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3.云南大学【寻找生命的意义】演讲&问答


第86场

云南大学

Yunnan University

中国·昆明

2014 / 7 / 3

寻找生命的意义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主持人: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索达吉堪布来为大家开启一场智慧之旅。

对于索达吉堪布,大家通过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传媒应当已经有所了解。堪布是一位著作等身,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的佛学大师。除了学问上的惊人成就,堪布的内在修为也令人钦佩,从2007年开始堪布陆续发起了为数众多的慈善活动。

下面就有请堪布为我们作主题演讲——

今天在这里跟老师和同学们结上殊胜的因缘,内心很欢喜。就我而言,也谈不上作演讲,只是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今天的主题“寻找生命的意义”。

一、生命定位的差异

人们对生命会有不同的定位:有些人觉得一生庸庸碌碌度过就可以,有些人认为生命应该绽放光芒。后者之中,有的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财富,有了钱一切都好办;有的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跟所爱的人在一起,携手至老;还有的人可能认为舍俗出家,前往寂静处修行佛法,或者虽然出了家,像我这样到处“漂泊”,做个云游僧,很有意义。

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说:众生的根机、意乐各不相同。确实如此,人与人彼此互不相同,所以在生活中需要给他人留出一定的空间。有的年轻人对周围人说:“你应该这样做,否则就是对我不尊重。”其实别人怎样做,是他的选择和自由。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时,听说有个大学生打算毕业后去农村,种种地、看看书,不愿过城里的日子。他的一些朋友激烈反对:“不留在城市里,你的生活跟农民就没有差别了。”以此也导致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矛盾。

其实不论家人或者朋友间的争论,究其原因主要是观点不同。我们要知道,人与人的想法不可能一模一样,有些人觉得这样合理,有些人觉得那样妥当,只有相互包容才能融洽相处。

对于生命的意义,在座的可能都思考过、寻觅过,也许你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只要事业有成、财富如山,人生就会熠熠生辉。但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反而可能当你处于简单、快乐、放松的状态时,生命之花会悄然绽放。

二、错误的观念让生命黯淡

书本大学,社会大学

很多大学生希望一毕业就飞黄腾达,但其实你只是从“书本大学”毕业了,而“社会大学”却不一定。

从“书本大学”毕业是怎样的?就是把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课程,全部学习圆满了。然而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如何跟同事交往,如何与朋友相处,乃至如何照顾老人、爱护孩子等等,是这所大学的课程。但对于这些,很多大学生茫然不知。不仅如此,对于更深的人生道理,他们也是陌生的,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有钱,什么都能解决”,或者认为“只要努力,任何事都能办成”。其实从佛教的因果律来看,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有背后的深层因缘,并非金钱能完全成办,也并非勤奋能样样达成。

佛经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想了知自己的前世因缘,就看今生的状况,比如你现在是大学生,有才华、有智慧,这是前世种了相应的因;想知道自己的后世境况,就看今生的状态,如果你具备良好的品行,那未来必定一片光明。

正因为如此,古人常常倡导“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第一,立德,要培养完善的人格。如果没有人格的底线,人与动物就没有差别了,会杀盗淫妄无恶不作。当今社会诸多恶性事件屡禁不止,其实就是很多人道德沦丧所致。

第二,立功,一生中至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有些人当老师,有些人做医生,有些人办企业……不一定轰轰烈烈,但顺应自己的因缘,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就是立功。

第三,立言,留下一些著作,即便不能写书,写一篇文章也很好。现在很多人天天写微博,在这方面立说,这也非常好。

刚才在食堂,我看到里面的每个人都是边吃饭边看手机,这跟国外很多学校的情形截然不同,他们是边吃饭边看书。不过也可能你们的手机上存了很多书,是不是这样?如果是,也很好;如果不是,而只是在看一些乱七八糟的内容,那意义不大。

世界上很多教育学家认为:从目前的状况推断,哈佛大学永远会是世界第一。为什么?一方面这所大学里的老师非常敬业,将全副精力投注在教学上,这也是哈佛大学某些管理机制所限制的;另一方面,哈佛大学的学生都特别勤奋,学习起来废寝忘食,晚上所有书房的灯都亮着,而且他们从来不会在穿戴等方面攀比计较。

我们这里的不少大学,表面看似很好,但实际上有钱的学生天天出去玩乐或者做没有意义的事,并没有把珍贵的时间用于学习;没钱的学生经常忙于打工,也没有把所有时间用于读书。当这些学生离开“书本大学”,进入“社会大学”时,学业不精通、人格不完善,要应对工作和人生,有一定困难。

生命的意义不是金钱

很多学生想要一毕业就坐拥名车豪宅的愿望,其实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不去思考如何为社会作贡献,如何在岗位上做有益之事,而只是算计着自己如何发财。

但是这种金钱至上的心态,在这个时代却非常泛滥。我去各地时,在候机大厅里常常看到一些柜台在卖书和光盘,不过一般很少有哲学、宗教方面的,大多在讲成功学——“马云怎么说”“这个企业家怎么说,那个大老板怎么说”。很多人对此也是饶有兴致,“他既然赚到了钱,我也要这样做”。不过我想:虽然你可以依葫芦画瓢,却不一定能同样成功,因为人的命运不同。

一辆车只有四个轮子,不可能所有零件都变成轮子;同样,每个人都成为大老板也不现实。而且如果你总是看不上现前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现在这份工作的薪酬、待遇就无法让你满足;当不满情绪滋生时,你就不会认真对待手上的事情,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听到很多企业家说:“我们不愿招收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眼高手低——每天玩手机、玩电脑,不好好做事,反而跟公司要很高的薪酬。不如中年人踏实,他们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知道挣钱不容易,反而肯努力做事。”

如今很多人常常以是否赚到了很多钱,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价值。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合理,正确的标尺应该是人格。

在藏地,人们评价一个人,不会看重他的财富,而会看重他的品质。找男女朋友时,藏族人经常关心的是“这个人的心地是否善良”“他(她)对因果的取舍如何”“他(她)有没有慈悲心”……是以人格为主,之后才是财富以及家庭背景等。

生命不只一世

再说很多人的人生观,可能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认为人生只有短暂的这一世——一个人来到世上,慢慢长大,开始上学读书,毕业后找工作,结婚生子,然后退休,最后离开人间,彻底归于虚无,如同灯灭。

实际上,人并非只有一世。我们的生命从前世流转而来,即生中的很多苦乐,都跟前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懂了这一点,人生中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就可以找到答案。你会知道:我和我的一个同学一起读大学,同样努力工作,但是我后来那么顺利,如同生活在天堂里,而我的那个同学却非常不幸,就像沉陷于地狱中,之所以出现这种巨大差异,根源在于前世。

今世的死亡只是通往后世的一扇门,所以要常常想到:当我的生命结束时,如何面对?

有报告称,目前中国每年死亡的人中,大约四分之一死于癌症。假设某一天我们突然收到癌症病危通知单,或者得病的是家人,该怎么办?如果对死亡一无所知,没有做过丝毫准备,到时恐怕只有捶胸顿足、后悔莫及。

昨天有几个人来见我,特别伤心地说他们的一个亲戚得了绝症。我当时以自己的一些经验对他们做了一些开导和安慰。同时我也想到不仅仅是这些人,每个人面对死亡时都会非常痛心,然而在平平安安时,又有几个人想到过死亡?

释迦牟尼佛走出四个城门时看到老、病、死、修道的景象,于是毅然放弃皇宫的生活,去寻找解脱之道。而我们很多人从不过问死亡,这样走下去的结果可想而知。

佛教为何历久弥新?

现在有些人固执地认为:“人死如灯灭,哪还有后世?”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么想也情有可原,因为自“文革”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论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受到一定的破坏,导致后来很多人没有机会了知很多深奥的道理,甚至对宗教颇有成见。

对于很多年轻人,我并非要求你们非要信仰与学习佛教不可,而是觉得你们有必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佛教的思想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风雨,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散发出生命力,在现代生活中展示巨大的效用?

我常这样劝导人:“你如果非常痛苦,就看看佛教的书吧。”佛教其实不仅是宗教,更是教育——智慧的教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点燃光亮、遣除迷暗。比如你如果真正明白佛教中“一切皆是无常”“一切无非因缘和合”等道理,那么即使处在人生的低谷,也完全可以做到泰然处之。

佛教的教义,在如今的东西方医学、心理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很多验证。而在生活中,很多人也体会到它的真实作用。我想这个文明是稀有的。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们其实是同一时代的。

老子降生于公元前571年。据传,他诞生时眉毛、胡须都是白的,耳朵硕大,看起来像个很有智慧的老人,因此得名“老聃”——“聃”在古文中是耳朵长而硕大的意思。老子实际上是一个神秘人物,写了《道德经》之后,就不知去向。

大概在老子降生后的几年,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佛降生于世间。如果按照现在世界公认的佛历,佛陀的出生时间也是公元前565年。佛陀15岁时,孔子降生,也就是公元前551年。

所以孔子和老子相差20岁,佛陀与他们之间分别有大约15岁和5岁的差距,但是属于同一个时代。那时可以说是人类东方文明崛起的时代。

有些史书上记载,当时孔子的弟子问:“世上有没有圣人?”

孔子说:“有。”

“是不是师父您?”

“不是。”

“是不是三皇五帝?”

“也不是。”

“那这位圣人是谁?”

孔子说:“这位圣人在西方。”汉地的西方,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在之处。

当然,对于三位圣贤处于同时代的观点,极个别人不承认,也说了一些相似的理由。但是我们有很多的依据可以进行论证,比如用现代历算推算,佛陀跟孔子就处于同一个时代;用人的代数逆推,孔子的77代往前回溯,也刚好是佛陀的时代。

大家可以想一想:公元前500多年前诞生的佛教思想,一直流传至今,没有变得陈旧,也没有被后来的科学、人文等思想推翻,其原因何在?

拥有的总会失去

很多人对佛教的思想比较陌生,而对世间的事情非常熟悉。但我们要知道:人生几十年所追求到的财富、名声、地位,很快都会消失,人的青春也会像夏天的花,不久就凋谢了,一切都不常驻。

如果我们随时有无常观,有危机感,那么拥有时不会很傲慢,失去时也不会很悲伤。

现在个别人失去心爱的事物时,内心就无法承受,甚至因此走上绝路。中国现在官方统计每年的自杀人数接近30万,如果加上没有统计到的,可能更多。这些悲剧,究其根源都是心态没有调整好。

其实如果去观察,人心可大、可小——对一件事,心可以特别执著,也可以非常随缘。当然,仅仅嘴上说“不执著”是不行的,还是要学会调心的方法。方法也很简单、很方便:你早上起来时慢慢呼吸,呼吸过程中把心放松下来。放松一会儿再这样思维:“人活在世上到底为了什么?”这种思考很有必要,然后你可以想象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自己该如何面对,这样来观修。有些人从未想过人生有一天会完结,所以一直拼命地挣钱、拼命地追求,最后面对死亡时,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准备。

也许有人觉得:“佛教是不是悲观主义?”其实佛教不但不悲观,反而非常积极,只不过不是在无益之事上积极。佛教六波罗蜜多中有一个精进波罗蜜多,教诫我们在学习真理、利益众生方面,要非常勤勉努力,甚至佛教倡导忘我而利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真正具有意义。

三、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取得了怎样的个人成功,而在于为世界付出了什么。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曾说:“对我而言,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我很喜欢这句话,确实一个人不论做任何事,如果能够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承受的不施加给别人,自己愿意接受的奉献给别人,这样的生命才拥有价值。

但是如今很多人的心中充满自私,一切所做都是为了自己获得金钱、地位,帮助别人的意乐非常微弱。国外的有些人,一旦有了钱,就会常常做慈善;而我们这里的很多人,有了钱就只顾自己享受,从未想过他人。这是很遗憾的。

萨布瑞亚

德国有个叫萨布瑞亚(Sabriye Tenberken, 1970-)的女孩子,两岁时罹患眼疾,12岁失明。但她没有放弃,依然不断努力,最后考取波恩大学。读大学期间,她发现藏语没有盲文,于是靠着电脑听音分析器的帮助,借鉴布莱叶盲文,编写了一套藏语盲文程序。

后来她来到拉萨,建立了一所盲童学校,这是拉萨第一所盲校。

一个双目失明者可以在异地建立学校帮助盲人,很多人虽然双目健全,每天想的却只有自己,总是为这个事苦恼、为那个事焦虑,常常愁眉苦脸;而萨布瑞亚呢?总是绽放着笑容,也给那些盲童带去了欢乐和希望。

在心灵上筑建快乐

对于人生的价值,没钱人可能认为是拥有万贯家财;没地位的人可能认为是居于万人之上。其实这些都不正确,等他们真正有了钱、得到地位时,就会发现并非自己之前所想象的那样。

2013年的中国首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他的儿子读小学、中学、大学,都在国外,26岁回到国内。当时很多人觉得王健林会把万达集团的所有管理权、财务权交给儿子,但是王健林接受采访时说:儿子刚刚回来,不一定很成熟,我暂时不会把集团交给他,先给五个亿,让他锻炼锻炼。

前段时间,王健林的儿子在微博上说自己买了一个200块钱的电脑桌,已经过了很久,京东的快递还没送到。网友们对这件事也非常关注,当天的评论就有两三万条。

当时我就想:他们的人生观是怎样的?是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还是其他的?

其实把人生的快乐筑建于心灵上,才是真正稳固的。否则,欲望永远无法填满——拥有10万元的轿车时,想要20万的;有了20万的车,想要30万的;30万不行,又要100万的;100万不行,200万……这样一直不断贪求,无有止境。

当今教育的缺憾

如今的新闻中,常常可以听到贪污腐败、欲望无度的很多报道,导致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的教育存在缺陷。

以家庭教育而言,父母不应只是教导孩子追求财富和事业的成功,而更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心灵美德,比如知足的心态、坚强的品格。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曾经有过这种家庭教育。

现在的日本和韩国,一般家中有了孩子后,大概好多年之内,孩子的母亲都不用上班,只需要专心教育孩子——把做人的各种道德准则传授给孩子,而父亲则承担起赚钱养家的责任,父母有不同的分工。如果是这样,孩子因为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长大成人步入社会时,会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而且内心不会那么贪婪、自私。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这边很多人都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比如在座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基本是独生子,在家里都是被父母惯着、护着,什么事都是你说了算,各种做人的道理并没有学到,而学校里,也缺乏慈悲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这种情形下,人的综合素质很难提升。

留在中国大山深处的德国人

有一个叫卢安克(Eckart Löwe, 1968-)的德国人,来到中国广西山区,留在那里做了一名老师,柴静曾经对他作过采访。刚开始卢安克的父母对他的选择非常不理解,很不同意,但后来他们也发现他的所作所为是有意义的。

卢安克的心态是怎样的呢?就是把那些山村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他说:“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幸福。”其实这就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在座的老师和学生有没有这样想过:不论能力如何,都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样一观察,就会发现自己的利他心其实非常微弱,而自利心可能极其强大。然而人世间有一种规律:一个人越是帮助别人,他的名声、地位等反而越会增上;一个人越是维护自己,甚至为了私利而损害别人,他的名誉、财富等都会不断衰败。

众所周知的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1910-1997),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女人,但是她取得的成就却是非凡的。1997年,当她走完人生的87年历程,离开世间时,印度政府以对待国家总理死亡的方式对她进行国葬。当时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四百多位领导参加了葬礼,这其中有六位总统(三位是女王)。

是什么力量使得她如此受到爱戴?不是钱财,不是权力,而是一颗利他心——对于麻风病人,对于乞丐,对于凡是特别可怜的人,她都满怀爱心地去帮助,她看似柔弱的身躯里跳动着一颗伟大的利他心。

这种利他精神,在座的诸位,你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后来的社会教育里能否找到?如果找不到,那么这种教育就算不上很高尚。

佛教的四个“正”

佛教界有位了不起的大德弘一大师,他曾说:

“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恶行,而与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幻觉,而与以正觉。”

弘一大师讲述了佛法的四个特点:正见、正信、正行、正觉。

1)正见

佛教能破除世间的一切谬见。世间有很多不正确的观念,比如“常净我乐”——本来不是常有的东西,人们始终认为它常有;本来人体充满36种不净物,可是大家都认为身体很干净……对于诸如此类的谬见,佛教能够一一破除。

2)正信

佛教能破除一切迷信。如今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人是否有后世一无所知,其实要弄清楚这一点,很有必要学习佛教。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生命的延续有着非常明确的讲述,而这一观点完全经得起科学的推敲。

《楞严经》中记载,佛陀时代时,有一个叫波斯匿王的国王,不太相信人有前后世。

当时佛问他:“你为什么不相信前后世?”

他说:“我觉得身体毁坏后,心也会随之消失。”

佛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他说:“我年轻时,身体非常健康、强壮,现在我62岁了,身体病弱无力,所以身体明显是无常的,那我死亡时这个身体会坏灭的。”

佛问:“你想想你能见的心——见精,自从你能见到恒河至今,是否有过变化?”

波斯匿王说:“我刚开始见到恒河时只有3岁,到现在的62岁,我见恒河的这个见精,是不生不灭的,确实没有变化。”

表面看来,这段话说明见精在即生中是不老不灭的,但实际上也能间接证明前后世不虚存在。人死时,只是舍弃此世的身体,而见精依然不坏。

见精,就是佛教里讲的如来藏,是一直常存的。如来藏上如果熏染了很多业,就会起现世间万象,但是就如大海即便表面波澜壮阔,海底却始终非常平静一样,如来藏也不随万象而迁变,始终常恒不变。所以,我们这辈子做人,下辈子变成其他类众生,身体会在六道中不断转变,但如来藏不会毁灭与变化。

梁武帝时代有位志公禅师,他说:“富贵百年难保守,六道轮回易循环。”意思是,今生的荣华富贵难以保住一百年,而命终时自己就要随业在六道中不断流转。可是对于这些道理,很多人并不知道。

志公禅师还说:“劝君早觉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这两句话很重要,意思是,各位一定要早点觉悟到修行之路,因为一旦失去人身,万劫中也难以复得了。

我觉得在座很多年轻人不必说深入地研究佛教,即便稍微了解一点,都会受益匪浅。你们很多人很有善根,但因为各方面的因缘,至今一直沉迷于世俗中。你不需要出家,也不需要非到寺院里,只要在感觉痛苦时,想一想:佛教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取蕴苦,我现在感受的是哪种苦?佛法里有没有方法解决?这样想时,也许佛法就能给你带来一点启迪,这也非常好。

佛教的思想不是迷信,如果你对此不认同,可以阅读佛教的千经万论,观察一下其中所讲的道理跟我们的生活有没有相通之处。

3)正行

佛教可以破除一切恶行。如今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杀盗淫妄恶行,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戒律中就作了遮止,人们如果能够以戒律作为准则,行为就会变得贤善。

4)正觉

佛教所实现的果法是什么?就是破除一切幻觉。一般人认为世间很多事物是真实的,但是用佛教的智慧一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如同水月、梦境一般危脆、虚幻。包括很多人喜欢谈论的神通,在佛教看来也是一种幻觉,不值得提倡。

爱、财富与成功

我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女孩走出家门时,发现有三个人逗留在门口,当时天气不太好,她于是邀请他们到家里坐坐。

这时他们中的一个说:“他们俩,一个的名字是财富,一个的名字是成功,我的名字是爱,我们不能同时去你家,你只能选一个。”女孩听了,就回去跟父母商量。

父亲说:“应该让财富进来,这样我们就有用不完的钱。”她听了立即反对:“应该让成功进来!”正在争执之际,母亲说:“有了爱,苦也是甜的,干脆让爱进来。”父女俩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女孩走到门口,邀请爱进到家里。

结果过了一会儿,她们家的气氛变得非常愉悦,大家都欢笑着,此时其他两个人——财富和成功也进来了。

女孩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们俩也进来了?”他们回答:“有爱的地方,财富和成功都会随之而来。”

这虽然是个寓言,但很值得我们思考。人要让爱进到心中,这样很多圆满都会不求自得。不过,爱有自私的爱和无私的爱,只有无私的爱才能给我们带来安乐。

结语

如果想让生命具有意义,就用一颗利他心,用一份爱心,来拥抱这个世界,这时你的生命会散发出光芒。

现场互动

问:如果有前世,为什么我一点都回忆不起来?

堪布:过去发生的事,我们不一定都能记得起来,比如一两岁时的经历,现在心中一片迷糊,再比如一周前的早饭,现在也不一定记得吃了什么。虽然记不起来,但是这些肯定存在过,所以回忆不起前世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另一方面,世上能够忆起前世甚至记忆犹新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人中有些是宗教徒,有些则不是。

我们学院的慈诚罗珠堪布写过一本书《前世今生论》,最近出版时名字是《生命的真相》,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现代案例,并运用科学推理以及佛教教理,证实了前后世的真实不虚。

所以,不能以回忆不起而否认前世的存在,因为我们的觉知能力毕竟有限。

问:在您眼中,除了传授佛法的教义,您的上师曾经给予您的最大帮助是什么?

堪布:除了传授佛法以外,上师法王如意宝给予我的最大帮助就是:在我刚到学院生活特别困难时给了我50块钱。对此我一直难以忘怀。

问:从1980年至今,您所在的佛学院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

堪布:我1985年刚到学院时,学院的人数大概是三百人,短短的27年中这个数字增长了很多,宗教部门统计的数字是九千三百多人;我刚到学院时,学院没有电、没有公路,现在通了电,建了公路,生活越来越便利;我刚到学院时,很多道友学习佛法非常刻苦、精进,常常通宵达旦地看书,但是现在的一些道友好像并没有那么努力。

问:您决定到世间弘法的初衷是什么?

堪布:一个出家人出现在校园里,可能让有些人觉得稀奇,也可能引发另一些人对出家生活的种种揣测。

实际上,我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很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学的佛法分享给世间的人们。

我给汉族道友传讲佛法二十多年,很了解汉地城市里人们的烦恼与痛苦。其实这其中的很多苦恼,借助佛教的方法可以轻易化解,当然也有些无法解决的,比如死亡的痛苦,但是能解决的这部分,不用吃药、不必吃苦,依靠佛法轻轻松松就能去除,何乐而不为呢?

站在另一个角度而言,当今世界,人人都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而行。我曾看到一个报道,有个西方人酷爱摄影,他每天的事情就是拿着相机给动物拍照。我也有自己的爱好:不论哪里让我去作演讲或交流,哪怕听众只有三五个,我也愿意去。

问:佛学院的教育跟大学教育是否相同?您对大学教育有什么期望?

堪布:就教育模式而言,我所在的佛学院跟大学非常相似。不仅是我在的佛学院,藏传佛教的寺院、佛学院所实行的,基本都是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而且不是现在才这样,7世纪以来就一直如此了。

如今的藏传佛教中为什么精通教理的人层出不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模式完备,比如授课方式跟高等院校大体类似,对学员的考核方式多样而严格,有讲考、笔考和造论等。

当然,我们佛学院的所学内容跟高等院校有所不同,主要学习佛教的理论与修法,以及将其用于世间的方法。而很多高等院校,则主要传授各种世间专业理论与技术,不过要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运用这些知识技能,也不一定非常方便。

如今的大学教育中普遍缺乏的是道德和信仰教育,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大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很娴熟,但在道德修养方面令人担忧,一旦步入社会,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

所以我对很多大学的期望是:增加道德和信仰教育。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全世界七十多亿人中,只有十几亿没有信仰?

有些人认为:“有信仰的人是思想有问题,没有信仰才正常。”其实这种想法很不合理,而且特别危险与可怕,因为人没有信仰,就没有归属感,没有归属感就可能在一定范围中做恶事,乃至发展到无恶不作的地步。

所以,对于信仰,很多人从小被老师和父母灌输的有些理念不一定正确,其实信仰给人带来的利益不容小觑,如果能在大学中增加信仰教育,无疑将弥补大学教育的一大缺憾。

问:佛教如何看待时间和空间?

堪布:按小乘《俱舍论》的观点,时间和空间真实存在;但是按照大乘唯识宗的观点,万法都是唯心所造——时间、空间,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心的幻变。

爱因斯坦也说:时间和空间,只不过是人类的幻觉。

我前段时间在清华大学,跟一些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过《盗梦空间》中所渗透的佛教思想:梦中可以做更深的梦,最后自己也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其实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

所以,我们眼前的世界是虚幻的。不过没有证悟这一点之前,它依旧会“真实”存在着。

问: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在束缚人,因此不敢迈进佛门,对此您怎么看?

堪布:认为学佛后会有很多限制,由此顾虑重重,这没有必要。佛陀在经中讲每个人的根机不同,所以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悟多少就算多少。

其实对于佛教,不论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不必有任何恐惧,因为这种教义非常正确。

如今的时代,虽然不像几十年前那样处处弥漫着诋毁宗教的言论——一会儿说它是麻醉药,一会儿说它是封建迷信,但实际上人们心中仍然存在对佛教的诸多误解。

误解的起因有两方面:

第一,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的破坏,使得如今不论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成了奄奄一息的病人般。

第二,现在极个别的在家人、出家人,名义上是佛教徒,但对于佛教一窍不通,却创立了一些平台传播所谓的佛法,这给很多人造成困惑。比如有的年轻人本来很想了解与学习佛法,可到了有些寺院,却并非自己所想象的,大失所望。

另外,很多人对寺院卖门票也很反感。其实佛教本来是开放的,佛陀也没说我的寺院要卖门票,而有些和尚也不想卖门票。只不过有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和尚也在江湖,也怕掉进湖里。

总之,我非常希望年轻人能了解佛教真正的见解和行为。

问:现在的有些寺庙会教唆信众烧高香,借机敛财,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堪布:个别寺院里卖高香、烧头香的现象,以及个别人利用佛教平台敛财等行为,只是某些人的不如法行为,不能代表佛教,就像个别伪劣产品,不能代表商场的所有产品一样。

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应该桥归桥、路归路,这个问题到底是佛教的还是极个别佛教徒的,要分辨清楚。分辨清楚以后,就不会因个别人的劣迹而对佛教丧失信心。

当然,如果你以前在某人面前听过佛法,后来发现他的有些行为确实不如法,你已经失去了信心,这时你不必跟随他学习,这是佛教所允许的。

这个世上的事情真真假假、错综复杂,所以大家面对任何事,都要依靠智慧作观察,否则盲目地反对或认同,都不合理。

实际上,真正的佛教是什么?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这个思想是纯正无垢的,任何人学习和奉行都会受益匪浅。所以,不论现在的社会如何,你们在家人应该遵循佛教的观念与规范去做,这样对你的人生百分之百会有帮助。我学了这么多年佛法,深深感到佛法对大家大有利益,所以才辛苦地为你们传播。

问:如果帮助别人,又希求回报,比如希望对方对自己态度友善些等等,这能叫利他心吗?

堪布:利他心有不同的层次。

一种是希求回报的利他心。比如帮助别人时会想:“我今天帮了他,他以后要回报我,或者至少要对我心存感恩。”这样虽然帮了别人,但是对回报有所希求,在佛教中,也把它叫利他心。

一种是无条件的利他心。比如大乘的菩提心,不求任何回报,完全是无私的,即使无数次帮助别人,而对方没有任何报答,也无怨无悔,这是利他心中最高尚的。

菩提心可以说是人类思想中的瑰宝。为什么呢?一般人帮助他人都希望对方有所回报,一旦对方没有知恩、报恩,就非常生气:“我以前帮过他不止一两次,他怎么一点不感恩?以后不帮他了!”甚至可能找对方算账。但真正的大乘菩萨不仅不求报恩,乃至为他人付出生命,也没有任何怨言,确实非常可贵。

问:如果以利他心作为评价人的标准,会不会出现道德绑架的现象?

比如我有一万块钱,想捐出三千块,可能其他人觉得你应该更多地奉献爱心,会要求我捐更多。但是我即使不捐钱,也不会有违道德,而如果以利他作为标准,是不是就会出现一定要捐九千块或一万块这种超道德的要求?

堪布:应该不会造成这种情况。

你的利他心达到什么程度,就随自己的心力来帮助别人,捐三千、六千,或九千,都没问题,你如果非常无私,全部捐也可以。这根据自己的心态来确定,自己的所有善举由自己控制。

问:阿赖耶识和意识是什么关系?

堪布:这是带有专业性的一个问题。

阿赖耶识是大乘唯识宗教义中的核心概念。唯识宗认为万法都是心造的,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起现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清净依他起是佛的刹土以及佛的相好庄严等等;不清净依他起是一切不清净的轮回器情。

所以,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世界就是一个梦,是阿赖耶识的幻变。阿赖耶识上的业种不同,外面所现的世界就不同。

有一部非常著名的论典《中观庄严论释》,里面用镜中影像的比喻说明这个道理:镜子里所呈现的一切,都是现而无自性的影像;同样,这个世界是心幻化的影像,当心泯灭时,世界也会消失。

那阿赖耶识和意识是什么关系呢?二者并非别别分开,意识是阿赖耶识的一种妙用,如同波浪与大海的关系。

问: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您认为人应该在哪些方面独立,才能达到一种完满的状态?

堪布:实际上,人永远是独立的。

你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而来,最后离开也是独自而去,而且心中的所有痛苦与快乐都只能自己承受,虽然在生活中有亲朋好友的陪伴,但他们也无法真实体验或代替你的感受。

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要依靠一个伴儿,其实整个漫长的轮回都是一种孤独的生活,如果没有调整自心的能力,事事依赖别人,是很困难的。然而现在很多人的依赖性太强了,小时依赖父母,年长时依赖朋友,年老时依赖儿女,其实这样不是很合理。

佛陀在一部经中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也就是说,自己是自己的依靠处,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最好能够独立。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是独生子,更应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问: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堪布:忏悔罪业,需要借助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杂儿萨埵吽”,这很重要。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造过很多恶业,有被人发现了的,也有不为人知的,这些自己心中都有数,最好念这个咒语来忏悔。

金刚萨埵往昔曾经发愿:如果有人闻我名号、作意于我,一切罪障都可无余清净。此愿若不成就,我誓不成佛。

如今金刚萨埵已经成佛,说明他所发的愿也真实成就,依靠金刚萨埵来忏悔,决定可以清净罪业。所以,我们在忏悔时,最好是缘金刚萨埵来观修。至于具体如何修,可以参阅相关资料,比如法王如意宝的《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这本书尤其讲到忏悔要具足四种条件:

第一,所依对治力:观修一个本尊作为所依,比如观想金刚萨埵;

第二,厌患对治力:对自己以前所造的罪业心生后悔;

第三,返回对治力: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造罪业;

第四,现行对治力:念诵金刚萨埵心咒来对治罪业。

如果具备了这四种力,以前所造的罪业都能忏悔清净。

今年我们学院开金刚萨埵法会,从四面八方涌来一万多人参加,因为很多人觉得以前所造的罪业很重,应该努力忏悔,否则没忏悔干净就死去了,那就太可怕了。前段时间,我去一个监狱演讲,也劝诫关押在那里的人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在监狱刚好可以“闭关”。

只要造了罪业,不论何种身份的人都要忏悔。即便是非常有智慧和能力的人,也没什么可傲慢的,因为有可能造的恶业、犯的错误更严重,更需要忏悔。

问:我是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一名在读博士生,在我们研究所,常会使用动物做解剖实验。在接触佛法的半年时间里,我深切感受到杀生的严重过患。请问对于周围信奉唯物主义的同事,怎样让他们认识到杀生的可怕,让他们对动物产生慈悲心?

堪布:解剖生命的行为确实很残忍。历史上,日本的731部队用人体做实验,在获得了一些科研成就的同时,牺牲了许多人的宝贵生命。如果这种实验的对象换成动物,虽然它们不能开口说话,但是痛苦的感受没有任何差别。

不过现在很多人的观念是:动物天生就是供人类受用的。他们看到动物就开始吞口水,“这个动物的肉好吃”“那个动物的皮毛好穿”。人类这些带着血腥的观念非常可怕。

你想要制止同事继续杀生,这种发心是很好的。不过有时虽然我们很希望做一些具有无限功德的事,但不一定都能做得到,因为每个地方有它特殊的环境。所以,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就在心里默默地发一些善愿,我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就是这么做的。

问: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您怎么看待死亡、面对死亡?

堪布:关于我看待死亡的观点以及对死亡的准备,要讲的可能很多,今天在这里无法一一说尽。可以说,我是专门研究死亡学的,学的是死亡专业。

佛教虽然对人的今世也会有一定的观察和探索,但更关注的是来世。佛教里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当一个人死亡时,生前所拥有的任何财产、名声或地位都无法带走,甚至身体也要留在此世;而唯一能带走的,就是自己造下的善业与恶业。

也许在座的个别同学觉得很神奇:“人死时怎么还能带走东西?”这是你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才会诧异,这也情有可原。

事实上,生死学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体系,不可能一两句就说得明白,也不可能以一句“我不相信”就予以否定。不相信是一个充分的依据吗?不相信的就不存在吗?你不相信的东西,自己不接受是可以的,但如果把自己的这种思想灌输给家人、朋友,那还是有必要首先考证一下它的合理性。

所以,我特别希望很多人能看一下《西藏度亡经》(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这本书中的观点是西方科学家最认可的,比如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 1875-1961)说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就是《西藏度亡经》。还有《西藏生死书》,这是目前西方非常畅销的一本书,也是很好的。你们读了之后就会知道,在藏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士教法中,对于死亡有着怎样深入细致的剖析。

我想在座有些年轻人,对于生命学、死亡学,可能还需要去研究和了解。每个人都会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可能比如何面对生存更值得重视,死亡降临时怎么办?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在藏地,很多人面对死亡时,没有丝毫畏惧,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他们活着时已经对死亡作了充分的准备。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出现了很多奇迹,他不畏惧死亡,我们是否畏惧?为什么畏惧?就是提前没有准备。

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有这样一段内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请问如何理解“空”?

堪布:对于这段话,很多人虽然会读,但不一定明白其中的深奥道理。其实这是在说:任何一法不离空,空也不离任何一法,任何法和空无二无别。

有人会疑惑:“色怎么会变成空,空又怎么会变成色?”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对于面前的这个瓶子,现代物理学家会说它看似存在,但如果详细观察,它就变成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夸克,最后变成无形无相的能量,而能量实际上也是空的。

物理学家玻尔曾说: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空的,如果你不明白空,你就无法明白量子力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瓶子即是空、空即是瓶子,你就是空、空就是你。因为所谓的你,除了身体、心识以外没有其他了,但如果真正观察时,身体和心识也是空的。

大家可以观察所谓的“我”,是身体还是心识?

身体只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实际寻找时无外乎一堆骨肉。再慢慢剖析这堆骨肉,仅仅是肌肉、骨骼、筋络、血,身体在哪里?不得不承认它是空的。而这个空并非空空荡荡的一无所有,而是空的当下有身体的显现。

我经常想,如果对现在的大学生讲一些缘起性空的道理,很多人会开悟的。因为这种道理非常深细,任何人想要破斥都无机可乘。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世界上涌现了无数的智慧巨匠,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人能找出缘起性空理论的瑕疵。

实际上,你对任何法进行观察,都不得不承认它是空的。虽然空,因缘会聚时又有显现,这种显现在佛教里叫世俗谛。世俗谛的显现和胜义谛的空性,二者结合就是缘起性空。

宗喀巴大师有篇文章叫《缘起赞》,我以前翻译过,法尊法师也翻译过。在这篇文章中,宗喀巴大师这样赞叹佛陀:唯一您能宣说缘起法,世界上的其他智者都没有说出宇宙万物的这个真相,因此您是世上最伟大的人!

这方面的道理如果你们还是迷惑不解,可以学一些中观论典,比如《中观根本慧论》。如果学了,你肯定会感叹作者龙猛菩萨的智慧。龙猛菩萨是佛的弟子,他的智慧已经如此超胜,更不必说佛陀了!

所以,我们不应毫无理由地轻视某些教义,而应以严谨的态度去观察和研究。

一般我到一个学校时,有时也是用不清净的眼光审视着,这里的学生怎么样,老师怎么样,经常对他们的言行举止“挑毛病”。不过刚才吃晚饭时,我发现这里哲学系的很多老师确实很有智慧,对于佛教的思想,他们有些人有很深的研究,有些人虽然没有研究,但也抱有很公正的态度。

对于佛教,在座有些同学也许不一定相信与接受,但是你应当站在公平的立场进行评价,这样才算有智慧的人。

最后,我希望大家真正通达“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

主持人:

感谢堪布给大家所作的诙谐而机智的解惑。同时也感谢各位同学和来宾的精彩提问。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不得不把这美好的时光留在记忆里。但是我相信,堪布今天为大家提供的人生智慧,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