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6哈佛大学【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平静】演讲&问答

第152场

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美国·波士顿

2017 / 11 / 6

向内看  向外走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平静

Look Inward, Walk Forward-Living with Inner Peace in the Modern World

主持人:

大家晚上好!我叫珍妮·嘉措,是哈佛大学佛教研究专业的教授。今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索达吉堪布为我们做演讲。堪布曾于2013年来过哈佛,转眼四年过去了,非常高兴再次见到堪布!

这里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堪布,以方便新朋友进行了解。

堪布1962年生于康区,1985年前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之后一直常住那里。喇荣五明佛学院由晋美彭措法王于20世纪80年代创办,晋美彭措法王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上师,但是很遗憾,他已经示现圆寂了。喇荣五明佛学院虽然成立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却迅速声名远播,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修行者,他们到了那里会接受系统的佛学教授。除了传统佛法教育,佛学院还开展很多慈善事业,诸如保护动物运动、劝导藏族人不穿皮草等等。

堪布精通佛学理论,翻译和出版了很多佛学著作,内容涉及佛教哲学、僧伽制度、佛教因明以及甚深密续等。堪布的一些著作还发行了英文译本,这使得他的追随者遍及全世界。今晚我们能聆听堪布的开示,非常值得高兴!

担任今晚翻译的是一名专业翻译人员,他任职于纽约的利众基金会,谢谢!

现在有请堪布——

如同珍妮·嘉措教授所说,我在2013年来过哈佛大学,而且在这里听了一堂课,当时我想:“这辈子虽然没机会长期在哈佛学习,但是当两个小时的学生也是很好的缘起。”

对于那堂课的内容,我至今记忆犹新。授课教授传讲的是《益西措嘉空行母传》,听课的有十四五名学生。教授讲完,学生们就益西措嘉空行母遭人非礼一事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说以前尼泊尔有个女生有过类似的遭遇,又有学生说美国有个女生也有相似的经历,这些女生遭遇不幸后,都非常痛苦,心中留下很深的创伤,然而益西措嘉的表现却与她们不同。

教授和学生们最后这样总结:益西措嘉空行母因为往昔的业缘而遭人侮辱,这虽然让她的内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并没有给她的生活蒙上阴影,也没有把她抛入痛苦的深渊,此后她鼓起勇气,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弘扬佛法——她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那堂课只有两小时,却让我受益匪浅,我主要有两个收获:第一,我在东方当了一辈子老师,讲过很多次课,不过还是第一次见到师生围坐圆桌研讨的形式,老师讲的时间很短,之后的很长时间供大家讨论,这样确实效果非常好,后来我也让我们佛学院的学生尝试了这种方式;第二,藏地等很多地方的不少人对前辈大德和智者们的传记不够重视,实际上认真研读这些传记会大有收获,这方面我有了新的体会。

今天的主题是“向内看,向外走”,我会就心灵的奥秘以及研究宗教的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心灵与物质的失衡

纵观人类历史,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科技发展都十分缓慢,物质生活也较为贫乏,不过人的内心却比较淳朴,人与人之间没什么戒备,这样的生活延续了几千年。但是近几十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跟以往大为不同,心态也起了很大变化,有些人常常恐惧不安,有些人对自己失去信心,有些人患上抑郁症……各种状况层出不穷。

就我个人而言,23岁出家,之后大部分时间待在佛学院,对在家人的生活不是很了解。不过这几年逐渐接触在家人,我发现他们中许多人都不快乐,内心的痛苦一天比一天沉重,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

虽然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裕,这些是以往无法相比的,但人的心灵却没有跟上,不但没有越来越幸福,反而深陷在痛苦中。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里,如何才能活得快乐?我个人觉得禅修是很好的方法,念咒也有不共的力量,串习佛教的空性见也不失为良策——通过观修空性可以认识心的本体,那时痛苦自会冰消瓦解。

在一些东方寺院,修行人的物质条件很简单,但内心的快乐却远胜一般人,这一点现量可见。在座的老师和学生,你们如果有机会,可以对这些修行人的内心进行研究,这也很有意义。

如今有句话叫“超越舒适区”,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有的人平常只去某家饭店吃饭,而且只吃一种菜,平时只跟一两个朋友来往,不敢接触自己圈子以外的人和事物,而现在他鼓起勇气走出来,到新环境中历练,开启新生活,这就是“超越舒适区”。这也是提高心力的一种方便。

在物质和心灵之中,心灵更为主要,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真正快乐,因此大家有必要关注心灵、提升心灵。

二、如何研究宗教

1.应避免的歧途

1)盲目批判

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遭遇痛苦或者享受快乐时,内在的感受没有多大差别,但东西方的文化却不尽相同——东方文化讲求上进,西方文化强调批判。如今中国汉地、藏地的很多学生来到西方读书,再回家乡时,他们往往对上上下下充满不满,性格也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我认识的一些中国父母想把孩子送到西方,但是又怕孩子到了那里就把传统文化和道德全部抛弃,不再孝顺父母、尊重老师,“这么聪明的孩子,如果去西方学习,回来后对家乡的寺院和传统进行批判,会不会有大麻烦?”很多人有这种顾虑。

与此不同,一些西方人把孩子送到藏地寺院或学校学习,这些孩子的心态发生很大改变,变得遵规守纪了。

如今在全球教育领域,西方教育可以说是领头羊,尤其美式教育,被很多国家所推崇。一方面,西方的教育模式确实有可取之处,比如教材中编入动物故事,这在以往的汉语教材中不多见。不过,随着西方教育的盛行,批判主义思想也随之泛滥起来。

在美国,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竭尽所能地发表批判的论调。但是作为大学教授或者大学生,你的一句话也许将来会给世界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应该有充分的研究,力求言之有据,不能毫无理由地诋毁或指责。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智慧并未成熟,理解问题有失偏颇,做出的批判也就不一定符合事实。不过要改变这种状况,也非常困难。

在藏地,有些年轻人不是很懂英语,但是懂一些汉语,于是运用有限的汉语模仿西方的观点,对于传统习俗和佛教信仰横加指责和挑剔。其实如果运用智慧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说法不符合真相。

当然,批判主义也并非一无是处,历史上人类也曾借助这种方法推出新思想,淘汰迷信的观念。但是如今有些人对于藏传佛教的伏藏法、清净观,以及其他大乘法门,从各个方面进行批判,说某个伏藏法是假的,说某部大乘经并非佛说。这些批判如果正确,我们也愿意接受,但如果批判者对于藏传佛教知之甚少,只是随心所欲地指责、毁损,那确实不合理,这样不仅对人类没有什么利益,还会带来损害。

2)望文生义

曾经有一名西方博士研究章嘉国师的《正见歌知母》,并以此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主题。《正见歌知母》中有段话说:如今我们中的个别聪明人,耽著坚固成实等法,将朗朗的外境置之一旁,去寻找一个有角的所破,而无障佛母的容颜,从来不曾漂浮过杂染的斑点,不切实际的言辞讲得再多,恐怕本性的老母只会逃离我们的认识。

对于这段教言中“一个有角的所破”,这个西方学生误解为杀害带角的山羊、牛等,于是在论文里写道:章嘉·若必多吉出生于公元1716年,住世到70岁,他的著作中说,那个时代有些年轻人去寻找并杀害了很多动物,章嘉的母亲于心不忍,由此引起家庭不和,他的母亲准备逃弃。

其实《正见歌知母》的那段话是在讲述空性:抉择空性时,如果只是破斥一个“实有”,就会与般若佛母失之交臂。然而个别人的解释已经离题万里。

未来最让人担忧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些老师和学生研究藏传佛教时曲解其义,这会给东西方文化都造成很大损失。

3)不守秘密

昨天在芝加哥大学,我了解到有些教授在研究色拉空行母(也即卫萨空行母)的传记,这部传记很好;珍妮教授也在研究《晋美朗巴自传》,这也非常好。另外,对于其他佛教内容,诸如中观、因明、俱舍、密法总续部等,如果去研究,也很有意义。不过对藏密中的直指引导和修行窍诀,如果想研究,必须首先得到灌顶和引导。

以前西方有的老师看到密续后,认为公开宣说也没什么,于是跟我说:“密续不用保密。”我当时以开玩笑的方式说:“你们一些老师对于家中存款、个人年龄都讳莫如深,那藏密中的甚深法理更应秘而不宣。”

如果密法著作中附有“萨玛雅,密密密”字样,即便是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大家也应谨守秘密,否则可能会导致佛教走向衰落。

一般在藏地也是这样,寻思者和实修者完全不同:寻思者喜欢用分别心思维、辨别,常常驳斥他人;实修者喜欢实际修持,注重培养信心和清净心。这两种人常常发生“碰撞”,实修者非常害怕寻思者,把他们当成鬼一样。

2.用尊重的心去研究

在座的如果要研究宗教,首先要了解这个宗教,学会尊重它的教义和习俗。

有些研究基督教的学者说:“我们研究基督教时,一定要承认上帝存在,否则我们的研究就失去意义了。”伊斯兰教《古兰经》的第二章和第九章中说:对伊斯兰教持有邪见、进行诋毁的人,即使杀害他也无妨。他们的典籍里确实有这种观点。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伊斯兰教的学者对这个教法往往不敢口出冒犯之辞。印度教认为:一个人只要出生在印度,就是印度教徒,而其他人则是异类。所以研究印度教的只能是印度人,其他民族或其他地方的人是不被允许的。藏族有上万人去了印度,但是他们和印度教几乎没有联系,印度教中除了极少数藏人外,其他都是印度人。

不过还是有很多研究者缺乏尊重心,比如一些大学生以宗教为主题撰写论文时: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但他们说“吃猪肉没有罪过”;印度教不吃牛肉,也不杀牛,但他们说“杀牛可以,吃牛肉也无所谓”。这样信口开河不是很好。

希望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以后研究宗教时,应该清楚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教义,并学会尊重其传统,这非常重要。

不仅是研究宗教,如果要学习某个宗教,也需要细致观察和了解。佛陀曾在经典中教诫:不论出家的比丘,还是在家的智者,对于我的教言,都应像冶炼黄金一样,首先仔细观察,如果觉得合理就接受,如果觉得不合理就舍弃,不要因为是佛的教言就恭敬遵从。

以前有位智者说:“通达了义教证、理证的人,与具有经验的瑜伽士,最后观察和修行的密意是一致的。”如果精通了义的教理,同时也有修行的经验,那么在他心中所有意义都不相违。否则,如果认为处处矛盾,到处都是敌人,不仅自己不快乐,对世界也不可能做出什么贡献。

另外,研究宗教的过程中,怀着一种利益全人类的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最后,希望大家常常让心寂静下来,对各种遭遇不要太执著,不要心随境转,而应探寻内心、调伏内心。佛经中说:“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确实如此,如果能把握自心,就能驾驭生活,找到幸福。

现场互动

问:我从小学习藏传佛教,至今已经20多年了,我学习的目的仅仅是想内心平静。如果想让修行有进一步的突破,该如何做?

堪布:虽然修学佛法也能让内心达到平静的状态,但按照大乘佛法的观点,修行人不应只想着自己,而要想到所有众生,要让他们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如果能经常这样发愿,心态会有所不同,修行也会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这样也能让自己越来越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人的痛苦主要是执著自我而致。

也许这跟西方的有些理念不同,不过我执确实是一切痛苦之源,如果能串习利他心,不仅对个人修行有帮助,而且自己的潜力也能最大限度被激发,逐渐就可以给他人带来利益。

问:在演讲的开始,您提到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现在成千上万的学生跟随您学习藏传佛教,他们为什么愿意将现代科技舍置一边,而去学习佛法?

堪布:学习佛法,并不等于舍弃现代科技。以我们佛学院为例,那里的修行人也学习电脑、网络等技术,我自己也采取网络直播的方式传法,也有Facebook和Twitter等。

不过作为修行人,虽然学习和利用科技,但并不盲目崇拜科技,因为科技无法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放眼这个时代,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但人心却越来越混乱、痛苦。这种情况下,只有从佛法中汲取营养,才能慢慢找回心灵的快乐。

问:我是一名在读博士生,学的是肝硬化专业,这个专业常常需要做动物实验,但我也是一名佛教徒,所以每次做实验都非常痛苦。我是否应该换个专业?

堪布:是否换专业,还是你自己用智慧抉择。不过杀害众生确实有恶业,如果无法换专业,就最好常常忏悔,多念一些咒语等;如果你觉得换专业更合适,这样也是可以的。

问:佛教能给每个人带来快乐吗?

堪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业感,因此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不尽相同。以地位为例,有的人拥有了地位乐不可支,而有的人获得高位也闷闷不乐;财富也是同样,有的人有了钱财就笑逐颜开,而有的人得到很多钱也无动于衷。

与此类似,不同的人对佛教的感受也不同,要求佛教给所有人带来快乐,也有一定困难。不过,大多数人可以从佛教中得到快乐。比如在中国汉地,很多年轻人承受着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常常苦不堪言,甚至想要自杀;他们如果能学习佛法,心胸就会变得开阔,心态也会变得放松,可以淡定地面对很多事。这一点并非口上说说,的确有很多人通过学习佛法而受益,这其中有东方人,也有西方人。

因此,我觉得佛教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

问:照顾正在感受痛苦的人时,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被他们的痛苦影响?

堪布: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有时也会产生一些痛苦,但大乘佛法里有一种自他交换的修法——将自己的快乐给予别人,同时代受别人的痛苦,如果能这样修持,不仅自己没有痛苦,也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别人的痛苦。一般而言,如果具有大悲心,那么帮助他人时很少会产生痛苦的。

问:实际上我正在照顾我的父亲,他病得很重,心情也不好。我已经很尽力想让他的身体好一些,但他的状况并没有好转,这时我会感觉很痛苦,没办法高兴起来。相信很多人也有类似的体会。

堪布: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是轮回的自然规律。所以面对亲人生病,你不用过于难过,主要还是尽力照顾他,如果没去照顾,只是兀自痛苦,对亲人也没什么帮助。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可以将所有痛苦转为道用。因为痛苦的本性就是菩提。

问: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如今印度原有的佛教几乎消失了,佛教还有可能在印度复兴吗?

堪布:佛教确实起源于印度,并传播到世界很多地方。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境内的佛教因为种种原因被破坏了,如今印度的佛教是其他地方传播过去的,以藏传佛教为主,还有斯里兰卡佛教(南传佛教),以及汉传佛教(北传佛教)。

虽然印度本有的佛教近乎销声匿迹,但是我相信藏传、南传以及北传佛教,未来会在印度兴盛起来。

问:我是一名理疗师,有些人认为理疗只跟身体有关,其实根据我多年的经验,与其说是理疗身体,不如说更多的是抚慰心灵。所以,从事这个行业也是一种持续的修行,是这样吗?

堪布:理疗师属于医生的一种。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医生这种职业很有意义,可以帮助很多众生。

今天这里有不同职业的人,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也不论你是否是佛教徒,你的工作最好能帮助众生,即便不能这样,也至少不要伤害众生。帮助别人的就是佛法,伤害别人的则是非法。

一般西方社会比较倡导“自我中心”的理念,这跟佛教思想有所不同。当然,从某个角度而言,“自我中心”也有必要,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重视,也就不可能帮助别人。不过在利益自己的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将利他放在心上,自己也会获得很大利益。

总之,不论从事什么职业,能够帮助到众生是最重要的。希望你也将这种理念不断运用在你的工作中,这对你和你的病人都有利益。

问:学习佛法能靠自学吗?还是最好依止一位上师?

堪布:你的问题很好。在世间,读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不论处在哪个学习阶段,不依靠老师,只是自己看书,都不可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是一种规律。再比如行医、开车等等,最初如果离开老师的指点,也无法入门。

跟世间知识相比,佛法更为深奥广博,尤其需要善知识的指导,如果仅仅自己看看书,也许只能了知皮毛,比如现在很多佛教研究者,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常常停留于字面,没有深入甚深层面。

显宗中的了义、不了义,秘密、意趣,密宗里的六边四理等等,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很难真实理解;尤其修行方面的引导和窍诀,离开了善知识的讲解,更是无法契入。即便是研究佛教,如果能依止一位具有传承的善知识,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