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0.第三届世青会【可持续发展--为甚么要利他】演讲&问答
为什么要利他
Why is it Important to be Altruistic
2013年7月20日
主持人:
非常感动,今天这么晚,大家还相聚在此,参加索达吉堪布特意安排的交流活动。
为了此次的青年佛学研讨会,我们相聚在香港已经四天。每次看到会务组发心人员的忙碌身影,就想:此次大会的圆满成功,真的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发心就可以实现的,更不是靠自私的心可以圆满的。是每位发心人员心存善念、深怀利他,大家积极配合,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才得以成功。进而再细想,世间哪件事情的成功不是依靠利他心才能实现呢?闲话少叙,下面就有请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为大家作开示——
今天共同探讨和学习的,是“可持续发展”中“为什么要利他”的话题。在座大多是“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青年人,也有特别开许的其他宗教的人士,但不管怎样,利他心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利他心对人类的价值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功利心的社会。学校中也不太灌输利他,培养的基本都是知识技能,让人会电脑、会说话、会写字,会各种各样的知识,很少灌输“怎样做人、怎样利他”的道理。这样培养出的,往往是只懂技术而不具备完善人格的人。
最近美国称,到2015年,能制造出在地面参与作业的机器人,但这种机器人没有人性。现在的学校培养出的人,如果只懂知识、没有德行,跟这种机器人基本相同,很可怕!
人的利他、孝心等德行,一部分是先天的,一部分是后天教育熏陶的。而现在,经由后天教育培养的德行非常少。但其实,利他心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素质。
“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会歌中有句话“智慧和慈悲是永远的新鲜话题”,我也这样认为。
只要人类存在,都需要智慧,离开智慧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解决;而慈悲利他心则更为重要,如果缺少它,世界会变得很可怕。
据联合国统计,现在全球总人口72亿,再过12年增长到81亿,到2050年预计达到96亿。当前国际上最关心的,是人格教育。因为如果缺少这种教育,地球上的大多数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这样自私自利的一群人对地球和人类社会能带来什么?大家可想而知。
利他心对个人的利益
利他心对个人有没有利益呢?
实际上,利他心对个人获得健康长寿和内心安乐,都有巨大帮助。
以前有位心理学家马丁,给学生做测试。让其中一群学生每天过得很开心,只做一些娱乐活动等他们特别喜欢的事;同时,安排另一群学生每天帮助他人,办慈善商店、做义工和志愿者等。
一段时间后,同时测试他们的心态。结果发现:过得非常开心的那群学生,幸福指数越来越低,快乐的心无法长久;而做慈善的那群学生,幸福指数上升,快乐的心态很长久,身心的健康都有很大提升。
最近美国医学界也发现,心脏病人中有两类情形。一种人整天在说“我身体不好,心脏不好”等等,特别关注自己的病情;另一种人,虽然心脏不好,但不在乎,反而尽量去帮助别人。结果发现:整天说身体不好的人,病情越来越严重;不关心自己的病反而经常帮助别人的人,病情反而越来越轻。
藏传佛教寺院中有部非常流行的书,从印度传来的,叫《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改变了很多人的心态和命运。这里面再再讲:有了利他心会很快乐,很多事情会有随缘的感觉;相反,没有利他心,自私心越来越强,则会很痛苦。
所以,不要认为利他是很可怕的事。现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没有灌输“利他最有意义”的价值观,由此导致很多人认为利他是压力和负担,对利他不予认可。有了这种观念,利他心就无法提升。
大人也需要培养利他心,不要认为:我是大人,我是家长,我是知识分子,我是大学老师,不需要培养利他心了。
那天我遇到一个大学老师,他自己讲:“我虽然是大学老师,但其实这个名称让我滋生了很大的傲慢。因为是大学老师,好像就看不起中学或小学老师以及自己的学生。其实我相续中也没有什么大的知识,所谓的‘大’我配不上。”我觉得他对自身的评价很公正。凡夫有很多烦恼、痛苦、毛病和缺陷,应经常反省,削弱自我,这样利他心自然会出现,烦恼也会减轻。
利他心是人本有的
有人可能想:有些人有利他的善根,有些人不一定有。实际上并非如此,人之初性本善,利他心是每个人本有的。
对此,佛教中有很明确的观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如来藏在每个众生心中决定存在,而如来藏的本体能散发出慈悲和善。不仅佛教中如是承认,现代科学也证实了这一点。
以色列有个心理学家,叫爱伯斯坦,他建立了一个机构,研究人的基因。研究过程中发现,三分之二的人具有利他的细胞或者说元素,它存在于血液中,医学上称为“多巴胺”。并发现,这种元素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快乐。
通过实验,科学家认为大多数人只是没有挖掘利他心,真正去挖掘时,利他心就可以显现。
所以,有些人性格不太好,有些人脾气比较暴躁,有些人习性相当恶劣,这些人有没有利他的善根呢?是有的。
《宝性论》中讲:断善根众生也具佛性。其实,并不存在真正断善根的众生,这是佛教中的常识,很关键。所以说,每个众生都有本具的利他特质。
帮助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彼得·辛格有一本书,里面说“帮助他人并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
一般人帮助别人时可能认为,“我布施钱给他,我很厉害”“路上遇到一个人特别痛苦,我把他送到医院”,或者“一个老人走路很艰难,我扶了他一把”等等。自认为了不起,在为别人付出。
实际上助人者得到了更多,也可以说,你并没有付出而是获得了。
慈慧基金会里资助大学生的一个人讲:“我原来认为,自己资助大学生很了不起——我有钱又能发心。但今天看来,其实帮助别人对我是一种机会和给予。”
他并没有认为“我给予他”,而认为是“他给予我”。在逻辑学上,有些人对此可能想不清楚,钻在牛角尖中,一直认为“我是帮助者,别人应该感恩我,回报我”。但这种想法不合理。
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说:“何须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意思是,不用说很多的语言,世间凡夫人每天以自我为中心,从早到晚为了自己而奋斗、奔波;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把一切精力用在利他上,没有丝毫自私心。但是前者依然在轮回中流浪,后者反而已经获得了成就。
谁有利他心就了不起
我不知道香港这边的价值观是怎样的,但是现在在价值观上,大家一定要树立“谁有利他心就了不起”的观念。
有些人稍微有点钱财地位、名声才华等,就洋洋得意,认为很了不起,开始夸夸其谈。其实真正和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为利众生付出宝贵生命相比,凡夫人所做的区区小事,真的是微乎其微。人在宇宙中是相当渺小的,不应该因为一点点小事而自我夸耀、自我宣传。其实,自满行为本身就表明:此人是个凡夫。
佛陀曾在不同经典当中讲,如同不净室中不会有香味,凡夫人不会有善妙的行为。实际上,乃至未得菩萨果之前,要完全断掉自私心都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不论你学过大乘佛法,抑或之前从未接触,都要努力培养一颗利他心。如果没有利他心,即使有再高的智慧、再了不起的身份,也没有什么价值。
最大的魔,住在你的心里
前两天的交流中,我发现:有的人也许是家庭或学校的原因,内心具备感恩心、利他心;但有的人,内心充满恶见,善妙的正见及信心、智慧等都非常微弱。
21世纪时,基本的推理思辨能力,许多知识分子都具足,但是否具足感恩心呢?可以说,现在有些人,不要说大乘的利他思想,连最基本的做人的德行都不具足。这确实很可怜。
这种现象在大学群体中比比皆是。所以,家庭和学校里推广传统的利他教育非常有必要。
不一定你要改变整个教育制度,这有一定的难度。重要的是,每一个人要知道现在存在的问题,有危机感。这个问题不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过了一个风暴后就烟消云散。这个问题是精神危机,可能影响好几代人。
忽略人格和慈悲教育,这样培养出的人即使有智慧又能做什么?不要说为家庭、社会或全人类服务,可能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足,甚至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
比如,希特勒也非常聪明。有一个名为《意志的胜利》的纪录片,是1934年纽伦堡召开帝国会议的纪录片。里面讲到希特勒,有人看后觉得:“哇,他真的很了不起——有智慧、有能力、有口才、有势力。”但是看看他最后给世界带来的危害,对此现在德国人只要一提起,都是很悲哀的声音。
现代教育也是如此,学校里经常看到口才好、能力强的人,但这些人到了高层次时往往会怎样呢?有的就用智慧和能力谋私利,成了贪官污吏。比如,有的一个人有370多套房子,贪污钱财也无数。
那天有一位印度教授说,印度有个人买了5000双鞋子,因为这个人认为,这可以作为财富的一种象征。但是一个人占有5000双鞋子,想一想,浪费了多少资源啊?与之同时,非洲等很多地方有多少人还饱受饥饿的折磨。所以说,人心太冷漠了,只管自己。
现在很多有钱、有能力的人为了私利,拼命买房子、拼命赚钱。甚至有人把钱转移到香港、瑞士或新加坡。我那天遇到了一些新加坡和瑞士的银行大老板,他们讲到很多国家中的贪污分子跟他们的关系,也许真实,也许不真实,但是我就觉得,地球上的人确实很自私。
世间中最大的魔是什么呢?大乘佛教认为,最大的魔不在外面,外面的魔王虽说也很可怕,但内在的自私自利心,才是最可怕的魔。
利他心是永久的财富
有利他心的人即便没有外在的财富,这颗利他心也是永久的财富。
一千多年前,有个国王,他手下有位大臣,这个大臣利用权力帮了很多人。许多奸臣对他看不惯,诬告他贪污国库的财富。于是国王要求大臣将自己的所有财产列个清单交上来。
当时大臣就把财产列成清单,交给了国王。国王一看,吓了一跳,确实他贪污了很多财产。于是问:“这些财产是你自己拥有的吗?”大臣说:“是的。”
国王继续问:“能确定吗?”他说确定。国王就准备判他死刑。
后来问:“这些财产在哪里?”他说:“我送给困难的人,全部捐出去做慈善了。”国王很不理解:“你不是说这些财产都是你自己拥有的,自己是确定的?怎么又说都捐出去了?”他说:“国王你不知道,实际上我捐出去的财产才真正是我自己的,生生世世都可以拥有;我占有的反而不是自己的,因为死时也带不走,地水火风的各种灾难也会毁坏它。”
国王听了觉得很惭愧,因为他自己也占有很多财产,而当他离开时,也确实一丝一毫都带不走。
社会上的很多人很可怜,他们拼命赚钱,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老了用、生病时用等等,但最后真正用到的很少。国际上有些银行专门赚死人的钱,因为密码只有本人知道,人一旦死了,这些钱财下一世也无法用,别的亲友也用不了,钱就成银行的了。
这样守护财产有没有功德呢?没有。
比如自己有三万块钱,全部锁在银行里,死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密码,这些最后都变成银行的了;而如果活着时把其中一部分拿出来做功德,就成了生生世世的财富。
所以,大家要想一想利他心的价值。《经庄严论》中讲:求自乐的人不但不会快乐,反而经常产生痛苦;求利他的人不但自己快乐,而且事业圆满成功。用佛法的智慧观察,利他心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一切。
成佛的唯一因是什么呢?就是利他心。
有的人可能觉得:“我需要生存,怎么能不自利呢?”实际上,基本的自利是可以的,凡夫人对饮食等不得不关心。但如果唯一只想着自己,就不太合理。
可以观察观察,自己从早到晚想着众生、想着帮助众生的心态有多少?这样一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心还是充满自私的,利他心很少。
实践利他的五种力
即使有利他心,能进一步付诸行动的更少。
有些人经常给别人提建议,比如开会时,经常说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让他自己用行动做时就不说话了。这不太好。
对于利他,也不应当只是口上说,实际行动也要做得出。
当然,做的方法也要掌握,如果没有掌握,要真正利他也有困难。
藏传佛教中有部论典叫《修心七要》。里面讲到利他心时,总结了五种力,这五种力对于圆满利他很重要。
第一个:引发力。
就是要发利他的愿:我在今天、明天,这个月或这一年中,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帮助天下无边的众生。发自内心地发这种善愿。这很重要,如果没有发愿,后续的实际行为也不可能有。
当然,利他不一定非要用钱财,也不一定非要自己的身体到医院里当义工等。哪怕坐车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种利他。但无论如何,首先要有利他的愿。这种利他心的发愿叫引发力。
第二个:串习力。
光是一两次嘴上说要帮助众生,或者心里发一两次愿是不行的,要长期在生活中串习。无论上班、出差或在家里做饭,尽量将利他贯穿于其中,否则很难以稳固,可能只是遇到上师、道友等时,受其影响,才愿意去帮助他人。
前两天“世青会”的有些老师讲利他心时,好多大学生一直说“我以后要帮助众生,我要发心”。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如果没有长期的修行,可能过两天就没有后续了,不能“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修行上也可以用。不要认为这只是政府的一种说法,其实修行要不要可持续发展?更需要。
藏地有句俗话:“说话开头难,做事中间难,修行结尾难。”说话时,很多人不知道从何说起。做事时,中间会遇到很多麻烦和问题,比如有人办公司做项目,中间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如果没有思想准备,就会缺少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事情就会夭折。但修行呢?结尾难。很多人刚开始发菩提心时,“我要努力地利益众生”,好像很勇悍,但是到了中间就开始削弱,最后变成虎头蛇尾。
有些修行人也是,刚开始特别精进,信心似乎很大,流泪哭喊着“我一定要成佛,我要度众生,我不想睡觉、不想吃饭,从今天开始一定要度众生,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跟随我的根本上师”,就开始跟着上师跑。结果没两天,就累了,跑不动了。有的最后还对佛法生起厌烦心,甚至产生邪见。
因此,“可持续修行”很重要。一两次的利他心是不行的,要把利他贯穿在生活中,这叫串习力。
很多人特别希望做一个善良的人,做善良的人不是口头上说的,不是广告上写的,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的。
其实这方面,藏传佛教确实很殊胜。这不是因为我是藏族人而这样说,而是很公平、公正地说的。在藏地,一千多年以来佛法已经融入生活中,人们不是遇到困难才开始祈祷,不是生病了才开始念咒,也不是死的时候才念几句“阿弥陀佛”,而是行住坐卧中都在熏习大乘佛法。
因此,所谓的利他心不要当作偶尔的、演节目一样的一两次行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利他,长期串习很重要。
第三个:善种力。
就是种下很多善根的力量。发愿利益一切众生后,不做善业、不积累善根,是不可能成功的。比如这次开“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背后有很多人的付出,没有这些付出就不可能有结果。做任何事都是这样。
因此平时要做七支供、祈祷或念佛等,经常积累善根。
很多人想利益众生,但并没有创造很多的资源。什么资源呢?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资源。有些人说:我没办法利他,因为我没有钱。其实利益众生不一定非要用钱,有时真正的爱心远远超过金钱。
我那天听到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陪一个美国妈妈带她的小孩到市场买纸和笔,这个美国小孩特别喜欢画画。
他们在路上看到一个乞丐,可怜兮兮的,小孩准备把买笔和纸的钱施舍给他。中国的这个人就说:“不要给,这些都是骗子。”这时美国的那个母亲说:“不要这么说,让他给吧,能这样施舍是我做母亲的骄傲。”
后来中国的这个人就说:“其实这些乞丐是装的,他们很有钱,可能比我们还富裕,是自己不好好挣钱,在这里要钱。”(平时很多人也喜欢这样说,“这些人是骗子,不需要去布施”等等。)
美国的这个母亲就说:“他也许是骗子,也许不是,但是我要给孩子留下的影响是什么呢?就是利他心的一种影响。利他心的价值远远超过金钱。如果今天我说‘这些乞丐是骗子’,这个孩子以后看到任何乞丐可能都会认为,‘噢,这是骗子,因为我母亲以前讲过’。”
所以这个母亲认为,眼前的这个乞丐是不是骗子不重要,从小对孩子灌输利他心才最重要。
其实,要培养利他心,首先要树立“利他很重要”的观念。如果你的孩子今天帮了他人,你就要着力地赞叹:“帮助别人很重要,你能这样做特别好!你真是我们家的骄傲,我们家里有你这样的菩萨,以后有希望了!”
但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这样,反而是负能量的灌输。因为父母自己也不懂真正的正能量,也认为自我宣扬、自我展现最重要。现在整个社会都普遍崇尚自我炫耀、自我宣传、自我提升,所有的精力用在自我上。其实,自我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入菩萨行论》中讲:“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世间的所有快乐,都是由利益他人而获得的;世间的所有痛苦,都是由利益自己而产生的。
这一点,我们通过智慧也可以观察得到。比如,每天自己心里的痛苦是不是自我引发的?社会上的家庭问题是不是自我引发的?
很多在家人吵架时互相抱怨,都是“你对我不好”“你对我不公平,你以前对我很好,现在如何如何”,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吵。没有一个人说:“你对社会不好,你对别人没有帮助。”所以说自我是痛苦之源。
第四个:破斥力。
修行利他时,如果冒出自我保护的心,就要破斥它。要想到“维护自我是惭愧之处”,一定要呵斥它、对治它。
第五个:发愿力。
哪怕一点点善根也回向给一切众生,并愿自己能够生生世世利益众生。
像阿底峡尊者以及很多高僧大德,一生当中利益他众,除利他外,根本没有自我的空间。世间人拥有这种心态的有多少?是很少的。
即便成佛,其究竟目的也是利益众生。藏地有位特别伟大的上师,叫华智仁波切,他就说:成佛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要帮助众生。佛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益众生。
因为佛觉悟了万物的真相,智慧、悲心和能力都圆满了,这时利益众生非常方便。比如,世间有觉悟的高僧大德或知识分子,帮助众生的能力就与众不同。
这以上是实践利他心的五种力,很重要。
没有利他心,就没有实质的意义
我以前看过一本书《沙漠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Desert),里面说:“如果不能跨越人类与自我的隔阂,即使飞到月球也没有什么意义。”这一点说得很对,科技再发达、人类再聪明,如果不能真正将自己和人类融为一体,没有跨越这个深渊,或者说没有利他心,就没有真正的意义。
即便你长得再好看,钱再多,地位再高,都没有什么实质的价值。
那天去美国时,我发现哈佛大学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利他心非常不错;也发现个别的教授和学生,自认为在这个大学任教或读书很了不起,自高自满,对所有的人都不屑一顾。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没有利他心,即使你读哈佛,或者变成国家总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对人类不一定有利益。”
在座的大多是知识分子,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才,可能你自认为很荣耀。但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利他心?如果没有利他心,按照大乘佛法的观点,即便是再怎么样的佼佼者,也不一定真正对自他有益。
所以,各位要经常培养利他心,这样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更重要的,在全球来讲,利他心的价值也会熠熠生辉!
现场互动
问:有时因为习气,遇到某个人或者某些环境时,就无法做到利他。请问,在逆境中,如何仍能做到帮助他人?
堪布:这个问题,前面讲的五种力中的串习力就是答案。
仅有利他心不行,一定要时刻串习、长期修行。如果能坚持不懈地修行,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此时,即便遇到逆境,比如面对故意陷害或欺骗你的人,你仍然能做到去帮助他。
昨天有个老师讲,她带女儿去看病,有人把她的银行卡和包都偷走了。刚开始她心里有点不舒服,想:我的孩子病成这样,还有人来行窃。又转念一想:应该修利他心,我已经学了多年自他交换,连这种情形都不能转为道用吗?心态一调整,不但对盗贼没了怨恨心,而且把善根回向给他——“但愿我的这个小礼物,对他有帮助”。
如果没有平时长期串修的强大力量,这是很难做到的。
就像有人觉得身体很好,但如果平时不锻炼,参加比赛时,就不知如何应对。以前有个学过少林功夫的和尚跟我讲:我自认为身体很好,在比赛中应该能打赢,但因为没有锻炼,最后反而输了。
所以,如果只是自认为修得好,而缺乏长期串习,真正面对对境时可能用不上。
问:一般在西方,人们会把做义工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选择一到两种可长期做的义工。此时就会面对一个问题——做义工和闻思修如何协调。一方面,如果放弃闻思修,发心时难免会生烦恼;而如果偏堕到另一边“我先修行,再利他”,也不合理。
堪布:如果自己的修行比较稳固,那做义工确实很好。很多人认为,利他虽然很好,但会耽误修行。也许是有一点耽误,但修行不好的人,即使没有去利他,也修不好,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有人说“我没时间做义工,没时间发心,我要修行”,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借口,他可能也并没有真正去修行,很多时间都在散乱和放逸。再说,发心只是利用部分时间,其他时间可以修行,不一定一天二十四小时全部利他。因此,我在不同场合也经常强调:要尽量参与到利他的发心团队中。
所以,我给你的回答是:修行人需要利他,尤其年轻人更需要。这对自己是一种锻炼。
所以当自己心理上稍微能适应其他众生时,还是要积极参与利他。这实际也不会耽误修行。
问:拿钱布施亲朋好友,但他们反用这些钱造恶业,那么自己圆满布施的同时是否也害了其他人?
堪布:钱财布施给众生后,众生用它来做什么是他自己的事,没必要过多去追踪。
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最初的正确发心:觉得这个众生很可怜,我舍得把钱给他。钱给他后,就归他所有。此时即便他去造恶业,也不会成为你的罪过。因果律中,本来也是如此。
另外,利他的方法非常多,除财布施外,法布施也能真正利益众生。
法布施就是传播真理。其实这方面每个人都有责任。汉地众生非常多,但很多人的内心是空的——没有信仰,因为没有信仰,所做大多是违背因果的,以此今生和来世都会感受痛苦。
比如,我们自己学佛后才明白,以前不学佛时的行为多糟糕。小错误倒不要紧,比如说个小妄语、开车闯红灯等,但最大的错误就是害他害己,这些行为会导致自己今生来世的很多痛苦。
推己及人,见到身边很多人行为颠倒时,应逐渐给他们讲一些因果的道理,引导他们断恶向善。
我看城市里的人,说难听一点,像蚂蚁窝里的蚂蚁一样,每天都是自私自利地忙碌。每次在香港的街上都有这种感觉,好像每一个人的心里就是“我我……”,帮助他人的心丝毫没有。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没有,但大多数人从早到晚都是为“我”而奔波。第二天又重新这样,这就叫轮回。从小到老之间一直不断累、累、累,最后死的时候已经不累了,那时正式休息,大休息了。
世间很多人这样不知取舍,非常可怜。应该让他们懂得佛法、学会取舍。当然,不一定所有人都要信仰哪个宗教,佛教不是控制人的宗教,只要每个人的内心往善的方面改变就好。
问:如果方便,可不可以请上师现场传授皈依戒?
堪布:这里不举行皈依仪式。我一般在学校中主要是作讲解和开示。
但如果你们想皈依,我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自己心里想“从此之后我皈依三宝”,内心发一个誓愿,也可以得到皈依戒。所有戒体都在心上安立,不是非要有一种隆重的仪式。
(堪布念诵皈依偈……)
问:现在的一些科技研究,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环境也有一定的破坏。您怎么看这个现象?您认为这种行为是利他吗?
堪布:现在的科研项目,有些是为了科学研究而开发,有些是为了发财而开发。这些开发对环境有没有污染呢?一般是有。
因为地球人口越来越多,尤其近30年来的人口膨胀史无前例,这时人类需要居住、生存的很多资源,东亚国家的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所以一点不开发也不行。但如果过度开发,把农田全部变成开发区,空气、水等全部被污染,那付出的代价就太惨重了!现在有些西方国家很“聪明”,经常在东方国家造很多工厂,生产出产品拿回去,自己国家基本不建复杂的工厂。
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开发是为了个人私欲,对环境又非常有害,应该予以取缔;有些开发是因很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那么也不得不进行。
印度圣雄甘地说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这句话说得很对。欲望是无底洞,一个人拥有了无数高楼,可能还是不满足。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断开发是不合理的。
当然,有些必需的开发也不得不做。所以,具体问题应该具体看待。
问:作为在家居士,在自己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更好地利他?
堪布:帮助别人不一定非用钱财,培养利他心、行持利他行才是最主要的。
比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这个圈中有人类、动物,还有其他生命。但是首先要从家人做起,在家居士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平起平坐的有夫妻和兄弟姊妹,和他们要能做到和睦相处。
所以大家回去后,对家人的态度要更好一点。如果笑不出来,也尽量试着跟他(她)微笑。现在高级宾馆培训服务员,要求嘴里含着一根筷子,学微笑。即便有的人对家人有意见,一下子完全改过来有点困难,但从今天开始,也要慢慢改善。如果原来你经常对家人发火,听了一堂课能改过来,这堂课的最主要目的就达到了。
不一定要用很多钱财布施众生,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调伏自心,“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如果调伏了自心,我们的言行也可以感染周围人。
比如,有些人学了《入菩萨行论》后,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原来性格很不好,后来已经懂得如何做人,面对家人和社会各类人时,能做到随顺和合,这就成为佛教中的一个初步的修行人。在此基础上,用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利益众生,就又更上一步。
问:自己的利益都无法保证,如何能够做到真心利他?如果利己和利他发生冲突,应该如何智慧地抉择?
堪布:利己和利他一般不会有矛盾,但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有冲突。此时要观察自己的心,如果调心能力比较强,会放弃自己而帮助他人,这就是大乘佛教中讲的“无畏的舍弃”。这种精神非常高尚,是修行中比较高的层次。如果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先利己也未尝不可。但是有一个原则——利己时不能害他。现在很多人在自他利益冲突时,会选择利己,并且把利己建立在害他的基础上,这非常不合理。
所以根据自己的心态来抉择,真正有比较高尚的心,可以以利他为主。这种利他看似让自己蒙受损失,但只是暂时的。因为不管从世间还是出世间的角度观察,利他者最后都不会吃亏。
比如,单位中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有时不做自己的事反而经常帮助别人,看起来不合理,但实际这种人的前途会很美好。
而利己者总是重视自己的利益,自己也觉得这很合理,但长期下去反而会失败。这是一个自然规律。
问:把事业做大能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一种利他;照顾好家人,也是一种利他。而时间和精力上不可能同时兼顾,在拓展事业和照顾家庭这二者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平衡?
堪布:利他不一定非是要么完全舍弃家人,要么完全舍弃工作,其实二者可以兼顾。如果我有一百块钱帮助别人,那么对家庭也分一部分,对工作也分一部分。
作为在家学佛人,三样东西不能忘——三样责任:对家庭要负责、对工作要负责、对信仰和修行要负责。所以,你的时间也要在这三个方面合理分配。
有些人对家人一点不管,全部精力放在工作和修行上,最后导致家人搞“农民起义”反对,这时自己也很痛苦。这是不具善巧的一种表现。
有些人只管家人和修行,不管工作,导致工作出现问题,最后连生存都困难。
还有些修行人,因为没有智慧,刚开始特别冲动,“啊,工作不要紧,家人也不要紧,我要修行,要每天打坐”。每天都跟着这个上师跑,跟着那个上师跑。结果一段时间后不像刚开始那么激动了,信心慢慢也没了。这时工作也丢了,家人也不喜欢你了,最后变成像乞丐一样在马路上漂泊。这样不是很好。
信心要是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对家人的关心也要可持续发展,工作也是同样。
这次的话题——可持续发展,是很好的。我看到西方国家有些人,把时间安排得很好,既不得罪工作伙伴,也不得罪家里人,修行和生活都安排得很有规律。
任何事讲一个平衡,否则,只看重一个,其他全都抛弃,最后身体会出问题、心理会出问题,更重要的,修行也会出违缘。所以,要用智慧合理分配时间。
问:我的生活大起大落过。现在是二次创业,但是内心很纠结,因为这次创业对环保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希望以二次创业所获得的东西,帮助有需要的人。所以我现在很难取舍,我该怎么做?
堪布:每个人处理问题时,都需要智慧。你做的工作对环保也许有一些影响,但具体怎样我不是很清楚,不清楚的事要我很断定地下结论,也不科学。
但不管怎样,还是用一种很细致的智慧观察,光是别人说对环保有影响,但实际上有没有,还要观察。
想要用创业的成果帮助他人,刚开始这样说,后来会不会坚定不移?这个很重要。
比如你今天虽然不是文字上的承诺,你用言语说“我要去帮助别人”,这个诺言也有它一定的作用。既然已经说出来,在自己真正有能力时就该做出来。
藏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真正的好汉和君主说出来的话永远不会变,生时说的话到死时依然存在。现在社会的很多人变得非常快,包括创办一个活动、做一些善行,想变就变、想改就改。有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也是说变就变。
因此,我以这个比喻说明:人要稳重地坚守承诺。如果能做到这样,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会有利益。
问:很多信佛人的生活圈中有不信佛的,就特别想让他们进入佛教团体,有的会使用一些强制或灌输性的方式。请堪布开示,怎么样可以更好地以教育的方式引导他人趣入我们佛法中?
堪布:昨天研讨会时,也有些非佛教徒认为我们在灌输,其实不是。只不过是有些非佛教徒在不同的场合中,一直灌输非佛教的功德作用等,自我赞叹着。这次会议的参与者,很多人信仰佛教或对佛教感兴趣,在这样的群体中,我们开诚布公地探讨佛教的道理,是很合理的。尤其这次开的是佛教研讨会,不是唯物主义或其他宗教的研讨会。
当然,我们也欢迎非宗教徒参与,非宗教徒也是自愿来的。但是有的来了后,我们讲佛教很真实、科学的道理时,他可能因为被误解或什么心态蒙蔽,总认为是佛教徒自我宣扬、自我吹嘘,怎么跟他解释也没办法。
当年佛陀转法轮时,也有很多外道诽谤,这种现象在任何时代中都难免。别人的误解,只是他们的一种看法,对我们不会有害处,更不会有损于佛教的真理。
但是引导别人时,还是要正面给他宣讲道理。他有缘接受当然很好,如果无缘接受,我们也随缘。佛教一直讲随缘,随缘弘法、随缘教育,这很重要。
问:我是一名教师,平时教导学生要去帮助别人。很多学生一开始很愿意帮助他人,但在行善时往往不被周围人理解,被误解为怀有功利心。这样往往会影响孩子们的利他心。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堪布:很多老师参加这次青年佛学研讨会,我很开心。现在的教育最关键要靠老师。老师有利他心,学生多多少少会有利他心。
这个社会中有利他心的人,表面看好像经常遭遇“失败”。以前在大连,有个老师跟我讲,他在学校里经常提倡利他,结果其他老师都认为他有问题——这个人不讲课,整天讲利他。他的学生去帮助别人时,学校的其他人就用排斥的眼光看待。最后学生们自己也很苦恼:我们去帮助别人时,所有同学都认为我们精神有问题。
在现在社会中,利他心难有生存空间,遭到误解;而功利心反而有空间,被认为是正常的。此时,老师或家长如果因为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就退失信心,是不合理的。不管怎样,金子总会发光。有句俗话说,金子放在地下,但是它的光芒在天空中。
同样的道理,希望老师和家长们长期培养孩子的利他心。即使暂时不一定得到理想的结果,或者他在利他时出现一些自私功利的心——想得荣誉等,但是因为他从小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成长,长大后整个思想观念会不同。
因此,不能因为遇到了一点点障碍,就放弃重大的事情。如果不断坚持,迟早你所培养的学生会真正走上利他的道路。
问:两个人竞争一个职位时,如何能贯彻利他心?特别是在与自己有切身利益时。
堪布:为了利益他众而竞争职位是可以的。在大乘佛教中,只要对众生有利,身体和语言的个别不善业也有开许。但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竞争,大乘佛教中是不开许的。
比如学习佛法、帮助众生或者闻思修行上,可以有竞争心。包括昨天的研讨会,有红组、蓝组、黄组、绿组,互相竞争,这是允许的。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记载,他们在背诵上一直竞争。我一位上师的传记当中也讲,他跟另外一个法师经常在背考方面竞争。这种直接间接的利益他众的竞争,在大乘佛教中是合理的。
但如果没有利他心,为了自我而竞争、嫉妒,在大乘佛教中是不允许的。当然,小乘佛教中,只要不造罪,为自己而竞争也有开许的时候,因为小乘主要求自我解脱,对于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有些方便有所开许。
总而言之,一方面青年佛学研讨会昨晚刚刚闭幕。这次主要是教育学院和“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两个举办的一次研讨。在教育学院的何博士及其他相关老师们的积极配合下,活动得以顺利圆满。我自己认为,这次的参会者很受礼遇,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提示等。
同时也希望,有宗教信仰或没有宗教信仰的,佛教徒或其他宗教徒,以后有需要解答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询问,我们会通过网络或其他方法回答。
今天时间比较短,有些问题没来得及回答。昨前天的研讨会期间,也有些问题还没有回答。但是我们今天商量,以后的问题都会一一解答。
当然,昨晚闭幕式时我也说了,大多数问题应该自己学习来解决,不要整天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我没有回答的问题,说明我在暗示你:自己要好好看书,然后自问自答,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