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 16​第1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闭幕词

闭幕词

closing SPEECH

2011年8月16日


我全程参加的两个原因

今天,“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已经圆满。


我记得,大概是7月1日那天,我以私人名义,给大家写了一封有关夏令营的信。因为报名的人比较多,我们选了大约二百人。不料那段时间一直下雨,路况不是很好,担心你们被泥石流堵在路上进不来,我们在网上说,暂时不开了,何时举行,我们会另行通知。现在,经过大家的努力,夏令营虽然没有举行,但“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已经召开了。二者从形式上来说,应该没有很大区别。


每天坐在这里,我心里还是很快乐。虽然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翻译、讲课、管理学院工程和一些学校等,但这次,我发了大心。在座的各位也清楚,这7天中,我放下了所有的会议、翻译等事情,很久以来我都没有这样了。


一方面,我特别想学习。来到这里的不同行业的大学生,都是了不起的老师。不过,我的笔记本丢失3个了,上面记了很多你们的观点,我觉得非常珍贵。等你们走后,我要看看你们是怎么说的。如果你们谁拿了,希望能还给我。(众笑)


我的记性还算比较好,以前,我用藏文记法王如意宝智慧中流露的金刚语,记得特别快。虽然读汉文比较晚,没有那么快,但是,很多重要的问题,我都记下了。记下的原因是:这次,我扮演的不是一个医生,而是一个学生,这是我的一个学习机会。这也是7天中,我一直坐在这里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你们不远千里而来,非常不容易,我要对大家负责。如果我在场,有什么事就会比较方便。我参加过各种学术研讨,越到后面,人越少。闭幕式时,除相关人员外,其他人都不见踪影,教授们都非常悲伤。但这次,我们的人不仅没有减少,还有陆续增加的。只是因为我们受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实在无法满足他们。


7天中,会场的气氛格外活跃,纪律也相当好。你们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兴趣和感想。我相信,每个人的分享,都会给其他人带来启迪和利益。这也是我们的初衷。


我想说的两件事

我想说的第一件事就是:非常感谢大家!如果没有你们的参与,没有我们工作人员的发心,没有背后很多默默无闻从财力和人力等各方面无私帮助我、支持我的人,没有大家共同的愿望,这样的活动是不可能举办的。即使能偶尔一次,也不可能长期进行。任何一种个人、单一的力量都不足以成办这样的活动,这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大家的因缘。


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大家,并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所有的人,祈愿今生来世都能获得真实的解脱利益。


第二件事是:今天早上,我本想询问一些大学老师,了解研讨会的不足之处。我几次举手,主持人都没有看见,我很灰心,只能继续喝茶了。我想,会议结束后,应该做一些采访,了解这次会议值得发扬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每天的安排中,一定会有不公平之处。组委会发心的人毕竟是少数,参与的学校又多,人心千差万别。我们基本是按照报名册和自我介绍,邀请嘉宾发言,所以,一定会有很多不周之处。在此,对我们做得不够的地方,向大家表示歉意,请多多包容。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轮到发言,但基本上这是一个比较平等、自由的平台。也许我们中有一些名人,但我谁都不认识。我们没有因为你的特别呼吁,或你是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明星,而让你坐在前台、高位。喇荣佛教大学也有男众和女众的大学班,但因为时间等原因,我们也没有让他们参加。


所谓的自由,不是没有任何规矩,不是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由需要一定的水准。西方大多数人的综合素质较高,这样,推行民主和自由就不会有太大困难。


为了实现初衷,我们也邀请了一些无信仰人士参加。每个人都说佛教好是不行的,无信仰人士经常会提醒大家、监督大家,这样我们才会有进步、有发展。


我也了解到,北京附近以一所大学为主,举办了一个夏令营。在夏令营中,有人用广告煽情的方式演讲,有人用媒体比较正统的方式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可以说,是一场非常广泛的交流。


这次的“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也是如此。不仅内容广泛,丰富多样,而且,也是一次深入的交流。在7天里,我们讨论了5个主题。第一天是“前生后世是否存在”,第二天是“参禅”,第三天是“佛教与科学”,第五天是“关爱环境,关爱生命”,今天是“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主题发言中,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最高的智慧,尽可能深入地做了挖掘。学文学的人,从文学侧面来思维;学理工科、教育或电影的人,也从各自专业领域的观点进行了探索。自由发言也是如此。每个人站在不同专业的角度,介绍了他们的研究心得和一些社团的活动,并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大家深受启发。


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都畅所欲言,虽然有时很激烈,也有一些反对意见,但迄今为止,我心里没有任何创伤。所以,这次学术研讨会以一种自由、开放、广泛和深入的方式圆满。


我的三个希望

最后,我有三个希望。


第一个希望:参与这次会议的人不是很多,除了在座的诸位,还有佛学院里的出家人。他们虽然不在会场,但通过无线广播收听了。他们对研讨会有些好奇,也有人认为比较有意义。还有发心人员,他们也一边发心,一边听。


现在是信息时代,我希望研讨内容能做成光盘和文字,让还在读中学、读大学或已经进入社会的人,都能分享大家的观点。我们的发心人员有限,如果你们有时间,可以帮着做一些校对、编辑。没有时间也不要紧,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什么大事。


有时我想:“如果我们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得失,从而害怕抛头露面,这是不必要的。”如果我们真的在做坏事、在贪污、在杀人,我们要躲起来;假如我们是真心行善,就应该光明磊落,不应该害怕。


这一点,让我经常想起上师。上师如意宝在弘法利生时,遇到违缘和困难,他不会屈服,不会低头。首先我们不能做违越法律、违越因果的事。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尽一切可能,从各方面利益众生。


在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来自英国的博士举例说:“当今世界,人们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依靠虚拟的网络世界,实现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和目标。”佛教徒也应该有这样的理念。虽然你在英国,我在美国,他在日本,但是,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众生安乐,佛法兴盛。”这是人生最有意义的目标,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第二个希望:你们明天离开时,尽量不要包小车,而是坐我们预订的运输公司的大巴。大巴司机的资格是经过认证的,而小车司机的技术却不能保证。另外,你们不要让司机开得太快。车开得快和慢,相差也就半小时。慢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是无所谓的。回去的路上一定要当心。


最后一个希望,就是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刚才有同学说,她发现一只受伤的小狗,要把它带回成都治病并收养它。表面上她帮助了一只小狗,但是这正是我们会议的精神。不管是佛教徒、非佛教徒还是其他宗教徒,都应该有一颗开放、包容、利益他众的心,这就是这次会议的中心思想。


今天,她以一个非佛教徒身份帮助众生,这是我最欣慰的。佛教徒受过大乘菩萨戒,帮助一只生病的小狗,是自己分内的事、应尽的义务。也许是通过我们大家这次研讨,也许是她相续中本有这样的善心,她做了这样的善举。


无论如何,在所有的人生价值中,利他是最有价值的。在座的各位,将来会成为社会的栋梁,希望你们一定要知道这一点。


主持人曾几次表示过这样的愿望:未来,无论你们从事何种职业,包括广告、媒体和电影等行业,希望你们都不要忘记今天的承诺。只要你有一颗真正的善心,做什么都好办,演什么角色都可以。是不是佛教徒,也许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颗心。如果心是恶的,就无药可救了。


希望你们回到城市以后,有不同于以往的转变。对任何一件事都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即使让你参与佛教事业,你也要分析之后再决定。要时时刻刻利益你身边的人,乃至狗、猪等一切生命。这就是我对你们最后的希望。


非常感谢大家!我受组委会的委托,代表“zhibei文化中心”“国际putixuehui”,宣布“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