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0.北京中医药大学【佛学与健康】演讲&问答
第146场
北京中医药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北京
2017 / 6 / 10
佛学与健康
Buddhism and Health Management
主持人: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以及医学界的前辈同仁们,晚上好!今天,大家有幸欢聚一堂,聆听堪布的法语甘露。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堪布——
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这里,一起学习佛学与健康人生的关系。就我个人而言,一直以来对佛学很感兴趣,对医学也有很大信心。以前读完中学后,我连考试都不想参加了,一心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因为我在小的时候,跟一位藏医老师学过一段时间,包括号脉、采药、问诊的方法等等。所以,我一直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最终我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而是成为了一名佛学老师。我个人也认为,我比较适合在佛学领域中发展,运用佛法来帮助大家治疗一些心病。
影响身心的因素
今天在座各位大多是学医的老师和学生,也有一些医学研究人员。我始终认为,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健康,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不健康,即使身体再强壮,也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
大家也知道,这个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从物质文明方面看,这一代人在物质享受上,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住的是高楼大厦,坐的是飞机、高铁,还有先进的通讯工具。这些古人从来没有享受过,甚至都没有梦到过。而在心灵的健康和快乐方面,跟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相比,我们原本应该是心灵最健康的一代,但事实正好相反,现在人们烦恼非常严重,有说不尽的欲望,以及愤怒、嗔恨、嫉妒、攀比等不良心态,还有很多过度的追求。
所以,有时候也说不清,这个时代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我们的身心到底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对于当代人而言,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感觉很幸运,因为没有大的战争和饥荒,也没有非常严重的社会混乱。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也是比较可怜的,因为每天都要面对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甚至连每天呼吸的空气都带有雾霾。
去年有段时间,我一直住在成都,那里也是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事实上,以前根本没有“雾霾”这个词,它是后来才出现的一个新词。在藏文当中,叫做“得震”,意思是带有毒的雾气。如果吸入到身体里,会对肺、肝、胃等器官造成损伤,是导致严重疾病的一种因缘。
现在受整个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全球每年的死亡人数都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生命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的调心方法非常适用。虽然佛教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但是佛陀给我们留下来的智慧精华,依旧焕发着新鲜的活力。因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抑或是其他行业的能人志士,都可以在佛教中寻找到某种意义。尤其是心灵净化方面,很有必要去进行一些探索,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发现其中的奥义。
以佛法净化身心
我们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现代医学越来越发达,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健康。以前,在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人均寿命为四五十岁。而现在已经有所延长了,这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卫生条件各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是,如果没有注重调心,时代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佛学方法来净化身心。大家应该清楚,佛学可以跟很多文化结合在一起,因为它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佛学对任何一种思想和道理,都保持着理性的思维方式,比如藏传佛教中的辩经,就完全是一种理性的抉择。还有一种感性的方式,比如祈祷、发愿、念咒等等,就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应,一般人很难想象,但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得到。所以,佛学是以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来净化内心。
此外,佛学中也有动静结合的方式。“动”是指身体力行的运动方式,包括磕头、转神山等等;“静”是指以毗卢七法的坐式禅修,每天可以静坐一两个小时。事实上,把禅修和运动结合在一起,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利,同时还能消除很多贪嗔痴烦恼。
练就特殊的功夫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畅销书,叫做《未来简史》(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作者在书后的致谢部分写道:“感谢我的老师萨蒂亚·纳拉扬·戈恩卡,他教导我内观禅修的技巧,让我能够观察事物的真相,更了解心灵及世界。如果没有过去15年来禅修带给我的专注、平静及见解,我不可能写出这本书。”事实上,他的老师是南传佛教的一位印度学者。由此可见,无论是这些非常有名的著作,还是那些超乎常人想象的感应,实际上都有一种特殊的因缘。
因此,对于医学专业人士来说,除了理性的思维以外,还应该有感性的智慧。有一种超越世间的特殊祈祷,比如祈祷药师佛。很多信佛的藏医和中医,以及一些没有信仰的医生,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及治病的效果,或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成就,通常会把药师佛当作一个特殊的本尊或是偶像来进行祈祷。这样祈祷之后,确实会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因为祈祷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咒语和佛号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
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是把医学当作一个专业或理论研究,否则过于理性、过于僵硬了。除此以外,内心还应该有一种特殊的“功夫”。这不是指所谓的特异功能,也不是在谈气功,而是与科学契合的一种佛菩萨的加持力。对于没有感受过的人,不一定能体会得到,但实际上这种加持非常重要。
病来源于贪嗔痴
从佛教的角度讲,众生大多数的病来源于由我执产生的贪嗔痴烦恼。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治疗呢?佛陀在《阿含经》中专门讲到,首先要知道病的来源,然后选择治病的方法,最后预防病情不再复发。有关这方面的窍诀,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宣说了。在《阿含经》里面,清楚地讲到了很多关于健康人生的教理。在藏传佛教的密宗里,这方面的教言也有很多。比如,藏传佛教有一个特殊的法门,叫做伏藏法。在伏藏法里面,有很多关于配药、治疗的方法。汉传佛教的显宗中,也记录了很多相关内容。有的人可能也研究过,在《金光明经》《涅槃经》《法华经》《毗奈耶经》当中,都有涉及到医学方面的教言,也讲到了很多治病的方法。
现在的年轻人对这方面不一定有研究兴趣,但其实很有必要去学习、探索这些知识。从佛教的教义来讲,所有的病都跟前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如果我们今生能够断除杀生,这是对治疾病最好的方法。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都有讲到,今生多病往往来源于前世杀生;如果这一世还继续杀生,身体就会变得更差。在《佛说佛医经》中,主要讲了病因和病的本体,以及一些治疗方法,并且结合了三皈五戒的戒律。这样看的话,确实大多数的病都跟前世有一定关系。比如,你今天头痛或牙痛,表面上看可能是今生因缘导致的,但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前世因缘。不然,为什么两个人都有躺着看书的习惯,结果一个人变成了近视眼,而另一个人却没有近视呢?从外在的因缘上讲,两者没有什么差别。而按照佛教的说法,虽然表面上的因缘一样,但两个人内在的主因并不相同。
杀生不是长寿因
仅从表面上看,人得了同一种病,需要吃同一种药,但实际上有些人的病,仅靠吃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各自的主因不相同。佛经中讲到,杀生会导致今生短寿多病。如果前世爱杀生,今生就会多病,并且有的病还治不好;如果今生爱杀生,来世就会短寿多病,甚至今生也会得病。事实上,这个观点不仅在佛教中有讲,在中医里也有提及。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里面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杀生求生,去生远矣。”意思是说,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去杀害其他众生,只会让自己离长寿越来越远。中医的这个说法与佛教的观点完全不谋而合。
然而,现在这个时代的人特别喜欢杀生。很多病人妄想通过杀鸡、杀羊等来达到长寿的目的。但事实上,这不但没法让你长寿,反而会让你的生命越来越短促。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可思议的。作为医学界的专业人士,大家应该认真地去思考,去观察。
愿为良医济苍生
其实,古人也非常重视医学。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从小就有一个雄心壮志: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有一次,他到寺院里面求签,首先问:“我以后能不能做宰相?”结果不许。然后又问:“既然做不了宰相,那能成良医吗?”结果也不许。过几天,有人问范仲淹:“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范仲淹回答说:“要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要么是普济万民的良医。如果我能当宰相,手握大权,就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如果当不了宰相,那我就要当一名良医,救治很多人的生命。”通过范仲淹后面的行为来看,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理想。可以立志成为像范仲淹那样的大人物,造福苍生;也可以发愿做一名善良的医生,帮助众生解决病痛。在佛陀的传记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不仅需要身体的健康,还需要心灵的健康。如果身心都健康,就会过得很快乐;如果身体不健康,心灵一定会受到它的支配,变得不快乐;如果心灵不健康,天天产生贪嗔痴,身体就会容易生病,也不会快乐。
因此,我们可以发愿做一名医生,或者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我认为这很有意义。
现场互动
问:我是一名中医。在给病人开药的同时,会辅助一些针灸疗法。但一位自称有神通的老师跟我说,我需要好好修行,因为他感受到我的气场很混乱,可能是给病人扎针时接收了太多病气导致的。另外,他还说,作为一名医生,白天要用中药和针灸医治病患,晚上要持咒治愈其他众生。请问这样做可以吗?
堪布:如果这位老师真的有神通,那你按照他说的去做也可以。但是,有神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因此,我对宣称有神通的人一直是半信半疑。当然,我跟你的老师并不认识,所以也不敢说他有没有神通。
事实上,神通是一个很神秘的领域。我个人认为,你白天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也可以默默地念一些咒语,这样意义可能更大些。晚上再做自己的功课,或是禅修一会儿,这样也很好。不管是医生,还是其他行业人士,心态都要纯正清净,还要有一颗慈悲善良的心。这样的话,你周围整个的磁场都会发生改变。
当善的正能量积聚得越来越多,不管是接触病人,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可以给他们带去快乐。时间久了,喜欢与你接触的人自然也会增多。相反,如果你的情绪和心态都不好,再加上手段也比较恶劣,那周围的人都会远离你,给人治病也会起到反作用。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调整自己。如果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有形或无形地对身边人,乃至整个世界,都会起到不可思议的作用。
问: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医学生在做科研时,不得不经常用动物做实验。但您说杀生是造成疾病的一个重大因缘,古人也讲:“杀生求生,去生远矣。”请问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堪布:按照佛教的观点,每个众生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所以,佛教并不赞叹杀生,在这方面也不开许。作为一名佛教徒,遇到你说的情况,可能只有好好地忏悔了。佛教中有很多忏悔的方法,可以念诵百字明等咒语,或者观修空性。
大家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经常去放生。比如,你以前做医学实验时,杀了一百个众生,那现在可以放生一百条生命。这种善恶能不能对换,从因果上讲很难说,但也算是一种对生命的赔偿。无论是西方的医学院,还是东方的医学院,这种事情都会时有发生。除非你放弃这个专业,否则很难避免。
因此,如果你不得不做这些事情,最后也只能是通过忏悔来减轻过失。佛经中也讲过,虽然罪业本身没有什么功德,但若能认识到罪业而做忏悔,那么罪业本身也具有功德。这就是我的建议。
问: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现在从事中医工作,也是您的一名弟子。从古到今,中医一直非常注重传承。在《灵枢篇》中讲到,有一种叫唾痈咒病。它是运用意念来治病,但现今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境况。前不久机缘巧合下,我亲眼见识了这种治疗方法,但这个咒是道家的咒符。祈请堪布为我们这些有缘的医药界同仁,传授一下皈依和药师佛心咒。
堪布:我先给大家念一下药师佛心咒——达雅塔,嗡贝喀匝耶贝喀匝耶,玛哈贝喀匝耶,绕匝萨么嘎得娑哈。这个咒语有很强大的力量。我刚才讲到的《智慧善巧方便经》里面,也提到了很多药和咒语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我以前依止过一位藏医。他在给别人治病的时候,经常会提前念诵《药师经》,然后默默地念一些咒语。包括现在很多著名的藏医,也经常用这种方式给人治病,这也算是无形中给病人赐予了一种加持和力量,对病人有很大利益。
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虫类药的饮片,并不是杀活的众生,都是已经死了的,这类药确实有一定的治病疗效。但我平时在用的时候,也会心有余悸。于是,我会把它们视为和我结缘的众生,回家后把念经、诵咒的功德回向给它们。但我只是一个薄地凡夫,没有任何的功德,所以我担心如果解决不了,它们以后会来找我,请问我该怎么办?
堪布:实际上,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学医的,还是务农、放牧的,想要过一个绝对清净的生活,确实有些困难。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位特别了不起的大德,名叫措智让珠。他曾经讲过,我们吃的任何一种粮食,包括用的生活用品,其实里面多多少少也有一些造罪的成分。比如,我们平时吃的蔬菜,在耕种的过程当中,也会造下杀生等过患。但是,如果你没有故意想杀它的念头,罪业应该不会很重。从因果的角度讲,如果没有故意想杀众生的心,虽然可能也有一些罪业,但不一定会来找你算账。
一般来说,现在大多数佛教徒都是吃素的,包括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出家人。佛经中有讲,如果为了让药效更好,在药物中加入少量自然死亡的动物肉,这是没有过失的。比如有些藏药里,就会配有少量的肉,包括动物的肝、脾、胆等。因此,在药物里面有少量的这种成分,应该不算是吃肉。
问:刚才您讲到,我执是一切病的根源。在《入行论》中提到,菩提心是我执的违品。请问菩提心就是治病的良药吗?
堪布:实际上,用佛法调整心态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从理性上讲,就是在菩提心的摄持下,我们要发愿当众生的医生。《入行论》最后一品中讲道:“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众生诸苦痛,愿悉报吾身!”意思是说,但愿我以后变成药、医生或者护士,遣除众生所有的疾病。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具有菩提心的寂天菩萨的发愿。用现在的话来讲,也是一种理想吧。
在佛教的历史中,经常会讲到有些菩萨变成动物,把自己的血肉布施给众生。所以,我发自内心地认为医生非常了不起,可以帮助到很多众生。但医生有时也很累,再加上赚不到钱,病人又特别多,可能也会生烦恼,甚至想要转行。但大家要明白,如果从利益众生的角度讲,医生是最有意义的职业之一。
问:我觉得念经就是跟菩萨进行一种共振,尤其是以菩提心摄持时,共振会更加强烈。请问这样可以调理身体吗?
堪布:通过一心一意的祈祷或念经,确实会跟诸佛菩萨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比如,在药师佛或某一位佛菩萨面前,特别虔诚地去祈祷,当下你所有的烦恼,也许就会荡然无存。当你想要帮助别人时,也可以虔诚地念诵一百遍观音心咒或一百遍药师佛心咒。这个时候,你的气场和身体会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可见,祈祷和念经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确实有很大帮助。
年轻人也可以到寺院里面体验一下。我并不是让你们出家,只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不同的文化。在一些古文化里,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比如佛教中就有很多医学方面的教言。在西方医学里,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此,大家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否则,中医排斥西医,西医排斥中医,很多藏医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这样并不是很好。我们需要多维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更有意义。
问:我的一些亲人和朋友,都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成了我的一个梦魇。请问佛教如何看待自杀?
堪布:有些人会因为对生活失去信心,最终选择自杀,这让人十分惋惜。事实上,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生命,还包括其它动物的生命。从佛教的观点来讲,人最好不要自杀,这种行为在戒律里被称为堕罪,会有一些罪过。
现在很多人会选择这种极端方式。在佛教中讲,可能是前世业力使然,令他最后不得不选择这条路。此外,也有一些外缘的影响,包括抑郁症、网络暴力,以及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感情破裂等等。
不管怎样,自杀都不值得,活着才最重要。要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被关在监狱里失去自由。但即使你坐八年、十年的牢,出狱之后仍然可以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也还有重新再来的机会。所以,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现在的年轻人,在事业、家庭、个人感情方面,稍微有一点压力,动辄就说:“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这可能跟现在的影视剧有很大关系。有些电影或电视剧里的人物,一旦生活过得艰难,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就会选择一死了之。
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生命的重要性。无论生活如何艰辛,都要勇敢地活下去。不要像恐怖分子一样,完全不把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当回事,随意践踏生命,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行为。
问:我来自西藏。请问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药师修法有什么区别?
堪布:大概去年六七月份,我用汉语讲过一遍《药师经》,参考的是藏文版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其实,这两者没什么区别,只有一两个字不同。一般来说,不同版本佛经里面的咒语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正常的。
所以,藏文版和汉文版的《药师经》没什么差别。如果你有信心的话,念哪个都有加持力。
问:我目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已经上班五年了,这五年对我的身体是一个巨大的消耗。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身心都无法安静下来。请问这是不是魔的加持?另外,祈请上师为我们宣讲可以击溃一切魔军的《楞严经》。
堪布:很多人认为,生病可能是魔众的加持,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藏医学里面,有一张图画的是一只鸟在天空中飞行。正在飞的时候,看不见它的影子。可一旦落到地上,它的影子就会显现出来。同样的道理,有些病平时看不出来,一旦四大不调的时候,人就会生病。因此,有些病并不是魔在加持,而是因为身体的本质就是一个众苦器。
另外,大家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很多人在小学时是最快乐的,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这就是人生的路,不会永远平坦。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我确实发过愿要讲《楞严经》,但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而是我最近发现,藏地只有少部分地区保存着《楞严经》的传承,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传承了。因此,我才计划将藏文版和汉文版的《楞严经》进行对照,然后给大家宣讲。
当然,在遣除身心魔障方面,《楞严经》确实有很大的加持力。
问: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学生,专业是医学英语,主要目的是把中医学的知识传播出去。作为一名佛教徒,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佛法弘扬到世界各地。但我之前了解到,古时候的佛经翻译家,大多都是圣者的转世,而我只是一个凡夫俗子,请问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愿望?
堪布:你的这个愿望很好。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大愿望,然后再努力去实现它。我去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时候,发现那边也都有中医院。因此,如果你比较精通英语,心里又有这样的发愿,因缘具足的时候,应该会成功。
不管怎样,有些小时候的理想,终生都不应该放弃。即使遇到了一些人生挫折,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像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他一直希望南非能够获得和平、解放和自由。虽然他被关在监狱里27年,但仍没有放弃这个理想。后来出狱后,他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由此可见,无论在任何环境中,只要我们心怀坚定的理想,一定会有实现的一天。哪怕是凡夫俗子,只要愿力足够大,我相信也可以实现。
问:我是一名产科医生,随着现在孕期检查的精细化,经常会发现胎儿畸形的情况,而且现在发病率更高了。面对这种状况,很多人会要求做引产手术,请问怎么做才能利益这个胎儿?另外,我们经常会参与一些重大的抢救,请问如何以佛法利益抢救者?
堪布: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而我们的能力又很有限。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善良的医生在面对生命逝去时,表现出来的伤心和无奈。尽管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也确实无能为力。
如今这个社会比较复杂,除了金钱以外,很多人对生命漠不关心,对信仰更是如此。我们最好不要随波逐流,要始终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很多大学生刚走出校园时,满腔热忱,也有利益众生的理想,但到了社会上以后,慢慢就退化了。
因此,作为一名医生,无论是对患者,还是患者的家属,都应该尽心尽力地去付出,这样到最后也不会有遗憾。如果刚开始时热情高涨,后面看得多了,最后就麻木了。这样不是很好,应该要善始善终,不断努力。
问: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听了这次的讲座,我有了一种罪恶感,相信在场很多人也有此同感。祈请堪布为我们做一个加持。
(堪布为在场的人念经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