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3.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身语意的瑜伽】演讲&问答
不懒666
第4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World Youth Buddhist Symposium
中国·香港
2014 / 8 / 1 - 8 / 5
开幕词
OPENING SPEECH
2014年8月1日
今天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吉祥日。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香港,我们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在这里举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因缘。
今天,来自225所大学的教授、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宗教界人士都来参加这次研讨会。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高端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我相信所有人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寻找表面的、外在的快乐,而是为了追求心灵的真相,更深更高的一种心灵安宁。因此,我们为期五天的会议将围绕“开放、包容、求真、利他”这八个字进行探讨。
第一,开放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有个开放的心态。开放,不仅仅是对外贸易要开放,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要开放,要在真诚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前提下探讨真理。
我们的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本身是一个以佛教为中心的研究会,但来到这里的知识分子,除了佛教徒,也有其他宗教的信徒,乃至没有任何信仰的人。只有拥有了开放的心态,才能接触到更多对我们有益的知识。
第二,包容
我们应该有一个包容的思想。例如,今天有一场“跨宗教对话”,虽然每个信教的人不能代表这个宗教,但是他可以代表这个宗教的一部分思想。所以我们举办这样的论坛,不仅可以接触到佛教自身的思想,还可以接触到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印度教等全球许多宗教思想,以及各种非宗教的学术思想。
这一次,我们非常欢迎不同观点的交流,同时,我们可以包容各种对立的观点。即使有一些对佛教教理的反驳、攻击,我们也都允许。
在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你不应该因为对我恭敬就完全接受我的教诲,而必须像提炼黄金般,用自己的智慧反复抉择。如果我的观点正确,你可以接受;如果我的观点不正确,则不必接受。”这就是佛陀的立场。
因此,我们特别希望有很多自由的发言,以包容的心态探索真理。
第三,求真
如果你想攻击别人的观点,必须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无论任何宗教或任何社会成员,都需要真理。这个真理不可能只接受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真理应该是多元的、多维的,应该从不同的层面去寻求。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我们在寻求真理时,应该求同存异。
第四,利他
举办本次研讨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利他。任何真理、任何思想,如果围绕着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可能都不会长久。我特别希望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和学者都有一种求真的精神,你们将来一旦发现了万事万物的真相,不要自我膨胀、自我赞美、自我炫耀,而应该去造福他人。按照我们佛教的思想,发菩提心修行后要成佛,而成佛之后做的事情,就是利益众生。
上个世纪,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智者叫华智仁波切,他说成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度众生,而不是去极乐世界或某个刹土享受快乐。
所以,这里的很多年轻人踏上人生道路后,寻求真理是非常重要的。我特别希望,这个真理要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散发光芒。
最后,希望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非常感谢!
身语意的瑜伽
禅修开示
The Yoga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a meditation instruction
2014年8月3日
首先,跟大家说一些关于禅修的道理,然后我们一起入定、修行。
用禅修,改变你的小天地
今天要讲的禅修方法,并不是佛教专有的。其他宗教,甚至不信任何宗教的人,也可以来尝试、探索。
每天,我们的心都处于浮躁、焦虑、希望、担忧、悲观、欢喜等诸如此类忐忑不安的情绪之中。这个时候,很需要静下心来,观自己的心。这件事情的价值,可能比任何财富都贵重。
在座的大多数人都非常年轻,可以说,你们的青春才刚刚开始,但人生总是很匆忙,可能未等你仔细观察,青春就已经流逝了。这是人生的现实,也是生命的规律。
因此,很希望这次参会的体验,能带给你更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我们改变不了整个世界的大气候,但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小天地,即使外界很恶劣、家庭很暴力,你的小天地也可以很清净。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就跟大家象征性地说一些禅修的意义和方法。
藏传佛教的禅修,就是瑜伽
昨天早晨的禅修,我来看了,你们都在禅坐、修行,做得非常好。后天早上可能还有一场,这是组委会方面的安排。
那么今天晚上想说的是,藏传佛教的禅修,实际上是一种瑜伽。“瑜伽”一词来源于印度,随佛法传入藏地后,在藏传佛教中非常兴盛。
今天的瑜伽,不仅特指佛教中的修行,也成了世间人的一种运动。你们可能知道,在西方国家,做瑜伽的人特别多;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也有很多瑜伽馆,有各种练习瑜伽的方法和场所。
而佛教的瑜伽,可以从身、语、意三个方面,分为身瑜伽、语瑜伽和意瑜伽。
身瑜伽:姿势暗含的秘密
现场很多人的坐姿就是一种身瑜伽的方式,我看你们坐得还是很如法的:跏趺坐式,两手结定印或者心性休息手印。定印是平时经常用的,也就是阿弥陀佛的那种手印。
身体的姿势非常重要,如果懂得其中道理,就会知道诸佛菩萨乃至各个宗教的圣人,他们成就时的姿态都可以说是身瑜伽。比如五百罗汉中每个阿罗汉的姿势,八大菩萨各自的姿势,还有其他圣者、教主在画像中呈现的姿势,乃至密宗当中各种寂静、忿怒本尊所显露的姿势,这些其实都是一种修行方式。
而把所有的姿势归结起来,最重要的就是“毗卢七法坐式”。昨天禅修的时候,法师可能给你们讲过。这个坐式不仅仅存在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它是从上一尊佛,也就是贤劫千佛的第三尊——迦叶佛时代传下来的。当时有五百个人在山上修行,始终无法获得证悟,后来他们按照迦叶佛的教言,做毗卢七法坐式,所有人都认识了心的本性。因此大家初学禅修的时候,最好能选择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中,有几个需要提醒的点。一是眼睛的看式,有些修法中要求直视前方的虚空,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如果睁着眼,面前浮现的景象很容易引生分别念,因此建议初学者闭上眼睛,这样出现任何事物,基本上对你没什么影响。等修到一定程度,所有景象都对你无利无害了,就可以睁开眼睛禅修。甚至在密法中,你还可以东看西看,但心始终是安住的——这需要一定的境界。
还有一个要提醒的是:舌抵上颚,很多人认为是抵住牙龈,其实在牙龈的后面有个凹陷处,舌尖应该抵在那里,这是一个能让分别念安住下来的要点。
其他就不在这里讲了。大家工作之余,或者早起之后、晚睡之前,都可以按照毗卢七支坐法,稍微安住一下,这很好。当然到了一定时候,身体比较自在,心也不容易为外境所转了,躺着、靠着,或者其他什么姿势都可以。但比较适合初学者的,就是这样:跏趺坐,手结定印,身体端直。等一会儿禅修的时候,大家就用这个姿势。
语瑜伽:不可思议的声音
语瑜伽,是语言的瑜伽。我们的语言最好能念诵一些咒语,比如“嗡玛呢贝美吽”“嗡啊吽”等等。
现场的其他宗教人士可能担心:“念咒会不会带来惩罚?”“念佛教的咒语会不会跟我的宗教相违?”其实不用这么想,大家也经常看到,藏传佛教的很多海内外大德、世界公认的成就者,他们在其他宗教举办的仪式上,会一起念诵、祈祷,这没什么不可以。
希望大家能打破观念上的局限,不同宗教之间,完全可以有一些共同的行为。包括我自己,在不舍弃原则性见解的前提下,也愿意学习各个宗教的一些咒语、仪式、教理。以前我是这样的想法,将来也是。我们的心应该包容,宗教人士之间,不要只是表面和谐,私下却充满排斥和恐慌,这没有必要。
非宗教人士的心态,也应该更加开放。现在中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很多大学里,都有对禅学、禅修的研究,这些研究者并没有宗教信仰,但在研究过程中,他们的身心同样得到极大的利益。尤其是心灵调整对一个人的帮助,远胜于金钱、感情等外在因素。你可以尝试依靠咒语,获得心的宁静。
去年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上,一位美国音乐教授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她说“通过一些音乐或者咒语,可以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有些参加过的人应该记得。
所以一会儿的禅修有两个环节,首先是入定、安住,心静下来观心;之后就是一起念诵咒语,清净我们的心。
以后你们也可以长期念一些咒语,如果觉得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的咒语、梵呗、音乐等更能让心安宁,你也可以尝试,不用有太多顾虑。包括佛教徒可以听一听其他宗教的,其他宗教徒也可以听一听佛教的,那些咒语、梵呗、音乐,只要是善的,谁都可以用,它不会惩罚你,不会来害你。宗教徒应该打破自己原有的观念,开始真正的相互学习与合作。希望今天就是一个起点。
我们这次要念诵的咒语,是观音心咒——“嗡玛呢贝美吽”。这是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得知观音心咒的功德非常大,于是辗转从观音菩萨那里得到的。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佛还要从菩萨那里求法?其实从法性的角度,这是完全合理的。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还从观音菩萨那里得过很多咒语。
如果要讲观音心咒的功德,可以说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有一部《大乘庄严宝王经》,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看一看,是宋朝时期翻译的,收录在汉传《大藏经》中。我以前看过全知无垢光尊者写的《如意宝藏论》,其中第十一品专门赞叹了《大乘庄严宝王经》,而这部经的主要内容,就是宣讲观音菩萨及其心咒的功德。经中说,只是听到念此咒的声音,就能驱除魔众、冤亲债主等的扰乱。
在座大多数人都对佛教有信心,但即便没有任何信仰,我想你也可能做过一些噩梦,甚至感受过非人作害,在这些时候,念诵观音心咒的作用的确不可思议。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前段时间的台湾空难中,就有两个人因为祈祷观音菩萨而奇迹生还,台湾《人间福报》上是这样报道的。据说两人都只是轻伤,在医院待了一天就回家了。
我完全相信诸佛菩萨有这样的加持,就自身而言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体会:每当身体不适、做了噩梦或者担心遇到危险,我都会祈祷诸佛菩萨,确实能感受到强大的力量。
所以,不管你信不信仰佛教,都可以祈祷观音菩萨。而且在中国,观音菩萨并不是佛教的专属,尤其是南方,很多人家里会供奉“观音娘娘”,祈祷家宅兴旺;司机也会把“观音娘娘”像当作护身符,挂在车上以保平安。
其实这是一种生命科学,它并不迷信。
很多年轻人,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总认为这也是迷信、那也是迷信,这种心态是不合理的,应该有一种宽容度。即便你没有信仰,也可以经常持诵观音心咒,除了实在不可逆转的个别定业以外,其他来自冤亲债主、人与非人的危害,乃至世间的一些天灾人祸等,都可以依靠它的力量来遣除。
在藏地,很多人会发愿念几个亿的观音心咒,甚至修一辈子。我看完《大乘庄严宝王经》的时候,也觉得这辈子好好弘扬观音心咒就足够了,遇到这个法门非常幸运——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
等一会儿先给大家念个传承,然后一起念修观音心咒。在念修过程中,如果你有观想能力,可以忆念观音菩萨的样子:藏地有二臂观音、四臂观音等;汉地也有三十二种应化身等。观音菩萨的化现是无量无边的。
观音心咒的功德更是无量无边、无法描述。有些人觉得不能理解,其实,就像不学医的人,会对药的疗效、对症等完全外行,这个时候,就应该听从专业医生的话;同样,如果对咒语的作用、对治完全不懂,也应该听从“专家”——佛陀的话。佛曾说,将世间万物碎成微尘,以他的智慧能数出微尘的数量;而念诵一遍观音心咒的功德,以他无碍的智慧也测不出来。这在相关经典中,讲得很清楚。
所以,今天的瑜伽应该是比较共通的,不管哪个宗教、哪种身份的人,都可以用。身瑜伽,就是大家现在的坐式;语瑜伽,是共同念诵观音心咒。
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希望你能用上,比如一天的工作特别累,睡觉前就可以念一百遍、一千遍观音心咒,让自己放松,再睡下。或者昨晚做了噩梦、今天要出门办事,都可以念一点咒,它会带给你非常大的利益。
有时候我身体不好,医生开了很多药,但在某种观念上,我可能不会吃这些。我有一种心态,觉得咒语就是药,甚至比药更有效。你们信也好,不信也好,我自己的生活态度的确是这样。
意瑜伽:从未认识的心
意瑜伽,就是心的瑜伽。在佛教中,不管显宗还是密宗,相关的讲法都特别多。今天要讲的,是一种观心的方法。
观心非常重要。很多学习藏传佛教的人在修加行、修各种法,目的都是为了认识心的本性。因明的辩论、中观的辨析、密法的安住,乃至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最终极的意义都在于此。
对有缘者来说,认识心的本性可谓易如反掌;对一般根基的人来说,则不会那么容易。但不管怎样,观心有很大利益,如果一个人懂得观心,遇到再大的麻烦,都能迎刃而解。这正是成就者和凡夫人之间的差别。莲花生大士曾说,如果不认识心的本性,即便是通达千经万论的班智达,也还是愚痴之人;如果认识了心的本性,即便是目不识丁的牧童,也成了通达万物的智者。这句话值得大家深思。
在座各位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在世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我也看到,大多数人对生命、心灵的探索,可能还只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并没有真正去修行。这几天我观察发言的教授、同学,有些的确修行过,有些则不一定。但不管研究哪一个宗教,都要观自己的心,否则,只是理论上讲得好,关键时刻会用不上。因为我们迟早会离开这个身体,它只是暂时的借用品,几十年后,当我们不得不放下一切时,如果在心上有一点串习和功夫,这个善根会永远跟随我们。
这是要在心的底层所进行的转变,所以并不容易。但今天用的观心方法会比较简单。
先给大家讲一个《楞严经》中的例子:阿难的修行遇到了违缘——摩登伽女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差点让他破戒。后来文殊菩萨把阿难带回释迦牟尼佛前,于是佛通过一系列方便方法,让他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这颗心到底在哪里。
这里说的“心”,就是我们的分别念、念头、情绪等。等下大家安住的时候,会很清楚地“看”到这颗心,一会儿跑出去,一会儿想睡觉,轮番处于掉举和昏沉的状态里。掉举是向外散;昏沉是向内收,或者在茫然无记中。凡夫的心就有这两个不好的特点。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当时佛就让阿难观察,这颗心是在身体外面、里面还是根尘之间?比如,你正在想一个美好的对境,此时就可以观察,你的心是在那个对境上,还是在自己的身体里;如果觉得在身体里,可以继续观察,是在上半身还是下半身;如果觉得在上半身,又是在哪个地方……这样层层剖析。
还有一种观察方法,是观察这颗心的本体,有没有颜色、形状,是白色、红色还是绿色?是三角形、四角形还是圆形?
当我们妄念纷飞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来观察。如果你找不到它的住处,找不到它的来源和去向,也找不到它的颜色和形状,到最后不难明白,这颗正在胡思乱想的心,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很多人读过《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在观察;而《楞严经》讲的心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则是从方位上观察。但不管从时间、方位还是本体上,正在产生分别念的时候,都应该仔细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你会发现,它的本体并不存在,是一种空性,而空性中又不是什么都没有,明明清清的心是一直都有的,这叫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
昨天有人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贪心即是空,空即是贪心”。贪在这里,是光明的部分。
一些修行人在内观的时候,会认识心的本性,从而成就。
慧可禅师断臂求法,达摩祖师问:“你想求什么法?”
慧可说:“我想安心。”
祖师说:“把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反观自心,找了很久说:“我找不到。”
达摩祖师于是说:“我已经给你安完心了。”
对有缘者来说,就是这么简单。禅宗是这样,密宗也是这样。如果是有缘者,可能一个上师、一个道友、一本书或者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能让他懂得观心。当他内观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在世间经历过的那么多痛苦、恐惧,根本没有发生过,都是分别念的不同形态。
但在藏密的修法中,对任何一种分别念,贪心也好、嗔心也好,都要明观它。昨天有人讲到“以贪止贪”,其实不需要,认识贪心的当下就能止贪,这非常容易。正在生贪心的时候,观察贪心的本体是什么;正在生嗔心的时候,观察嗔心的本体是什么,在这个时候,能当下认识它的本性,就叫“烦恼即菩提”,或者“分别念即是佛”。
语言讲得再多也没有用。如果是聪明利根的人,一旦内观自心,这种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可能当下就能呈现。
禅修之观心
接下来,我们一起观心。如果你学的是禅宗或者其他宗派,也要先观察自己的心。你可以用分别念观察,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总之,要找出你的心、你的起心动念,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是空性还是光明?是什么都没有,还是有一种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本体?
所谓一切万法的实相、如来藏,其实都是这个。要说简单也太简单了,无上密法里讲,只要稍微内观就能认识;要说复杂也非常复杂,无始以来,我们正是因为不认识它而漂泊轮回。
但每个人的缘分是不同的。所以大家一起安住、内观,观心的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关键是要认识心的本性。
禅修是放松身心的方法,所以在禅修过程中,不管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都要有一种放松的氛围:身体不要有太大的动作、行为;内心不要有太多的负面情绪。把压力、痛苦、焦虑等等全都抛诸脑后,保持一种轻松、清净的状态。
禅修之念观音心咒
第二个禅修环节,是语瑜伽:通过咒语、声音来安心。我们利用短短的时间,一起念诵观音心咒。
佛教中有息、增、怀、诛四大事业,息业是白色,增业是黄色,怀业是红色,诛业是深蓝或黑色。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在香港已经举办了三届,每年都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事业:第一年是红色,去年是黄色,今年是白色,明年会用诛业的颜色。
息业是消除违缘、魔障,息灭疾病、痛苦以及各种灾难;增业是增上名声、财富等一切的福报;怀业是怀柔,得到未曾拥有的智慧、悲心、财富等等。前两届大会已经圆满了两大事业,今年是息业,所以大家的参会服装都是白色。
而念诵观音心咒,也有一种缘起和密意,因为观音菩萨也是白色,代表息业,通过观音心咒,能息除自己的罪业、灾难、厄运,乃至一切的不吉祥,获得所有世间和出世间的福报。佛教中讲,息业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如果你们能懂得更深的理论知识,就会明白它的真正含义。
这次我们没有采用仪轨,也不是特别高深的修法,只是比较简单的念诵,以此来安心,遣除世界和个人的种种灾难,平息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烦恼,并在相续得以清净之后,获得智慧、财富、能量、加持等世间的一切精华。
实际上,宇宙万物有很多的精华,如果创造一些缘起,你就能获取。这个世间的很多成就,并不完全依靠有相的东西来完成,还有很多无形的力量和创造。在座的学者可能会有这方面的人生经历,对此不得不信。因为很多有相的努力,不一定有成果;而依靠无形的力量,比如禅修、持咒,或者其他的修行,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会自然而然获得。
无论出于世间还是出世间的目标,这些修行永远能带给你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下面一起来念诵:
嗡玛呢贝美吽,嗡玛呢贝美吽,
嗡玛呢贝美吽……
传授咒语传承
再给大家教几个咒语。
(一)莲师心咒:度过厄运
藏传佛教中讲,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邪魔、非人的危害,或者感觉恐惧的时候,应该念莲师心咒。昨天有人在演讲中也提过,莲师心咒的力量确实非常大。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莲花生大士,但我还是想给你们教一下:
嗡啊吽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这个心咒,不管你有没有信仰、有没有得过灌顶,都可以试着念一念,有时候遇到恐怖的事,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度过厄运。
坦白说,我从小就修这些。好比自己吃过的药,觉得有效果,就会跟大家分享。这里的人都讲求真实,我把自己的“试验结果”告诉大家,应该是非常科学的。
(二)金刚萨埵心咒:
忏悔罪业第二个是金刚萨埵心咒。不管今生还是前世,每个人都会造下很多罪业,如果想令罪业清净,就可以念金刚萨埵心咒。比如你决定从现在开始,不再点杀活物,但以前吃过很多生命,你想忏悔,用来忏悔的咒语就是金刚萨埵心咒。在生活中,忏悔是非常重要的修法。
嗡班匝儿萨埵吽
(三)文殊心咒:开启智慧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是智慧本尊,念诵他的心咒可以开智慧。尤其在座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对智慧应该很希求,通过祈祷文殊菩萨的智慧加持,会有很大帮助。
嗡阿Ra巴匝纳德(
四)度母心咒:有求必应
最后给大家教一下度母心咒。度母心咒在汉地不是特别流行,但在藏地,它就像中国的观音菩萨名号一样家喻户晓,不管有没有信仰,大家都会祈祷度母。前一段时间我也出版过一本关于度母的书,叫《有求》,很多人按照里面的方法去修,都说有感应。有些人说的是真话,有些人可能是为了让我高兴故意这么说。但不管怎样,我很想在有生之年,多弘扬度母法门。因为自打来到这个世间,父母、亲戚、老师都跟度母有密切的因缘,受他们影响,我从小就对这方面有自己的研究和心得。在佛学院讲课的时候我也说过,度母法门是我的“专业”,应该有这方面的传讲资格。所以今天给大家传一下度母心咒。
嗡达热德达热德热娑哈
传授皈依
另外要澄清一下,我们不是在这里传教。开佛学研讨会,我没有任何目的。有些同学从第一届开始,连续四届大会都参加了,应该知道,我从来没有拼命地劝大家皈依,也从来没有说过一句“你们一定要学佛”。参会者之间可能有人会这么说,但有人说要学佛,有人说不要学佛,这个平台是自由的,所以我都不管。总之,从我自身而言,希望你们都能“求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不一定要进入佛教。有些学其他宗教的人,也不要马上改教,你可以学佛,但最好还是信仰自己的宗教;如果你还没有任何信仰,也要慢慢观察,不要“大家都在学佛,所以我也要学佛”,这不一定,你要用智慧来观察。
将来我的态度也是这样,希望这个平台永远是开放、包容、求真、利他的,只要研究会存在,我们都会一直希求真理。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个别人想皈依。这几天在不同地方,都有人问我有没有皈依环节,我本来私下答应他们明天去心经苑,但有些人能不能到那里也很难说,所以今天就在这里做个简单皈依,可能方便一点。
如果不想皈依、不想信仰宗教的人,就不用皈依,也不要皈依,这是传授皈依的要求,不用有所顾虑;如果是以前在网上皈依的,这次想重新皈依,或者现场有这个想法的人,就可以参加。但你们不要合掌,我念仪轨的时候,需要跟着念的地方你们稍微念一下就好。
对想皈依的人来说,平时专门去找这样的场合不太容易,也没有必要,所以个别人有这种强烈的请求,我也不得不满愿。现场的其他人,跟着听一下、念一下也没有什么,不用害怕,在心里想“我不皈依”就可以了。
其实我很尊重非宗教和非佛教的人士,你们中间的很多人都非常有智慧。研究会的平台没有任何想要利用大家的地方,利用大家做研究会的事、我个人的事或者佛教的事,这些都没有。我们的目的,自始至终是希望大家能找到真理,这是一个原则。
所以我用一分钟时间,给大家念皈依,愿意皈依的人、想要重新皈依的人,就跟着念一下,记住不要合掌,因为现场虽然大多数是佛教徒,但还有很多其他身份的人。喇嘛拉嘉森且奥桑杰拉嘉森且奥秋拉嘉森且奥根登拉嘉森且奥好,今天的禅修到此圆满。
现场互动
问:禅修的时候,要把心安住下来,但我实在不清楚,什么是心?怎么安住?安住在哪里?
堪布:这个心不是指心脏。刚才我担心很多人不知道,所以特意讲,所谓的心,就是我们的分别念、情绪。你正在想什么、执著什么的那一颗心,生贪爱、生嗔恨、生焦虑的那颗心,它到底是什么样?住在什么地方?
其实它的本体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就像《般若经》中讲:“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心的本体不存在,但心的自性却是光明,这种光明不是像电灯一样很明亮的东西,但内心可以证知内心。
你所问的这些,要自己反观自己的时候才能知道,懂吗?
问:您刚才讲的禅修,和汉传佛教禅宗中的禅修有什么区别?
堪布:在讲禅修的时候,我引用了《楞严经》,运用了禅宗初祖、二祖的公案,从文字的意义上,应该跟禅宗没什么差别;但在修行方法上,也用到一些藏传佛教的窍诀,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
这种观修对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很重要的。你们还年轻,可能觉得禅修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对我而言,真正学佛、修行,到今天已经三十多年了,虽然自己修得不好,但一直都在这里面下功夫。我也希望大家有生之年,能把禅修当作一个重要的修行。
其实境界稍微提高之后,在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都可以禅修。如果暂时没有这种境界,我刚才也反复强调,早上、晚上、工作之余,都应该安住一下。
现在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包括医院的医务人员,也会在上班之前,或者午休时间,让心安静一下,把情绪稳定下来,再投入工作,这样做事的效率会很高。
人们的很多疾病、情绪问题,都是因为心不安。虽然认识心的方法有很多层次,但我们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你能经常观观内心,这个力量就非常强大。
问: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会冥想,想一些自己觉得舒服的场景,比如大海、森林之类,就容易入睡了。所以想问一下,禅修和冥想的区别是什么?尤其现在人的压力都非常大,很多人患有失眠,那么哪种方式更能治疗有失眠症的人群?
还有您刚才说禅修分为身、语、意,对于初学者或者感兴趣的人,如果想要进入禅修,应该按照什么次第?是不是一定要先找个地方,在蒲团上坐下来,再进行禅修?
堪布:首先讲冥想跟佛教中禅修的差别。冥想是禅修的一部分,昨天早上我来观察你们禅修的状况时,法师正在讲冥想——怎么样观想,这是一种禅定的修法。禅修中有“明乐无念”,也就是光明想、空想以及明空无二无别的想,是世间禅定的不同修法。晚上失眠的时候,的确可以有一些光明想,具体方法在相关资料中讲得很清楚;如果你是佛教徒,也可以观诸佛菩萨。
我在入睡前,经常会观自己的上师,但观得多了,每天晚上都梦见,虽然上师离开之后,能够梦见是个好事,但早上醒来比较伤心。因此我现在尽量不观上师,观一些光明、其他诸佛菩萨的加持,通过这种方式来入眠。
现在的人压力大,晚上睡不着,通过禅修来减压也很重要。其实任何人都有压力,整个人类都在迈向超级社会,谁也无法避免。这个时候,怨天尤人没有用,只能自我调整。有时候我想,如果我调整不好自己的心态,可能会是你们当中最累的一个,你们很多人不一定有我这样忙碌。但我晚上还是睡得特别好,尤其这几天在香港,基本上不做梦,一睡下去就进入“无念”状态,第二天早上起来,感觉很舒服。
所以希望大家能用禅修调整自己,不管是家庭、工作还是世间的各种问题,如果能把心调整好,心平气和,应该都能轻松面对。心态好的人,即便发生天大的事,也是小事;心态不好的人,即便微不足道的事,也成了大事。
世事的确无常,刚才有几个道友,本想这次能圆满参会,但有的人父亲突然病危,有的人家里发生了其他事情,不得不离开。当时他们的情绪比较激动,但我想说,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还是要用平静的心态来处理。虽然世间人都有眼泪和痛苦,但作为修行人,面对的时候应该淡定,这很重要。
第二个问题,关于身瑜伽、语瑜伽、意瑜伽,我今天只是大概讲一下,具体怎么做,还是要根据你的情况。如果各方面条件具足,当然最好按照今天的这些方法,集体禅修也可以,个人禅修也可以,用特定的坐式,在比较寂静的地方观心;如果条件不具足,只要能把心安下来,或者念念观音心咒,都可以,它有一定的灵活性。你可以在任何环境,通过与自己相应的方法来寻找内心的安宁。
问:在禅修过程中,我看到自己的心,要么像野马一样在外面疯跑,要么像睡神一样老想瞌睡。那是谁在外面跑,是谁在里面睡,又是谁看到了这一切?心到底是谁,它在哪儿?如果想知道这些答案,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修行,生活中是否也要尽量保持禅修时的这种观察状态?
堪布:前面有位同学也问了这个问题。当我们内观的时候,心的确一会儿像猴子一样到处跑,一会儿又昏昏沉沉想睡觉。包括这几天听演讲的过程中,也能看到有些人的心往外散,有些人的心向内收,这是每个凡夫都会出现的状况。
心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谁?要明白这些问题,关键还是靠自己。如果你有智慧、福报,各方面因缘都具足,在内观自心的当下,就会认识它,这叫做开悟。
今天通过这种方式禅修,虽然没有像禅宗那样说是让多少人开悟,但借助集体共修的力量——这也是一种加持,从表情上看,很多人是不是对心都已经有所认识?
心到底是谁,我也说不出来,但每个人内观的时候,应该能知道。因为心的本体,佛经里讲就像哑巴吃糖,它的味道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在佛教当中,这是非常高的境界。
想证悟这种境界,按照佛教的方法,需要祈祷诸佛菩萨,需要积累资粮和净除罪障,还需要一种窍诀和方便方法,有了这些,认识心的本性也不难。但如果没有用对,还是比较难的。我今天只能说到这样,大家能不能认识,看自己的缘分。
观心对年轻人真的很重要。如果大家懂得观心,应该很多事情都有方法解决,没必要那么痛苦。但你们能不能认识心,我也无能为力,每个人只能靠自己。如果认识了,世间的很多问题都好解决;如果不认识,就会像寂天菩萨说的那样,再努力地远离痛苦、追求快乐,也没有意义,始终在世间漂泊无依。
所以无论你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都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如果学会了观心,不用问人,自己也会明白。比如今天很不开心,就观察不开心的这颗心到底在哪里,最后确实哪里也找不到。这是任何人,哪怕爱因斯坦来到今天,也无法否定的。爱因斯坦心情不好的时候,问问他的心在哪里,让他从本性上找一找,他也是找不到的。这个时候,我们自然会有一种新的认识。但怎么讲呢,可能理论上只能说到这里,其他还是要靠自己去修。
这几天的演讲者中间,有一些是在修的,如果自己修过,即使不说什么,也很明白;如果没有修过,即使口才再好,理论上滔滔不绝,可能也说不到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