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9.上海交通大学【追问生命的价值】演讲

第168场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中国·上海

2019 / 1 / 19

追问生命的价值

Seaching the Value of Life

主持人: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在全世界都极具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他将从多个维度为我们揭开禅修和冥想的神秘面纱,追问生命的价值。现在,请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堪布——

各位教授、各位同学,晚上好!

首先,我要感谢组委会的邀请,让我再次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分享。其实,每一次的研讨论坛都意义非凡,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平台上,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今天下午我们所讨论的内容,涉及医学、心理、文化乃至自然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各个方面。演讲者和发言嘉宾也是风格各异,有些幽默风趣,有些比较理性。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个人受益匪浅,相信大家也都有所收获。

参会者中还有很多重要人物,包括一些领导、科学家以及科学院的院士,他们都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当然,其他人也有独特之处,比如我刚刚认识的王鹏同学。虽然他只是简略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是如何坚强面对困境的,但我能感受到他的精神力量。如果将来他能更完整地把这些经历,以及修行经验分享出去,相信会帮助许多人走出生活的阴影。澳大利亚有一个演讲家叫尼克·胡哲(Nick Vujicic, 1982-),他天生没有四肢,但为人乐观幽默、坚毅不屈。很多人听了他的演讲后,有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勇气。我希望王鹏同学也能这样,多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分享比一些理论性的演讲更能深入人心。

 一、内观禅修,获取幸福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追问生命的价值”。相信在座各位都非常关心“幸福”“生命价值”的话题,个别人也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就我个人而言,虽然算不上专业人士,但长期以来一直很关注这个话题。所以,我想从佛学层面与各位一起探讨。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从各方面来看,当今时代的物质生活很丰富。虽然无法满足我们所有的欲望,但总体而言,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可即使是这样,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快乐、不幸福,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清楚,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单单只是依靠物质,或者一种外在力量,很有局限性。

依靠物质、感情、名声、地位等,能不能得到幸福呢?一定程度上应该可以。但这种幸福具有变化性,很难长存,甚至有可能让我们更痛苦。大家也都知道,不管从哪个层面讲,实际上幸福就是心的一种感受。当苦难来临时,普通人可能根本无法面对,而会调心的人则能坦然接受。所以,希望大家以后能经常通过内观来提升幸福感。无论你有没有信仰,内观的方法都一样适用,并且事实证明非常有效。

有些科学家刚刚也提到了,可以通过内在的禅修和冥想来调节身心,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有关这个道理,我作为一名出家人,可以引用佛经中的说法做进一步的解释,希望大家以开放的心态去思考。

其他宗教人士在演讲时,我也会平等对待,虚心聆听。在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这样才会活得轻松。如果跟自己见解、思想、信仰、行为不同的,全部都要排斥,那你活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可能会非常累。

我身边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最初我的心态也没这么开放,后来与其他宗教人士、无神论者和自由主义者接触多了,才发现不同思想的碰撞原来如此有趣。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随意排斥别人的观点。

二、感悟真谛,解读幸福

佛教中有一句话:世上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他中产生;世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发。这话听起来可能让人无法理解,但不管是通过科学观察,还是以生活经验来推测,都确有其道理。怎么讲呢?追求幸福是大多数人从小到大的目标。尤其是近几年,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各种媒体开始引导人们相信幸福是建立在外在物质上的。可事实上,我们拼命地去追求,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极力追求幸福的人过得并不快乐,重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反而获得了幸福,并且真正理解了生命的真谛。

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叫《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讲到,像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强调追求个人幸福;而一些欧洲国家,并不刻意去追求幸福,人生反而获得了很多快乐。在座各位如果去过藏地就会发现,相对物质文明而言,藏族人更看重信仰和来世。虽然现在很多藏族年轻人基本上已经被西化、汉化,丧失了原有的传统价值观,但在一些老年人身上,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对道德的追求,也可以说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如果想借助外在力量获得幸福,那在追求的过程中,你会一直要求别人给予。比如,想要幸福,在情感上就会依赖于别人,而且带有一种自私浅薄的心;想要名声,那需要别人给予自己赞叹;想要地位,也需要别人来赐予。可是,当你得到这些时,却未必幸福,因为快乐只是一种虚幻的感受。

人类的快乐与动物的快乐是否相同呢?按照佛教教义来讲,动物的苦乐感受与人类略有相似。但动物比较愚笨,不会有特别敏感的乐受,而我们的幸福感则带有一种欲望,并且这种欲望始终不会停,当它得不到满足时,幸福感会大打折扣。动物就不会这样,它们得到异性的爱,或者解决饥渴后,身体会有种幸福感。这种快乐与人类的欲望有一定差别。

昨天我们去了一个企业,他们在高科技领域做得非常成功,但里面80后、90后的年轻人还是认为,幸福就是有家、有房、有车等。我们要思考一下,拥有这些是不是说明幸福已经到位了?其实不然。比如你刚买了一辆车,却看到你朋友的车更好,那你可能马上想换车;假如你买了一个房子,你朋友却换了别墅,或是在别的国家有了更好的房子,那你可能也想换房。

如果幸福完全要依靠外在来获取,我们可能会非常辛苦。其实,按现在的物质条件来讲,人们应该感到幸福才对,但为什么现在的人普遍感觉不幸福呢?有些大学在统计调查时发现,五千多人里,大约有20%的人曾想过自杀;六千多人里,大约有13%的人患有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原因是现在的人社会压力大,没有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未来看不到希望,继而引发了各种疾病。

三、锤炼自我,智慧治心

当我们过度地追求幸福时,反而变得不快乐,无法积极地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这时应该怎么做呢?这方面可以分几点来谈。

1.为他而活

首先,对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他对自己家庭以及整个社会,有种无可取代的责任。这是必须由他来完成的使命,也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有的人始终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一点价值都没有,就像得了空心症一样,有着强烈的虚无感。但实际上,哪怕只是为了一个人而活都很有意义。

我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80年代有一位藏族妇女,她女儿4岁时不幸夭折,没过几天,丈夫也抛弃了她。在极度悲伤下她想到了自杀,并给父亲写了一封遗书。在邮电局寄信时,一位双眼失明的老太太恳请她帮忙缝下包裹,当时她想:“原来这个世界没有抛弃我,还有人需要我。”后来,她把写好的遗书撕了,重新振作起来。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只不过在人生低谷时,内心没办法强大起来,会觉得全世界的人都舍弃了自己。在这个时候,哪怕只有一个人需要你,因缘具足时,也会有活下去的勇气。

现在很多佛教徒,以前曾得过抑郁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但后来他们通过学佛,自然而然就坚强起来了。如果让我举例子,我可以说出很多这样的真实故事。当然,我并不是为了宣传佛教才这样说,事实上确实有很多人通过学佛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不明白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或者觉得人活一世没什么意义,那你可以先从身边人想起,哪怕只能想到一个人。比如,有些人是为了孩子而活,有些是为伴侣而活,有些是为自己的事业而活;目标再大点的,为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而活;当然,也有人是为了全人类乃至一切众生而活。每个人的发愿力都有所不同,如果你活着有目标,那应该不会选择自杀,而会选择追求生命的意义。

2.利他思维

我觉得刚才那位学者就讲得很不错。现代人用各种方法去追求幸福时,往往很难获得幸福,这是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无非是各个媒体营造的一种美好假象而已。当你实际去感受时,会发现人生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幸福,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通常没有利益他人的想法。

为他人而活的过程不一定幸福,可能会感觉很艰难,但这一切最终会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就像在学生时代,读书的过程也不一定快乐,但当我们取得成绩,有了知识的积累以后,那和不读书时的吃喝玩乐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佛教中讲,从他人身上得到快乐很容易,但如果带有一种自私心,反而会让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它会像鲜花一样枯萎,像彩虹一样消失。所以,如果你想获得生命的意义,那就去帮助别人吧。从自己的孩子、父母、亲朋好友开始,逐渐扩大范围,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自己也会变得快乐起来。

当你在做慈善或者其他有意义的事情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会身体不好,遭受各种非议。这时我们要保持欢喜心,应该想:“哪怕只对一个人有利益,我也要活下去!”刚才有人讲到,现在有些佛教徒比没有信仰的人还要痛苦。这个说法也有一些道理,原因是有的人即使有了信仰,自私自利的心依然很强。其实,自私是痛苦之因,利他是快乐之因。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只有为别人而活,生命才有价值。

有时,自私可能会带来最严重的痛苦。《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故事:有个商人偶然得到了一颗珍珠,他非常担心会被偷走,就想方设法把它藏好。最后,他把身上的肉剖开,将珍珠藏在里面。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反而因此丧失了性命。

其实人在小的时候,就应该接受利他的教育,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从小就立志要帮助别人,这是大乘佛教的发心。虽然其他宗教或学派也有提倡利他思想,但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小乘佛教则强调自我解脱;而大乘佛教的伟大在于,先让所有众生获得真正的利益,然后自己再获得快乐和解脱。如果每个人都能早点了解这种大乘见解和行为,那在世间、出世间方面,也许都会有很好的结果。

3.改变命运

我最近在把汉文版的《杂阿含经》翻译成藏文。之前上海有些大学教授在十几年间一直研究《杂阿含经》,参考了巴利文、英文、中文等各种语言的版本,后来出了八本书,研究得非常成功。《杂阿含经》应该是法显大师从斯里兰卡请回汉地的,但一直没被翻译成藏文,有些佛教徒也没有学习过,的确非常可惜。

《杂阿含经》的有些内容与世间人的想法特别契合。如果给他们讲大乘显宗或密宗的观点,除了个别见解稳固、有信心、有智慧的人,其他人可能很难理解。但像《杂阿含经》的内容,一般人都可以接受。

这几天我刚翻译了一个故事:一天,佛陀带着阿难去舍卫城化缘,路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形如乞丐,非常可怜。佛陀问阿难:“你看到这对老夫妇没有?”阿难回答:“看到了。”佛陀说:“这两人在少年时,如果非常努力地赚钱,会成为舍卫城第一大富翁;若选择出家学道,则会成就第一阿罗汉果。在盛年时若非常努力地赚钱,会成为舍卫城第二大富翁;若选择出家学道,则会成就第二阿那含果。在中年时若非常努力地赚钱,会成为舍卫城第三大富翁;若选择出家修道,则会成就第三斯陀含果。在老年时若非常努力地赚钱,会成为舍卫城第四大富翁;若选择出家修道,则会成就第四须陀洹果。只可惜,他们在世间和出世间方面都没努力过,如今才沦落成这个样子。”

通过这则故事可以看出,佛教并不承认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是否努力结果都一样。佛陀亲口说了,这对夫妇只要努力,随时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如果不努力,那在世间出世间方面,都不会有什么成就。《了凡四训》也讲到,我们的命运完全可以改变。

人的一生,有时会特别顺,比如拥有地位、名声、财富等,但表面上的顺缘,后来可能成为人生中最大的逆缘。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的人,有的也曾风光过,但恰恰是那段日子令他的人生巅峰戛然而止,从此只能在监狱里度过余生。而有些人,依靠一些难以承受的逆缘,反而取得了令人无法想象的成就。

我们的未来还有很多机会,不管是在世间领域,还是出世间领域,大家都应该不断地努力,这样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不管你是什么人,都应该时刻怀抱希望,保持热情,要有跟其他人不同的一种发愿。

4.光明人生

我听过一位西方科学家的报告,他说在他年轻时,老师曾经问过他:“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他回答说:“生命就是燃烧。”但那时的他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随着不断成长,他慢慢意识到,人的生命确实是一个燃烧的过程,这种燃烧应该是自利利他。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但不管多长时间,始终希望能给他人带去快乐。做人没必要天天因为一些小事而伤心苦恼,这样可能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并且这些负面情绪会给身边人带来很多烦恼,还不如遇到任何事都开开心心地接受。人一旦学会了接受,很多事情反而会变得轻而易举。如果不懂得如何接受,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一直带有负面情绪,那自他都会陷入苦恼之中。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讲,每个人的今生和来世都有明暗的不同差别:有一种人是“从黑暗到黑暗”,今生本就苦不堪言,还天天做恶事,那前途也是一片黑暗;有一种人是“从黑暗到光明”,今生虽然饱尝痛苦,但通过不断努力做善事,未来可以踏上幸福之路;有一种人是“从光明到光明”,今生的生活幸福美满,令人羡慕,同时还不间断地行善积德,未来也会有美好的前景;还有一种人是“从光明到黑暗”,因为前世造的善业,今生遇到的都是顺缘,本来应该安乐无比,但却无恶不作,最后趋入痛苦当中。

所以说,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最好是有一种利他的价值观,这样每天都会活得很快乐。有些人在做慈善时,忙得连吃饭时间都没有,身上也没什么钱,但他们心里始终装着别人,一直想着:“我要帮助别人,我要利益众生……”这样的话,自身的痛苦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带着利他心去做事,或者认识自心的本性,这是最高的觉悟。有了这种觉悟,你会看到整个世界的真相。现在我们一直颠倒执著“常乐我净”,把本来没有我的,执著为有我;本来不清净的,执著为清净;本来无常的,执著为常有;本来是痛苦的,执著为快乐。

《宝性论》中讲,众生都具足如来藏。当我们了知此理后,才会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些人认为佛教讲一切皆空,那么众生都空了,对谁发大悲心呢?要救度谁呢?其实这种想法有失偏颇。这个世界就像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人都活在虚幻的世界里,如果你醒过来了,看到其他人还沉溺其中,不断感受虚幻的苦乐,你自然会产生一种大悲心和责任感:“我要去唤醒这些还在做梦的人!”

5.佛法调心

这个道理虽然带有一些佛教专业性,但我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我刚听到有些嘉宾在分析问题时,也引用了佛教理论。其实现在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佛教经论,比如《六祖坛经》,只不过他们研究的时间还不够长,而且没有真正去实修。当然,我个人实修也不足。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闻思佛法,还做了些翻译工作,但实修的时间并不多,谈不上有什么境界。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互相探讨,在佛教中找到一些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我们都遇到过很多活在抑郁世界里的人,包括一些教授和大学生。有些是间歇性发作,有些是长期处在痛苦中。后来通过佛教的空性分析自己所执著的东西,并运用禅修来调心,之前的心理阴影很快就消失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那段时间的痛苦,只是一种执著罢了,依靠智慧的良药完全可以治愈。

要知道,人的很多痛苦来源于执著“我”,很多幸福来源于利益“他”。但大多数人的眼泪只为自己而流,真正为他人流的少之又少。如果我们经常想到利益别人,人生就会变得很快乐,但若凡事只想自己,慢慢会变得很痛苦。其实,且不说高僧大德,单单是世间伟人,如果是为本民族或全人类而奋斗,很少会顾及自身得失,他们感受的痛苦也很少。

结语

最后祝愿“幸福论坛”越办越好!希望大家不管是对自己的家庭,还是自己的单位,乃至对整个社会,都能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希望每个人就像一根蜡烛,散发出温暖的光明,遣除周围的黑暗,引导无数众生从快乐走向快乐。这才是我们最究竟的幸福!