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3.第2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佛教与心灵教育】演讲&问答
第2届
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World Youth Buddhist Symposium
中国·香港
2012 / 8 / 2 - 8 / 5
开幕词
opening speech
2012年8月2日
今天我很高兴,在香港教育学院和这么多法师、青年学者共同探讨真理,在座的大多是年轻人,能拥有这样一个机会实属不易!
首先,我特别感谢在座的法师和教授,他们的法务非常繁忙,感谢他们抽出时间和青年学者研讨,给予智慧的启迪!也特别感谢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知识分子,没有你们的到来,研讨会无法举办!同时感谢诸多的志愿者和无名英雄,没有你们的支持和付出,这样的盛会难以成办!
这次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主要由香港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国际putixuehui举办。参会的学员、学者来自世界各地,有美国、新加坡、英国、德国以及澳洲、新西兰等,还有内地各高校的学者。现在已经报到的共有383位参会者,来自236所高等学校。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参会人员中有60%信仰佛教,还有40%信仰其他宗教或没有信仰——这次会议不设任何信仰的限制,只要大家对真理有兴趣!民族方面大多是汉族,也有藏族、朝鲜族、蒙古族、纳西族以及云南、新疆一带的其他民族。从受教育程度及学位分布情况来看,主要是大专学历以上的在校生,本科生居多,亦不乏博士及博士后,还有很多不愿意透露姓名、希望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的教授、学者和老师。
第二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原则是包容、利他和开放。众所周知,香港是一个非常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这次研讨会对未来的年轻学者有拓展思路的作用,至少也能让他们种下善根。
我们参加会议的目的,不是为了游玩或者购买名牌服装,更不是为了世间的其他目标,我们希求的就是心灵教育!针对青年人缺少心灵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这个问题,我在香港找了很多教授,包括今天在座的科学家和佛学家,在他们的智慧中,隐藏着很多人类心灵科学的宝藏,我希望在座的人士能专心致志地听受他们的演讲。
这次研讨会有三个主题:第一天是“佛教与科学、环保”;第二天是“佛教与心灵教育”;第三天是怎样“认识藏传佛教”。对现在的人们来说,这些是有必要了解和探索的话题,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
与会期间,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习。目前最主要的不是其他事情,而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应该向这些老教授们学习,以好学不倦的态度,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今天是藏历也是农历的六月十五,今晚的月亮圆圆满满,无有缺陷。在此,我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专场问答
Questions and Answers
2012年8月2日
问:我来自四川德阳,现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今天一整天的研讨会上,许多人都在强调闻思修,但对我而言,要闻思修就必须面对许多违缘,比如要完成学业、要攻克学位,请问该如何取舍?
堪布:对学佛的大学生和老师来说,你们重视闻思修,这一点很难得,但不必为此放弃学业和工作,因为这也是你通过努力辛苦得到的。“佛法不离世间觉”,在你对家庭和社会负起责任的同时,也可以闻思修。
所谓闻思修,就是对佛法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虽然这会占用你的时间,但跟聊天、上网、看电视相比,应该不算什么违缘。学习的时候好好学,只要把你平常散乱的时间用来闻思,也足够获得一定见解,等以后各方面稳定了,再专心学也不迟。
既不放弃学业,也不放弃闻思修,岂不两全其美?学佛虽是长久之计,但眼前你学一点是一点,有很实际的利益。你们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以后要面对的问题不少——工作、婚姻、家庭,到时没个信仰支撑着,要走好这条人生之路,是相当艰难的。
“我们的人生最好有佛法相伴。”这是我今天记下来的一句话,很有远见的认识。
问: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技学院和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过去两年在美国做一些教师培训工作,最近刚回国内。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对各种宗教都比较好奇,在国外也接触了一些宗教徒。在接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信徒坚信自己宗教所弘扬的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宣扬的都是糟粕,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堪布:今天在场的多数是佛教徒,但我们也特别欢迎非佛教徒,以及其他宗教信仰者。今天有人发言说:“我们不应该削弱或排斥其他宗教。”我想这种开放观念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开研讨会的宗旨,不是为了别的,就是想和朋友们一起追求真理。
那么真理在哪一个宗教中呢?我认为,任何一个宗教,单单从它的悠久历史,从它能够生存至今这一点上来看,其教义一定蕴含着真理。所以,理性地来看,我赞叹所有对人类和地球上的生命有利的宗教,也希望这些宗教永恒地存在下去。
然而会不会有一种宗教,其教义全是“糟粕”,却一直伴随历史存在着?我相信不会。假使有的话——它的教义对生命和社会只有伤害而毫无利益,就算是佛教,我们也不希望它存在下去。
问:今天下午,郭博士讲到了通过网络方式传播佛法的课题,也提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请问您怎么看?
堪布:他讲的我很感兴趣。你们也知道,这几年来,我在尝试着依靠网络弘扬佛法,毕竟自己相似地发了菩提心,也希望用这种方式利益到别人。
去年在中文大学的研讨会上,有一位英国教授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虚拟时代,为了同一个目标,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不管你在全球的任何角落,都可以利用网络共同成办一件事情。”
当时我很受启发。用网络做坏事便利,用它做好事也一样便利,像现在就有许多弘扬佛法的网站。和其他网站相比,佛教网站是有不足之处。以前我觉得我们那边还可以,甚至跟他们讲不要更新太快,以免弄得太复杂了,但现在看来,各方面还是存在问题。
所以,不管是弘扬佛教还是做慈善,或者是推行任何一种善的理念,加强网络传播很有必要。当然,这种工作有赖于年轻人的力量。
你们要是“玩大学”,天天上网玩游戏,什么都不学,日子也就虚度了。但如果你是在“读大学”,并且也能善巧利用网络,那我相信,现在或将来,一定有机会为佛教做些事情。
问:我毕业于西安翻译学院,学历史学的。我想问的是一个人类起源的问题。在现在的历史学和宗教学中,根据“进化论”,就中国而言是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一直进化到现在。但今天上午学愚教授的讲座让我很困惑,他引用《小缘经》的教义,说人类是从光音天转生而来。下午跟王博士的讨论中,他说《俱舍论》里也是这么讲的。请问,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理解?
堪布:你的困惑不是我导致的,是学愚教授,所以请学愚教授来解答吧。(众笑)
问:您一定要解答啊!不然我都吃不好饭了。
堪布:那好,先说一下我的观点。
先说“进化论”。昨天我遇到一位科学家,他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西方国家只是一个很小的派系,本来没有很大影响,但被纳入课本以后,人们从小学习这种理念,长大之后就无法改变了。所以,它的危害很深,无数人因此不能理解生命的真相。
再说《俱舍论》。《俱舍论》中虽然说到了人最初是从光音天下来的,但这只是就这个大劫而言。其实人也好,一切生命也好,都有极为漫长的流转历史。
生命学很深奥。你要了解它,最好先深入佛教有关前世后世的思想,比如,心识并非像地上长蘑菇突然出现,它背后有很深的基础,诸如此类。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只是惯性地依据一个简单理论,说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从元谋人开始之类的,也不一定就科学。因为这个理论本身,也没有真实依据。
这一点,不仅是那些古老的思想传统,就是现在科学界中一些新的认识,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这是我的看法。学愚教授,请你也答一下吧。
学愚教授:好,谢谢。
实在对不起,让你confuse(困惑)了。总的来讲,我认为,我们不能把佛教和历史混为一谈。
人到底从哪儿来的?是相信历史,还是相信佛教?这个问题实际很难回答。
你是研究历史的,那你相信科学的分析;我是信仰佛教的,那我相信佛教的说法。然而两者之间有没有一个共识?或者说,在所有的思想中,宗教的、非宗教的,“进化论”“上帝创人”乃至任何一种说法,在人类起源这个问题上,有没有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接受的理念?恐怕没有。
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完全相信历史。历史是人写的,很多历史是假的,近代的也好,更为久远的也好,都是人为的。这样就可以说,没有历史,只有历史学。
当然,佛经也是人结集的,但这里面有佛的一贯思想,我们透过对经典的学习,就能了解佛的思想。《小缘经》里说,人是从光音天下来的,但这主要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轮回的问题,说明有情与器世间的关系问题。至于有没有一个光音天,人是不是从那儿来的,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识,暂时不管它也可以。
佛教最重要的地方在哪儿?在它能为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人的问题。认识《小缘经》这类经典,对当代人而言,是重新诠释佛经、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问:我是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本科在读生,专业是金融学。我家的老楼有很多蟑螂,几年前我会买药把它们sha死,但现在在我家引起了一个“学术”争论。我妈在您学会里学习,她说:“绝对不能sha生,不能放药也不能拍死。”我姥爷讲了一位法师的做法,然后说:“就像这样,可以先跟它们商量,之后念经诵咒让它们走,不走,三天后放药。”请问用哪种方法好?
堪布:在你们家的“学术”问题上,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我赞成你母亲的观点。
因为动物的生命跟人一样,理应受到尊重。植物虽有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但没有五蕴,没有人或动物那样的感受,所以拔草和杀生不一样。佛经里早已说明有情无情不同,杀有情过失极大,伤害无情如破坏植物之类,有是有过失,但小得多。
杀害有情有什么过失?一般来说,如果是杀一个人或一个动物,那你在地狱感受完痛苦后,还要在未来世中,赔偿它五百次生命。生命就是如此尊贵,不论高级低级乃至卑微如蟑螂、蚂蚁,也都是如此。
明白这个道理后,谁还会放药?试想,如果是你妨碍了别人,别人一边念咒一边杀了你,你受得了吗?我肯定受不了。
一定要尊重生命。今天有位英国学者在讲到生命的可贵时,自然而然流出了眼泪,我想他对众生是有悲心的。如果我们也有这种悲心,绝对不会因为蟑螂蚂蚁的一点妨碍,就杀掉它们。
问:放生时是放了就可以,还是观察一下再放?
堪布:不管放生鸟类、鱼类,放生者有必要先观察一下,比如环境、气候、周围的情况等。观察好了再放,既不影响环境又可以存活,否则,淡水的放到咸水里,家养的放到山上,表面上是在放生,但不一定能起到放生的效果。
问:我是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在校本科生。我有个问题,是今天下午临时想到的,就是关于仪式和仪式化的区别问题。一种仪式,好像加了个“化”字,多少就带上一点贬义了,比如,城市、城市化,程序、程序化……上午有位教授说,佛教仪式是用来表达感恩和忠诚的,但仪式多了,在不信佛教或对佛教了解不深的人看来,会不会成为一种仪式化?
堪布:如果仪式背后的意义在,就需要仪式。我听说慈济功德会不注重仪式,但四十多年来,证严上人在推广理念、招募义工过程中,肯定也会举行仪式。一个仪式不用,要掌控好这么庞大的群体,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研讨会就有仪式。这种仪式,当你感受到它背后那种深沉的内涵时,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所触动。孔子重视仪式的原因也在这里。如果我们放弃了它,那它背后的思想理念,也就随之消失了。
我认为,佛教或其他宗教为把自己的传统和精神继承并弘扬世间,将深刻而且亘古不变的知识浓缩于仪式展现出来,是非常智慧的。这和时下的慈善机构借助品牌文化,以几个简单理念或行为来推广是一个道理。
作为知识分子,我们看重真理,这非常好,但也不要看轻代表真理的仪式。假如有一天你要推广真理,也应该借助仪式。至于用什么仪式,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做适当抉择。
问:有时我觉得佛教消极。比如佛教讲因果,凡事有因才有果,有因一定有果,那这样好像什么都注定了。举个例子,每次我说:“妈,我皮肤不好。”我妈就说:“那是你上辈子没在佛前供灯。今生多供灯,相貌就好了。”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泄气了。既然跟前世有关,这一世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不过有时我又觉得佛教积极,假如真的有因有果,为了来生皮肤好一点,我就多供些灯。这两种或消极或积极的看法,让我很矛盾,不知该如何理解这些道理?
堪布:你刚才说“佛教讲因果”,可能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认识,也包括如今的许多教授、学者,大家一提因果,就认为这是佛教讲的,是小圈子里的观点。其实并非如此,并不是佛教才讲因果。
应该说,因果是一个普遍规律,万事万物都在因果中流动,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道理,佛教徒、非佛教徒都要承认。只不过,是佛教的教义特别揭示了这一真理而已。
你要这样认识:对今生的一个果而言,前世一定有它的主因,而今生的存心或行为等是辅缘,因缘会合时,果就成熟了。所以当你见有人具足相貌、智慧或财富时,你应该想,哦,他前世肯定作了供灯或布施等善法,这个因与即生的缘和合,才呈现了这些善妙果报。
这样说来,是不是一切都注定了?所谓命中注定,来什么就顺其自然,一点不要努力?也不是。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因果:我们的现在,的确来自过去,但现在的发心或行为,也会决定未来。所以,一定要积极改变自己。就像你后面说的,为了来世,你愿意供灯、做善事,这种态度是对的。
我们学佛不要走偏。要么就不承认因果,今生的一切都与前世无关;要么就宿命论,什么都注定了、不能改,这都是对佛法的错解。
问:我本科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即将入学英国华威大学。每一宗教都有自己的慈善行为,也都提倡爱人、助人,这些“爱”有什么区别?
堪布:在我们佛教里,“爱”有三个层次:
最高的爱,是爱所有众生,并且是舍弃自己、付出一切来爱,这是大乘佛教的理念;中等的爱,在关注自己从轮回中超越的同时,也帮助一部分众生获得解脱,这是小乘的理念;下等的爱,一般只在意人天善法,不伤害众生,就如人间佛教所提倡的理念。
和这三种爱相比,儒教里虽然讲仁爱、讲泛爱众,但一般只是在人类的层面上,而且只限于今生,不涉及来世;基督教虽然讲来世,比如天堂、地狱,但他们关爱的也是人类,对动物或其他有情就不怎么关注了。这样从爱的深度广度上分析,大多数爱的理念,都有些类似于佛教的人天教义。
所以,我个人认为,佛教的爱要宽泛得多。你们可以从学者角度,公平、正直地分析一下。
问:现在的许多cishan行为,大多关注物质方面的资助,心理资助很少,但是过多的物质资助,会不会对受助者造成不利影响?去年我接触到一个残障孤儿院,一年时间里,在筹集手术费等善款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过多的注意力,会不会让他们觉得有压力?过多的物质资助、过多的眼泪、过多的媒体关注,会不会对这些孩子造成不利影响?
堪布:这几年以来,我除了在学院讲课以及跟大家交流外,部分时间也做一些慈善。在做慈善过程中,就像你说的,对个别孩子来讲,或许是有些负面影响,不过我再三观察后,还是认为,不能因为个别人身上的不良效果,就放弃善举。
为什么?因为他们需要帮助。哪怕你只帮到一个人,对这个人而言,他一生的命运或许就改变了。
去年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cihui”jijinhui。在这之前,我只能资助一二十个大学生,但从去年开始,因为有其他jijin会的合作,我们一起资助了西部地区的一百多个大学生,今年已经是一百五十多个了。前段时间,有个演员说想资助十个藏地贫困大学生,让我找一找。我听了特别欢喜,赶紧联系,很快就找齐了。当时我想的是,三四年后他们读出来,就会有一个新的人生了。
在此过程中,对受助者会不会有负面影响?也许会。会不会有人说我什么?可能也会。但如果我顾虑太多,甚至因此放弃,受害的就是孩子。所以,只要他们需要,只要我们有能力,就应该尽力帮助。
你刚才提到“心理资助”,这在当前的确很缺乏,而且涉及的面很广。因为在这个层面,没有信仰、不知利他的富人,其实也会成为被资助对象。你有志于此,我非常随喜。
问:我是广东的一名居士,去年刚毕业,现在做媒体工作。在我们的工作中,杀人、抢劫等黑暗现象报道得特别多,但这些一播出去,有人就会不自主地跟着学,请问我们该怎么抉择?
堪布: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平时要多考虑社会大众的利益,面对类似问题时,要用智慧善加分析。
虽然你不一定有权力做决定,你上面有领导,有工作目标、经济任务,但负面的东西宣传多了,尤其是在影视、网络上播放出来,很多人就学会了。所以,有机会的话,不如引导大家行善。
在人类这个庞大家庭中,各个角落里都有善事,就看你会不会发现。多传播善事,让大家不知不觉跟着行善,意义可想而知。
问:我现在已经破了戒,请问如何重受?
堪布:在家居士破了戒,不像出家人破戒那样难以恢复,只要念些佛号、咒语,诚心忏悔后可以重受。
问:您能否在这里为我们皈依、传戒?
堪布:学校是教育场所,一般我去大学演讲或像这样开研讨会的时候,都是以学术交流、传递见解为主。皈依、传戒是一种宗教仪式,这里不一定适合,以后因缘条件允许的时候,再看看。
其实皈依主要在于你的心。你可以在某位上师或佛像前,从心里发坚定誓愿:“我某某自今天开始皈依三宝……”这就是皈依了,不一定要有特别的仪式。
比如今天这个场合,根据佛教的说法,在这么多教授学者当中,肯定有佛菩萨的化现,如果你带着这种信解,在日记本上写下“我愿在诸佛菩萨面前皈依……”,也就皈依了。相反,如果你心里不想皈依,形式上皈依多少次,也不一定有皈依戒,不一定成为真正的佛教徒。只有当你想皈依时,才能得到皈依戒。
至于居士五戒,一般要通过仪式才能受,但我们不是来举行宗教仪式的。香港虽然开放,但我们和非佛教徒或其他宗教信徒在一起,交流佛学是最合适的,不是非要让每个人都进入我们的信仰。
以后你们有因缘时可以皈依。皈依佛教、皈依基督教、皈依任何具有真理的宗教都可以。不过人身难得,早做选择也很有必要。
问:我是烟台的一名大学老师。上午潘教授的演讲中提到,凡人用脑占主体,而圣人用心占主体,请问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堪布:“凡人用脑,圣人用心”,这在现在的研究中也有一些解释,像美国有分析说:一般来讲,一个精通学术的人,是用脑来记忆知识,然后传播的;而真正具有修证的智者,是用心说话的。
“凡人用脑”,比较多的是分析。分析时,脑就类似于机器,人脑和电脑一起分析,分析完了再从电脑上放出来,从嘴里说出来。听的人也要用脑分析,之后才能接受。经历了这么多步骤,接受起来自然有点困难。
“圣者用心”,当心入于一种深层境界,甚至认识了心的本性时,他对世间万法就不用一一分析,因为心里已经完全明白了。这时无论他讲什么,都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听者也是在心里接受。举个简单例子,有的同学说话直白,很土,但他讲的是亲身经历和经验,是心里的东西,所以你一听就往心里去。
潘教授他们讲课时,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讲着讲着就好像入于一种境界。这跟平时的修行有关。虽然他们也没说自己在修行、在闭关,但他们所表述的,应该不是一种表面的理解。
你们虽然年轻,也该修修心了。研讨会开完,二三十年以后,我们这些老人多数都会离开人间,你们也会积累起丰富的人生经验,那时候,当你再回顾今天或许会有些感慨:“哎,原来老师们说得对,人活这一辈子,认识心才是最重要的,心灵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
确实,外在的东西弥补不了内心的匮乏,当人生的问题接踵而至、烦恼此起彼伏的时候,只有用心、用佛法、用宗教才能面对,否则只能深陷痛苦。
问:《大圆满前行讲解》中经常提到,要将心安住在某个境界中,请问该如何安住?
堪布:大圆满的安住和观修,有前行和正行的次第,慢慢了解,然后渐次修行,会有所体会的。
问:我是一所职业学校的心理学老师。我的学生都是十六七岁左右,可能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很多都养成了自私、狭隘的性格,这在他们的人生路上引生了许多心理痛苦。请问,我该选一个怎样的切入点,借助佛法来帮助他们?
堪布:心理学和佛教是相通的。虽然它没有佛教那种深度,但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慈悲心和平等心是心理学的最高理念。像荣格(Carl Jung, 1875-1961)在《西藏度亡经》(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的序里就对此极为推崇。所以,慈悲或许是最好的切入点。
讲慈悲不一定要提佛教,就像心理分析一样,只要你把道理讲清楚,让他们接受就够了。只要接受了,自然能化解内心的痛苦,甚至改变性格,让他们从此进入一种健康豁达的状态。
当然,能这样引导的老师,自己也要有一定的佛教素养,要懂佛法,甚至要懂善巧方便。这次请你们来也是这个目的,希望老师们首先有个提高。
一个老师至少带着四五十个学生,两个班就是一百个人了。如果工程师做不好,最多是建筑物建不好,但这只是经济损失,不是精神损失。而老师做不好,那学生们的命运、将来的一切可能就被毁掉了。
有些老师口口声声说“zongjiao是yapian、佛教是麻醉药”,但你知不知道,这些话讲多了,学生会被误导。老师是学生心里的第一——你百分之百对,然而,一旦他接受了你的错误理念,以后就很难认同正确观点了。这是一种很大的损害,这种损害不仅在今生,还会殃及来世。
所以,老师们要懂佛法。你们懂佛法,让学生们了解慈悲或其他善的理念,长远看,是对人类的贡献。
藏传佛教的心灵教育
Buddhism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2012年8月3日
主持人: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大家好。经过一天的研讨,相信大家都获益匪浅。堪布昨天也讲了:这是一个相互尊重、平等、探求真理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宣说自己观点的自由。不管是佛教徒、非佛教徒,还是其他宗教徒,都应该有一颗开放、包容、利他的心,这也是成立“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的宗旨。
今天上午,我们安排了三场嘉宾演讲,主题是“佛教与心灵教育”。下面,让我们以恭敬的心,有请索达吉堪布开示——
今天是“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第二天,会场上洋溢着欢喜、包容、开放、自在的气氛。今天的主题是“佛教与心灵教育”,在这样的殿堂,研讨这样的主题,我想在座的和我一样,非常欢喜。
让我感到亲切的是,从主会场这里看去,我们教育学院的整个地形和建筑,有点像拉萨的布达拉宫,只不过布达拉宫是红色,而这里的颜色略有不同。
现在世人都向往布达拉宫,藏族人、汉族人乃至欧美人,大家或徒步或骑单车,或用其他方式前往,去瞻仰布达拉宫,去欣赏藏地的雪山、鲜花、草原和牛羊,并陶醉其中。得自静地的愉悦不同于闹市,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愉悦是暂时的,只有深入西藏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到最美、最真实、最恒久的快乐。
藏地人的快乐之源
藏地人快乐的源泉,是大乘佛教的心灵教育。
在藏地生活成长这么多年,让我深深感到:人们对于外境的追求,其实解决不了内心深层的困惑,而要消除这些,只有借助佛法。以后有机会去西藏,我希望你们在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美丽风光的同时,也走进修行人的心灵殿堂,体验那种快乐自在的境界。
不丹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你到了青藏高原,从人们的眼神、笑容乃至方方面面也能感受到:原来这里跟不丹是一样的。他们没有过多的欲望和贪婪,生活也从不奢侈,一生平凡却毫无忧虑地活着,这不是很快乐吗?尤其是修行人,自古至今,平和与宁静在他们心里长久延续着。
可能藏地的年轻人已经不了解这种快乐了,和以往的老人不同,他们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浮躁,这是令我担忧的地方。我遇到一位美国学者,他从事科研20多年,后来去了德国的马普研究院。令我惊讶的是,他竟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一席畅谈之余,我不禁感慨:他的藏语如此流利,可能我们很多藏族年轻人都比不了。
这位学者很关心藏传佛教。他认为这一文化宝库属于西藏,更属于全世界,如此心灵妙药值得保护、值得探索。所以十多年来,他一方面常去藏地学藏语,一方面也去跟中央民族学院的老师、同学们沟通,并在长期研究之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然,他只是其中的一位,国外还有很多科学家或者知识分子,对西藏的心灵教育正在产生浓厚兴趣。了解到这点后,也让我深感欣慰。
年轻人需要心灵教育
你们作为年轻一代,让你一心追求内在的智慧,可能不太现实,多数人向往的还是外在的物质。我去过一些大学,看到的、了解的,也的确如此。然而,即便你要追求这些,我认为,心灵教育也不可或缺。
大学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新的方向,有矛盾,也有压力。尤其在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人群中,不说将来的就业、工作,就是平常生活中,也有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这些,一个人没点勇气,没点心理素养,小小的挫折也成了大障碍,动不动就会想到自杀。
你们考上大学不容易,为什么要轻生?而且还越来越多?就是心灵上的教育不够。
因此,开这个研讨会很有必要。尤其是在香港开,我很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在如今,在这么开放的大学里,人们追求的并不都是外在的科技,相反,更加注重内在的伦理道德,更加注重心灵的教育。
今年7月的一则新闻中说,内地有12000多名学生报考香港的大学,但接收的只有363位,其中包括了很多省市的状元。之所以内地学子向往这里,向往国际教育,就是他们已经知道,在将来的世界中,任何知识都将与世界接轨,成为开放的知识,所以首先就把人生定位得高一点。当然,这种高度不是单单指外在,也指内在。
因此,在这样的时节因缘上,大家一起来探讨“佛教与心灵教育”,以求得调整内心的方法,我认为非常适宜。
藏传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下面,我为各位讲讲藏传佛教心灵教育中的四条主要通则:贤善人格、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1.贤善人格人格贤善很重要。
不论你在校学习也好,今后工作也罢,如果做人很差,即使有再好的学问、再大的能力,可能也派不上用场。
我的上师是法王晋美彭措,他是生死自在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将一生奉献给了一切生命。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伟大卓越的人物,在总结一生修行经验时却说:“无论你是佛教徒、非佛教徒,还是信仰其他宗教者,只要生存于世,就一定要有贤善的人格。”
贤善的人格,做人正直、厚道,有包容心,待人接物时能随顺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有颗真诚的利他心……这些都是。具有这样的人格有什么意义?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1866-1944)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世间、出世间的道理是相通的,任何成就都依赖于贤善人格。哪怕你拥有再高的学历——硕士、博士、博士后,但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很难达成自己的心愿。
贤善的人格,往往体现在一些小小的行为上:
有一年,北京大学新生入校。有个学生大包小包地站在学校门口,他想去办手续,但东西太多了,不方便走动。这时,他看见一位老人,便跑过去问:“您能不能帮我看包,我去办一下手续?”老人点头答应了。
这一去就是一个多小时。等他回到校门口,老人依然规规矩矩地为他守着包。他取了包,说句“谢谢”就走了。
开学典礼上,他再次见到了那位老人。此时他坐在主席台上,面前的标牌写着: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一个人之所以令大众景仰,因为他会默默秉持高尚的行为,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
有了这种贤善人格,才有修行佛法的真实基础。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人成,则佛成。”
2.出离心
出离心,是想脱离轮回、获得解脱之心。
对你们来讲,也许专业了一点,但这样也好,就像有个同学讲的:“佛法本身的涵义,总以太世俗的方式解释,不一定与之切合。”因此,不妨把术语讲出来。
这样的出离心,低一点来说,就是对财物、亲人等不过分贪执。要知道,无止境的贪婪只会带来痛苦。一套房子不够,两套;一辆车子不够,两辆……急速膨胀的欲望,让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堵,人也越来越挤。更严重的是,按佛教观点来说,还会引发水灾,近年来各地水患频频跟人的贪欲有莫大关系。
因此,人不可过于贪婪。若以随缘心对待一切,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人生非常自在。
弘一大师出家前叫李叔同,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虽然他的出家让很多人深感诧异,但丰子恺却理解自己的老师,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对这三种层次,他认为,住在一层楼的人占绝大多数,能住进第三层楼,进而能享受灵魂生活、考虑生死并为长远的来世做准备的人,是最少的。而弘一大师就是这样的人。
从这里看,出家人其实并不消极,世人若能借鉴他们的知足少欲——简陋的小屋、朴素的生活,能借鉴“低贪”的理念,那么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的现象,必将大大减少,这对环保、对人类的和谐生存,不是最大的贡献吗?因此,这个出离心,即使你从浅的层次上理解,也有很大意义,这就是佛教思想的作用。
有人认为:出家人是寄生虫,不劳而获。
这种想法自古就有。佛经里有一则故事:一天,佛陀外出化缘,有一个正在耕种的农民看见了他。农民对佛说:“我是农民,靠种庄稼过活,但是你呢?你天天无所事事,在人前乞讨,这合理吗?”
佛陀告诉他说:“你这样劳作很好,但我也并非无所事事。你种庄稼,是在外面的田地上播种,以后你会收获果实;而我对人说法,是在人们的心田上播下善法种子,他日后会获得解脱之果。”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佛教中的伟大上师们,虽然不像世人一样在物质上忙忙碌碌,但他们在心灵方面提供的教育,远远超过了农工商及一般官员的贡献。他们将弥足珍贵的佛教思想传播在人间,启发我们的善心,也驱除我们心灵上的痛苦。
所以,是真正的出离心,让出家人甘心于简单的衣食住行。因为在他们看来,名声、财富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毫无实义;而唯一要做的,就是解脱轮回的束缚,利益一切众生。
总之,出离心主要对治贪心。如果不能对治这颗贪婪之心,想让世界有一种和平气氛,是不可能的。
3.菩提心
所谓菩提心,就是为令天下一切有情获得究竟圆满正等觉佛果,而发愿修行、成佛之心。
菩提心表现出来是大慈心与大悲心,有了这种心的推动,你会自发地为一切生命去除痛苦、赐予安乐,而且是无条件的。用世间的话讲,也就是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很多人做得到。所以,不是大乘修行人才需要菩提心,社会各个层次的人都需要有,有了它,就能化解人群中强烈的自私理念。昨天下午一位发言人的话很犀利,他说:“现在的人为了利益自己不顾一切,对利他却嗤之以鼻。”我想他说得对。不过站得高一点来看,越是如此,越需要利他,因为不论是理念还是经验都告诉我们:利他才是利益自己。
一则报道中说:有人对美国的1000名富翁做过调查,谈及财富的获得时,10%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是依靠勤奋努力挣来的;10%的人认为是凭借机遇;而其他80%的人都相信,这是自己行善利他的果报。
且不说利他的好处,如果你从小受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成长中心里装的都是自己,做什么想什么也只为自己,这种毒药般的心态终究会害你一生。
每个人都很聪明的。别人跟你合作,会先看你的人品怎么样,自利心太强的话,别人就不敢合作了。不说合作,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果一方只爱自己,不考虑对方,不关心家庭,那对方只有离开了。为什么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事业失败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多数就是这个问题——太关心自己了。
有一则故事很有深意:两个朋友同去爬一座高山。到了山顶时,气温骤降,于是他们便往山下跑,途中见到一个人昏死在路边。
其中一个说:“我们去救他。”
“救他,我们自己就没命了,”另一个说,“算了吧。”
那个好心人不忍,过去救他。
“你要救就救,我不管。”自私的人抛下他们,径自下山了。
好心人背起垂危的人,从山腰上慢慢地往下走。本来他上山的时候穿得很单薄,但此时因为背了个人,倒好像裹了件厚衣服,增加了许多温暖。尽管一路上比较吃力,但终究还是安全下山了。
山下停了一辆救护车,他走过去,发现里面躺着一个人——他的同伴,已经冻死了。
怕连累自己而舍弃别人的人死了,不顾自己而救护别人的人却活着,也许这是杜撰的,也许是个真事,但反复思索之后,联系现实生活,我还是想劝那些好心人:要坚持自己的利他心、慈悲心,暂时遇到些不理解、误解也不要紧,最终会好的。
在大乘修法中,利他心或菩提心对治嗔心。修菩提心时首先要知道,从无始以来,任何一个众生都曾当过自己的父母;为了报答这份生养抚育的恩德,一定要从现在开始,为他们的快乐和解脱奉献一切。
可能是藏传佛教的熏陶,我发现我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具有这种认识,这在我们商量做事的过程中看得出来。他们为自己想的不多,心里装的都是别人,都是利他的事情。我相信,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世界各地都有,在座的学者中也肯定有。
当然,利他心也分层次。如果不能具有最高尚或中等的利他心,有颗相似的利他心也可以。比如,你实在拿不出真实灿烂的笑容,但考虑到别人的存在,该笑的时候笑一笑,即使是表面上的,也应该是有益的。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最珍贵,我会说:利他心最珍贵。利他的心就像金子一样,它总是闪闪发光,而且具有永恒的价值。如果是一件时尚的衣服、一种时兴的文化、一段流行的音乐、一本畅销的书籍,也许暂时会受到追捧,然而时过境迁,也就没人听、没人看,没什么价值了。但利他心却不会,它永远不会贬值,不会过期,也不会被任何时代所淘汰。
你们有些人来一趟香港,想买些名牌衣服回去,认为不虚此行,然而在我看来,如果你这几天收获到利他心或菩提心这样的人生理念,才是真的不虚此行。
4.无二慧
刚才大家一起念了《心经》,昨天很多学者也再三引用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里面所表达的就是无二慧,或者叫无我智慧。
这个无我智慧,即使不从解脱上讲,生活中稍微懂一点也有相当大的利益。很多人是被执著捆缚了,被捆缚以后,不大的事情也总是感到忧虑、顾忌或不平,这样的人生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如果我们想过得从容一点,最好学学空性,像《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般若摄颂》《大般若经》,这些经论应该学。学的时候要深入,只会背一两个词句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在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所有教法中,无二慧是最深的智慧,凭借它可以断除一切烦恼愚痴,所以一般人是说不出来的。“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不比我们差,他比我们聪明多了。”这是潘宗光教授昨天说的,我认为,这是对知识分子很中肯的提醒。
潘教授是一位化学家,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多年,引导着3万多人。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科学工作者,他是在多年观察之后皈依佛门的。
科学家信佛不会是盲目信仰。当佛陀在2500多年前将真理留在人间后,千千万万的科学家对此做过了解,了解中他们发现,他们的所有研究和思索,不过是对这一真理作了印证,没有驳斥的能力。他们也注意到,和他们不同的是,佛教历代心灵大师们是在思索之上,更以亲身修证领受了佛陀的教义。
而在大师们所领受的真理中,最核心的就是无二慧。获得无二慧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潜心闻思、研究之后,一心修行;二是在正确指导下参禅或修持窍诀。
无二慧对治痴心,也就是无明,能将最细微的所知障遣除。当然这需要长期修行。如果有机会、有兴趣,你们可以到藏传寺院做些系统了解,甚至亲自去闻思修。有了闻思修,最终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议、超越一切的境界,那是真正的洒脱与自在。
莲师是心灵教育的导师
以上这些心灵教育的通则,来自藏传佛教的最初导师——莲花生大士。
莲师的心灵教育或说心灵疗法,现在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像哈佛大学等很多高等学府都设有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西藏duwang经》、伏藏法、大圆满密法等教义,乃至前世后世、虹身成就等神秘现象。
想提醒诸位的是,这些心灵探索上的贡献,并非出自一个普通人,而是真正的佛陀。
莲师初来藏地时,一路降伏众多鬼神,让他们护持佛法,之后建立起显密圆融的藏传佛教。对于这样一位教主,如果你以理性方式研究他的思想,可以开启智慧;如果你以信心来祈祷,则能遣除障碍,获得快乐。
为了让诸位的心灵获得自在,组委会决定,给大家每人一尊莲花生大士像。这是一种象征。佛像已经由我们佛学院那边很多出家人装藏、开光了。(欢呼鼓掌)
我本人从小就对莲花生大士特别欢喜,而且常常祈祷。你们信佛的人应该有信心,如果是其他宗教的或者不信佛的人,也可以用来护身,就像在车上或家里摆放观音像一样。实在没兴趣的话,放到清净地方,或者送朋友也可以,大家随意。
组委会要求,下课以后让我一个一个地送。我没有什么加持和力量,不过算是个缘起吧,跟大家结个缘。(鼓掌)
莲师代表包容和自在。所以我特别祈愿,愿各位的心灵获得永恒的自在与快乐。暂时的快乐并不长久,当你既年轻又有才华时,你觉得快乐,但等你老了、面对死亡时,就不快乐了。因此,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在的修证,希望诸位都能成为心灵自在的成就者。
主持人:接下来是现场提问。
堪布:前段时间,哈佛大学让我去做一些心灵方面的研究和交流。也许是个缘起吧,刚才路上恰好碰到了一个哈佛的女大学生。“你们哈佛很有名,”我说,“待会儿随便谈谈你的认识吧。”她答应了。现在我把时间让出一点,请她讲一讲。
主持人:有请哈佛女孩。
哈佛女孩:大家好。刚才堪布一说,让我想起了在哈佛参加的一个四天的工作营,名称叫“Faith and Leadership in the Fragmented World”,译过来就是“在一个破碎世界中的信仰和领导力”。
活动之初,每个人都要作自我介绍,而且要介绍自己的信仰。我的班上有50个人,但唯一一个说“我是无神论者”的,就是我。所以,当那些说“我是基督教徒”“我是穆斯林”“我是佛教徒”的人看我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们心里在说,“那你来干吗?”
四天的活动中,每天早上我们伴着日出练习瑜伽;上午学习讨论《新约》《旧约》,或者《薄伽梵歌》等不同宗教的经典文本;下午由哈佛商学院的院长带我们讨论案例,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1929-1968)、甘地(Mohandas Gandhi, 1869-1948)等世界著名宗教领袖的事迹;之后进行表达力训练。
四天的项目结束时,有人对我说:“你知道吗?其实你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agnostic’。”agnostic,中文叫“不可知论者”,其原意是:有很多东西还不了解、不清楚。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这样一个人,但我还是记起了苏格拉底的话,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也许这是他人生理念的一个概括。
在古希腊,他经常跑到街上问不同的人:“你知道什么什么是怎么回事吗?”最开始那些人都说:“知道呀。”但在他的不断追问之下,人人都说:“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你饶了我吧!”可能也是因为这个,他惹怒了当时的权贵,被处以死刑。
说他的故事,一方面是对这些很感动,一方面我也觉得:不管你是在以什么方式追寻真理,只要认识到自己所知有限,并始终保持一种虔诚、好奇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昨天听完潘宗光教授的演讲,晚上我又看了朱清时教授《物理学步入禅境》那篇文章。从这些我非常尊敬的前辈身上,还有很多学者那里,我的确看到、学到了很多,这或许就是佛学的感召吧?
我的名字中有一个“涅”字,涅槃的涅,我常常怀疑:是不是冥冥中,我的人生跟佛教也有某些因缘?非常欢喜,也希望向大家多学习。谢谢!
现场互动
问:我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从北京来这儿的路上,我碰到一车基督徒。他们见我戴佛珠,明知我是佛教徒,还想劝化我,一路跟我聊《圣经》的故事。半小时后,他们终于说了出来:“小伙子,你信主吧。”我说:“我6岁就信佛了,怎么可能改呢?”通过这件事我想说的是,他们一定觉得基督教是真理,才会劝我,但我心里非常抵触。不过后来我也反省:我们佛教徒去劝人信佛,人家会不会抵触?如果会,那该不该劝?该如何劝呢?
堪布:我也发现,基督徒对自己宗教的热爱,是许多佛教徒远远比不上的。比不上的原因,或许是源于两种认识:一是无私,有些佛教徒对自己的宗派毫无偏袒之心;二是无所谓,有些佛教徒并不关心佛教的发展,只要自己是佛教徒、自己学到佛法就可以。
说心里话,我希望人人有信仰,只要是真理,不论你信什么都可以。
没有信仰的人,就像哈佛女孩说的,会被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以前上师去加拿大弘法时,在一个很大的讲堂里,再再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二十多年了,那些话我记忆犹新,以至于现在不论到哪儿,都会劝别人有个信仰。
不过劝人也要分情况。类似你车上碰到的情形,我也听说过,用尽各种方法一定要拉进去。好在你6岁就学佛了,如果是初学就不好说了。其实现在很多人的心是空的,有个信仰对他们有益,要劝的话,最好劝他们。已经有信仰的人,何必你拉我、我拉你?
我们劝人信佛,没有其他目的,不是要搞什么运动,队伍越大越好。人多人少无所谓。我们只是想让你认识真理,一旦认识了真理,你的人生可以少走弯路,也减少很多痛苦。
所以,信佛信基督都可以,宣传自己的教义也可以,不过信仰是自由的,不能强迫。
问:我来自烟台,是个心理医生,行医9年,但信佛有10多年了。我看过四法印中讲的“细无常”,说是以细无常可以破除贪执,达到“无实义”的了解。但我去观察时,虽然贪执或快乐是刹那刹那过去的,什么也不留下,但是它毕竟有来有去,不是空无的。而且,我可以预期进而感受到这个快乐,比如,上一秒的快乐过去了,下一秒的快乐会来,来了也可以感受到,好像即使了解了细无常,也不能完全破掉贪执。
虽然理论上说可以,但我自己破不掉。因此,请您为我开示一下,如果达不到空性的境界,用细无常如何破除贪执?
堪布:所谓“细无常”,就是刹那刹那变迁的实相。刚才你说,虽然你在理论上能了解,贪心等烦恼的确是这么一种体性,然而下一刹那的对境一出现,还是生烦恼。你能理解无常很好,生烦恼也正常,但让你生烦恼是不是就说明它真实?也不是。在抉择细无常之后,的确可以过渡到空性,这些道理在《中观宝鬘论》《入中论》等论典中有详细阐述。
如果你真的了解了细无常,对治烦恼很简单。不说细无常,粗无常的了解,也会让你对生命有另一番体悟。
比如,明天我们去看风景,那时候一定很开心,但晚上回来风景就不见了;而今天我们拥有的才华、美貌、爱情,其实也像这风景,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如果你懂得这样思索,就会发现,原来所有快乐、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都是无常的,都不可靠。
当然,要深入认识并体会这个道理,一定要修行。
问:我是来自河南的一名老师。佛法以解脱为本,讲出离心,但世俗理念却以建功立业、功名利禄为主。请问,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该如何用佛教调节心理上的落差,或者说更靠近修行?
堪布:这次研讨会来了很多老师。我昨天讲了,一名好老师可以影响很多学生,如果老师们学到了慈悲、宽容和感恩,并且真心付出,就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给他们一个扎实的人生基础。
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的时代里,年轻人最匮乏的是勇气、智慧和大悲等善的理念,缺了这些,人是很难有大前景的。所以,你们做老师的,除了教知识以外,最好也能把宗教的慈悲理念教给学生。我也是老师,我热爱这个身份,而且我很希望和所有老师们一起,尽己所能地改变我们这个社会的冷漠和颓废。
回到你的问题上。很多人以为,有出离心就要撇下家庭和工作,什么都不管,独自到山里修行。其实不是。即便是佛陀时代修行也分两种:出家和在家。
出家修行很严格,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而在家修行也分层次,有只受皈依戒的,也有受一分或多分戒的。对一个在家人而言,能够在戒定慧的约束下,不过于贪执世间,就是有出离心了。不是非要舍弃世间。
佛教是宽广和包容的,从它在印度兴起,以及后来传入中国乃至走进世界的过程中,它的理念都直接融入了当地文化,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问:在目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们该如何用古老的佛教接引时尚的年轻人?
堪布:在座的都是年轻人。有报道说,世界的希望在中国的年轻人身上。起初我有点疑惑,但是后来想想,中国人口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其中又有那么多是年轻人,说他们是世界的未来,并不夸张。
不过年轻人自己也要争气。我们有很好的文化,这一点不假,但如果你舍弃了它,反去捡拾其他文化中的糟粕且以为有价值,那么再过二三十年,可能人类就真的没希望了,真要进入一个疯狂时代了。
人在年轻时切不可自以为是,以高学历自居,这样弄不好会耽误一生。我们要学会反思,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反思我们的传统理念,并通过比较建立一种新的认识。那时候你会觉醒,知道有些东西并无价值,即使人人都在追求,也能适时地停下脚步。
当然,做老师的也要善于引导和指点。
问:我是广西百色的一位物理教师。请问,向学生传达佛教理论,该选什么样的切入点?
堪布:你是物理老师,可以结合佛教理论讲物理。
记得我在读中学时,我的物理老师经常反对佛教,不过那时候是70年代,有当时的历史原因。后来我出了家,再研究物理时才发现,物理学中所讲的道理与佛教最为契合,尤其是量子力学。
学生最有可塑性,只要我们运用好智慧、慈悲和摄受力,适当做些点拨,一定能将他们引入光明之道。
闭幕词
cloSING SPEECH
2012年8月5日
尊敬的甘会长、王博士、何博士以及所有来宾、同学们:
在非常快乐的气氛当中,第二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在美丽开放的海滨城市——香港顺利举行,并且于今晚圆满闭幕!
对我来讲,这是一场关于人生感受的、深刻的互动,我有几个感想:
第一个感想,是特别感恩大家的参与,感恩教授们的教诲及义工们的忘我支持!这是一次开放的研讨会,既有佛教徒的虔诚和深入探讨,也有非佛教徒和非宗教人士对佛学的欢喜和潜心研究。我们以开放的心态与来自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方的人一起度过了这段美好的日子,对我来说,这是一段很美好的回忆!
第二个感想,这次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除了与潘宗光教授有一个多小时的会谈以外,我没有缺课,而且做了详细的记录,在心里印下了许多世间、出世间的知识。希望以后经常有这样的学习机会。
第三个感想,这次研讨会及昨天的朝山拜佛,都是在法喜充满和无比喜悦当中度过的。但是佛陀讲过:“高际必堕、积际必尽、生际必死、聚际必散。”今天晚上,心开始沉重起来了。明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将会离开,各奔前程,前往自己生活居住的地方,大家在感情上、心态上都依依不舍。特别是这几天和同学们在一起,我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一切都忘了,跟大家在一起特别开心!
从明天开始,我们要回到各自的地方,临别之前,我想送给大家两个载满回忆的纪念品。
第一个纪念品,这次的“参会证”留给大家,还有组委会发给每个人的这件衣服,也作为纪念品。
其实,衣服真的有承载回忆的作用。19年前,我和恩师法王如意宝一起出国的时候,曾在香港买过一件衣服,就是昨天朝山时穿的那件黄色短衫。19年来,它经常给我带来美好的回忆!当时我跟上师一起去香港的海洋公园,后来还去了印度、美国……虽然上师如意宝日日夜夜不停息地利益众生,但显现上也会去美丽的地方,其实他老人家是悲悯那里的众生。这件衣服19年来经常给我一种加持力——很强的力量!
在座的年轻人再过20年,也会是我这个年龄了。到那时,昨天演讲的那些老教授和法师,也会像我的恩师一样,可能已经不在人间了,但这件衣服却能够给你们带来美好的回忆。
第二个纪念品,就是这几天各位同学、教授和法师的谆谆教言。这是最珍贵的!依靠上师的教言,才能对人生、对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
这是我希望给大家留下的两件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品。
最后,希望在座的各位回到自己岗位上的时候,一方面能将这几天所学到的、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运用到世间,哪怕只有一个众生,只要对他有稍许的利益,就尽心尽力地去做;第二个方面,在座的很多是年轻人,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除了追逐欲望以外,不去求知。其实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正确的人生目标。因此,希望各位勇于求知、求真,经常看佛教的和其他真正对人生有意义的书籍,以智慧伴随自己。
正如释宏明法师的评价:“这次研讨会无论从水平上还是层次上,都不亚于第三次世界佛教论坛。”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每个人的心灵有真实的改变;同时在你的人生道路中,这次会议就像一盏明灯,让你的前途越来越光明!
上午,甘会长引用了一句格言——要想知道上山的路,就要问过来的人。这一句话,希望年轻的学者们,在未来的人生当中能够牢牢记住!一定要多问一问过来的这些法师和老教授,他们是怎样学习、怎样修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这次会议具有真正的意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