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尊贵的堪布仁波切、出家师父们,以及在场的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参加由剑桥佛教协会(Cambridge University Buddhist Society)主办的这次活动!非常荣幸能够聆听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今晚的演讲。

堪布是在中国享有盛誉的一位上师,并且在西方国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堪布接受过针对藏传佛教出家人的传统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藏传佛教理论学习和实修训练。在过去三十年中,堪布一直致力于让尽可能多的人接触佛法,让居士和出家人都能够接受到真正全面系统的佛法教育。

堪布仁波切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一位资深上师。他不断通过网络与西方人交流,也造访了许多西方大学;为了使大众学修殊胜的佛法,堪布从传统而深奥的藏传佛教出发,积极将佛教的传统修持与当今的时代问题结合起来;他致力于将传统的内在禅修与外在行为融为一体,从而适应于当今世界的需求。例如,堪布建立了慈善基金,用以支持教育和健康事业;堪布总是强调慈悲关爱贫困人群的重要性,反对仅仅坐在禅垫上独自修行。

剑桥大学虽然同样是一个充满荣耀的地方,但是在座的许多人也可能体会到了,这也是一个充满痛苦的地方——源于现代生活方式的痛苦,以及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痛苦。而佛法能为我们提供的,正是治愈这些痛苦的方法。因此,怀着帮助所有人找到人生道路的心愿,堪布将进行今晚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修持佛道——为修而修还是通向更美好的世界?”

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剑桥佛教协会的成员,以及各位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交流和学习,我发自内心感到欢喜。

众所周知,所有的佛法,都可以包含在南传、北传和藏传佛教里。今年我们在泰国,也与很多南传佛教的出家人进行了学习和讨论。尤其是在座有南传佛教的出家人,你们佛教协会也有一些是修南传佛教的,而我本人属于藏传佛教的体系,我们能如此团结友好,共同交流,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

人类的苦乐息息相关,

利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20世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乱的一个时代,不管是宗教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争端。从21世纪开始,情况有所好转,不管是国家、宗教以及人与人之间,以网络为媒介,而使相互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当今时代的状况是,东方人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尤其是东方的很多亚洲国家,他们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同样,西方的学者和学生,也在不断汲取东方思想文化的财富。纵观历史长河,东方拥有浩瀚精深的文化遗产,能将之学习继承,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东西方文化能够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古今文化也能融会贯通。总之,东西方应相互借鉴,东方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人则学习东方的古文化和宗教思想。

今天我们交流的内容,主要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进行简单地分享和讨论——未来应该是为个人还是为整个社会的美好而努力?

对于佛法,我也算是闻思、研究多年。我认为,佛法不仅广博无边,而且深奥无比,想仅凭只言片语就体悟佛法妙味,实为异想天开。自利和利他到底谁更重要,也难以寥寥数语就水清石见。在有些佛法教义中讲到:当获得究竟的解脱果位时,会安住于灭尽定当中,此时没有任何烦恼痛苦,也可以说是住于涅槃。为了获得这样的成就,需要多劫修行。另有一些佛法教义则讲:成就以后,还要利益众生,即使获得了佛果,也需要继续为众生的利益而努力,利众是最重要的。

华智仁波切(1808-1889)是藏地出类拔萃的诗人和智者,是一位杰出而卓越的上师。他在《现观庄严论略义》中说过:“即便获得了佛果,也不算达到了最究竟的目的。成佛之后,还要利益一切众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座有老师说:“对当今时代的众生而言,佛法是治愈一切疾病的灵丹妙药。”不懂得佛教道理的人,可能接受不了佛法,这也情有可原。但真正的佛法研究者和修行者,都会了解佛法对身心的巨大利益。放眼当今社会,虽然建筑、居住环境等物质文明的发展,比起上个世纪有长足的进步,但如果没有一种可以修持的法,来对治各种痛苦和烦恼,人类的内心就会承受日益增多的难忍之苦,会经常被心理疾病所折磨。

在这个时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空气污浊,灾难频发导致大众安全感缺失。亚洲的许多国家存在着食品安全问题,很多质量不达标的食品被出售到世界各地。诸如此类的严重事件,正频频发生。又比如,从五年前开始,叙利亚就一直处于战乱之中,迄今为止,已有将近三十一万人失去了生命。目前全球有一千多万人正在被战乱所逼迫,内心承受着无法言喻的痛苦。其中有四百多万人流亡到其他国家,有六百多万人却无处可逃,滞留乱世,无丝毫安乐可言,境遇惨不忍睹!

人心相通,人与人之间的苦乐也息息相关。当某些国家发生危难时,欧洲不少国家也在接受难民。但英国的态度如何,你们应该更为清楚。我曾经与一些难民交流,能真切体会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没有住所、没有家园,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

佛经中讲:“己为例,勿害众。”推己及人,假如是你们自己遭受这样的痛苦,会做何感想?也许我没有权利替难民来要求你们,但同为人类,他们如此痛苦时,我们理应去关心。

面对这些问题,身为出家人,也会感到无计可施。但我们的内心,却时时牵挂着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

有人也许会不理解:“出家人就应该在寺庙、山洞、神山等寂静地修行,插手世间俗事,完全是多此一举。”但正如刚才所说,不管是佛教的出家人,还是其他宗教徒,乃至我们所有人,都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尽己所能,努力帮助人类及所有众生遣除身心的痛苦。

抑郁症成为现代社会的“杀手”

现代社会有诸多日益恶化且不可调和的问题,不仅仅是战争,包括我们的内心,也承受着各种折磨。以抑郁症为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人类的第四大杀手就是抑郁症,而且五年内,它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今天我先讲一下抑郁症,如果有时间,再探讨其他话题。

这几天我了解到,在英国六千多万人口中,有26%是抑郁症患者,大约一千六百多万人,相当于每四人中就有一位。参照其他的报道数据,也许还有一些没有被统计的患者。据几年前中国的《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有九千万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官方数据显示,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的总和。

这还只是几年前的统计数据,现在的人数可能已经上亿了。抑郁症这种疾病早已有之,历史上很多名人,如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爱因斯坦、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1874-1965)等,都曾患有抑郁症,这在很多史料中有明确记载。更有甚者,还有人会因患抑郁症而死亡。比如,《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作者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饮弹自尽,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投海身亡,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开枪自杀……这些悲剧大多是由抑郁症引起的,因为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选择自杀。目前,世界上每年有一百多万抑郁症患者走上了自杀的路。

何谓抑郁症呢?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在《悲痛与抑郁》(Mourning and Melancholia)中写到: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任何兴趣,对自己的生活完全绝望,痛苦不堪,认为自己活在世上没有任何意义,经常想要自杀等症状。

然而,有些人则过于杯弓蛇影,哪怕是因为太阳落山、天色转黑而心情低落,就认为自己得了抑郁症;有些人因为夫妻吵架而心绪不宁,会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还有些人因为生意不顺导致心情沉重,也会以为自己得了抑郁症……其实,单凭这些表现,不一定就可以判断为抑郁症。抑郁症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应该是:经常认为自己没有生存的意义,对生活失去信心,以至于非常绝望。

以前不管是汉地还是藏地,都对抑郁症没有清晰的概念和认知。在当时,如果没有实际接触,很多人对抑郁症并不知晓。因为当时患病的范围不广,患者也很少。“抑郁症”这个名词,也是近来才流传开来的。现在的汉地,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众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听他们讲述各自内心痛苦时,我也感同身受。所以多年以来,我特别关心他们,并在做一些相关的研究。

佛法中治疗抑郁症的殊胜窍诀

用何种方法才能治愈这个疾病呢?

心理学普遍认为,抑郁症是压力导致的,所以需要放松、减压;有些医生认为,这种疾病与体内的“风”有关,心情烦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也许可以起到一些缓解作用,但据说某些西药一旦停药,患者马上就会情绪低落。而且,这些药物还存在副作用,非但不能将抑郁症完全治愈,反而对大脑和身体有损害,比如会引起失眠等各类负面反应。

所以,虽然服药也算是方法之一,但效果并不理想。而我认为,不管你是否有信仰,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以禅修空性为主,再配合持咒、多行利他之事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切实地帮助抑郁症患者。下面我就根据自身的一些经验跟大家作一个简单分享。

1.禅修——四念住

在佛法中,禅修自古就有。现在有些学生以为,“四念住”禅修的历史并不悠久。其实,早在8世纪,寂天菩萨就在《入行论》中讲道:“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意思是,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如同狂象,为了不让它惹是生非,就要用正知正念的绳索将它捆住。当我们用正知正念将散乱的心慢慢收回时,世间的各种疾病和怖畏都能烟消云散,所有的喜悦和安乐也会不期而至。

“四念住”的修法,是通过以心观心的方法,让心无散乱地安住。不论早晨还是夜晚,你们都可以让心安住一会儿。平时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让自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以正知正见对它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如果修得比较理想,就会达到胜观的境界,也会生起一些出世间的等持。当然,可能你们现在对禅修知之甚少,但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禅修课程,你们可以选择参加。总之,禅修非常重要。

“四念住”的修法,包括用身、受、心、法等四念住的方法进行观修。

首先,是身念住。从皮到肉、血、骨、髓等,逐一去观察身体,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没有清净、干净的自性。当我们看见别人的尸体时,都会认为人肉非常不干净,甚至感到恶心。同样,当我们观察身体各部分时,也会真实了知到身体的不清净,如此就能远离对身体的执著。

其次,是受念住。受分为乐受、苦受和舍受。虽然暂时看来,貌似有一些乐受,但从究竟的角度来讲,一切都是无常迁变的自性。无常皆苦,无论哪一种受,终究逃不过无常和痛苦的樊篱。而自性恒常、连续不断的安乐,是不可能存在的,对此我们要有一定的认识。

第三,心念住。我们的这颗心,总是会产生纷繁复杂的分别念。然而,通过智慧的分析会知道:未来还没产生,过去不复存在,观察当下的刹那,也没有真实的自性。对于所谓的心,经过再三观察,发现它远离了三时。既然三时只是假立,不依赖时间,就无法安立心,所以心并没有实质。我们应对以上结论生起定解。

第四,是法念住。不管是外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对所有万法一一观察时,就会发现它们全都是无我空性的本体。

四念住,在南传佛教中也有。我今天所讲的是否和他们相同,请教一下在座学南传佛教的几位老师——“说的是一样的吗?……是一样的内容。”“是一致的吗?……好的。”

大家应该尝试练习禅修。因为通过禅修,某些心理疾病就会有所好转;即使暂无疾病,也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2.观修“二无我”

《入中论》云:“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佛陀为了让众生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宣说了人无我和法无我。

现在的很多疾病,其实都是由于对自我的执著过于强烈所导致的。尤其是有些西方人,比较崇尚自我,容易顽固自大,这样就会引发一些疾病。所以,观修二无我的修法非常重要。

3.念诵不动佛心咒

今天准备给大家传一个殊胜的咒语。相信通过这个咒语的加持,能切实利益到抑郁症患者。

我的窍诀,就是用持咒来治疗抑郁症。之所以这样讲,并非自夸或欺骗。虽然我的职业不是医生,但也可以算心理医生,而且我确实治愈了很多抑郁症患者。

这个咒语,我从很早以前就一直在修持。1986年,即我出家的第二年,我去某地讲法,途中在一座寺院,遇见了一位叫达色的堪布。他来自印度,当时他给了我一本念诵集。这个念诵集中的其他内容,我并未时时带在身边,但其中一篇关于不动佛心咒的,直到现在都还是我经常作为祈祷的念诵之一。二十多年来,不管去何处,我一直都将这张念诵页随身携带,从未离身。对于这种做法,不信佛的人也许难以理解,但佛教徒则很容易理解个中缘由。

我年轻的时候,性格也不是很稳重。我在其他大学也曾讲过,一开始我很想当医生,接着又想做老师,最终选择了出家,梦想总是随着外境而改变。之所以在这里提到不动佛,就是因为不动佛能帮助我们遣除内心的动摇和痛苦。依靠他的加持,后来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始有终,变得非常稳重。

不管你们相信与否,这个咒语具有强大的加持力,只有十个音节左右,可以随力念诵一万到十万遍。以前我并未特意给大众介绍过它,但当有人说自己病得很严重时,我就让他念诵一万多遍这个咒语,神奇的是,好多人就这样康复了。

念诵不动佛心咒,不会有任何损害,即使是其他宗教徒想要修持,也完全可以。好比药物的功效不会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咒语的作用也同样如此。由于咒语具有殊胜的力量,所以任何人都可以修持。

今天我观察到有很多特殊的缘起,所以决定给你们传授这个咒语。你们可以写下来,以后如果遇到身边有人需要,也可以劝他们念诵——“嗡赞扎玛哈若卡那吽啪的”。关于这个咒语的功德,并非我个人分别念的臆造,而是我们藏地的大智者麦彭仁波切曾经讲过的:哪怕念诵此咒一次,也能平息南赡部洲诸天龙夜叉的危害,遣除一切瘟疫病苦,乃至清净五无间罪;依靠此咒,一切息增怀诛的事业都能顺利圆满成办,一切魔障与违缘都能迅速息灭。

所以,无论你是否信仰佛教,是否得了抑郁症,持诵不动佛心咒都非常重要。

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两件事

因为此次演讲是由剑桥佛教协会主办的,所以,我今天选择以佛学的理念来介绍治疗心病的殊胜窍诀。在座各位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心理问题。为了能够真实利益到大家,才特意选择了这次演讲的内容。

下面还有两件事情需要强调。

1.放下执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面对快乐或痛苦等任何事情时,都不要太执著,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苦乐参半。藏地有一句俗语:“上到山顶必有下坡,幸福背后必有痛苦。”好比驾驶时会遇到各种路况,人生旅途中也既有上坡,又有下坡,穿过平原之后还需越过高山。同样,我们一天中的情绪也是跌宕起伏,比如,早上感觉很痛苦,到了下午又很开心,再到晚上,心情又会变得沉重起来。这是一个缘起显现的世界,无论遇到何事,大家都要鼓起勇气去面对、接纳,更需勤奋努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在21世纪,学习和研究佛法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因为佛法中的无我观和缘起观,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大的帮助。

昨天我遇到一位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他正在学习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智慧品》。他说,这部论典令他感到非常惊讶和稀有,没想到东方人在那么久以前,就对内心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有如此深刻的观察与剖析。事实上也是如此。虽然从外在的物质来讲,印度和西藏都相当落后,但若想追求智慧的提升,大家却很有必要去学习东方的智慧。比如,寂天菩萨的《入行论》问世这么多年以来,其中的观点从来没有被驳倒过。而与此不同的是,即使是一名博士生的论文,也可能会出现作者还未离世,但他的文章却因为错谬而无法流传的情况。

希望大家能充分认识到佛教经论的殊胜性。这并非自我偏袒、夸耀佛陀的教法。假如你认为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驳倒佛教的观点,那么尽可去跟佛教徒辩论。如果你的道理无可辩驳,但他却不接受,那就是他的问题。作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应该勇于接受来自任何人的辩论。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大家在闻思佛法的过程中出现疑问,完全可以相互辩论。辩论,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

2.利益他人

最后,我们平时应当多行利他之事,比如,保护环境、帮助病人和难民等。尤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爱护自己身边的父母和老人。我来到这里之后,听说很多老人因为没有子女的照顾,最后孤独终老。而在东方,因为有孝亲尊师的理念,大家都认为,对任何人来说,父母和老师的恩德最大,所以很多年轻人都在无微不至地尽孝报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报答和照顾身边父母和老人的同时,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所有众生。

非常感谢大家!

现场互动

主持人:

非常感谢堪布的演讲!这场开示非常契合当前剑桥的状况,因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剑桥也很高;另外,剑桥人对于正念禅修以及其他佛教修持方法的兴趣也在提升。所以,能聆听这样一场开示,对我们非常有益,因为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接下来可以向堪布提问,谢谢!

问:非常感恩堪布慈悲而精彩的开示!请问尊贵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随着自己一天天长大,父母也在一天天老去,作为一名在家居士,应该如何通过修行来好好尽孝?比如应该念一些什么经文和咒语,才能让父母在现世得到幸福安乐、减轻病痛;去世的时候,能帮助他们往生到佛国净土?因为弟子觉得对父母的爱,在将来就可以转化为对众生的大爱。

堪布:如果主要想利益父母等老人,在藏地,通常会选择念大量观音心咒,有些人甚至会念到上亿。所以,最好多念观音心咒。

问:我曾接触过禅宗的一些教义,比如以心传心,当然这也是藏传佛教的一部分。关于依止上师,我有一些疑惑:我想知道,一个人如何才能毫无保留和毫无怀疑地依止上师?或者退一步说,是否每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位上师呢?好像佛陀当年修行时并没有老师。

还有一个问题是,去年我在印度待了几天,相比藏地纯净的“世界第三极”形象,恕我冒昧,印度几乎到处都是垃圾。尽管可能是游客扔的,但似乎一直没人清理,这与藏地给人的印象不太一样。您认为这种现象是否和佛教教义有关?是否需要一些革新?

堪布:第一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并非没有上师,佛经中也讲过,释迦牟尼佛曾在往昔世,通过依止上师而修持菩提心。换个角度来讲,如果是与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利根者,那么不依止上师也是可以的;但在现在的众生中,这样的根基非常稀有。

第二个问题,我也去过印度,目前印度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卫生条件都不容乐观,其实藏地也是这样。我也去过英国、法国等西方先进发达国家,有的地方环境的确很好,但也还是会有垃圾,有些地方仍然非常落后。我认为,这与宗教没有直接关系。虽然佛教徒也需要致力于环境卫生的改善,但环保本身是整个人类的问题,而不是宗教的问题。

问:非常感谢您的开示!您恰好从佛教的角度提到了抑郁症,17岁时我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在精神治疗中心待了6个月,自残过、也尝试过自杀……诸如此类的事情都做过。后来我意识到,我过去看待事情的方式、思考的方法、推理的模式,很明显是行不通的。于是我花了几年时间来调整,使自己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是我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正是这样的因缘,一年前我开始禅修,效果极其显著,禅修带给了我巨大的利益。我在想,您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抑郁而趋入佛教禅修呢?或者以此作为禅修的动力之一?

主持人:您的问题是指堪布的个人经历,还是他接触过的人?

提问者:个人经历很关键。但我想堪布肯定不会有这种问题,所以想问问堪布遇到的人的类似经历,或者这方面的一些理论。

堪布:好的。我也认识这样的病人,得抑郁症的时间很久了,看过心理医生,也去过精神病院。

其中我认识一位非常出名的记者,他自从得了这个病,多次想要自杀,而且一直在吃美国进口的药,可是五年以来,仍不见效。后来开始念我刚刚传的不动佛心咒,念了十万就起效了,他的心情变得跟以前一样愉快。虽然他在追求解脱的出离心、希求佛法方面并没有太大转变,但从此以后就完全康复了。他自己也经常说,是这个咒语拯救了他。

还有一些女性患者,通过禅修以及在学会学习,病也痊愈了。她们在生病期间,真切地体会到了轮回只有痛苦,所以很容易便能生起想脱离轮回的出离心。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若要在此一一讲述,可能几天都讲不完,何况一个小时了。

问:堪布,感谢您的演讲,涵盖了很多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我想回到您谈的最后一点:抑郁症。西方国家的一些研究或者医学报告告诉我们,抑郁症和其他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步上升。不仅仅是英国,包括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人们倾向于认为这是个体的生理缺陷,或者说是人类基因出现缺陷所导致。但我认为这个结论不正确,而且是消极的论调。因为医学机构和心理机构只是将个体孤立地看待,而我认为,这些心理疾病的上升,并不一定是由于基因改变导致的,背后的原因,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在逐渐弱化。例如亲友关系的淡化,所以人才会变得越来越个体化,或者像您说的,人变得更加孤立、自我更加膨胀。我们是否正面临着社会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体的缺陷?我想知道您对这个观点的看法,谢谢!

堪布:目前,东西方国家都在寻找抑郁症的根源,心理学家在探索,医学家也在探索。但我认为:心病还需心药医。因为身体的疾病主要是由四大不调引起的,但心病,却是自己打的心结。比如有的人吃穿不愁、财务自由,但他总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一心想了断自己。如果已经产生了自杀的想法,就已经成了一种心理疾病,所以只能从心上来治疗,方法包含持咒、禅修,以及多行利他之事等。

其实,抑郁症并不算非常严重的疾病,对于佛教徒或者修行人来说,更是可以轻松应对,根本不会把自己逼上绝路。虽然也许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会导致这种疾病,但我认为,治疗方面主要还是应该从心入手,最好在心上找原因,这是相当重要的。虽然也会有一些家庭和社会的因素,但这并非最主要的原因。归根结底,这种病还是从心产生的。虽然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但今天我就不解释了。

问:我的问题和佛教的一个基本理念相关,也就是无欲无求。既然我们在剑桥学习,那么肯定都会有各自的目标和追求,并且有意愿去实现它们。您是否认为,这与佛教无欲无求的理念相冲突?如果有冲突,应该怎样解决呢?

堪布:这两者之间不会相违。就像佛法虽然讲空性,但是否我们的生活就不用勤奋,不需要目标,也不用追求理想了呢?并非如此。

从究竟上来讲,通过观察分析,便可了知内外一切法的本体是空性。这不仅是佛教的观点,现代物理学也发现,物质都是由无分微尘构成的。比如这个杯子,可以一直分解到无分微尘。物理学家也认为,任何物质都是空性、无有自性,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

从世俗层面来讲,我们应当有所追求。只要能认识到,我们追寻的东西是空性的,如幻如梦、无有实质即可;如果认为它们是实有的,则需要调整观念。但世俗生活中任何的奋斗和努力,都会随之而发生如环境等的变化,这两者并没有矛盾。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有些迷茫。

问: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应该是扎西德勒彭森措巴效(吉祥如意圆满)!我出生在一个佛教家庭,妈妈是一位佛教徒,所以我每天会念诵1000遍文殊心咒,从中我获益良多,我想这也是我能考进剑桥的原因。我的问题是:作为一名学生,如何才能合理安排时间,既能念咒、坐禅,又能完成大学课程的学习?两者谁更重要呢?

堪布:也有很多人不是靠念文殊心咒考上剑桥的。(众笑)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方法,就如同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都是一样。藏族有一句谚语:“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穿戴,每种穿戴都有独特的语言。”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穿戴;不同的穿戴者,又会说不同的语言。同样,佛陀的教法有大小乘佛教、南北传佛教等区分。在南传佛教中,也有不同的修行方式。所以,主要根据自身的意乐来选择修行方法较为妥当。

在学校里,我认为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学习之余再修行,因为仅靠念文殊心咒是无法通过考试的。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主,到了一定年龄才开始禅修;又到了一定年龄,才开始持咒。所以,现在还是优先照顾学习比较好。

问:我想请教一个关于个人的问题。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人和事,有些人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伤害,我想知道,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他们?如果无限度地宽容,是否其实对他们也没有帮助?如果采取自我保护,比如让他们得到某种制裁等,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果报?

堪布:总的来说,我们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因为乐观的心态不仅可以帮助他人,而且自己也不会造业,有诸多利益。但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时,就需要运用智慧和方便来处理,尽力去帮助他人。如同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那么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等各方面,就很容易偏离正道。我们虽然会碰到各种复杂的人和事,但如果是以善心利他,也不会造业。

(堪布提示:希望你们的问题简短一些,我也会简短地回答,因为后面还有很多人要提问。)

问:我学的是社会学,抑郁症刚好是社会学中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许多社会学学者会针对抑郁症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并且一般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体因素。例如现代社会学之父杜尔凯姆(Émile Durkheim,1858-1917),他有一本非常有洞见性的书,书中提到:由抑郁症引发的自杀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我想知道,是否有必要把个体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对治抑郁症,而不仅仅是从个人的层面来进行治疗?

堪布:人与自然、人与宗教,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社会学中都有讲述。其实,每个人的发心和行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从心上去治疗,我认为也没有不合理之处。有些道理,即便有人不承认,也不会影响它的正确性,所以希望大家多加思考。

在牛津大学,我去听了一堂课,讲的是社会学和医学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认为我也可以说是一位社会学学者。(众笑)

问:禅修虽然能够缓解压力、减轻抑郁,但您难道不认为以这样的目的进行禅修,其实已经背离了佛陀的甚深教导了吗?因为佛陀说过“诸行无常”,纵然我们能够令内心安乐,但这也是会改变的;纵然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但世界也是无常的,它终将毁灭。这个世界并非真实存在,是我们赋予了它真实性,实际上它并没有自性。所以,我们难道不是应该努力去通达无我,认识世界是空性的实相,而不是仅仅为了世俗的目的而禅修吗?

堪布:这种努力是需要的,但今天提到的三种方法,主要是针对疾病。所以,在修任何法之前,重点是要明白:究竟来讲,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证悟无我、要解脱,以及要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但暂时来讲,遣除众生的疾病和痛苦,应该更为迫切。

问:堪布仁波切,我来自青海热贡,留学到这里,学习教育学。我的问题可能跟今天的主题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问题。现在在我们藏地,有这种现象:很多小孩在五六岁左右,就会被送去寺院接受佛法教育。在当地寺院学习两三年后,有一部分小孩就会有出家的想法。我个人对此现象的看法保持中立,但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似乎不仅是宗教文化,世俗教育中的知识也应当学习。请问堪布:您认为在藏族传统的教育中,小孩在五六岁的年龄段,是应该送到寺院单纯学习佛法好呢,还是先去学校接受教育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到寺院出家修行更好呢?

堪布:我先向今天在座的以你为主的所有藏族人表示问候:扎西德勒!我们藏族的人口较少,不管在哪里,藏族人都为数不多。但藏地的传统文化,却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对于你所提的问题——从小就去寺院出家做小和尚,我认为有利有弊。就利益方面来看,自小就能在寺院里接受传统的佛法教育,比如诵经、书写,以及行为等各方面的训练,就如同在泰国,让孩子们很小出家,长大之后,便已经有了一些出家人的习性,这些都是功德相;但就弊端方面来看,有些孩子还是会还俗,进入社会之后,如果只有一些在寺院里学到的知识,就会难以适应社会,这也算是一种危险。

但就藏地而言,可能也需要保留从小出家的传统。第一个原因是,现在很多寺院在年老的出家人去世以后,一些年轻的出家人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下去,继而就会出现这样的风险——寺院没有出家人继承、维持,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变成徒有其名的空庙。所以,为了不间断出家人住持寺院的传承,就需要保证僧众的来源。另一个原因是,一般人从世间的学校毕业,就将近二十岁了,已经熏染了很多世俗的性格和习气,这时如果舍俗出家,就不会像从小出家的人那么清净,对佛法的信心也不会那么坚定。

所以,基于种种原因,虽然现在有规定18岁之前不能出家,但对此还是值得探讨。

问:我刚听那个咒语时,只是听到了声音,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然后我就想:仅仅把声音念诵出来就会有用呢?还是明白了意义,心里想着那些内容才会有用?我奶奶其实也喜欢佛,但她不学佛法,不懂佛理,她的祈祷会有用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不需要明白意义,因此,不管是选择上帝还是其他主尊进行祈祷,都能管用,为何还要选择佛陀呢?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不懂佛学,那么他们的祈祷是否有用呢?如果没有用,我觉得就挺可悲了。

然后,我跟一位朋友想去做金光明沙,等我去世之后,就可以撒在我的身上。如果只要做了就有用,那我就应该会受益;但如果必须要明白意义,有好的想法才能有用,那我想我就完蛋了……

所以,我的问题是,到底哪一种情况才算有用?

堪布:(时间真的不够了,但是,我看见那个学生举了很多次手,一会儿给她一个机会,让她提问,我说的是那个女孩子。)

对于你的问题我做个简短回答。有些修法,必须要懂得它的意义,否则无法达到相应的效果;但有些修法,就算不懂它的意义,它也能起作用。如同吃药,医生将药配好,病人直接服用就可以了,即便病人不知道处方,但药物照样有效。同样,有些咒语虽然人们不懂得它的意义,但以智慧去观照,却明白它具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力。如果你不相信,也没有关系。要知道,毕竟世界是非常宽阔、开放的。

问:非常感恩堪布还记得我,谢谢!因为我真的举了很久,谢谢!太激动了!我的问题是这样的:我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里面教导了一些关于自爱、自我疗愈、对内自我关照等方法;但在佛教中,却提倡大爱、舍己为人等理念。所以,我一直以来的困惑是:应该只在意别人的感受,为了众生放弃对自我的关照,还是需要先对自己好,因为在爱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去爱别人?

堪布:以佛教的观点来看,对自我的执著不能太多,越少越好。对其他众生而言,我们对自己是如何执著,他们也是如此,甚至会更加珍爱自己。虽然要做到完全没有我执,是非常困难的,但是,通过不断的反复观察,就会认识到,“我”其实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它是苦的自性。所以,如果逐渐减少对自我的执著,就能逐渐减少痛苦。

“我执”其实大家都有,佛教也不会遮止这一点,除非是过分的执著。我们应该像爱自己一样,慢慢地逐步增上利他心,因为利他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其实这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好好观察,就能了知其中的密意。

主持人:

非常感谢堪布仁波切!感谢他的演讲和开示!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组织以及协助本次活动的人士!

祝愿堪布仁波切在欧洲等西方国家的弘法之旅圆满!希望仁波切能够长久弘扬佛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