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场
日本东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日本·东京
2015 / 11 / 11
藏传佛教思想
The Philosophy of Tibetan Buddhism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探讨“藏传佛教思想”。
在座的有些人非常关注藏传佛教,有些也不一定。不过不管怎样,如今全世界掀起一股“西藏热”或者说“藏学热”,所以大家利用短短的时间了解一下藏传佛教也有必要。
一、藏传佛教的清净法脉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三次转法轮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自此佛教在这个世界上生根发芽。
公元5世纪左右,印度建立那烂陀寺,它堪称当时世界最著名的佛教大学。那一时期,印度还有一所吉祥戒香寺,这两所寺院可谓“东方文化的摇篮”。对于这些历史,你们东京大学东亚思想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应该非常清楚。
时至今日,佛教思想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可以说,现代科学主要起源于西方,之后逐渐向东方传递,而人类的古老思想,则主要发祥于东方,之后渐渐往西方传播。
印度那烂陀寺自创建以来,涌现出不可胜数的卓越修行人,诸如寂护论师、莲花生大士、寂天论师,以及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等等。在座很多教授对他们的思想非常感兴趣,刚才有的教授跟我讲:“非常希望您能传讲《中观庄严论》,我们很想了解寂护论师的观点。”不过《中观庄严论》比较深奥,在座的不一定都能听得懂。因此,今天我还是简要介绍一下藏传佛教的整个思想体系,这样更合适些。
公元8世纪中叶,那烂陀寺的法脉传到藏地第一所寺院——拉萨桑耶寺,之后在藏地不断流传,形成前译派和后译派两大宗派。
在藏地,公元7世纪到11世纪之间翻译出的经论,被称为前译,遵从这些经论的称为前译派,也即宁玛派。如今藏地依然有很多前译派寺院,寺里的僧人们一方面学习显宗的因明、中观和般若等,一方面也修学甚深密法,比如光明大圆满。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之间翻译的经论,称为后译,遵从这些经论的宗派,称为后译派。后译派有很多支分,比如阿底峡尊者开创的噶当派,宗喀巴大师为代表的格鲁派,还有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等等。后译派在学习显宗的中观、因明等教理的同时,也学修密法。萨迦五祖中的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著有《量理宝藏论》——一部极具代表性的藏传因明学、逻辑学著作,与此同时萨迦派也教授密法。噶举派由玛尔巴译师开创,主要修持大手印。觉囊派主要开显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思想以及《时轮金刚》的义理。
二、遍及世界的“藏学热”
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藏传佛教的传播都主要局限在藏地,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藏传佛教在欧美和东南亚等地也以种种方式兴盛起来。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藏传佛教在不同场所中得到传播,比如禅修中心、瑜伽机构,以及公司和社团等。
更重要的,世界上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将藏传佛教融入各类科研领域。比如在澳大利亚,有些大学教授从心理学侧面研究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一些教授对藏传密法以及藏传佛教的男女平等观进行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部分教授将藏地环保与藏文化、藏传佛教结合起来研究。这次我去欧洲,了解到牛津大学有些教授一直在研究藏传佛教的正念禅,有些教授在探索藏地文献以及藏传佛教文章的写作风格。总之,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学者、教授对藏传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它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参照境,从不同角度探索藏传佛教。
三、正确认识藏传佛教
消除偏见
对于藏传佛教的思想,如果能够运用细致、敏锐的智慧去挖掘,必定会大有收获,不过如果只是浅尝辄止,也不一定能通达其甚深奥义。
以前有些学者在研究藏传佛教时,就产生了一些偏见,比如你们学校的个别老教授,曾经发文章批评藏传佛教的龙钦巴尊者,指责他否认佛教的因果法则。实际上龙钦巴尊者是藏地家喻户晓的大德,他的有些观点是站在至高层面宣说的,此时确实无善无恶;而且龙钦巴尊者的著作不胜枚举,其中不乏阐述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内容,如果没有看到这些论著,就以偏概全、望文生义地轻率评论,这不太合理。
当然,现在是言论自由的时代,如果藏传佛教真的有错误之处,任何人都可以直言不讳地提出来,我们也乐意进行探讨,甚至展开辩论。
你们可能知道,藏地寺院的僧人从小就喜欢围绕佛教进行辩论,如果自己举不出合理的理由,观点就无法成立,如果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即使对佛的教言,也可以驳斥。学术界难免有人对藏传佛教的有些道理心存疑惑,我觉得这些人很有必要到藏地寺院里,跟那里的格西、堪布当面辩论。这样谁对谁错就一目了然,到时还可以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全世界的人都会一清二楚。
我虽然是一个藏传佛教徒,但是并不会毫无道理地袒护藏传佛教,实际上我始终认为藏传佛教宣说的是非常纯洁的佛法,值得人们正面了解,而不是误解甚至诋毁。
当然,刚才说一些人对藏传佛教存在偏见,这可能是很早之前的现象了。如今随着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人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明,很多教授和学者对藏传佛教和藏文化的了解日益加深,对问题的分析也更加严谨,产生偏见的情形应该会不断减少。
真正的藏传佛教徒
虽然藏传佛教非常完美,对于21世纪的人,不啻为一剂心灵妙药,但是这并不代表藏传佛教的教徒十全十美。他们中不论藏族人还是其他民族的人,有些学得很好,行为也如理如法,而有些只是打着藏传佛教的旗号搞非法行。
在日本,多年前就有个别教派借用藏传佛教的名义招摇撞骗,由此伤害了很多人。其实如果了解藏传佛教的思想,就可以轻易识破这些骗局,不过当时的日本民众对藏传佛教知之甚少。即使是现在,在日本乃至全世界,依然有不少人抓不住藏传佛教的关要,把个别当成全体,把枝末看作核心。
事实上,如果把握了藏传佛教的灵魂——它的思想,那么外在的仪轨、建筑等就有了意义;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外在的形式就成了空空的皮囊。
纵观如今的时代,很多所谓的“藏传佛教徒”,也许只是徒有虚名。
比如,有些人对藏传佛教的某个上师很有信心,像世间的粉丝一样迷恋他,但是对藏传佛教的思想一窍不通,这不是真正的藏传佛教徒;有些人热衷于供养藏传佛教的寺院,或者参加各种慈善活动,这些属于善行,但是否以此就成为藏传佛教徒呢?也不一定,如果丝毫不学习藏传佛教的理论,也从不修行,只能称为功德主或施主;有些人把佩戴藏传佛教物品当作时髦,脖子上挂着嘎乌盒,手腕上绕好几串念珠,认为这样就是藏传佛教徒,实际上也不一定;有些人到藏地拍了很多照片,自己骑马、放牦牛、吃糌粑、喝酥油茶,以及唱藏族歌、跳藏族舞、穿藏装的样子都拍下来,认为这样就成了藏传佛教徒,但这也不一定;有些人读了藏传佛教的一两本书,就认为成了藏传佛教学者,其实一两本书根本无法涵盖藏传佛教的全部。
那么,怎样才算真正的藏传佛教徒呢?
我认为只有长期听闻藏传佛教的道理,并且认真思维,之后去修行和实践,才会成为真正的藏传佛教徒。这样的人,如今也不乏其例,而且分布于不同国家,遍布于不同阶层,有普通工人、政界官员,也有演艺明星等等。他们通过学习藏传佛教的思想,诸如无常、菩提心、空性等,确实找到了快乐,不过他们不一定处处标榜“我是藏传佛教徒”。最近在日本,我接触的一些大学教授也是这方面的榜样——通过常年如一日地闻思修藏传佛法,他们的内心变得十分放松,生活变得非常自在。
因此,希望大家通过多种途径正面了解藏传佛教,与此同时,也可以花时间深入修持藏传佛教,这样必定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
固执的“商人”
有些人之所以对藏传佛教产生误解,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因为即使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会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有人认为藏传佛教是喇嘛教,是个别喇嘛创建的;有人认为汉传佛教是和尚教,是一两个和尚设立的。这些观点都比较奇怪,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的分支。还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是密教、汉传佛教是显教,这也是错误的。藏传佛教诞生一千多年以来,一直是显密融通的,而汉传佛教也有唐密的教法。实际上藏传佛教可以囊括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这一点并非我的一家之谈,大家翻阅经论就会明白。
我曾利用约五年时间翻译了二世敦珠法王的著作《藏密佛教史》,这本书叙述了藏传佛教的很多真实历史,三十多万字,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过。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阅读。
希望不论学者还是一般人,从一开始就能正确了解藏传佛教,避免陷入误解和偏见,否则一旦习气坚固了,就会难以改变。
佛教里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商人从远方返家,发现家中被土匪洗劫一空,房子也被烧毁了。他在废墟中找到一具小孩尸体,就以为是自己儿子的残骸。实际上他的儿子仍然活着,只不过被土匪掳走了。但是商人深信那具小孩尸体是儿子的,禁不住悲声痛哭。后来他把尸体火化,将骨灰放在一个丝绒布袋里,日夜都抱着这个布袋。某一天夜里,他的儿子从土匪那里逃出来,来到父亲新造的房子前,兴奋地敲着门:“父亲,我回来了!”但是商人固执地认为儿子已经死了,对他说:“你这个顽皮的小鬼,你才不是我的儿子呢,我的孩子三个月前已经死了。他的骨灰现在就在我怀里。”商人的儿子一遍遍恳求父亲开门,但是不断被拒绝,最后他只好黯然地离开了,商人从此失去了儿子。
很多人也许觉得故事里的商人太愚笨,不过生活中不少人跟这个商人大同小异,他们被偏见固化了思维,从而难以转变。
不论何时何地,正确的知见都至关重要——知见不出偏差,言行才能不离正轨。
智慧的意义
要树立正确的知见,需要具备智慧。
实际上智慧在佛教信仰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了智慧的摄持,信心、悲心等才具有意义;离开了智慧的摄持,信心可能变成迷信,悲心可能酿成苦果。我经常想,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的一个显著区别。
佛陀曾在经典中教导弟子:即使对于我的教言,你们也应当运用智慧进行观察,如同锤炼黄金一样,如果觉得合理,就去接受,如果觉得不合理,完全可以舍弃,而不能因为恭敬我就接受这些教言。佛陀的这一教诫反映出佛教在智慧层面的不共特点。
很多宗教都倡导慈悲的理念,佛教也不例外,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佛教的慈悲情怀中浸染着智慧的色彩,因为佛教会告诉你为什么要慈悲。佛经中说:每个人都希求安乐、不愿痛苦,因此我们应当慈悲每一个人;每个动物都拥有生命,会感知苦乐,这一点跟人类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应当爱护每一个动物。
而且按照佛教的观点,即使对待加害过自己的人,也要心怀慈悲。为什么呢?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我们自己被烦恼驱动时,甚至一些恶事也做得出来,而怨敌损害我也是受烦恼的驱使,所以慈悲怨敌也完全能接受。
由此可见,佛教的慈悲是理智观察后的选择,而不是毫无道理的强求。
我想在座的如果能深入研究佛教,一定会大有收获,因为佛教一向都是运用智慧探索物质与心灵的奥秘,最后以理说服自己。
以法乐自娱
我对日本人的生活不是很了解,不过感觉日本的音乐、绘画以及人的言谈举止中都自然流露出一缕禅意。听说在日本,很多人信仰宗教,他们的一生都弥漫着宗教的气息,比如降生时以基督教仪轨洗礼,死亡时以佛教仪式送终。这样是很好的,不过还有所欠缺,欠缺什么呢?就是对宗教道理的扎实闻思修。
我以前问一些日本朋友:“你们信仰佛教吗?”
回答说:“信仰。”
“为什么信仰?你们学过什么佛教经典吗?”
“没有学过,只是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就有了佛教信仰。”
当然,这些人不能代表所有日本佛教徒,但是也反映出一些现象。在泰国也有类似的状况,由此导致泰国佛教在很多方面越来越趋于形式化。
实际上只要你是佛教徒,不论在家出家,都有必要学习佛教理论,否则就成了徒有虚名。
佛教的《维摩诘经》中说:“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意思是,一旦享用了佛法中的真实法味,就不再希求世间的五欲之乐。希望大家都能通过学习佛法而真正享受到法乐。
结语
大家都清楚,日本的有些文化源于中国,但是如今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国内并没有被很好地继承,而在日本却得到传承和发扬,比如孝顺父母、礼让他人。以前日本发生地震时,在那么严峻的时刻,大家依然井井有条地排着队,互相谦让。这是很好的素质。
与此类似,佛教的有些内容在中国并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但是在日本却一直流传,这一点非常值得随喜。希望日本佛教徒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佛法,让佛教在这片大地上散发更多的光芒。
我今天也并不是演讲,只是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们觉得合理,可以接受;如果觉得不合理,也欢迎批评和指正。
现场互动
问:慈悲的理念,可以用于世间政治吗?
堪布:是可以的,这种理念可以使得国家之间减少冲突,和睦相处。
近些年,我去世界不同地方时,越发感觉:人不论做任何事,都要有慈悲心。尤其前段时间在非洲,这种感受更加强烈——非洲有着丰富的钻石资源,于是其他洲的有些国家竞相前来抢夺,由此而发动了很多战争。没有慈悲心的人或民族就是这样,往往会侵占其他人或民族的利益,进行文化掠夺、经济掠夺。
就藏民族而言,佛教是其主流思想,慈悲和空性的理念渗透于它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给这个民族带来了祥和,也给全人类带来利益。
总之,在如今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涌现的世界局势下,慈悲心越发显示出不一般的价值。
问:学习佛教理论是可以引生信心和智慧的,不过很多学者虽然非常乐于研究佛教理论,在日本尤其如此,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生起信心和慈悲,这是什么原因呢?
堪布:对于佛教,有些人当作信仰,有些人看作研究对象。后面这类人仅仅喜欢研究佛教,但并不信仰佛教,所以不会去修慈悲心,也不会守持佛教的戒律。这类人,不仅在日本存在,在美国、中国汉地等地也并不少见。不过这样做也是他们的个人自由,就像有些人喜欢研究鸟类,三十多年一直在非洲大陆上跟踪拍摄它们一样。
问:您刚才提到很多不是藏传佛教徒的情形,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藏传佛教徒,能再讲解一下吗?
堪布:现在有不少人自认是藏传佛教徒,但实际上离藏传佛教徒还有一段距离。
比如,有些人特别热衷于做火供——“哇,火供仪式特别好啊!”这种情形在中国汉地比较普遍;有些人非常喜欢做朵玛,道友们聚在一起时就是做朵玛;还有些人热衷于吹螺、打手鼓。他们也许都觉得自己是名副其实的藏传佛教徒,但如果问他们:“什么是出离心?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空性慧?”可能就无言以对了,老师不明白,学生也不清楚。
本来藏传佛教具有甚深的见解、严格的戒律和慈悲的行为,如果对这些一窍不通,即使形式上再轰轰烈烈,也不是佛法,不仅对自己无益,对他人还会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他们产生误解:“藏传佛教天天就是敲敲打打呀。”事实上,敲打唱念只是藏传佛教的部分形式,在拥有藏传佛教灵魂的情况下,才具备意义,否则就成了一副皮囊。
举个简单的例子,东京大学的核心是学科教育,在这所学校里成立舞蹈队无可厚非,但如果东京大学只有一支舞蹈队,而不存在任何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那就不能称为东京大学了。
同样,藏传佛教的灵魂就是它的思想,只有掌握了这个思想,才会成为真正的藏传佛教徒。
问: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分别是怎样的历史由来?
堪布:佛教起源于印度,它传播到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家,形成南传佛教,这一派系主要强调出离心,希求自我解脱;佛教传入汉地,形成北传佛教,这一派系属于大乘佛教,主要修持禅宗和净土宗;佛教传到喜马拉雅山脉附近,在藏地兴盛而成为藏传佛教。也就是说,佛教进入三种文化体系后,形成了三个流派。
问:藏传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堪布:藏传佛教包含显宗和密宗两部分:显宗主要讲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密宗则主要讲述外密和内密的甚深法理,修法上分为加行、正行和后行。
问:经商容易沾染恶业,在家学佛者还能经商吗?
堪布:佛教的《阿含经》里说:作为一个世间人,从事正常的经商、务农等都是开许的。佛教《善生经》中教诫在家人远离恶法、行持善法,以此经营生活和事业。因此,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在家佛教徒也可以经商。
总之,在对他人尽量饶益,或者至少不损害的前提下,世间的工作可以去做。
问:藏传佛教重视传承,如果藏族上师用汉语为弟子传讲藏文经典,传承会打折扣吗?我很想更好地学习藏传佛教,有必要学学藏语吗?
堪布:如果这位上师传讲的经论内容直接传入弟子耳中,弟子应该可以得到传承。
佛法最初是以梵语宣说的,传播到世界各地后被译成各种语言,但是传承和加持并没有减损。同样,对于藏文佛经,即使上师以汉语传授,传承和加持也不会打折扣。
当然,如果你能掌握藏语也很好。我到不同的国家时,都会冒出想学这个国家语言的念头。不过人生很短暂,不一定来得及。
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磨炼智慧?
堪布:要在日常生活中磨炼智慧,有一个重要方法:不论面对什么对境——好人抑或坏人,青山秀水抑或荒山野岭,美味佳肴抑或黄齑白饭,都当作磨炼智慧的机会,对境炼心。
问:我刚刚接触佛法,感觉看佛教经论时,对有些内容的理解不一定准确,这也许会导致后面的学佛路出现偏差,该怎么办?
堪布:对于初学者,我认为首先需要寻找一位有经验、有智慧的老师,或者说上师,这很重要。找到上师后,就在他跟前认真听闻佛法,或者通过网络平台听受他传讲的经论,然后仔细思维,并且付诸实践。
另外,学习佛法要持之以恒,至少八年、十年不断串习,因为佛法非常深奥,短时间的学习是不足够的,像看小说一样走马观花也不可取。
以《中观庄严论》为例,我第一次在上师面前听时,并没有听懂,后来我自己学了两遍,又给别人讲一遍,再后来又把这部论译成汉文,又用汉语传讲,现在我基本明白里面的道理了。
对于佛法,反复学习很有必要,尤其是殊胜的经论,可以一生中每年看一遍,最后自心的习气就会转化为书中的智慧。
问:一般人遇到曾经损害自己的人,会禁不住心生厌烦,修行人如何对待怨敌呢?
堪布:确实大多数人不喜欢接触怨敌。不过作为修行人,尤其修行很好的人,不仅能接触怨敌,还能依靠对方的损恼而取得进步,比如藏传佛教的阿底峡尊者经常带着一个脾气暴躁的侍者,通过这种方式修安忍。
对于毒药,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高明的医生不仅不畏惧,还可以通过调配将之转为妙药。同样,尚不具备修行境界的人,看到怨敌会心生畏惧,进行排斥,而具有修行境界的人,会把怨敌看作修行的助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