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6.第3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信仰是鲜美的生命之泉】

第3届

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World Youth Buddhist Symposium

中国·香港

2013 / 7 /16 - 7 / 19

开幕词

OPENING SPEECH

2013年7月16日


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齐聚香港教育学院,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是一个殊胜的因缘,相信诸位都会珍惜这段美好时光。


“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第一届是在喇荣佛教大学,当时有两百多位知识分子参加;第二届是去年八月份在香港教育学院举行,有四百人左右;今年是第三届,就从今天开始在这里隆重开幕。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就像刚才宏明法师讲的,我们这里要谈的不是经济的发展,而是心灵的发展。心灵的发展更重要。汤恩比博士曾说:“人类的历史如果剥开外皮,就成了一种心灵的历史。”可见,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进步,人类对心灵的追求始终是永恒的主旋律。


看到大家满怀喜悦、热情和信心,看到这么多知识分子欢聚于此,我本人深受鼓舞。我想,无论你有没有宗教信仰,无论你是什么身份的人,我们都是地球的一份子、世界的一员,因此我们都有责任关爱如今的地球,都有责任关心社会问题、健康问题、教育问题。我相信,通过本次论坛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应该会给世界增添一份祥和与温暖。


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吉祥如意!


信仰是鲜美的生命之泉

Belief is the fresh spring of life

2013年7月16日

今天,来自香港和其他地方的各位宗教界人士,都将以非常开放的心态,与大家分享跨宗教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心得,希望诸位青年知识分子多了解他们的思想。


超越世俗的灵魂生活

有人认为凡是宗教都是迷信,也有人因为信仰某个宗教,就排斥其他宗教,但我认为,真正的宗教不仅无害,而且它对全人类都非常重要。所以,不妨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宗教。


著名画家丰子恺将人的生活分为三种层次: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


所谓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用饮食、财物等外在事物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所谓精神生活就是艺术,是在物质之上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例如音乐家、画家们的创作或思考;而所谓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丰子恺认为,过这三种生活的人相当于住在三层楼里。住在第一层楼里的人过的是物质生活,属于大多数;住在第二层楼里的人过的是精神生活,相对要少很多;而住在第三层楼里的人,则是超越了世俗,过着宗教赋予的灵魂生活,当然,这种人是最少的。现实中不管你们住在哪一层楼里,也不管你们主要过的是哪种生活,今天大家来香港参加这次聚会,说明你一定是想了解宗教。


而香港也的确是一个适当的地方。多年来,香港以它的开放和包容,让各类宗教在此自由发展,来自香港和世界各地的人士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会跨越狭隘的门户之见,学会用包容的视角,来融汇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正确思想。


道德缺失使fanzui率上升

正确思想从来不只是一种思想,它还可以深刻影响人的行为。就像宗教,宗教信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历来都起着不可思议的作用;即便是今天,也依然是如此。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调整了前总统布什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策,唯独对宗教作了保留,甚至增加了许多有利于宗教间互相学习交流的优惠政策。


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任何宗教中“平等、博爱”的主张,都为社会提供了“尊重、理解”的空间,所以。宗教对美国人、对美国的发展来讲,是不可缺少的。


前段时间我看过《中国人的信仰》一书。在书中,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一个不知道爱、不知道怕的民族太可怕了。”他认为,知道怕,人在道德上就会受到约束,而宗教“无形中维护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他举例说:“假冒伪劣也有一个限度,就是不能伤害人的生命……做坏事也是有规矩、有约束的。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底线被突破了。”


可见,如今人们的思想危机、精神危机,就是缺乏信仰导致的。缺乏信仰的人就会缺乏道德,道德缺失的极端表现就是fanzui。统计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的信仰率提高时,fanzui率会下降;信仰率降低时,fanzui率就会上升。因此,对整个世界来说,宗教信仰不可或缺。


那么,现在全世界的信仰状况如何呢?2011年美国《宗教近况》报道说:在今天69亿的全球总人口中,58亿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约有11亿。从这个数字看,没有信仰的人比例不大。


当然,今天在座的都是来寻求真理的,不管你信仰哪一个宗教,或者不信仰任何宗教,我们都一样欢迎。不过,没有信仰,不一定是个正确的选择。可能有些同学还记得,去年的研讨会上,有个哈佛女孩说自己在参加一个“活动营”时,因为没有信仰,被当成“怪物”一样。因此,以后有了机缘可以考虑考虑信仰问题。


其实每个宗教都是好的,只是彼此缺乏了解。二十一世纪,这种相互了解既有必要,也很便利。像今天这个场合就很好,对我而言是个好机会,可以让我直观地了解其他宗教。我以前读过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也读过道教的《道德经》、儒教的《四书》,甚至还看过印度教的《吠陀》。在拜读这些著名经典论典的过程中,我有一点重要的认识:在任何一个宗教的教义中,都有“真、善、美”的倡导和教诫,而这恰恰是每一个心灵最需要得到的启发,为什么不值得提倡和发扬呢?


所以我认为,宗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食粮。而宗教与宗教之间,也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在互相学习、和睦相处的气氛中,共同为人类的前途做出相应的引导和维护。


宗教的意义隐藏于人们的内心

《爱因斯坦谈人生》(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里有一句话,它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仅仅凭借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爱因斯坦就是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但他不认为自己以及其他科学家们,已经超越了那些宗教领袖。所以他说:“在我看来,释迦牟尼佛、摩西、耶稣,他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过所谓的聪明才智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这位科学先驱的话值得深思。科学确实是给人类带来了进步,但与此同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技术开发让社会陷入危机,让人们感到恐惧和不安?几千年来,那些伟大的精神教主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难道宗教里真有答案,可以解决如今的一切难题吗?

带着这些疑问,希望大家仔细地聆听各位宗教人士的教言,看能不能找到救护社会的良方,甚至发现超越平凡世间的理论和修证。有位智者说:“宗教的意义虽然隐藏于内心,但当它通过修行显现于外时,其魅力一定超胜任何知识或艺术。”

这一点,在我们学习了以后,应该会了解的。

在研讨会当中,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有什么见解,都可以直言不讳地向这里的宗教人士和教授们提出来。香港是自由开放的,所以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接受批评、接受辩论的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宗教》(Psychology and Religion)中说:“在生活中拥有信仰的人应该说他们获得了无价珍宝,因为信仰是新鲜美丽的生命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