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6.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坐禅的正确方法】

第52场

美国乔治城大学

Georgetown University

美国·华盛顿

2013 / 4 / 5

坐禅的正确方法

The Way of Meditation

今天能够来到这所大学,与师生们一起交流佛法,我感到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我从小就对文化、知识很感兴趣,你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对此应该也比较有兴趣。虽然相对来说,你们的年龄比较小,我较为年长,但今天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相较于其他环境,我更喜欢有文化氛围的地方,所以很高兴能来到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

培养对佛教兴趣的必要性

无论打坐还是禅修,首先要了解佛法中所讲的“暇满难得”——获得人身非常困难,需要具足许多因缘,尤其是要获得诸根具足、值遇正法的人身,则更加困难。若想进一步好好修持,也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散乱的因有很多很多,正因为这样,喜欢佛教的人也比较少。

在我看来,无论大家是否皈依佛教,培养对佛教的兴趣、研究佛教,都非常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通过科学或其他学科,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佛教的解决方式更为直接、有效。比如,生病的时候,佛法可以给我们带来慰藉;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天,心中所生的恐惧也可以被佛法遣除。除此之外,佛教还能解决许多其他问题,比如家庭成员、夫妻之间的矛盾,或者难以获得财富的痛苦等等——这些痛苦对于佛教徒来说,都可以通过修行来对治。

上师之恩无与伦比

父母和传授知识的老师,对我来说都很有恩德——没有父母就没有我;没有传授知识的老师,就无法获得世间的知识。但谁的恩德最大呢?是为我传授佛法的上师。上师对我的恩德是无与伦比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没有什么比佛法更有价值。我去过很多地方,获得了很多人的尊敬,也有机会得到很多财富,但我并不认为它们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那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呢?我认为,今生来世值遇佛法,才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因此,为我们传授佛法的上师是最具恩德的。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还健在,父亲去世的时候,我的确很伤心,但并没有流泪,也不会经常感到悲伤。我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已经圆寂十年了,但我还是会经常忆念他,独自一人时常常流泪。

我第一次来美国的时候,去过好几个创巴仁波切的佛教中心。虽然当时创巴仁波切已经圆寂了,但他的弟子一提到他的名字,忆念起他的恩德,仍然会泪流满面……可以感受到,这些美国弟子对上师具有稳固的信心,这一方面是因为佛法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源于对上师恩德的忆念。而一般世间人不会这样,比如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尽管他们也有很多老师,但在他们当中,一提起老师的名字便流泪的人,却少之又少,可以说这样的人在整个世间都很稀有。所以,佛法的力量和上师的加持,对世间不学佛或不承认佛教的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但对于佛法已融入于心的人来说,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座的各位很年轻,对于老师的恩德,还不一定能完全体会,但以后你们就会知道,只有依靠老师的恩德,我们才能做好方方面面的事情——将来肯定会有这样的认识。

学习佛法的两种方式

现今,对于佛法的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学术研究与实修。在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研究历史,比如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件,还有一些是对历史文献本身的研究。对于开展此类研究的学者,我们称其为历史学家,但此类研究并没有超越分别心的境界。另外一种方式,则并非以分别心来研究,而是直接进行实修,以此来了解佛法。

智慧与信心缺一不可

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学习佛法,都需要智慧,否则,对佛教中的历史事件难以理解。因此,智慧应放在首位,此外还需要具备信心。学修佛法,如果没有智慧,则有困于邪见、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智慧很重要;而对佛法没有信心也是不行的,就像一些科学家和不学修佛法的人,不承认禅修的感应,不相信咒语的加持力,他们有着诸如此类的“不相信”与“不承认”,但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信心、信念,没有信念不可能成功。

对大家来说,智慧确实很重要,但我们不仅需要有智慧,更需要有信心。有些大学教授,虽然研究佛法,但没有修行,而实际上,如果没有修持,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因此可以说,在修行佛法时,信心和智慧缺一不可。

禅修开示与引导

修行佛法的方式有很多,其中禅修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而禅修的方式也有很多,其中修持禅定又极为重要。所谓的禅定就是让心平静下来,不被分别念所动摇。我们普通人一般对未来会有很多妄想,见到悦意的对境就生贪心,见到不悦意的对境则生嗔心,还会生起嫉恨、傲慢等许多烦恼,而这些烦恼、分别念对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当抛开所有分别念、令心安住时,便能获得喜悦与宁静,因此,观修对身心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利益。

禅修时,我们的身体应该像佛陀一样,以毗卢七法的坐式来安住。这样的坐式有什么特别的利益呢?科学家们认为,几千年之前的埃及金字塔,它的形状与此坐式十分相似,呈三角形。金字塔中的花草树木可以长时间地存活,不易枯萎,这种现象与金字塔的形状有关,这是很多科学家都认同的。此坐式对身体也有很大的利益,若以此坐式安住,能够增上身心安乐,遣除烦恼妄念——对于这样的特殊力量,很多学者都表示认同。

大家如果有时间,最好早上或晚上,在学校或家里,用一个小时,或者五分钟、十分钟,经常进行禅修,这对我们身心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当然,刚开始禅修就想达到标准的跏趺坐,不起任何妄念,不是那么容易的。至于其中原因,一个是由于身体还不习惯,另一个是因为我们的心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虽然最初会有很多困难,但慢慢地,你的内心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现在确实有很多人,依靠禅修的力量,生起了不一样的觉悟和体验。

那么,禅修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禅修可以使我们的智慧增上,拥有更加平和的心态,甚至可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禅修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助益。例如,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乔布斯,在他的传记里说,由他创新的技术能够在全世界普及,主要归功于禅修。他曾去印度学习佛法,并通过禅修增上了智慧,又依靠智慧开发了许多产品,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如果对这一切追根溯源,其源头可以说是禅修的力量。因此,禅修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禅修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在这里讲的是毗卢七法坐式——双腿金刚跏趺坐,双手结定印,双肩展开稍稍向后,身体坐直,颈部稍稍向前倾,眼睛垂视鼻尖,舌尖轻轻顶上腭。正如前面所讲的,依靠金字塔般的特殊坐式,会让心平静下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身体倾斜或正在行走,是很难做到心平气和的;如果身体姿势正确,心就会平静下来,这是依靠个人感受可以了知的。佛经中也说,除此坐式之外的其他身体姿势,无法让心达到如此平静的状态,而且这种坐式本身也有很大的功德。现在,有很多禅修方法采用的就是毗卢七法坐式,在印度教等宗教的禅修中,也以此坐式安住,可以说这种坐式是最为殊胜的。因此在禅修时,身体姿势要采用毗卢七法坐式,这一点非常重要。

下面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做:毗卢七法坐式有七个要点,首先是盘腿,最好是双盘,单盘、散盘也可以;二是手要像这样结定印,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三是稍微放松双肩,不能太紧绷,也不能太放松;四是要伸直脊柱,背挺直;五是颈部不能太往前,也不能太往后,稍微向前即可;六是眼睛垂视鼻尖;七是舌尖顶上腭——这就是佛陀所宣说的毗卢七法。大家每次禅修的时候,都要尽量做到这七点。有些人眼睛睁得很大,这是不行的;有些人完全闭上眼睛,这也是不行的;要微微睁开双眼,垂视鼻尖。

现在大家坐着不要动,接下来我们讲修心的部分。心的观修方法有很多,第一种方法是什么都不想,当分别念生起的时候,什么都不要去想,如同处于虚空之中,然后慢慢地,所有的分别念都会消失。

其实除了毗卢七法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坐式,是将双手放在膝盖上,不用结定印,其他六个要点与毗卢七法一致——我们称之为心性休息的坐式。现在我们一起放平双手,暂时不要想其他事情,稍微静坐一下,观察自己的心……让我们静坐一会儿。(全体静坐)

禅修的修法有很多种,有一种修法能令心平静下来,不散乱于外境;还有一种修法是反观自心,即以自心观察自心——当内心很痛苦的时候,观察痛苦的本性是什么。举例来说,假如我今天心里不高兴,就可以这样来观察自己的心:比如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颜色,是白色还是红色?有没有形状,是方形还是圆形?是在身体的上部、下部,还是头部里面?又或者是在哪里……真正这样去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所谓的心,就像虚空一样,怎样都无法成立;如果心不成立,那么痛苦也根本无法立足。

这种修法是非常殊胜的,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虽然一开始会觉得心里很痛苦,但这样详细观察之后,就会发现心的本体是不成立的,既然心的本体不成立,那么,所谓由心而生的痛苦也就不成立。任何一位科学家,无论再怎么研究,也无法找到心的本体,所以,佛法里讲“万法皆空”,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这就是万法的实相。

一般而言,让心平静下来是很困难的,但对于经常观修的人来说,应该也不算困难。如果暂时做不到真正的禅修,就先让自己的身体如是安坐,同时口里念诵经咒,这对内心的安乐会有很大提升,比如可以念增长智慧的文殊心咒“嗡阿Ra巴匝纳德”,或者增长悲心的观音心咒“嗡玛尼呗美吽”。念诵之时,痛苦也会渐渐息灭。在藏地,有很多人已经念了数亿遍观音心咒;现在在汉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很多学校的学者,也在念诵观音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等。

咒语是有加持力的,这种力量就像良药本具的疗效,只为医生所知,难以被其他人知晓。对于念修咒语的力量,佛教中有专门的研究,除此之外,佛法中还宣讲了念诵咒语的诸多功德,今天可能时间不够,无法一一宣说。如同吃药可以治愈身体的疾病,念诵咒语也可以息灭内心的痛苦。

等会儿我们一起念些观音心咒,如果能专心念,当然最好;如果不能专心念,也有功德。有传承会更殊胜,所以我先念几个咒语的传承,请大家跟我一起念。首先念的是莲花生大士的心咒,“嗡啊吽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之后是释迦牟尼佛的咒语,“嗡牟尼牟尼吗哈牟尼耶索哈”;接着是增上智慧的文殊心咒,“嗡阿Ra巴匝那德”;还有忏悔业障的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匝儿萨埵吽”;最后是使今生和来世福德增上的观音菩萨心咒,“嗡玛呢巴美吽”,念“嗡玛呢巴美吽”或者“嗡玛呢巴美吽舍”都可以,现在我们一起念观音心咒。(全体念诵)

你们有时间的时候,应该多念这些咒语,这样一来,可以使自己的事业顺利,内心安乐,无有病痛。就像现在有很多养生药,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医生们也是承认的;同样,密咒也有很大的功德,在未来的生活中,多念咒语,修行佛法,是令内心安乐的殊胜方法。

接下来,无论是关于佛法的问题,还是关于修行的问题,大家都可以探讨,如果你觉得我说得不合理,也可以反驳。

现场互动

问:首先感谢您的到来,这是一堂很精彩的开示,很荣幸能邀请您来到这里。我有个关于成功的问题,您刚刚有几次提到了成功,我想知道对于藏传佛教徒来说,成功的定义是什么?这个定义可能会与我们西方人的定义很不一样。我们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是西方人,而在我看来,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就修行而言,什么是成功?

堪布:对于修行的观点,东西方大致是相同的,比如我们都认为,药应该对身体有益,但并不是所有的药都百分之百有益,应该说对症的药对身体是有益的,这是东西方都承认的。同样,念诵咒语和行善,对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助益,当然,这其中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因缘,对于因缘也需要观察。但无论如何,就像对症的药有益于愈病一样,行善、念诵咒语,确实有助于顺利成办任何事情,可以这样去理解。

问:像我这样的人,身体不太灵活,因此以毗卢七法的坐姿进行禅修时,会感觉很不舒服,甚至很痛苦。您有什么其他好的方法或坐姿可以推荐吗?

堪布:无论是谁,无论学什么知识,想一下子就适应是很困难的,所以不管是以毗卢七法坐式安住,还是压伏分别念,最开始都非常困难。但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不断调节自己的身体,毗卢七法也是很容易的。我认识的一些学者,他们起初都反对佛教,但后来通过学习、研究,经过理证、教证的证实,最终都认可了佛教的殊胜性。

修持佛法可以给人体带来殊胜的利益。就顶礼而言,我以前遇到过一个人,他刚开始不愿意顶礼,还说自己不能顶礼;后来,慢慢试着去顶礼,而且于众人中率先完成了十万顶礼。所以说,人与人之间,也有锻炼和不锻炼的差别,如果经常锻炼的话,无论是谁,采用此坐式都不会有很大困难。所以我认为,所谓不能盘腿的人,基本上是没有的。对于身体的坐式,即使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也会有进步,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做得到。

问:在您传授佛法的过程中,您觉得藏族学生与美国学生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堪布:我以前也提到过,藏族人和西方人的性格比较相似,为什么呢?因为藏族人不轻易做出承诺,一旦承诺了就一定会兑现,而且无论如何都会信守承诺。昨天我和一位藏语老师进行交流,她说她认识很多汉族学生,但她觉得汉族人普遍来说比较善变——最初很容易产生认同感,但后来又很容易改变。她教学生们学习藏文,发现很少有汉族学生能坚持学下去,而我看这里的教授们,都能够长期学习和研究藏文。如今在汉族人当中,懂藏文和研究藏文的人非常少,相比之下,西方人就有很多,不但会说藏语,还能阅读藏文。

你的问题是藏族人和西方人之间的区别,其实我觉得两者是比较相似的。藏族人最初不会轻易认同某件事,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倔强、固执;而一部分汉族人,刚开始时好像很容易认同一件事,会表现得很欢喜,但之后变得也比较快。

虽然藏族人和西方人各自的传统、习俗不同,但大多稳重,诚实,正直,有正义感。虽然一些藏族年轻人在去了城市之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一般而言,藏族人的性格跟西方人还是比较相似的。

问:我在打坐的时候,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所以禅修不是很成功。虽然偶尔也会有片刻的安住,能觉察到念头的生起,但在大多数时间里,心还是被各种分别念所占据,比如,“我正在禅修”也是一种分别念。我想请问,您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建议?

堪布: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以个人学修的经验,稍作回答。

我学习佛法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学到很多佛法知识,我感到非常欢喜。但学习佛法不应局限于理论上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实地修行更为重要。在禅修方面,我做得不是很好,我经常在想,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打算去闭关禅修。刚才教授说他在打坐的时候,有时得不到觉受……当然这可能是他的自谦,因为他在讲佛法课程时,所体现出的理论素养很不错,我这样说并不是在恭维他——他对佛法确实有很深入的理解。

关于禅修时生起的细微分别念,密宗的实修法中讲了很多。如果不能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就会存在能取所取的二取分别念,也就是习气。而如果我们用心去观自己的心,每当生起分别念的时候,就会察觉到,就像海水和波浪一样,分别念在生起的当下,就会立即消失——分别念的生与灭是同时的,这在大圆满的教典中也宣说过。禅修开始时,会有粗大分别念以及细微分别念的产生,若进行对比,两者就像陡坡水与江河水一样,而在禅修的最后,犹如无波的大海,分别念的浪花会逐渐平息下来。观察分别念的本性,是息灭细微分别念的不共殊胜之法,长期如此串习,便能逐渐生起禅修的体会。

我手中拿的是《般若摄颂》挂件,里面装有《般若经》。《般若经》中比较简略的是《心经》,稍广一点的是《般若摄颂》。将般若经典戴在自己身上,有很大的功德,对此你们也许承认,也许不承认。即使不承认佩戴有功德,至少《般若摄颂》归摄了佛法的精华,也算是给大家留个纪念。

这是送给本杰明教授的一尊释迦牟尼佛佛像。这尊佛像是我特意做的,里面有殊胜的装藏,经由两万多名僧众开光。

祝大家扎西德勒,愿佛法在未来能够饶益更多的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