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5第六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世界为什么需要和平】演讲&问答

世界为什么需要和平

Peace is What the World Needs

2016年7月15日


主持人:

各位嘉宾、朋友、宗教界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们,大家下午好!和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大家期盼幸福、和谐共处;和平,可以建设国家,安居乐业;和平,使人类亲如兄弟姐妹,共建美好家园,让我们一起呼唤世界和平。

下面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索达吉堪布。在当今21世纪,作为一位著名的藏传佛教学者、一位备受尊敬的精神导师、一位古老宁玛传承的伟大持有者,索达吉堪布仁波切总是在不辞劳苦地传播和弘扬佛法。他曾说:“现代人非常需要佛法的引导,如果佛法能在人间得以广弘,贪心就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矛盾就会自然消失。”

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藏传佛教着迷。在这个热潮中,堪布仁波切总是不断地鼓励人们深入佛法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

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借由佛教的智慧实现世界和平?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索达吉堪布为我们作主题演讲“世界为什么需要和平”——

在座的主要是摩诃朱拉隆功大学的法师和教授、来自四面八方的宗教界人士以及高校学者和大学生们。对我来讲,能和大家相聚在美丽、优雅的清迈,一起享受这场美好的精神盛宴,真的是一次非常圆满的心灵之旅。

越过千山万水去拥抱和平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和平”,参会者主要是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人士,同时也有来自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人士,所以,这次会议非常多元化和国际化。从这次的参会经历也可以看出来,虽然大家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彼此并没有隔阂,更没有矛盾。大家可以齐心协力,对世界和平、人类安宁做出许多有意义的贡献。因此,希望年轻人能学会和不同宗教、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握手,如果没有戒律限制的话,还要学会拥抱。

虽然这次会议只有短短四天,但相信大家都从中学到了很多宗教、科技、人文以及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我问了一些宗教人士和专家学者,他们都对这次会议非常满意,这应该不是客套话,我也相信很多人都对此次参会感到满意。

这次会议的日程安排得比较紧凑。我们这四天所学习的内容,换成其他团体来组织的话,今天邀请一位专家,明天再邀请一位,前后可能要花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学完。有人说这次参会太累了,从早到晚一刻都不停,但我在佛学院或者出国讲课的时候,比这要忙得多,所以我自己觉得这次还算比较轻松。

很多人都在本届研讨会上学到了一些新知识,打开了新思路,但总体而言,和平的路还很遥远,需要我们不断向前走。像我这种年龄的人,不知道还能活多长时间,希望年轻人能不断前进,越过千山万水,努力去实现和平。

和平的观念在藏地深入人心

很多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都已经谈了“世界为什么需要和平”的道理,今天,我再从藏传佛教的角度进行一些补充。

藏传佛教源于印度古老的那烂陀寺大学和戒香寺大学。藏传佛教分显宗和密宗,其中显宗主要是由阿底峡尊者、寂天菩萨、月称论师等大德传下来的,而密宗主要是由布玛莫扎、莲花生大士等大德,从印度传入藏地,并一直传承到今天。在藏传佛教中,不管是传讲法义、辩论还是撰造论典,至今都还遵循着这两所大学逻辑严密的风格,这可能也是东西方知识分子非常喜欢藏传佛教的原因之一。

藏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几乎每所学校和寺院都非常重视知识,这便使得整个藏民族热爱学习。因此,藏族人很容易接受“和平”这一理念。

藏族原本比较野蛮,但佛教传入藏地之后,家家户户都有了念经的习惯,藏民也变得非常善良。藏地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念经,而且每次在念经前都会发愿:愿天下的众生都远离痛苦和痛苦的因,并具足快乐和快乐的因。念完经后还会回向,愿世界和平。普通藏民平时也会手持念珠,口里念着观音心咒,祈祷和平。除此之外,藏地家家户户都会悬挂一些白色和红色的经旗,各地还建有白色的佛塔,这些都象征着吉祥与和平。所以,就像泰国一样,和平的观念在藏地深入人心。

我原来在《泰国游记》里提到,泰国是“黄袍佛国”,到处都能见到身穿黄色僧衣的出家人,非常令人羡慕,所以,今年世青会的参会服装也是黄色的。希望每一位参会者都能像泰国人一样热爱和平,并发自内心地祈愿世界和平。

受到佛教慈悲观念的熏陶,藏地的小孩子看到别人踩蚂蚁时,心里特别不忍,一般都会上前劝说,自己就更不会踩了。如果他们在雨天看到蚯蚓在马路上,还会把它们放到比较安全的地方。虽然很多藏族老人不识字,但他们仍会一边转经,一边祈祷世界和平,并发自内心地愿天下所有众生都获得暂时、究竟的安乐。

很多人来到藏地后,都惊讶于这里的蓝天、白云、鲜花、牛羊等等,但实际上,藏民的内心世界更加美丽,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虽然今天是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谈和平,但我认为,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只要能促进和平,就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大家能通过宗教的力量,通过非暴力的力量,让世界上的众生获得安乐。

一切战争的根源:欲望和我执

在21世纪,人类在科技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大城市里的高科技产品越来越丰富,但与此同时,天灾人祸却不断发生,恐怖袭击越来越多,很多地方的人都没有安全感。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和平”,但就在昨天,法国尼斯就发生了一场恐怖袭击,据说目前已经有八十多人丧生。不单单是这件事情,其实现在很多国家、群体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安全因素,这就是一种不和平的表现。

回顾历史,世界上发生过很多恐怖的战争。比如,从1337年开始,法国和英国之间爆发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近代的例子还有两次世界大战、北约跟南斯拉夫之间的战争、两伊之间的战争等等。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内心嗔恨而挑起的战争,让无数无辜的人失去生命,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这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战争的根源是什么?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类的欲望。佛陀在《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世间的种种痛苦、烦恼和战争都源自人类强大的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们不顾一切地为自己谋取利益,甚至去残杀其他人。《中阿含经》中的教证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诤。”也就是说,欲望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互相争吵,甚至引发战争。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他人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很容易发起冷战,这其实也是一种恐怖的“战争”。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冷漠,主要就是这个原因。有些参会者在上届世青会就认识了,但这次见面后却互相不理,是不是就是因为对方没满足自己?

另一个引发战争的根源是“我执”。现在有很多人都推崇“自我中心”,觉得人要关心自己、爱护自己,更要保护自己。我并不否定这种理念,但过分地强化自我、强调自己的需求,很可能会引发战争。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表面上看来,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种种冲突,有些是宗教引起的,有些是政治引起的,有些是经济引起的,还有些是领土引起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欲望和我执。

慈爱化解世间仇恨

我相信佛教思想可以根除世界上的纷乱。美国前总统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 1882-1945)曾问太虚大师:“世界上战争频发,怎么才能永远和平?”太虚大师答道:“慈悲、无我。”这个回答看似简单,却包含了佛教最重要的思想——慈悲利他、无我智慧。

表面上看来,佛教的慈悲利他心给人一种软弱的感觉。按世间的观念来讲,如果别人攻击你,你应该以牙还牙,报复对方,而佛教一味地修忍辱和慈悲,岂不是纵容对方伤害自己?可能有些人是这样想的。但实际上,这是用以退为进的方式来获胜。这听起来和我们的常识背道而驰,但如果你了解人类发展规律,就会发现,这里面有非常甚深的道理。

佛教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释迦族的王国被琉璃王入侵。当时释迦族的国王叫摩诃男,是佛陀的堂弟。释迦族原本可以打败琉璃王的军队,但为了避免流血牺牲,摩诃男选择向琉璃王投降。即便如此,琉璃王依然要杀掉所有释迦族人。在这个情形下,摩诃男请求琉璃王给释迦族人一个短短的逃跑时间。琉璃王问他需要多久,摩诃男说,王宫花园有一个湖,从他潜入湖底到浮上水面的这段时间就可以。琉璃王觉得这不会耽误多久,于是就答应了。后来,摩诃男潜入水里,把头发系在水底的树根上,牺牲了自己,为释迦族人争取了逃跑时间。最终,琉璃王被他的伟大行为所感动,放弃了屠杀计划。也就是说,这个国王没有去与邻国开战,反而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救了许多百姓。这个故事体现了以退为进的智慧,也充分体现了佛教的和平精神。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冤家对头时,该怎么办呢?比如说,你平时对别人挺好,但就是有人无缘无故地陷害、诽谤你。这时,你该以牙还牙,还是通过修安忍来解决?实际上,冤冤相报并不是解决冲突的办法,从长远来看,乃至从生生世世来看,我们应该用慈悲心对待对方,这也应该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

曾经有人邀请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1910-1997)参加一场反暴力(Anti-violence)的示威游行,但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这个“反”字(Anti-)本身就带有些许的暴力色彩。同时,她还说到,如果有人邀请她参加提倡非暴力(Non-violence)、提倡和平的活动,她是愿意参加的。这看似简单的词句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我有几条建议送给大家:

宽恕

在参加过本届世青会后,希望大家都能释怀过去不开心的事,同时也原谅、包容过去与你关系不好的人。有些参会者之间的关系不好,本来可以同一班飞机来泰国参会,却故意把航班错开,甚至都不愿意用一张餐桌吃饭,不愿意坐在一起听课。对于佛教徒来讲,这样的观念不太可取,毕竟我们这次还是来讨论“和平”的。因此,从今天开始,希望大家能舍弃过去那些不好的观念,学会宽恕、包容和体谅。

尊重

希望不同宗教的信仰者之间,以及宗教人士与非宗教人士之间能互相尊重。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所以即生当中所选择的对境也不相同,大家也因此信奉不同的理念。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学习藏传佛教,但我特别尊重其他佛教宗派和其他宗教的人,也非常尊重没有任何信仰的人。

我们生活在多元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穿衣品味都不一样,吃饭的口味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吃辣的,有的人就喜欢吃甜的。即便是家庭内部的吵架、离婚等等冲突,其实也是因为彼此之间缺少尊重。所以,我们应该有一颗尊重他人的心,这对自他都好。


学修


这次有很多人参加世青会,其中一部分是佛教徒,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佛教缺乏了解,希望大家今后都能认真学修。如果你对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有信心,可以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经论,也可以学习藏传佛教中非常著名的《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乃至五部大论等等。


如果没有系统、长期的学修,难得生起的信心恐怕会在短时间中退失。但如果你能坚持长期学修,那对佛法的信心就会越来越稳固。


我听说有些人学佛,但慢慢就退失了,主要原因就是学得不踏实,甚至有点迷信。学佛应该避免迷信。希望这次参会的学者、同学们都能认真、踏实地学习佛法。尤其是年轻人,这次的参会经验可以算是一个新的开端,大家应该趁着年轻,抓紧时间学修,不然,老的时候可能会悔不当初。总而言之,我特别希望大家能正式地、系统地、有次第地学修佛法。


稳重


现在很多人在日常学习、交往以及工作中,心浮气躁,一点也不稳重,但稳重的性格非常重要。我觉得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有的明星比较火的时候,很多人都公开支持,而一旦他的名誉有些受损,人们就立刻与之撇清关系。朋友之间不应该变来变去,上师和弟子之间更不应该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确立,最好是能长久保持下去,不要轻易改变。


利他


在前两天的会议上,来自马拉维的阿唵和阿实分享了他们感人的故事,但因为时间关系,现场的参会者,包括来自日本、德国、英国的专家、学者们都没有时间再深入了解,这真的很遗憾。他们在演讲中说,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带回非洲,帮助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这一点非常值得赞叹。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宝贵的精神:学到本事后,不要光想着自己赚钱,应该要尽己所能地帮助身边的人,乃至一切众生。


快乐


我刚刚讲了宽恕、尊重、学修、稳重、利他,最后一个建议是快乐。所谓快乐,就是不管身处何方,心里都不要有太多痛苦。有钱也好,没钱也好,有信仰也好,没信仰也好,一切都随缘,不要要求太高,时刻保持微笑、开心。这几天,我看很多人都很开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保持这种乐呵呵、非常开心的状态。


最后,我用佛陀的一句话来总结这次演讲:在这个世界上,仇恨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它只能用爱来止息。


希望大家牢牢记住这句话的甚深意义。谢谢!


现场互动

问:堪布能否在机缘成熟时宣讲《金光明最胜王经》?

堪布:在藏地,《金光明经》(即《金光明最胜王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备受重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供奉。这部经的功德很大,我有这部经典的传承,以后因缘成熟的话,也许会讲。

问:昏沉和掉举是禅修的两个主要障碍,请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该如何遣除?

堪布:修禅定的时候需要断除五种过患,包括懈怠、忘失教言、不行对治、强行对治以及昏沉和掉举,其中昏沉和掉举属于一种过患。归纳而言,昏沉和掉举是禅修中最大的障碍,我以前在耶鲁大学讲过这方面的道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禅修的具体修法在《大乘经庄严论》里面有宣说,大家也可以学习一下。

问:我听说修行人的内心无比快乐,既然内心的快乐远胜于物质的快乐,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被外界物质迷惑呢?

堪布:我觉得修行人的确很快乐。以我为例,以前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并不觉得快乐,出家修行后,虽然有时候身体比较累,但内心的确因修行而快乐。

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被外界物质所迷惑呢?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品尝到修行真正的滋味,如果品尝到的话,他们也应该很快乐。

问:请堪布宣讲《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也就是《金刚顶经》。这部经的传承好像在汉传佛教中失传了,但是藏传佛教和日本佛教中应该还是有传承的。

堪布:我对比过《金刚顶经》的藏文和汉文版本,按前辈大德的传统,应该是可以讲的。

我去年去了日本,当时就感觉到日本佛教对《金刚顶经》的重视非同一般,很多人都受到这部经典的加持而开悟。因此,从日本回来以后,我对《金刚顶经》更加有信心,以后因缘成熟时,也许会讲。

问:我发现念头非常难控制。比如说,一个人从我面前走过去,我瞬间就会想:“哇!这个人好漂亮!”或者“这个人穿的衣服不好看!”我知道这样随意评价别人是不对的,我应该怎样控制这些不好的念头呢?

堪布:每个人的修行境界不同,对于别人的衣服或者行为,有的人看得惯,有的人就看不惯,这也和我们的习气有关。

此外,有些人之间,前世的因缘可能不好,一看到对方就觉得很讨厌,但也有些人,彼此前世的因缘很好,见到对方就觉得很可爱,甚至还会喜欢对方的穿着等等。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讲的那样——观清净心。虽然刚开始会比较困难,但慢慢就会有改善。总而言之,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对别人有个很好的感觉。

问:藏族的本科生、研究生大都学习佛教专业,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堪布:很少有民族大学设立佛教专业,而且佛教专业的毕业生不一定好找工作,可能宗教类的专业都不太好找工作。所以,选择专业的时候,不但要符合自己的兴趣,同时也要考虑到将来的工作问题。当然,如果一个人有宗教和哲学的知识背景是非常好的,这有助于很多方面的提升。

问:我有参加禅修的习惯。每次参加禅修时,我都会产生法喜的感觉,但当我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后,这种法喜就消失得很快,我又会出现焦躁、生气、恼怒等等不好的情绪。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法喜持续的时间更长?

堪布:我看到很多泰国出家人,因为经常禅修的缘故,身心很寂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甚至其他宗教的人士也应该学习南传佛教的禅修习惯。我在1999年就曾来过曼谷,跟当地僧人一起禅修,感觉很好。

我们应该坚持长期禅修,因为修行并不是坐一次禅就可以了。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时间,就应该禅修,而且要活到老修到老。这样一来,你的境界是不会退的,也就是说,修行要恒常精进,同时还要对这个法门有恭敬心。

闭幕词

cloSING SPEECH

2016年7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高僧大德、嘉宾朋友,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们:


晚上好!


很高兴这次在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清迈校区举办了第六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也很高兴通过高僧大德、专家学者的精心演讲,让许多青年学者受益匪浅。


我个人在这四天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思想,世界各地宗教的思想,以及现代科技知识。在紧张有序的日子里,许多人充满激情的演讲让大家法喜充满。


接下来,根据组委会的要求,我总结了对这次会议的几点想法:


第一点,我要表示感谢。


首先感谢主办方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清迈校区,协办单位香港教育大学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禅与人类文明研究中心和香港理工大学佛学会,感谢清迈的梅州大学、清迈大学以及清迈警察局等机构的支持。如果没有你们,我们不可能举行这样一次世界级的大型会议。


其次,我要感谢来自世界各地的翻译人员。这次有20名翻译应用了17个国家的语言,交传有20场以上,同传有30场以上,所有翻译总共60场以上。没有你们,那么多来自不同地方、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根本无法从会议现场获得知识。


之后要感谢我们的主持人。这次有13位主持人,没有你们的主持,不可能让研讨会的每个环节顺利圆满。


还要感谢这次大会的功德主,是你们赞助了这次会议。现在是一个高消费时代,没有你们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我们将无法举办这样的活动。


最后要感谢的是,所有参与此次活动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没有你们,我想我们很难举办这么有秩序的高端会议。


当然,我也要感谢我们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所有负责人和成员。没有你们的精心策划和全心服务,举办这样的活动并不容易。


第二点,我想总结一下这次会议。这四天,我们有主题演讲、微演说、自由发言、放生、供灯、禅修等环节,以及宗教与科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各种对话。通过这几天的大会,相信很多年轻人在不同知识的碰撞中收获了很多,这对每个人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届研讨会,应该说是佛教界目前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高端学术研讨会。参与者来自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可以说是来自五大洲的知识分子和宗教人士。


第三点,我想谈谈这个研讨会的宗旨或愿景。我们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其实是基于“包容、开放、求真、利他”的精神,既没有经济目的,也没有政治目的,它纯粹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面向全球有信仰或无信仰的青年学者。


第四点,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包涵。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惯、传统、成长背景,来到这里,可能无法适应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从第一天到今天,我全身心地投入。一位仁波切今天说,即使拍照也会给别人提供方便,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我并没有让很多人满意。刚才有些人因为重要的事情想约我,但无论我怎么安排时间,都很难满足所有人,可是我已经尽力了。同样,当我们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团队为每个人提供便利时,可能也会有一些事情让大家感到不满意或不开心。希望大家不要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而要用和平的方式化解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都是来学习和平的。


第五点,希望和建议。


如果因缘具足,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将不断地办下去,明年可能也会在泰国举办。


当我们带着这些智慧回到故土时,有几种方法有助于弘扬。一是通过学仁社学习传统文化。在中国,学“仁”更适合,其他国家不一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种方式是将古老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与我们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交融,取长补短,以这种方式进行弘扬。最终我们要学会一件事,就是世界需要和平,和平要从自身做起。


明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将各奔前程。虽然有点依依不舍,但我们只能观这一切如梦如幻。


最后,再次表达对大家的感谢。还有一些人,不管我今天有没有提到,我都铭记在心。记得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在1964年12月10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表了一篇和平演讲,其中一句话是:“每次我坐飞机时,在高空上的成功旅程,离不开那些地勤人员。”同样,当我们人类和平的梦想实现时,也不能忘记背后还有无数人的付出。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