有正在感受痛苦的众生,在最快的时间内脱离痛苦。也就是说,从让众生得到快乐的角度,叫做慈心;从让众生离开痛苦的角度,叫做悲心。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大爱。

每个人心中都有爱

大家应该清楚,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很多人缺少爱人之心。但是,国内仍有这样一所免费大学,这背后离不开姜校长和全体教师默默无闻的付出。事实上,爱就是一种付出。如果没有这份爱的力量,同学们也不会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将这份爱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而这依赖于良好的教育。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爱就无法传递下去。

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让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人担心未来人类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但我一直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也在不断地更新,但其实人工智能和人类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爱,即使是最坏的人,他的内心当中也有爱。

我经常去一些监狱和戒毒所讲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人都非常坏,但其实他们心中也有一颗爱的种子。而人工智能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产生爱他人、爱众生、爱世界的心。如果我们要想战胜这个世界,超越这个世界,就需要凭借一股不可思议的爱的力量。

因此,大家要学习爱、传播爱,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宗旨。

现场互动

问:有时候我积极地去帮忙,对方却觉得我是在帮倒忙,这让人很气馁。请问,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去帮助别人?

堪布: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心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候我们帮助了别人,但他可能会有种种的顾虑和不满,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社会,情况也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我在国内讲课都是免费的,但在西方国家讲课时,一般都要收取门票,不然他们会觉得我别有用心。

如果我们想无条件地提供帮助,而别人对此会有些质疑,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想要不间断地行善做好事,就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因为别人的拒绝、不理解和误解,就产生一种厌烦心,再也不愿意做好事了。

有些人在做善事的过程中,总觉得有些地方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从此以后便心生厌烦。事实上,如果你经常做善事,肯定会遭遇一些障碍,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甚至还可能遭到别人的谩骂。从我自身经历来说,我在助学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还有人会使用欺骗手段。我们今年资助学生的时候,有一个女孩其实家境非常富裕,但她当天特意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来申请助学金。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提前进行家访,但当天来的人特别多,所以个别人的家庭状况还没来得及核实。后来听人说她平时脸上都会化妆,身上还会佩戴藏族传统的珊瑚饰品等。但那天她来的时候,既没有化妆,也没有戴任何首饰,反而说自己的家里特别穷,所以我们就给通过了。当了解实际情况后,我心里也有点不舒服,后来又调整了心态。每个人都爱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虽然她家里已经很有钱了,但还是会为了钱去欺骗别人,想明白这一点,我就没有再追究了。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难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挫折,但只要不断行善利他,人生一定会有好的转变。时间久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对你产生误解,这颗纯洁的心自然而然会展现于世人面前。到了那时,你做任何善事都不会有困难。

问:每次买菜时,我都会给隔壁邻居送一些,刚开始对方还会口头表示感谢,但后来突然有一天没给他送菜,他就开始埋怨、记恨,我也很不开心。遇到诸如此类的情况时,请问我们还要继续传播爱心吗?

堪布:在现实生活中,确实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法国佛教徒,他说他每个月都会给一个乞丐二十元钱,坚持了很长时间。后来,他家里的经济状况出了点问题,就对那个乞丐说:“以前我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可以给你二十元钱,但现在我家里也困难,以后每个月只能给你十元钱了。”乞丐听了之后大发雷霆,认为这个人扣下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钱,当街对他破口大骂。

由此可见,一旦人们习惯了接受别人的帮助,心里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观念,会把对方的东西执著为自己的,甚至认为自己有权处置这份财产。这是一种非常颠倒的想法。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考虑换一种方式帮助。当然,对方很可能因此而记恨你。因为有的人确实比较愚笨,当他适应了你对他的好,就觉得这是应该的。我每年都要资助一些大学生,有些人第一年拿到资助款的时候,往往会对我特别感恩,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但最后毕业的时候,连个招呼也不打。我知道他们已经习惯了,觉得自己每年得到资助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人有时候会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这可能是无明愚痴导致的吧。

问:现在我们的世界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安住下来,不受外界的影响?

堪布:从佛教的角度而言,会用戒、定、慧三种修学方法来认知自己。首先,戒律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也是行为规范;然后,通过禅定让心安定下来;最后,我们才会产生智慧。可见,传承了两千五百多年的修行教言,对当代人的思想管理与发展仍有很大帮助。

表面上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人们的内心不一定是在发展,可能在不断后退。相较而言,古人忠厚淳朴,思想简单,并且他们更有感恩心、报恩心,更加乐于助人。而现在这个时代,有各种各样的发明,城市里交通发达、信息畅通、高楼耸立,跟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同。除了贫穷落后的非洲以外,大多数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的内心却时常感到困惑和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很多年轻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中年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想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要知道,每个人身心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在这样的压力下,很多人感觉分身乏术、心力交瘁,最后白天吃不好,晚上睡不着,压力非常大。表面上看,这个时代五彩斑斓,好像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但人们内心的快乐和安全感,总感觉一代不如一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我个人建议,大家心中最好有一个坚定的信仰。这样的话,当你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时,内心会变得强大起来,会知道这个社会和世界的变化是怎么回事,还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如果心中没有信仰,没有丝毫的智慧和禅定,即便是出家人也可能会感到迷茫。因此,我们应该对人生的真理有所了知。

如果真正懂得了,那你面对世界的方式也会有所改变。以前是迷茫地面对,现在是开心地面对。

另外,希望大家能学习一下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以及大乘佛教中的利他思想。如果我们心怀利他,即便是感受痛苦,也不会很严重;如果我们心怀自私,所产生的痛苦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伤害。

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走在取经的路上,而修行就一定会经历考验。我觉得您是一个伟大的修行者,请问您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考验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堪布:其实,我算不上是真正的修行者。我的主要任务是讲课,所以更像是一名老师。昨天我还在微博上说,我当老师已经三十三个年头了。从1985年到今天,不论是外出还是在佛学院,我每天都会坚持讲一两堂课,甚至有时连讲几堂课。

至于修行的话,相对在家人而言,我早晚还是会做一些功课,但根本谈不上有修行的成就。我一直认为,这一生中没什么可后悔的,唯一遗憾的就是修行的时间不够。我其实很想在一个寂静的地方闭关,甚至还和另一位堪布去看过地点,打算建个闭关房。

以前我总在想,等到四十岁的时候,要好好地闭关五六年,但后来到了四十岁也没有实现;然后我又想,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再去闭关,也没有成功;过几年我就六十岁了,不知道那时能不能放下手里的事情,在没死之前好好地闭关修行。也许到六十岁的时候,我还是在不停地奔波,不断地忙碌。这样看的话,我的修行确实很差。但我始终认为,修行特别重要,因为理论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在心里经常进行串习、沉淀,恐怕很难变成自己的体悟。

佛教中经常会提到“闻、思、修”,也就是先要听闻佛法,然后进行思考,再慢慢地实修。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闻思修行,才能把佛法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所以,如果想要生起真正的利他菩提心,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行,这样才能发自内心地行持利他行为。

在我的修行生涯当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上师们的无私精神。他们并没有把这种精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传递爱的力量。不论是自己的弟子,还是素不相识的人,都愿意为对方无条件地付出。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修行境界的体现。

我见过很多伟大的上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和事业,而是真真切切地把内心中的爱和智慧传递给别人。当然,他们毕竟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当中,也会受到别人的误解和攻击。在修行和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有过一点放弃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众生。有些企业家在从事慈善事业的过程中,也有体现出这种宝贵的精神,这一点非常令人钦佩。

总之,佛教中有很多伟大的上师,他们用自己的一生来爱护所有众生。不仅限于自己的弟子,还包括那些曾经诽谤过、痛恨过、嫉妒过自己的人,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由此可见,爱确实有不同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