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北京大学【透过现象看本质】演讲&问答
第169场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中国·北京
2019 / 6 / 18
透过现象看本质
Looking Beyond the Surface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晚上好!欢迎来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主题演讲现场。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喇荣五明佛学院的高僧大德——索达吉堪布。我相信,大家听完堪布的演讲后一定会收获满满。
接下来,先有请黄富强教授致欢迎辞。
黄教授:
大家好!我现在有点紧张。虽然我是材料化学系的教授,但遇到真正有大智慧的佛学堪布,心里还是有些发虚。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也经常会处于迷茫彷徨之中,然后出现很多问题。更有甚者,还会因为论文等问题而走向极端。现在又到学期末了,在座很多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在此我祝愿同学们学有所成!
本人才疏学浅,多言未必有益。所以,希望堪布老人家能发慈悲心,传授给我们看透人生本质的智慧。
欢迎堪布——
感谢各位的邀请,让我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其实昨天给了我两个题目,一个是老师们提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是同学们提的“减轻压力和开启智慧”,我选择了前者。他们说这个是老师的题目,很多学生不一定想听,但也只能这样了,世事难两全。我刚跟黄教授也讲了,虽然我没有科研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在佛学方面的确花了很多时间,所以我才选了这个题目,希望大家都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一、现象的复杂性
在座各位应该清楚,事物的现象具有复杂性,运用简单的科学研究或佛学推理,实际上很难通过一种表象推断出它的本质,并且往往还会出现差错。比如,火车上有两个人,一个人在玩手机,一个人在看书,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玩手机的人可能在打游戏,看书的人可能在认真学习。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玩手机的人在背英语单词,看书的人正在看令人散乱的文章。
要知道,表面现象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例如,有的人看起来非常富裕,但实际上他特别穷;而有的人看起来非常穷,但实际上他特别富裕。又或者,有的人看起来修行很好,威仪寂静,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如法;而有的人看起来疯疯癫癫,行为不太如法,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有着超凡境界。
如果想要洞察事物的本质,需要用智慧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否则单看某一现象,实际上很难推测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因为现象不仅具有复杂性,还具有多样性。当我们以不同专业眼光去看同一种现象时,它既可以是物理现象,也可以是宗教、哲学和社会现象。所以,如果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最好是多学一些知识,这有利于我们更加透彻地解读现象。
二、扩展知识领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会犯一种毛病:佛教徒往往更专注在佛法方面,而科研人员一辈子都专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虽然都很有智慧,称得上是权威专家,可一旦遇到超出所学范畴的问题时,可能就会感到迷茫。
就我个人而言,其实也有这种感觉。出家的前十几年里,我一心一意地研究显密佛法,其他世间知识一律不学。但后来我意识到,这种学习方法有些欠妥。虽然以佛学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的真相,我可能看得比较准,分析得比较透彻,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复杂的表面现象,需要多维度的分析。在这个时候,我就不知从何下手了。
所以,在后来的二十年里,除了佛学以外,我还学习了很多世间知识。有些佛教徒可能认为,这些根本没必要去学,但我觉得恰恰相反,在学习、探索、思考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对我的佛学研究和修行也有很大帮助。
我们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所以单从某一个角度去分析的话,很难看到万法的本质。当然,作为科研工作者,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潜心做研究,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而傲慢,认为自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自我感觉很了不起。
大家可以想一下,要是你一辈子都不离开所擅长的领域,那也还好些,如果以后到了必须离开的时候,需要从事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行业,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我有一个朋友,他以前在律师界很有名气,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再做律师,只能另谋生路,可再找一份其他工作谈何容易。
一般来说,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很多人都认为律师和医生这两种职业非常高尚。但也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做不了医生,那所学的专业知识也用不上了,如果其他方面再什么都不会,可能很难找到另一份工作。我们佛教徒也是如此,如果除了闻思修以外,什么都不懂的话,一旦离开了佛学团体,可能在社会上很难立足,与人交往也有一定困难。
我个人非常赞叹在座各位的智慧,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但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些其他知识。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且变化得太快了。现在人们使用的科技设备,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高端,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的烦恼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压力越来越大,痛苦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解决这些人生难题呢?其实佛学的分析方法与你们的科学研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管怎样,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我经常会看查理·芒格的书,他的一些观点对我触动很大。查理·芒格提倡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这样抉择之后,才能真正了知事物的本质。如果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去看待问题,很容易让人陷入狭隘之中,无法展现出真正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查理·芒格已经九十多岁了,但还特别喜欢阅读,他也说自己是个“书虫”。我个人觉得,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习。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上下功夫,空闲时还要多学习一下其他知识。这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心力提升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所以,我建议在座各位,偶尔也要打破一下思维模式,除了所学专业以外,还应该关注一下其他方面。当今这个时代,是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一个特殊时代,这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定义。
三、空性中生妙有
今天我想和大家讲一下,如何从佛学层面分析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按照佛教教义来讲,我们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叫做六根,是我们能够享受外境的工具,依靠这六种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和感受到。但是,如果单单依靠六根的话,实际上未必能全面了解事物的本质。
我们通常会认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就是真的,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这些对境,都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形象性和概念性。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真正地看到,也没有真正地听到。有关这一点,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根本不可能,自己确实亲眼看到了,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我看到了这个桌子”“我看到了这个电脑”,实际上你所看到的只是一种表象,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
《三摩地王经》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教证:“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意思是,依靠眼耳鼻舌身而得到的色声香味触,其实全部是虚假的,因为六根不是正量,否则圣者之道就没有用了。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说法很荒谬,持有反对意见。但如果我们用智慧真正去分析,就会发现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些色法,实际上都是由很多微尘组成的。这种微尘,在佛教中被称为无分微尘,在量子物理学中可以细分为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和夸克。而在量子场论中,把不存在实有粒子的状态叫做真空,但真空中又存在着一种能量。要知道,这种微观粒子或者能量场,并不是用眼睛能直接看到的对境,即使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显微镜也无法看到。
所以,最小的物质到底存不存在呢?小乘有部宗和经部宗认为,无分微尘必须存在,因为它是组成粗大物质的基础,所以他们认为无分微尘是无法再分下去的极微。但是,按照大乘唯识宗的观点,这种无分微尘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无分微尘也可以再继续分。世亲论师在《唯识二十论》中讲到:“六尘同时触,微尘成六分,六尘若一位,山王成尘许。”这句话非常重要,它是观察事物本体的一种推理方法。如果我们承认有一个无分微尘的话,那可以在无分微尘的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各放一个微尘。假如这六个微尘能与它接触,说明它有方分,那还可以继续再分,这样无分微尘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它没有方分,东方的微尘就会融入西方的微尘,这样一来,所有的微尘都将融为一体,那须弥山也变成一个微尘了,会有这种过失。
虽然现在的物理学,以及佛教有部和经部都认为,应该有一个最小的微尘,作为整个世界起现的基础,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那么,以什么因缘来起现整个世界呢?按照佛教教义来讲,空性当中可以产生妙有。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从大乘角度讲,虽然没有组成物质的无分微尘,但一切法现即是空,空即是现,在空性的基础上,万法可以如是显现。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与我们所讲的“空”很相似,这种空性也可以叫缘起性空。关于这个道理,刚开始我们可能很难接受,因为和我们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但如果详细观察的话,应该能理解其中的甚深含义。
我们在观察外境的时候,可以先把外境细分为最小的物质单位,然后再将其抉择为空性。但在观察我们的心时,并不是用方位来观察,而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三方面进行观察。《中观根本慧论》中说:“不因过去时,则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是故无二时。”意思是,没有未来的心,因为它还没有产生,现在的心也同样没有,为什么呢?所谓的“现在”只是一个虚假概念。从时间上讲,现在是明年和去年中间的今年,是明天和昨天中间的今天,是上午和下午中间的几分钟、几秒钟……再继续分的时候,还有千千万万个更小的单位,所以说现在这颗心也很难得到。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一些分析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佛教中就已经有了。我刚才讲到的问题就很尖锐,希望大家能用智慧去再三观察。当然,有些人刚开始思考时,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看法,就像我们佛教中的阿琼堪布一样。阿琼堪布是华智仁波切的大弟子,也是上个世纪公认的佛教证悟者。他写了一本《中观四百论》的注释,书中阐述了很多关于眼耳鼻舌身非量的道理。我以前看过他的自传,其实在他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曾感到迷茫。
在阿琼堪布的自传中讲道:小时候他曾在别人家里做短工。有一次,主人迎请僧众来家里念诵《心经》。当时,还是小孩的阿琼堪布给一位老喇嘛倒茶时没能倒好,老喇嘛很不高兴地训斥道:“你是没有眼睛吗,为什么不好好倒?”小阿琼辩解说:“对呀,我就是没有眼睛,您刚念的《心经》里说‘无眼耳鼻舌身意’,那我怎么有眼睛呢?”老喇嘛更不高兴了,说:“你怎么没有眼睛?”小阿琼说:“怎么就有眼睛?”他们两个就开始辩论,最后老喇嘛讲不出有眼睛的道理,小阿琼也讲不出没有眼睛的道理。
从那以后,小阿琼时常默默地思考这个问题。有一天,牧场迁移到了另一处地方。当晚,在放牧回来的路上,他看到山坡上有很多帐篷,还有不少比丘。他走到其中一位比丘跟前,问道:“您是谁?”那人回答说:“我是月称。”
小阿琼接着说:“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不久前,我和一位老喇嘛辩论起有没有眼睛的问题。结果我俩争论了半天,他没有讲出存在的道理,我也没讲出不存在的道理。您认为这个问题该怎么理解呢?”
听完小阿琼的问话,月称论师给他念了《三摩地王经》中的那个教证,“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并拿出一本经函放在他头顶上做加持,还将一顶古旧的班智达黄帽,以及刚才加持的那本经函送给了他。回去时天色已晚,小阿琼本想把这两件物品带回家,但又担心家人会因过于迷信而阻止他在夜晚将陌生之物带回屋内,于是他便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块石头上,然后才返回家中。家人问清他晚归的缘由后,对他说这是非常吉祥的殊胜物,让他明天赶紧取回来。
结果次日去了,发现那里根本没有帐篷,帽子和经函也都不翼而飞。但以此因缘,阿琼堪布无师自通,彻底通达了中观般若空性的道理。
大概在2000年的时候,我在佛学院讲过《中观四百论》。在讲的过程中,参考了月称论师的讲义和阿琼堪布的《中观四百论》注释。也许因为阿琼堪布小时候的奇特经历,我发现他对月称论师的观点非常通达,解释得非常善妙。
四、心上安立一切
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真的,但有时候亲眼所见未必是真,其中也有一定的虚假成分。为什么这么讲呢?事实上,我们眼睛看到的美好事物,或者心里所得到的快乐,只是你自己的一种所见所感。有些人可能认为,自己觉得好看的,别人也会觉得好看,这个并不一定。比如,你觉得特别好看的人,别人可能觉得很难看;你觉得特别好吃的东西,别人可能觉得很难吃。尤其是不同国家的人,在认知上也会有很大差异。可见,所谓的好与不好只是众生自己的一种习惯,或者是依分别念而安立的。
我到了非洲之后,对此深有感触。我个人感觉那边的人都长得差不多,所以特意问了下当地人,非洲最帅的小伙子是哪一位?最漂亮的女孩子是哪一位?有没有长得最好看的?他们说有,差别非常大。后来,他们选了两个带过来,我看了一下,确实分不清楚。
所以,想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确不是易事,包括人们内心当中的快乐和痛苦,有时候也很难从表面来判断。现在很多人认为,有了财富、地位和名声以后,人就会越来越快乐,其实这也不一定。如果没有一颗淡定的心,当你真正拥有这些时,也许会有更多的烦恼。其实佛教中有很多解除痛苦的方法。
当然,我不是在劝大家学佛,而是想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除了要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运用禅修来调整自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追寻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着重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这一点在佛教中也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认识到心的本质,那对世间种种事也难以掌握。
五、还心本来面目
如何才能认识心的本质呢?首先,我们要经常禅修,以此来观察自己的内心。这样慢慢你会发现,心的本性是一种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状态。虽然这是佛教里的一种修行方法,但我想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所谓的“光明”不是像灯光般耀眼夺目,所谓的“空性”也不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实际上,当我们以心观心时,会发现它是一种明明清清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我们本自具足。不管是你小的时候,还是长大成人后,它一直都存在。如果没有它,那我们跟无情物就没什么差别了,也不可能有创造力。正因为有此光明自性,我们的心才能如宝库一般应有尽有。
其实,我们的心就是最好的资源。为什么呢?心也叫做如来藏,这种如来藏中具足所有的功德法,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开发的方式不太对。如果依靠善知识的引导,以及个人因缘的成熟,这样再去深度挖掘时,那如来藏中的生物学、化学,以及佛学、其他宗教学等任何知识都可以开显出来。
这种宝藏般的如来藏,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去保护它、善用它,完全可以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当你认识心性以后,所有的表象都无法再迷惑你。这个时候,即使你遭遇了各种无常,也不会因此而感到苦恼。
我个人觉得,无论你是什么人,是科研工作者、修行者,还是普通人,都应该要认识自己的心,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认识自心,那活在这个世间当中会有很多烦恼,也无法懂得生命的价值所在。
有哪些方法可以认识自心呢?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显宗有显宗的方法,密宗有密宗的方法。我听说在座有些老师对此很感兴趣,其实这方面的研究确实很有必要。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能通过这些观察方法认识自心,这样我们就不会再感到迷茫,人生也会变得很有意义。
六、给心增加营养
最后,我还想补充几点:
第一,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当中,我们的心要淡定。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如果你的心很浮躁,那你的研究可能不会成功。同样,如果佛教徒的心很不淡定,那修行也不会成功。总之,不管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一颗淡定的心。
第二,做事情要有激情。如果没有激情,做事很难成功。有人可能觉得,现在很多工作都不需要有激情,只要花时间去钻研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如果你没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那你可能只是一个平庸的学术人。
第三,除了要有激情以外,我们还要树立自信心。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缺乏自信,很容易自暴自弃,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其实,人与人之间,只不过在能力大小方面有些差别而已,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机缘变得更好。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自信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如果没有自信的话,不管你是大学教授,还是刚工作的学生,在社会上都会举步维艰。
我个人的话,不管是身体不好,还是遇到其他困难,都会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如果我们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那很容易会坚持不下去。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更加积极地去面对,不能因此而倒下。谁的人生道路都不可能永远是一条平坦的直线,而是坑坑洼洼、曲曲折折,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刚才我们一直讲,通过表象去寻找本质时,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根本不是我们原本设想的那样。当你刚开始规划自己的情感、工作和人生时,可能认为按照某个表象去寻找本质时,最后结果应该不错,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但是不管怎样,如果我们已经做出了选择,那就应该去努力争取,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第四,能考入这样的高等学府,说明你们的智慧和能力是超越一般人的。如果你们能将这种智慧用在个人修行上,人生应该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其实,现在很多西方学校也在提倡禅修,因为这种禅修对老师和学生们都很有帮助。当我们安静地坐下来时,就是在给心不断地充电、增加营养,让它变得更加强大,这样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心不堪能的话,我们就无法坚定地走下去,做事情也是有气无力。
所以,我们要对自心做一些调整,让它变得强大起来。这些调心方法,在佛教和其他宗教中都有提及,希望各位以后能多多关注。
现场互动
问:我来自清华生命学院,请问如何才能认识自心,让心变得更强大?
堪布: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果能通过一些调心方法来认识自心,可以让我们活得更自在,坦然接受生命中的苦乐。从历史上来看,这样真正认识心性的人有没有呢?确实有的。在藏传、汉传和南传佛教中,有很多这样的证悟者,他们认识心性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三大传承的佛教都修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通过修习身念处,可以认识到我们的身体都是由皮肤、毛发等假合而成。如果从空性角度分析,把我们的手指、脚趾一个个去掉的话,最后根本找不到一个真实的身体。比如一辆车,当把各种零件聚合起来的时候才叫车,如果把车轮、方向盘、车厢等一一拆开,所谓的“车”也就不存在了。既然全部分开时没有的话,聚合时怎么就有了呢?从理论上来讲,这个说法很难成立。
总之,在未经观察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个身体,但当你真正去观察时,会发现身体只是假合而成的。有关这个道理,佛教中观派分析得非常细致,有些人可能也看过相关资料。
通过修习受念处,可以认识到感受是从六根而来,会产生乐受、苦受和舍受。
生活中到底有没有快乐呢?如果不仔细观察,我们肯定认为快乐是有的,而且想要追求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当我们用心去观察时,会发现快乐实际上只是一种心的感受。有关这种感受,我刚才也讲了,把过去、现在、未来分开观察时,最后根本找不到这种乐受。
有些人认为,依靠物质可以让人获得快乐,那物质与我们的五根有没有接触呢?比如你拥有了一件好看的衣服,让你感觉到很快乐。这样的话,如果衣服与你的身体完全接触,中间没有一点隔阂,最后二者就融为一体了;如果衣服与你的身体没有接触,中间还有一些空隙,说明它们之间还有很多微尘阻隔着,互不干扰,各自独立。
通过以上推理,我们可以清楚地了知,受的本体最后也不成立。当我们去感受外境时,实际上很难得到快乐。
修习心念处,是指观察心的颜色、形状,以及六识等,逐一分析时,它们的本体也不成立。
修习法念处,是通过缘起性空、离一多因等观察方法,以智慧去剖析时,会发现万法的本体除了空性以外一无所有。
以上南传佛教“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可以让我们对空性有个大概的了解,对于调心也非常有利。当然,在大乘显宗和密宗中也有很多观察方法。
我个人认为,且不说修行对于来世的利益,单从当今时代而言,每个人最好也要有一些修行。应该怎么去修呢?我们每天可以用毗卢七法的坐式来禅修,调整自己的内心,而且要养成习惯。早上起床后打一座,晚上睡觉前再打一座,这样慢慢地心会越来越坚强。
另外,我们还要有利他心。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利他的积极性,他们想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对于全球局势、国家发展和学校建设等方面,则显得漠不关心。其实,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是学生、老师,还是科研工作者,都需要有这样一颗利他心:“愿我能令更多人获得利益。”这种虔诚心的力量非常大,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一般来说,修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不被烦恼扰乱,当烦恼起现时,可以认识到它的本性;一种是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除了想到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利益以外,还要想到社会大众,乃至天下所有众生。如果能做到这样,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越来越好。
问:我来自北京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在智慧方面,我们北大的学生比社会上其他人要稍高一点,但在修行方面,跟有些修行人相比要差一些。但我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即使是北大的毕业生,到了社会上也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这种落差而感到痛苦。请问怎样才能克服这种痛苦?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堪布:我并没有说你们的学问比较高,而修行比较差。我的意思是,就国内而言,北大是数一数二的名校,很多人都非常羡慕你们的聪明才智。基本上只要别人听说你考上了北大,都会对你另眼相看。一方面,因为北大的录取分数非常高,没有足够的智慧也考不进来;另一方面,北大是享誉世界的百年名校,历史悠久,各方面条件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我这次来北大,并没有觉得这边人修行很差,反而觉得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心胸都很开阔。这一点,我2010年第一次来北大的时候就深有感触。当时在跟一些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就感觉到北大人的修行很不错。相对其他一些学校而言,你们在宗教和科技研究方面,心态也更为开放。其实修学大乘佛教也需要这种开放的思想。大家都知道,大乘佛教的理念不仅仅是要利益个人,或者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更要发愿利益天下所有众生。
当初第一次来北大,对我而言也是一种缘起。后来,我也有幸参与过北大禅学社的一些活动,不知道禅学社现在怎么样了。据我所知,还是有很多人一直在对宗教方面进行研究。我这次刚到,就有几位老师跟我说,简单的知识无法令他们满足,希望我能讲一下中观空性的甚深道理。其实我不一定讲得了中观,但能有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也很好。所以,今天选了这个主题。
实际上,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种利他精神。这种利他精神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上讲一讲,步入社会后的实际行动也同样重要。如果只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工作,即使你是北大的毕业生,我个人也不是很赞叹。因为想要养活一家人,并不一定非要是北大毕业的,其他学校的毕业生也可以做到。像清华、北大这类学校的学生,更应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帮助到所有众生。
当然,最后能不能做到还要看个人的因缘。我们出家人每天早晚都会发愿为了一切众生而修行。但其实不要说利益所有众生,就是饶益少数的众生,在身体力行时也有一定的困难,毕竟事情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时,做起来并非易事。但我觉得作为一个高等学校,尤其是这里,学生们应该心系天下、造福社会,而不是围绕着家庭琐事打转。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目标。
问:我来自中国科学院。我觉得以古圣先贤的智慧应该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然后《弟子规》中讲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请问,学习这类简单的启蒙读物,对个人的修行、事业和家庭有帮助吗?可以提升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吗?
堪布:这句教言很值得思考,尤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不仅要对自己有信心,还要对古圣先贤的教言有信心,因为从中确实可以得到帮助。
《弟子规》的文字虽然很简单,但意义很深刻,不管对哪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有所帮助。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什么方式来弘扬呢?首先,我们自己要有兴趣学习,这样才能带着激情去弘扬。我认识的一位青海老师,他最初对《弟子规》一点都不懂,后来由于某种因缘开始接触,学完之后他就到处去宣传。因为他的推广能力很强,最后很多人都学得相当不错。
我之前曾把《弟子规》翻译成藏文。大家都知道,翻译与讲课的标准不同,需要挖掘出每一个字的甚深含义,所以要更加深入。在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翻阅很多相关的古人注释,以及一些现代注解。
这次的翻译令我感触很深,比如《弟子规》中讲到,我们应该对父母亲朋有一种感恩、报恩之心。但现在很多从西方国家回来的年轻人,对父母和家人的态度与这里讲的有所不同。其实,在东西方文化、古典文化与人工智能等文明冲突上,我们需要更有担当、更有作为,应该多学习一些知识。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湎于新时代当中,与古圣先贤的教言擦肩而过,非常令人惋惜。
问:物质与心是什么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堪布:佛法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同,按照佛教的观点,万事万物都是由心所造,而心的本体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为什么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从量子力学的层面讲,也承认这个说法。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在《第一哲学沉思集》(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中,就提出过“魔鬼假设”:是否一切只是魔鬼的捉弄,创造了一个虚幻的梦境世界?他认为,表面上虽然万法无欺而存在,但实际上本体一无所得,让人分不清到底是真是假。
我刚开始还有些不相信,一位如此理性的科学家会说出这样一段话,后来查了下原文,发现他的确说过。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笛卡尔也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心所造。
有些人可能想,如果是心造万物的话,为什么心是有情法,而物质是坚固的无情法呢?这个问题可以用梦的比喻来回答。当我们正在做梦的时候,梦里也有同样的外境,所以说很难分清现在到底是梦还是现实。当我们在说“如梦如幻”的时候,还是有种“好像”的意思,其实如果再深层次去观察,也可以说万法是梦是幻。
在座各位可能对此有些疑惑,这个道理确实很有深度,希望以后有机会,诸位能多学习一下相关的佛教论典。这样慢慢地,你会觉察到人生确实是一种梦幻。对于这种梦幻再去观察时,会发现它的本体也不存在,这就是佛教中讲到的空性。真正的空性,本体一无所成,不是有也不是无,远离四边八戏,这叫做胜义谛。而在未经观察时,万事万物在我们面前如梦如幻地显现,这叫做世俗谛。在抉择万法时,世俗谛和胜义谛都非常重要。世俗谛又分为假世俗谛和真世俗谛。什么是假世俗谛呢?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迷乱显现。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东西,比如这张桌子,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如果详细去分析,除了一些木头碎片以外,根本找不到所谓的桌子。同样的道理,人们经常会说“这是我的身体”,但当我们逐一去分析时,最后根本找不到所谓的身体。如果没有身体的话,那依靠它而产生的执著和分别念也会随之消失。
在座各位虽然都很有智慧,但毕竟不是佛学方面的专业人士,未必能完全明白刚才我所讲的道理。总而言之,物质与心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并且在空性的境界当中,两者都是一无所成。
其实这种说法非常合理。爱因斯坦也认为,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的错觉。作为一名科学家,难道他也不承认一个真实的现象吗?事实上,他在对时间和空间分析时发现,它们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是由人的错觉和习惯造成的一种规律,暂时来讲这种规律比较适合我们的生活。
我有时候会想,比如说一个酒吧里有五百个人,每个人都喝了美酒,醉醺醺地在那里摇摇晃晃,过着同一种生活,遵循着同一种规律。同样的道理,这个世界也是这样,众生都有着共同的业力,所以万事万物才可以在我们面前如梦如幻地显现。有些人可能觉得,怎么会有这么愚笨的人?其实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会发现的确如此。
《杂譬喻经》中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丈夫对他的妻子说:“你去厨房取些酒来,我与你共饮。”妻子打开酒瓮时,看见自己的倒影在酒瓮中,以为有个女人藏在那里,非常生气,回去对丈夫说:“你有别的女人,还娶我干什么?”丈夫听了很奇怪,就去酒瓮那里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丈夫大怒,说妻子藏了其他男人。
二人争吵不休,找来一位婆罗门作证。婆罗门到酒瓮那儿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气愤地说:“你既然请了别的婆罗门来调解,现在干嘛又来找我。”然后气呼呼地离开了。
接着他们又请了一位比丘尼,她看到瓮中的倒影后,也生气地走了。后来,有一位修行人听说了此事,不由感叹道:“世人愚昧,以虚为实。”最后他用一块大石头砸烂了酒瓮,打破了这个假象。
虽然这些人看起来都非常愚笨,但其实很多众生也跟故事里的人一样,经常产生虚妄颠倒想。把本来无常的执著为常有,本来不干净的执著为干净,本来没有“我”执著为有“我”,本来空的执著为不空。这四种颠倒的“美酒”让我们整天醉熏熏的。
众生共业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很难说我们不是在做梦,就像庄周梦蝶一样,到底是我们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们?对于一些修行人来讲,真的会觉得人生是一场梦,这并不是一个愚蠢的说法。要知道,昨天的人生是昨天的梦,明天的人生是明天的梦,现在我们正在这里做梦……
问:我来自清华大学物理系,请问按照佛学的观点,人应该选择追求什么,才能让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
堪布:每个人内心追求的价值和意义都不同。作为一名佛教徒,我追求的是佛学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我也会用佛法来认识自心,利益众生;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思想家或政治家,那你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一些成绩。
我始终觉得,人活着就要有进步,不要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该终生学习。李嘉诚也曾说过,六十多年以来,他从来没有间断过学习。还有一种说法,一旦我们的学习停止了,大脑思维就会明显变慢。所以,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5G时代,将来还有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没有坚持学习,无论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都有可能被时代淘汰。所以,学习,对于人生的意义非常重要。
藏传佛教中有一位伟大的学者,叫萨迦班智达。他在《格言宝藏论》中说:“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意思是,即使我们明天就离开这个世界,今天还是要不断地学习,这些知识今生可能用不上,但就像在银行中储存一样,来世可以随时享用。
有的人从小智慧超群,这可能就是他前世智慧的延续。所以,我们应该以萨迦班智达为榜样,哪怕明天死去,今天也要学习。其实很多藏地大德都是这样,即使到了癌症晚期,已经没有康复的希望了,还是会不断学习,直到最后一口气。
如果我们特别爱学习的话,对个人而言,这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对社会而言,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始终觉得,学习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另外,平时心态要放松,不要过于紧张。现在年轻人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心绷得越来越紧,这样做事情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容易一败涂地。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问:我来自中国科学院,专业是环境科学。我有一个问题: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让人矛盾的情况。比如在面临选择时,一方面,要遵从自己的本心;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亲人的感受和客观条件。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化解?或者说受到种种干扰时,应该怎么办?
堪布:正如我刚才所说,现象是复杂的,尤其在众多现象中进行选择的时候,要用智慧加以取舍。但是,毕竟我们的智慧有限,实在没办法的话,有些人会打卦或抽签,但这种方法不一定准确。此外,朋友、家人和社会环境有时也会给我们的选择带来一些压力。
按照以前高僧大德的观点,当你对一些事情没有把握的时候,最好找比较有经验的人帮忙分析,这应该对你有帮助。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是这样,自己一个人就把工作、结婚决定了,跟父母只是打个招呼:“我选择了这份工作,我选择了这个朋友,我选择了……”这样不太合理,可能你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但毕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这个社会当中,智慧很重要,经验也很重要。所以,当你感到迷茫的时候,可以先跟同龄人聊一聊,再请比自己年长的人,或者不同专业的人帮忙分析一下,然后再做选择会好一点。即使最后没有选对,也好过仓促之下做出的决定。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自己做主,其实还是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问:修加行的时候,按照道次第或九乘次第修的过程中,如果某一个修法需要的周期很长,比如顶礼,可不可以先修后边的,最后再修顶礼,这样有没有过失?
堪布:这个应该可以。按理来说,要先顶礼,然后皈依、发心、忏悔,最后供曼茶罗。但如果条件暂时不具足,也可以变换一下次第,先念诵后面的内容,最后再修顶礼。以前那些有经验的老上师,都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方法。这个问题不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问:您刚才提到,有智慧的人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请问这是指出世间的智慧吗?然后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老人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种所谓的照见本质是否究竟?请堪布推荐一些佛经,帮助我们看到现象的本质。
堪布:如果是解决修行上的问题,的确需要用出世间的智慧,比如涉及到调心方法,或者中观、密宗、禅宗、华严宗,以及戒律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佛学可以把这些分析得更加透彻。
另外,有些老人确实像你说的那样,经常会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说法。这句话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信服,但其实也有些道理。
我一直认为,父母和长辈的有些话很有深度。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年轻人,有的甚至连大学都没读过,但以他们的人生阅历来看,提出来的建议也很有意义。尤其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父母和长辈给予指导和帮助。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也明确提到,依靠世间善良的亲友可以获得安乐。
我个人其实非常尊敬老年人,包括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老年人,也会经常和他们一起聊天。藏地的老年人虽然文化水平有限,对于现代的新鲜事物和科技发展一无所知,跟大城市的知识分子相比,他们看起来好像比较愚笨,但是,他们是有信仰的人,过着一种虔诚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方面,我们这里很多人都没法跟他们比,并且他们的内心非常纯净,这种心态在当今社会十分难得。
所以,每次见到老年人,甚至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乡下人,只要我有时间就会跟他们一起探讨,希望他们可以从信仰、人生经验方面给我一些教言。虽然我在藏地是一位堪布,但也的确深受启发。从他们那里我得到了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甚至有一些是我平时没有想到的。所以说在父母和长辈身上,有很多人生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
问:您刚才提到,我们要进行多维度的学习。但如今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各种干扰也多,这样的话,要如何选择学习途径?在面对各种干扰时,如何提升专注力,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
堪布:不仅仅是你,我现在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虽然我是一名出家人,但每天也有功课需要完成,包括禅修和一些念诵。如果手机没关机的话,一会儿来一条信息,一会儿来一个电话,这种干扰让人很难专心做事。
现在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一些碎片化知识上。虽然在这个信息时代,网上可以查到很多信息,但你也只是泛泛了解,并没有进行深度钻研,算不上真正掌握了专业知识。
就全球范围而言,现在很多国家都有各种短视频APP,仅中国就有四亿多的观看人数,将来还会越来越多。在这个时代,每个人哪怕手机静音或关机一个小时都非常有困难。网上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让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改变,未来可能还会变化更大。
在这个时候,不要说大城市里的人,即使是山沟里的修行人,也无法做到完全专注。去年我们佛学院规定,除了工作人员以外,其他人的手机一律上交。然后每个教室配置一个专门装手机的大保险柜,平时就把手机锁在里面,休息日再发给大家。但是,很多人想出一个对策,他们买两部手机,一个上交,一个放在家里用。所以,去年是我们县城移动公司有史以来生意最好的一年。可见,现在出家人也面临着很大的散乱危机,而且从长期来看,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非洲那边也是如此。其实那里的信号很差,但只要有信号的地方,你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玩手机。
总之,在短短的时间内,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专注做事时,最好不要使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我个人的话,因为实在没办法断掉所有信息,但为了翻译和备课,一般我会在下午两点到六点之间关机,否则根本没法专心做事。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讲,这可能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吧。
问:我来自北航,请问作为一名理科生,应该如何追求问题的本质,总结背后的机理?我们通过设计各种实验,进行各种理论分析,最后去接近的这个本质是什么?有哪些佛学方法可以让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堪布:现在很多人会通过实验和推理来寻找事物的本质,这与佛教的修行方法基本一致。但按照大乘佛教来讲,修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益众生,这也是唯一的宗旨。
科研人员会通过反复实验、研究、探讨,最后找到事物的本质。而佛教观察物质本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叫现量,现量是指通过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方式认识本性。例如,上师会通过一种指示方法,让你当下认识自己的心;或者直接把你派遣到某个地方,告诉你要利益什么样的众生。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哲学推理方法寻找本质,就像做研究一样。比如,因和果、自性和本性之间,以否定和肯定两种方式来进行推理。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认识自心本性,可以用离一多因来观察,万法的本体远离一和多,如同空中鲜花般了不可得;也可以用大缘起因来观察,一切万法都是缘起性空,只是如梦如幻的显现,自性并不存在。
这是比较专业的佛教说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哲学推理来认识心的本性,并以此逐渐开展利益众生的事业。我个人认为,科学理论研究与佛教因明、中观的推理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直接的,一个是间接的。当然,这种间接方法需要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如果只是一种揣测、估计,或者伺察意,那佛教也不会承认这种观点。
在因明方面,印度有两位非常了不起的论师,一位是陈那论师,一位是法称论师。在藏传佛教中,一直有他们的因明论理传承。在座有的应该看过辩经,它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传统活动,就像大学辩论赛一样,主要是运用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推理思想比较成熟,所以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主持人:
愉快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在这两个小时里,堪布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对于大家的提问,也给出了非常有智慧的解答。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堪布!
今天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主题讲座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