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2博茨瓦纳大学【物质主义时代的佛教观】演讲&问答


第166场

博茨瓦纳大学

University of Botswana

博茨瓦纳·哈博罗内

2018 / 10 / 2

物质主义时代的佛教观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in the Era of Materialism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很荣幸能代表神学和宗教研究系致欢迎辞。今天我们齐聚一堂,聆听索达吉堪布的演讲,欢迎并感谢各位的出席!下面,有请马索伯博士为我们进一步介绍索达吉堪布!

布兰·马索伯博士: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佛教演讲!我叫布兰·马索伯,接下来由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堪布。索达吉堪布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位伟大上师。藏语“堪布”的意思是教授,“仁波切”是堪布的另一个称呼。近些年来,堪布在全球上百所大学进行了演讲,与大众分享了他的智慧、佛法和佛陀的教言,其中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莱索托大学、开普敦大学、纳米比亚大学、马拉维多马西教育学院、斯威士兰大学等。

很荣幸,今天堪布能做客我校。众所周知,现在的世界充斥着贪腐等各种问题,人与人之间因贪婪而互相残害,没有宽容,没有慈悲。所以,我们非常期待堪布接下来的演讲——有关佛教对物质主义的看法。

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欢迎仁波切的到来!愿三宝保佑您!

首先,感谢宗教系的老师请我过来讲课。我以前没有到过博茨瓦纳,只通过各种资料了解过,也听别人介绍过。听说这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带有小康社会的味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非洲国家。有因缘来到这里,我充满感激,也非常开心。

非洲的贫富差距

这次我从香港出发来到非洲,一共安排了15天的行程。今天是最后一天,也是最后一站,也是我讲的最后一节课。在这半个月里,我去过孤儿院,到过几所大学,走了几家监狱,还去了一些部落,跟各个不同的群体都做了交流。总体而言,这次的行程非常放松,包容性也比较大——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

而我去过的这些地方,贫富差距非常明显。为此,我心里极不平静,很长时间都恢复不过来。在马拉维,很多地方连水都没得喝,孩子们上不起学,生了病也没法去医院——好多地方都没有医院。看到这样的现状,我特别特别难受。

前两天在开普敦和约翰内斯堡,有人请我吃饭。都是在海边,吃得非常丰盛。一边吃,我心里一边想:这样的一顿饭,对马拉维的贫民而言,这辈子不要说真正吃上,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太可能……

虽然我们共同拥有广阔的蓝天和广袤的大地,但是大家的贫富差距却如此之大。不要说全世界,光是非洲的几个国家之间,差距就这么明显。这真的非常让人难过。

世界的贫富差距

那么,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和过去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1.82%的财富,在1%的人手里

我曾看过这样的资料:大概是在20世纪初,一位意大利经济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著名的“80/20定律”。这个规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在经济领域则是指全球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世界的经济分配从来就是不均衡的。而如今,这种分化趋势越来越令人感到悲观。

乐施会是一家国际慈善组织,由英国、美国等14个成员联合运作。这个慈善机构不分宗教,不分国家,不分肤色和政治差别,一心一意帮助世界上的穷人。我今年初看到过他们的一份报告:2017年,全球82%的财富流到了1%的人手里,有50%的人基本上颗粒无收。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经济层次相当低下,甚至连上层人的千分之一都不到,世界经济命脉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

现在全球的某些状况真的不太乐观。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甚至各个小地方,有能力、有智慧、有资源的人,都在竭力垄断经济命脉,牢牢掌控各种资源。照这样发展下去,穷人只会越来越穷,富人则会越来越富。

这个报道还说,2017年全球每两天就产生一个亿万富翁,而普通人的收入每年只增长2%。全球就这么一点资源,都被富人垄断了,穷人真的很难翻身。

我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学经济的专业人士——我的专业是佛学,但我对经济、科学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信息以及发展动态都比较关心。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未来的时代,绝大多数普通人将活得非常艰难,而极少数富人会过得越来越奢侈。

过多的财富会导致道德败坏,富人们尽管生活奢华,心态却不一定健康,不一定快乐。而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管理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富豪们大都会得到本国政府合理或不合理的很多支持。这种现象让贫穷者心里产生各种恐惧和不安全感,甚至对富人群体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所以将来的世界,各种社会问题可能会不断出现,社会稳定将很成问题。

2.稀缺资源——乐善好施的富人

这些拥有大量财富的人,虽然自己付出了勤奋和努力,加上前世所造善业的因缘,即生现前了巨大的福报,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大多数还是以狂妄自大、贪得无厌的手段,将众多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些人对所有的竞争对手都非常残酷:小一点的,彻底摧毁;大一点的,收购吞并。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自己以外,不愿意其他任何人成功。这些大企业和大财团的运作方式,不论东方西方,都是如此。这一点,人们非常关注,可以说有目共睹。

这些世界级的大富翁们,如果能有一点佛教的慈悲观和平等观,把自己手中的财富稍微分配一些给周围的穷苦人,我们“地球村”里的70亿人都可以过上快乐的生活,因为地球给人类提供的生存资源是完全足够的。

可实际上,这些既富且贵的人只关心自己和亲朋好友,基本上不关注其他人的生存状态。虽然个别富翁因为各种原因也做了一些慈善,比如建了一些福利医院和福利学校,但这些支出相对于他个人的总财产而言,万分之一都不到。

其实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提倡布施,并乐于布施,因为布施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非常有利。所以,当我有机会遇到这些富翁的时候,总会建议他们多做布施。

我会真诚地告诉他们:“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充满无常。现在你的手里虽然有大量财富,一旦你离开世间,连一分一厘都带不走。所以,最好趁现在还有权处理,尽量把它们分配给有缘的人。否则,你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罪人。”虽然经常给他们讲这些道理,但据我观察,他们几乎不会考虑我的建议。

这些大老板、大富翁们,舍不得把自己的财产布施给有需要的人,却时常来问我:“您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做?”我一个出家人,生活非常简单,能有什么事情需要他们做呢?有时想一想,真的很颠倒!

我曾看过一份世界富豪排行榜,上面列出了全世界最富裕的8个人的财富。这8个人里,有微软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 1955-),财产750亿美元;“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 1930-),财产有608亿美元;还有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Jeff Bezos, 1964-),Facebook的创始者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1984-)以及甲骨文的创始人埃利森(Larry Ellison, 1944-),等等。8个富豪中,有6个是美国人,2个是其他国家的。

乐施会根据这个排行榜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人的财富加起来,等于世界上36亿贫穷者的财富总数。8个人的财富相当于全球一半的人共有的财富,这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整个非洲一共才54个国家、十多亿人!

不过,事情也好像变得简单了:只要这区区的8个人,把自己的资产分一部分给世间的贫穷者,全人类就可以过上非常幸福的生活。可惜,事实让我们有点失望,因为事情没那么简单。

3.自私与冷漠

我们处在一个极不公平的时代。富裕的人,财富多得没法安排——自己享受不了,也发挥不了什么社会作用,只由他个人掌控而已;而艰难的人需要钱,却怎么努力也得不到,活得特别辛苦。

我以前去马拉维和纳米比亚的时候,那里很多地方特别贫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这次我又特意来到非洲,也特意去了一些孤儿院。我在非洲这片土地上,深深感到财富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金钱,所谓的艺术、宗教、文化,所谓的价值观、审美观,都根本无从说起。然而,钱从哪里来?在这样的财富格局下,很多人的贫穷已经变成一种很难突破的状态。

尽管我们有不同的肤色,也有不同的价值观,但总体看来还是相同的——都属于人类。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拥有大体相当的生存资源和生活水平才对。可实际上呢,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命运都完全不同,甚至差异巨大。

佛教认为,世界的不公平源于人们各自的业力不同——其他宗教可能有另外的说法。那所有这些全部是由业力造成的吗?也不是。现在世界的贫富悬殊也好,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也好,最关键、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类过于自私自利,二是不愿意关注他人的痛苦。

换句话说,人们太强调自我主义,导致除了自己和家人以外,其他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是源于对自己的执著和对他人的冷漠。

追溯历史根源:西方人的弯路

1.错误的幸福灯塔:物质主义

我喜欢看一些历史书。几百年前的人类,虽然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技,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的资源和财富,但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自由自在地生存着。历史上交通和科技的不发达,反而给人类的合理生存提供了保障。

然而,14世纪以来,西方的新思想逐渐打破了这个保障。七八百年前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其实就是一个幌子,表面上好看、动听,“地球人”都已全盘接受,实际上却是人类心灵走向衰毁的根源。东方的神秘主义虽然对人的内心真正有帮助,却抵挡不了物质主义的诱惑和冲击。

科学主义以物竞天择的达尔文精神为主,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久存于心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全部抹杀。离开了心灵的宁静,人们的目光便唯一专注于物质财富。正是这样的价值观导致世界走向分裂和冲突。人类和平如今已是危机四伏,动荡飘摇。稍懂历史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和现实。

消费主义让大多数西方人认为拥有金钱和物质才是完美的幸福,而西方科技的发展为他们抢夺各种资源和财富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从14世纪开始,人们就在这条路上奔跑,而且越来越疯狂,一直到今天。

我这样回顾和剖析历史,有些人可能不太愿意听。前一段时间我去了开普敦大学。这所大学里本来有很多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但在2015年的学生运动中,很多都被毁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学生们不愿意面对过去的历史……

然而,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历史来反省现在,思考未来。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很多血腥故事,尤其是近几百年来频频发生、规模巨大的冲突与战争,都是因为我们过多地依赖了物质。

2.电影世界的控诉:血与泪

我以前看过一部非洲的电影,名叫《血钻》(Blood Diamond)。这部电影讲述的事情很有代表性:有一个非洲小国,象牙、石油、黄金、钻石等资源非常丰富。然而,战争却染红了这片土地,因为强大的西方同类需要物质财富。为了抢夺钻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充满阴谋与争斗……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想获得幸福,遗憾的是,却错误地将幸福定义为金钱和财富。为了这样的“幸福”,人们不断地抢占弱小国家的财富,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大家都只希望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拥有更多财富,以便子孙后代都过得幸福,却不把别人的感受、别人的贫穷和别人的痛苦当一回事。

其实,不管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在这个地球上都只有生存权,只有享用权,没有霸占的权利。前一段时间我在开普敦天体科学馆了解到:人类现在所能观察到的星球有无数个,包括行星和恒星。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其他任何星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迹象。离我们最近的月球,上面连一滴水也没有。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只有一个,那就是地球。

这个唯一的地球,应该属于所有的生命。我们需要生存,动物也需要生存。西方人需要生存,东方人也需要生存。东南西北,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要在这个星球上出生,在这个星球上成长、生活,最后从这个星球离开人世。

地球上的生存资源是所有众生共同拥有的,任何一分子想要抢占、独霸,都不可以。不管是哪一个国家,不管它有多么强大,都没有这个权利。

3.现实世界的行动:战争与掠夺

可是,几个世纪以来,很多没有同情心的人却肆意抢占人类共有的资源……这是非常令人悲伤的事情。

我经常去世界各个国家。到了加拿大和美国,印第安人曾在这片土地上被欧洲人赶走、杀掉;到了澳洲和新西兰,那里的土著居民被西方人全部杀光;到了非洲大陆,也是如此——非洲的历史,你们应该非常清楚;在亚洲的很多地方,也充斥着人类内部的战争和冲突,血腥的历史不断重演……

所以,不管我去到哪里,心情都非常复杂。一方面,对最早的古人十分钦佩,因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勤劳和智慧;另一方面,为后来的西方殖民者感到悲哀,因为他们受欲望的驱使,用血腥的手段去控制其他国家和民族。

发生在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达3000万人左右,参战者约15亿——具体数据有不同的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有5500万到6000万人,伤者约1.3亿,参战者约有20亿。如此巨大的伤亡数字,真的令人触目惊心。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战争?为什么?无非是有人想要抢占别人的领土。极少数人的贪婪和愤怒,让如此多的众生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历史上发生的贩卖黑人也是如此。大概从1441年开始,很多非洲人就被欧洲人当作奴隶买卖。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了一个统计,在欧洲人贩卖黑人的400年时间里,整个非洲的死亡人数是2亿1000万——也有说1个多亿的。虽然具体数字说法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有1到2亿的黑人死去。这也是由人类的欲望和贪婪所导致的。

我在这里提起这些事情,列出这些数据,并不是为了表达心中的仇恨。曼德拉从监狱出来的时候,都不恨折磨他的狱警们,我作为一个佛教的出家人,更不会仇恨这些人。

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回顾这些历史,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是由三种烦恼导致的:要么是欲望,要么是愤怒,要么是愚痴。这三种烦恼在佛教里叫做贪嗔痴三毒。也就是说,贪嗔痴三毒让人类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不好看的脚印。

佛教的幸福观:快乐由心

刚才讲了过去发生的许多事情,视野可能拓展得有点宽了。下面我就从一个佛教徒的角度,以佛教思想来分析一下,物质时代的人类应该如何获取真正的幸福。

佛教认为,人的快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感官的快乐,一个是心灵的快乐,而痛苦也分为感官的痛苦和心灵的痛苦。层次比较高的人会更多地感受内心的痛苦,层次一般的普通人则多关注身体上的痛苦。

身体上的痛苦可以依靠感官的快乐来对治。当一个人听到好听的声音,看到美好的事物,品尝到可口的美食,或者身体接触到柔软舒适的东西,他会觉得非常快乐,身体上原有的痛苦当下就可以遣除或减轻。

而内心的痛苦可以通过禅修,或通过宗教方法认识自己的内心来压服或遣除。一旦认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有的痛苦都会消失,唯一只感受快乐。

感官上的痛苦,人类跟动物是相同的。动物的身体被刀割的时候,也会非常痛苦;当它看到不悦意的伙伴,也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但意识或心灵的痛苦,人类跟动物则完全不同。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和一个即将被杀的动物,二者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判死刑的人心里会有恐惧,害怕马上被杀掉;而一些待宰的动物根本不知道害怕,只有当利刀宰割它的身体时,它才会产生感官的痛苦。

有些人只关注金钱和物质带来的感官快乐,这种想法实际上跟动物差别不大——这话说得也许有点过激,但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享受内心的快乐,只能把所有的幸福寄托于外在的财富和物质,这跟动物的想法真的没多大差别。

动物因为非常愚痴,所以有时候做的事情有可原。比如有些猛兽只吃异类动物的肉,除此之外不会吃其他任何东西,如果找不到这类食物,它就会饿死。而人类如果不杀害动物或者自己的同类,还可以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在动物界,杀害异类的情况比较多,杀害同类的比较少见。可是人类呢,为了抢夺资源和金钱,杀害了无数的同类,有时甚至连自己的亲朋好友都不放过。因为财富而遭到杀害的现象,在人类身上发生得太多太多。这真的很不美好,很令人遗憾。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最重要的是这一颗心。来自心灵的苦乐会影响感官对苦乐的感受,使苦更“苦”、乐更“乐”,或者令苦变得“不苦”、乐变得“不乐”。所以佛教认为,真正的快乐,只在我们的内心。学会调伏自己的心,让这颗心自己去遣除痛苦,寻找快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佛教的财富观:走中道

佛教的财富观强调中道,不会堕于富裕奢华,也不会堕于贫寒困顿,因为这两个“边”对正常生活都有影响。佛教对财富本身并没有不好的看法,但特别警惕过于贪著财富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祸害。

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太贫穷,经常感受饥饿、寒冷,搞得身心疲惫,苦恼不堪,就没办法正常生活;如果太富裕,占有很多不合理的财富,欲望会越来越大,很多行为也会变得非常不如法。这两种情况,都会让我们远离快乐。所以,佛教特别赞叹中道的财富观。这跟基督教的某些财富观比较接近。

而且,佛陀要求弟子们合理分配拥有的财富:一部分自己享用;一部分保存,以备饥荒或者有其他需要时使用;一部分布施给可怜的乞丐或有需要的人;还有一部分拿来供养思想境界比较高的上层人物——类似于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这样的财富观在《阿含经》《涅槃经》等相关的佛经中,都有非常清楚的阐述。

很多人认为,佛教提倡苦行,为什么有的佛教徒不过苦行的生活?对于这个问题,佛教在《毗奈耶经》中说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没有贪欲心,也没有付出特别大的勤作与痛苦的代价,那他即使住着非常好的房子,穿着特别好的衣服,享用各种美味佳肴,也是可以的,因为不会形成罪业。

当然,也有个别佛教徒认为财富对自己的修行没什么帮助,愿意过苦行僧的生活,愿意以苦行的方式来修行,这也是佛教开许的。

不过佛教徒每天做早晚功课的时候,都会发愿:不要转生到太富裕的家庭,也不要转生到太贫穷的家庭,而要转生到中等的家庭,以保证将来可以如理如法地修行。我自己每天念诵的功课当中,也有“不生富贵家,不生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的发愿文。这是我们对待财富和修行的一种态度。

佛教的知足观:不被欲望所牵

佛教最看重的是心灵的自由和快乐,不会将幸福完全建立在外在的财富上。因为建立在财富上的快乐非常不稳定,当你有钱的时候,也许快乐——实际上,真正有钱的时候,也不能保证天天快乐、时时快乐,而一旦没钱了,就很难快乐起来。相反,幸福的“脚”如果落在内心,即使财富不多,也依然可以享受快乐的生活。

佛陀接近涅槃的时候,给弟子们留下最后的教言,叫做《佛遗教经》。这部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意思是,欲望少的人,内心会时时处于坦然的状态,没有担忧,没有恐惧……知足的人,即使身体躺卧在地上,心里也可以很快乐。这样一种境界,可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追求。

如果自身没有这样的境界,也不努力追求这样的境界,却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外境,要么是金钱,要么是伴侣,要么是房子、车子,那可能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即便达到了期望的目标,心里很快又会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欲望是永远也填不满的坑,只要这颗心被欲望所牵,就不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西方人的醒悟

其实这样的道理,西方的很多学者现在已经慢慢认识到了。美国有一位历史学家,叫达林,多年来一直研究“幸福”,后来写了一本这方面的专著,叫《幸福的历史》。他在书末总结的时候说:人类再怎么追求,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我觉得,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所有的幸福都不存在,而是说,依靠物质得到的所谓“永恒的幸福”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确是这样,不管人们如何追求物质,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阿非利加和藏地的人,因为经济发展得比较慢,目前可能还没有把幸福完全寄托在物质上。西方人最初不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错误地认为拥有金钱就拥有一切,所以几百年来,发动了各种战争,对许多古老的人类文明和文化做了各种反人类、反道德的事情。直到今天,他们才醒悟过来:幸福的宝藏,只能在自己的内心去挖掘。而内心的幸福方法,也许只有在宗教中可以找到。

在北欧,包括瑞典、瑞士等很多国家,医疗条件、社会保险以及各种社会福利制度非常完善,几乎所有人都过着衣食无虞的生活。然而,这些国家得抑郁症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多。

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现在美国的经济不行——以前美国经济好的时候,人们的幸福指数随着经济指数的上升,反而越来越下降。当代西方的种种社会问题,让西方人逐渐意识到:物质主义的幸福观完全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现在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真正的幸福到底在哪里?

让心灵的钻石,照亮幸福的路

最后我总结一下今天的演讲。一方面,我们可以享受感官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要懂得追寻内心的快乐。当你通过某种方法观照自己的心,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你会发现,真正的快乐原来就在自己的心里!

内心要得到真正的满足或者幸福,可能需要宗教的指引。你们这里有基督教,有佛教,还有其他宗教,非常方便。通过宗教的方式找到内心的幸福,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幸福之道。

大家可以通过对比,选择自己最有信心的宗教。每一个宗教都有认识真相的方法和窍诀,而且这些窍诀都非常理性,并非迷信。我们在物质上、科技上或文化上得不到的幸福,依靠宗教的理性智慧和窍诀,也许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

听说你们这里的钻石资源非常丰富,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钻石都产自你们国家。其实,找到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富翁,这是再多钻石也比不上的;相反,如果没有找到内心的快乐,即使拥有无数钻石,也可能依然贫穷。

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内心的钻石——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和幸福!

现场互动

问:怎样才能克服愤怒的情绪,从而获得快乐呢?愤怒的原因,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如此富有,如此快乐,而自己却很穷——一个穷人怎么快乐呢?

堪布:对别人的富有和快乐感到愤怒,好像没有什么用。

由于教育的原因、腐败的原因,以及不良财富观的影响,现在很多人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都有怨气。但是,任何一种负面的怨气或愤怒,都不能给我们带来理想的结果。以理性的思维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可能才是最好的。

现在有些人因为贫穷,不管做什么事,空间都很小,很难成功,而有些人虽然没什么能力,但由于资源丰富,轻易就成功了。这不只是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地区存在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而且,将来这种趋势还会越来越明显。解决这样的共性问题,更需要理性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愤怒。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们自己也要学会慈悲,对他人多一点关心与同情。比如说,我虽然不是特别富裕,但一定还有比我更穷的人。在这些人的眼里,我的很多行为会不会也非常过分?要经常反思自己。

前段时间,我在马拉维喝了一瓶汽水,喝完以后,瓶子里还剩一点点,很多孩子都跑过来抢。后来,一个身材比较高、力气比较大的孩子抢到了。其他孩子都特别恨他,但也没办法,因为身体和力气都比他弱,抢不过他。

对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需要客观地进行分析。我们目前拥有的这些东西,在这个国家或其他地方的其他身份的人看来,可能也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才能得出全面而客观的结论。

问: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不平等,权力的滥用与不公正在撕裂人类社会。我们是该继续睡在地板上,一边自我满足一边沮丧呢,还是奋起反抗?

堪布:你提的问题很好。在我去过的很多地方,上至国家高层,下至平民百姓,人与人之间都有很多不满的情绪。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也许就会有复杂的人际矛盾或者不满情绪。

严重的贪婪或腐败问题,时候到了,肯定会溢出来,大白于天下。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不管在哪个地方,都是如此。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是该乖乖地等着水落石出的那一天呢,还是主动出击,争取自己的权利?这需要用智慧观察。如果自己的实力超过对方,而且的确发现了问题,当然可以站起来对抗,但如果对方的实力非常强大,你根本无法反抗,那只能认输。

佛教有一个观点:在别人手下做事,就一定要听人家的话。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你的能力超过对方,那怎么样做都可以,只要不造成伤害就行。

社会的不公平不是现在才有的,在人类历史上,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所以不要愤怒,一切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而定。佛教认为“自由是快乐,他控是痛苦”。虽然天底下有很多事情让我们不能接受,让我们觉得不乐观,但至少我们的身心是自由的,可以说自己的语言,可以过自己的生活,可以有自己的空间。这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问:当代很多人对性取向问题缺乏正确的认知,我的很多同事都支持同性恋合法化。佛教是如何看待此类问题的?

堪布:对同性的贪执属于贪心的一种。佛教对此没有特别否定,也没有特别肯定。

人类的贪心是各种各样的,这在佛经里有明确的记载:有些人贪著与自己年纪相仿的人,有些贪著年龄比自己大的人,有些贪著年龄比自己小的人,有些只贪著年轻人;还有些贪著同性——刚才说的是异性;甚至还有一些人贪著动物——对动物产生贪心……这些情况,早在2560多年前,佛教就已经清楚地描述了。

这几年来,仍有很多国家对同性恋非常排斥——历史上甚至有因此而判死刑的,只有少部分国家特别支持,目前好像只有26个国家承认同性恋合法。以前,同性恋在澳大利亚是非法的,而他的邻居新西兰则认为是合法的,如今在这两个国家都已经合法化。总体看来,同性恋的合法地位正逐渐得到更多国家的承认。

佛经里讲,有些人喜欢年轻人,有些人喜欢老年人,这让我想起中国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前些年,他已经82岁了,却娶了一个28岁的姑娘——现在他应该有90多岁了。28岁,82岁——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我经常会想起来。他和妻子,一个喜欢比自己年轻的,另一个喜欢年老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家庭,也都比较特别。

我1993年去美国的时候,一位男士带来另一位男士,向我介绍道:“这是我的男朋友。”当时我刚去西方,简直太惊讶了。后来慢慢接触得多了,现在不仅是所谓的“男朋友”,即便他把这个同性的“丈夫”带来,我也能平静地接受。这可能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总之,人类社会总会有各种超越传统和想象的事情发生,同性恋只是其中的一种。佛经对此早有说法:既不排斥,也不赞叹,跟其他贪欲是相等的。

布兰·马索伯博士:

提问环节到此为止。大家再次将掌声送给堪布,好吗?非常感谢您,堪布!今天确实收获颇多。

在最后,我想重申知足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没有哪个社会能避免问题。比如,博茨瓦纳被公认为和平的国度,也被认为是非洲最好的国家之一,但据另一项国际研究表明,博茨瓦纳同时是非洲国民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结果十分意外。

虽然我们很富有,但正如仁波切所说,社会依然存在很多不平等,比如钻石的分配等。尽管这样,我还是选择相信博茨瓦纳。因为很多事情我们分辨不清,而且我们似乎也没有办法,甚至没有反抗的力量来改变现状。根据仁波切的建议,我们应该对现状知足,因为目前我们改变不了现状。

但如果可以,我们也需要尽一切办法去改变现状。因为当我去马拉维的时候——堪布刚刚也提到了马拉维,那是一个极其贫穷的国家,我惊讶地发现,那里的人居然非常平和,并不奸诈,也不贪婪——他们不会觊觎你的手机。他们宁可坦率地向你索要,也不会偷你的任何东西。

而我们有钻石,是富有的国度,被公认为是好的国度,可是一踏出房门,不安感随之而来。因为人们都很贪婪,什么都想据为己有。太多的物质主义和竞争主义滋生了这种贪婪。此外,还有诸多问题,但这里不多说。

所以,我不相信任何能快速解决不平等的办法。因此,堪布的话语是我们的福音,我们要将这些话放在心里。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