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场
中国文化书院
Chinese Institute of Classical Learning
中国·北京
2012 / 12 / 23
不共内加行与往生法
The Uncommon Practices of Preliminary Practice and Practice on Transference of Consciousness
不共内加行
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讲,不管你们以前学什么宗派,完整修一遍五加行,可以让一名佛教徒在心态和行为上出现巨大转变。过去的大德们一生要修好多次,如今大家忙,但修一次是有必要的。至少要修一次。
我们通常说的五加行,就是指不共内加行:皈依、发殊胜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埵、积累资粮(供曼茶罗)、上师瑜伽。
1.皈依
划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不是依赖于见修行果,而是看你是否已经皈依。什么时候你皈依了,就是佛教徒,没有皈依就不是,即使见解上你已了解一分空性意义,也不是。就像没有入党就不算党员一样。
皈依分五部分:皈依之基础、皈依之分类、皈依之方法、皈依之学处、皈依之功德。
1)皈依之基础
皈依可以开启一切正法之门,而要开启皈依之门,必须依赖于信心,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每次讲皈依时都会提到信心,有些人生来有信心,有些人则要依靠后天的教育,在某个道场、某位上师的启发下,开始有了信仰。总之,信心是皈依的前提。
信心分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清净信:当进入设有佛像、佛塔的道场,见到某位上师或某一个法本时,就像儿童进入花园一样,心里非常欢喜,不明所以自然生起的信心,就叫清净信。
欲乐信:当听到轮回的痛苦时,就想摆脱;当听到解脱的安乐时,就想获得;当听到某位上师的功德或佛法的威力时,就想皈依和修习,这样的信心叫欲乐信。
胜解信:胜解信是不退转的信心。当你经由智慧观察,了知佛陀是量士夫,他的学说是所有学说中的第一,从而相信三宝是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任何情境中,你愿意唯一依赖并皈投三宝,这就是胜解信,是最稳固的信心。
皈依一定要以三种信心里的一种作为前提,最好是胜解信,永不退转。其他的还有可能退转。
2)皈依之分类
小士道皈依:因为畏惧恶趣的痛苦,希求平安、健康等人天安乐而皈依,是小士道皈依。如今大多数到寺院皈依的人,是这样一种皈依,没有求解脱之心。
中士道皈依:因为认识到无论善恶趣都不离痛苦,想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皈依,是中士道皈依。
大士道皈依:为了利益天边无际一切众生,拔苦予乐,将其安置于遍知佛陀果位而皈依,是大士道皈依。
我们的皈依最好有大乘发心,这是最殊胜的皈依。
3)皈依之方法
修持皈依时,要把莲花生大士、宗喀巴大师或者某位上师观想为和三世诸佛无二无别,然后在他面前皈依。
我们皈依的是三宝,皈依佛陀、皈依佛陀所宣讲的佛法、皈依佛陀的追随者——大乘如文殊、弥勒、观音,小乘如舍利子、目犍连等圣者,或四个出家人以上的僧众,这叫三皈依。上师其实代表三宝,加上上师,就是四皈依。
在这样的皈依境面前,你要想:从现在起,我无论是上升还是下堕、是苦是乐、是好是坏、是病是痛,除了上师三宝以外,我没有其他的依靠、救护、怙主、友军、希求处与皈依处。我从今天进入佛教的团体开始,就成了一名佛教徒,我有继承如来家业的责任,我要利益无边的众生。
从内心里真实皈依,而且发下大的誓愿,这是我们大乘皈依的要点。
如果对三宝没有坚定的皈依心,办多少皈依证也没有什么作用。办皈依证是可以,但用不了那么多。如果你是从心里真实皈依三宝,也就皈依了所有上师,因为真正的上师跟三宝是无二无别的。
不了解这点的人,学起佛法来很忐忑,“我皈依这个上师,那个上师会不会不高兴;我念文殊心咒,观音菩萨会不会生气;我念观音心咒,释迦牟尼佛会不会不高兴……”,其实这是我们的分别念。
在法界当中,上师和诸佛菩萨一味一体,你修上师瑜伽,也就修了所有本尊。皈依也是一样。
如果是世间人,尤其是敏感的人,他笑你没跟着笑,就不高兴了;今天这个不高兴,明天那个不高兴。但真正的上师不会。我们说“视师如佛”,如佛一样的上师怎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嫉妒心?诸佛菩萨要关照多少众生,天天起那么多分别念,不是痛苦死了?好累。
总之,皈依是一种形式,有象征意义,你在哪一位上师或佛菩萨面前皈依都可以,但最主要的,你要从内心里皈依,这才会让你真正成为佛教徒。
为了坚定信心和誓愿,你在多少上师或佛菩萨面前发愿都可以,日日不断发愿更好,但从皈依的角度,最根本的地方你们要抓住:全心全意皈投、依赖上师三宝;利益众生。我们要在这种心念里念皈依偈。
修这一加行时,可以一边念皈依偈一边磕头,一共修十万;也可以单独修皈依,到上师瑜伽的七支供里再磕头。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上师们也都认可。
不过我的建议是:修皈依时就专门修皈依,把磕头作为上师瑜伽七支供里的一支来修。这也是有传统的。
4)皈依之学处
皈依后,要学习皈依的学处,也就是皈依戒。皈依戒分三个部分:三种所断、三种所修、三种同分。
三种所断
皈依佛后,不能皈依世间天神等各种外道天尊,因为他们自己还在轮回中,不能作为我们的皈依处;皈依法后,不能恼害任何众生;皈依僧后,不能与外道或者对佛教有邪知、邪见的人交往。
守护第三条最重要的是见解。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外道徒、和不信佛教的人在一起是难免的,但行为上在一起不要紧,见解上绝对不能一致。
他们的见解是“没有前世后世”“没有佛菩萨”,这个一致了,我们也就不是佛教徒了,不合理。
行为上可以在一起,在一个办公室里上班,在一个宿舍里起居,这个没什么。有些大学生睡上下铺,上面是外道,下面是佛教徒,这时候佛教徒就担心了,“怎么办,上面睡着个外道?”
也不用这么排斥。主要是你的见解不能变成外道那样,行为上遇到或接触,是正常的。
国内外很多大德提倡各宗教之间要和谐,这是很有道理的。佛教徒不能排斥别人,“你是外道,我不跟你一起吃饭,不跟你说话,不跟你坐一辆车”,这样就把我们和世界隔开了,不对的。
所以,有些戒的界限要弄明白。
三种所修
皈依佛后,对佛菩萨以及传法上师的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都要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在清净的地方,观想这是真实佛宝,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皈依法后,对写有法义的文字,乃至佛经的一字一句也要生起恭敬心,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想。
有人说对报纸等各类文字都不能踩踏,说法很多。但一般来讲,对那些印有讲说解脱道的法本和文字,我们一定要恭敬,不能放在低处和不清净的地方,要放到高处,放到清净的地方。
皈依僧后,要恭敬出家人,要对僧衣上的红黄补丁以上都要生起真实僧宝想,恭敬顶戴。
有的人心眼不太清净,一听到出家人有什么毛病,“啊,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一点点不好的地方就开始指指点点,好的地方谁都看不到、谁都不说,这是不太合理的。
懂得“皈依僧”的人,即使见到出家人外相有些不如法的地方,也会观清净心,“毕竟这是出家人,是僧众,很可能是菩萨的化现”。宽泛一点看,我们对每一个众生都应观清净心,这也体现皈依僧的理念。
三种同分
三种同分,也就是三种特殊戒律。上师的身是僧众,语是妙法,意是佛陀,所以上师就代表三宝。依止上师后,要把上师的所作所为都看作是正确的、善妙的,要精进依止。
5)皈依之功德
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
《日藏经》里说,凡是皈依了佛陀的人,千万个邪魔也不能危害他,即使他犯了戒律或者心思散乱,也一定会趋入涅槃。所以,如果皈依的功德有一种形象可以被我们看到,那么整个大地都无法承载,整个虚空无法容纳,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这种功德,不信佛的人或许信不过,但我们不必怀疑。而且,有信心而皈依的人功德更大,即使是刚皈依,也有可能超过那些学佛久但没有信心的人。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老比丘听法时坐不住,也不专注,另有一个刚刚出家的八岁沙弥,因为对佛陀有难遇之心,对佛法有难得之心,听闻时专注、欢喜。
于是佛陀对大众说:你们看,这个老比丘虽然出家久,但习气始终改不了,而新出家的沙弥如此恭敬,日后必有成就……果然,小沙弥很快获得成就,而老比丘却依然如故。
所以,老修行人不一定是好修行人。
皈依后永远不能舍弃三宝,如果你纵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就是最真实的皈依了。
《六度集经》里讲了这么一则公案:过去有一国王为了提倡佛法,规定凡是皈依的人都免税。于是人们都皈依了,装作佛教徒。国王为分辨真假,故意说:“皈依而不舍弃三宝的人杀头,舍弃者不杀。”
这时所有人都舍弃了,除了一个人。他说:“杀了我,我也不舍弃三宝。”
“你是真正的佛教徒,”国王很感动,“因为你皈依三宝不顾惜生命。其他人都是假的,税要照交。”
国王的观察很善巧。我们也要反省:如果换作是我,遇到类似生命危险,会不会舍弃三宝?
佛教徒里“鱼龙混杂”是正常的。但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我们不是因为别人皈依我也皈依,我们皈依是为了求解脱,是发自内心的。这才是真皈依。
2.发殊胜菩提心
阿底峡尊者说:“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差别,用有无菩提心区分。”
发殊胜菩提心分三部分: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愿行菩提心学处。
1)修四无量心
修菩提心之前,一定要修四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这些修法,《前行备忘录》里讲得非常广,你们可以参考着学习。
此处先讲舍无量心,是从实修角度出发的,以避免行人堕于慈心或悲心一方。
修舍无量心:舍无量心,就是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这种平等心,不是单单不起贪心嗔心、平平淡淡的愚舍,而是要把所有众生——不管是亲人、敌人还是中等人,平等看作和今世的父母一样。
修慈无量心:修到有了平等心以后,接着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将一切众生作为慈心的对境,不顾他们的颠倒行为,一味地希望所有有情获得快乐,并将自己身口意的一切所作,都用在他们今生来世的安乐上,这就是慈无量心。
修悲无量心:愿一切众生离开痛苦,为其拔苦的心,叫悲无量心。慈是让众生得乐,悲是愿众生离苦。
没有大悲心的修行是成就不了的。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了十二年,最后是因为对一条狗生起大悲心,才现见了弥勒菩萨。此前弥勒菩萨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他,但是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他才见得到。
如今很多人修行没什么感应,主要就是因为缺少一些悲心。家人或亲朋好友病了,马上送医院,但对其他正在受苦的人或旁生却没什么怜悯,就算亲眼见到了,依旧谈笑风生。悲心比较弱。
修喜无量心:对凡是拥有安乐的众生,修喜不自禁的欢悦之心,愿他们不要离开安乐,这就是喜无量心。
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前行,前辈大德们在这个修法上一般要下很大的功夫。我们也要反反复复地修。
2)发殊胜菩提心
发殊胜菩提心分二:发心之分类、正式发心。
发心之分类
发菩提心时,从心力的角度来分,有如国王式的发心、如船夫式的发心、如牧童式的发心三种。
如果依地道的界限来分,则有四种,资粮道、加行道称为胜解行发心;一地至七地叫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叫异熟发心;佛地为断障发心。
如果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种。其中,世俗菩提心又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最初心里怀着一种愿望,要令天下无边一切众生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这叫愿菩提心;发愿后,实地修持六度万行,叫行菩提心。比如有人想去拉萨,想去的心就是愿心;想好后,一步步走向拉萨,是行心。
正式发心
平时念诵、受菩萨戒或专门修持这一加行时,我们要在佛像或上师三宝皈依境前,默默观想并发愿:
自无始以来,一切众生无一例外都做过我的父母,这些老母有情因为愚昧无知一直流转在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从今天开始,我为了一切众生一定要发殊胜菩提心,要令他们全部获得解脱。
这样一边观想一边念发心偈,你就成了大乘佛子。
3)愿行菩提心学处
成了大乘佛子,就要遵循愿行菩提心的学处。愿行菩提心学处分二:愿菩提心学处、行菩提心学处。
愿菩提心学处
愿菩提心学处有三个: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
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修自他平等时,首先要了解,三界中所有的众生都和我一样,我不愿感受痛苦,他们也不愿感受痛苦;我希望获得安乐,他们也希望获得安乐,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
了解这个道理后,就要一视同仁地看待一切众生,像对待自己一样,为一切众生的离苦得乐而努力。
修自他相换菩提心:修自他相换时,可以伴随呼吸来修。吸气时,观想把正在受苦众生的痛苦吸入体内,由自己代受;呼气时,观想把自己的快乐、善根等全部都施给他,由此他已经离苦得乐。
所谓:“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修自轻他重菩提心:把自己看得轻,把他人看得重,而且要把快乐全部奉献,自己甘受痛苦,这确实是一种很高的菩萨修行。《前行》里有许多公案,比如,阿底峡尊者的上师在一条狗被人击打时,就代受了它的痛苦,狗却安然无恙。
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也讲述了一个幼儿教师的故事:这位幼儿教师是一个单身母亲,带着女儿与外公外婆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女儿5岁那年得了白血病,她想把自己的骨髓给女儿,结果不匹配。但捐献中心发现,它与另外一个也患有白血病的七岁男孩相配。
当他们动员她为男孩捐献时,遭到她家人回绝,理由很简单:万一她出了意外,5岁女儿怎么办?但当男孩的母亲带着孩子来求她时,她立刻答应了。
骨髓移植很顺利。为了感谢这位救命恩人,男孩的父母送来5万元。但她说什么也不肯要,并说孩子术后的治疗期还长,钱要花在他的治疗上。男孩父母感激不尽,到新闻单位反映了她的事迹。
新闻一报道,小城里的好心人就开始为这位善良母亲捐款了。有一个打工的农民青年也捐了三百块。不过几天之后,他又找上门来,不仅想把那三百块要回去,同时还要跟她借两千块,民工说他的父亲突然查出得了胃癌,在医院躺着,还差两千块钱的手术费。
家人都说这是骗子。但她觉得不像。通过暗访,她发现那人说的情况属实,于是赶紧又加上两千块给小伙子,让他为父亲及时做了手术。
别人的事情都圆满了,男孩得到了骨髓,小伙子也给父亲治了病,但与女儿相匹配的骨髓却一直没有找到。钱也用完了,年轻母亲只好把女儿接回家,抱在怀里天天以泪洗面。
然而奇迹发生了,小女孩一天天好转起来,最后居然完全康复了。
这让医学专家们惊讶不已,“根本不可能的,这种白血病即使做了骨髓移植,生存率也只有50%。”
他们认为是奇迹。但我相信,这是自轻他重修法的力量,也许她不信佛,但她的善心善举就是佛法。
佛法就是利益众生的。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不关注社会,不理会身边的可怜人,那我们在其他宗教人士所行持的善法面前,会非常惭愧的。
其实利益众生的功德最大。《大威德之光》里讲到,热罗扎瓦闭关修行时,本尊就告诉他说:“你在寂静处千百万劫中精进闭关修本尊,不如去世间一刹那利益众生的功德大。”
利益众生不是非要帮助很多人,哪怕你只帮了几个人,也可以写进“自传”里。每个人都有“自传”。
行菩提心学处
行菩提心学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
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是将自己所拥有的小到茶叶,大到骏马、大象乃至自己的身体等施给众生;
法布施,是指为他众灌顶、传法、念传承等劝导他人行善的行为;
无畏布施,是指救护有情生命等的行为。
持戒: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严禁恶行戒,是指身语意三门要断除所有对他众不利的十不善业,就像对待毒物一样;
摄集善法戒,是指随时随地竭尽全力奉行一切善事,包括微乎其微的善根在内;
饶益有情戒,要求从根本上断除自私自利心,依靠四摄直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
安忍:忍辱他人邪行、忍耐求法苦行、不畏甚深法义。
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就是当有人对自己拳打脚踢、强抢硬夺、恶语中伤,或者暗中说些难听刺耳的话时,不但不满怀嗔怒,反而生起慈悲心饶益他们;
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就是为了成就正法,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来修行;
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就是当听闻到甚深的空性实相等法义时,毫不颠倒地受持其密意。
精进:擐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精进。
擐甲精进,是指要发愿行持善法,以古大德的事迹策励自己发下誓愿;
加行精进,有了行善修法的心念后,不是明日复明日地拖延,而是刻不容缓地实地修行;
不满精进,在求学佛法稍有获得时毫不满足,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有价值的知识,再累再辛苦也努力不辍。佛陀因地时为求一偈,也是舍生忘死;如今我们条件这么优越,为什么不精进?
静虑: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凡夫行静虑,是指耽著明乐无念觉受禅味的静虑;
义分别静虑,禅定过程中还有一个空的执著;
缘真如静虑,远离空有一切戏论,安住在法性无分别、不可思议光明境界的等持中,是缘真如静虑。
一般人安住时都会有耽著,耽著明乐无念,耽著空,但这些都是不究竟的,只有第三种是最究竟的。
智慧: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是指对于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自己听闻后原原本本地理解;
思慧,不仅词句上了解,通过观察抉择后对意义也生起了定解;
修慧,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在自相续中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
以上是发殊胜菩提心。
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哪怕你一刹那间这么发心,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即使你没有亲自去度化众生,但这一刹那愿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议。而《入菩萨行论》也说,有了行菩提心,善根会日益增长。这就像你把钱存入高息银行,利息会节节增长一样。
为了确保我们的每一个善根不被嗔心或邪见等摧毁,传承上师们一再强调,让我们在行善的时候,一定要用菩提心来摄持,这也就是三殊胜:最初加行发心、中间正行无缘、最后结行回向。
回向时可以念《普贤行愿品》,这是最好的回向方法,也是殊胜的菩提心修法。
在这一加行修法里,发心偈要念十万遍。念完十万遍后,如果心还是发不起来,应该继续念,一直到生起为止;即使生起了菩提心,为了坚固它,也还是要不断修持。发心的观修对境与皈依一样。
我常常说,《前行》的每个修法都很重要,你不想修行另当别论,想修的话,每个环节、每个段落乃至一字一句都不能忽略,都要认真行持。
3.念修金刚萨埵
1)忏悔之理
无始以来,在我们的相续中积累了无量罪业,这些罪业不仅障碍我们证悟,就是带业往生,想带着这么多的业去,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趁我们现在还活着、还有自由修行时,一定要好好忏悔,尽量清净罪业。
忏悔的法门有很多,比如《三十五佛忏悔文》等,但前辈大德们一致认为,最殊胜的忏悔法门,就是念修金刚萨埵。
2)四种对治力
忏悔时,依止四种对治力相当关键。四种对治力是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行对治力。
所依对治力:将金刚萨埵或某位上师作为忏悔的对境,在他们面前忏悔往昔所造的一切罪业。
厌患对治力:对于过去的这些罪业,要像吃了毒药一样生起强烈的后悔心。
返回对治力:发下坚定誓言,今后再也不造那些罪业了。
现行对治力:通过修持空性或者念修金刚萨埵等善法,对治所有罪业。
3)真实念修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的观修方法,《前行》里讲得很细致,为清净罪业,我们要常常修持。
不说别的,学佛前,我们在吃顿饭的时间里就会杀生,海鲜之类肯定吃了不少,这些要忏悔。不忏悔罪业,来世就要用生命偿还,那样太恐怖了。业力是转让不了的,有钱有势也阻挡不了它成熟。一定要忏悔。
我们学院每年开金刚萨埵法会时,都要求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为的就是遣除自他众生的罪业。
现在大家普遍修净土,往生净土的最大障碍是谤法罪和五无间罪。这么重的罪,今生我们不一定造过,但是想想其他罪业,想想那些我们不知道的过去世的罪业,肯定不会轻,也不会少。如果能够尽量忏悔,尽量清净这些罪业,那么对往生无疑是个很大助力。
我们修行不好,主要的原因还是业力,前世的业力、今生的业力,阿赖耶识上堆积了太多的业力,就是这些障碍了我们在修法上进步,因此我建议大家多修忏悔。
以前我在上师面前发愿念一亿金刚萨埵心咒。跟你们比,我从小没杀过生,也没造过特别严重的业,但是总觉得前世肯定造了很多,所以我对忏悔很有意乐。
4)念修百字明
续部中讲了许多百字明的殊胜功德。在修持这一加行时,每个人要念十万遍百字明。一定要修圆满。
5)忏悔的功德
一说到忏悔的功德,我就想起了那个警察。
以前法王在成都住院时,有一个帮我们维护秩序的警察,他天天看《大圆满前行》。当看到百字明的功德时,忍不住要修。他对我说:“这个功德太大了,我一定要念。”于是每天戴着警帽修百字明,“嗡班扎萨埵萨玛雅,嘛努巴拉雅,班扎萨埵……”,比旁边几个小出家人都精进。他们在散乱。
我对他们开玩笑说:“干脆我们戴上警帽到那边坐着,让警察穿上僧衣修行吧。”
警察没时间理会别的,他看一会儿百字明的功德,“哇,功德太大了”,整整帽子,“嗡班扎萨埵萨玛雅……”,看一会儿,念一会儿。
在座的有各种身份,但不管你是警察、企业家还是老师同学,谁都会死,死时你能带走什么?今生的成功一丝一毫也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有业力。我希望到时候大家都带着善业走,不要带着罪业前往后世。
4.积累资粮
1)供曼茶罗
念修金刚萨埵是为了忏悔罪业,供曼茶罗是为了积累资粮。在积累资粮的众多方法中,供曼茶罗最殊胜。
这一修法的要点是观想。要观想把四大部洲或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珍宝、善妙资具、世间的庄严等一切福报,全部供养诸佛菩萨,以此可以迅速积累无边资粮,功德极大。
要我们把真实财产、房屋等拿来供养,对很多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依靠供曼茶,三十七堆、三堆、七堆,修起来不仅方便,功德也更大。
一般来说,这个加行要求修十万遍七堆曼茶。具体修法,你们可以参考《前行》和《大圆满前行讲解》。
资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说修行,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也依赖于它。你们对自己的现状也许并不满足,但从我的角度看,你们都很成功。放眼这个世界,路上的乞丐有多少?生活在穷乡僻壤的人有多少?与他们相比,你们幸运多了。幸运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前世曾经积累过广大资粮。
前世的积累,才让我们有了今生的幸运,那为了下一世乃至生生世世都能够延续这种幸运,我们在这一世里,更要特别精勤地积累资粮。否则,到了后世还会不会遇上今生这样的佛缘,就难说了。
格鲁派拉卜楞寺的蒋阳夏巴上师,每天上午都供曼茶、修七支供积累资粮,下午看一些因明辩论方面的书。
有一天来了一位格西问:“像您这样的修行人,干嘛还要整天供曼茶?”
他回答:“我特别笨,即使今生中不能开智慧,也要为来世多做准备。”
这位格西听后如梦初醒,喃喃地说:“上师不笨,我很笨。看来只看书是不够的,我也应该积累资粮。”
后来他在传记中说,当时这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他,改变了他的一生。以前他总是耽著词句方面的辩论,除了辩论和看书以外,平时什么都不做,但看到蒋阳夏巴上师的行为,才意识到积累资粮的重要性。
我认识几位老上师,他们一辈子供过几十万曼茶罗。但有些道友稍微修一点就嫌累,“啊,太累了,手腕痛,不供行不行?”积累资粮是为自己,也不是在为别人打工,修起来这么简便,有什么累的?就算累一点,当作锻炼也可以。
佛教徒也要锻炼。就像当兵一样,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2)古萨里
古萨里就是断法,是在通达般若见解的基础上舍施身体的一种修法。这一修法传承自玛吉拉准空行母,是特别深的一种修法,可能一般人修不了。想修的人可以根据《前行》的讲授和仪轨,自己修修看。
5.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是让我们生起证悟的究竟方便。
上师瑜伽前面有个七支供: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祈请不入涅槃、回向。修完七支供后,就可以修上师瑜伽,也就是上师相应法了。
在这一修法中,要求观想的主体,一般是以自己的根本上师为本体,形象是莲花生大士。如果不会特别广的观想,在这样的对境前猛厉祈祷就可以。
祈祷时念诵《金刚七句祈祷文》:
吽!鸥坚耶戒讷向参 吽!邬金刹土西北隅
班玛给萨东波拉 莲茎花蕊之座上
雅参秋革怄哲尼 稀有殊胜成就者
班玛炯内意色扎 世称名号莲花生
扣德卡昼忙布够 空行眷属众围绕
切戒吉色达折吉 我随汝尊而修持
新吉漏些谢色索 为赐加持祈降临
格日班玛思德吽 格日巴玛思德吽
之后念诵一千万遍莲师心咒:
嗡啊吽 班则格热班玛斯德吽
在我们的传承里,从如来芽尊者、华智仁波切到后来的所有上师们,都念过一千万遍以上的莲师心咒。
我们学院的道友也在念,很多已经念完了。当你这样修持上师瑜伽,专心祈祷和念诵时,上师相续中三大传承的加持和智慧,一定会融入自己心里,让你的心跟上师无二无别,获得圆满成就。
以上是不共内五加行的内容。
往生法
《大圆满前行》最后一个引导是往生法。往生法分五类:上等法身往生法、中等报身往生法、下等化身往生法、凡夫具三想往生法、以大悲勾召往生法。
在这些往生法中,对我们最管用的是第四个“凡夫具三想往生法”,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颇瓦法。
这个修法简单讲,就是把自己观想为金刚瑜伽母,在头顶上方观想阿弥陀佛,然后把自己的心识变成红色的舍(ཧྲཱིཿ)字,通过念诵“贺嘎”融入阿弥陀佛的心间。
你们可以根据颇瓦的仪轨来修。我以前编写过一个临终《助念往生仪轨》,颇瓦修不了的,依着这个仪轨念诵或像净宗行人那样念阿弥陀佛也可以。
一个人如果是正常死亡,临终用上这些修法,完全应付得了,但如果是突然死亡呢?比如发生车祸,或者遇上什么灾难,这时候就要用“刹那往生法”了,这是莲花生大士在中阴法门里讲到的窍诀。
在突然死亡的情况下,你不能挂念家人或亲朋好友,要放下这些。也不能执著自己的钱或银行卡,一执著就会变成饿鬼缠缚在上面。
这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头顶上观想自己的根本上师或阿弥陀佛,不要再有别的念头了,要专注祈祷上师,称念“喇嘛钦”(上师知、上师保佑)。
当你这么一祈祷,自己的心就会融入上师,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往生清净刹土。或者你观想祈祷阿弥陀佛,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加持力,也会立即往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修法。
生命的确是脆弱的,犹如水泡,说没就没了。虽然“世界末日”已过去一两天,一切也没什么变化,但对每一个体来讲,我们自己的“世界末日”何时到来,谁会知道?而一旦到来,我们的世界必将大为改观。
你的生命将会怎样结束?如果是在经历长久病痛、饱受折磨之后,你会有时间作准备,但如果不是呢?前一分钟还活着,后一分钟就变成中阴身,怎么办?
那天我从成都飞西宁。快落地时,飞机突然急速降落,机舱里惊叫哭声一片。我旁边坐着位女士,之前一直在照镜子,但那会儿哭起来声音特别大。飞机着陆后,我转头看了看她,她不住地敲着胸口,好像一直恢复不过来。
下了飞机,我也回想,好像自己那时候也没想到佛陀,只是想着“这下完了”。很惭愧。
看来道理上谁都明白,口头上也谁都会说,但是到了关键时候用不用得上,谁都不好说。
不管怎么样,平时修好往生法很重要,最后走上这条路时,因为有了准备,面对起来和一般人还是会有所不同。
好,《大圆满前行》修法略讲传讲圆满。
现场互动
问:老师好。我四次进藏,三次是骑自行车走阿里线。那里有一座冈仁波齐。当地人说,它被印度教、藏传佛教等都奉为神山,转一圈可以洗清一生的罪责。我转了两圈。但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可信?
堪布:转神山有很大功德,特别是冈仁波齐,我也很想去朝拜。在许多上师的传记中记载,作为修行的一部分,他们就常常转绕冈仁波齐,还有匝日神山、湖心山等,这些地方加持力很大。
至于当地人的说法,如果是了义的,确有其事,那么只要你的心清净,也像大德们一样完全具足相关的对治力,就一定可以清净。即使做不到这么圆满——毕竟每个人的业力不同、修行力量也不同,但清净相当一部分罪业是没问题的。
问:我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八岁、一个两岁,请问您在小孩教育方面,有什么样的建议和叮嘱?
堪布:对于孩子的成长,现在大家提倡从胎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不能缺少,尤其是家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但北大、北师大的专家们认为,自从古文化传统失坏以后,现在的课本中就缺了这些内容,怎么为人处世、怎么做人,没人教、也没人重视了。所以我建议,家人可以安排孩子们学一学《弟子规》《三字经》,甚至是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从小为他们植入一种道德理念和因果观念。
学校里也有这些就好了。有这种意识的老师,你们可以讲讲故事,孝顺父母的故事、关爱他人的故事,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这对孩子的幼小心灵会有很大启迪。光是靠ABC或考试分数来评判他,可能日后也很难有一些大的出息。
现在的人才,人很多、才很少。招的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学历不错,但一做起事来,与人相处的能力都没有,这不是个小问题。他们自己也苦恼:读书这么多年,知识学了不少,但有些东西一点没学到,都二十几岁了,为什么一面对社会就这么可怜?
所以,要教些什么,还是要考虑的。
如果在家里、学校里都能推广儒教和佛教思想,让孩子们从小有个善良人品,其他的就不用操心了。
问:仓央嘉措的诗里有一些关于情爱的内容,我不明白,请问怎么理解?
堪布:有真实菩提心的人——菩提心也是爱,没有占有心的爱,像有些佛菩萨化身,他们随逐众生因缘进行度化的时候,可以作种种示现。但这是方便,“犹如日月不住空”,他们虽然这样做,却不会执著。
而我们作为凡夫,凡夫没有圣者的境界,凡夫的爱总是要占有,有自利心,所以不能效仿。
问:从几年前您号召爱心活动以来,我就积极参与了小动物的保护活动,也救助了很多流浪动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不关爱动物,甚至伤害动物,请您对他们做些开示,也为我们提些建议。
堪布:台湾有很多保护流浪动物的协会和组织,我们这边目前还比较少。我们保护动物,是因为它们同样有感受,有苦有乐,甚至有爱有恨。
前段时间有则新闻:重庆一户人家的窗台上来了一只母野猫,它在窗台上生了五只小猫。母猫天天出去找吃的,回来喂它的孩子,就这么过了几个星期。
但是有一天,这家的一个人起了恶念,把那些小猫从窗台上推下去,全部摔死了。母猫回来后,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衔着那些小崽崽的尸体,爬上楼梯一个一个地放在这家人的门口,就离开了。一个月后,推小猫下楼的那个人得了非常严重的皮肤癌。
这是一起真实事件,在当地家喻户晓,他们说这就是动物的报复,谁杀了它的孩子,它也会报复。
如果说这是因果,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你想想它的感受,怎么会不痛苦?怎么能不恨?保护动物意识比较弱的人,常常以为伤害动物、杀死动物是无所谓的事,吃掉它们也理所当然,但当你知道它们也有感受的时候,会不会生起一点悲悯?
它们和我们人一样。很多人觉得救人功德无量,甚至舍己救人,其实救护动物也一样有功德。像你们救护那些流浪动物,保护它们、喂养它们,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善事,做得越久越好。
在一个项目上做久了,人就会有经验,方方面面会考虑得比较周到,功夫下到了,十年八年甚至几十年以后,会出现真正的成效。否则,今天想这个、明天做那个,到头来可能一事无成。
总之,你们帮助动物我很随喜。西方国家的动物保护观念很成熟,像法国、西班牙那边,他们去年就以裸体示威游行的方式,抗议人类虐待动物。
我认为,这是在捍卫一种平等——动物和人一样知苦知乐。他们已经明白了,但我们还不知道。
问:我有一只藏獒跟了我四年半,感情非常深,我把它当儿子一样。但是在我三个月前出差期间,它从公司的四楼上跳下去了,腰椎摔断了三节。我立即从外地赶回去,陪了它四天,没睡觉,把它抢救了过来。但最近它又开始自残,身上能咬到的地方,骨头都咬出来了。两家医院的几位医生和周围的所有朋友,都建议我给它施行安乐死,但我心里非常矛盾,下不了决定,您就简单告诉我,是让它继续活着,还是让它去?
堪布:让它继续活着吧。如果直接断了它的生命,有很大的过失。
问:顶礼堪布。我的一个朋友怀孕,几个月了,但在医学检查时发现孩子有缺陷,医生从优生优育角度,建议把孩子拿掉。但我的朋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这段时间非常痛苦,因为她知道堕胎就是杀生,罪业相当重。请问这件事该怎么抉择?
堪布:佛教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其价值,不仅是人,对任何一个众生,我们都不能说“这是可以杀掉”的。建议堕胎的罪业非常大。
问:我身边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女师兄,她闻思《大圆满前行》和《入行论》三四年以后,出离心已经修到一定程度,最近想剃度出家。但是汉地寺庙对年龄有规定,所以她想到学院出家,之后以出家身份在家里修行,这样行吗?
堪布:像她这种年龄,以出家身份待在家里修行应该是可以的。出家也不一定要到学院,哪儿都行,受个沙弥尼戒对修行有帮助。不过,这要家人支持才行。
在我们藏地,出了家的人回到家里会受欢迎,但是还俗不行。有个人还俗回家,家人说:“你不要待在家里,给我们丢脸。”他只好出门打工。但汉地正好相反:“你出家了就不要回来,给我们丢脸。”
如果她也是这种情况,出家不一定方便,以在家身份修行也好。要是有家人支持,带着出家身份在家里修,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问:我们在吃饭应酬时,同席的人一般都不信佛,他们要吃肉,要吃活鱼、活虾,我劝过几次,但很少有人接受,请问怎么避免这种饭桌上的杀戮?
堪布:这个问题很难解决。我们周围还是不信佛的人多,肉食的诱惑这么大,让他们不吃肉、不杀生,是不太现实的。六祖大师也是在猎人堆里吃肉边菜,没办法的话,我们也只能这样。
有位法师开玩笑说:“现在有人吃肉边菜,久了,会不会吃菜边肉?”
是挺苦恼的,一边要学佛,不能吃肉,一边又要工作,不得不随顺大家的习惯,但我建议你们还是坚持吃素,这是个好传统。
这个传统从梁武帝开始,符合大乘教义,对生命也是最直接的保护。比如,今天我们一百人吃饭,要是大家都吃肉,一顿饭,一头猪的肉不够。你们想想,生活里顿顿吃肉要威胁多少生命。有本书里说“吃肉就是吃生命”,这不是危言耸听。
不过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在我们藏传佛教中,因为藏地的条件恶劣等原因,吃肉的习俗一直存在,但如今很多大德也提倡素食,学习你们汉传佛教。我们学院开法会时,好几万人一起吃素,平时吃素的人也越来越多,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说在佛教传统中,吃素是因为慈悲,推广起来不难,那我们让身边人吃素,其实也符合现代医学、营养学的进步理念。他们认为,肉食并不适合人类,素食的营养足够。
“牦牛吃草,但长得很壮”,这虽是我常说的玩笑话,但时下很多人的素食实践也让他们了解到,吃素的体质是最健康的。
不愿吃素的人,主要是吃肉的习气重,一顿不吃都不行。我在家乡办学校时,和县领导开了几天会。领导随顺我们天天吃素,但最后实在受不了了,“我陪你们吃了三天素,都吃拉肚子了,你们佛教太苦了……”
“不会吧,”我说,“汉地那么多佛教徒天天吃素,身体都很健康,跟这个没关系。”
问:因明里讲“已决识”是非量识,而麦彭仁波切认为它是正量识,这该怎么理解?
堪布:“已决识”是因明里的专用名词,它的意思是:前面的识已经了知、决定了,后面对此再次了知的识,就是已决识。萨迦派认为这种识是非量。
但格鲁派的克珠杰大师诘难说:如果已决识是非量识,那佛陀的遍智在第二刹那的认知,是已决识还是非已决识?如果是非已决识,那就和第一刹那的认知不同了;如果是已决识,那岂不也成了非量?
麦彭仁波切也认为已决识是正量,因为前一刹那所认知的对境是真实的,而在这种真实了解的基础上,第二刹那再去认知时,刚才那种了解依然还在。比方说,当你第一刹那认知了“诸法无常”,第二刹那去忆念上一刹那所发现的真理时,也一样符合实际道理。
当然,萨迦班智达认为它是非量,是基于这么一点:就是后识去忆念前识的时候,前识已经过去,而此刻的了知没有新的对境。
所以,认为已决识是非量也好、正量也好,都不矛盾,只是抉择角度不同而已。
问:我一直有个很大的困惑,就是我特别耽著以前做过的事情,常处在一种回忆状态里;同时对未来也很执著,明天要做什么,今天会不停幻想,这是不是成了三心可得——过去心可得、未来心可得、现在心也可得?这种徘徊状态让我非常苦恼,而且耽误了很多宝贵时间。学了因明之后,我想用这些道理分析自己的心,遣除那种分别念,但一直没什么效果,怎么办?
堪布:你刚才说的这些心态,因明里是有相应的分析,像不悟识、颠倒识、犹豫识等等。但你要用得上,可能还要学得再系统、细致一点。
最好也学点中观。以中观的观点看,虽然你的回忆让过去的场景浮现在脑海里,你计划未来时让未来的画面也历历在目,但这并不表示三心可得。
三心是不可得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心的本体层面,一丝一毫的法也得不到,不仅过去、未来,现在的心也是假立的。
当你心里浮现了过去或未来,并不是说你已经得到这些了,而只是说:当过去的经历或心情呈现时,你的心就成了回忆状态,但你所回忆的东西,现在这个时刻并不存在;当未来的计划呈现时,它也只是你现在心里的一个计划而已,并不是未来的心来到了现在。
这些分析有点细,不过学因明就是要让智慧越来越细,要细致入微。心太粗了生不起正见。
问:请问什么是“即心即佛”?
堪布:《六祖坛经》里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所以,虽然在显现上有凡夫和佛的差别,但从心的本体上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既然心是佛,按《宝性论》的观点,这颗心在当下就具足一切相好、一切功德。而《大幻化网》更直接说:“除此自心外,勿寻他佛陀。”除了自己的心以外,你不必另外寻找其他的佛陀了。
因此,“即心即佛”是完全成立的。
问:我经常听一些法师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个我一直不太明白,您能不能帮我开示一下?
堪布:这是《金刚经》等般若经典的究竟观点:
从显现上看,如来所说的一切法,是为了让我们度越一切分别妄心,在这个层面,法也好、心也好,都是有的;但从本体的角度来看,既没有心也没有法,既然没有心,也就不用法了。
然而,本体和显现又是不分离的,所以《金刚经》说:“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本体上不成立,但显现上还是有假立的法。菩萨通达了这点后,虽然在行六度,但他不会住相,这样才真正成就一切如来正等觉之因。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要理解心或法的显现,与它们的本体是不二的。
比如这个瓶子,从显现上讲,我们看到的是瓶子;但你进一步了解它的本体,物理学家说这是粒子,佛教说这是空性,或说与空性无离无合的法性。
既是瓶子又是粒子,怎么结合起来理解?既是存在又是不存在,既是有又是无,不矛盾吗?
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们觉得矛盾,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念还没有和那种了解事物本质的智慧相应,一旦相应了——或说开悟,也就不矛盾了。为什么诸佛菩萨的智慧和我们不同,就是因为他们已经相应了一切万法的自然规律。
相应以后,就了解了。你看这个麦克风,不管谁来分析,它的里里外外无非是微尘,没有真实体性;但在显现上,你又不得不承认它的缘起假合。这就是缘起性空——虽然有显现,但这个缘起显现的本体是空;虽然是空的,但可以依缘而起,成立显现。
释迦牟尼佛最伟大、最不共的地方,就是他证悟并开示了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很奇妙,所以龙猛菩萨说“奇哉诸佛微妙法”,他这样赞叹佛陀。
问:“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那在这种状态上,就不用佛法了?
堪布:对,这是从本质上讲的,因为心不存在,所以也谈不上用佛法。但在显现层面是要用的。
问:那我们众生什么时候就不用佛法了?
堪布:真正证悟的时候。
问:请问该如何找根本上师?一定要去藏地吗?
堪布:现在找人都是上网找,你可以到百度上搜索根本上师。(众笑)
问:有个师兄说,传密法的叫根本上师,对吗?
堪布:也不一定。一般来说,为你灌顶、传密法、讲窍诀的上师,可以称根本上师。还有就是,如果你依靠某位上师的教言——无论你是否见过他,让你在心性上有所证悟的上师,也是根本上师。
比如晋美朗巴(智悲光尊者),他在阅读《七宝藏》时开悟,于是他天天祈祷。后来在桑耶修行时,无垢光尊者在他的境界里显现了三次。他在很多著作中也说:“我的根本上师就是无垢光尊者。”
所以,依照前辈上师的教言,即使某位上师已经圆寂了,但你依靠他的法本开悟的话,这就是你的根本上师。而我刚才说上网,也是让你们上网看法本,也许通过这种方法,也能找到你的根本上师。
找上师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要到藏地。但不管怎样,最好能找一位真正的开悟者,由他做自己有缘的根本上师。
问:有了出离心的人,怎么看待他对子女和父母的责任?
堪布:不少人以为,对家人不管不问就是有很强的出离心,其实不是。《三主要道论》里说: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会对今世生起厌离;修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会对来世了无执著,这是真正的出离心。
有这种出离心的人,不会贪执荣华富贵,也不会计较荣辱得失,而是甘于过平淡生活。在平淡生活中,他也会按世间规则行事,该承担的都会承担。更进一步的,他会生起菩提心,那时候,他对父母、子女乃至所有生命都会像对待菩萨一样,恭敬随顺。
所以,出离心不是冷漠的态度,它是一种智慧,甚至是家庭和合的顺缘。
问:我是一个佛教初学者,您讲了这么多前行修法,但我们工作很忙,每天要怎么修?
堪布:这些修法在一天里全部修完,是很困难的,一步一步地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皈依、发心,一段时间里就修一个法,次第修完。
同时,每天也可以念一遍《开显解脱道》。昨天晚上我们就念了一遍,七八分钟,算是修了一遍。
你们修一遍五加行可能要一两年或更长时间,修完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专修其中的一个修法。
问:念阿弥陀佛的人,没修过刹那往生法,出了车祸突然离世,或在睡梦中死去,能不能往生?
堪布:平时念佛的人遇着灾难时,如果还有念佛的想法,一想到阿弥陀佛,依靠佛的发愿力和自己诚心祈祷的力量,也可以往生,这也是刹那往生法。但如果是在睡梦或者昏迷中死去的话,可能谁也没办法。
问:发菩提心时,怎样提高心力和能力?
堪布:愿大力大。龙猛菩萨说,真有菩提心的人,即使行为上没有在利他,也是真正的大乘行者。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我们心力弱,主要是因为自私自利心的牵制,多了解利他的功德和自利的危害,心力慢慢就大了。心力一大,能力也就大了。
我有这种感觉,不管是做慈善还是办学校,一发大心,好像各种资源和因缘就来了;不发心的话,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什么都做不成。
问:有个年轻人失恋了,得了抑郁症,想自杀。一位禅师开示他说:“你现在的恋人离开你,是你们上一世的因缘所致。你的前世在海滩上遇到一具裸体女尸,当时你帮她盖了一件衣服,所以这一世她回报你,陪你度过了短短一段时间;另外一个人经过时把她掩埋了,所以她会陪那个人度过一生。”我想问的是,前世没有给人盖过衣服,也没有掩埋过,这一世怎么办?如果掩埋过好多人,怎么办?
堪布:这个问题你应该问那位禅师。如果他有宿命通,了解前世怎么怎么、今世怎么怎么,一定会有答案。
让我说的话,一个人失恋或者得了抑郁症,有些的确是因为前世的因缘,但不是百分之百,即生的因缘也有。但不管是什么因缘,失恋后不需要自杀。我常说,人生的路有很多,不是只有一条,你这边失恋了,往那边走走,应该会有新的生活。
和你的故事不同,《释尊广传》里有这么一则公案:一个痴情女人因为丈夫死了,便神智失常,背着他的尸体在尸陀林游荡,等尸体变成了骨架,还背在身上。当时佛陀转生为一名医生,叫革夏巴。他见了这个女人心生悲悯,于是也背上一具女尸,来到她的面前。
等彼此熟悉后,他趁女人睡去时,把女尸和她丈夫的骨架绑在一起扔进河里,然后大叫起来。女人醒了,他朝她大喊:“你丈夫把我妻子拐走了!”女人见状,嗔心大起。革夏巴安慰她一番,她就恢复正常了。
所以,人和人的感情,如果我们了解它的本质,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相遇而已,十年、二十年后回头看看,有些执著是非常可笑的。
问:我最大的心愿,是在川藏云贵那些地方建一所希望小学,但不知道他们长大后能否皈依佛教。有师兄说还是供养上师和建寺庙好,这才是弘法利生。请问上师,我该把精力放在哪方面?
堪布:是建学校,还是造寺庙,你最好自己决定。如果要建学校,孩子们长大后皈不皈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学到文化知识,有前途,有个快乐人生。我自己建学校的目的就是这个。
不过建学校不容易。刚开始要建,建好后要运行,运行过程中要维护,方方面面要观察好。建寺院也一样,但主要看对弘法利生是不是有利。
问:无常说起来简单,可是面对起来特别难,尤其是当我们的父母子女突然离世时,好像完全没有准备。希望堪布再为我们开示一下这个道理。
堪布:我也认为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无常就在身边,自身也好、周遭也好,谁都逃不过无常的威胁,但有些无常真的来了,还是很难面对。不过有个无常观念,修行人也好,非修行人也好,时时刻刻有这么一个观念,总归是好的。
乔布斯说:“我把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过。”
就我个人而言,其他修法不敢说,但无常是天天要修的。每次看到历史上高僧大德圆寂、帝王将相作古,我会修无常;看到身边的年轻人送老年人、老年人送年轻人,我也会修无常。
时时处处都是无常。倓虚大师在《影尘回忆录》里说,有一家人正举办婚礼时,一个人死了,婚礼成了葬礼;前段时间我一个同学突然去世,本来过得很好,说没就没了;这两天我们聚在一起,分别后有些还能见面,但有些可能再也见不到了……这就是无常。
人生就是一本无常教科书,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无常的角色。只要常常这样观修,提醒自己,自然会有一种面对无常的能力。这是境界,不是简单的认识。
所以古德说:“如果要专修一法,就修无常。修无常,最初可作为你进入佛法之因,中间是你精进修行之缘,最后则成为你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