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 14第1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禅修开示

The meditation of mundane and super mundane

a meditation instruction

2011年8月10日


一  禅修的重要性

刚才,主持人请我讲《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关于这个仪轨,你们自己看一下就行。这里,我只是稍稍补充一点。

首先,我想说的是,信不信佛教是你的自由,我们不会用任何一种方法引诱你进入。即使有的人想出家,我也没有同意。一般来说,我不是很赞叹知识分子来这里出家。我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心,出家的决定是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不然,你初到寂静地,刹那间产生了一种感觉:啊,出家是多么清净啊!但是,时间一长,你偶尔萌发的不成熟发心就渐渐退失了。对你们自愿出家,我都是抱持这样谨慎的态度;对你们信教更不会强求,会尊重你个人的抉择。

在座的同学,有的对佛教有信心,但对佛教的教义又不太了解,带着这样一种信心,跟着上师或什么人到处跑,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趋入歧途。如果没有缘起,你不会值遇很好的上师。各种修法那么多,以后都可以求,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系统学习佛法。

关于“禅修”,我先简略讲一下禅修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上很多人,不论是企业家、领导,还是学校里的老师,都心力交瘁。从表面上看,科技发达给人身心带来诸多便利。但是,科学越发达,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贪得无厌,即使拥有再多也是欲壑难填。在短暂的一生中,一直不断地向前追逐,直至生命的终结。

有些人可能是前世习气,或者今生没有修心,他的心非常急躁、任性,无法控制;无论做什么事,一不顺心就大发脾气生嗔恨心,或者陷入极大的忧悲和苦恼。有些人分别念特别重,想象力格外丰富,一点点小事就歇斯底里,无缘无故就大声哭泣。这样的人非常需要禅修。

基督教、道教和印度瑜伽,在中国各大城市都有冥思道场或瑜伽馆。瑜伽为当今社会人们的身心带来了一线清凉和宁静。

因此,在座的各位要了解,究竟什么是禅?

我去过清华、北大、复旦等大学,它们都有禅学社。国外著名的大学,如耶鲁、哈佛、剑桥等,也有禅学社。禅学社应该对禅有比较广泛的了解吧。

禅修分世间与出世间。要进入真正很深的禅,就要入出世间禅,也就是佛说的波罗蜜多的境界。当然,在生活中,依靠世间禅就可以舒缓身心。

我觉得,不论是世间禅还是出世间禅,对你们的未来都非常重要。你们踏入社会以后,家庭、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使人不堪重负。每天放松身心,禅坐一个小时,对缓解疲劳和紧张的情绪,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如果你有了一定的禅境,就可以把所有事都放下,进入到更深的禅修中。这时,你要选择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但不一定要去山谷闭关。没有真正的窍诀,即使闭关也不会成功。

二  禅修的条件

佛教的根本教义就是戒定慧三学,其中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经中说: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首先要持戒。没有戒,一切功德都不会产生。

有些人认为,佛教有很多条条框框,非常麻烦。其实,完全不是如此。“戒”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就是怎样做人。

世间有的人,天天偷盗、sha戮,这样的品行,根本谈不上更高的功德和境界。因此,不要把戒律看作一种特殊的约束、一种控制的手段。在看似一模一样的人中间,有些人层次很高。比如佛教中有居士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社会上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党员最高的境界也是如此。如果你违犯了这些事,你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假如在居士五戒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受菩萨戒、密乘戒或别解脱戒中的出家戒,这样一层一层受持更高的戒,也就是一步步完善你的人格。

所以,戒定慧中的“戒”,就是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在高尚人格的基础上,你的心才能清净,才能安静下来。如果心不寂静,不要说出世间的成就,连世间的快乐也不可能得到。比如你在一个单位上班,心如猿马不能安住,不久就会被老板开除。到了另一个单位,又会如此。朝三暮四或暴躁的人,到哪里都找不到清净的世界,到处是缺憾、纷争、仇恨和痛苦。这就是没有“定”的原因。

有了定就能衍生出智慧。有些法师、大学生的学习为什么特别好?就是因为:首先,他有善良诚实的品德;在这个基础上,他的心沉静稳定。这样,他的智慧就能慢慢成长。如果你心不定,即使有智慧也容易退失。我记得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比喻:没有禅定,人的智慧就像风中的灯。风中的灯,虽然闪耀美丽,但很快就会被风吹灭。

一个人可能具有智力和天赋,但是,若既缺乏人格基础,又不具备禅修的寂静,他的智慧则如无源之水,不会带来真正的利益。

三  禅修的历史

为什么禅宗大德能长寿无病、气色如婴儿一般?为什么印度瑜伽师能在一个月中,安住不动,不吃不喝,在没有氧气的封闭洞穴中坐上六天,而一般人连两小时都坐不住?

现在很多人去印度求瑜伽,其实,佛经中就有瑜伽。“瑜伽”在密法中叫玛哈约嘎、阿努约嘎或阿底约嘎。其中“约嘎”就是“瑜伽”,藏文叫“那炯”,意思是心入于本来的状态。

从历史上看,印度瑜伽是相当神奇的。我记得有关阿底峡尊者的故事中提道:在朗达玛灭佛后,藏王智光、菩提光为了重振佛教于西藏,前后派了许多智者去印度,最后终于请到了阿底峡尊者。

在去西藏的途中,一天,阿底峡尊者一行来到恒河边,看见一位老瑜伽士,把一具孩子的尸体放在岸边,自己跏趺坐入于定中。一会儿,老瑜伽士颓然倒下,孩子却站了起来,把瑜伽士的尸体扔进恒河,头也不回地走了。藏地学者心中不解,问阿底峡尊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阿底峡尊者说:“禅修中有一种‘夺舍法’,又叫‘迁识法’,是一种借尸还魂法。瑜伽士老了,找到一个年轻尸体,就将自己的神识迁移到那个身体里。”

藏地也有玛尔巴之子达玛多德“夺舍”婆罗门子尸体的公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出自一段可靠的历史。

印度依然保存着古瑜伽的传统。在古瑜伽中,一般会吸收不同宗教的内容,既有佛教,也有婆罗门教等。迄今为止,印度都不愿开放,这是有其宗教、历史、文化等原因的。20年前,我去过印度,发现很多藏人、汉人到印度后,一直保持着一种原生的生活状态。我觉得非常好。

印度人特别重视素食,不像中国天天杀生吃肉。等你们完成学业,挣了钱后可以去印度朝圣。印度航空公司以前只供应素食,听说直到现在,有的公司依然如此。而在我们的飞机上,要得到一份素食却非常困难。当然,目前印度经济发展不如中国,有一定差距,但是他们原有的珍贵文化,却保存得相当完好。

印度的每个饭店都有咖喱,咖喱是非常清净的食品。刚吃时不知是什么味,既不是辣,也不是咸,是一种很奇怪的味道。但是在离开印度后,有时我会想:“什么时候我还能再去印度,吃上他们的咖喱呢?”

除了印度瑜伽,中国和日本的禅文化也曾风行一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就有企业家禅令营。那时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反对qigong等一切禅修活动。昨天,一位人民大学的学生说,我们的思想处于非常狭隘、封闭的状态。确实如此。那时在藏地,只要发现山洞中有人坐禅,这个人就会立刻被投入监狱。直到80年代以后,qigong才在汉地悄悄地兴起。

有一位美国总统说:二十多年前我来过中国,那时候每个人都穿一模一样的衣服,但是现在,大家都穿得五颜六色。在座的同学也许还记得他的话。每个人的心态不同,爱好不同,在外相上必然会有不同的选择。

80年代后,人们纷纷学习中功等qigong,也有人通过qigong趋入真正的禅修中,包括这里的一些大法师。汉地有些比较著名的法师也练过qigong,练到心静时,生起一种不同于以往分别念的特殊觉受。之后,他们皈依佛门,成为当今佛教界的栋梁。

我曾经专门了解过qigong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一个全国性的qigong热。后来发现,qigong借用了一些佛教理论,有关qigong的原理都可以在佛法中得到诠释。现在有些地方举办企业家禅修之旅、静心营、禅商文化讲座等等,在短短的几天中放下一切,松弛而坐,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四  什么是世间禅

本来我们生活在压力、恐惧和忧郁中,禅修后身心平和,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谓瑜伽的意义,虽然有多种翻译,但“合而为一”可能是最恰当的。“合而为一”就是把心找回家,让它平静、沉淀,从而发现它的本来面目。

现在世间流行的禅,都属于世间禅,在佛教中叫“凡夫行禅定”。比如,在大学中参禅,心不执著于任何一法,安住在不执著中。禅定时会出现的三种境界:一种是空,心空无所有;一种是明,心了了分明;还有一种是无念,心中不起任何念头。又叫:乐、明、无念。

“乐”是轻安、快乐。这种乐受,世间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能比拟。城市中一些特别疲惫的人,一旦参禅,就不想从定中出来,可能就是因为“乐”的缘故吧。

我去五台山的时候,有个和尚对我说:“我现在禅定境界很高。”我问:“怎么个高法?”“我现在出定入定时,什么念头都没有,每天都处于无念中,太舒服了。”还有一种舒服在里面,也是无念。本来我们的分别念此起彼伏,若能不起任何念头,也是很清净的。

汉地寺院常举办禅七夏令营。七天中,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大家坐在禅堂里观心。那时会有禅师引导:“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分别,心是明明清清的,是空的……”心本来就是空、明、无念的,这就是世间禅。它有没有作用呢?有,但只是暂时的作用。

在印度瑜伽中,世间禅有五大派别。其中,哈他瑜伽是最广为人知的。它通过身体的姿势、放松的技巧和呼吸,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在一呼一吸时,原来漂泊的心,能找到回家的路,即使找不回来,也能知道自己的心是多么动荡起伏、一刻不停。经常这样练习,心会变得非常宁静。

“凡夫行禅定”,不能根治相续中的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但能暂时压制粗大、浮躁的分别念,甚至将它摧毁。不过,摧毁的不是本质,不是习气,只有出世间禅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摧毁心中的烦恼暗习。

印度瑜伽中大多数都是世间禅。这一点,各位一定要清楚。你们在参禅时,一定要观修心的空性,这是世间禅与出世间禅的分水岭。

五  什么是出世间禅

在佛教中有“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和“缘真如静虑”这三种分类。

如果你安住在诸法无自性的心念中,通过心的空性,断除心的无念、明、乐的状态,是第二步境界,叫“义分别静虑”。第三步境界就是远离一切空和非空、明和不明的执著,这就是“缘真如禅定”。

在禅修过程当中,有人感受到乐、有人住于无念、有人住于空,这三种觉受中,空的感觉是比较好的。但这种“空”,只是一无所有、豁然空虚的状态,并非是对诸法显现的当下没有丝毫实有本性的认识。

安住在世间禅中,最高可以达到四禅八定,却不能从三界中解脱。要从世间禅进入真正的出世间禅,仅仅“义分别禅定”的“单空”是不够的,还要达到缘真如本体的禅定,就是远离空与不空,认识心的无缘赤裸的本性。这种境界,在禅宗中叫明心见性;在密法中,称为认识觉性。

大圆满密法中讲到光的明点。其实,人的心有一种自然的光,这种心的自然智慧的光明,会呈现在心外。在虚空的映衬下,可以在空中看见这种光。密宗的托嘎修法就是观清净透彻的蓝天,以顿超的方式见到了然明然的心的境界。当然,刚开始时什么也看不到,但慢慢地,就可以看见一些佛像。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与佛陀无二无别。

除了利根者以外,三言两语是不会明白的。利根者依靠《六祖坛经》《金刚经》《大圆满直指心性》等任何一法,都能幡然开悟。从此,他的言行举止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说实话,你们离这些窍诀还相差很远。这样的修法,要在学习佛法十几年,并完成加行后才可以传。像主持人刚才说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在没有弄懂它的义理和窍诀前,自己不能盲修瞎练,否则不仅无功而返,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症状。

在藏传佛教中,禅修分了五个阶段:刚开始时心如飞瀑,一刹那都不能安住;而后就像山谷中湍急的流水,流速已经减缓,这时心安住的时间很短;之后就像江河一样,只有到了岸边,才发现它川流不息,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还有一些分别念;第四阶段犹如大海,远看风平浪静,近看还有细微的动摇;最后如须弥山王,不为狂风所动,这时心不管专注何方,都能随心所欲。

对大学生来讲,修世间道教的禅、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禅,或世间一般明、乐、无念的禅都可以。但是,要进入真正的禅,就要修出世间禅。这时,发心是最重要的。

比如声闻乘希望从三界轮回中解脱,发心后安住下来,按照四念处,观修身体、感受、意识和法。贪心严重就修白骨观,嗔恨心严重修慈悲观。《阿含经》中宣说以五种所缘的方式来修。最后证悟人无我,获得声闻果位。如果是大乘禅修,目的不是为了身体健康、消灭烦恼、获得解脱等,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在座的人如果要参禅,你的意乐和发心是什么?是想自己快乐呢,还是让天边无际的众生快乐?如果是后者,先皈依、发心,再参禅。

大乘三十七道品的一些修法,与声闻乘一些内容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以法无我摄持,后者以人无我摄持。以空性摄持的禅定,叫止观双运。止,是寂止的止;观,是观修的观,是对诸法本体空性的证悟。禅定不仅仅是心安住下来,还有证悟空性的境界,而后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后部分,讲的就是止观。因为非常深奥,宗大师写着写着,心想:“即使写下去,也不会有人懂的,还是不写吧。”他搁笔后,文殊菩萨亲自现身,对宗大师说:“你还是写下去吧,肯定会有人懂的。”很多大德在传法时,看到众生根基低劣,与深法不相应,所以不愿传深法,只讲一些粗浅的法门。

今天,我放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在面前。《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说,观修时,要以观佛像为主。如果你们有时间,最好看一下《白莲花论》最后部分的“释迦牟尼佛修法”,还有《华严经》《大集经》的公案。

我经常放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在面前,如果心实在静不下来,就睁开眼看看佛陀,而后闭上眼睛。此时,佛的影像自然在心前浮现。心在这样的状态中安住,不会出现任何违缘。要让这样的境界稳固和明显,就要持续修行。

如果你的心因此安住,当然非常好;如果不能,一直看着佛像,也能在相续中种下善根。不论你信佛与否,这样观想对你百分之百有利,不会有任何危害。

所以,我想送每个人一尊佛像。这尊佛像是我特意定做的,装藏非常珍贵、圆满。你们要找一两个上师吹气可能很困难,但这尊佛像,请所有僧众开过光,它的加持是更大的发心人员不要伤心,也许以后,我能送你们一尊。

不管到哪里,我都会携带一尊佛像。这尊像小小的,你们出差或到什么地方时,随身携带会很方便。虽然它不是古董,但一般来讲,要做得这么精美、这么庄严,是很不容易的。希望你们一辈子都能好好珍惜,经常观想。

现场互动

:我不承认“我不存在”的观点。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都是非常真实地存在的,每个人都看见我了,希望您能解除我的疑惑。

堪布:只有在学习中观后,才能彻底明白“我”不存在。但这不是在显现的层面,在没有进行任何理论观察的情况下,“我”是存在的。而是在究竟的层面,在用真理观察时,不承认“我”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问你,你认为你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是,那么,你承不承认昨天的你,也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是,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究竟是一体还是他体?

如果是一体,昨天的你做了什么,今天的你也要做那件事,你永远都在做同一件事,因为你们是一体之故。这样,你永远也不会老、不会死。

假如你说,从相对而言,你是静止的,是同一个人。如果是这样,真实的你就不存在,因为你需要观待。而实有的法,永远不观待任何条件。

问:我在听您讲法时,常常走神,甚至不知道讲法已经结束。当我一个激灵醒来时,又不知道刚才想了些什么,整个人模模糊糊的。我想问您,我这神去哪儿了?为什么就不记得看过的东西了呢?

堪布:佛经中说到两种障碍:一种叫昏沉,一种叫掉举。你暂时想不起心去了哪里,模模糊糊,似醒非醒,这就叫昏沉。你想不起出神的时候想到或看到的东西,就是因为昏沉的缘故。

掉举,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散乱。这样的人虽然坐在经堂中,但心识却云游各国。不仅听法有这种现象,在学校听老师讲课时,也会经常发生。分别念四散,其实是一种迷乱的相。心识有无分别和分别念之分,你的分别念虽然四处游荡,但无分别的心识却一直在那儿。

问:我从江苏坐火车来时,说自己一定要皈依上师,我不知道这种信心从何而来。昨天一个同学就问我,你为什么要皈依?我脱口而出:“机缘到了。”我想问一下,什么是机缘?另外,违缘到底是怎么回事?怎样甄别呢?

堪布:人生有一些巧合或因缘。你千里迢迢,为了皈依来到这里。也许,你皈依佛门的因缘已经成熟。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说,但你说准了。

在修行过程中,违缘是正常现象。如果翻开前辈高僧大德传记、历史书籍,就会发现,当人们有一定的突破或成就时,一定会遭遇很多违缘,但是在违缘前不能屈服。佛教不把违缘看作违缘,违缘具有很多深刻的意义:它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增上我们的信心,开启我们内在的智慧。

当出现不顺利的征象时,我心里会想:“哦,可能会出现违缘。”事实上,我还看不出它究竟是违缘还是顺缘,但我不会因为违缘就放弃了有意义的事。如果是没有很大意义的事,我会考虑是否还要继续。当时间过去,回顾往昔,我发现违缘已成为顺缘。到了那时,你会甄别的。

问:我是贵州大学的学生,平时看佛经或您的著作时,很愉悦也很欣喜,但真正碰到一些事时,比如生病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就想不通、看不进书。我应该如何改进呢?

堪布:你学的只是理论,如果不实修,在遇到生病或不愉快的事时,很难处之泰然。不要说你,在佛学院学了很久的人,也不一定能对治。当我疾病缠身、极度疼痛时,也很难转为道用,心里也感到很惭愧。但假如有一定的修行境界,则所有的身苦和心苦都会烟消云散。

虽然如此,学佛和不学佛,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当你真正明白痛苦是净除业障的扫帚,是无常、空性的道理时,面对痛苦,你会迥然不同。此时,你会以善巧的智慧来抉择它的本性,并将它视为修心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