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5.中央财经大学【佛教的经济观)演讲&问答

第49场

中央财经大学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北京

2013 / 3 / 5

佛教的经济观

The Buddhist Approach to Wealth

主持人:

各位同学,正如你们现在看到的,尊贵的索达吉堪布已经来到咱们教室,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仁波切的到来。

上节课我讲过,我会尽量邀请一位具备慈悲、智慧和力量的上师来给我们讲课,但当时也没想到真能恭请到索达吉仁波切,这是大家的荣幸,也是我们的福气。幸福来得太突然,感谢各位的福报,也感谢大堪布的慈悲!

索达吉仁波切,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的主管大堪布,他对佛教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极高造诣,著述多得令人叹为观止,累计字数已超过千万。堪布不仅学识超群,而且在最高密法的修行上,也已证达不可思议的境界。仁波切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经访问过许多国家,在那里弘法并担任佛教的修行导师。

近几年,他应邀前往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港大等高校,为众多知识分子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佛教的奥秘,引导大家正确面对学业、情感、工作、人生等问题,并与诸多海内外科学家一起,对宏观微观的生命科学以及环保、和平、道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让科学与宗教能够正常对话。

堪布曾两次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际慈善论坛”,得到政府部门的尊重、重视和认可。堪布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展示了只有智者才有的感召力,于行动中践行其慈悲理念,先后建立了智悲小学、养老院、居士林、小沙弥学院等,资助大量失学的高中生、大学生,在几所中学设立奖学金,同时还救济了大量身患重疾、无力医治的病人等等。

虽然仁波切再三嘱咐不要宣扬,但我还是坚持用最简单的方式介绍堪布的背景。因为我知道,堪布的到来,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交流,更多的是,让我们有了一个聆听圣者金刚语的机会。金刚语的力量不仅能断除疑惑,更对我们每一位聆听者的将来乃至久远的未来,都有极大的利益。这是一般的老师所不能企及的。

下面,让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欢迎大堪布在百忙之中拨冗来到我们的课堂,有请大堪布—

很高兴来到中央财经大学,与诸位分享精神财富。

我对学问很有兴趣,看到你们也是这样渴求知识和智慧,我非常欢喜。经济学不是我的专业,我的专业是佛学——自己一生大多数时间用在这上面了。以佛教的眼光来审视经济学很有意思,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更有必要。

可能很多同学都会疑惑:佛教要求看破红尘,而红尘中的人讲求发展和进步,难道这二者不相违吗?

认为相违,是对佛教缺乏了解。受电影、电视以及媒体的影响,现在一提出家人,大家脑海中就会浮现一幅抛家舍业、到寺院独修苦行的僧人形象。这是不是佛教?是佛教,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佛教要宽泛得多,它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行为,当然,也有对经济的分析。

把你的财富分作四份

佛经里有一种教导,它让我们把所得的财富分作四份:一份自己用;一份投资或经营企业用;一份存起来;还有一份要作慈善用,救济贫困的人。

如果有人想参考这种分配方式,那你赚了100万,可以取出25万用于生活和饮食;25万投资运营企业;25万存起来,以备经济危机等不时之需;此外,你还应拿出25万为社会做贡献。当然,这只是大概的分法。

今天的社会有不少富翁,他们有财富,但理念很陈旧,挣钱、挣钱、为自己挣钱,结果到死的那天,也没做一丁点慈善或扶贫事业。这种现象很多。而我认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样度过一生是可悲的,赚钱是辛苦,但你从社会里赚到钱,却不想着回馈社会,是说不过去的。

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慈善理念不可或缺。

中国的慈善事业比较落后。据2007年中华慈善总会一份报告称:“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中国以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中国的企业捐款少得可怜,“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2003年中国的人均捐款是0.92元,而据另外一份资料说,美国中低收入家庭每年的慈善捐赠,占其可支配收入的4.7%。

开头就讲慈善,是因为在佛教的认识里,即使是讲经济,也不是纯粹在说外在财富,而更多会强调内在财富。

内在财富更重要

1955年,缅甸总理的经济顾问舒马赫(Ernst F. Schumacher, 1911-1977)先生提出了“佛教经济学”一词,他的同名文章发表在1966年的《亚洲:一本手册》(Asia: A Handbook)中。他在很多文章里都告诉人们:经济活动,应该追求简单和量入为出,并懂得用财富饶益社会。他的作品主要依据南传佛教巴利三藏的教义,现在在国际上很有影响。

这种经济观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真正教导我们如何运用经济为人类带来快乐,而不是一味地积累财富。

我去过一些财经大学,也知道老师、同学们研究最多的是外在财富,比如,宏观经济讲国民经济总产值、总供给和总需求,微观经济探讨个体的经济活动,这些我常常听到。但我很少听到有人关注内在财富。其实内在财富更重要。每个人都拥有相当的内在财富,但你不认识它,就意识不到它的价值,只要你认识了,即使外在上不富裕,也可以快乐。

我们追求金钱,无非是为了快乐和幸福,但有了钱,是不是就真的快乐和幸福了呢?不一定。

很多同学认为,有钱可以玩,很快乐,想什么做什么,很幸福,其实也不尽然。如果你挣钱的手段不好,消费的心态不对,钱带给你的只是一时快乐,更多的是痛苦和伤害。诚如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在《雅典的泰门》(Timon of Athens)里所说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

金钱的确是一根魔棒,可以轻易改变人的模样。看看那些腐败分子,丧失道德的商人,他们变坏的原因,无非是因为钱。有了钱,便不顾良知的提醒,肆意妄为,不仅毁了自己,毁了身边的人,也毁了很多人的价值观念。

所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很重要。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里,认识不到内在财富的重要性,钱多钱少都不一定快乐;相反,深重的执著,还会给人带来极度的痛苦。

张朝阳闭关

搜狐CEO张朝阳失踪了一年半,《杨澜访谈录》采访了他,他说闭关去了。

20世纪90年代,张朝阳很火,搜狐做得很好,比腾讯、百度都早。他是清华的高才生、麻省理工的博士后,从美国归来便创立搜狐,从此钱财、地位、名声应有尽有。

但他为什么要去闭关?采访中,张朝阳坦言:“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他是在煎熬和疲倦中,才去寻找内心依处的。

出关后,他心里快乐舒服多了。这也的确跟物质没什么关系,否则,闭关前他有很多享受,可以坐着大飞机去巴黎喝咖啡,或者到沙滩打排球,但是,“能喝几杯咖啡,不都喝烦了吗,对吧?”享受并没有给他带来真实的快乐。

不要以为有了钱就会快乐,有了家庭就会快乐,有了名声地位就会快乐,其实这是想象而已。没有得到的时候,我们会这样期待,而得到了又怎么样呢?两三天还蛮好,感觉不错,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没了。你甚至发现,这些反而变成了压力,处理不当,还会生出一堆痛苦来。

一定要提前对财富有个正确的认识。

佛教一向不主张奢侈,因为太奢侈会败坏心灵、浪费资源;我们也不认为一定要过贫穷的日子,因为太贫穷了,也无法做真正的修行。佛教最提倡的,就是积累无形的内在财富,这才是快乐之源,很难估出一个明确的价值。

缺乏内在财富导致的错

缺乏内在财富的人,就会看重外在财富,从而导致攀比,甚至争夺——小则争夺,大则发动战争进行掠夺。

当你有了攀比心,再多的财富也不会感到满足和宁静,这就是大多数人不快乐的原因。

打个比方,如果你有一万元,周围的人都只有千把元,你会觉得还不错,但如果他们有几十万、几百万,你就很难平衡——“一万元太少,别人那么富。”其实,就算你有一千万也是一个道理,问题不在钱多少,而在于我们心里会比较,这个摆脱不掉。我们一直追求,以为完成某个数字就快乐了,但是,21世纪不缺可以比的人,你不知足,就不会幸福。

如果攀比是给自己带来痛苦,那么争夺就是给他人带来痛苦。为了争夺财富、地位,人类犯下了不少错误。

21世纪是相对自由、和平、民主的时代,但回顾历史,20世纪最大的错误,就是一战和二战。一战中有1000多万人丧生,波及15亿人,总共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战中有5500多万人丧生,波及20亿人,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而那些国家70%的国民经济,都用在了军事上。

我们想想,这些历史悲剧是什么造成的?贪婪。

冯小刚的《1942》反映了很多东西——我不喜欢看电影,但这种历史性题材的电影偶尔也会看——那些饥荒和死亡场景是令人悲伤的,虽然是电影,但背后确实有这样的事实。和那段日子里的人们相比,今天的年轻人是有福的,我们可以享受和平,享受物质带来的便利。但我们也要留意自己的内心,要知道,欲望这个东西,在你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一直都会有,哪怕临死前都还是会有没有满足的欲望。

所以,请大家记住佛陀的教导:知足少欲。

中道

知足少欲不是让我们不要工作、不要做生意。佛陀在世时,出家人为了僧众或众生的利益,适当做些商业或贸易是开许的,更何况在家人?因此,佛教提倡的是中道。

有人认为,既然佛教说看破,那就不能碰金钱。其实不是这样。佛教所说的看破,并不是反对合理运用金钱。依据《毗奈耶经》——一部讲授僧人行为准则的根本经典,一个出家人在不损害众生的情况下,以福报感召,即使住在豪华的高楼大厦,穿着高档服饰,享用精美饮食,也是开许的。

十六阿罗汉是戒律最清净的圣者,唐朝的一位皇帝曾经迎请他们在夏天三个月里安居,供养承事。临返回时,皇帝特意赠送了非常庄严的服饰,在藏传佛教的唐卡中,就细致呈现了当时他们穿着盛装的优雅形象。由此可见,不是非得穿得破破烂烂,像济公和尚一样,才是出家人。

佛教对钱财的态度是中道,为遮止贪婪,很多教义中说金钱如毒蛇;而为了启发利他的修行,也说这是善财,以此鼓励佛教徒上供下施、慈悲济世。

总之,钱财本身无害,关键看你怎么用。

不要让钱伤害你

不过通常情况下,钱是惯于伤人的,它的字形透露了这一特殊因缘:“金”字边,加上二人挥刀相争,这就是“钱”。

钱伤人,最重要的是伤害人的性灵。人有了钱就会傲慢起来,不循规蹈矩,让好端端的家庭不和睦,让社会不安定,处处散发贪婪与腐败气息。当人们善念殆尽、行为失去准则的时候,整个社会就被恶行感染,漏洞百出。

所以,佛教里常常教诫,一定要用智慧和善心来驾驭钱,否则,钱的可怕有甚于毒蛇。身体被毒蛇咬了还可以治,但心灵一旦被钱毒害,可能永远都无法弥补了。

读书时就要认识这个道理。我建议那些有钱的父母,也不要给孩子太多钱。年轻人若什么都有,就不肯读书了——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但例子很多,严重的还会显露出各种丑恶面目,不像个学生。钱少点反而好,就像许多农牧民的子女,知道读书不易,因而肯努力,成绩也优秀。

总之,钱是有利有弊,它的确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但如果认为“有了钱,一切快乐就都有了”,也是幼稚的。年轻时要懂得善于用钱,或至少知道,如何不让它伤害你。

快乐家园

在这个中国经济增长的初步阶段,人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钱上。20年前我去美国时,他们的状况与现在的中国类似,也是拼命赚钱,以为有钱就能解决一切。但等到了某个顶点,回头一看时,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钱并没有带来一切。于是,人们开始回归,寻找真正的快乐家园。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前找到这个家园呢?

生长在偏僻地方的人向往城市,觉得在这里生活是天大的快乐;而城里人喜欢藏地,认为那才是一片乐土。说起来都是快乐,但哪里更快乐呢?可能这跟经历有关。

没经历过的,比如久居北京的人,他对郊外的寂静生活满怀憧憬,一旦抛下城里的嘈杂来到高原,便仿佛进入了天堂,奔跑、呼喊,充满喜悦。而在寂静地方长大的人,又感觉生活太平淡,他们喜欢城市,“北京人多、车多、楼多,能在那里过一辈子,肯定胜过天人。”当然,这在北京人看来可能是相反的,“北京有什么好,人杂、车堵、房价又高,空气不好、压力这么大……”早就感到厌倦了。

可见,人们对快乐的理解是不同的。

我想你们也一样,没上大学之前,可能觉得到这里读书是多么荣耀、快乐,可是来了以后,两三天还可以,但日子一久,严格的管理和竞争的压力就把快乐冲淡了。对于将来,可能你们会想象各种美好,然而经验又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苦和乐是交替的,不是只有乐。佛教甚至说:人生是苦。

佛教并非不承认快乐。唱歌跳舞,这在当下是一种快乐,但快乐会逝去的,会变成痛苦,这才是佛教要提醒的无常之苦。

了解无常不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当你透过无常,看清世人所追求的快乐是那么短暂,甚至在享乐的同时还会造下罪业,导致将来的痛苦,你就会信赖佛陀所教导的真理,从而投入善的事业,追求永恒的、生生世世的快乐。

这种对于真理的认识和信仰一旦形成,将会带给我们随时可以回归的宁静,这才是快乐家园——在心里。

不要太依赖外在

想进入这个家园,就需要引导。现在有些老师是有信仰的,他以研究和开放的心态,帮助学生们打开了许多窗口,让他们了解世间和出世间、今世和来世的道理。

这是一种广闻博学。过去因为教育、环境等原因,我们在这方面比较欠缺,但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融合,人们思想开放了,对心灵问题有兴趣,因而在很多学校和知识分子群体中,大家都开始研究起藏传佛教。

我希望你们也研究一下,尤其是它的窍诀。窍诀是最有力量的,可以直接撬动你的心,让你对人生豁然有悟。多年的研究和修行也让我相信,它对今天的人们最为适合,因为它简单、深刻而且实用。这不就是自己需要的吗?

所以,不论是谁,只要去了解、学习和使用,你的人生必定会发生巨大转变,得到最真实的利益。

人生是坎坷不平的,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痛苦、违缘和挫折,有时候根本面对不了。尤其是年轻人、独生子女,从小像公主和王子一样被宠爱着,长大了一面对社会,不管在感情上还是工作上,很多时候经不起挫折、受不得批评,这是你们的脆弱之处。

但不管怎样,社会越复杂,人越痛苦、越脆弱,就越需要这种窍诀,因为这才是调治心灵的真正妙药。

你们的文凭都不错,某某大学毕业,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看了让人眼前一亮,可是一到社会上,有很多事情不会做。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你并没有和文凭相当的知识,也没有从长期的教育中培养出一种过硬的人品和能力。所以,在这些方面,现在就需要多训练。

其实对你们而言,生存本身就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你的肩上有很多重担——要赡养父母,要抚养孩子……在今天这种环境里,如果你不懂得忍耐和宽容,不说别的,就是在家庭生活里,是快乐多还是痛苦多,都是不好说的。

你们的电脑水平也不错。过去好多知识分子是不会用电脑的,现在都会,而且把知识都存到笔记本上。这当然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如果只存在电脑里,没存到心里,一旦离了电脑,怎么办?以前的人用手写信、用脑记事,心里有东西,现在你把课程都交给电脑,心里却没东西了。

所以,不要太依赖外在。我们在看到科技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弊端,并思考:一旦离开这些东西,怎样面对生活?换言之,当真正要面对内心问题,而这些又都用不上的时候,怎么办?

利他,要有心

今天讲的是“佛教的经济观”,就一个人的生活来看,以中道的方式,不特别奢侈,也不特别落魄,过中等日子,算是比较符合这种理念。当然,在此基础上,也不要忘记利他,而且在利他的时候,要有心。

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 1818-1883)遇到一个乞丐,他从口袋里掏钱,结果没带,于是失望地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我忘了带钱。”乞丐很感动:“不,我宁愿接受您的握手。”让乞丐感动的是他的好心,一贯被人歧视,有句安慰话,已心满意足。

在一本书里,有这样一个笑话:又到学雷锋的时候了,有个老人想过马路,但被那些做好事的人从这边搀到那边,又从那边搀到这边,走了好几回,一直回不了家。无奈之下,老人只好假装倒在地上,结果没人敢扶,终于回家了。

这个笑话很有趣,也很深刻,它温情地提示大家:其实我们考虑的还是自己,做好人好事也是表面形象太多。

什么时候,如果能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像对待家人一样,就有了真正的利他心,由此可以发展出佛教的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我们小时候常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西方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精神与菩提心有些类似,不过菩提心还要宽广,境界也高得多。

如果上上下下的人都为自我发展而活,整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尽量弱化自我、扩大利他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是发自内心地想做好事,那么每天做一件,甚至一个月或者一年中做一件,也都是真正的好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且不说做不做好事,你们在赚钱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非常好了。佛教不反对财富,你以合理手段赚多少钱,佛教都认可,因为这是你的福报。

但是,你有没有这个福报?

前世行善积德的人,今生的财富不勤而至,好像也没怎么努力,钱就滚滚而来。相反,如果前世没有做过任何善事,那今生再怎么努力、勤奋,赚钱也很困难。

前世后世是存在的,你们不相信,只是受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并没有真正的理由。其实不说佛教,对这件事,科学也已经通过很多案例论证过了,很多科学家都相信。

相信前世后世,会让你看清一个问题:今生是乐是苦、是富是贫,都是前世的善业和恶业导致的;而今生是修福还是造恶,又会决定来世的穷通荣辱。在这么明明白白的因果面前,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够取财有道。

苏格拉底临终时对弟子说:“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有人分析,这就是苏格拉底的人生,他在精神上富裕,但一辈子很穷,连只鸡都还不上。可能这也说明安贫才能乐道,财富多了,就没时间追求学问,而生活一般,反而对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拥有太多财富对我们不见得是个好事。许多人喜欢听“恭喜发财”,但发了财,障碍了人格发展或是真正的前途,就不值了。

最好能随缘。我经常强调这一点,如果有福报有因缘,你稍加努力,任何事都是水到渠成;而如果没福报没因缘,再怎么强求也是得不到的。所以,生活上满足于温饱就可以了,其他精力,还是要多积累些精神财富。当你有了精神财富,是贫是富,都没关系了,内心的幸福无法言喻。

我认识一个藏族人,他非常快乐,因为他唯一追求的就是真理,其他全都随缘。如果你们也能多多少少做到一些,世界将会变得非常美好。

现场互动

问:我是大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刚才您讲到,有财富并不等于幸福,那您认为怎样才幸福呢?

堪布:白岩松有句话说得好:“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为什么有钱有权的人往往不幸福?就是因为不平静,不仅不平静,有时比普通人还忧愁和焦虑得多。我刚说的那个修行人,为什么他幸福呢?平静。因为没有过多的要求,一日三餐足矣,再不要求什么了,所以他平静。

人能平静,快乐和幸福就会围绕左右。

不丹是喜马拉雅山下的一个小国,人口百万左右,它能成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不是因为 GDP,而是因为举国奉行佛教理念,人人诵经、念咒、做佛事。这样一来,心就清净、平静,开心的笑声随处可闻。反观国内,为什么北上广的幸福指数远低于二三线城市?心的问题。为什么藏地人就特别快乐?也是心的问题。

所以,幸福不是来自财富,而是内心的平静。

问:我觉得所谓经济就是,一部分人总想着怎么从另一部分人那里赚钱,或者我们只考虑人类,忽略了外部的其他物种和地球,以此原因,现在地球的资源和环境被毁得差不多了。这是我的看法,不知道您是怎么看的?

堪布:我的看法跟你基本一致。我们考虑自己可以,但是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肆无忌惮地伤害其他的人、生命,或整个环境,就不对了。这不是经济学。

我想起非洲黑奴的故事。现在的美国总统是黑人,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无疑体现了很高的平等,很难得。但在1451-1870年,黑人一直被当作奴隶。这420年间,从非洲运送黑奴到美洲的过程中,包括捕捉以及在船上得病或扔到海里死亡的总数目,有人说是1亿,有人说是1亿5千万,还有人说是2亿。这是人类对人类的暴行。

除了伤害人类,许多人还残杀动物、毁坏自然,对各类资源过度开采,已经没什么可留给后代的了。在极度膨胀的欲望驱动下,人类做了太多对不起天上天下的事情。

也许要等人们对世界和平的理解达到一定境界,才会相信:不仅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谐,人与动物需要和谐,人与自然也需要和谐。而要达成这种和谐,没有别的办法,一定要懂得克制和尊重:每个人都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不浪费;同时,也不能伤害其他的生命,不破坏环境。

这听上去比较佛教,但它对世界和平是最好的建议。

21世纪有很多事要做,不过,都是你们的事了。有位大德说,我们上了岁数的人,是20世纪的人,马上要拜拜了,21世纪是你们年轻人的,世界在你们手上。

问:现在很多寺庙的佛像前,都有一个功德箱,有求的人会往里投钱,请问这些钱应该怎么处理?这也牵涉到佛教的经济观吧。

堪布:这是功德箱款项的处理问题,虽然涉及经济,但和佛教的经济观不是特别有关系。

寺院里设功德箱是允许的,不过这里面的钱,按戒律要求,如果是佛像前的功德款,一定要用在佛像上。比如,给佛像贴金或供灯、供花、供水都可以,但不能印经书,也不能供养僧众,否则就犯戒。甚至,如果有三尊佛像,中间这尊佛像的功德款,不能用在别的佛像上。当然,在家人更不能用,否则,因果非常严重。

不懂戒律的人滥用,是犯戒。不过寺院有时也很尴尬,因为自己没有权力,经济方面被旅游局、开发商在背后操控,虽然功德箱摆在佛前,但那些善款既没有用在佛像上,也没有留在寺院里,都被弄到其他地方了。最近有新闻报道,有些商人承包了寺院,然后自行卖门票、安排出家人,可能这也是21世纪借由佛教开发经济的“新形式”吧。

当然,并不是所有功德箱都不合理,也有严格管理的。

问:上高一时,我听到北大一个学生出家了,感到很惊讶。一方面我佩服他的魄力,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又觉得,他是不是辜负了父母的辛苦培养,有点不孝?请问,对于我们一般年轻人追求成功,和他这种与世无争,您是怎么看的?

堪布:在我们佛学院也有很多大学生出家,北大、清华以及你们学校的都有。出家是一种人生选择,历史上有很多汉地的国王也出家了,没什么特别的,价值观不同而已。

出家并不是不孝。出家人舍弃俗事,追寻真理,在与一般人不同的方向上,为一切生命的幸福努力修行,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报恩方式。有些大学生刚出家时,父母非常反对,但后来父母也出家了,因为有了佛法,一家人不再吵架,一起过着快乐的修行生活,平静、自在。

所以,知识分子出家不是什么错误。在固有的认识里,所有人都是一个理念——追求成功,几乎没有另外一种考虑。然而,人生是多样的,不只有一个方向,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但不管你走哪条路,我想提醒一点:人生的路都不平坦,既然走了,就要有毅力,倒下去要能爬起来。

再者,出家不求名利是对的,但也不是不争取,什么都不做、空守寂寥。就像你们追求功名一样,刚出家的人也要努力闻思,以求得对佛教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刻苦修行。当修行到一定高度,观察一切法确实是空的,那就真的看破、放下了。是这样一层层上来的。

所以,也不是一上来就看破的。甚至,对在家佛教徒而言,佛教不仅不排斥他们的追求和情感,还会以开放和智慧的理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

问:我是统计学专业大一学生。我的家乡是湖北黄梅,今年去五祖寺,发现寺庙没有了过去那种古朴和清静,很现代。但去寺院拜佛的,又都是爷爷奶奶辈的,年轻人很少,我不知道,他们去拜佛到底想得到什么?

堪布:你当时去寺院想得到什么?(众笑)

五祖寺我以前去过。五祖大师的真身因为各种原因,已不复存在,但那里的确是非常有加持的圣地。现在汉地的很多寺院变得有点像旅游景点,可能跟经济潮流有关吧。

其实,寺院的作用是讲经说法,如果不能介绍佛法,就很难吸引年轻人。年轻人不像老年人,拜拜佛、求求菩萨就满足了,他们想了解道理。而在这个分别念越来越重的时代,佛法的确是最好的教导。所以,我希望汉地寺院也有人讲经说法。若能如此,大家就会发现,佛法的确是真理,能够为我们带来切实的利益。

在藏传佛教的传统里,讲经说法一直都是传承教法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一个出家人学习20年左右,便可形成稳固的佛教素养,并进行传法工作了。因此,不管在藏地的哪个寺院,讲经说法都是最主要的佛教活动。有能力的出家人,不仅在寺院里讲,还会到各地去普及佛法。

希望汉地也能形成这种传统,让善男信女们来到寺院后,不仅可以烧香拜佛,种个善根,还能听到佛法。这样一来,不管他们开头想得到什么,后来都能得到更多。

问:我是大一税务学院的。心理学有个词叫“脑袋饶舌”,就是大脑会不停对自己说话,我有这种现象,也尝试内观,但感觉到强烈的抵抗。请问,怎样才能让心平静?

堪布:我建议你以“毗卢七法”的坐式禅修。毗卢七法是:双足结跏趺坐;双手结定印;脊背端直;颈部稍向前屈;臂膀后展放松;双目垂视鼻尖;舌抵上颚。

这个坐式类似金字塔,科学家发现,只要是这种形状就有“金字塔能”,可以聚集宇宙能量。因此,早上起来或晚上睡觉前,以这种坐式禅修一会儿,对心的安定很有帮助,可以起到心灵净化的作用。当然,坐式不对,效果则不会很好。

问: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到,有个人在赚钱过程中做了坏事,虽然赚了钱,也过上好生活,但有负罪感,于是去宗教里忏悔,内心得到了释放。但我觉得不公平,因为穷人一直穷,而坏人虽然干了坏事,却能过好生活,还能忏悔,这难道不是说,宗教给了他们一个很奇怪的赎罪机会吗?

堪布:这要从忏悔的力度和坏事的程度上分析。

如果他做的坏事不严重,例如犯了些规矩,但后来忏悔时做了大量的善事、献出了大量的财物,其功德远远超越了前面的罪业,这是可以抵消的。他的心可以平静。

但如果他的罪业很严重,比如杀人之类的,那做件善事或口头上忏悔一下,是绝对不可能清净的。也许他即生不一定有明显的果报,但来世一定会感受无量痛苦。 

那本书里所说的忏悔,我想指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问:对于“存在即合理”,您怎么看?

堪布:在佛教的观察中,人们所谓合理的存在,都是可以破掉的。

比如,我们认为这栋房子是静止、恒常的,如果有50年寿命,到了那时才会坏灭,但事实是,它在刹那刹那运动或改变;我们认为它是实体存在,也看到它了,但实际它是由极细微的微尘组成的,眼睛根本看不到,这一点物理学家也承认。因此,万事万物都是假象,是不可靠的;虽然存在,但在真实义中并不合理。

当然,在不经观察的显现层面,如果不加道德判断,只要是由其因缘呈现的存在,可以说合理;而不符合缘起规律的,例如河水倒流、太阳西升东落等现象,是不合理的。

问:您认为会出现泛宗教化吗?就是人人有信仰,但不一定会信仰某一个特定的神。

堪布:不论出现什么,我认为,只要是宣讲真理和智慧的教育,就不会被人类淘汰,例如佛教,它讲的是万事万物的真相,所以是真理,是无法毁灭的。

相反,如果不能揭示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真相,只是讲解某种理念或价值观,这是一种认识派系,不是完整的宗教。

问:美国人百分之八九十都有宗教信仰,而中国就很少,请问您怎么看待宗教信仰和人生的关系?我们该怎么寻找自己的宗教信仰?

堪布:去年的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上,有一位在哈佛读书的中国女孩说,她在一次活动中发现,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有信仰,只有她没有,别人都把她当作怪物,“没有信仰,那你来干什么?”

对此,我思考了很长时间。

现在不少人以为,没有宗教信仰是正常的,甚至是智慧的。在我看来,没有信仰是没有智慧的,有了信仰,它会提升你的道德,至少维护你的道德底线。美国前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在美国,“有95%的人说他们信神,我便是其中之一。信仰为我们指出一种道德的规范……”

所以,我建议大家都有个信仰,不论周围环境如何地不认同或束缚你,都要用理性来寻找自己的信仰。

如果你们什么都不信,只信自己,也算一种信仰。不过,自己真的可信吗?我们不是已经被它欺骗了无数次吗?

过去已经过去了,以后的路,如果有个信仰,当你五六十岁时回顾自己的人生,将会发现,原来信仰并没有让你变得愚笨,相反,它始终是你内心最坚实的寄托和归宿。

问:唐卡或佛像之类的器物,都是由人造出来的。既然是人造的,它是否等同于所描绘的佛菩萨?我们去敬拜,究竟有没有益处呢?

堪布:唐卡中的佛菩萨画像,或者人造的佛像,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佛经典籍中的标准和要求制造的。这样的佛像,不仅制造者有无量功德,我们去佛像前祈祷,也如同在佛前祈祷一样,会得到真实的加持和护念。

要知道,这虽然是人造的,但里面蕴含着深妙的缘起。就像纪念碑,它不是一块简单的石头,背后有一段真实历史。所以,佛菩萨的微妙加持,是透过佛像、咒语等形象或文字传递出来的。世间很多形象,其实也有这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